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七宗罪有感

观七宗罪有感

观《七宗罪》有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观《七宗罪》有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 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观《画皮Ⅱ》有感:七宗罪


《画皮Ⅱ》观后感:七宗罪

《画皮2》终于揭开了面纱,早已被吊足胃口的观众想必又会引发一轮观影狂潮。而对于《画皮2》来说,到底值不值得大家掏腰包去电影院看,今天就具体来说说。

电影画面

打着东方新魔幻为旗号的《画皮2》在画面上可以说是做足了功夫,3D效果甚至可以喝《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画面效果堪称惊艳。而对于早期网上流传华谊兄弟之所以放弃2D是因为2D版本有瑕疵,在西安的媒体试片会上,《画皮2》发行商华谊兄弟市场部负责人张玮钰表示,最终以全3D的形式发行是因为《画皮2》魔幻、动作的类型,用3D表现效果会更加唯美,更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他对影片的制作和质量更是特别的信心十足,他坦言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从而了解中国现在3D的制作最高水平。

影片故事

与第一部相比,《画皮2》的故事更为丰满,线索的多样性也让电影不仅仅是不爱情片。冯绍峰扮演的带有天生喜感和有些怂的流浪小青年庞郎,以及杨幂扮演的单纯极致不谙世事还没有入妖典的小雀妖雀儿,都让这不电影的可看性增强。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画皮2》是部没有讲好故事的电影,好在画面等技术层面及时的添补了这一不足。

电影主题

相比《画皮1》,《画皮2》的主题相对更为丰满。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将《画皮2》和《无极》相比较,但除了画面的追求外相似外,两部电影几乎没有相似的地方。《画皮2》关于心相与皮相的选择问题一直是紧扣叙事、贯穿全片的的主题。134分钟的片长在叙事上稍显拖沓,但无损主题的凸显。

音乐、摄影

从日本请来《大奥》的作曲者石田胜范让《画皮2》在配乐上显得格外出彩。配乐现在在电影中的位置不言而喻,为漫画配乐出身的石田胜范在美轮美奂的3D效果下让整个片子处在一种漫画版的情绪当中。而为《画皮2》执掌摄影机的香港金牌摄影师黄岳泰此次的表演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已经贵为香港金像奖三连冠摄影大师黄岳泰此次最大的功绩是用画面补足了故事的缺憾,画面成了诉说故事的语言。

美术指导

广告出身的导演,加上漫画家出身的美指让《画皮2》像一个真人版的日本动漫。这次《画皮2》东方新魔幻的定位非常到位,请来《最终幻想》之父天野喜孝来担任电影的美术指导,可以说是《画皮2》最成功的举措。就天野喜孝的画风而言,瘦削的脸、尖尖的下巴、细长的眼睛、眼角锐利、神态中带着轻蔑孤傲、些许悲伤、一股冷冰冰的味道都是电影中人物所表达出来的第一感觉。人物飘逸的头发与背景大自然的云气、高山等等的流动线都十分清晰。《画皮2》中周迅、赵薇、陈坤等人的妆容、服饰非常精准的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情绪。

电影宣传

《画皮2》自开拍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种追捧。发行商和出品商在宣传上可以说用心良苦,当然也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就观众对于《画皮2》的期待就可见一斑,从开拍之初的导演确认,到周迅、赵薇两大影后的不合传闻,再到炒了半年的峰幂恋,《画皮2》从开拍之日起就没有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过。预告片中靖公主、小唯的两次换皮,周迅开场的破冰状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导演乌尔善在首映式上对票房的自信绝不是空穴来风。

影片票房

乌尔善曾在成都首映会上一句我为那些和《画皮2》同档的华语片感到担心显得霸气侧漏。在西安的媒体试片会上,《画皮2》发行商华谊兄弟市场部负责人张玮钰表示:此次华谊兄弟对于《画皮2》的票房还是很自信的,尤其是3D版本的效果,3D版本并不是为了增加它的票房收入,主要还是一种对观众负责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这部电影魔幻的题材的鲜明的特点,跟票房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许多业内人士也表示,《画皮2》暑期3亿起跳绝非异想天开。

