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美读后感2000字

论美读后感2000字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_20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_20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2000字

阅读用时4小时49分,电子笔记115个,纸质笔记4页。

【一句话导读】: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作者)+在路上的“运营人”(定位人群)+运营到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解决问题)+结构性梳理(书评形式)

【长篇幅预警】【全文无水】用3个问题开启本书:

1、运营是什么?

(3种纬度解读:微观、宏观、艺术)

2、运营人要做什么?

(底层工作法、核心技能、职业成长路径)

3、运营到底怎么做

(商业逻辑、运营路径规划、运营体系搭建)


一、运营是什么?三种纬度:微观、宏观、艺术

1、微观的运营

【分成三大工作模块】:

·内容运营(如:写一篇推广文案)

·用户运营(如:管理一个用户群)

·活动运营(如:进行一次推广投放)

【最终的目的】:

拉新、引流和转化

用户维系


2、宏观的运营

【分成三大工作模块】:

·运营的策略

·规划

·资源分配

【最终的目的】:

如何结合产品形态和业务类型去制定一款产品的运营策略和运营规划的思考

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


3、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

面向用户,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不断地打动用户与被用户打动。

【最终的目的】:

“打动人”


二、运营人要做什么?模块:3个底层工作法、4个核心能力、职业成长路径

【3个底层工作法】

1、对新鲜事物拥有高度的敏感

策略:追热点,借势

2、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

策略: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拥有用户的“洞察力”

3、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策略: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激发共鸣


【4个核心能力】

1、掌控运营指标

策略:把围绕着一个大目标的所有工作任务都拆分到极细、极具体

2、数据分析

所谓数据分析,无非就是界定清楚了你要评估的度量有哪些,然后需要知道你可能有哪些维度去看待这些度量,偶尔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维度和度量间交叉做一下分析和比对,最后产出结论,把结果用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就好了。

3、内容运营

·定位:必须要明确你的内容边界(如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并给你的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

·内容生产:选题策划(重点)→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呈现

4、转化型文案

·短文案(两原则):傍大款和颠覆认知

eg:

标题1(常规型):《原创干货:如何从0开始运营一个优秀的微信公众号》

标题2(傍大款型):《这个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单点上可以比罗辑思维还NB? 》

标题3(颠覆认知型):《5个月,0预算0基础,他们就这样超越了60%的同类微信大号》

·中长型文案:(两种)

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勾起欲望→促成行动

代入情景→引起矛盾→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职业成长路径】

p1:纯新人,刚刚入门,小白或半小白状态。

p2:有经验的入门型/成长型从业者,通常1~3年经验,已掌握部分专业技能,但对行业、对用户、对业务的理解还比较浅。

p3:业务骨干,通常3~5年经验,某方面专业技能突出,对行业、用户、业务的理解逐渐深入,开始从单一的执行者更多转换到策略计划制定者。

p4:专家,通常5年以上经验,可能需要有一定天赋(如情商、逻辑、领导力等)才能到达这一层级,对于产品、业务、用户、行业等的理解都已经比较深入,善于制定策略和推动执行。

p5:高级专家,通常5~8年以上经验,综合能力出众。同时,会特别擅长连点成线,把各种细碎的运营事务串联为一个整体。


三、运营怎么做?模块:商业逻辑、运营路径规划、运营体系搭建

【3种商业逻辑与所需能力】

1、直接售卖商品或服务

·商品和货源的选择和拓展能力

·商品包装和营销能力

·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

2、免费+增值服务

·免费试用用户的获取能力;

·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

·日常行为到付费服务的路径搭建;

·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的售卖。

3、免费+流量or数据变现

·引导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

·持续维系住用户活跃度的能力;

·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用户频次与运营路径规划】

1、一次性(婚庆服务)

·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

·销售转化的有效性

·客单价

2、中低频数月一次(汽车保养)

·渠道铺设,占据入口。

·品牌传播,占据认知。

3、高频每周至少一次(社交类产品)

·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用户获取方面,撬动现有用户的力量,打通几个“分享”场景,形成病毒传播和增长


【运营体系搭建】

·流程:正常运转→开源、节流→引导关键用户行为→核心用户维系→活动、事件营销

1、需要有一些基础动作可以保证产品主要业务的顺畅运转;

策略:梳理业务流程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开源、节流,围绕着开源和节流要形成一些固定动作;

策略:开源(优质内容向外传播);节流(降低用户流失)

3、界定清楚产品内部是否存在某些关键性的用户行为,通过梳理用户引导流程、运营机制等确保这一用户行为的发生几率;

策略:引导关键用户行为发生(用户指导)

4、核心用户的界定和维系机制建立;

策略:拉入核心群;小礼品等

5、阶段性通过活动、事件、营销等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用户增长。


最后,祝愿各位童鞋元宵节快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陶鑫

一口气看完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刨去一些热血的鸡汤,剩下的则是很诚恳地将互联网时代经济的特色来了个很接地气的分析: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三种模式:利用互联网卖东西;依靠广告收入和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都是离不开这三种。不过我倒是要提一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扁平化管理的工具,使得个人产出更大,于是更少的员工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过这和互联网思维什么的不太相关了。

其次,用户至上的观念深得我心——我自己亲身见证了如何从一个技术宅变成了苹果粉,以前虽然可以给女朋友的诺基亚装软件,还可以跟着教程刷诺基亚娱乐,但现在都放弃了这类的折腾,除了剩下组装台式机,平时碰到问题再也不慢慢去找命令,经常只剩下重启一个招数——为什么,就是因为本来在电脑上所用的工具都挪到了手机端,甚至包括电脑上的软件,很多也都成了"一键式"的,这也不得不说是苹果的功劳。

