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互联网从最初的幼稚,困惑,迷茫,混乱,到如今以高歌猛进的姿态逐渐形成对多少年来才构建起来被普遍歌颂的市场规律和价值体系达到一种颠覆式的运动,这其中,抛开互联网经济背后一套切实可行的改变传统经济市场的的价值观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看得见的外表之下,带给这个社会更高效更集约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消耗,其中背后的逻辑在于,互联网产品可以人为的为之注入人性化的理念,并通过市场的培育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映射了情感载体的东西,一旦得到这种认可,将来不久的时候可以期待那种场景,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寻找到有温情有温度的有思想有品味的互联网产品,而推动这一切前进的并将其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上的幕后推手,便是那一群高段位的互联网运营人,他们蒋带领互联网产品的大军,杀向更美好的未来!
02
什么是运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产品除了产品和用户体验驱动外运营则是产品走向用户阶段最直接的连接者,运营通过一切手段干预产品,帮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其工作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维系;即带着宏观角度理解运营,带着微观和落地心态去执行运营。
运营按照职能划分为五类: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渠道运营。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和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和生产,活动策划,用户推动和维系和数据分析和战略测定)
03
2个意识:目标导向意识,效率意识。前者区别于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更趋向于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以及整理,以设定目标为导向;后者区别于初级运营,高级运营一定在把事情逻辑理顺以后,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再开始投入。
3个底层方法:1.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2.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3.学会具有洞察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1.流程化思维-梳理流程,从流程中找到解决方案;2.精细化思维-将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细节执行;3.杠杆化思维-需要有层次递进,通过杠杆来撬动更大市场;4.生态思维-能搭建起一个生态,清楚知道其中价值关系和逻辑。
04
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规律1:带着短线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往往很难做好运营;
规律2:一款产品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的现象,往往反而死得更快,早期产品应明确自身核心用户的价值,完善产品体验;
规律3:早期产品运营,一定是围绕着口碑来进行的,把早期用户当做是最好的朋友看待。
给互联网人的3个建议:1.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2.行业技能和思维认知的提升;3.面对选择,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希望我的读后感不会让你们失去对这本书的欲望,该书里面不仅是理论,还附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我的读后感只是草草提到而已。
我和在座的各位也面临过不同大小的焦虑,逐渐地为了业务接触到更大的知识面,也了解到自己的短板于不足,也逐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其他运营同事有了更多的接触面。
推荐我的近期书单:
1,《运营之光 2.0》教你了解运营的全态
2,《精益数据分析》如何更高效的数据分析,而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一遍
3,《游戏化思维》难不在于玩游戏,在于如何理性地设计感性的游戏环节
4,《大数据营销》学会利用且搭建数据CRM系统
5,《知乎一小时系列》不要只关注工作,也可以了解人世间更多的形形色色,层层面面
很多时候,我往往都是带着一些疑问去看书的,然后,在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那种豁然顿悟的感觉便是我所喜欢的读书的感觉。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会有过的一些困惑。
问题1:无论是刚入职的校招生们,还是有了3-5年经验的老手们,都会有的一个顾虑,何为运营?
思考:首先,运营不等于商品运营,运营不等于推广。我们应该对运营有个更全面的运营意识和状态,对运营先有个认知再去做运营,而不是先上手做事情,做到了一半才发现自己做了什么。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之中讲到,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的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黄有璨还提到,这世界有3种运营,微观角度的运营;宏观角度的运营;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第三种也是我所追求的运营状态。
经典意义的4大运营板块有(书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你们记得去看看):
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运营岗位涌现,新媒体运营,App商店推广运营,SEO/SEM运营,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淘宝店铺运营、编辑、社群运营等。
问题2: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会需要我们么?
思考:我们不再只等着被产品驱动和主导,不再是产品驱动运营,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是流量红利越来越少,产品的差异化会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缩小,而精细化运营,创意运营,游戏化思维的运营都将是需求型人才。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需要先创造短期价值,借由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反馈,经过长期优化迭代后才能成长。
问题3:我们现在到了精准营销的程度了么?
