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张克

我最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原先喜欢看历史故事到探求历史背景,然后到现在喜欢纯粹介绍历史的书,这些书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最近我有幸读了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一至四册)丛书,该书最大的不同是从文明或者说科技的角度讲历史。这和我们以前讲到历史时都是用阶级、革命来讲是完全不同的。选取了人类历史上的若干片段来分析历史。将我引入了对人类绵延上万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探索之旅,让我能够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客观的看待和欣赏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人类历史跟地球历史相比显得很渺茫,地球历史有45.4亿年前,25万年前才有了人类,人类文明从古埃及立国算起,距今大约6000年,我们现在跟整个历史长河相比,是多么的渺小,一年与半小时,人类还很年轻。

二、中国在农业、陶瓷等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但中国更善于技术,不善于科学(物理、几何等理论研究)。并且不善于知识积累,工匠们都是师傅带徒弟,没有科学的记录,导致手艺失传,宋代"汝、官、哥、钧、定"窑的失传,后来欧洲和日本也逐渐的研发出了陶瓷,目前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中国现在的陶瓷只能是低端市场,可惜了。

三、罗马法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础,罗马帝国真了不起,为人类留下了民主制度、基督教。

四、大航海带来了全球一体化,风险与收益并存,导致很多冒险家和移民等。互联网是第二次大航海。

通过阅读此书,我理解文明应包括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传承性。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二是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三是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

近代经济发展史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作为一名出版专业人员,从此书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和思考。我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组织架构健全,代表一国民众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话,那书中介绍的近代经济发展史能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公司在兴衰成败中的公司治理核心价值观。

首先是法制精神。我们在现代的公司治理中首先应该正视人类好赌和贪婪的本性,并用法制观念的培养和高额违规成本的制度设计,尽量减少人类集体决策中的不利因素,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是勤奋精神。荷兰和英国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改造自身命运,开创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快速发展,伴随工业革命和君主立宪,技术进步和政治体制革新,带来了两个国家各自长达百年的繁荣国运,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年那些勤奋、实干的社会精英和劳苦大众,通过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时代。

最后是创新精神。谁富于创新的迈出开创性的第一步谁就颠覆了过去,抢占了在新时代中短期难以超越的巨大优势。亚马逊的精准定位,微软的系统帝国,谷歌的创新发展,无不体现了在当前信息科技发展,互联网进入3.0的时代中,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文明之光》有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买《文明之光》半年多了,第二次把第一册读完,心里还是有点激动,所以忍不住写点东西。

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好奇的话,这本书读起来是不会枯燥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没什么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人类文明大概从1万年前开始,而这万年相对于地球形成不过于一年里的半小时;也不知道两百来年前人类才慢慢了解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及其过程;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6000年前第一个文明中心是在古埃及(也有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开始有了城市慢慢形成了文明,然后在BC2000多年建成了保持了4000多年全球最高建筑记录的金字塔;不知道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怎么磊起十几二十层楼高的金字塔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绘画雕像能留下什么艺术;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原来被那么多名族统治过,时间走过然后留下各自的文明痕迹:

苏美尔人留下了文字(BC3300),这是我们所有拼音文字的原型;留下了轮子(BC3200),这推动了大规模城市的建造;还建立了最早的学校(BC3000);

4000多年前的阿尔德人制定了最早的法典,药典,历法和地图。

古巴比伦人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BC1728),这是我们破解得最早的法典,得以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生产和制造技术,科学和宗教。

赫梯人留下了冶铁技术和最早的条约。

BC1000前后的亚述人除了战争,还留下了精美的雕像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685),有了第一个索引系统;

新巴比伦人(BC600)留下了让后人无尽遐想的空中花园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农业文明,不知道可能对世界的贡献比四大发明还要大的垄耕种植法是什么。不知道200多年前人口只是现在的1/7.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在古希腊出现了世界文明史最灿烂的一页:

这里4000年前开始了几何学的探索;

BC500左右和孔子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展了一门学派(演绎推导出结论);

