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大地的儿子读后感600字

大地的儿子读后感600字

《大地上的事情》600字读后感。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600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引子: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因为缺乏素材而为写作文模板烦恼不已,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大地上的事情》600字读后感,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祝大家阅读愉快。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描写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总结: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600字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读后感文章,请继续关注。

本篇推荐学友阅读!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唐山大地震》影评600字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32年,这是影片《唐山大地震》交代的最主要的一条时间线索。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之后的23秒,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23秒;而对于亲身经历那23秒并幸存下来的唐山人来说,这个23秒更是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无法消退的痛苦与难以言表的恐怖。
习惯了每年冯导带给我们的贺岁喜剧片,而同样出自于冯导之手的《唐山大地震》则是一个悲情片。火车司机方大强(唐国强饰)与妻子(徐帆饰)及他们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地震来临,原有的宁静被全然打破。大强为了救元妮,死在了倒塌下来的房屋里。可老天爷又雪上加霜,把他们的一对儿女压在了同一块预制板下面。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旁人焦急地说着。元妮的一句老天爷,你个王八蛋让坐在荧屏之外的我能深深地感觉到一个母亲的无助、绝望,她何尝不想两个都救,可现在总是逼迫她做出选择。
23秒,地震,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完整,破坏了一份平静的美好。
本片中的方登(小蒋依依饰,大张静初饰)是姐姐,凡事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让着弟弟。当妈妈选择了弟弟没有选择她时,方登小声地喊了一句:妈,救我。从死人堆里奇迹般活过来的小方登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她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老让着弟弟,她恨妈妈没有选择救她,这件事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一度让她的养父母以为她是个哑巴。她强迫自己忘记,可她发现怎么也甩不掉。长大之后的求学,意外怀孕,种种方面表明方登都有着与其他女孩不一样的特质。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深深地刺痛着她内心深处那一方,在汶川她看到了一位母亲为了解放军的安全不惜截去自己女儿的腿,她,哭了。偶然遇见自己的亲生弟弟(李晨饰),进而她跟随弟弟回到了母亲的家,这一路她走了三十二年。
三十二年的时光让女儿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开头天空颜色的突变为下面灾难的发生做了铺垫;在方登方达的小时候妈妈把仅有的西红柿给了弟弟与影片结束妈妈给方登准备了一盆的西红柿形成呼应;为了丈夫和女儿找到回家的路一直从未搬家等等等。细节的刻画,我看到了元妮这三十二年并不好过,她没有选择再婚,一个人独自抚养方达,也一直活着深深地思念与愧疚之中。当元妮看到方达的那一刻,她跪下了,说:你是鬼啊还是人呐,这么多年咋不知道联系我呢?元妮这三十二年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也在这一刻释然。甚至一度接受不了,她心心念念的女儿奇迹般地站在了自己面前。
与其他点评犀利的影评相比,我的顶多算观后感。但是我愿意把我看到的与大家分享。本片也是为了悼念当年在唐山大地震死去的人们,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时间有把记忆抹去的功能,但我们自己也要有意识去铭记那些属于中国人的历史。
没了,才知道没了。愿我们每一个都能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余秋雨《摩挲大地》读后感1500字


《摩挲大地》一书由余秋雨所著,是一部文化散文作品集,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余秋雨《摩挲大地》读后感15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古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对于知识的领悟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于书桌前皓首穷经的人可以称其为学者,但是作为文化大师,就必须要能走出书房,走进广阔的世界,去领受世界所赠与的独特的生命体悟,获得精神的皈依。

在《摩挲大地》的《三峡》一文中余秋雨先生由李白写到:只能请那些蜷缩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有诗描绘一些诗人的创作()过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对待文字严谨的态度是极好的,但对语言文字的过度执着会使文章或过于华丽或佶屈聱牙,浮于表面而流于浅薄,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了思想性。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人物,他的文篇岂是搔首苦吟就可得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于书本之中,我们是在以作者之眼看世界,这是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不同于自己的主观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深刻具体而全面。

但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往往只是一味地在用他人之眼看世界,对世间万物缺乏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人云亦云的结果便是思想的沉闷与单调,直到现在,很多被尊为国学大师、学富五车,基本上都是在称奖他们的记忆功能,而不是创造功能(《十万进士》),这是比万马齐喑更可悲的状态。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提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了。

近十几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通过亲临实地来考察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记录的,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在亚欧非大陆上跋涉四万公里,穿越一个又一个曾经辉煌过,而如今饱受贫穷和战乱的折磨的国家的亲身经历。《行者无疆》则是他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而写下的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感受。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这两本经典作品也是他亲身考察过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后写出的。而这本《摩挲大地》,正是他精选《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篇章,然后重新修改后的作品。

