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无名小子

近几天读了费孝通1946年出版的《民主宪法人权》,此书历经70年,仅五万来字,其内容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既无说教式的高谈阔论,也无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反而以聊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倍感亲切。作者对民主、宪法、人权做了自己的理解,既联系美国、英国、德国的事例,同时又对70年前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

民主、宪法、人权虽短短六个字,但其中的内涵恐怕非三言两语所能讲的明白。一个社会的情态,是由民族、民情、制度等相互作用而得到的结果,而不是高深的理论或者某个政治人物的一句口号所能决定,他们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对此书的理解,既是一篇读后感,也算一篇导读吧。

第一节是《人民、政党、民主》。对人民的权力、政党的作用做出了分析。民主国家的政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整理民意,使政党实行的纲领能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见;其二是推举人才,让有才之人到政治机构做官。确保政党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两个基础。其一是人民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其二是用选票来决定政策和官员的任免。可见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民主带来的结果。自由才是社会所必须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与其要平等,不如要自由".平等看似美好,却是外部权力强制介入的结果,让本不平等的个体平等起来,这其实是违背人心意愿的,而自由才能确保人们不做违背意愿的事。但自由如何得到,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许如哈耶克的观点:"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深刻认识到经济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才谈得上如何去追求自由,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道路径。

第二节是《言论、自由、信用》。作者通过自己与朋友的一场辩论展开,以自己看到的壁报,以及在伦敦海德公园关于自由的演讲作为线索,谈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言论自由从表面上反映意见的纷杂,但其目的力求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若没有言论自由,我们看到的表面虽是一致,但行动上恐怕相互掣肘,充满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这种情况反而对社会是有害的。言论自由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从言论的辩论中达成共识。他需要我们相信别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允许他人发表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欺骗的言论横行无忌,却无人敢于站出来戳穿。

第三节是《协商、争执、智慧》。讲述美国1787年起草第一部宪法的故事。他们如何抛弃成见,在自由的辩论中,历经重重困难而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之后,所有代表为这个共识努力的说服各自所在州,从而共同推动联邦政府的成立。这不仅让人感慨,我不知是美国因伟大人物而幸运,还是伟大人物因生于美国而伟大?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政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宫墙内的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我记得看完《资治通鉴》的时候,不仅感慨万千,这部堪称史学的经典,影响众多历史人物,他们从中学到的是智慧还是权谋呢?当然我不否定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也需要善待我们的英雄。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更希望英雄带给我们的是智慧。

第四节是《宪章、历史、教训》。通过学习美国制宪会议的故事,引起作者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出中国与美国情形的不同(这些需要美分们多多学习,不能逢美必唱赞歌,必须认清其中的不同)。接下来作者引出英国制宪会议的历程,从约翰王和大宪章,到1688年《人权法案》的签订,其间既有流血的革命,也有不流血的革命,终于将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人民的自由得到保障。英国的宪政束缚了王权,将权力控制在笼子里面,同时还人民自由,从此奠定未来二百年"日不落帝国"的政治基础,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反观1688年的中国,清朝入主中原,成为最后一个王朝,不仅限制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还将皇权制度推向鼎峰,何其可悲。

第五节是《波茨坦、磨坊、宪法》。本节以无愁宫后风车的故事为线索,讨论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虽然有人已经论证,这个风车的故事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但从侧面说明,人们对于将权力限制在法律之下是多么的向往。在君主制的时代,虽君主开明如尧舜禹汤,但又能如何?明君仍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更有甚者,进一步的架空法律,攫取人民更大的权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明君总是少数,我们怎能寄希望于这个少数可以给予人民幸福呢?

作者还讨论现代国家若非法治,而是警察国家,那么人民的权力谁来保障呢?警察将成为国家的统治工具,比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时代。如果只有宪法,形式上的宪法,而立法机关不向人民负责,那么法律怎能保护人民的自由呢?可见宪法的精神需要深入人心,所有人都自觉遵守宪法精神,才能确保宪法维护人民的自由。

第六节是《人权、逮捕、提审》。讲了一个当时国民政府滥用权力的例子,三嫂一家被无缘无故的逮捕,从而被迫卖掉产业,花钱才得以避免这场无妄之祸。这既是三嫂的不幸,也是当时所有人民的不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权力大于法。面对权力大于法的情形,只有权力才能保护人,法律根本无力为之。但我们都知道,权力只能保护拥有权力之人,而法律才能保护所有人。若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障,人权被肆意践踏,那不仅是三嫂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法律不能限制权力,反被权力肆意践踏,那么留给人民的还有什么呢?