思考:的确,我们离精准营销还很远。我自己觉得整个业务过程都仍在探索期中,而探索期很容易让我们迷茫。
分享一下原文中提到的几个运营思维方式(看过高效能人士和金字塔原理等的你们也许已经很熟悉了,毕竟事还是那回事,换了一套说辞罢了)
目标导向意识 (我记得曾经Timmy提过外卖小哥如何可以优于普通的外卖小哥,更关注用户,更懂得反馈行情)原文也提了差不多的案例,普通嗯,完事了的客服和一个有目标导向的客服是如何不同,身初第一种状态很有可能是没有前途的,以及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来达成的工作,价值感极低,非常容易被替代,我们应该尽量像第二种状态看齐,哪怕你所在的公司和环境极度看不起你正在做的事情,哪怕目前的我们所反馈的问题都暂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举例:小米的幽默风趣的客服,通过收集用户反馈给产品的客户
效率意识 (太多提高效率的方法论了,因此在此忽略)
投资后报意识(把我可能得到潜在回报先丢在一边,只关注于为用户们去创造一些令他们惊喜的价值,真正把你的用户作为你身边真实的朋友来对待,这样的行事方式终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回报)
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最简单的就是:追热点)
让自己用于对于用户的洞察(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所形成的洞察力,举例:神秘客户)
学会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鄙人认为甚至我们工作中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了显得自己专业抛出一些所谓的专业名词,你给这段定性分析一下,何为定性?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并不是更专业,而是更能体验到消费者的心)
流程化思维(SOp鄙人认为比如我们永远在做的市场分析,不同目的下的市场分析应该有个恒定的标准,而不是盲目得拉数据,所有维度都刷一遍,拉通这件事情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维度)哪一个环节需要哪一个指标,盯着那个准没错)
精细化思维(你必须要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杠杆化思维(运营是需要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做足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功发生,比如:先优先服务种子用户,通过口碑传播,米粉)
生态化思维(运营是在不断的做局和破局,做局意味着我们在搭一个生态。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最简单的实例:kaoke 社群)
问题4:数据分析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运营侧的决策呢?
思考(这一侧的思考主要是由精益数据分析所启发的):数据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Work smarter , 而不是 work harder。我们应该遵循的是第一关键指标(OMTM),当前阶段高于一切、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数字。而不是全盘数据都看,最后把自己活得又累又没有重点。复购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电商,取决于其商品特点、公司类型,用户的回头率会不同,因此模式也不同。
- Aquisition mode: 如果40%的用户12个月(年复购率)之内不会重复购买,那么专注于提升用户留存是没用的。因为很多商品都是垂直的,对留存的要求本就没那么高,比如户外爬山用品、眼镜等等。复购率低并不是说明自身有问题,重点应该关注怎么得到更多的用户(aquisition),而不是死命拉留存。
海外电商的现状,品牌下的品类少,复购率一定低于40%, 现阶段不适宜发展用户会员的留存,但是应该大力发展用户间的推荐制度,从而做到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
- Loyaty mode: 如果年复购率超过60%,那么考虑增加用户的留存,比如Amazon的prime。
- Hyrid mode: 介于两者之间,则都需要注意。
国内电商的现状,美的品牌下的家电品类多,复购率未知,pro会员在拉新和复购中双管齐下中探索中。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15%,处于用户获取模式,经营重点在新用户的获取上;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15%-30%,处于混合模式,兼顾新客户的获取与回头客的招揽;
90天内重复购买率达到30%以上,处于忠诚度模式,应鼓励忠诚的回头客更加频繁的消费;
问题5:海外电商这边仍尚未有任何内容的搭建,如果有,该如何搭建?
