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周国平读书笔记

周国平读书笔记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摘抄。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1、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

《灵魂的高贵.有所敬畏》

2、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灵魂的高贵.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3、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灵魂的高贵.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4、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

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灵魂的高贵.勇气证明信仰》

5、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灵魂的高贵.智慧和信仰》

6、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灵魂的高贵.苦难的精神价值》

7、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灵魂的高贵.精神栖身于茅屋》

8、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创作过程无疑能够抵御忧郁,《灵魂的高贵.孤独的价值》

9、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

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

《灵魂的高贵.灵魂的在场》

10、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灵魂的高贵.守望的角度》

11、只听真话,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听,包括誓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

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艺术创造等等,资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为资格老而嫉妒后来者的成就,那么,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后。

《灵魂的高贵.读圣经札记》

12、对于我来说,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唯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

许多好像必须做的事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

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灵魂的高贵.孤岛断想》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周国平散文集》读书笔记


周国平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者。他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在那段青涩懵懂的岁月里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与启发。

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来自于性格上的相似。同样是内向而又敏感,所以常会对他的想法深有感触,有着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灵犀相通的默契。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爱看他的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自闭,喜欢独处。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学感悟。哲学从死亡开始。当混沌的心触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与悲伤开始翻腾,从此留下一片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对死亡的感伤的加剧,对生的疑惑也不断扩大。而这时,周国平用他的哲学视角给了我许多启发。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安静) 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多么美妙的句子。

当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国平最为喜爱并且极力推荐的人还是尼采。这个超越了他的时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异端。他的结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隐痛,每每触碰到都会让我欲哭无泪,黯然神伤。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马车夫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马,突然情绪失控冲上前去抱着那匹马痛哭不已,从此精神失常,再也没有作品问世。读书笔记.十年后,这个痛苦的灵魂终于安息了。这个天赋异禀,思想深邃,目光锐利的人,终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启蒙普通大众,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饱受孤独与痛苦的折磨。这是作为先知的悲哀。也许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不知道在他疯了之后,终于不再思考那些问题时,是否感受到了一丝幸福和来自人间的温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时空,来到他面前,我一定会抱住他,就像那天街头他抱着那匹马。我会用我的体温温暖他,即使他已经没有了意识。

最后谈谈周国平的不足之处。不知道是因为性格上的相似还是已经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标题便可想见他的观点,因此觉得他有些老生常谈。一开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觉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欢他谈论爱情与婚姻。因为爱情本来就是人的激情的产物,非要上升到理论便觉得有些迂腐,就像诗一分析就无味一样。婚姻则更多涉及到责任,而他对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一个普通男人的弱点,他的评论就像在为男性开脱。

和别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过的爱默生,他的散文确实太散了。文字的凝练度和思想深度都逊色很多。大家毕竟是大家。周国平的文字在爱默生面前顿时变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时代的另一位致力于向大众传播哲学的傅佩荣相比,又不够有逻辑性。可能与周国平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全靠自学与自身的悟性有关。傅佩荣则接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所以他认为应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我觉得他的观点更全面而有条理。

我从周国平的书里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养料,是他带我走进哲学的世界,给了我寻找自己的勇气。这个世界是没有尽头的,从远处而来的光亮照耀着我,指引着我继续前进。

《灵魂的高度》读书笔记


读了宁子的《灵魂的高度》深深地被她那种由内而发的思想意境触动,那种思想的深邃带着宁静和细腻,那种思想的高度又是如此的真切与从容。此散文集犹如一道道清泉冲刷着我那尘封紧闭的心田,所激发出内心的渴慕和欣喜、向往与自省。
仿佛在如此忙乱的生活和工作中,人慢慢地退化成一部高性能的机器,只会不断的升级提高效率,把原来上帝所赋予人那美好的职能撇弃。在现代人们的思想里那种关乎灵魂的高度越来越低,所敏锐关切的就是那种即时的享乐和利益。现代这种以人为本的高科技事物迅速发展,人们被包裹在高科技的产物里,越来越难以真实感知人的本位,让人误以为我们本身就是世界的主宰。高科技事物的不断推陈出新,也不断吸引人期待的目光,以致给人带来一种不知不觉的依赖性和消费欲望升级的心态。古时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现代人很难享受到了。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依然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或许清闲反倒越来越忙碌,并且迷失在滚滚红尘中,内心中所缺乏的就是那种宁静和从容、喜乐与满足。如周国平所说,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物,不复有真正的信仰。
宁子说,上帝的法则是从容而优美的。周国平也相信,从容中自有一种神性。上帝创造宇宙万物和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因为最后是要造人在地上,要给人最优美和从容的生活环境。用心体会这个美得无与伦比的世界以及世上的万物如此妙不可言,我们的心灵可以感知上帝对人类的爱和眷顾。追求心里的宁静和从容,可以听见上帝弹奏在我们心中的乐曲......