无论剧情多麽拖沓,画面渲染的多麽过分,《画皮2》都是部值得在电影院看的影片。在《泰坦尼克号3D》、《复仇者联盟》的围追堵截下,今年前半年华语片几乎全军覆没,《画皮2》在3D效果、摄影等方面绝对是不输好莱坞大片的制作,这对于华语片,已经是非常难得的。

电影七宗罪影评


电影七宗罪影评(一)

即使是第三次看《七宗罪》,还是被其精心设计的故事所折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故事发展,妙不可言的人物设计,惊悚得让人窒息的意外结局,再加上导演大卫芬奇独具风格的高超讲故事技巧,《七宗罪》无疑把注重戏剧化的连环杀人狂电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连环杀人的故事,特别是杀人数多达七个的布局杀人故事,要讲不难,但要讲好实在是很难。要在两个小时的片长内接连发生七宗命案,一不留神恐怕就会成为流水账。如果是机械化杀戮,就很有可能变成传统的杀人狂电影,按照惯有的杀人顺序,一路追杀完90分钟。这样的影片实在是不计其数,而且像狮门这样的电影公司还乐此不疲。相比之下,《七宗罪》有精致的铺垫,灵巧的细节,顶级的表演,丰富的内涵还有低级恐怖片最缺的东西---耐心。

《七宗罪》从一开始就很耐心的经营着影片的节奏。第一场戏是弗里曼在家里梳洗换衣服的独角戏,镜头很细致地关注他的生活细节,平淡却又不乏张力。与其他急着进入正题的影片不同,《七宗罪》这时也出现了一场凶杀案,不过跟约翰杜完全没有关系,加上仅紧接着又一场弗里曼的独角戏,寥寥数笔一个精彩的人物就被塑造了出来,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伏笔。影片放弃了悬疑,吸引眼球的开场办法,转而把目光投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透过人物速写来引导全片。三场戏过渡得时机也是天衣无缝,真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开局。

导演对于节奏的精妙掌控在影片的中间部分也有很好的展现。大凡连环杀人,即使一开始使人有新鲜感,最后能使人感到万分意外,但中间部分比较平淡,节奏难以控制。还好编导在这一部分很聪明地来了一个跟凶手擦肩而过的设计,还有在弗里曼和皮特及其家庭的关系上下足了功夫,成功地把观众的目光从七个受害者的问题上挪开,保证了影片全程精彩。《七宗罪》的剧本实在是高,而芬奇的控制力也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被设计发生在接连的雨天中,特别是皮特那场雨中的追捕,阴沉的冷色调显得尤为突出,压抑感达到了极点。烦人的连绵雨声成为了主人公内心烦躁的最直观写照。《七宗罪》中还充斥着大量大卫芬奇偏爱的阴冷,肮脏,血淋淋的场景,特别是胖子家的布景,看得人格外心寒。这些组合起来就是弗里曼的角色心中的城市写照:无情,冷漠,变态。影片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弗里曼的著名独白。海明威曾写道:“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后半句我同意。这里实在颇有些老无所依的感觉。

影片的对白十分值得玩味,特别是弗里曼的对白,不少是双关语,讽刺意味很强,可以使人会心一笑或是感同身受。

再来说说影片的人物设计,弗里曼角色除了有在性格上的老练沉稳的特点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饱受了城市罪恶折磨的代表人物,一位城市的“老居民”。皮特夫妇初来报到,饱含寂寞感和强烈的不适感,而这些在弗里曼身上反而显得更为突出。弗里曼和皮特在城市日益猖獗的罪恶面前心力交瘁,被凶手牵着鼻子走(汤米李琼斯在《老无所依》里的老警察角色或多或少地有对弗里曼致敬的意味)。更可怕的是凶手竟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他虽是杀人犯,但却是一个忠诚的殉道者。当皮特对史派西开枪的那一刻,所有的正义与邪恶都变得模糊胶着了。另外格温妮丝帕尔特诺的角色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诠释了家庭内部的隔膜感,她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里。至于约翰杜,他对于别人家庭的嫉妒恐怕也不是第一天。在律师的被杀害现场有一个细节,约翰杜在律师妻子的照片上作了与杀人计划无关的手脚,说明他很关注异性。从这里来看,约翰杜本来就犯了嫉妒罪,在惩罚自己的问题上也一直在犹豫和挣扎着。