第七节是《特务、暴力、法律》。其中讲到暴力是法律的天敌,在暴力之下,谁能指望法律还有一席之地。执政者与人民之间,本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一旦暴力游离于法律之外,特务成为统治的工具,谁来保障契约的履行呢?所以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要坚守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的契约,而法律代表的必是全体人民的意志。

第八节是《住宅、警管、送灶》。指出人民的权力被损害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剩下的必定是人民的反抗。警管也好,随意搜查他人住宅也罢,谁破坏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只会加倍的还给他,这就是作者"送灶"的意思,但这种方式是任何人都不希望出现的。只有全体人民遵守契约,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有效的协商,从而达到平衡。只有如此,即不会出现警管,也没有送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作者虽是写给当时的国人,为如何理解民主、宪法、人权提供了一面镜子,但作为一本床头灯读物,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中的道理仍然振聋发聩。1946年的国民政府时代早已过去,三嫂的悲剧已成为历史。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满目疮痍的中国,变成而今蓬勃向上的英姿,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将会变得更好,更有自信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走向世界,融入国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如果按照我自己对于书的喜好,我是觉得不会自主的选择这样一本名看似很理论的书来读的。不过,由于之前阅读过他的书以后,并且前一本他的书,还是一本偏感性方面的书,说的是审视生活的细节。他的语言风格就不做多说,总是是我很容易接受的,不生硬不死板,接近那些不喜欢理论著作的人的口味。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读完他的这本书以后,我更加的喜欢他的文字了,他是一个文字里无时无刻不透漏着对理性的思考,但是他却可以将那些很理性的东西,通过他的文字感性地表达出来,不是说他的文字矫情,而是他会在他的文字里面注射一点点温情但不矫情的情绪,让你能够理解他对于我们社会的担忧,在他的骨子里,永远都是一个热血的青年,虽然他已不在年轻。

作者刘瑜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同时兼备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还是剑桥大学的讲师,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他了解他们的民主,大到制度,小到生活。在他描绘的民主的西方国家里面,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民主的急切渴望,政治是理性的,但是作者确实个感性的人。高中时候甚至现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政治课里面,让我觉得那时的我们是如此的愚蠢,所谓真正的洗脑,就是让你相信央视的新闻联播,让你相信地震灾难中上演的生命奇迹,让你去相信我们生活得很姓福。

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低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语言的盛宴中觥羮交错,而思想家总是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腐败丑闻虽然败坏一个国家的声誉,但是丑闻之所以成为丑闻,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自由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比丑闻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已经变成规则,人们对丑恶已经充耳不闻。民主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民主是今天我向西部拨款多少个亿,但是却始终未见那几百块钱落到我们的口袋;民主是什么,是嘴巴上我说着我自己姓福,但是我们一毕业混了四年拿了文凭,还是要出去社会讨一口艰难地饭,而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也只会打打口水战,什么实事都干不了。物价依然飞涨,工资依旧不涨,就业依然困难,生活依旧苦难。

【篇二: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作者书题为《民主的细节》那自然全书便围绕民主展开。谈到美国的民主,许多国人都会拿之与中国的民主相比较。于是乎也有了那些所谓的愤青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抨击。诚然在中国的我们是无法清除的体会到民主的力量的。似乎我们在高举民主大旗,高喊民主口号的同时,却还没有美国这样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

然而事实上我们或多或少的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美国并没有我们想像的民主。罗伯特达尔便曾经在《美国的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列举了如同总统不是直接选举等一系列的民主破绽。

但问题在于不够民主一定是件坏事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定是越民主越好的吗?如今许多国人纠住国内的非民主现象,斥责政府,政治精英等少数人手握权力。事实上美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少数人的专政固然不可取,但多数人的暴政就能要了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联邦党人认为暴政来自于直接的民主,而反联邦党人则认为暴政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政治精英。到底谁是对的?我认为两者的说法都过于片面了。区别暴政与否的标准不在于人数,而在于不容分说的强制性。所以无论权力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都不是真正的民主。而美国最后出台的宪法正可以说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折中的方法。找到了一种制衡。

美国人清除美国不需要一个世袭君主制。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共识就是美国需要一个民主制。或者说美国人清除他们同样不需要的是一个绝对民主制。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平衡,在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平衡。在派别与派别之间的平衡。所以美国的宪法必定也必须有不民主的地方,因为美国人追求的不是民主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所以必要时,他们甚至还需要为直接民主设置障碍。

