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的

读书笔记的

《灵魂的高度》读书笔记。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灵魂的高度》读书笔记,带给大家。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了宁子的《灵魂的高度》深深地被她那种由内而发的思想意境触动,那种思想的深邃带着宁静和细腻,那种思想的高度又是如此的真切与从容。此散文集犹如一道道清泉冲刷着我那尘封紧闭的心田,所激发出内心的渴慕和欣喜、向往与自省。
仿佛在如此忙乱的生活和工作中,人慢慢地退化成一部高性能的机器,只会不断的升级提高效率,把原来上帝所赋予人那美好的职能撇弃。在现代人们的思想里那种关乎灵魂的高度越来越低,所敏锐关切的就是那种即时的享乐和利益。现代这种以人为本的高科技事物迅速发展,人们被包裹在高科技的产物里,越来越难以真实感知人的本位,让人误以为我们本身就是世界的主宰。高科技事物的不断推陈出新,也不断吸引人期待的目光,以致给人带来一种不知不觉的依赖性和消费欲望升级的心态。古时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现代人很难享受到了。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依然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或许清闲反倒越来越忙碌,并且迷失在滚滚红尘中,内心中所缺乏的就是那种宁静和从容、喜乐与满足。如周国平所说,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物,不复有真正的信仰。
宁子说,上帝的法则是从容而优美的。周国平也相信,从容中自有一种神性。上帝创造宇宙万物和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因为最后是要造人在地上,要给人最优美和从容的生活环境。用心体会这个美得无与伦比的世界以及世上的万物如此妙不可言,我们的心灵可以感知上帝对人类的爱和眷顾。追求心里的宁静和从容,可以听见上帝弹奏在我们心中的乐曲......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灵魂的温度》读书笔记


一本厚厚的《灵魂的温度》拿在手上,每读一篇,我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里面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总是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书中,我看到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春晖使者,他们用热血去融化冰冷,用真情去福润贫瘠,用大爱无私的义举去反哺故乡,真实地谱写了一曲曲感恩之歌和奉献之歌。 读后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人性的光辉以及他们的行为中所包含的灵魂的温度。

作品具体描写了春晖使者郑传楼、陈志坤、任丽萍、杜兴成、杨洪、曹以杰、高海翔、叶辛、文学强、张义恩等一批新时期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在外乡友、游子的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而其中书的第二部乡情-----一条让感恩之心奔流的河最令我感动和难忘,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贵州大学学生任丽萍姐姐爱心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

任丽萍姐姐的家就在我们黔东南州雷山县永乐镇格益村,这是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贫瘠山村。虽然学习、生活条件都很差,但她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并顺利考上大学。成为苗寨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在大学里,她时刻不忘是乡亲们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帮她凑齐读书的费用,一颗要回报故乡父老乡亲的感恩之心始终在她脑海里萦绕。大学第二年,她采取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行动,休学一年,到家乡雷山县大山深处的掌雷小学支教,帮助那些和自己当年同样命运的孩子们。

这是一个比自己家还要偏远、近乎原始的苗族村寨,条件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任丽萍姐姐凭着坚强的毅力,不为困难所惧,发挥自己的所长,尽心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给孩子们心中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她的事迹被报道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香港的慈善机构来了,北京的学校手拉手来了,县政府挤出的资金到了,山寨的教学条件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善。任丽萍姐姐心血没有白费,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同时她也获得了各种荣誉。

掩卷而思,我从任丽萍姐姐的感人之举中理解到了什么是灵魂的温度,人活着身体就要有温度,灵魂也就应该有温度,而爱就是我们的温度。只要人人都保持着爱的温度,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温暖,和谐社会一定会构筑起来。同时我也认识到,我还是个小学生,还做不到任丽萍姐姐的那一步,但只要在平时能严以律己,多做好事、善良的事、温暖的事、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同样也能体现出灵魂的温度。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致我们孤独的灵魂读书笔记