不得不再次赞赏摩根弗里曼的精湛表演,奥斯卡实在是欠他一座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独角戏里的传神,细腻,深沉,富有内涵;对手戏里的淡定,从容,这些都是一位表演大师的风范。他不是那种很有霸气的演员,也不演绎张扬的角色,他就像他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所扮演的瑞克,默默地在主导着影片,用他的温和去打动人。

皮特的表演也是《七宗罪》的亮点之一。几近完美地把角色的愤怒暴躁演绎出来,从他不顾后果地踹开杜约翰的家门时,我们仿佛就能看到他最后的结局。凯文史派西同样体现出影帝风范,出场次数不多,但仅凭一段独白就把那种诡异的魅力展现无遗,成为了影史上最富魅力的反派之一。

电影七宗罪影评(二)

《七宗罪》讲述了老探员萨默塞特和年轻的警察米尔斯追查连续杀人案的故事,而杀人犯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来惩罚世人。老探员萨默塞特则看多了太多的杀人案件和了解很多犯人的性格,在侦查案件事表现出冷静,特别是最后车子里,一句话都没有说,对于犯人解释表现出习惯以至于不去和犯人反驳。年轻的警察米尔斯一心想抓到犯人,但由于自己的冲动,被犯人诱导去犯罪,最终由执法者变成犯罪人。

影片的john不是没有文化,相反是受过高等教育,智商也极高,但反而却成为了危害社会的人。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加上社会上的种种原因,犯人就用七宗罪来衡量这个社会,对犯有七宗罪之一的人连续杀害,但对自己所犯的罪,却只有七宗罪之一的嫉妒,完全没有对自己杀人而感到罪恶,自己认为自己是替神办事,帮助社会。影片中的john是典型的反社会人员,他们的人格扭曲,开始异化,脱离现实社会思想。他想用七宗罪来告诫世人,但自己却制造人去犯七宗罪,而不是去感化和告诫,把罪行强加于别人,只顾及自己的计划,只是用自己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罪行,他所说的罪行其实都是他自己想的,没有用社会角度来衡量他的罪恶程度。所以犯人john是一个严重的偏执狂,思想过度夸张。

至于年轻的警察米尔斯,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私自杀死犯人。作为一个警察,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看出,人性的脆弱,造成了冲动性犯罪。米尔斯是由于自己的性格,然后被外界因素影响也导致他犯罪,说明犯罪人有些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性格而导致犯罪,性格也是犯罪的起源之一。

老探员萨默塞特则是办案的老手,当他看到犯人留下的暴食和贪婪时,知道犯人是以七宗罪来连续杀人,然后就去查看有关七宗罪的书,来猜测犯人的心理和作案方法。说明了,猜测犯人的心理是破案关键和线索。

《七宗罪》讲述了3个人的故事,表现出犯罪和心理的关联性。

电影七宗罪影评(三)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影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残酷、惊恐、震撼、压抑、反思……

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依然在发生。

Seven: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醒目而惊心的单词——"Seven",它在基督教里“7”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世界共有7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到了16世纪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7种罪恶——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同时又以7个天使的形象来代替7中美德——贞洁(Chastity)、节制(Temperance)、慷慨(Charity)、热心(Diligence)、温和(patience)、宽容(Kindness)、谦逊(Humility)

电影中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个神秘的“7”,在网上看到到,说电影中“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不过当然,我并未亲自查证)。无处不在的“7”似乎暗示着观众:这是某种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萨摩赛和米尔,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