BC400左右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院,有了学生亚里士多德,把过去广义的哲学分为理性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实用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创造的科学(诗歌,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这里出现了创立了基于公理化体系几何学的欧几里。《几何原本》(BC300)也为几何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19世纪才传入中国。

BC250左右阿基米德完成了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的飞跃,浮力定律和力矩的概念都是他提出来的。

100年左右托勒密总结了欧克多索,阿基米德,喜帕恰斯前人的研究算是创立了天文学,发明了球坐标,赤道啥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古罗马三次征服世界,一是武力,二是拉丁语,三是罗马的法律体系;不知道18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人民交流语言是拉丁语;不知道罗马法的核心是自然法原则(BC100)和对今天的影响之大。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瓷器的出现是有地理原因,不知道它原来曾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到明末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瓷器所到之处就会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直到慢慢被日本和欧洲的瓷器取替。到现在,这么一个传统的产品还能作为绝缘陶瓷,压电陶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原来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大部分艺术家是需要保护人的,而达芬奇(1480),米开朗基罗(1500),伽利略(1600)等都是在美第奇家族赞助下完成艺术和科学的创作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大航海时代是因为寻找香料引发的…

上面这些大概就是第一册的文明片断,好像教科书都出现过,但是把他们串到一起,加上作者的理解,其实读起来不像其他史书枯燥和浅显,也满足了好奇心。从文明的角度看历史,也别有一番滋味。其中最大的感受就像知乎一句书评说的想把这套书送给还在读中学的自己。

像书里说的,我们今天在使用轮子,拼音文字,汽车和电话时,可能很少想到它们的来源,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回望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看看那些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车辆和帆船的工匠,那些在满是仪器的实验室里重复着实验的学者,以及那些设计出苍穹屋顶的建筑师们,他们一直藏在历史的幕后。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那血雨腥风的历史才有了一线光亮,一道彩虹。

文明总在被创造着,特别是来到了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

文明之光读后感


文明之光读后感(一)

文 / 龚涛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对文明有着自己的定义,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对人类的文明有很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而我也是如此。但幸运的是,前不久经友人推荐,我有幸读了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一至三册)丛书,将我引入了对人类绵延上万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探索之旅,让我能够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用出离的角度和入世的心态去客观的看待和欣赏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一本好书带来的阅读快乐就像看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美妙文字能够在脑海中投影出一幅幅绚丽的场景,而在欣赏之余,又会引发内心深处对作者观点的深入思考和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望。

因此我认为一本好书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字能够投射出丰富的画面感和场景特征,二是观点能够发人深思,调起读者的求知欲,并激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文明之光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两个特征。

每当翻看此书,作者那丰富趣味的语言,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对历史和文明细节准确、客观的把握,字里行间洋溢的对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憧憬,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能够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并引发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和对未来文明之路方向的思考。

此书用16 个章节勾勒出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将技术史与文化史巧妙融合。该书在46 亿年地球演变的时间长轴中,以10 万年前古人类早期文明火种的兴起为引,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到古希腊、古罗马、东方文明的介绍,从技术和历史演进的角度,绘制出人类文明间相互传承、相互影响的历史长卷,并重点介绍了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近代史中科技、艺术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与变迁,使读者能够在领略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打破王侯将相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观,体现了人类集体智慧所散发出的文明之光。

由于此书篇幅宏大,内容广博,才疏学浅的我只能以点带面,简略引入部分章节的内容的观后思考。

思考一

“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通过阅读此书,我理解文明应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传承性。不管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的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就像今天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是经过烽火传信、马车送信、电报、固定电话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代代“文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我们当代的文明成果。

二是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最多只是贵族的“玩物”。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但他们只是普通大众的代表,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的。

三是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

此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瓷器一章中介绍的内容,虽然中国因为地理上拥有较丰富的高岭土,技术上较早掌握了高温冶炼,又由于制陶过程中看似偶然,而必然会发生的“意外”,成为了瓷器大国,但相比中华文明较为欣赏的汝窑,元代的青花瓷却成为了受到世界各文明人们都喜爱的人类瑰宝,追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战争的侵略带来了文明交融的副产品,让青花瓷融入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阿拉伯文化中的共同元素、色彩和图案,成为了人类文明交融的文化产物。所以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思考二