然后,一些教鞭式的惊醒——"有一种所谓的商业模式,你听都不用听就会知道行不通,这就是资源型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人一开始就说自己能搞到什么资源,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还有一些自以为是:"有太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此处只能呵呵,经常遇到的忽悠就是这样子。

周鸿祎讲了这么一大堆,对自己的行动有什么启示呢?很多人未必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也未必经历创业——但这不代表不能做点什么:首先,遇到那些吹来吹去的人,就更加清楚了(虽然本来就没啥好感);其次,做打动用户的事情,从今天开始,更加爱自己和自己的客户,每个人最大的客户其实是自己,然后才是别人,换位思考先要懂得人性——接着去改进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用户体验,我们不一定需要WIFI才可以改进,"无论是虚拟服务,还是实体服务,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改善的细节,这些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个听来的故事——一位在物流行业的人,培训素质参差不齐的司机并让他们用上了电子邮件,事先内部沟通路线图以及增加客服,将传统的拖车行业进行了一场"互联网革命",没有云平台云计算,但实实在在地让准点率比行业平均高30%,并大量减少了客户这边的电话骚扰——做过工厂的人会知道,物流和仓储部门经常被司机电话骚扰,各种效率低下的问路。在这个拖车竞争已经进行刺刀战的行业里,他的创业杀出了一条血路,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他也是七个月的连续加班搞出来的。他对那些车平台之类的不屑一顾,因为那些"平台"压根就没解决客户的服务体验。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1200字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1200字:

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前面只知道“360安全卫士”,无意中看了《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才知道周鸿祎,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曾国藩曾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历史与真相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利益江湖与我无关,所以不妄言任何人。

这本书我是利用空隙时间陆陆续续看完的,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免费思维”,这一思想贯穿了整本书,要我说出什么深奥的读后感来,我没那个能力,最多只能“无病呻吟”下,写出最直白的感受。书中反复强调大多用户是小白,做出最简单的产品,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这很符合《乌合之众》的这句话:大众只有情绪,没有智商。360在这方面确实做的好,虽然话不好听,但这就是现实。

书中引用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偷窃。”书中又多次提到乔布斯,说乔布斯一方面总是在借鉴别人东西,但是又用“thinkdifferent”的方法实现一种超越和突破,例如:ipod之所以能够流行,首先在于它一流的设计,跟其他Mp3相比,ipod鹤立鸡群。再一个微创新,是里面的东芝小硬盘,号称可以存储1万首歌,一辈子都听不完。从ipod开始,每一个微小的创新都时序改变,都成了一款伟大的产品。在ipod中加入一个小屏幕,就有了ipodTouch的雏形,有了ipodTouch,任何人都会想到,再加一个通话模块打电话,就有了iphone,有了iphone,再把它的屏幕一下子拉大,不就变成了ipad吗?

说了这么多,老周其实有点在为自己辩解洗白,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企业家都推崇复制借鉴了,我复制借鉴那再正常不过了。另外将360比喻黑天鹅,对于传统杀毒软件厂商对他的不屑和施压,老周有点耿耿于怀,现在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另外我比较喜欢其中的“火鸡比喻”,假如你是一只火鸡,被农夫养在美国的农场。在过去的120天里,你都很幸福,因为农夫每天都给你吃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是线性发展的。作为一只火鸡,你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地延续下去。但很不幸,明天就是复活节了,读后感大家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这有点像“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偏安一隅,没有忧患意识,哪一天危机到了,却束手无策。例如中兴事件:

欧建新于2017年12月10日在中兴通信跳楼身亡,来扒一扒他的履历:欧新建出生于武冈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本科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华为公司工作8年,在此期间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南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兴研发部工作了6年。有如此高学历和大公司丰富工作经验却因为解雇而跳楼,令人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唏嘘!失业后,资金断流,他要面对深圳两套房的高额房贷,和需要依靠他的一家老小,各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压力扑面而来,所以他只能选择一死了之。

老周在书中强调自己创业不是为了钱,这让我想起了“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下周回国贾跃亭、名下无房潘石屹、顺便赚钱丁三石、顺丰不快王卫兄…”只能说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反正努力上进总没错,加油!加油!作者:乖乖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1500字


