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研究员跳楼自杀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读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够留在国家科研单位工作,生活应该是多么美好,哪里料到,最后舍弃亲人,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曾经遭受了怎样的内心痛苦?他的亲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为什么会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时正在读《生命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读关于这样一本研究生命与教育的教育哲学,内心充满了浓烈地悲情,为教育!为生命!感受异常强烈!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作者 冯建军老师,拥有诗人般的教育情怀,怀揣诗人般的教育梦想。书中积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运用了大量的摘录,从哲学角度把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分析的比较透彻,可以想见他为完成这本书阅读了相当多的书目,向他学习!虽然读后还是认为他的研究有些偏于理论,但是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确我的音乐教学该走向何方,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生命与教育》读书笔记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向他学习,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关注生命教育》读后感


《关注生命教育》读后感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我校下发的校本培训阅读资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从人性的底线开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想,“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我想,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因为“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师能够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一)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习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习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习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倾听生命》读后感: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倾听生命》读后感: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生命是无价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却大大不同,有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几十年辛劳工作,给社会甚至国家做出伟大贡献,而有的人整天混日子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倾听生命》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各种有关于生命的故事,全书分为八个主题,其中“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带给我感悟最为深刻。在这个主题中,有关于植物的,也有关于人的,它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但生命也是坚强,在一个个困境面前,展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在母亲的回忆这个故事中,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力量,她曾经在自己本该璀璨如花的年华中与死神做了斗争,但是她并没有屈服,通过肝移植手术挽回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然她还要继续前行,她嫁为人妻,在一次手术后的常规例行检查时,医生发现,她怀孕了。

孕育生命,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生命极限的挑战,更何况是她,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死神将再次与她牵手,但是她还是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因为她真的想要当一次母亲。几个月后,医生发现胎儿的胎动明显减少,如果不及时抢救,胎儿随时可能猝死,于是医生决定用剖腹产来挽救这个小生命,当这个小生命诞生时,所有人都为他而感怜悯,因为他还没有发育完全,就像一只小猫一样脆弱,这时,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脆弱。

本来生命垂危的小男孩,在母亲的触碰下,第一次睁开了眼睛,而在往后几天,他的身体也逐渐好转,到最后可以正常自己呼吸,喝奶。这时,生命又显得如此伟大坚强。

生命是一种奇迹,它创造了万物,给了万物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生命有时会很脆弱,正如人类在疾病与大自然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但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征服困难,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在人世留下不朽的篇章,我们是强大的,因为我们有顽强的生命。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读书笔记《《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