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楼梦对话读后感

红楼梦对话读后感

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3)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3)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 第(1)篇

《对话》正文:(之一)

        她说:看你的头像不像一个“愤青”,挺成熟的。

        哈。。。我回复:是啊,一个典型的潇洒英俊的文艺青年,怎么会像个“愤青”呢?

       但是,中国这个社会,正是“愤青者”在推动着。。。难道你要我长出鲁迅那一对浓浓的眉毛,再溜个八字胡,加上横眉冷对千夫指,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愤青”?

        我网络文字所谓的“愤青”,并非是想要钮转乾坤,只是为了说真话一吐为快[偷笑],更者,是提醒那些一生既喜欢画地为牢,还要充当道德审判官,自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时代下的民族主义爱国英雄的这类人。。。。。。

        其实,在我们这个体制下,愤青者都是有血有肉的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中国人,他们都给自然界中一草一木都视为有灵魂,有生命的。。。所以,我的头像固然比你成熟多了。

        她说:其实你说的这么多评论,可以值得肯定的是你的阅历经历很丰富,但是我们不能看事物只看其表面,凡事无绝对,就像一片叶子也有正反面,大道理就不说,我也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针对文章题目中的社会主义,阁下是否有过深入的了解过,以及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过与社会主义相关的著作呐?如果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中国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以及去趟国外发现过于悬殊的差距,而将不满发泄于此,那未免有点极端。

        我回复:

        哈。。你我都是同在所谓的这样一面社会主义的“红旗”下长大的;同饮“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只是,我该叫老姐,还叫你小妹呢?

        谈社会主义,中国若没有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那么,新中国的这个高举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皇权的统治下。试问,新中国下的中国人,真的当家作主了吗??不会你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吧?哈。。。那么又是一大笑话了。中美貿易战,难道美国真的需要你社会主义来救吗?中美貿易战结果又说明了什么?一句话,中国如果再回到“皇权”统治的那个时代,那么,真的彻底的完蛋了!

        再一个,我诚实的告诉你,我这里的文字,都不叫“发泄”!准确的说叫“说真话”,叫“谈论”!

        “微信读书”这个平台,我真的很喜欢它!“微信读书”这个网络平台,应该是当前中国所有的网络平台最开化的一个平台!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思想上的碰撞!也只有在这个平上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记住,一个没而争议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可耻的社会!

       再一个,我要试问你,全世界可能共232个国家,为什么229个国家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如,连马克思那所谓的国籍――德国,又葬于法国,他那伟大的《资本论》也是诞生在法国,而这两国家为什么都抛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每到一个国家,还都被驱赶。。。所以,请多动点脑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别像个红色革命背书一样。。。。。。。️

        同时,你必须知道,一个过于贪权的政治家,比一个贪财,贪色的政治家更可怕!

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 第(2)篇

《对话》

      写在前:

     今天,我的《对话》话题,为什么会借着这本《~:与佛对话》这本书来写我的东西?

        因为,除了书名有个“对话”两字,也正如该书简介中说:与佛对话,其实也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最近,我一真想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继承发扬文化传统?”这样一个话题来写篇我的内心世界。

       但是,节前因心脏病住进医院。而冠心病首先要改变“生活规律”,不能熬夜!而一个住院,还真的让我似乎到了“江才郞尽”了。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满纸荒唐言”一直是我网络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和一大标签,更是我茶余饭后唯一的喜好!

       此时,看着窗外,一遍灰色,很显然感觉上一定很阴冷。

        似乎今天这个天气,最适合四人围绕一张麻麻麻将桌。。。。或者几人坐星巴克聊聊天;也更是与小情人躺在被窝里来段有一定的节凑感的“贝多芬交响曲”。。。。

        哈。。。男人的那匹黑马,恰恰又是身体一大信号。如果,他还每每夜间自然的一柱擎天,那么说明你的身体彻底的恢复了;如果依然如泥,哈。。。你又怎么与小情人来段被窝里的那个进行曲?还是找个话题说说吧。