《灵魂的温度》读书笔记


一本厚厚的《灵魂的温度》拿在手上,每读一篇,我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里面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总是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书中,我看到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春晖使者,他们用热血去融化冰冷,用真情去福润贫瘠,用大爱无私的义举去反哺故乡,真实地谱写了一曲曲感恩之歌和奉献之歌。 读后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人性的光辉以及他们的行为中所包含的灵魂的温度。

作品具体描写了春晖使者郑传楼、陈志坤、任丽萍、杜兴成、杨洪、曹以杰、高海翔、叶辛、文学强、张义恩等一批新时期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在外乡友、游子的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而其中书的第二部乡情-----一条让感恩之心奔流的河最令我感动和难忘,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贵州大学学生任丽萍姐姐爱心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

任丽萍姐姐的家就在我们黔东南州雷山县永乐镇格益村,这是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贫瘠山村。虽然学习、生活条件都很差,但她凭着一颗上进的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并顺利考上大学。成为苗寨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在大学里,她时刻不忘是乡亲们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帮她凑齐读书的费用,一颗要回报故乡父老乡亲的感恩之心始终在她脑海里萦绕。大学第二年,她采取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行动,休学一年,到家乡雷山县大山深处的掌雷小学支教,帮助那些和自己当年同样命运的孩子们。

这是一个比自己家还要偏远、近乎原始的苗族村寨,条件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任丽萍姐姐凭着坚强的毅力,不为困难所惧,发挥自己的所长,尽心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给孩子们心中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她的事迹被报道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香港的慈善机构来了,北京的学校手拉手来了,县政府挤出的资金到了,山寨的教学条件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善。任丽萍姐姐心血没有白费,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同时她也获得了各种荣誉。

掩卷而思,我从任丽萍姐姐的感人之举中理解到了什么是灵魂的温度,人活着身体就要有温度,灵魂也就应该有温度,而爱就是我们的温度。只要人人都保持着爱的温度,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温暖,和谐社会一定会构筑起来。同时我也认识到,我还是个小学生,还做不到任丽萍姐姐的那一步,但只要在平时能严以律己,多做好事、善良的事、温暖的事、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同样也能体现出灵魂的温度。有了这样的基础,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自在独行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篇1)

书是贾平凹的新著《自在 独行》,一本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名禅意浓浓,犹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醍醐灌顶之力。书中,他写情感、聊爱好 、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让每个生命的行者在读书中懂得孤独的真义。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能让他觉得自在得,要么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么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所以,读他的文章就有一种“长河落日圆”及“悠然见南山”的视觉冲突和情绪碰撞。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脸长得像西北大地那么粗糙,他的文字嚼起来像羊肉泡馍那样入味,他的哲思听起来像秦腔那样旷达。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是智慧必然来自孤独。很多人不理解,女孩子那么努力,最后还不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但是,做梦容易守梦难,如果有一天,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磨灭了你对梦想的热情,请摸摸胸口,皮肤下那颗滚烫的心脏,每一声跳动都铿锵有力,用心去听,那是多么不甘放弃的节奏!

我一直坚信自己有更好的价值,读书十载,不是为了让自己去做一份不需要太多智商与情商的工作,走上成为一名聒噪妇女的路。好在,上天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公平豁达的,毕竟,美好的人生,从来不会降临在稀薄的生命里。我虽然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我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我虽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从不羡慕别人的成功,那些风光,不过是因为她们在你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你想象不到的汗水。我也有生命自备的锄头,只要抬起手来亲自动手,也可以砸开自己与世界的这层屏障,在单调枯燥的生活里竖一扇宽敞明亮的落地窗。

特别喜欢《自在独行》封底的四句话: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就如先生所说,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界,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篇2)