近代经济发展史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作为一名从事公司治理相关工作的银行从业人员,从此书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和思考。我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组织架构健全,代表一国民众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话,那书中介绍的近代经济发展史能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公司在兴衰成败中的公司治理核心价值观。

首先是法制精神。书中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股票泡沫到日本泡沫、美国互联网泡沫,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反映出无论多么聪明的精英人物,在一个个庞氏骗局编织出来的美好幻境中都会因人性的贪婪而丧失理智,市场中一次次的周期和波动都是由背后群体性心理而演变和推动的。

每次泡沫人们总以为标的物更有价值、技术更加先进、科技更加发达,这次与以往不一样,但事实证明了人类在博傻理论中的盲目和愚蠢。而华尔街在经历血腥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一次次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的过程,能够让我们看到法制所代表的人性中理性和自我完善的一面。

因此,我们在现代的公司治理中首先应该正视人类好赌和贪婪的本性,并用法制观念的培养和高额违规成本的制度设计,尽量减少人类集体决策中的不利因素,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是勤奋精神。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追逐香料和瓷器生意的高额利润,开辟了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开始了对商路所经地域的殖民和掠夺,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在短短几十年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先后成为了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但财富来的太容易,贵族们摄取财富而彰显奢华,百姓们获得利益而减少劳作,两个国家都在短期内由盛转衰,到今天还是一蹶不振。而荷兰和英国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改造自身命运,开创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快速发展,伴随工业革命和君主立宪,技术进步和政治体制革新,带来了两个国家各自长达百年的繁荣国运,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年那些勤奋、实干的社会精英和劳苦大众,通过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时代。

最后是创新精神。书中在互联网的章节中介绍,在雅虎之前,很少有人看到了互联网对于普通民众的巨大商业价值,伴随摩尔定律中电子设备性能提升、成本降低速度的加快,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但在这一过程中,谁富于创新的迈出开创性的第一步谁就颠覆了过去,抢占了在新时代中短期难以超越的巨大优势。亚马逊的精准定位,微软的系统帝国,谷歌的创新发展,无不体现了在当前信息科技发展,互联网进入3.0的时代中,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

思考三

科学的进步对信仰的解释。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宗教和艺术是生长在一棵树上的不同果实。科学的发展在逐渐证明着以往宗教中难以理解的观念。并证实其正确性。如释迦牟尼佛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为空的观念,并指出物质世界最小的组成单位为“临虚尘”。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类正在认知宗教和神学中的世界观。

书中介绍了人类认识分子、原子的过程,提到如何发现电子、质子和量子,将物质单位分解到夸克和顶夸克,并说明目前物理学中对夸克这种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光束弯曲测试发现夸克内为空,无法再分解的事实。同时,解释出能量守恒定律中,能量向物质的转化和希格斯波色子以及四种基本力场或磁场的关系。证明物质来源于虚无,分解到最后只是还原到能量的现象。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知,我们将逐渐发现物质世界的本质,也将逐步证实心物一元的宗教理论。

综上所述,文明之光的三册丛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给予不同经历和观念的我们以不同的思考和启示,并给阅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阅读体验。

本文选自《携手》总第23期

《文明之光》读后感(二)

这本691页的辞典一样的厚书是吴军博士的新作《文明之光》,是作者把同名的一套四本书中最有价值的14个章节重新整理后的精华本。在过去的三周里,我把这本书来回看了三遍,真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来的正是时候,因为读过以后,不但对于我过去一年里输入到大脑里的大量的知识和认知进行了很好的融汇贯通,而且把一些过去只是简单思考过一下的问题(比如人类登月到底是真是假?其意义何在?比如核能究竟应不应该继续使用?比如毕加索的画作为什么看上去那么简单又怪异确那么受人推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说,加上吴军博士文笔相当厉害,行文简洁流畅又不失风雅,才让我读了三遍依然兴趣盎然,获益匪浅。