       这几天,在我的“微信读书”里,有一女性,从她的观点语言来说,似乎是某个大学“马列毛研究院”的一名教员,或者就是一个政客。

       我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轻手轻脚的来到我的“家”,幸好不是大夏天,否则我的全裸尽在她的视线里了。哈。。。我想歪了。

       她在我的沉睡中,来到我的一篇《社会主义真的能救中国吗》一文下,侃侃而谈,都是赤色言论。满嘴大赞社会主义“体制”。于是,我惯以“满纸荒唐言”的习性与其开始一场所谓的即兴辩论,哈。。。也叫“对话”吧。

        固然,今天,我给在我那篇《社会主义真的能救中国吗》文下的“辩论”归纳为我的独立文篇。她的对话,我只字未改,我的搬到这里略动了下,因为,网络的我,常常会点错字,或写错一个词。既然“搬家”,错字错词就必须纠正!

      《社会主义真的能救中国吗?》我这个话题,也是鉴于一位抛弃他的祖国,社会主义大中国,移民到海外,不知哪一天该作者抓住“当下”面对大学生演讲的话题《马克思对了》这一时间点,起了这么一个标题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

      哈。。。。。。

      都说“叶落归根”。只是,该作者还年轻,为出版这本“标题党”的书,跑回了中国大陆出版他的这本书。钱赚了,固然,又回到他的那个移民国了。

(正文:待续)

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 第(3)篇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无常便是有常,无知便可以无畏。

万法皆空,皆系缘份。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切自知,一切心知,

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与神对话.1 读后感(3)篇


灯塔

很好的一本书,无论是哪种宗教信仰者或不可知论者都适合读。这本书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生和事物的本质。

其实除了邪教、被妖魔化的异端宗教、用来当作权力武器的宗教,所有正派的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个人感觉这本书就是如此,不是宣扬某一种宗教,而且将宗教中最核心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说给我们听。(pS:当然,作为一枚基督教徒,个人认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基督教的思想。)

以下,结合原文和个人感受,总结几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且需要在未来践行的部分。

【正确的祈祷】

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

你非但得不到你要求的东西,亦将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因为,你做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

因此“我”加上“想要成功”产生的结果是你缺乏成功。“我”加上“想要金钱”产生的后果是你缺乏金钱。这无法产生其他后果,因为思维和话语是创造性的。行动也是创造性的。如果你在行动中也表现出你想要成功和金钱,那么你的思维、话语和行动便取得一致,你必定会拥有这种匮乏的经验。

祈祷是感恩的祈祷。它根本不是请求,而是为事物如此这般而感恩的宣言。

【生活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最深层的秘密是,生活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自我,而是在创造新的自我。因此,别试图解答你是什么人,要试图确定你想成为什么人。

你的生活希望要“平步青云”,首先你要想清楚那种生活是什么样的。想想你要成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要拥有什么东西。要经常想,直到你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等你想得非常清楚之后,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不要去想其他的可能性。做出响应的取舍。

没有达到理想的自己,因为目前你没有依照关于自己的最高憧憬去生活。既然明白了现实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间的差别,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

【“对”与“错”,“好”与“坏”】

别向你所谓的“对”与“错”下终极判断。事物是对或错,只是因为你说它是而已。事物本质上没有对或者错。


“对”与“错”并非本质的条件,而是个人价值系统中的主观判断。你的自我是通过你的主观判断而被创造出来的——你的真正身份是通过你的个人价值观而被确定和展示的。

另,别去评判其他人走过的业力之路。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

【结果与预期】

修行不等于否定情欲——修行所否定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执着。情欲是行在的爱。行在即被经验到的存在。然而人们常常在行在中创造出什么呢?那就是预期。

没有期待的生活,无需某些特定结果的生活,便是自由的生活。那就是神的境界。

人类就不同啦,人常常觉得他需要从投入中得到回报。如果我们打算去爱某个人,没问题——但我们最好能得到对方的爱。诸如此类的。这不是情欲。这是预期。这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正是它使人与神分离。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而在于发现你在那里,向来在那里,已经在那里。你永远处在纯粹创造的时刻中。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在英国和中国的教堂时,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神活出来”。我遇到过的人中,最想成为的人,不是家财万贯的人、不是权力至上的人,而是教堂中灵魂比较成熟的人。无论有多少钱和权,还是会有痛苦、焦虑、不安。但是“把神活出来”的人,和他们交往总能感到他们的平和和喜乐,至善和爱。而且他们,从俗世的价值观来看,也是成功的。