两天时间看完《伤心咖啡馆之歌》,第一天的时候还优哉游哉,第二天的时候已经欲罢不能了。读罢那七篇短篇之后,再看到有人说卡森·麦卡勒斯是孤独的小说家,我才打心底里认同。

从第一篇《伤心咖啡馆之歌》来看,麦卡勒斯有着类似福克纳的风格。可能是同出美国南方的缘故,在描写起南方那种温暖、干燥,甚至暴烈的气候下发生的故事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这篇短篇的背景也与福克纳时代类似。但总体来讲,福克纳的短篇依旧是写实的,而麦卡勒斯则是戏剧化的、夸张的,甚至不着边际的。一个身高六英尺二英寸的女人,一个驼背的、不知道年龄的驼子,还有一个长相英俊但却内心邪恶的男人,这三个人的关系一开始看得我云里雾里。阿梅莉亚小姐为什么不爱马尔文·梅西?又为什么爱上了驼子?驼子为什么又与马尔文·梅西合起伙来欺骗阿梅莉亚小姐?这故事太荒诞了,从头到尾。直到我看到作者关于施爱与被爱的那段阐释,我开始觉得麦卡勒斯用这样奇异的装饰来打扮这个故事,有点像一个孤独的孩子,看上去淘气顽皮,可实际上这只是他的表面,在内心中他只想说明这样一个关于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也是孤独的。从头到尾,这个故事都只关于孤独的施爱者,这三个人,他们轮流做了一遍施爱者。我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爱上一个人,很奇怪,也许他并不优秀,但是我们就是会爱上他,即使这种爱是痛苦的折磨,即使到最后,就像阿梅莉亚小姐一样,这种爱使她失去一切,永远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经受痛苦,我们甘愿付出。然而我仍觉得这样的解释远远不够。这种爱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爱那样一个内心的形象,我们在爱人身上包裹了太多东西以至于看不清他们的真实,我们爱的似乎只是那样一个假想的对象,我们孤独地爱着,没有人回应,也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就好像你给星星起名字,呼唤它们的名字,但它们永远只是冷漠地闪烁。

卡森·麦卡勒斯用孤独的钢琴在弹奏,她说我那么用力地去爱了,但却仍然孤独。这是一个死循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当做施爱者,即使我们占有对方的爱更多,我们也总认为自己在倾情付出。我不希望两个人因为谁爱得更多而争吵,这实在太过迷茫,太过模糊,太过微不足道。

也许正因此,她学会去爱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在普遍的事物上寄托她孤独的爱,她对云说我爱你,即使云不予回应,她也是满足的。从一片云开始,再去学会爱一个人,即使对方不予回应,她也不觉得失落。时而我觉得这种爱,或许孤独至麻木,但这样想似乎又太过残忍,于是我宁愿想她是一个孤独又激情的人,宁愿付出一切去爱别人,却永远让孤独做自己的外壳。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摘抄


1、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

《灵魂的高贵.有所敬畏》

2、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灵魂的高贵.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3、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灵魂的高贵.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4、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

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灵魂的高贵.勇气证明信仰》

5、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灵魂的高贵.智慧和信仰》

6、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灵魂的高贵.苦难的精神价值》

7、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灵魂的高贵.精神栖身于茅屋》

8、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创作过程无疑能够抵御忧郁,《灵魂的高贵.孤独的价值》

9、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

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

《灵魂的高贵.灵魂的在场》

10、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灵魂的高贵.守望的角度》

11、只听真话,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听,包括誓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

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艺术创造等等,资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为资格老而嫉妒后来者的成就,那么,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后。

《灵魂的高贵.读圣经札记》

12、对于我来说,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唯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