思考:内容的关键在于定位和调性。
做内容,永远都需要关注长、短两条线。
短线,是尽一切努力促进内容的被消费,好比绞尽脑汁地写好一篇搞笑的段子,让人看完后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长线,则是以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向用户建立起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
明确长线的内容边界(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并给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这就叫做定位和调性。
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个调性被成功树立起来,你就可以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进而大大降低你以后要去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而海外电商由于产品种类限制尚未开展属于自己的内容社区,更多的是依靠KOL的推广,但也应该开始思考我们的内容定位和调性,寻找我们的种子用户了。
好比,早期的知乎内容风格偏向于互联网和创业领域的认真严肃,客观中立式问题探讨,早期豆瓣的风格就是文青小清新聚集地。假如你的内容调研已经在用户处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你会发现,你很可能很多用户在那里,都不用再费尽唇舌去解释和说明你到底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2000字
阅读用时4小时49分,电子笔记115个,纸质笔记4页。
【一句话导读】: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作者)+在路上的“运营人”(定位人群)+运营到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解决问题)+结构性梳理(书评形式)
【长篇幅预警】【全文无水】用3个问题开启本书:1、运营是什么?
(3种纬度解读:微观、宏观、艺术)
2、运营人要做什么?
(底层工作法、核心技能、职业成长路径)
3、运营到底怎么做
(商业逻辑、运营路径规划、运营体系搭建)
1、微观的运营
【分成三大工作模块】:
·内容运营(如:写一篇推广文案)
·用户运营(如:管理一个用户群)
·活动运营(如:进行一次推广投放)
【最终的目的】:
拉新、引流和转化
用户维系
2、宏观的运营
【分成三大工作模块】:
·运营的策略
·规划
·资源分配
【最终的目的】:
如何结合产品形态和业务类型去制定一款产品的运营策略和运营规划的思考
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
3、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
面向用户,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不断地打动用户与被用户打动。
【最终的目的】:
“打动人”
【3个底层工作法】
1、对新鲜事物拥有高度的敏感
策略:追热点,借势
2、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
策略: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拥有用户的“洞察力”
3、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策略: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激发共鸣
【4个核心能力】
1、掌控运营指标
策略:把围绕着一个大目标的所有工作任务都拆分到极细、极具体
2、数据分析
所谓数据分析,无非就是界定清楚了你要评估的度量有哪些,然后需要知道你可能有哪些维度去看待这些度量,偶尔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维度和度量间交叉做一下分析和比对,最后产出结论,把结果用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就好了。
3、内容运营
·定位:必须要明确你的内容边界(如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并给你的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
·内容生产:选题策划(重点)→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呈现
4、转化型文案
·短文案(两原则):傍大款和颠覆认知
eg:
标题1(常规型):《原创干货:如何从0开始运营一个优秀的微信公众号》
标题2(傍大款型):《这个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单点上可以比罗辑思维还NB? 》
标题3(颠覆认知型):《5个月,0预算0基础,他们就这样超越了60%的同类微信大号》
·中长型文案:(两种)
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勾起欲望→促成行动
代入情景→引起矛盾→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职业成长路径】
p1:纯新人,刚刚入门,小白或半小白状态。
p2:有经验的入门型/成长型从业者,通常1~3年经验,已掌握部分专业技能,但对行业、对用户、对业务的理解还比较浅。
p3:业务骨干,通常3~5年经验,某方面专业技能突出,对行业、用户、业务的理解逐渐深入,开始从单一的执行者更多转换到策略计划制定者。
p4:专家,通常5年以上经验,可能需要有一定天赋(如情商、逻辑、领导力等)才能到达这一层级,对于产品、业务、用户、行业等的理解都已经比较深入,善于制定策略和推动执行。
p5:高级专家,通常5~8年以上经验,综合能力出众。同时,会特别擅长连点成线,把各种细碎的运营事务串联为一个整体。
【3种商业逻辑与所需能力】
1、直接售卖商品或服务
·商品和货源的选择和拓展能力
·商品包装和营销能力
·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
2、免费+增值服务
·免费试用用户的获取能力;
·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
·日常行为到付费服务的路径搭建;