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当今中国到处洋溢着成功者哲学,人们崇拜金钱、权力、强大和胜利,并竭尽全力想成为拥有这些的强者。人们歌颂攻城夺寨、建功立业的历代帝王,为建立了商业帝国的人著书立传,梦想着能回到大唐盛世、君临天下。而对于知识、文化、艺术,或者更抽象的来说对于文明,以及历代祖先对于文明的种种贡献确似乎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们可曾想过,如古诗中所言:“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古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靠武力,第二次是靠拉丁文,第三次是靠法典,武力的征服早已随风而去,但拉丁文和法典的影响之深远,甚至间接造就了整个现代社会。文明,无论他是唐诗、宋词、敦煌莫高窟、埃菲尔铁塔、蒙娜丽莎还是火车、飞机、电话和航天飞机,只有这些不断促进人类进步、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的文明,才是让我们人类真正区别于动物,真正值得骄傲的唯一财富。

这本大作就是告诉你这些财富的所在的。一盏瓷杯,能看到欧亚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一个家族,引领了整个文艺复兴,蔡伦的贡献远比你想象的要巨大,华盛顿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一群没有独占欲、专治欲的普通人通过不断的妥协造就了强大的美国,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巨大,日本人的强者哲学让他们早在福泽谕吉时代就开始抛弃中学、转投西学,今日的日本其实骨子里更贴近欧美国家而不是中国,原子能是效率最高、清洁度最高的能源,电刚投入使用时,人们对其的恐惧程度不亚于现在我们对于核能的恐惧,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抛弃它,而是学会更好利用它、控制它的方法。青霉素的发现很偶然,但真正让它变成治病救人的神药的过程,一点偶然性都没有,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金钱不断投入、倾国之力搞研究的结果。等等等等,这本书范围宽广,谈天说地,但每个话题都探讨的十分深入,引人深思,读过以后有同时看完了10几本书的收获感,正如豆瓣中一位书友所言:只要你还对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丝的好奇,翻看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文明之光读后感(三)

王学勇

各位亲爱的书友,今晚的这本书是的《文明之光》,作者是吴军老师。我们曾经分享过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吴军博士是著名的学者、投资者,人工智能,语音的识别和互联网的搜索专家,他曾经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谷歌和腾讯。他在谷期间,和同事共同开创了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设计了中文、日文和韩文的搜索算法。而在腾讯,他负责搜索和接警地图等项目,作为风险投资人,成功投资了数十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而今天,咱们所分享的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多吴军博士自身所专长的科技的领域,而是用了一个可能我们并不能理解的角度去了解人类,或者说,只有地球以来文明的延续,去探索文明到底是有哪些的关键环节所引发的。而这本书会让我们对创造,对创意,对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究竟是怎么来的,产生更大的启发。

吴军博士也是得到App的一个著名的专栏作者,他的订购量有几万次。吴军博士在这本书里面,讲了成功的逆向工程,面对成功,或者说,面对一个问题,分为正向工程和逆向工程。所谓的正向工程指的是假如我们去造一辆车的话,我们先制作草图,然后找人,开始小试,开始使用等等。而所谓的逆向工程指的是先来找一辆车,然后拆建、复制、实施、优化。

在吴军老师这本书的很多环节,讲的并没有从0-1,而指的是从1-N过程里面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他尝试着用一个生动、通俗的方法去讲述在文明历史过程里面的重大的关键的环节。或者说,找到那个关键的因子。

吴军博士在整体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他觉得未来一定会美好。这几天,通过阅读书,我自己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就是实际上,个体和系统是不同的。可能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或者每一个局部来说,我们实际上有很大的主动权,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可以设计,我们可以突破,我们也可以沉沦。但对一个系统来说,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我们都会觉得在整个系统上,对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如果不足以开放,如果不能够自我放下和自我突破的话,一个系统必然走向衰亡。