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从翻开到阅读完居然花了5个月时间,中间暂停好长一段时间,直到端午放假三天,看完了剩余的四分之三。工作以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是以忙碌为借口,不能快速连续阅读。时间真的是可以安排出来的,但惰性经常占上风,最关键的还是自己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吧。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这句话我印象深刻。从2009年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至今,确实也能感受到行业变化,09年的互联网格局跟现在已然有天差地别,当时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公司而今要么转型,要么消失,少部分的几家紧随行业变化,不断跟进缔造自己的行业帝国。只有跟随行业趋势,随时调整进攻方向,才能活下来。没有人能打败趋势。远的不说,当年热闹一时的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等社交网站,已经慢慢淡出视野了,QQ空间依然保持旺盛的活力;还有当年的千团,F团,24团等团购网站,也成为记忆了,美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还保留在人们的手机上。
微创新才有机会
微创新不是像爱迪生一样发明了电灯,毕竟发明家还是少数,但是把贵的东西做成便宜的,把收费做成免费的;把复杂难用的东西变得简单,把笨重的东西变便携,都是微创新,符合用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机会。当市场其他人的玩法都很高深莫测,简单的趣味性的更能赢得机会;个人博客从长篇大论到140个字微博的演变,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方便是每个用户都需要的。
梦江负责A5淘宝客的业务,我们现在提供的方式是搭建A5淘客招募平台,淘宝客可以在这里获取日常需要的淘客软件,学习每周淘客讲座的技巧,沟通淘客推广经验,而商家可以通过平台来展示发布产品和佣金信息,吸引淘客来推广。我们的定位是平台,但这个模式还不完善,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通过创新调整现有服务方式,更深入解决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只有创新才有机会,否则就会面临淘汰的风险。能人们如果有想法,恳请指点一二。
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
2004年高考结束后,我第一次接触QQ,注册了QQ账号,使用至今。当时朋友告诉我,QQ是免费的,直接申请就能使用。我的个人QQ账号已经用了10年,但从未购买过QQ任何产品,对腾讯来说,这个用户是低级用户,因为没有产生任何收益,但我得承认,QQ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周鸿祎说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免费具有颠覆性的力量。QQ用户超过8亿,用户基数大,即使只有1%用户付费,10元/月/人,也有巨大的收入。免费是QQ迅速获取用户的方式,360杀毒也是通过免费,迅速占领个人电脑。这2个企业都通过免费的方式获取大批用户,在免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又一个收费项目,企业越做越大。有免费的窗口,更容易通过这个窗口到达蓝天。
超出预期的才是良好的用户体验
梦江前段时间在京东买了一个银项链,3个月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链子居然断了,京东有售后返修的服务,就在售后申请返修,尝试看看有没有后续的服务。后来客服给我电话,表示能否在后台拒绝返修,直接寄给我一条新链子,我当然表示没问题。3天后我收到链子了,返修的申请也取消了。核算下来回邮寄和维修成本,直接寄一条新项链省事多了,于是售后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也合适。这个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觉得这是良好的用户体验。
做互联网就是做口碑,你提供了超出用户预期的服务,用户自然乐意主动传播分享,也容易赢得更真诚的用户。聚焦某一项服务,做的深入透彻,想用户之所想,才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不要做别人一样的东西,做别人没有做,不屑于做的事情,才更有可能成功。
说实话,我之前对360的印象不好,可能是2010年那会QQVS360大战, 百度VS360大战,或者是看到360负面的新闻比较多,铺天盖地都是关于360不好的文章。随着在这个行业时间越长,也接触了360公司的一些人,开始使用360的产品,对这个公司的看法逐渐改变了,阅读完本书还特地下载了360手机卫士。不得不承认360也是一家非常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大公司都在学习,创新,我们应该更努力,更用心。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周鸿祎自述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读这本书,源于我们鼎翰李总的推荐,花了一个晚上和半个下午的时间读完。本书的用纸和排版和前段时间我看的《社交红利》颇为相似,特显高大上,最重要的是阅读感觉舒服。不能不否认读完周鸿祎这本书,确实对他挺佩服的。虽然很多人骂他流氓。也如他其中一个章节书中说道:“很多产品经理很难忍受来自市场的各种用户的建议、正常的反馈、恶毒的攻击,因为他们没有一颗粗糙的心。所以要做到没心没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没心没肺的,别人骂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从书中你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产品经理、他是旧规则的颠覆者、他是有利他之心的一个人、他是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思维的最大受益者,他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思考者。

周鸿祎在书中写道:“其实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首先分享一些简单有力的经营要点:

1. 用户不会在乎你的七大功能,八大特色,只要有一个功能可以打动他,可以解决它心中的痛,或者挠去他心中的痒,那你就有可能获得用户的信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深挖客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让客户瞬间感觉到爽,将用户的体验简单到极致。


3. 用户不会在乎你的后台用了什么先进的技术,而当开机时间突然降到了8s,他们可能会喜大普奔,交口称赞,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4. 任何商业模式的基础和核心都是产品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收入模式。

5.三个在产品设计时不一定正确的假设:第一,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知道它存在;第三,假设用户一定按照设计方式使用。即要像白痴般思考,像天才般行动。

6. 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时,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让用户纠结,不要让用户有心理负担。

7.当产品获得海量用户后,它的边际成本将趋于0,然后通过广告或者服务的方式赚钱,就可以创造新的价值链。

8. 真正的创新就是颠覆和破坏。

9. 微创新有两点很关键,第一是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即微创新规律。

10.请记住齐白石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其次,分享一下周鸿祎书里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论:

周鸿祎人生三大价值观:

1、第一个价值观: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

2、我的第二个价值观:在互联网里,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最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你当了中国首富。前两个价值观的形成受《硅谷热》的影响。

3、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一定要和别人做得不太一样,甚至有时候要反着来,而不是随大流,什么时髦跟什么。其实,从市场竞争来说,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人文角度来说,你跟别人不一样,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互联网方法论的4大法则

1、用户至上。

传统经济的企业强调“客户是上帝”,即商家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在互联网上,很多东西不仅不要钱,还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去用。最近,有两个叫车软件打得不亦乐乎,乘客用软件成功下单,你敢给乘客5块,我就敢给10块。

很多传统企业都看不懂这种游戏规则,认为这倒贴钱的行为简直就是疯子。但互联网经济就是这样,如果不能汇聚海量用户,那就很难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在抢夺用户上,互联网公司是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发展到极致就是像叫车软件这样看谁敢砸钱,看谁砸钱多。