提到影片,不得不提提两位主角: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我个人对摩根·弗里曼没什么太多了解(连名字都是后来查到的),只是觉得他很眼熟(但是忘记哪里见过了),不过从《七宗罪》来看,他的演技还是很好的。至于布拉德·皮特,我个人非常喜欢(从《史密斯夫妇》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皮特和朱莉夫妇。),不过不知是当时皮特还比较年轻,还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问题,我感觉在《七宗罪》中,皮特的演得还是不如摩根·弗里曼的(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萨摩赛和米尔虽然性格迥异,但却有着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微妙的联系。萨摩赛每天认真的着装,仔细的查案,孤独的思考,有时也走些歪道来寻找线索,时刻用体谅的目光来关怀他人。偶尔也用刀子代替飞镖愤怒的射向靶心,也曾将自律的节拍器烦躁的扔掉,他是一个“相对的”的人。以萨摩赛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人因失望而冷漠,这种冷漠的表现就是逃避,如在上出租车后,司机问他去哪里,他看着窗外的斗殴说faraway。冷眼看世事,也许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美好希望的原因吧,失去了一切又让他更冷漠。

衣物凌乱但分析案件却简单自信,这就是米尔,身边有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的伙伴,回家后天真的和小狗嬉戏。他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情和信心,对妻子深爱不已,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温暖而颤抖的家和妻子的担忧说生活会好起来。

两人在酒吧喝酒时的对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强烈反差,萨摩赛给人的印象彬彬有礼、心思缜密、沉着冷静,然而由于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生活得太久,见到太多的冷漠无情和城市的阴暗面。米尔对世界充满美好和希望,冲动易怒、做事不计较后果。

在性格上,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和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的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而米尔更关注的是图像、场景。他会不停的回放照片。萨摩赛则是逛图书馆。米尔感性,萨摩赛理性。

我个人更喜欢萨摩赛。从他为人、处事以及跟约翰的对话就能看出他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萨摩赛的那种冷静、理智。

“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时,我们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结束”。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在无限缩小着世界间的距离,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加亲密,反而是疏离和冷漠将其取而代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电影七宗罪影评(四)

《七宗罪》这个片看了不止于三遍了。一直想写点什么的,手痒痒,但总也觉得写什么都不过一个关于基督教的七宗罪和一个连环凶杀案的警匪电影,就搁置着,今天忽然想着这部电影还同时讲了“七宗罪”以外的第八宗罪——一个愚蠢而奸诈狡猾的,有点神经质和精神错乱的,一相情愿替天行道的家伙(JohnDoe)被正法的故事。

西方的精神祖训天主教认为人遭永劫有“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这些就是本电影的主线。但本电影有一条根线,那就是一个一相情愿替天行道的家伙的连杀犯了“七宗罪”的七个人,加上一老一少两警察的精彩配合,使得美国电影史又多了一部勉强可为人称道的电影。

在影片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的暗示。7“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sevendeadly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David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表达对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的痛恨,和由这些人性的沉沦诱发的精神危机。导演“解决”这些痛恨和精神危机的方法,就是把犯有这“七宗罪”的人统统“消灭干净”,于是就精心编导了一出巧妙而惊心动魄的连环杀人案和破案故事,而巧的是破案的警察(那个脾性暴躁)也成了连环杀人案的最后一目标,这个神经质的杀手(JohnDoe)活一辈子似乎就是为了一相情愿的替天行道一次,完成了替天行道(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义的施暴和谋杀)的“伟大杰作”,他反倒觉得自己完全解脱了,因为他已经亲自“查办”了“七宗罪”。他觉得自己就是卫道者,殉道就是自己最大的命。

影片里的城市整天不停的下着雨,遍地流淌着湿淋淋而肮脏的城市污水,城市笼罩在严重污浊的烟雾中,城市嘈杂肮脏,现代工业一片混乱乱七八糟,生活在这个晦暗的城市的JohnDoe则是个极端而虔诚的宗教狂徒,也就成了这个晦暗的世界的发光点和耀眼的牺牲品。

影片最后,沉着冷静心思缜密的老警官William引用了海明威的一段话: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它奋斗;事实上后半句较为真实,前一句就当自己是个半瞎子好了,世界的黑暗是需要揭露在阳光下才能遏止其黑恶的继续深化的,但是不是就要一个一相情愿的替天行道的人,就需商榷,至少这个时代有某些必要的规则,虽然这些规则只适合某些人跳舞,也让某些人视“七宗罪”而不见。