他不仅是读了万卷书,有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更是扎扎实实地在大地山河上行进了万里。他通过书籍了解了散佚于历史之中的文化,更用自己的双眼去见证历史留下的文化遗址。他在《贵池傩》一文中写道:文化,是祖先对我们的远年设计,而设计方案,则往往藏在书本之外,大山深处。而且,大多已经步履踉跄,依稀模糊。书上只能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要亲临其地方可。所以他接着写道:我们很难完全逃脱这种设计,但也有可能把这种设计改变。这是个人都自由选择,不必强求统一。然而,不管哪一种,大家都应该在听完校长和教师的教诲之后,多到野外的大地去走一走。多到野外的大地去走一走,感悟天人合一的诗意,获得生命的体悟和精神的皈依。

当然,行万里路重要,读万卷书也重要。若没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作支撑,就会陷入牛嚼牡丹的尴尬境地。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单纯的行动派或者单纯的理论派都是不可取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但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方可达成。

北美大地观后感


《北美大地》是一部来自美国的纪录片,讲述了北美大地上的顽强与天敌对抗的声明和野兽。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北美大地的剧情简介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北美是我们的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充满多样性的乐土上,可你真的了解那些正挑战着它的巨大危险吗?如果你自觉很了解北美洲,那你就错了。在这部令人难忘的纪录片中,探索频道将镜头拉向了它的故乡,捕捉到了这片土地上顽强与天敌对抗的生命,难以驯服的野兽,与致命的 环境。描述者为获得多次大奖的美国演员Tom Selleck(《老友记》) 许多年来,我一直是探索频道自然节目的忠实观众,我真的很荣幸能参与到探索频道的下一部经典纪录片里。人们一定会迷上《北美洲》的。

网友评论:

D家难得的好物!拍得真漂亮, 相比BBC的优雅D家更多的是米国牛仔风,特别是那些rap背景音乐真是乐死了()~不过配乐感还是不及BBC的雄厚,而且习惯了BBC的英音听着美音解说还真有点不习惯

赞。BBC、NGA、NHK、Discovery几家看过来还是觉得Discovery放得开。Op简直欲罢不能。

拍得太棒了!那些摄影师真是不容易!画面太美了!犬鼠也太可爱了!

远离尘嚣,在这里发现美洲故事,在这里成为北美洲传奇的一部分。

好摇滚的纪录片平时在电视上播着当屏保。

侧重对动物的拍摄,捕捉了很多珍贵又有趣的情景。

其实更像是美国大地,不过已经足够优秀。不等不赞叹一下美国拥有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每一个都有其独特之美。

小动物和画面都很赞,剪辑乱七八糟

看完这部纪录片,北美洲在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为NO.1

剪辑如此凌乱,纪录片结构上还是离BBC差了一大截。但是大自然如此美好,配乐蛮摇滚。

不单是风光壮美,而是富含人性,并且用科学包围着,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观《大地惊雷》有感


《大地惊雷》观后感

昨晚才看完《大地惊雷》,很感动,因为很少看西部片,但这样血腥中带温情的西部片更是难得,片中的小女孩很是让人惊异,以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她有超过她年龄的成熟,坚强和勇敢,为了给父亲报仇雇佣了一个年老的法警去追凶,很特别的故事情节。其实看后我才了解到,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的翻拍片,跟科恩兄弟一贯的电影风格相比,确实有点不一样,少有的温情。

片中那粗犷的风景不失美丽,那飘扬的飞雪,那勇敢的牛仔,每一个画面都很有质感,令人影响深刻,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虽然是翻拍片,但我觉得已经超越了经典。

很让我惊奇的是,马特达蒙在里面演的骑警,马达这个角色真悲催,被通缉犯骑马用绳子拖着跑,还差点咬掉自己的舌头,但他确实个很关键的角色,最后是他致命的一枪救了老法警。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法警骑着马带着被毒蛇咬伤的小女孩去找医生,最后马累死了,他抱起小女孩继续走,雪花在飘着,这一幕很悲情又很温情。