第二,体验为王。

在没有互联网的传统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通俗地讲,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游戏规则变了。他们鼠标一点就可以比价,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方便在网上讨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有主动权,越来越有话语权。今天,所有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最后,你发现能胜出的决定性要素,其实是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得好,好得超出他们的预期,即使你一分钱广告都不投放,消费者也会愿意在网上去分享,免费为你创造口碑,免费为你做广告,甚至你都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如果你的产品在体验方面做得好,用户每天在使用它的时候都感知到你的存在,这意味着你的产品每天都在产生价值。

第三,免费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总结起来无非三种。电子商务、广告和增值服务。但这三种商业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拥有一个巨大的、免费的用户群。在互联网上,只有拥有一个巨大的用户群作为基础,百分之几的付费率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利润。

因此,互联网经济强调的,首先不是如何获取收入,而是如何获取用户。这正是传统厂商容易误读互联网的地方。很多厂商进入互联网的时候,一上来就想着怎么赚钱,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互联网的技术,有了互联网作为分销、推广平台,成功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认识一定会导致失败。

第四,颠覆式创新。

在互联网上,颠覆式创新非常多,也发生得非常快。一种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一种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商业模式颠覆,就是你把原来很贵的东西,能想办法把成本降得特别低,甚至能把原来收费的东西变得免费。什么叫用户体验的创新?也就是你把一个过去很复杂的事变得很简单。

电子商务部:张丽

2014-9-9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一)

读这本书,源于我们鼎翰李总的推荐,花了一个晚上和半个下午的时间读完。本书的用纸和排版和前段时间我看的《社交红利》颇为相似,特显高大上,最重要的是阅读感觉舒服。不能不否认读完周鸿祎这本书,确实对他挺佩服的。虽然很多人骂他流氓。也如他其中一个章节书中说道:很多产品经理很难忍受来自市场的各种用户的建议、正常的反馈、恶毒的攻击,因为他们没有一颗粗糙的心。所以要做到没心没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没心没肺的,别人骂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从书中你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产品经理、他是旧规则的颠覆者、他是有利他之心的一个人、他是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思维的最大受益者,他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思考者。

周鸿祎在书中写道:其实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20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首先分享一些简单有力的经营要点:

1. 用户不会在乎你的七大功能,八大特色,只要有一个功能可以打动他,可以解决它心中的痛,或者挠去他心中的痒,那你就有可能获得用户的信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深挖客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让客户瞬间感觉到爽,将用户的体验简单到极致。

3. 用户不会在乎你的后台用了什么先进的技术,而当开机时间突然降到了8s,他们可能会喜大普奔,交口称赞,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4. 任何商业模式的基础和核心都是产品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收入模式。

5.三个在产品设计时不一定正确的假设:第一,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知道它存在;第三,假设用户一定按照设计方式使用。即要像白痴般思考,像天才般行动。

6. 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时,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让用户纠结,不要让用户有心理负担。

7.当产品获得海量用户后,它的边际成本将趋于0,然后通过广告或者服务的方式赚钱,就可以创造新的价值链。

8. 真正的创新就是颠覆和破坏。

9. 微创新有两点很关键,第一是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即微创新规律。

10.请记住齐白石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其次,分享一下周鸿祎书里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论:

周鸿祎人生三大价值观:

1、第一个价值观: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

2、我的第二个价值观:在互联网里,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最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你当了中国首富。前两个价值观的形成受《硅谷热》的影响。

3、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一定要和别人做得不太一样,甚至有时候要反着来,而不是随大流,什么时髦跟什么。其实,从市场竞争来说,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人文角度来说,你跟别人不一样,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二)

通读这本《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周鸿祎(微博)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只不过他更懂用户,或者说比其他行业大佬更懂用户,一步步从平凡到成功逆袭都是通过用户,极致的用户体验。在这本自传中,周鸿祎讲述了360前身和发家史。一个敢于打破行业规则的选手,做出一款颠覆行业的产品,一切出发点都是:用户至上,用户永远是对的!单从这点说,太多的人,产品人,是做不到的,但往往一点点的细节就决定了成败!

在这本方法论中,也有部分篇幅介绍苹果产品,介绍伟大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同志,讲述苹果成功背后的故事,厚积薄发的力量,一款产品的成功,一套优秀的商业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制定好的,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把每一点都做到极致的优秀,成功只能属于你!商业模式自然会形成,iTunes可以卖歌曲,那也可以卖软件和游戏,所以Apple Store诞生了

书中也给了创业者建议:不要和行业巨头去竞争,找一些冷门的行当去创业(微创新),当你有一个好的创意点,那就赶紧去做,去不断优化迭代,前期也不要太招摇,免得惊动巨头,他们插一脚,你就完了!当真正可以和他们抗衡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Sho)只要想着让用户和自己持续保持联系,就会想怎样才能让用户和自己持续保持联系,才会在各个方面下功夫。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用户体验?超出用户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满足需要,再超出预期,用户才能觉得爽。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更容易重视技术。其实壳比核重要,用户只能看见壳。用户体验好不好,都体现在壳上。

用户体验的基础是用户需求,聚焦用户需求,一针扎破天。用户的核心需求,也是口碑营销的基础,产品在核对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让用户愿意帮其传播的功能。如果没有这样的功能,就只能苦哈哈的硬推,事倍功半。