许多好像必须做的事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

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灵魂的高贵.孤岛断想》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读书笔记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是近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之一,我一直喋喋不休的“晨间笔记”就是受此书的启发而来,在我公众号及朋友圈里我安利了很多朋友们,同时在我的写作群里也是群友必读之书,头条号:采蜜人生 作者:@洪颖 就是阅读此书的朋友其中之一,前些日子看到其在她公众号:采蜜人生 (上面有很多安静认真原创文字,安利一下!)上分享了《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的读书笔记,分享的比我写的好太多,没有读过此书的朋友们阅读此文基本上可以掌握本书精要,因此征得其同意,将此文分享给大家,感谢@洪颖 童鞋的分享,以下是正文:

我算个女文青吧,本科学了中文,自认还是有些文采的,也愿意写点东西,但坏就坏在后来又修了个新闻双学士,而且毕业后进了新闻媒体,一干10多年。再回首发现文思、创意皆无。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学新闻时最崇尚的是海明威“冰山一角”式的写作风格,讲究用短句,用最简洁的文风,表达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又学了新闻的5个W、倒金字塔等等的新闻写作方法,之后10多年都在这么职业的写,到去年辞职,想自己写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文思枯竭,连思维角度都已经新闻化了。

这也就是《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创作陷入瓶颈,创造性自我迷失,该怎么办?庆幸自己在瓶颈期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我加入一个自由写作群之后,素未谋面的群主@北方胡子推荐给我的,@北方胡子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和我一样在读过之后,都给@北方胡子发来了感谢之词,感谢他推荐的这本书帮助我们大家找到了写作快乐的感觉,同时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发现。感谢@北方胡子!

另外要补充一下,这本书目前几大图书销售网站上已经没有现货了,我是从淘宝上买了复印版。听说出版社准备重新出版发行这本书呢。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英文书名The Artists Way直译应该是《艺术家之路》(哈哈,如此译确实没什么创意~),书还要一个副标题《卡梅伦夫人的心灵修行路》,英文原文为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直译为通往更高创造力的灵修之路。

作者茱莉娅·卡梅伦,目前能查到的个人资料不多。在其书中,提到她写过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拍过故事片和电视节目,还写过短篇小说,写过诗。在其书里曾提到她写下过《迈阿密风雨》(Miami Vice)剧本,曾为《滚石》、《纽约时报》等报刊写稿,担任特约编辑。

茱莉娅·卡梅伦被称为“创作教母”,主要得益于她从1978年开始,针对艺术家开设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程,众多失去创作力的艺术家受益,其中包括很多好莱坞知名编剧。后来,茱莉娅·卡梅伦把教学笔记集结成此书,广受欢迎。随后此书被美国著名杂志《优涅读者》(Utne Readers)评选为优秀作品,始终位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被评选为全美乃至全球的编辑必须书目之一。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出版。我们看到的是2012年由湛庐文化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20周年纪念版。

茱莉娅感性十足,她之所以能总结出“突破创作瓶颈”的方法论并帮助了很多困境中的艺术家,是因为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茱莉娅曾经因为戒酒遭遇了艺术创作的干旱期,不得不寻找一条创作的新路,她学着将自己的创造力奉为信仰的唯一的神,学着不妨碍创立的力量通过她而写作,用坚持写“晨间笔记”和赴“艺术家之约”的方法让自己走出了困境,重获成功。

这本书名义上是一本教授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实为一本教授你如何发现自我,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心灵修行课。在此意义上说,中文译本的书名真是抓住了此书的灵魂和精髓。所以在此也想对此书的译者庄云路表示敬意,他的译文流畅富有感情。

在书中,茱莉娅把创意写作看做是一种敞开心胸的练习,她形象的说,创意的“血液”不是无中生有的,是你精神之身的真实的组成部分。修复的过程就像在意识中建立一条隧道,让创意可以随时随地地疾驶其中。一旦疏通了这些隧道,那么你的创造力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她写到:创意,是心灵的修行。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我们都是梦想家。理想就像那远方忽隐忽现的微光,旁人或许从未觉察过它的存在,但我们的目光却总会被它吸引。我们趋向光,因为我们捧举信仰。