本书是鸡汤界的神作(双关故意)!破例给4星。虽说标题是《与神对话》,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三观很正,对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比如,n人生的意义是什么?n是经验世界,完善自我。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尽力打好只有一条命的RpG。怎样完善自我?n首先,要认识到现实的你和理想的你有没有差别。没差的话,恭喜你,已经成神了。有差的话,“请着手去改变——有意识地改变——你的思维、话语、行动,让它们与你的最高憧憬相配。”空想得到钱得到幸福是没用的,即使神存在神也不会理的,而是要付诸行动。如何看待战争、疾病这些“坏”事?n“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发生的坏事都是你们选择的。错误不在于选择了它们,而在于将它们定义为坏。”如果能改变,请大声疾呼;如果不能改变,请坦然接受。又要抄一遍《宁静祷文》了:n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n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n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n如何看待死亡?n“歧途这回事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段旅程中,你无法不去你的目的地。”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我们殊途同归。按本书的观点,灵魂不灭,“对于医生或者护士而言,死亡等于失败。对于朋友或者亲戚来说,死亡等于灾难。唯有灵魂视死亡为解脱——超脱。”按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观点,死亡只是回归自然,“不如用一种视死如归的心情去面对死亡。死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堆生物组成元素解体而已。...既然死亡是符合自然法则的,那么符合自然法则的东西本身当然就不是什么罪恶了。”n此外本书的金钱观、爱情观、享乐观也令人赞赏,比如金钱没有善恶,爱人要先爱己,人有快乐的权利。正因为对这些话题的探讨,被我归为鸡汤 n最后探讨一下“神”的问题。本书中的神,可以直接被查找替换成自然。所以无神论者如我读来也毫无违和之感。比如,神说,“我创造出所有这些,所有这些,只用了眨眼的瞬间,神圣的刹那,正如那些创世论者所说的。而其中经历的进化过程则耗费了数以十亿计的你们称之为年的时间单位,正如那些进化主义者所宣称的。这两类人都‘对’。”,这是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神又说,”你们应该认识到你们自己便是我“,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神还反复说,”我正通过你来经验我自己“,这正是经验主义,即知识源于观察和体验,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神的存在是不可证伪的,因为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实验来证明神不存在,因此神的问题是独立于科学问题的,而只是个信仰问题了。按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神可以用自然来解释,那么就不需要神啦。

嗯,如果用一百分来评分,我想评90分。如果用五星,我想点四星半。当然,没有半星可点;所以我选择了五星。个人来说,我想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想看到这样近于宗教性的书名,我翻开它的几率应该会比较小。然而看了几章下来,倒是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非但不是一本教人迷信的书,反而是一本教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寻找自己,遇见自由的自己的一本书。近来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感觉二者之间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籍由神秘的老人,一个籍由崭新的神,一个用东方术语,一个用渊博的学识,缓缓道来,如是动听。如果有神,他也许是我们的前人,也许是我们的前辈,也许是先于我们发现知识的老师,也许是生活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种信仰、每一份选择……无处不在。这真是一种有趣的体会。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3篇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一: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 ——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篇二: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篇三: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翻开这本经典之作,我就看到了书的后页上一个大大的问题:幼教工作是专业吗?如果您是幼儿教师,您的答案会是什么?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高中毕业,进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13年8月正式进入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江厦园区进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思考过,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门专业。现在想起,如果刚开始工作,有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给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学两年,我所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技能,……如何不能说幼儿教师不是专业呢?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 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神对话.2读后感1000字(3)篇