《灵魂只能独行》是哲学家周国平的经典之一。以前这种没有情节,没有文笔情绪,纯粹谈三观的书基本没读过,但它还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至少明白了以前的挣扎与迷惘并不是个例,连大师也没能躲过这些历练。只是有时觉得周国平还是没走出自己的围城,本来独行灵魂是个多么洒脱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后,只细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风景,可周先生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对最终答案的渴求,并总期望用哲学理论的探索来解决困惑,要我看这就是拘泥了。答案不在某时某处,只在寻求的路上,且因人各异,我们只需持续细腻和好奇的心,从不同旅程中得到营养就足够了。

看过一些这本书的读后感,要么文艺到不行,辞藻优美却过于空浮;要么就个性心灵鸡汤,鄙视尘世喧嚣,鼓吹灵魂恬静;可能5年前让我写,估计也是这类带些酸味的文字吧。此刻开始明白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周先生用平实的行文来传递他的信念,而我们则要把这些智慧和情绪渗透在普通日常中,无需铭心刻骨,也不用执意强调清高,这份自然才是真正修心之道。

很喜欢一段话,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杯具,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更愿意反其道而言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能够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能够去品味和体验。

世上没有其它事物,强大过一个独行朝圣的灵魂。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篇3)

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寥寥几个字,可能是我买下这本书最关键的理由之一。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龋龋独行着的,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也有各自的悲欢喜乐,他不懂你的,你不懂他的。

看着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会发现许多小生活里的大道理。书中很多的生活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开篇里描述母亲的那一段文字,真切地描述了那时候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母亲的不易,仿若那架纺车正在我们耳边响起,而我们是否也曾这样注视过母亲的细节,是怎样把我们抚养长大。

这本书所讲的是个人、是群体、是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比如在“西大三年”这一章里,“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五二四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三零二步……”这样精确的数字,是一个人独行时才会有的反应,是孤独与小心翼翼的表现。

每一篇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房子女人等等,作者总能裹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总是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我们都在独自孤独着,但是我们又在这样热闹的世界里穿梭着。这样的状态并不矛盾,并不是所有时间里都必须要维持孤独的状态,那种感觉是自己给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孤独,自己的自在。

但是有种孤独是无奈的,是被人“排挤”在外,看似生活在众人之间,但是却被众人孤立。

在《人病》这一章里,我看到了深深的共鸣,书中描述的是作者自己因为肝病导致被别人嫌弃,哪怕是他用过的东西也立马被损毁。“当他们用滚开的热水烫泡我的衣物,用高压锅蒸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觉得那烫泡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颗灵魂,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魔鬼了。”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曾经到亲戚家做客时,亲戚家就有人因为这样并被隔离在团圆的餐桌之外,一个人独自坐在旁边,端着几样从大盘里分出来的菜,默默地吃着,一言不发。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孤独的,难受的,像是被世界隔离,我不知道当事人是怎样的想法,但至少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若是换做我,心里是不太好受的吧。喜欢一个人独处是一件事,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离群了还是会孤独。

把一切有意变成无意,让自己活得自在,哪怕是孤独也要不虚此行。千万不要变成“我是人间惆怅客”的那般嘘吁感叹。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篇4)

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游走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有他的爱,他的情,也有着他的痛苦和欢乐。

这灵魂是自由的,自由的你心生妒忌。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放浪形骸,随心随意的游走,带着我们走三边,去白浪街,逛五味巷……吃一口新现宰的羊肉,喝一碗劲冽的美酒,尝一尝那苦的难以下咽的茶水……一切都那么的随性,可有有着满满的醇厚的味道,自是抵消了一切的旅途辛劳。

这样的灵魂也是最有情的。亲情太重,生活太难,那笔墨虽不着刀锋,却总在我内心深处刺了一刀,痛的我心跳,痛的我泪在眼里打转,痛的我无法继续读下去。我自无法从容,可他却在那里娓娓道来,像在阅遍了人生才可以从容体会生命的睿智。不知他落笔时可也曾是泪往心里流……

这样的灵魂是自在的,自在的有着自己的规则。那是一双锐利的眼睛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他是这个世界的看客,体会着这人生百态,却从不与这世界纠结,懂了,也释然了。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坚持的就是自己的坚持。在他的世界里有一片花园,虽然自己也厌过、烦过,可总还在天天认真打理,那里自有情趣,可别人却经常无从体味。