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观后感

夜班闲的没事,在百度上简单的用文字回忆了一部20年前的美国电影《七宗罪》。虽然七八年前看过一次,当时剧情里某些细节似懂非懂,直到刚才最终清楚了电影里的剧情。

看后突发有了感觉,是不是只要是披露人性好坏的电影,如果拍摄到位,看后是不是都会让人思考,思考自己与电影里人物的思想,行为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性,就像窦唯唱过的《高级动物》。每个人也有最鲜明的一种人性,就像《七宗罪》里那7个受害者。复杂的社会有着复杂的人性,鲜明突出的人性,突出的人性有善与恶,物语类聚,社会里就有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人之初,性本?,真不好说。

中国电影不怎么喜欢披露人性,因为怕口碑,怕票行,更怕这怕那。因为群众多数好面子,那些人不喜欢被披露的人就会说你拍的不好,不真实,甚至痛骂。慢慢的也就去拍摄关于亲情,爱情,悲剧,反正是感人为主的电影,来博得大家的眼泪而已。还有一点,就是往往拍摄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就像讲述故事,但故事的思想,透露的本质却模模糊糊。经典的电影是有思想的,没思想的电影没人记得住。

说回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最鲜明的人性也许就是最大的弱点。坏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人性优势去利用别人的人性弱点,使得自己成功谋利。电影《七宗罪》中凶手约翰·杜体现了出来。自己的鲜明人性很难被自己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拿捏。而善于拿捏自己或别人人性的人很少,拿捏不好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方方面面道理,谚语的话很多很多,毕竟人性就有很多种,但其作用无非都是劝说,告诫他人。在我看来,每个人最鲜明的人性一旦被发现、利用上,通向的只有死亡。

《七宗罪》电影观后感


《七宗罪》观后感

今天我看电影了,《七宗罪》这部电影其实早就有耳闻了,从不敢自己单独看,要不是这么多人一起看,真的不敢看下去,而现在从和大家的分享中,也终于知道了看它的意义所在。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影片《七宗罪》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他看似义正言辞的辩护背后,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到极点~!凭什么他认为自己有个权利去充当这个救世主的角色呢?这个最初的心理就是罪恶的根源~!

另一方面,影片也近代社会的演变推到了一个晦暗的极点-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束缚自身的枷锁。依照齐美尔的看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变得日益冷漠。(观后感 )《七宗罪》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大卫和tracy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房客,只是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暗示着这个末世的肮脏和丑陋么?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影片给人的阴雨绵绵,灰暗,压抑的感觉~!

而其实,真正让我们警醒,让我们为之一怔的是,影片最后的那句话,这座城市每个角落每个家庭不都是上演着七宗罪么?如此一句,振聋发聩,想开口申辩的瞬间,却又被惊愕到哑口无言,这也是为什么看了它这么久之后,心里至今也不无法释怀的根源所在~!是啊,若纠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主?神若纠察,谁能站立得住?!今天才刚听教会的弟兄讲道,说到:我们悖逆,犯罪,无异于将耶稣重钉十字架。而在下午电影分享时,这句话突然就出现在我脑海里,心里真的很害怕,自己不禁开始暗暗对号入坐,的确,我没有贪婪么?贪吃么?我的思想时刻干净么?天啊,我甚至都不敢再往下深想神啊...神啊,真是求你,不要掩面不顾你的仆人,真是求你时刻保守和炼净我们这些本不配的儿女!在审判来临的日子,当我来到你面前,当我呼求主啊主啊时,你却说,我可以从你们所结的果子中分辨出你们来,因为不是那些终日呼求主啊主啊的人,定能进天国的~!真是不要让我们在地上的日子白白地过去了,而不被算在神的心意里,主啊,求你赐我智慧的心,好叫我如何数算自己的日子,阿门.

七宗罪观后感影评


《七宗罪》是一部由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和凯文史派西等主演的悬疑惊悚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1995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去看看吧!