愿你早日找到自己n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作者对人类集体大事件的探讨,而是作者从《与神对话1》一直到现在都强调的与神展开真实的对话,我的理解即是每个人与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不逃避,不敷衍。引导对话的线索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爱或者怕。年终考核是职场人每年的必修课。拿着这个城市的中低收入,过着自以为是的稳定生活,我曾以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一次让我警醒。工作不难,我努力做到了优秀,这个优秀既可以用数量也可以用质量,以及同事们的投票来衡量。偏偏我遇到了电视剧里才会遇到的“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n如果不是曾经得到前任领导的赏识,我会以为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还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样的人”屡次在同事们投票中败下来。没有人是傻子。政治学中有个经典定律,投票不一定能选出最优秀的人,但是一定不会选出最糟糕的人。写了这么多关于考核的内容,可见我很在乎。在乎考核,在乎升职。这一切根源于怕,而不是爱。我爱的是财务自由,我爱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实现的财务自由,然而这个目标是不可能靠这份工作实现。那么只能是怕了。怕什么呢?怕丢脸。在这个按资排辈的地方,明明自己付出了劳动成果,而且被客观指标认可是优秀的,却被“这样的人”诋毁。“任何没有爱的东西,都不是通往神的最快捷路径。”因此在怕的情绪里,我无法释怀,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认清自己,最终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寻求所爱。“生活的目标是认识和重新创造你的身份。”四十不惑,虽然还没到这个年纪,但是在过去一年我越发深切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没有前几年那么迷茫了。我以前不太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单纯”“内秀”“你是这批女生中智商最高的,也是最善良的”“低调”“优秀”“认真”“好人”……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我更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而这是要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碰上一些人,遭遇一些事,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像别人老是说我好人,我反思自己其实很懦弱,怕得罪别人,怕毁掉别人心中的好人形象。坐在年终聚餐的椅子上,我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要待在这里。我秉持契约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是如果不吃这顿饭就导致不和谐,那么一定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想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想在这里闻二手烟,更不想和“这样的人”应酬,总之不想待在这里浪费时间。越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什么,越是要放弃另一些欲望。我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些遇到的挫折或者障碍,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在实现自我路上的位置。我曾经渴望外界的奖励。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成长都是内在的,是自我积累、自我发现,和别人是什么、在做什么毫不相干。外部会有正面反馈,会迟到,但是永不会缺席。我能感受到自己文字传达出来的内心的不平静,而这也正好说明了我还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路上。

       这本是关于世界观,目前读完多多少少感觉有点乌托邦的意思,不过有些东西还得总结一下:

1.自认为这部强调的重点在于透明。透明即真相。如果人人都知道真相,比如每个人的工资,交易双方利润等,那么就不会存在战争,饥饿,尔虞我诈。怕是想想罢了…

2.第一部说到爱与怕相对,在此提醒我们要怀着爱去行动,万物皆有联系,我们都是一体。

3.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4.我们要渴望一切,但也要做到无所求。

5.强调二元论,只有通过非我才能认识自我。

6.经常帮助别人,让他人有自助的能力。

7.把世界构建成像美国一样的联邦制国家,设立类似众议院参议院的机构,同时也想打造像共产主义那样人人都能实现自我的理想世界。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但那个时候人的觉悟得很高吧。

比我预期快很多 完成这本书,感觉这次阅读 有神的祝福,上一次 拖拖拉拉 仅仅4-5章 就不了了之。这次 复习《与神对话1》 作为 前奏,一气呵成的顺畅。脑力上多少有些透支,然而 停不下来。本书5-6章 关于教育 部分,没有细读,几乎纯听连下来的。

多少有些惊讶 自己读这种nonfic 也会这样 迫不及待。切身体会到 把职场 变成欢场的可能性 还是存在的。已经尽力克制 不要太多 留言,结果还是不少。而且集中在短短一周之内,可能多少会妨碍胃口。不管多好的东西,过量 过急 效果都不会太好。我知道。只是我觉得 很久没有这样爆发过,以后再读 激情不会如今日新鲜 (一鼓做气 再而衰 三而竭) 还是留下来吧。