·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的售卖。
3、免费+流量or数据变现
·引导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
·持续维系住用户活跃度的能力;
·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用户频次与运营路径规划】
1、一次性(婚庆服务)
·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
·销售转化的有效性
·客单价
2、中低频数月一次(汽车保养)
·渠道铺设,占据入口。
·品牌传播,占据认知。
3、高频每周至少一次(社交类产品)
·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用户获取方面,撬动现有用户的力量,打通几个“分享”场景,形成病毒传播和增长
【运营体系搭建】
·流程:正常运转→开源、节流→引导关键用户行为→核心用户维系→活动、事件营销1、需要有一些基础动作可以保证产品主要业务的顺畅运转;
策略:梳理业务流程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开源、节流,围绕着开源和节流要形成一些固定动作;
策略:开源(优质内容向外传播);节流(降低用户流失)
3、界定清楚产品内部是否存在某些关键性的用户行为,通过梳理用户引导流程、运营机制等确保这一用户行为的发生几率;
策略:引导关键用户行为发生(用户指导)
4、核心用户的界定和维系机制建立;
策略:拉入核心群;小礼品等
5、阶段性通过活动、事件、营销等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用户增长。
最后,祝愿各位童鞋元宵节快乐~~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1700字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准备进入运营行业,进行了简单的泛读,便不了了之。在运营部门工作接近两年工作之后,再次去品读时候豁然发现,里面谈到的运营理念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的不谋而合。
全书的逻辑按照什么是运营-运营中的一些理念与实操- 运营人的成长路径 -未来运营的理念几个维度来展开
个人觉得本书给到更多的启发则是来源于在第五章阐述的关于个人职业规划方面以及ABZ理论所给予的指导,‘职业再生长’的理念很赞同,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去积累什么样的技能和运营观念,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再生长,比如可以先拥有一项可以带来具体产出的技能【内容/活动/执行】,在此基础上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个圈子的价值贡献者/传递者,再到有能力去整合各种运营手段去完成产品的运营。
以下是在阅读时的一些笔记备注,希望共勉
就运营者的方向而言
刚加入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是快速认识和了解这个行业,上手之后需要准确把握公司的发展脉搏,有一定的心得之后,最重要的是将破碎的经验和心得梳理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再不断的完善和更迭
真正的运营者是熟悉内容,产品,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
运营需要的是强大的执行力和大量对细节的关注,应该可以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也就是一件事情的破局点】,带着一种“找出最核心的不确定因素”+最小成本搭建真实用户场景【试报名/体验通道】以便更好的给与用户创造短期价值,借此撬动更多长期价值的确立
做运营,永远要向迭代去要数据,也要依据数据去做迭代
在和用户接触的过程中,避免‘只有,,才’而是开始转变为‘既然,,那么’的思维模式
运营的底层思维:(1)让自己拥有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 ,找热点,保持对大众热点,话题一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 (2)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把自己变成一个典型的用户,让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用户场景体验下 (3)学会更据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先抛出一个让对方大吃一惊的结论 】即大量事实+细节
初级运营和高级运营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关注执行,后者则更注重策略制定,长线运营方案的规划
需要具备的条件:a.对各类运营手段非常的熟悉 b有过对一些复杂度较高的运营项目操作 c 能够理解不同产品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就运营方向而言
任何一项业务,都会存在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产品 用户 运营 ,任何产品,只有和用户发生关系之后,才具备价值,产品负责的是提供长期的用户价值,而运营负责的则是创造短期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运营要努力去构建生态思维
就运营工作而言
收到一个运营指标-哪些目标 哪些要素构成-判断这些要素是否可以拆分-拆分之后,具体可以通过哪些运营手段来提升
就内容运营方向而言
名词及时:pV 页面浏览量 UV 网站独立访客 (不同Ip)
内容运营最重要的是“定位”和“调性”,需要关注长短两条线,短期来看。就是促进内容被消费,长线来看,则需要和用户建立识别度和信任感
在调性方面,必须要给自己的内容调性找到显著不同和差异所在
在确定内容调性的前提下,还有三个点需要关注,a.内容的生产 b.内容的组织和包装 c.流通
内容基本都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a.好的内容往往都有自己的主线,即逻辑结构清晰 b.一些复杂或者传递其他信息的可以采用图表或者图文的形式进行 c.好的内容是围绕用户的感知来进行的,遇到生疏概念尽量用事实来进行铺垫
就产品在不同时期的运营重点:
探索期:挑用户 :邀请 BD 圈内有影响力 种子用户
快速增长期产品:快速获得大量用户 占领市场 ,多渠道进行铺展
成熟稳定器产品: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 商业变现 面向用户更加精细化
衰退期产品:尽量延长目前产品周期
都说,科幻小说能够使人的思想走在时代之前。或许,这使它存在的一种魅力罢了。
这一切,只是人们的幻想,也许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贴在一起。
说起机器人,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如今也早已有机器人的出现了。它能帮助人们干活,做一些人们都做的活,在生活上帮助人们。而一个机器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友情却坚定无比,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一个泪,一个叫喊声,都让这距离变成了无比的灰烬。
或许,当你还在沉思这种种的想法,而科幻小说却带你来到了另一世界,一个书中的世界、它带你走向宇宙的深渊,去睁大眼睛看似生活的场景重现在眼前。
不知你是否见过星球大战、时间旅行以及崭新发明,这些不同类型的科幻作品,开篇就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的眼球。而有些作品,开头虽然枯燥、乏味,而文字却是一步步引读者看下去,引发了读者无限的好奇心。
每一篇科幻作品,都会使我们沉思,它的结局也终会让我们多数人去猜测,而这却是最耐人寻味的。
如今,我已经畅游在了科幻的世界,它让我毫无防备的掉进了科幻的深渊,让我切身的体验了科幻的魅力与它那神奇的力量。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这种深渊,但我知道这些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我一路所走过的风景路线。
它是漫玻璃渗透出来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是那不变与不消逝的思念,却只是因为一块玻璃的反射而产生的现象,只有短暂的时间,便即将就要消逝离去了。
如果说,地球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那么我们便是地球中的小小星辰,我们正散发着光彩,个个都在争夺着荣耀,可是这份耀眼荣光只存在黑夜里,可一到白天,这一切都将被抹去。
科幻也是如此,如果说科幻的思路与起点都是相同的,那么即使中间的故事再不同,最后的结局却是同样精彩或凄凉。星辰即使在这其中闪耀的再光彩,也终有落幕的一天,科幻的故事再美好,也终有结局终止的一天,但只有将它的魅力酝酿好,才有真正光彩的那一天。
《文明之光》读后感
胡炜
看完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智能时代》后,我就在想,他下一本书会写什么呢?音乐、艺术?没想在四册一套的《文明之光》中有两个章节就已经是写音乐、艺术的了。在我们常人看来,这跨度确实有点大。作为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在后记的“写书心得”中,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写书是仿照科研的一套方式来的”,在他看来,“学习理工科的人既然能够做科研,也应该能写书。”那吴军先生具体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讲分为几个大的步骤:选题、列大纲、做功课、开写。
听起来很简单,好像谁都可以做到,可是吴军先生的书大家为什么喜欢看,每一本书都能获奖,其实还是有很多他的独到之处。譬如选题,他会坚持“三个必须”:首先必须是比较熟悉的专题,而且在这些专题的研究中,他必须能得到其他作家得不到的资料。“换句话说,不仅是不熟悉的内容我不会写,那些别人比我更适合写的内容,我也不会去写。”其次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题目,而且要用大家爱读的方式写出来;第三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我虽对历史感兴趣,但更会向前看,我不会沉溺于历史故事中,更希望通过了解历史,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具体到《文明之光》这套书,作者说他“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并一直在强调文明的力量。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我非常看重的,其实他可以被看成是我所有作品的主线。”这套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偶尔提及也仅仅只是作为背景材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选材?“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因此作者选择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段来讲述他对文明的理解,“虽然这些片段远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将他们有机地拼接起来,我认为是能够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的。”具体而言,“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第三册介绍了直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和一些科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第四册介绍了影响近代文明发展的科技、艺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步,并重点介绍了从1到N的发明创新过程。”虽然整套书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但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可以挑着读、跳着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