用户至上,看准一个方向,扎下去,用户规模上来了,自然就变成平台了。不要一开始就搞平台战略,互联网里的平台都不是做出来的,都是积累起来的。

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初读)


  书中讲述的内容让我对“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句话理解落到实处,而不是悬空在理所应当的”正确的观点“这一层次,让我看到目前成功互联网产品的共性,介绍一个成功互联网创业者的创新思维,以及做产品的理念。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拗口的内容,深奥的理论,严密的推理,全部都是用朴实的话语,每个人都能看懂的直白语言,通过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讲述自己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

  书籍思路

  科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迅猛的姿态闯进每个人的生活,生活方式已经和互联网融为一体,传统做产品的思路已经不适应当前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主流,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营销与盈利方式。

  核心理念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体验为王(并非功能为王);

  能帮用户解决切身问题的产品才能成功;

  ”免费“模式;

  好的产品,就是用户挑不出问题的产品

  体验

  超出预期的才是用户体验

  体验基础是用户需求

  细节决定体验

  处处留心。生活中体验无处不在。

  Think different(苹果-乔布斯)

  给互联网创业者的建议

  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将一个点做到极致,把用户体验作为产品好坏的评价标准。

  大公司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

  谨慎面对大公司的发展策略。

  资金已经不再是创业的瓶颈,大量的天使投资,会让好的想法变成现实、能让对用户有益的产品发展壮大

  小处着眼、小步快跑

  不要平台化思维。万不可一上来就做平台、谈布局,那是大公司的”菜“。创业公司人力和资源受限,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投入一个方面,做到极致。

  产品经理感悟

  乔布斯是伟大的产品经理

  跟进用户的反馈,改进产品。

  不论好的、坏的、有意、无意、故意的产品评价,都应该从汲取”营养“,让产品更加”健壮”

  功能多,不如一个功能做到“极致”。

  一切从简(解决核心主要问题)。

  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产品方向,一定先学会做减法。

  搭建团队

  不以发财为目的,要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

  财散人聚,奖励机制,通过利益机制将大家捆绑在一起。

  解决新老交替,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团队之间需要“摩擦”才能进步,一团和气无法成事。

  推荐书籍

  《硅谷热》

  哈佛商学院教授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柔道战略》

  《定位》《再定位》《二十二条商规》

  《商业秀——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

  名言收录

  巴菲特: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高手对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毕加索: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擅长偷窃

  黑天鹅,泛指不可预测、意料之外又改变一切的东西。

  混沌理论

  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两周后引起一场龙卷风。

  广告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消费者免费,广告商出资)。

  好的产品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用户离不开你。

  用户“粘性”是指“离不开”、“而不是卸不掉”、“找不着”。

  书中讲述的内容让我对“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句话理解落到实处,而不是悬空在理所应当的”正确的观点“这一层次,让我看到目前成功互联网产品的共性,介绍一个成功互联网创业者的创新思维,以及做产品的理念。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拗口的内容,深奥的理论,严密的推理,全部都是用朴实的话语,每个人都能看懂的直白语言,通过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讲述自己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

  书籍思路

  科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迅猛的姿态闯进每个人的生活,生活方式已经和互联网融为一体,传统做产品的思路已经不适应当前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主流,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营销与盈利方式。

  核心理念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体验为王(并非功能为王);

  能帮用户解决切身问题的产品才能成功;

  ”免费“模式;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文章整体结构不够清晰,用了一整本书给360写软文。所谓的互联网方法论其实也就那么点东西,却用了一整本书反复说。不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嘛,总的来说把互联网阐述的很清楚了,不懂互联网的人读完就懂了,想做互联网转型的企业读完也应该能有所启发。总结一下书中的互联网方法论:nn盈利模式:n 1. 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在上面买东西。e.g. 电商,p2p, O2On 2. 广告。e.g. 点击付费,竞价排名,推荐n 3. 增值服务。e.g. 游戏装备,QQ秀服装n 以上盈利模式要有海量用户为基础,所以要通过零利润甚至免费来获取海量用户,而一款产品通过免费获取了海量用户之后,其边际成本就趋近于零。即便是产品免费,也不见得能吸引到用户,重点还是要看你的产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代,要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产品模式:n 1. 用户为什么非要用这款产品?n 2. 这款产品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n 3. 这款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n 做互联网产品不要想着大而全,要学会做减法,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把产品做到极致。 nn既然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那么首先就要选对目标用户。用户模式n 1. 首先要区分清客户和用户。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有可能把其中一小部分转化为客户。 2. 要让用户参与。在互联网上,商品被买个了用户,那你跟用户的联系才刚刚开始,要不断的倾听用户的声音,甚至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可以参考《精益创业》)n n有了好产品,定义了目标用户群,仍然不见的能把产品推广出去,因为有大公司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没能在大公司发现你之前快速抢占市场,那么你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1)大公司模仿你的产品,模式,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快速的超越你。 2)你被大公司收购。推广模式n 1. 关于推广本书没有过多阐述,只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根据你的用户和产品去设计相应的推广方法”n 2. 热点营销。 推荐一本书《引爆点》nn在大公司眼皮底下,其实很难一上来就进行颠覆时创新,更多的是在那些大公司看不上眼的一个点进行微创新。在产品开发方面也要采取小步快跑,不断试错,持续改进的思路。

互联网思维,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老周点出来了一些很重要的点,包括:

1.迭代思维。小步快跑,不断迭代,不断试错,步步为营。

2.免费模式。要想产品有卖点,必须体现产品的差异化,首先靠免费模式吸引人,有了流量后,将用户引导到能挣钱的增值服务上实现产品的盈利。

3.颠覆式创新。其实不必言必颠覆,产品能有自己的特色,能有各种微创新,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更甚者能给用户带来惊喜感,不拘泥于过去,积极拥抱变化,与时俱进,我认为就已不错。

4.极致用户体验。体验为王的时代,你的产品能多大程度上吸引用户,黏住用户,用户使用产品的频次,日活,月活……极其考验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知易行难,更重要的是实践,再多的方法论,不去实际中验证,去尝试,终究是空中楼阁,在做产品的路上,从来不会一路平坦,去行动吧!骚年!