是我看电影太少吗,完全出乎意料的结局。电影情节和想象的也不大一样,没有很血腥。真正关于案件的描述很少,更多的是对话、思想和过程。好像有点重点不够突出和逻辑混乱?印象深刻的是两个警探在酒吧的谈话 I mean, its easier to lose yourself in drugs than it is to cope with life. Its easier to steal what you want than to earn it. Its easier to beat a child than to raise it. Love cost. It takes effort. )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此刻我会以这样的方式活着、等我死亡后还会记得什么、我记得这辈子发生的事情吗、我不想忘记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办。每次一深入思考,就会怕到浑身发抖。这也是为什么,长大以后变得越来越担心,可能真的是,拥有的太多,就更害怕失去。有时候会担心,我会不会某一刻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家人我的想法怎么办。我会不会今晚睡去就再也醒不来。真的怕。之前在《爱离别》中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人在40岁以后就要开始写遗书。提前写好。他自己在写的时候,几度泪流满面,因为有太多太多的牵挂和不舍。我之前就想过,要早早写遗书的,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既然无法避免,那就享受过程吧。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大多数情况下,我是认同这一整句话的。

更: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非黑即白,影响一件事情的因素很多很多,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完全的理解另一个人。一个在别人眼里的残渣,甚至十恶不赦,都有可能是为了某个信念。但是,法律本身作为制约人性的冷兵器,必须是非黑即白的,不能带任何因素,现在的法律是不健全,它难以健全就是因为非黑即白的不确定性。

需要加个备注,制度本身应该是冷血又黑白分明。不然永远都有漏洞。但是人心人性不可能是非黑即白。

七宗罪是目前唯一一部别人评价特别高而我不喜欢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演员的演技,这点没得说,但有三个槽点实在绕不过去。

1,推理了半天,靠FBI的一张资料破案其实这样的剧情本来可以接受,但是电影前半段那个黑人老警察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而且每次思考时表情还特别凝重,那么认真,结果,还不如FBI的一张纸

2最后变态告诉年轻警察他杀了年轻警察的老婆,并使愤怒的年轻警察杀了代表嫉妒的自己,而年轻警察也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代表七宗罪的七个人也就满了。这段剧情可能在别人看来是神作,在我看来就是烂尾,因为警察当时的愤怒是变态所造成的,并不是他本人就可以代表愤怒,而变态自己也不能代表嫉妒,不像前几个人有代表性,比如代表贪食的大胖子或代表贪心的律师。所以最后那段剧情感觉是编剧想不出合适的人物了,用年轻警察和变态凑数。

3这部电影中的变态杀人犯太不喜欢了,美国电影中的变态形象太多了,不乏经典的,我就喜欢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而这部电影里变态实在太水了,要智商没智商,要武力没武力,逼还装的贼大。

综上所述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如有不同想法,欢迎交流

讲实话,从我刚开始对电影产生感觉的时候,对于芬奇这位导演一概不知。首次接触他是我看完《异形3》之后,《异形》系列电影我基本上都看过,但是唯独第三部在整个电影的空间感和叙事风格与其他几部完全迥异的,继而就去查阅了芬奇导演的其他相关作品。