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个体,或者一个局部的状况,或者某一个科技的文明,之所以写这本书,来自于他在前言中讲的一句话,:人总是要有一些理想和信仰的,也许正是因为他和很多人有这样的一个信仰,才推动着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或某一个社会的侧面不断的向前发展和演进。

吴军老师认为,即便今天并不完美,那么,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执行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而不是武力的力量。在这本书中,他曾经谈到了一个案例,就是美国的箭火,美国的箭火就是由美国当地的部门通过谈判谈到的,他们的宪法,我们所在媒体上和各个通道上看到的独立宣言的过程,我想我们深有体会。

最近,特朗普上台以后,我们看到一个新闻,就是加州在其中独立的程序。在我们看来,美国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强的一个国家,好象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实际上,它本身就同历史上很多强大的国家不同,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个联盟不断没有分裂,反而成了超级大国。但另一方面,也和这些开国者为这个国家确立了良好的政治体制,树立了良好的无私的道德规范有关。

也许,这是一个孤案,但是这样孤案反应出可以不用靠武力,可以用文明的力量来进行重大甚至奇迹的产生。在立宪的过程里面,有一个原则,或者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可以谈判,但是不同动武,在这项会议上,代表们遇到了一个一个问题,他们遇到问题靠的是妥协与宽容。

所以,我们想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步启蒙,甚至说不断的在深化。用文明的力量,用谈判、用妥协的时间和机会,可能要超过武力。随着这个地球上并不太平,但是战争变得越来越少。这本书中还谈到了以战争与非常相关的,同时好象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个灾难的,就是核武器。

不管是几年前日本福岛的核泄露,还是特朗普上台以后大家对核安全的极度安全,核能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双刃剑,既能毁灭世界,也能造福人类。而这个毁灭世界的魔鬼并非在于核能本身,而藏在人类自己的身上,像爱因斯坦,这些在核能的发展过程里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如果活的今天,他们或许不再有任何的罪恶感,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这些曾经对核能的发现和发展提出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是有深深的负罪感,因为核能曾经在历史上对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创伤。

我曾经去过长崎原子弹纪念馆,现场会看到这些照片和很多国家所为这件事情做的雕塑,看到了核能对人类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是现在看来,核能的应用更多的来自于福利,因为有了核能,我们才有了可以全面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在全面掌握了核反应,包括优点和危险之后,这些核电站的运营变得更加的透明。

也许过不了几十年,当人类再回首看到原子能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今天对核的工具是多么的可笑,就如同当年在19世纪末人们对电的恐惧非常可笑一样。当下,我们对电的危险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我们也不认为电对人类的灾难有多么大。但是历史上,人类曾经对电的恐惧,极其的深远和严重。而现在看起来,非常的可笑。所以,他们带来的不是潘多拉的盒子,而是活种。

所以,我们用核能,用书的例子来说明,或者证明一个真理:人类的文明的推荐靠的是这些在不同层面上创造文明,而发现是最高层次的人,而不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当下中国以经济为中心,大家不断的追求财富,在这本书中谈到了财富家族的故事。那就是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的杰作。

这个家族就是美第奇,这个家族的创始人从1360年到最后一个继承人,这个家族在他们家族的古代历史上,然后给大量的艺术家予以资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他们的兴起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而在文艺复兴结束之后,他们就终结了。如果没有他们这个家族,文艺复兴就会来得更晚一点。所以,在书中有一个结论:最宝贵的遗产是文化、艺术、科学。

今天我的一位老师,我得到的消息前几天刚刚的去世,今天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感伤。在过程里面,我们在思考,真正承载一个人历史痕迹的到底是什么呢?借助这本书,我的思考是也许去开创和传承文明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和人类真正的价值和财富。远比一个人生活在丰盛、文明、喜悦之中,祝福大家,晚安!

