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儿童读后感

儿童读后感

《儿童》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儿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读后感

我在《鞋里的沙》上读了一篇叫《儿童》的文章后,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

一个才1岁半的小孩子一天晚上吃饭时没有张嘴,而是想夺过勺子,但家长不给。这时,孩子就开始嚎啕大哭,让家长很苦恼,就打他。家长就把这个苦恼诉说给哲学家、逻辑学家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大概是想学会吃饭,学会独立,而我们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这话让家长哑口无言。

孩子的想法不一定都不对,有时也是正确的。往往孩子的失败,是掉进了父母挖掘的陷阱。这个一岁半的孩子从小就想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这位家长,却往往认为父母心才可以帮助儿女成长,掉入了迷信之中,最终失败的是家长和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父母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有篇文章叫《一块金表》,主要讲儿子把父亲刚刚买回的金表不到10分钟就弄得七零八落。父亲给哲学家讲时,哲学家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了。”

儿童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想法,自行车、听诊器、隐形镜都是因为儿童而成,口琴也是一个小女孩胡思乱想而成。

家长的话不一定是对的。那就让家长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勇敢地挑战自我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一

解放儿童,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解放儿童的手、脑、心。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发出了解放儿童的号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通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几十年过去了,先贤的号召依然振人发聩,发人深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响应号召,去真正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空间,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教材不是唯上的课本,自然、社会、生活是大课堂,那里还有更多耐读的教材;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让作业、试卷、笔记占据儿童的游戏、交往、睡眠,不要用补课占据孩子的双休日、法定假;解放儿童的大脑,不要用记忆代替思考,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发散思维,不要用参考书束缚想象力;解放儿童的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提升;解放儿童的眼,引导儿童学会观察,学会捕捉细节、发现规律、探究方法、寻找快乐;解放儿童的嘴,在课堂上、活动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说、愿说、能说,会说。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教育是生存的本能和自身的需求,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激活孩子自身的这种需求。教育需要尊重儿童受教育的本能,尊重儿童的自身需求,尊重儿童的不同个性,尊重的身心特点,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摒弃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摒弃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真正去尊重儿童的需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才能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解放儿童的教育。赏识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点进步,呵护每一颗童心,让儿童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教师不是按自已意愿任意裁剪枝叶的园丁,教师不是用铁床杀戮个性的普洛克路斯忒斯,教师不是强化记忆的训兽师。教师应该是儿童潜能的发现者、开掘者,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教育是要讲科学的,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尊重个性、鼓励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考试的高手能手,教育不是为了用升学率去保证学校发展,更不是要牺牲德育、美育、体育去促进智育。科学的教育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诸如扎实的生活知识、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的身体、心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等。其次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巴西着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问题式教育取代银行储蓄式教育。他认为:对话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对话、交流、互动而不是灌输、机械训练、死揪蛮干、拼时间、拼消耗。

儿童是哲学家,儿童几乎会问所有的哲学问题;儿童是艺术家,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是梦想家,梦想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而今,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会解答问题而不会问问题了;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失却了艺术想象力了;我们的教育让儿童只想考高分不再有彩色的梦想了;我们的教育,让很多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出走、自杀作为一名教师,我凭着对未来的责任和憧憬,在此呐喊:让中国的教育解放儿童吧!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很叛逆的性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犯错,作为教育者(老师或父母)如果只是粗暴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而不去正确引导他们,他们只能向犯罪的边缘迈进。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教育者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用爱去溶化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他们才会理解、感受到教育者的一片苦心,他们才会用感恩的心回报我们。

我想,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没有那一种教育方式比爱的教育更好、更有效。期待更多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二

的确,大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最根本的家园,正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真实生活的切身感悟,才有了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才有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才有了安徒生的《丑小鸭》。我是十分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于是,就有了想读下去的冲动。

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欣赏墙头野花、河边蛙鸣;都市的喧嚣、烦闹,打破了人们心底的那抹宁静;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的一栋栋高楼,也将你我分开。现代儿童出生在一个物质十分富足的年代,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象我们这代人一样的亲近自然的机会。那里有初升的太阳、明亮的星辰,有清新的空气,最新鲜的瓜果还有最美妙动听的万籁之声。我不禁觉得自己真是有幸,也能和大作家们一样,也拥有一个赤脚疯跑、无拘无束的童年。然而,心地底又不免升起一丝遗憾,那就是没能留下童年的只字片语或是些许感悟。

然而,这一代儿童都被一个独生子女的皇冠紧紧地约束在几代人掌心,这是一只多么华贵的金丝笼啊,有这这么多的呵护,有这这么多的关注。然而自由呢?赤脚疯跑对他们来说,就是个梦啊!更不要提与人相处,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早已失去了关心人的能力!他们又如何能体会小伙伴们嬉笑、玩闹的乐趣。我为他们这一代人悲哀!