刚好,我近期又刷了一次《七宗罪》,借此机会来谈一谈观看之后的一点感悟。或许很多人在看完后《七宗罪》之后,大都把这部电影当做一部很普通警匪片或者是犯罪片来看,这样的看法也不能说绝对有错,只是我个人还是习惯把它当做一部黑色电影来看,如果是当做警匪片或犯罪片来看,很容易就走进探讨电影剧情的圈套,如此一来,观影的视野就会大大变窄,导致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便是重剧情,轻主题。但是,如若放在黑色电影的层面,看电影的深度就会大不一样,因为大家都知道,黑色电影主要是就某一种社会现实的弊端进行强有力的批判的一种电影类型(注意是电影类型,并不是类型片),换句话说这种类型的精髓就在于批判,由于批判内核的加入,所以在探究《七宗罪》的时候,就不能把它当做是普通的警匪片来看了。之前,我也看过一些黑色电影,比如韩国电影《阿修罗》,把对国家政权腐败的丑态的讽刺到了极致,美国电影《达芬奇密码》则是把宗教纷争揭露的一览无余,当然有人把中国导演杨庆的《火锅英雄》也当成是黑色电影来看,我个人不敢苟同,因为这部电影中发生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小群体的犯罪,并不是一种社会现状,所以还构不成黑色电影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那么,回头来看《七宗罪》,如果你只看到芬奇在本部电影中讲的七起案件,视野未免狭隘,你得去仔细探究罪犯约翰的犯罪动机,他跟每一个死者都有很大的仇恨吗?都没有!他是对这个罪恶的城市失望之后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警示世人,这个才是动机。自然而然,罪恶的城市自然会成为一个绝大多数人会抛弃掉的垃圾,殊不知,你丢掉的才是芬奇想要表达的重点。他要讽刺的就是这个城市的罪恶,只不过他把这个目的隐藏在案件侦破的外壳之下,敏感的人自然眼睛是雪亮的,愚钝的人却是能看到表象。另外,有的人也说,《七宗罪》在探讨宗教的可怖性,也说得过去,曲解教义嘛,但是只要细思,归根结底还是罪恶的问题。

看完这个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是人与环境之间好像并不是很友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与环境的关系。(一)、先来看看黑人警官萨默赛特,在《七宗罪》的序幕中,展示了他上班之前在家里的空间(我们在电影分析中习惯性会将环境称之为电影空间,后续的环境都会用空间来代替),微弱的灯光从不大窗户投射进来,整个空间极度阴沉,不大的房间充斥着各种非常规则的矩形家具、摆饰,是的不大的空间更加显得局促,除此之外,芬奇还用一个长焦去展示,这就使得整个空间又再一次被压缩,再就是萨默赛特对着镜子换衣服,但凡有一点生活常识的都知道,镜子是可以延伸空间的,但是镜子本身的镜框却限制了空间的延伸,反而使得空间更加狭小,这个空间对萨默赛特非常不友好,所指向的不外乎是以小见大,萨默赛特与社会的关系大致也不过是这样了。(二)、再看米尔斯,这个年轻的白人小警察的出场方式很特别,第一次出现在狭长拥挤的走廊,芬奇甚至差点剥夺了他的话语权,一句简单的我是米尔斯之后,快速就将场景转换了,没有给他太多说话的时间,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中,米尔斯和萨默赛特的谈话过程的空间,瓢泼的大雨,具有压倒性的建筑物,还不时有人群逼向米尔斯,行进的空间被阻塞,跟萨默赛特的生活空间如出一辙局促带来的窒息感。米尔斯的生活空间对他也同样不友好,米白色的房间布置营造出一个轻松、温馨的空间,然而这样的空间从侧面烘托出了米尔斯对这个城市幻想,换句话来说他还是个孩子,但是这种性格放到整个城市,就岌岌可危,罪恶的城市并不会对一个孩子手下留情。(三)、最后是罪犯约翰,他的生活空间的展示是在一场追逐戏当中,很多人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抓捕罪犯上,从而忽略了他的生活空间。首先是阴暗、狭窄的走廊,并且还亮着红色的灯,拥挤的楼梯间,错综复杂,分割这整个电影画面,人物在其中只是零星半点,下水道水管,倾倒之感的楼房,压抑的地下停车场,脏乱、拥挤、混乱的街道旁到处都是冒着热气的垃圾堆,这是约翰整个活动空间的真实写照,他的房间内中亦是冗杂的,极度阴沉的光线,各种令人作呕,让人细思极恐的作案证据,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人间地狱,这跟约翰作案手段的残忍毒辣完全吻合,恰似一个地狱中的魔鬼。由此可见,芬奇在他的电影中对于空间的理解之深,电影归根结底先是一门空间艺术,《七宗罪》算是对空间作了一个教科书是的阐释。