《运营之光》读后感1000字


01

互联网从最初的幼稚,困惑,迷茫,混乱,到如今以高歌猛进的姿态逐渐形成对多少年来才构建起来被普遍歌颂的市场规律和价值体系达到一种颠覆式的运动,这其中,抛开互联网经济背后一套切实可行的改变传统经济市场的的价值观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看得见的外表之下,带给这个社会更高效更集约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消耗,其中背后的逻辑在于,互联网产品可以人为的为之注入人性化的理念,并通过市场的培育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映射了情感载体的东西,一旦得到这种认可,将来不久的时候可以期待那种场景,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寻找到有温情有温度的有思想有品味的互联网产品,而推动这一切前进的并将其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上的幕后推手,便是那一群高段位的互联网运营人,他们蒋带领互联网产品的大军,杀向更美好的未来!

02

什么是运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产品除了产品和用户体验驱动外运营则是产品走向用户阶段最直接的连接者,运营通过一切手段干预产品,帮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其工作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维系;即带着宏观角度理解运营,带着微观和落地心态去执行运营。

运营按照职能划分为五类: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渠道运营。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和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和生产,活动策划,用户推动和维系和数据分析和战略测定)

03

2个意识:目标导向意识,效率意识。前者区别于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更趋向于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以及整理,以设定目标为导向;后者区别于初级运营,高级运营一定在把事情逻辑理顺以后,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再开始投入。

3个底层方法:1.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2.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3.学会具有洞察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1.流程化思维-梳理流程,从流程中找到解决方案;2.精细化思维-将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细节执行;3.杠杆化思维-需要有层次递进,通过杠杆来撬动更大市场;4.生态思维-能搭建起一个生态,清楚知道其中价值关系和逻辑。

04

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规律1:带着短线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往往很难做好运营;

规律2:一款产品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的现象,往往反而死得更快,早期产品应明确自身核心用户的价值,完善产品体验;

规律3:早期产品运营,一定是围绕着口碑来进行的,把早期用户当做是最好的朋友看待。

给互联网人的3个建议:1.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2.行业技能和思维认知的提升;3.面对选择,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哈达瑜伽之光》读后感1000字


初识瑜伽时,以为瑜伽就是哈达瑜伽,再后来,陆续知道了还有艾扬格瑜伽,流瑜伽,阴瑜伽,高温瑜伽,空中瑜伽,便有些疑惑,瑜伽到底有多少门派,还有多少我从未见识过的。2015年开始跟随于伽课堂,阅读瑜伽书籍,其中包括几本瑜伽经典,作为经典著作之一的《哈达瑜伽之光》,此次是首次阅读,一周的时间只能略读。对哈达瑜伽的渊源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印度,瑜伽和历史密不可分。瑜伽是印度六大哲学派系之一,与数论派堪称姊妹花。《哈达瑜伽之光》便是瑜伽的经典之一,作者斯瓦特玛拉摩,他在开篇前三节里首先向湿婆神顶礼,并阐明了练习哈达瑜伽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胜王瑜伽,也就是《瑜伽经》中所说的三摩地的状态,王是最高的灵性,在第一节中称湿婆神为阿迪纳塔即希瓦神,据说他有无数变身,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无限制,通过瑜伽练习,就可以达到一种无限制的状态,也就是让人感觉自在的状态,哈达瑜伽就是一种通往自在的途径或者手段。

《哈达瑜伽之光》共四篇,体位法、调息法、身印和三摩地。第一篇即为体位法,可见其重要性。虽然没有像《瑜伽经》一样提出禁制和劝制,并不代表他只重视体式,而忽略道德和个人层面的修行,体式之前他提出了六为和六不为,可以视为同样的功效,或者说这是练习体式的前提,此外,他还对瑜伽练习者的环境,饮食提出了要求,这也足以说明哈达瑜伽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唯体位论。

哈达瑜伽重视体式,其目的也在通过体式培养瑜伽修行者的觉知,即身体的觉知,在体式中用心感受,培养观察力觉知力,而不是一味的训练高难度的体式,也不是为了让你大汗淋漓,培养灵性练习就从体式的觉知开始。