看完的感受:n1.互联网里用户至上,体验为王。2.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于免费。通过免费引流,积累用户,然后通过增值服务以及广告合作来达到盈利的目的。3.颠覆式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按照苹果的说法,就是“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4.大道至简,产品人性化。人都是懒惰的。用户选择产品,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让他动脑子,不用让他费力,就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把产品做得很简单,这就变成了产品的优势。5.注重微创新。有两点很关键:第一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好的互联网产品总结起来都有两个特性:第一,它要能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第二,它一定是在持续改进、持续运营。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魅力。其实归根结底说的还是用户体验,一切从用户出发。

《运营之光》读后感


《运营之光》读后感

《运营之光》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小一个月,不困的中午就在工位上看个十几页。

其实作为一个实干者,一开始我是实力拒绝干货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每一本干货类的书籍都是一篇篇无关痛痒的鸡汤。

就像很多书里会告诉你:工作要认真,为人处世要情商高。

这个谁不知道啊,可是我就是个玩物丧志的人,要怎么提高我的认真度,具体做到哪几点,就能训练我的专注力?情商高要如何培养,有没有适合切实的方法论可提供呢?

而这些东西,很多书里未必可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

因为书籍本就是浓缩精华,是较为宏观的,而每个学习者却不止想学策略性的大框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操作,操作细节,尽可能要微观。

干货类的书籍,就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然而这本《运营之光》打破了我对干货类图书的固有认知,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这类的图书,只是没有遇到一本真正好的干货书。

这本书,宏观有之,理想概念有之,案例有之,操作细则有之。关键是这种种操作细则,确实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上手,且马上成长的,这才是一本干货书该有的样子。

《运营之光》,听名字就知道讲的是运营,而运营这个词语,产生于互联网。这本书,就是讲“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行业的运营”。

首先,它告诉你,运营是什么。

曾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纳闷,我们有没有必要对每个职位的定义有个清晰的认知。毕竟,你就算不知道,事情不也照样做么,但追本溯源,每个运营才会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取舍,不然也只是稀里糊涂的做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

然后,本书循循诱之:你想做什么样的运营。

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每个运营都想成为顶级运营,那种运筹在握决胜全局的感觉不要太爽。

之后本书会教会你,顶级运营该有的格局。比如该具备哪些思维,眼光,能力等等。

再来,就来到了最干货的地方,这些能力不是说说就有了,它会详细的阐述: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案例对比,提供你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这个时候,你就会说:不同环境不同解决策略,我学会了这个产品的运营之道,未必就可以搞定另一个产品的运营。

本书接下来就会教你如何把握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举个简单的栗子:你之前是在微信卖花,母亲节的时候你会推出康乃馨套装,之后你在淘宝卖衣服,入春时,你就会推出新款夏季套装。

在这里,难道规律是推出套装吗?

规律其实是:合适的时节推出相应的产品活动。

运营的事情包含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太忙与做事,而忘了总结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在手,免除你很多不必要的冗长杂事,更容易抓住要害,事半功倍。

如果你做运营,看到这里,你就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全局的能力,更掌握了万用的规律。

曾经那些你看不破苦苦执着的地方,那些被迷雾遮住的地方就缓缓消散了……

诚然,看了很多干货书,未必就能在工作上一帆风顺,然而,人类是需要心灵饱腹感的物种。

你有过茫然吗?你会感到空虚吗?心头会突然涌上一阵“我在浪费时间”的恐慌吗?

相信我,这时候,看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干货书,会让你减轻这种茫然空虚恐慌感。

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自我安慰:今天没有浪费时间,又进步了一点点呢!

是不是真的有进步,管他呢~

运营之光读后感


运营之光读后感(一)

我很认可"学无止境"所表达和传达的理念,学习不可中断。从事互联网工作已有几年,也看过不少有关互联网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运营之光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从中得到些启发,感触也颇多。

我在互联网圈摸索几年,所接触和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所以,一旦自己去主导一个项目,知识匮乏以及经验不足则凸显出来。这本书在这方面让我有了全面和颠覆性的从新认知。

读了这本书,想要分享给大家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一、全面

可以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划分为"黄老师十年运营历程回顾""互联网发展史""运营概念探讨""运营具备的思维""运营核心技能与方法""运营宏观规律""个人职业发展建议"等。以多角度、实例、结合个人经验等深入、独居个人观点的剖析运营体系。这是第一点给我的印象,也是每个人所急需补充的知识短板。

二、切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本书案例多数是黄老师及其良师益友实践经验,可信度更强。

三、思考方式与思维

最大的惊喜之处就在这里,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但是思考方式与思维逻辑则很难掌握的。运营之光从流程化、精细化、生态化、破局、做局、回报后置意识等思考、思维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的确有可取之处。