如果打扰到 还请原谅。好在文字的东西,时间上不必同步。不喜欢的话,跳过就是。以后也许还会喜欢,那时再回来。就像我 二遍回来 时,才对本书 热情满满。

心灵对话读后感3篇


你有整理过作品有关的读后感吗?在作者写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读后感在记录内心感动的同时可以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心灵对话读后感,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心灵对话读后感 篇1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捧着《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本书,还带着一丝“支差应付”的心理,可读了一个章节之后,书中的内容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深思: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创设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我应该学会与学生对话,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我才能切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帮学生打开心窗

教师与学生要对话,要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效,需要先把学生的心窗打开。

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说话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这是了解学生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才肯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甚至包括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对老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使学生把心窗打开,使老师的干预成为可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学生的朋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哪怕是错误的观念,只要是他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老师都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决定如何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使其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成为可能。

二、与学生平等相处。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改变纯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心灵对话读后感 篇2

一个出生在塔斯甘比镇的小女孩又盲又聋,如果这句话当成新闻告知人世,简直是微不足道中的微不足道。但把那个盲聋哑的小女孩会读、会写,还考上了哈佛大学这句话广而告之,那就足以震惊世界。是的,就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孩,一个被马克・吐温称为19世纪奇人之一的女孩――海伦・凯勒。

常言道: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这种苦难铸就了海伦坚强的性格。一个终生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只有在莎利文老师帮助下才能学习的人,一个将毕生心血倾注在残疾人事业上的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人,怎不叫人肃然起敬?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句话是对海伦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的确,在我细细品味此书与之对话时,我深刻读懂了这3句话的含义――

坚强的背后就是成功。海伦是不幸的,她很普通,只是个最无助的孩子,很多人会把她看成一个神话,把她当作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去顶礼膜拜,很少有人把她当作一个平常人去看待。从小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光明――对她只能作为毕生的渴望。是坚强的活下去,还是如其他残疾人般颓废地了却余生?面对这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庆幸的是,小海伦选择了坚强,也成就了她的成功。学识渊博,掌握多国语言,考入世界名校,这种连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听起来像天方夜潭,她却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她又是幸运的,没有沙利文,海伦可能永远平庸甚至绝望,没有对生活的爱,海伦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海伦的幸运只在于她拥有了一份不寻常的爱。我们比她幸运,拥有健康的双眼。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看清世界的颜色。我们也许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对未来的无知和恐惧让我们成为了生活的瞎子。想想海伦,我们只是些暂时迷路的孩子,只要朝着坚强的灯光走下去,就能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毋庸质疑,海伦是成功的,而她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她过人的毅力。古今中外,一个个响彻耳畔的名字:保尔柯察金、霍金、张海迪他们的成功无疑是这最好的见证。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像瓷器和花朵那样脆弱娇嫩,经不起一点磕碰和吹打;我们的生命应是那天空中的繁星,即使云雾遮盖,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闪光。一切都不是神话,选择坚强,选择成功。

用心去欣赏世界。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句名言多少勾勒出人们对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漠然麻木的现状。在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一个小故事引人深思。海伦的一位朋友从树林里远足归来,一路觉得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事物。而海伦却坚信,仅靠指尖的触觉在树林里走上一个小时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而她所发现的恰是我们最不以为然的。她会用触觉去感受树木微微的震动,用指尖去体验花瓣的娇嫩,用嗅觉沉浸在花的馥郁中。尽管海伦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残缺的,但她却比常人更能扑捉生的气息。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都有妙境。落日晚霞、霜叶秋林需要欣赏,晓风残月、敲窗冷雨也需要欣赏。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海,自会在大海的澎湃中感悟到气度与洗礼;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会在小草的坚韧中汲取执著与希望。用心去欣赏,会发现生命中其实也有很多值得留念,哪怕是司空见惯的笑脸,一句无心的关怀,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份平淡的亲情,你也会深深的感动,享受其中。生命真的很短暂,一切都像是白驹过隙,当我们用心去欣赏,美好的事物才会在心中永存。