这样的灵魂是孤独的,孤独的别人以为那是闲云野鹤般的潇洒,真是行于天地般的禅意。看着他玩石头、拓壁画、弹古琴……看似逍遥自在,可当真乐以忘忧?而我却被一种深深的孤独冲击着,心被那文字揪着,透不过气。当真孤独的人可以没家,可以整日与兽骨、顽石为伴?当真这样的快乐只可独享?用爱好占满了自己的时间,空间,身体,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就能求得一分安宁,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有人说,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圆越大圆周所接触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于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也是一样,自我的世界越是强大,与外界的平衡也就越发的困难,就越发的会困在自己的小花园里,就会越发的孤独。“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自在独行,只是又有几人可以成为圣人,可你又是否有着圣人的那强大的心理世界。

自在独行读书笔记(篇5)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冠以“行者”称谓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殊荣,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却又未忘记在纷扰的俗世中的前行。贾平凹应该算是一个,其实“先生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璀璨,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这些都是在《自在独行》中要告诉你的。

《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苛刻,却又不宽纵任何人,既然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潇洒就潇洒,完满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啦,莫为食不果腹而忧愁,莫为等待花开而心急,莫为生离死别而悔恨。尽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读书笔记其实世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应该在这种不争、不快、不抢、不夺中一路走过来。

贾先生性格不羁,却也洞明世事的学问。譬如他会告诉你“过日子的秉性就是:过不好,受耻笑;过好了,遭嫉妒”。而其却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乐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乐于书海,置身于读书所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书,在苍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观人生百态,却又能用独特的视角给予解读,给人以启迪。值得一看!

《周国平自选集》读书笔记1200字


201x年4月25日星期一 小雨

过程:在读《周国平文集》的过程中,感受很多,但总是感到自己的理解有些凌乱,但按照《易经》的解读,任何问题都有阴阳两方面的表述,如对爱我不想从正解来说,而从另类上来讲什么是爱:爱是人类在敬畏以后,产生的一种精神需求。想一想,人的天性中不足正如英国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霍经所言:人类有两大基因工缺陷:自私和贪婪!而如何平衡两大缺陷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利用“恐惧”,因为“恐惧”能平衡自私和贪恋。电影《2012》的编剧因为理解到这一点,面对人类的自私只能无奈的设计这样的台词:“当我们不为他人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我们以放弃他人生命,来开创我们的未来,我们怎样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两个问题的设计都考虑到人惧怕恐惧的弱点,谁都不想让人认为自己失去了人性,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多少的没有人性。这种平衡就是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宿命,也许这也是人性所决定的。

比如对父母迟早要离去的恐惧,造就了我们要对父母全身心的尽孝道,因为我们是无法阻止深爱自己的人慢慢的老去,最终离我们而去。“因为孩子的出现,让成人找到入天堂的入口”我们有一种自己百年之后有人怀念祭奠的内心需求,总是恐惧失去了生命延续和精神寄托的主体,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子女付出无怨无悔,最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让成人找到了进入天堂的入口,可能这种说法太直白了一些,有人不爱听,呵呵但实际上我想要引起大家思考的是:每个人自己在生命历程中做人做事,有多少是因恐惧而做出的判断,而又有多少真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而做出的选择!正如我在读《周国平自选集》的过程中,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面对是非判断的时候人总有两种天然态度:否定的总是那些自己认为1、无足轻重的人,2、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人,3、自己嫉妒的人。而我们肯定的常常是与这三方面相反的人们。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会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实际上每个人的判断都要时间,正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在比较当中才有合适的判断,时间很重要,也许效率低,但这是我们做到公正选择的必要条件。

而如何才能产生恐惧呢?按我肤浅的理解应该粗分为三种产生方法:一是宗教、二是法治、三是文化。

同样,我们对善良的追求,从另一角度理解,也可能是因为恐惧的原因,因为我们恐惧,因为“头顶三尺有神灵”,我们选取的是善良。正如对道德的理解一样: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由此衍生出正义和仁慈。看来善良和道德也许是因为恐惧衍生出来的,面对国人语言表述的阴阳两面性,这种因恐惧而衍生出来的道德和善良却不能人人都认可,相反还会找一些堂皇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正如《道德经》所言: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呵呵我们的国学很多道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但我想要说的是,你给自己或他人给你命名的所谓“高尚”还真不如“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谈到“问心无愧”别人是否认可则不好说,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共鸣,但无论如何,我们心怀恐惧和敬畏则是必须的,因为敬畏让我们求善,因为敬畏让我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到他人,关注到人类文明能否健康的延续。