体式练习到一定程度,我们便可以开始练习调息法,这说明哈达瑜伽的练习也是一种进阶式的练习,甚至某种程度上讲,调息法是较体式更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其中有句话说:呼吸稳定,则心意稳定。我们练习瑜伽的目的不就是控制心意的稳定吗?,所以练习瑜伽是从体式到调息到身印到三摩地一步步的过程,体式稳定了,呼吸就稳定,呼吸稳定了,则心意稳定,相比于现在许多瑜伽人,在体式上,把不断挑战高难动作作为了目标,并不断演变成为一种表演,如此本末倒置,也就失去了练习瑜伽的意义。

调息法的目标是为了疏通经络,也所以哈达瑜伽也被成为能量瑜伽,这也是区别于八支瑜伽的重要方面。

身印部分重在如何唤醒昆达里尼,这也是昆达里尼瑜伽的由来,本书介绍了十种身印的技巧。

无论是《瑜伽经》的瑜伽八支练习,还是哈达瑜伽的练习,都是通往瑜伽最终目标三摩地的手段或途径,他们有所区别,但本质是相同的。各个所谓流派的瑜伽,都是由八支瑜伽和哈达瑜伽衍生而来,或根据不同的练习方法得名,无论哪一种瑜伽流派,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三摩地的状态,达到天人合一或者梵我分离的状态。

文明苦旅读后感1000字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明苦旅》读后感1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 Mei。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文明苦旅1000字读后感


文化苦旅1000字读后感(一)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Mei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文明苦旅读后感1000字摆布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网上书店的网友: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往昔之光》读后感


都说,科幻小说能够使人的思想走在时代之前。或许,这使它存在的一种魅力罢了。

这一切,只是人们的幻想,也许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贴在一起。

说起机器人,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如今也早已有机器人的出现了。它能帮助人们干活,做一些人们都做的活,在生活上帮助人们。而一个机器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友情却坚定无比,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一个泪,一个叫喊声,都让这距离变成了无比的灰烬。

或许,当你还在沉思这种种的想法,而科幻小说却带你来到了另一世界,一个书中的世界、它带你走向宇宙的深渊,去睁大眼睛看似生活的场景重现在眼前。

不知你是否见过星球大战、时间旅行以及崭新发明,这些不同类型的科幻作品,开篇就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的眼球。而有些作品,开头虽然枯燥、乏味,而文字却是一步步引读者看下去,引发了读者无限的好奇心。

每一篇科幻作品,都会使我们沉思,它的结局也终会让我们多数人去猜测,而这却是最耐人寻味的。

如今,我已经畅游在了科幻的世界,它让我毫无防备的掉进了科幻的深渊,让我切身的体验了科幻的魅力与它那神奇的力量。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这种深渊,但我知道这些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我一路所走过的风景路线。

它是漫玻璃渗透出来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是那不变与不消逝的思念,却只是因为一块玻璃的反射而产生的现象,只有短暂的时间,便即将就要消逝离去了。

如果说,地球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那么我们便是地球中的小小星辰,我们正散发着光彩,个个都在争夺着荣耀,可是这份耀眼荣光只存在黑夜里,可一到白天,这一切都将被抹去。

科幻也是如此,如果说科幻的思路与起点都是相同的,那么即使中间的故事再不同,最后的结局却是同样精彩或凄凉。星辰即使在这其中闪耀的再光彩,也终有落幕的一天,科幻的故事再美好,也终有结局终止的一天,但只有将它的魅力酝酿好,才有真正光彩的那一天。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000字


《文明论概略》所表现的全部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分析国家的文明状况也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时势,也就是人民的智德。他以结婚人数为例,男婚女嫁虽是人之大伦,但是对结婚人数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米价,而不是父母之命、神灵之意等。所以必须寻求事物的远因,即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也应如此。