关于艺术,我想到了一个词拔苗助长。对于儿童那点刚刚萌芽的艺术的兴趣,作为大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总是迫不及待地拔苗助长。美其名曰是培养、是发展,孰不知过早地进行高难度的训练、辅导,只会适得其反,将儿童的那点宝贵的兴趣,消失殆尽。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但是这艺术家应该是具有童心的,童趣的,有着成人无法临摹的特色,是一种自由的大胆的发挥状态;而不是成人认为的年龄最小的某种艺术的专家,所以,灌输教育的后果只有一个,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艺术上的匠人,如此而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实在看多了这样的事。幼儿园接触孩子最早,是个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地方。那些个小小的脑瓜里有着这样那样美妙、神奇的想法。学会欣赏他们吧,而不是一昧地拔苗助长,将孩子的创造扼杀在摇篮里。

那么,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艺术教育呢?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思想,而代之以鼓励儿童自由创造、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的新观念。作者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让我们在恍惚之间,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既要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又要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大胆创造,将会开出更美丽的艺术花朵。我将期待这朵美丽花朵的绽开。

教育不是说教,教育就是在你我轻声的絮语中让我有所感悟。这就足够了。

教育也不是空谈,教育就是在你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时候,为你指点迷津。如此,就足够了。这些就是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带给我的感受。

儿童故事读后感


儿童故事读后感

20世纪末,研究儿童心理的专业人员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把故事素材系统地应用在治疗儿童心灵的伤痛上面。以说故事的方式,借助精神分析的架构,找到通往儿童心灵秘密花园的路径,美国的布兰岱尔博士是这一探索中的佼佼者,在他最近的着作《儿童故事治疗》中,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为我们展示了故事治疗的独特魅力。这是一本与儿童长期互动的珍贵纪录,值得与儿童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

在心的国度里,有好多好多颗心,他是唯一一颗破碎的心。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人跟他玩,只有一栋小小的房子,他整天坐在里面,等到晚餐时间去吃饭。有一天他出门,遇见了一个女孩。他问:你叫什么名字2020?她说:我是凯西。他就说:我是盖瑞。凯西又说:你怎么了?盖瑞回答:我很害羞。我是一颗破碎的心,一个朋友都没有。然后盖瑞又问了凯西一些问题,他就开始跟凯西一起玩,一起吃饭,于是他们就变成了朋友。很快他就有了一颗完整的心,而不再是破碎的心了这是一个名叫那森的儿童讲的故事,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儿童的故事就像是通往童心俱乐部的邀请函,它可以让我们一览儿童的内心世界。治疗师通过回应故事给那森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颗破碎的心遭受了痛苦,所以会破碎。我们要对它的愈合保持乐观精神,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付出努力,其间仍可能会受伤、沮丧甚至仇恨,而这些情绪也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想象我们自己将如何改写那森的故事作为回应,也许你会发现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熟悉儿童的语言,用儿童的方式和视角来改写他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早已淡忘了孩子的语言并且对倾听孩子的声音失去耐心的人可以做到的。书中完全展现了这一互动的过程,各种有关具体操作的疑惑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看图讲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图中所描述的客观信息,(.org)那里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很多刚刚入学的孩子面临情绪困扰及适应压力,他们往往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和老师常常无法及时给予帮助。被同学欺负了,被老师批评了,心爱的宠物丢失了,爸爸妈妈吵架了,作业不会做了孩子们往往无法确切地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感受。他们常常表现出摔东西、逃学、打架、上课捣乱等不当行为问题,甚至肚子痛、尿床等躯体问题,这会使得老师和家长无法察觉到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情绪问题。所以从儿童口中讲出的这些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比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孩子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溃在班会上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对同一故事背景发展出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自己的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互相发现,进而共同解决问题。高年级儿童,则更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完成作业、逃学、上网成瘾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一定也有隐形的心理缺失,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治疗的方法,多观察、多分析、乐于并且善于走进儿童的心灵,对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透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儿童折纸》读后感


我从小到大读过许多本书,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有的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让我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的科学;还有的小故事让我积累了的语言。
我读的最多的一本书叫《儿童折纸大全》,这本书很厚,全书一共有570多页。这本书上面讲的全都是与折纸有关的内容,精彩极了。我每次一拿起来,就放不下。记得有一次,我一边看着书,一边按照书中讲的方法学习折小动物。这上面折出的小松鼠,样子太可爱了。我仔细地阅读着折叠方法,记下其中的重要部分,然后拿出一张纸,按照书中讲的步骤折了起来。我正折得入神,爷爷叫我去吃饭。我答应了一声,来到饭桌前,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书和纸。爷爷见了,催促我赶快吃饭,我只好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嘴里的饭菜还没有咽下去,我就又举起了这本书,仔细琢磨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按照书中讲的方法,折出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爷爷看见我忙忙碌碌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这本学习折纸的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我家住在平房,我自己在睡觉时害怕老鼠出来捣乱。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就想起老鼠最怕猫呀!自己马上找到这本《儿童折纸大全》,看书学会折猫。于是我动手折叠的一只大猫,威武地趴在我的床上。从此,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再也不怕有老鼠了。
读书让我的视野更开阔,增长了见识,思维更加活跃。读书成了我的爱好,与此同时,书成了我的好朋友。