关于《周国平自选集》读书笔记


201x年4月25日星期一 小雨

过程:在读《周国平文集》的过程中,感受很多,但总是感到自己的理解有些凌乱,但按照《易经》的解读,任何问题都有阴阳两方面的表述,如对爱我不想从正解来说,而从另类上来讲什么是爱:爱是人类在敬畏以后,产生的一种精神需求。想一想,人的天性中不足正如英国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霍经所言:人类有两大基因工缺陷:自私和贪婪!而如何平衡两大缺陷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利用恐惧,因为恐惧能平衡自私和贪恋。电影《2012》的编剧因为理解到这一点,面对人类的自私只能无奈的设计这样的台词:当我们不为他人的时候,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我们以放弃他人生命,来开创我们的未来,我们怎样面对我们自己的孩子?两个问题的设计都考虑到人惧怕恐惧的弱点,谁都不想让人认为自己失去了人性,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多少的没有人性。这种平衡就是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宿命,也许这也是人性所决定的。

比如对父母迟早要离去的恐惧,造就了我们要对父母全身心的尽孝道,因为我们是无法阻止深爱自己的人慢慢的老去,最终离我们而去。因为孩子的出现,让成人找到入天堂的入口我们有一种自己百年之后有人怀念祭奠的内心需求,总是恐惧失去了生命延续和精神寄托的主体,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子女付出无怨无悔,最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让成人找到了进入天堂的入口,可能这种说法太直白了一些,有人不爱听,呵呵但实际上我想要引起大家思考的是:每个人自己在生命历程中做人做事,有多少是因恐惧而做出的判断,而又有多少真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而做出的选择!正如我在读《周国平自选集》的过程中,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面对是非判断的时候人总有两种天然态度:否定的总是那些自己认为1、无足轻重的人,2、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人,3、自己嫉妒的人。而我们肯定的常常是与这三方面相反的人们。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会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实际上每个人的判断都要时间,正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在比较当中才有合适的判断,时间很重要,也许效率低,但这是我们做到公正选择的必要条件。

而如何才能产生恐惧呢?按我肤浅的理解应该粗分为三种产生方法:一是宗教、二是法治、三是文化。

同样,我们对善良的追求,从另一角度理解,也可能是因为恐惧的原因,因为我们恐惧,因为头顶三尺有神灵,我们选取的是善良。正如对道德的理解一样: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由此衍生出正义和仁慈。看来善良和道德也许是因为恐惧衍生出来的,面对国人语言表述的阴阳两面性,这种因恐惧而衍生出来的道德和善良却不能人人都认可,相反还会找一些堂皇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正如《道德经》所言: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呵呵我们的国学很多道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但我想要说的是,你给自己或他人给你命名的所谓高尚还真不如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谈到问心无愧别人是否认可则不好说,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共鸣,但无论如何,我们心怀恐惧和敬畏则是必须的,因为敬畏让我们求善,因为敬畏让我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到他人,关注到人类文明能否健康的延续。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摘抄


1.在苦恼中成长,一切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深沉沉激动的美丽。那些关于成长的美好片段风串成一曲欢快的旋律,悬挂在心里,在怅忙的回忆中轻轻地吟唱着……

2.勇敢,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惧怕的事情或物品,每一个人也还会有极限,所谓极限,其实是我们以胆怯为名,给自己限定了一个高度,认为自己不可能突破这个高度!