中国周朝末年,孔孟主张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他们没能顺应时势,所以不能成功。日本足利尊氏的兴起,不是天皇的恩赐,而是他的力量、地位所致。美国的独立不是华盛顿的功劳,普鲁士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俾斯麦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同样,近世中国和英国交战屡战屡败,原因不在于武器落后、将帅无能,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群众的舆论,形成了全国的风气,这就是人民的智德,就是时势。福泽谕吉认为舆论的强弱不是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定于智德的高低。智德的力量,虽不能度量衡来衡量,但总是高胜低,强胜弱。日本长期遭受专制暴政的压迫,人们的智慧长期受到压制难以发挥。德川幕府末期,政府懦弱无能,有识之士借诗歌文章表达愤懑。自佩里来日,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后,听到他们的言论,看到外国书籍,见识增广,人民的智慧得到增加,逐渐形成了改革的舆论。虽然有识之士人数极少,但他们富有才智,他们的学说征服了大多数的愚昧平民,这样就引导了社会风气,改变了时势。

福泽谕吉还区别了智和德两者涵义的不同。他把智分为私智和公智,把德分为私德和公德,。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公智,也叫大智。私智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探索事物的道理上,如下棋、打牌、耍球等技艺。虽然有些用处,但不能贡献社会,只称得上机灵的小智。私德亦如此。私德教人以廉耻、公平、正直、勇敢,教人待人接物,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但私德只限于个人,它不与外物接触,有德的君子独坐家中,是不能影响社会风气的。这种私德的功用毕竟是狭窄的、有限的。公智与公德则不同。瓦特发明蒸汽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规律,人类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二人的私智有限,但其智慧却发挥了最大作用。陶玛斯克拉逊废除了贩卖奴隶的法律,约翰华德消除了监狱的黑暗,两人化私德为公德,实在功德无量。至于智和德哪个更重要,福泽谕吉认为智慧的作用更大。智慧通过学习而获得,且能终身掌握。

智慧是可以用耳目测验的,不可能伪装而欺骗世人。而道德则是根据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强调内心修养。这种修养主要由智慧获得,人心的去恶向善,都是由智慧引导的。至于私德向公德的转变,更离不开智慧。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以一己之力创造巨大的社会功效。文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智慧。唯有公智,才能左右舆论,唯有公智,才能化私德为公德,才能引导社会风气,移风易俗。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但是读起来仿佛是最近写的一样。读完以后感想深刻,当然这些感想接受得并不轻松,这本书也是反反复复读了一个月才读完。书本首先分析了人群的界限是文明,而不是国家,当一个国家有两种文明时,这样的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佛教文明不存在,因为佛教的教义都被接收佛教之地的文明所改变与有所选择的保留,已经内化;另外佛教发源地印度已经抛弃了佛教。日本文明一直被认为是儒教文明其实并不是,日本文明其实是神道教文明。划分文明基本上是以宗教为界限的。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在下个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

为什么文明会发生冲突呢?在亨廷顿看来,文明的差异才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性的,这种差异基本上是不可更改、不可消除的:俄罗斯人不能成为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成不了亚美尼亚人。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

亨廷顿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行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未来的冲突很可能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冲突。他特别强调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的威胁,特别是儒教文明与伊斯兰联手的可能性。实际上,《文明的冲突》一书的封面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亨廷顿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封面右上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基督教十字架,左下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伊斯兰新月,右下方则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中国太极图;新月与太极图紧紧挨着。

文明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以至于很难调和,当代国际冲突一半以上是文明间的冲突,并且文明间的冲突更持久,延绵不绝,看不到解决之日。其中伊斯兰又承担了所有冲突的一半,包括伊斯兰与其他文明,以及伊斯兰内部。伊斯兰是唯一一种要明确区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宗教。也就是教义上总是在各个方面要求,使得一个穆斯林,总是要明确地区分对方是不是穆斯林。另外,穆斯林国家历史上对外征战的同时,穆斯林人口在外扩展,然而,这种扩展是不完全的,使得穆斯林与其他文明的人混居,这样加大了冲突的空间,加上穆斯林各民族本身好斗的性格,冲突不可避免。而穆斯林人口增速非常大,人口又要向外迁移。最后一个原因是,穆斯林文明各国没有一个领导者。

夜晚读完这本书,轻轻的合上以后对着夜空长长叹了一口气,总算是读完了,如果没有读完,我可能还在这场冲突中无法出来,我可能还在各种文明的冲突中的厮杀中提心吊胆,文明才是分割你我的界限。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