乐观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忘我就是快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这便是海伦・凯勒生活的动力。现实中太多的人用消极的态度去生活,总觉得处处遇挫折,无处寻快乐。他们总把快乐放到凹透镜下去看,而把所谓的小挫折放到放大镜下去无限扩大。在书中,你可以领悟海伦积极开朗的人生观,像她那样活的洒脱精彩。生活的色彩不仅有红、绿,也会有灰有黑,让我们用微笑去迎接它。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的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伤心,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自己一定会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在每一次的心灵对话中,海伦总会像这样给我带来些深刻的启发。是啊,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只有比她更为出色,比她活得更为精彩,才无愧于这位可爱可敬的女人。生活道路中的挫折并不意味着结束,我坚信,风雨过后见彩虹,经过风雨洗礼的花朵才会显得更加美丽、娇挺。

心灵对话读后感 篇3

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越来越感觉,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要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呢?

一、交流的基础是爱与尊重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倾注满腔的爱,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探索语言沟通艺术才是务实的、有效的。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伙伴,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二、合适的时机是交流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在最佳时机与学生沟通会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情感体验如何,与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鼓励、安慰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最佳时机。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艺术的语言,切中问题的根源,真正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促其决心扬长避短,争取在各方面都有发展。向学生讲明一个人犯错误或者有缺点是难免的,关键的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的道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沟通的气氛缓和宽松,做到抓住点子,以理服人。

三、交流的艺术是成功的关键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最需要体现其工作艺术性。

倾听要有耐心,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有话敢说;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回应,表示对学生讲话的重视和理解;教师对与学生沟通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舍身处地地为其着想,真诚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供学生思考和选择,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在爱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沟通的恰当时机、采用艺术性沟通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沟通途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收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佛本是道读后感(系列3篇)


阅读是一场灵魂的航程,它带领我们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完一本书后,内心不禁产生感慨万千之感。而读后感的撰写则要围绕着心灵触动的点进行,引用原文相关材料,同时简要概述原文内容。希望本篇题为“佛本是道读后感”的文章,能给您带来惊喜和满意。相信在阅读完本文之后,您一定会有所收获!

佛本是道读后感 篇1

《佛本是道》是一本揭示佛法深意的好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佛教的本质是道,佛经底蕴是道理,佛法实质也是道。读完这本书,我对佛教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我自身的种种缺点。接下来,我将详细描述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佛教的本质有了不同的理解。就我而言,之前对佛教的了解很浅显,只是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一些佛教场景,认为佛经就是很多祷文或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佛教其实是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它超越了宗教的本质,从人性的层面探讨了生活的意义。佛教教导人们崇尚平和、真理和慈悲,通过它可以让我们发掘自我,理解万物。

第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身人性上的不足之处,并激发了我进一步修身养性的欲望。与此同时,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所谓“痴情”的独臂和尚,不论遇到何种磨难,依然坚持细读佛经。他的痴善、痴爱、痴忠,感动了我。一方面,他的痴情令我感触到一个人可以在信仰的基础上孜孜以求;另一方面,他的独臂又使我确信,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生活条件下知足常乐,不抱怨过多不快乐的状态。当我们修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并且不断自我求知。

最后,这本书也使我明白了在家庭、社会和公司的生活中,如何运用佛教思想解决问题。我理解到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心绪不定,要做到内心清醒,在问题面前要冷静地思考和行动。在工作场所,我们可以了解到团队协作的实质,即真实而不偏颇的看待自己和别人,进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它深刻地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和哲学思维方式,使我获得了不少收获。通过书中的启示和故事传述,我意识到了我自身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来努力提升自己。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自己的心灵滋养,让自己更加成熟和睿智。

佛本是道读后感 篇2

《佛本是道》读后感1000字范文: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读完了这本小说。刚在起点上查了查,191万余字,比起之前《凡人》动辄数百万字的小说少了不少,但是这本书用时还是挺长的,可能自己的心态或者是阅读眼界真的是变了,不在沉迷这类天马行空玄幻网文了吧。

百度百科上说,“本书被誉为小说“洪荒流”的鼻祖,但其中所蕴含的“杀戮天经地义”、“生命如同蝼蚁”的思想也招来许多批评,另外小说其中所述的神话内容其实与中国传统神话体系区别很大,很容易造成误导,遭到佛道人士驳斥。”