3.人生,好比山岭,有起有伏,有平有坦,人生,好比打破的五色瓶,有酸。甜、苦、辣、咸。我们的人生只有在磨难中品尝甘甜,在困难中获的经验,在拼搏中得到喜悦,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4.友谊就像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开放着我们青春奔放的热情,它宣告着少年一切美好的感情,就像我与她一样,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开出了一朵无言的花。曾经播下的中子,是否已经结出了友谊的瓜果?在喧闹中,我聆听岁月静好,与朋友一起度过的日子,就算是哭也是开心的。

5.人生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很多道理。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的命运,我自己掌握,我一定会通过自己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6.望断几世凡尘,挥洒丹青不悔。忧柔的情思,揉入幽韵的诗情画意,一双似水的娇眸,染红了痴守三生三世的唇,玲珑的瘦影,用纤指挑拨着缱绻的弦音,心酸了前世今生的眷恋。

7.你的健康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开创你钟爱的事业。这世界很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着踏上跋涉的征程。

读书笔记100字摘抄读书笔记100字摘抄

8.有时候,无所事事的时候,凝望远方,看着那参差不齐的屋顶,红砖黑瓦,看着那电线杆上站着的几只麻雀,看着那在冬日里依旧挺立的青松,突然发现,生活亦是这般美好,也只有在静静凝望的时候才能品味出这种意境吧。

9.如果眼泪可以换成亲人的长命百岁,我愿用这轮回的生生世世所有的眼泪,去换取她的长命百岁!可是这只是幻想幻想而已!不要在胡思乱想了,人生总会与世分别的那一天,只是或早或晚,我努力的安慰自己,使自己心里平静下来!

10.有家的人真幸福!没家的人很可怜!有了家,我们就有了依靠,因为家有我们的父母,再大的困难,他们也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挡着o在这充满爱的家,我家是心灵的依存,唤着浪子回头,载着游子思念家的赤红的心。

11.心里的苦,谁也不会懂得,在微笑的背后有说不出的委屈。这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这一切,眼泪却不知不觉的滑落在脸颊,有的人却永远也不会重现,而记忆里的画面却一幕幕重现在脑海,而那种幸福的味道,确只能在追忆里品味!伪装的外表,内心的疼痛,却无法掩饰眼里的悲伤!

读书笔记100字摘抄文章读书笔记100字摘抄出自/article/72269965.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2.青春岁月里,金钱我们可以不要,享受,我们可以舍弃,唯有宝贵的时光不可丢弃。我们脚下原本是遍地荆棘,没有我们辛勤开辟,就不会繁花似锦。

13.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们要抓住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意义,诠释生命的勇气,永远都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不再与活的长短,而要看活得是否有意义。理想,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实际行动才是理想的真谛,整天沉浸在幻想中也未必能成大器。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行动和信心。

14.一袭思念的霓裳,起舞在婉约的宋风里,诉着一腔的细腻思情。古韵声声,缠绵着心中不灭的梦魂。满眼忧伤的风尘, 在你走过的浸满离愁的尘世,遗落一地哀戚的痕迹。世间的繁花似锦,毫不留情的在年华的窗幔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剪影。

15.你的勇气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动力。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的去描绘。你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要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信心。

16.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疯过了,才会懂得学会去冷静;傻过了,才会懂得潇洒去放手。在得失之间慢慢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没有谁离开谁活不成。懂得放手,生活会更容易。

《红岩》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红岩读书笔记摘抄


《红岩》是一部优秀的关于红色革命的书籍,读了这本书,让我感悟良多,深受启发,也对革命先烈们充满了敬意,他们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岩读书笔记好词摘抄:

掩人耳目、风吹草动、倾巢出动、整装待发、毫无表情、形势严峻、雨雾蒙蒙、映入眼帘、热泪盈眶、胸口梗塞、恸哭出声、头昏目眩、满怀悲愤、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呐喊助威、不顾一切、焦躁不安、不屑一顾、蛮不讲理、目不转睛、一举一动、瑟瑟发抖、得意洋洋、津津有味、三头六臂、不攻自破、惊心动魄、垂涎三尺、弄巧成拙、野心勃勃

红岩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经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2、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3、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4、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5、他手里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硬铅笔,台灯光照亮面前一大张白纸,为了创造一部理想的机器,他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深夜。他咬着铅笔,搅着脑汁苦苦思索着,可是,白色的绘图纸上,还没有留下一点点思维的痕迹。

6、成岗来到修配厂。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读后感这个烂摊子现在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7、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每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8、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9、两个穿白色服装的水上警察,从过道上走了过去,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士兵,刺刀闪着寒光。检查正在统舱里进行,只听见刺刀撬破木箱、戳穿罐头的响声,夹杂着孩子的尖声号哭。

10、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岩读书笔记摘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红岩读书笔记摘抄,请大家多多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读书笔记《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摘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周国平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