吴军的书之所以好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仅让你知其然,还要让你知其所以然。他会告诉你结论、告诉现象背后的本质,还要告诉你原因。譬如在讲到互联网时,他会告诉我们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三点:是平台(亚马逊、淘宝),是数据和信息(谷歌),是通讯(Facebook、微信)。他说如果有人能看到互联网的另一个或下一个本质,那么这就是下一个超越谷歌的公司。在讲到启蒙运动时,他会先告诉你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然后再来剖析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而不是在十七、十九世纪,不是在德国。
作者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套书的写作,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套书竟然是作者用零碎的时间完成的。“我写作一般都会利用零碎时间,包括在飞机上、等小孩、和朋友约了吃饭之前,等等。有时候只有三五分钟,也就写上几十个字,但是积少成多,平均半年就能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有些人见我写书比较快,便质疑我是不是没在公司里好好工作,实际上那些人要是将平时无所事事地玩手机、K歌、逛街,或者在公司里做无用功的时间攒起来,恐怕比我写书的时间要多出很多。”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羞愧?
但不用担心书的品质,不要以为这样写出的书一定是七零八碎的,作者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全书写就之后,我会坐下来把每个章节重新写一遍。”“即使这样完成的书稿,相比大家看到的书,还是非常粗糙的。接下来我会征求编辑和一些读者的意见,调整框架结构。”“与此同时,我和编辑会找一些领域专家看看内容有无常识性的错误。”“等得到所有的反馈意见后,我会修订一遍。”作者说:“对我而言,每写完一册书,其实就等于学完了一门课,或者做完了一个课题,而书本身则相当于课题的研究报告,只不过我会想方设法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爱看。”
看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文明之光照进来,但是如果需要对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的去学习和思考。“我思,故我在。”一个人若是没有独立的思考,其实在和不在都是一样的。
《科技之光》读后感
互联网公司,岗位分工都比较明确,作为一个前端开发者,对外面对用户,对内往往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产品和运营,因为他们是主要需求的提供方。
一个技术菜鸟变成老鸟,所指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就是领导力,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下级成员的执行力。其中领导力的培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周边团队工作的熟悉把控能力。虽然你主要的工作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除此之外的地也要去关心留意,作为前端周边团队比较亲密的就是产品、运营、测试、ued等等。
最近我看过一本书《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里面有一些非常经典的段落,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共勉: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
能够解决差异化产品设计的人,我们称之为产品经理,而产品经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可做的职位,苏杰提出的那句口号的意图是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方法,理性,敏感,具有差异性思维的能力。等到差异化无法让产品脱颖而出的时候,就轮到营销和运营的走俏。这两种工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斥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比重。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重视产品,必须把产品做的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这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如果你的产品还没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思维方式
产品、技术跟运营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的逻辑性很强,而运营的思维是发散、跳跃的。
工作态度
要习惯没人喝彩和鼓励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自如地督促自己随时进步,太看重钱或者能力,会使人走向两个极端,摒弃诱惑,也是一种能力。
如何做一个好的产品
产品经理兼做一些运营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逼迫他们去了解和熟悉业务本身,真实地体会一下,这是完全必要的,没有接触过真实用户的产品就是在耍流氓。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只是很多,除了运营,还要懂技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最好的产品,是一个能衔接好各个环节的纽带。
如何做一个好的运营
做运营万不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必死。做运营,一是态度,其次才是技巧。永不停止地学习态度,加上有效的技巧,是进阶一个优秀运营的重要通道。
喜欢《《运营之光》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