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作为一名缺乏经验的年轻语文教师,面对眼前的教育形势,新的课程标准,多样的学生,我感到无所适从。什么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是高效的学习,到哪里去寻找我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幸福感?在我困惑不解之时,读书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的精神粮食——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给我启发最大的一本书是《学习的革命》。其实我早就听闻这本书多年前就横扫全球,号称“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引发各国无数教育同仁的无限感慨,但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从未捧读,直到今年上半年,在学校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下,我打开此书,尽情翻阅,书中所阐述的思想高屋建瓴,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此书的排版不可谓不独具匠心——世上除它之外没有任何一本书会在目录之后紧跟整整一页的内容告诉读者如何用十分之一的时间读完全书。除此之外,全书几乎所有的偶数页都用简洁的“大字号”提纲归纳出与之相连的奇数页内容,列出的要点和引文可让读者在15分钟内快速浏览全书概要,预先在脑海里形成“大图片”式的概要,便于决策再次翻阅时何处应精读,何处该略读,人性化的排版设计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习惯的深入研究。

其次,此书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有关“学习”的各方面:怎样在四到八周内掌握一门外语的核心内容;如何让孩子在8岁前的关键时期,增长其知识;如何保持终身学习;如何在学校中领先,即使开始时处于劣势;怎样才能在商务、学业、生活方面作出最佳决定;怎样找到最适应于自身的学习、思考和工作方式;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突飞猛进等等等等,范围较广。

其中,快速学习法让我印象最深,例如书中提到“在每一节课开始前,通过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并进行呼吸和放松运动,能驱除分散的思想,使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的状态,新的知识能更容易地‘飘’进大脑”,于是我尝试性选择课前播放音乐和选择性进行呼吸训练后,学生注意力有所提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所教年级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的认识汉字450个、会写350个,生字新词数量庞大,仅仅靠播放音乐和呼吸训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远远不够,此时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回到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认的传统路子上去,哪怕再放松,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参与到识字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如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做游戏”、“编顺口溜”、“猜谜语”……使得识字教学变得新鲜有趣,学生自然很积极地融入告别枯燥的课堂,效率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不少。

另外,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有效养成途径,也能促进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但对于低年级学生,阅读过程并不适宜过分强调对内容的理解,而是根据字音进行快速吟诵,略懂大意即可,并通过快速、大量地阅读优秀古诗词以及现代优秀散文诗歌,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积累语感,为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在书中“根据类型来做”一章中,我分明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具体含意:爱因斯坦在中学时许多测验都不及格,但却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邱吉尔作业做得很差,说话结巴并且口齿不清,然而他却成了最伟大的国家领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分析学生的学习类型,并有规律地适应每一种类型是学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我们班孩子就有动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当然每个孩子基本上都是一种或是几种混合型,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尽量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尽量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需要。在大家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再针对个别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鼓励引导他发展自己的特长。

比如班上的晓宇,天生对数字敏感且思维敏捷。我们建议他参与每天下午的潜能开发训练,几个月下来,他一跃成为全年级速算最快的人。而其他对文字敏感的孩子,我们建议他们速读速背唐诗、对韵诗、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在有趣的比赛中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基础。反思传统的教育体制几乎把每个学生当作完全相同的人来对待,不少孩子的特殊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之中渐渐失去,在学校全面发展的口号下慢慢变得全面平庸,全面木纳。扼杀天赋的教育,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值得警醒的地方。

尽管书中的些许观点有失偏颇,但揭露目前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却是很深刻的,很多的理论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对于类似于我这样欠缺工作经验而又想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青年教师而言,不失为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好书。每读一遍,我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我要一读再读,希望能触发我对学习更多的思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要说“与书同行,拜书为师,必得幸福焉”。在书籍这位“名师”的带领下,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长,这岂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

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

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脑内革命》读后感


《脑内革命》读后感

但凡节日贺词,往往都是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人人都当作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看完《脑内革命》这本书,更深地认识到如何才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心中一直想着事情往好的方向发现,你的脑袋会分泌出一种物质,会调动全身所有积极的因素,影响你的决策、你的言行,慢慢就会心想事成。

但如果一直担心往坏的方向发展,或想着坏事,你的脑袋同样会分泌一种物质,会调动你全身所有的负面因素,影响你的决策、你的言行、你的心态,坏事慢慢也会成真——或担心啥来啥!