四、破局点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我来说。黄老师将复杂的运营体系通过杠杆化的破局理念,讲问题迎刃而解。当然,知识需要学以致用,只有结合自己以及工作实际情况,加以锻炼,相信收货是很大的。

五、职业发展建议

这是一个亮点,每个职场新人多少,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所困惑。黄老师根据个人经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给新人较客观的选择建议,这点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是个人读后的几点感想,肤浅之处,请提出批评和建议。

运营之光读后感(二)

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这本书看得不快。因为实操性很强,常常看着看着就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有什么可以拿来就用的。也有不少时候,引我思考了一些比较"虚"的东西。甚至看的过程中有两次因为内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认同,忍不住给作者的个人公众号留言,老黄说看完写个书评,我也痛快地答应了。我想即便没有约定也会写吧,毕竟这远远不只是一本实用的书。

好的内容或一个好的媒体,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运营之光》中的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老黄的文如其人、言行一致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热映的电影《爱乐之城》里最为重大的一次冲突中,石头姐在高司令为自己不热爱的音乐而奔忙时,表达出强烈的不满,高司令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并且一开始她也说并不喜欢爵士乐。这时,石头姐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可是你让我喜欢上了爵士乐,人们会因为你对爵士乐的热情而受到感染……"

虽然以前的工作也或多或少跟运营有些关联,但我真正开始从事运营工作也不过是三个月前。很庆幸在这期间看到了《运营之光》,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老黄对运营的热爱让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我觉得对运营来说,也存在大量类似的"艺术",它们或许是脱离"手段"而存在的,或许只有你真的存有某些"相信"或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你才能把它们做好。

老黄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运营的价值,而他在运营中收获的乐趣也令人向往。

这本书的好看还在于,作者无处不在。即便是运营方法总结和案例分析,也有着老黄强烈的个人风格。看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老师就在你身边给你答疑解惑,并且这位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什么曾经拯救过你,

你最好就试着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老黄在书里引用了这句话,他说这足以成为他的其中一个信仰。这不难理解,因为整本书看下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老黄因为对运营这件事情的热爱而将其做到了极致,还有他对年轻一辈的殷切希望和苦口婆心的引导。

看到最后会非常感动,会觉得"光"这个字眼恰如其分,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会发光。

(还没买这本书的童鞋别着急,老黄说 3 月份出的精装版会增补 20% 以上的内容。)

《运营之光》读后感1000字


01

互联网从最初的幼稚,困惑,迷茫,混乱,到如今以高歌猛进的姿态逐渐形成对多少年来才构建起来被普遍歌颂的市场规律和价值体系达到一种颠覆式的运动,这其中,抛开互联网经济背后一套切实可行的改变传统经济市场的的价值观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看得见的外表之下,带给这个社会更高效更集约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消耗,其中背后的逻辑在于,互联网产品可以人为的为之注入人性化的理念,并通过市场的培育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映射了情感载体的东西,一旦得到这种认可,将来不久的时候可以期待那种场景,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寻找到有温情有温度的有思想有品味的互联网产品,而推动这一切前进的并将其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上的幕后推手,便是那一群高段位的互联网运营人,他们蒋带领互联网产品的大军,杀向更美好的未来!

02

什么是运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产品除了产品和用户体验驱动外运营则是产品走向用户阶段最直接的连接者,运营通过一切手段干预产品,帮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其工作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维系;即带着宏观角度理解运营,带着微观和落地心态去执行运营。

运营按照职能划分为五类: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渠道运营。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和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和生产,活动策划,用户推动和维系和数据分析和战略测定)

03

2个意识:目标导向意识,效率意识。前者区别于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更趋向于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以及整理,以设定目标为导向;后者区别于初级运营,高级运营一定在把事情逻辑理顺以后,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再开始投入。

3个底层方法:1.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2.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3.学会具有洞察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1.流程化思维-梳理流程,从流程中找到解决方案;2.精细化思维-将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细节执行;3.杠杆化思维-需要有层次递进,通过杠杆来撬动更大市场;4.生态思维-能搭建起一个生态,清楚知道其中价值关系和逻辑。

04

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规律1:带着短线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往往很难做好运营;

规律2:一款产品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的现象,往往反而死得更快,早期产品应明确自身核心用户的价值,完善产品体验;

规律3:早期产品运营,一定是围绕着口碑来进行的,把早期用户当做是最好的朋友看待。

给互联网人的3个建议:1.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2.行业技能和思维认知的提升;3.面对选择,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运营之光2.0》读后感4000字-你真的了解运营么?


希望我的读后感不会让你们失去对这本书的欲望,该书里面不仅是理论,还附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我的读后感只是草草提到而已。

我和在座的各位也面临过不同大小的焦虑,逐渐地为了业务接触到更大的知识面,也了解到自己的短板于不足,也逐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其他运营同事有了更多的接触面。

推荐我的近期书单:

1,《运营之光 2.0》教你了解运营的全态

2,《精益数据分析》如何更高效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一遍

3,《游戏化思维》难不在于玩游戏,在于如何理性地设计感性的游戏环节

4,《大数据营销》学会利用且搭建数据CRM系统

5,《知乎一小时系列》不要只关注工作,也可以了解人世间更多的形形色色,层层面面

很多时候,我往往都是带着一些疑问去看书的,然后,在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那种豁然顿悟的感觉便是我所喜欢的读书的感觉。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会有过的一些困惑。

问题1:无论是刚入职的校招生们,还是有了3-5年经验的老手们,都会有的一个顾虑,何为运营?