《解放儿童》读后感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儿童电影读后感


儿童电影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念书的孩子》。主人公是一个内心孤独,需要关怀、勇敢顽强的九岁男孩路开。他是一名留守儿童,誓死陪伴他的是一只名叫小胆儿的狗。

看着这部电影,我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了眼泪。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跟开开比起来我们已经很幸福了,难道我们还不知足吗?每当我看见一个个孩子盛气凌人,每天被家长宠着惯着,都不理解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仍然,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家长为了哄你,让你开心,才迫不得已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可开开呢?他什么都不要,只求获得父母的爱和上大学的机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当老师念到开开的作文时,我明白了小但儿对他是多么重要,宁可放弃去城里上学的机会,也不要抛弃小胆儿。可他的父母不懂得开开心里想什么,不懂得小胆儿在开开心中的位置,不懂得开开和小胆儿之间深厚的友情。家长们,你们揣摩过这些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吗?你们只知道忙东忙西。当一个孩子在屋里面对黑夜,面对孤灯,心里有多么害怕,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知道给孩子买好东西,我们宁可不要这种爱,我们只要你们抽出时间跟我们玩耍学习,我们就很满足了。

当灯光亮起来时,我的眼睛被猛刺了一下,随着我的心也跟着痛起来,我一回忆起电影的画面,那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个孤独的开开和他的小胆儿,我的眼泪就会悄然无声的落下来。我们真的要学会关怀,学会理解,理解万岁。

儿童电影读后感范文二

根据老师的推荐,我在家里观看了一部印度儿童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很感人,让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部片子讲述了一名9岁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虽然学习很差,但是他的画画得非常好,想象力丰富。上课时,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因为他总喜欢观察池塘里的小鱼、树上的小鸟、地上的小水坑他觉得这比上课有意思多了。可是伊桑的成绩太差,老师觉得他已经没救了,经常罚他站在门外,不让他听课。而同学们呢,也天天嘲笑他。爸爸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到寄宿学校后,伊桑难过极了,一句话也不说,除了他的同位没人愿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术老师拉姆来了,他发现伊桑有绘画的天才。拉姆老师从字母开始教伊桑,伊桑的学习慢慢有了进步,也有了自信。后来,伊桑在绘画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同学看到他画的那么好时,他们都目瞪口呆、非常惊讶。当我看着伊桑拿着奖状,向拉姆老师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伊桑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真正关心他、了解他的好老师拉姆。拉姆老师用很多有趣的方法帮助伊桑学习读写。他们在沙堆里用手指写字母、用彩色的橡皮泥捏成字母,拉姆老师还带着伊桑到操场上,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地练习计算,就这样,伊桑慢慢地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一边看,一边想:拉姆老师用这种方法教学,太有趣了!

我不由想到了我的老师。说实话,有些课,我一上就想睡觉,真希望能早点下课;但也有一些课,老师上得妙趣横生。如果世界上多几位像拉姆一样的好老师,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天天都开开心心,该多好呀!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大教育:一、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有些只是成绩不好罢了,他或许在其它方面有特长,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请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更不能用显微镜去看我们的缺点,那不是刺激我们幼小的心灵吗?拉姆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教育小孩主张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晨星,要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不能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爸爸、妈妈们要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会得到鼓励和帮助。二、爸爸、妈妈你们也有过成绩不好的经历,为何要为难我们呢?我们何尝不知那怎么也学不会的感受呢?有了问题,不要什么不做就只会埋怨,埋怨有用吗?找到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我们是会改变的,爸爸、妈妈们应该相信这一点。还给我们一片蓝天,带走你们给我们的乌云,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我们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我多么希望老师和爸爸妈妈能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我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我没有仔细认真的品读。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这本书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内容,而且追求优美地表达。翻阅整本书,作者大量引用了诗人、作家的诗句、名言。作者将哲学和诗统一起来,始终关心读者,使读者在留连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感受到这本书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冬天/在漏风的土屋子/太阳/我在向你祈祷/我的一切心愿/是囤里不安宁的种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拥抱/急急地等待发芽长高/太阳/请您早日把春天送到。这首诗借着童年的渴望表达了成人现在的希望。又如:我七岁的时候/每天佛晓透过窗口/望着黑幕拉开/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绽开/慢慢的在天上扩散/那时天天都是新奇的/长大后头顶生活的重负/许多日子挤在一起/丧失各自的价值/增长的年龄听着一成不变的歌/寻不到独特的个性。从诗句的描写中可以体会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与向往。等等,举不胜举。

第二,这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们成人虽比儿童高、大,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儿童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水流到哪里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再去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儿童是身心与言行一体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没有主客二分的,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成人的谎言。在探求事物的*时儿童表现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气。他们的生活不刻意,他们的生活听任自然也最贴近自然。“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也许面对繁纷复杂的世界时,唯有儿童精神才能救赎我们,在儿童精神里得到安静和抚慰。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我认为,只有细细品读,才能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儿童》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