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很难记起,是我们的作品创造了市场,而不是市场创造了我们的作品。

艺术是一种信仰所驱的行为,我们练习着付诸实践,却又时常被信仰召唤,踏上朝圣之旅。

我们心中有所顾虑,却仍然步履不停。

在恢复创造性自我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原有的生活状态中退隐。所谓的隐退就是把曾经铺张浪费或误放在别处的宝贵的创意能量,拉回到我们自我的内核里,如此我们将回归自我,而非远离自我。

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基本方法有两个:“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

晨间笔记:每天早晨的写作灵修

晨间笔记现在被很多热爱写作的人所认可。

实施起来,就是每天一起床就写,写下自己意识流式的随笔。

将它视为“大脑排污管”,想到什么写下什么,无所谓对错,放下批判的态度,只管大胆地写。

不能讨价还价,一定要坚持每天写,不受情绪干扰。

写晨间笔记是一种灵修,用它与心灵深处的造物主保持即时联络。

在写作中,你会顿悟,会与你的内在力量不期而遇,走出绝望,获得自由。

特别说明一点,在书中,茱莉娅提倡的晨间笔记的方式是手写三页纸。我看到现在还有朋友说,要坚持这种手写方式。其实,我倒是觉得毕竟茱莉娅写作教课的时间离现在有些远了,时代发生变化,电脑写作已经很普及了,不用死守形式,重要的是坚持和感悟。

艺术家之约:与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

美国音乐家、作家斯蒂芬·纳赫曼诺维奇说:“你内心的那个小孩,才是最强劲有力的缪斯。”

茱莉娅也把你的创造力视作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在写作“晨间笔记”的同时,你每周都要拿出两小时来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记住一定要是单独一人,可以去远足、运动,也可以做烘焙、花艺,甚至可以是冥想,反正是你喜欢的事情,在这个空间里只有你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你们相互注视、对话、嬉戏,这段时光只属于你们两个,它将给你的创造意识和内心的艺术家带来滋养。

在你了解了“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这两个基本方法之后,你可以跟随茱莉娅完成为期12周的“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课程”。

读《真实的高度》有感范文400字


《真实的高度》读后感400字

一天,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寄出稿子总是碰壁的儿子小仲马说:“如果你在寄稿子时,附加一封信给编辑,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会好一些。”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下的苹果没有味道。”

小仲马还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免编辑把自己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退稿笺,小仲马并不灰心,仍然不露声色地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编辑与大仲马有多年书信来往,看到寄稿人与大仲马的住址一样,还怀疑大仲马另取笔名,但风格却迥然不同。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大仲马家。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这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小仲马写的。“您为什么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借名人的名义去做,要靠自己真实的实力去完成,即使没做好也不要紧。只要不灰心,坚持不懈,最后总会成功的。如果借名人的名义,即使做出来也觉得没意思了。

标签:读后感400字、

读耀眼的灵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海伦凯勒。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果真是个奇人!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其中87个是在无声无语无光的漫长岁月中度过的。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就会深深陷入海伦的世界:年仅一岁多的她,被一场大病夺走了光明与美好取而代之的是黑暗与恐惧,然而这时她人生的转折点莎莉文老师出现了,她的到来使海伦爱上了学习,但是海伦又聋又哑又盲,所以学起来十分吃力。记得有一次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英文单词water时,她在海伦手心中写了一遍又一遍,海伦却怎么也学不会,老师便让海伦去接触水,海伦意识到水是凉凉的,会流动的,就明白了什么是water。海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阅读各种书籍了

海伦破蛹成蝶,站上梦寐以求的哈弗大学领奖台,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对于海伦来说三天光明都是一种奢望,对我们而言每天都是光明的,但是我们如果失去三天光明将会怎么样,说不定会自暴自弃,甚至,还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多少年来,海伦凯勒的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开来,她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神化身,她耀眼的灵魂永驻人间。

女神海伦凯勒我向你致敬!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灵魂的高度》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的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