思考:首先,运营不等于商品运营,运营不等于推广。我们应该对运营有个更全面的运营意识和状态,对运营先有个认知再去做运营,而不是先上手做事情,做到了一半才发现自己做了什么。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之中讲到,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的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黄有璨还提到,这世界有3种运营,微观角度的运营;宏观角度的运营;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第三种也是我所追求的运营状态。

经典意义的4大运营板块有(书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你们记得去看看):

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运营岗位涌现,新媒体运营,App商店推广运营,SEO/SEM运营,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淘宝店铺运营、编辑、社群运营等。

问题2: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会需要我们么?

思考:我们不再只等着被产品驱动和主导,不再是产品驱动运营,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是流量红利越来越少,产品的差异化会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缩小,而精细化运营,创意运营,游戏化思维的运营都将是需求型人才。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需要先创造短期价值,借由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反馈,经过长期优化迭代后才能成长。

问题3:我们现在到了精准营销的程度了么?

思考:的确,我们离精准营销还很远。我自己觉得整个业务过程都仍在探索期中,而探索期很容易让我们迷茫。

分享一下原文中提到的几个运营思维方式(看过高效能人士和金字塔原理等的你们也许已经很熟悉了,毕竟事还是那回事,换了一套说辞罢了)

目标导向意识 (我记得曾经Timmy提过外卖小哥如何可以优于普通的外卖小哥,更关注用户,更懂得反馈行情)原文也提了差不多的案例,普通嗯,完事了的客服和一个有目标导向的客服是如何不同,身初第一种状态很有可能是没有前途的,以及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来达成的工作,价值感极低,非常容易被替代,我们应该尽量像第二种状态看齐,哪怕你所在的公司和环境极度看不起你正在做的事情,哪怕目前的我们所反馈的问题都暂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举例:小米的幽默风趣的客服,通过收集用户反馈给产品的客户

效率意识 (太多提高效率的方法论了,因此在此忽略)

投资后报意识(把我可能得到潜在回报先丢在一边,只关注于为用户们去创造一些令他们惊喜的价值,真正把你的用户作为你身边真实的朋友来对待,这样的行事方式终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回报)

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最简单的就是:追热点)

让自己用于对于用户的洞察(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所形成的洞察力,举例:神秘客户)

学会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鄙人认为甚至我们工作中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了显得自己专业抛出一些所谓的专业名词,你给这段定性分析一下,何为定性?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并不是更专业,而是更能体验到消费者的心)

流程化思维(SOp鄙人认为比如我们永远在做的市场分析,不同目的下的市场分析应该有个恒定的标准,而不是盲目得拉数据,所有维度都刷一遍,拉通这件事情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维度)哪一个环节需要哪一个指标,盯着那个准没错)

精细化思维(你必须要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杠杆化思维(运营是需要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做足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功发生,比如:先优先服务种子用户,通过口碑传播,米粉)

生态化思维(运营是在不断的做局和破局,做局意味着我们在搭一个生态。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最简单的实例:kaoke 社群)

问题4:数据分析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运营侧的决策呢?

思考(这一侧的思考主要是由精益数据分析所启发的):数据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Work smarter , 而不是 work harder。我们应该遵循的是第一关键指标(OMTM),当前阶段高于一切、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数字。而不是全盘数据都看,最后把自己活得又累又没有重点。复购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电商,取决于其商品特点、公司类型,用户的回头率会不同,因此模式也不同。

- Aquisition mode: 如果40%的用户12个月(年复购率)之内不会重复购买,那么专注于提升用户留存是没用的。因为很多商品都是垂直的,对留存的要求本就没那么高,比如户外爬山用品、眼镜等等。复购率低并不是说明自身有问题,重点应该关注怎么得到更多的用户(aquisition),而不是死命拉留存。

海外电商的现状,品牌下的品类少,复购率一定低于40%, 现阶段不适宜发展用户会员的留存,但是应该大力发展用户间的推荐制度,从而做到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

- Loyaty mode: 如果年复购率超过60%,那么考虑增加用户的留存,比如Amazon的prime。

- Hyrid mode: 介于两者之间,则都需要注意。

国内电商的现状,美的品牌下的家电品类多,复购率未知,pro会员在拉新和复购中双管齐下中探索中。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15%,处于用户获取模式,经营重点在新用户的获取上;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5%-30%,处于混合模式,兼顾新客户的获取与回头客的招揽;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30%以上,处于忠诚度模式,应鼓励忠诚的回头客更加频繁的消费;

问题5:海外电商这边仍尚未有任何内容的搭建,如果有,该如何搭建?

思考:内容的关键在于定位和调性。

做内容,永远都需要关注长、短两条线。

短线,是尽一切努力促进内容的被消费,好比绞尽脑汁地写好一篇搞笑的段子,让人看完后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长线,则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向用户建立起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

明确长线的内容边界(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并给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这就叫做定位和调性。

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个调性被成功树立起来,你就可以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进而大大降低你以后要去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而海外电商由于产品种类限制尚未开展属于自己的内容社区,更多的是依靠KOL的推广,但也应该开始思考我们的内容定位和调性,寻找我们的种子用户了。

好比,早期的知乎内容风格偏向于互联网和创业领域的认真严肃,客观中立式问题探讨,早期豆瓣的风格就是文青小清新聚集地。假如你的内容调研已经在用户处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你会发现,你很可能很多用户在那里,都不用再费尽唇舌去解释和说明你到底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

相信《《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_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美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