然后是人与人的关系,重点看的还是萨默赛特和米尔斯的关系。萨默赛特是在这个罪恶之城生活了很久很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too long,他在电影中所展现的便是对这个城市极度绝望,想逃离或者逃避这里的一个马上要退休的老警察,但是他是善良的,在序幕中的案发现场,他首先问的是有孩子目击这一切吗?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却一点也不简单,他担心的是城市的罪恶沾染纯洁的孩子,他很懂这个城市的本质,回头看米尔斯,极力的想融入这个城市,极力争取案件的主导权,然而却遭到萨默赛特的处处挤兑,在此,我习惯性的会把他们俩看做是大人和小孩,萨默赛特似乎在教米尔斯去了解这个城市的罪恶,继而是走投无路之际的共同面对,小孩并没有学会,最后被罪恶侵蚀,这跟米尔斯的命运重合度极高。罪恶的城市、无可救药的城市,萨默赛特是个现实的人,自然能够生存,然而米尔斯却是理想化的人,活不下来也合乎情理。另外,就是约翰在影片尾声跟米尔斯的人物关系,芬奇做了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厉害的处理,经常性把约翰和米尔斯放在同一个画面,约翰在前,米尔斯在后,一大一下形成对比,此外,约翰在画面中的运动幅度几乎没有,而米尔斯的运动幅度大且频繁,一静一动形成对比,很显然在这个场景中约翰要比米尔斯有发言权,换句话说,约翰控制住了整个局面,其后在表现约翰是也是仰视,太阳光从约翰的身体四周散发出来,宛然就是一个带着圣光上帝正在审判着此刻抱头鼠窜的米尔斯一般。

另外一个点就是除了画面之外的元素,那就是声音。在序幕当中,但凡看电影仔细一点的就会注意到,在萨默赛特失眠的片段,第一个声音就是床头的钟摆声,富有节奏的滴答声,这跟萨默赛特内心深沉,思索无眠的状态在心理节奏上是一致的,然后就是画面的之外的声音,深夜室外的嘈杂人生和狗的狂吠声,这也恰恰在营造画外的空间,一个不安、躁动、充满危险性的罪恶之城。其次就是赛摩赛特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片段,图书馆内的警察用收音机播放的悠扬的音乐,严格来说这个声音是属于图书馆这个特定空间的,但是在这个片段中实则包含了两个场景的相互转换,一个是萨默赛特所在的图书挂空间,另一个就是米尔斯在找寻案件漏洞的空间,场景从前者转换至后者,音乐却没有停止,而是流入了米尔斯的空间,一方面,这是作为转场的一个元素,使得剪辑会更加流畅,另外一个,场景转换并不意味着情感也随之转换,此处的音乐携带者焦灼的情绪流窜于两个场景之间,并且到第三个场景转入只是还未断绝,也就预示着这个场景中的米尔斯依旧沉浸在上一个场景的情绪之中。中音乐的使用是我在其他同类型的电影中很难见到的,还有就是抓捕维克多的片段,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叙事的节奏,接到抓捕维克托的命令,音乐的节奏骤然上升;接着萨默赛特产生怀疑,音乐节奏突然变缓;警察全员出动,节奏紧;萨默赛特与米尔斯车中交谈,节奏松;警察全员到达现场,节奏紧;发现维克多并无威胁性,节奏松;维克多诈尸,节奏紧。这个片段的,显然是通过音乐起伏的一波三折在控制节奏,但是国产电影在运用音乐的时候却是伟哥型,有一两个起伏已经不错了,如《烈日灼心》和《记忆大师》等电影,音乐就远远不及芬奇在《七宗罪》当中的造诣。

当然,在《七宗罪》当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可以去分析的点,有人说该部电影就是一个光元素作业,这也就成为一个重点的分析元素嘛,其实芬奇的电影,是悬疑片的典范,他在玩剧作结构,精巧的构思,就好比在《七宗罪》中,谁都想不到,凶手自首之后,作案的过程却从未停止,也没有想到凶手把自己也设计成一个连环杀人案的受害者之一,这个脑回路却是令人叹服,妙哉!

喜欢《观《七宗罪》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m.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七宗罪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