原先也略微提过,这本书读到30%都不觉得吸引人(都市玄幻),读到一半时略微觉得情节有些意思,等一口气读到最后时,又觉得这本书确实有值得阅读的意义在的。

主角周青,千百世之前为青丘山上一直狐狸精,应杀劫而生,后天成圣。“遵循天道,包容万法,不以多论少,冠多以大义之名。不以少论多,而冠少以邪左之名。不可以人来视其法门,也不为尊。只取天数气运行事。”这样解释“天地不仁”也能说得过去。只是主角从凡人到成为圣人,不过几百年,虽成圣人,“人”的比重还更大一些,行事成道过程中多少也做了许多逆天之举。按本书所说,再过个一量劫,还如这般性情么?

气运沉浮,天道轮回。封神一战中,阐教灭了截教道统;本书一战,天道一教灭了阐教。本书把太乙真人、广成子等真仙写的灰飞烟灭,也是很敢写了。出人意料之处也是创新之处,当然,全篇本就是“创新”。就我的知识层面来说,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是非常混乱的,各个朝代信奉信仰不同,著作也多少会偏向自己的教派,各种体系前后也不能对应。作者几乎将所有中国古代神话都囊括进本作品中,上古巫妖之战、封神之战、佛道之争、天宫各仙、民间传统神话牛郎织女、八仙、许仙白娘子、蜀山剑仙等等,各路神仙的各种故事通过本作品以各种形式、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时间、空间体系的结构,无论真假,作者都是一个写作能力、文学修养非常强大的人。虽是连载作品,但小说从最低级别到最高级别,无论战争战斗场面还是各级别人物实力、法术规模上,都早定下框架,没有脱离框架。

凡写文章作品,先不论立意或题材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但凡能通篇框住,且能自圆其说,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越是长篇幅越难写。故有那么多短篇作家想通过构思长篇来提高或证明自己的实力。茅盾文学奖为中国四大文学类奖项中最出名的,也是奖给那些优秀的长篇作品。读后感.本部小说的场面描写宏大,几乎为史诗类型文学作品(后越看越觉得像《封神演义》)。但凡史诗类型作品,篇幅巨大,语言也较为质朴,不甚吸引人,这可能也是我初读之时不甚觉得吸引人之处吧。大部分网络小说从这史诗般的题材中选取一个片段写,就够出一本小说了。

读过的玄幻类小说没有一本的结构比本文大,照这层次,本文也是值得一读的。

Ps:封神演义中,几大圣人也只有原始亲自下场杀人,其余各圣不沾血腥;本书中仍是这般,除主角后天成圣,应杀劫出,先天各圣人仍是不沾因果。

Ps:看了知乎网评,大家一致认为的差不多是本文的结构很好,自成体系(作者为象棋选手),语言差些(可能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之故吧。)

佛本是道读后感 篇3

《佛本是道》是一部精彩的读物,读后令人深受启发。这本书结合了佛教和道教两种哲学体系,并通过小说形式将佛教和道教的精髓淋漓展现出来。书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深入思考。

首先,书中的主题是关于修行和觉悟。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修行,但二者的修行方式并不相同。佛教强调禅定,即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让思维安静下来,达到觉悟的境界;而道教则强调顺其自然,不强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式以及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本书体现了人生的本质。书中角色们的生命历程和经历都能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生的种种无常和变幻。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并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除此之外,本书的文笔流畅、情节曲折,读起来让人兴奋不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而且故事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充满悬念,读者无法停下来。

最后,本书还涉及到智慧和慈悲。佛教和道教强调智慧和慈悲的双重境界,只有兼备智慧和慈悲,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觉悟。智慧是觉悟的基础,能帮助我们清醒地看待世界;而慈悲则是实现智慧的关键,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具爱心和同情心,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总之,《佛本是道》这本书引领我们徜徉于佛教和道教的哲学里,它既告诉我们不少生命的感悟,也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指引。它的精髓也恰恰是我们生命所追求的。当我们站在智慧和慈悲的基础上修行和觉悟,就能够过上更加美好、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相信《禅悟:与佛对话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对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