对于观众来说,这乱世中大地惊雷般的勇气和西部的所有沉淀,瞬间释放在黄沙冷月下老警长的策马狂奔中,释放在委婉悠扬的片尾曲中。

到革命圣地上杭古田参观学习有感


到革命圣地上杭古田参观学习有感

—— 张俊强

在中国共产党97岁生日来临之际,福建省龙岩监狱党委组织监狱中层领导干部到上杭古田参观学习,重温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6月4日早上8:00,我们从监狱出发直奔"革命圣地"古田镇,参观古田会议会址。会址是清末建成的廖氏族人的祠堂,后改成学校,在古木参天的辉映下"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青石门是会址的前院,宽敞的前院正中又是一道红色木质大门,大门内就是会议旧址。一排排学生桌椅陈旧但摆放有序,会场中心的圆柱上张贴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会场右侧第一间是当年毛主席的临时办公室,就是在这简陋的屋子内,毛主席起草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引导革命走向成功。

在古田会议毛主席纪念园,一步一步踏上顶端的阶梯中我深切体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真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多少老一辈革命者前仆后继才有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向毛主席雕像敬献了花篮,并重温了入党誓词,深情缅怀了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通过展馆内的文字、图片和一件件文物,让我感受到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我党从创立到成功过程中的艰辛历程,让我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着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神圣使命,我决心在今后工作中时刻谨记入警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认真履职,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观后感范文: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使每一位观看它的的观众为之动容。地震时惊险的场景,地震后失去亲人的人们悲痛的神态,离别数十年后再次重逢的场面,都无不触动着人们的心弦。那么你知道《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1

大地震曾经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可以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面对生活吧!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2

近期电影院里在热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震动人心的大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洗礼,却感受过汶川大地震的伤痛。印象里也只有妈妈当年给我讲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带着记忆,怀着一颗坚强的心来到了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年的情形为背景,细致的描写了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无不刺痛着我们每一颗心灵。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就在妻子在丈夫身边不知所措那一刹那,突然听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亲像看到了希望那样跑去救孩子,当救援队发问“想好了没呀,到底救哪个”时,那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亲的肉,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弟弟。也就是这一刻,女儿从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的、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该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而母亲也因此为女儿歉疚一辈子。当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灾区时,他们奇迹般的再次相遇,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儿理解了母亲的心痛,最终还是原谅了母亲。

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让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地震只是一个载体,它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3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

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xx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4

无论是在网上、报刊上、人们的谈话中都对《唐山大地震》赞不绝口,说是“23秒的地震,32年的思念和痛苦。”

昨天晚上,我、妈妈、外婆,乘着老爸的车子去电影院,一路上老妈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伤感情。”老爸开玩笑地说:“把这些餐巾纸带去,免得我们家醒醒哭得惨。”我说:“放心吧,我不会哭得很惨的。”老妈说:“不用担心,那里有餐巾纸发的。”外婆说:“我们家醒醒看《金刚》时最后被那只大猩猩感动得流了许多泪,不知这次会怎样?”我说:“这次肯定不会的。”

车到电影院,我提前调整了心态,变得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广告,上面画着的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一堆尸体上,四处张望着,眼神里充满着迷茫和痛苦。我们来到影院里,刚坐好电影就开始播放了。

电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现了地震的预兆,昆虫、蛇都爬出来拼命地逃,鸡飞狗跳,连池塘里的鱼都要蹦出来逃生了,一会地光出现了,接着就发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生的人被石头压在废墟下,跳楼逃生的人许多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变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万生灵的废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

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孩子,在废墟里用手不停地挖着石头,砸伤的手臂上不停地流着鲜血,突然,工人们发现了她的女儿和儿子,问她救哪个,她说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那位工人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姐姐会压死弟弟,救弟弟会压死姐姐。这苦涩的选择,令这位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场景真令人心酸。过了一会弟弟被救出来了,可是那位母亲还在哭,大声斥责老天爷“你混蛋!”工人们劝母亲快带着孩子去医疗站,否则两个孩子一个都得不到。母亲绝望地把姐姐的“尸体”抱出来放在她爸爸的尸身边。过了一会下起了滂沱大雨,从死亡边缘醒过来的方登爬起来,看了看四周,发现全部都是尸体,她一个人走出这个地方,她站在门口,望着走来走去的军人,希望有一个人能收留她,一个军人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的父母呢?”她摇了摇头,那位军人便把她收养了。

32年过去了,20xx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来到了抗震救灾现场。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姐弟俩相聚了,弟弟谈起了唐山大地震和姐姐被压在一块石头底下只能救一个人的事,这才使姐弟俩相认。到了最后,母女相聚的场面更是非常感人,坐在我身边的大姐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我也是不停地在抽泣着。在这间厅里有不少人在抽泣,有的还大声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的心被绞痛了,我也深深地感触到了这厂地震的悲惨和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我深深地体会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所以要好好珍惜它。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痛苦和悲惨的一幕。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5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xx》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个人感悟

喜欢《《大地上的事情》600字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地的儿子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