色心一起,你的身上所有负面的细胞会被调动起来,你的思维会想着如何才能得手,言行随之而变,最终必然付之于行动,满足本能欲望的同时,也可能成了罪获犯。

贪念一起,你身上所有负面的细胞同样会被调动起,你的思维会想着如何才能拿到这笔财富,言行自然会围绕着这笔财富转,最后得手的同时,也可能成了罪犯。

害怕、恐惧,你的身上所有负面能量也会被调动起来,你的思维只会想着如何避开,你的言行自然随心而动。越怕见鬼越会见到鬼。很多人病死还不如说是被疾病吓死。

想要讨好某人,你的脑袋必然分泌出一种物质,调动了你全身的潜力,去研究这人的喜好,你的言行必然是围绕着这人的喜好而转悠,最后也能成功。

《脑内革命》告诉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当你想着“好烦啊”,脑内蛋白质会分泌出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不但有毒,还能生成剧毒的活性氧,活性氧会加速衰老、促进致癌物质。当你想“这不过是一种考验,怕什么啊”,脑内蛋白质会分解出二种物质:副肾皮质激素(起到消除身体压力的缓和剂作用)、β—内啡肽(消除精神上的压力)。这二种物质会促进年轻、增强免疫力。

遇到问题时,当采取利导思维模式,大脑会产生正面能量,形成的物质就有良药作用,采取弊导思维模式,大脑会产生负面能力,良药会变成毒药。

《脑内革命》告诉我们:人的脑袋分左脑和右脑,左脑是现代脑,右脑是祖先脑。遗传记忆存在于右脑,右脑储存了祖辈上亿年的智慧,而左脑仅仅是个人出生以来的经验积累,面对当下所有的疑难杂症,对左脑是难题,对右脑的信息量则是轻而易举之事。如何开启右脑西方早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方法。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经常是在矛盾的爆发中、世局的动荡中、被逼到绝境处才激发出能量,从而开启了智慧大门。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部分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国时期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人才。

灵机一动、急中生智、绝处逢生、置之于死地而后生、乱世出英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说明: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险境,遇到束手无策的矛盾,只要你想着一个目标,不放弃不抛弃,危机关头就能开启你的右脑,获得克服重重困难的智慧,终能成功。事成后你会跃上一个台阶。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正义的、道义的、良好的。

遇事以利导的思维模式,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积极地面对当下,多做能让自己和别人都身心愉悦的事,多打打正宗的太极,多听听古典音乐等等,都能让你智慧的火花不断地涌现出来。

中国的教育开启的是左脑,闲置了右脑,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人,右脑的开发只有靠我们自己。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的人口压力是如此沉重,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农业革命,而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

这场中国农业的隐性革命,其主要动力来自农业外,即主要来自非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转型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以及连带的农业生产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向。这意味着全人口在食物消费上的结构性转化,即从以粮食为主的消费型转到粮—肉、鱼并重(相似西方式)的消费型。而种植业内部,更有另一个结构性的转化,即从“以粮为纲”到粮—菜、果兼重型。

但即便是发生了这样的结构性转化,持续上升的大规模非农就业、持续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以及持续转型的食物消费和农业结构,也导致了务农人数的显著下降,而这样的下降又正好与农业向相对高价值和高劳动需求产品转型同步,其结果将是农业劳动人员人均劳动以及收入的提高。

农业向高值农产品的转向赋予农业人员较高的人均GDp,主要不是体现于绝对产量的上升,而是体现于产值的上升。

在向高值农产品转化的趋势下,部分农民获益于相对高值的“新农业”,诸如新型种养结合或拱棚蔬菜的农户。在中国,从事新农业的农户也许已经占到1/3的比例。他们得益于单位土地的进一步劳动密集化和资本密集化,可以凭借更小面积的农场达到全就业的状态,并且获得成比例或更高的劳动报酬,由此提高收入。

当前中国农业的劳动力,即使减掉一半,中国的农业仍将以小规模、相对密集的经营为主,并且未来也仍将依赖小农场。

中国农业的出路不在大农场而在于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在于使用市场机制和激发农民通过市场牟利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成立独立的合作组织或其他类型的利益团体,疏导市场信息,组织、指导生产和销售,并从有谈判权力的位置来利用市场,而不是单独且脆弱的受人摆布,从而农民(包括“农村经纪人”)和代表农民利益的团体,在与商人和公司交易时,才有可能达成平等交易的关系。

喜欢《《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