自美国宪法确立以来,国会有过一万多个宪章提议,但只有25个通过并生效。这是对政府和政治精英的限制。为了避免革命而及时响应革命。这是对平民权力的限制。只有两方面共同限制才能真正得到制衡的场面。充分制衡的精神使任何权力的扩张不至于转变为专断的权力。虽然制衡最大化可能会导致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拉锯,也引起了平等派与自由派的拉锯。但这种拉锯正是政治健康的表现,怕的就是一家独大。正如作者所说的它是权利和权利之间的斗争,而不是权利和权力,或是权力和权力之间的斗争。与其说它反应了邪恶的资本家、政客与善良的人民群众之间的斗争,不如说它反应了社会内部的不同价值追求。

美国的民主制度史,就是权利不断平等化的过程。这里的权利不只是指民主的权利,也包括了专制的权利。

正是不断追求制衡最大化。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两大精神才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这个社会与其政治才会保持健康。也只有制衡下的民主才有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空间。

【篇三:读《民主的细节》有感作文】

前些日子,有幸借阅到《民主的细节》一书,这本刘瑜写的,类似于随笔类的政治观察,我久有耳闻,只是今天才得以拜读。

一本介绍美国民主制度的书籍,并没有像我们往常看到的文著,困在自由、宪治一类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亦没有简单的评断是非,引发任何振臂一呼的冲动和思想上的懒惰,而是从上至下,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落到平常生活的见闻细节上: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最生活化的语言,无法不令人钦佩。而全书读下来最引发我思考的,就是书名中的这细节二字:也许,它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的响亮口号,甚至不是精细优良的制度设计,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态度和习惯。回想我们自身,实在令人有感而发。

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如此坚固,一直是史学家们研讨的热门题目,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根深蒂固:在专制制度下,专制作风是掌握更高权力者的特权,绝大多数匍匐于更高权力之下的人就只有唯唯而已。

也许答案也见诸于细节二字之中。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专制的基因,这种传统的,且深入人心的专制思想,数千年来生长绵长不绝。

即便到了现代,这种以真理化身自居的专制做派也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甚至今天,很多民主人士却不自觉地用专制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民主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民主就是真理,而自己追求的民主就是唯一的正确。既然自己手里握有唯一正确的真理,你们当然要无条件地赞成我的观点,否则就是专制。

记得我就曾遇到这种情形,与一位学长讨论问题,在一个小环节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我稍微坚持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位兄长便勃然变色,音调抬高八度说: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云云。如果我坚持下去,那么所讨论的恐怕就不是原来的问题本身了,于是我委婉地说,咱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这种方式谈问题?这位兄长的小专制没能顺利达成,面色便有些忿忿起来。

我还碰到过更过分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专制表达,对方一直强调:我这就是真理。甚至最后直接摊牌说:我这个人就是不爱听反对意见。于是我只好问他:你这样与你反对的专制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你甚至还不如专制者,有的专制者还要做个表面文章的。如果这样,你所宣扬的那些民主和自由还有任何价值吗?当然,后来这位朋友向我表达了内疚之情,说他是由于情绪激动冲昏了头脑;其实,这与情绪没什么关系,怕是一种习惯性的专制文化心理在作祟:我掌握,或者我认为我掌握真理,我就可以强迫你接受。从他的这种表述中,大概可以窥到以追求民主却大行专制之道的奥秘。

反省起来,在我自己身上,也时时会暴露出真理在手的专制文化心理的尾巴,有时候与人争辩起来,会脱口而出你这个哪本书看来的,肯定是道听途说之类的霸道言语。

KTV可以让人们一展歌喉,虽然不一定唱得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声音,可以自我欣赏和陶醉,没有说因为我不是歌手或者嗓音不好就不允许我歌唱的。今天的互联网亦然,人们上网就是要浏览不同的观点,从中扬弃,反鉴自身。但我们总是看到,文化专制思想的影子随时会在网上现身,有些人不是来网上讨论问题,交流不同意见的,而是来发泄和谩骂。而另一面,也有的作家学者试图建立个人权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对小人物的观点不屑一顾,甚至居高临下的封杀他们,他们忘了有时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道理。小人物的观点有时是最有见解的,他们经常代表了百姓的心声,他们没有学术的框框,没有被丰富的知识所左右,可以发出最坦荡和朴实无华的声音。

中国如何进一步走向民主,这个题目太大,显然不是我该多想的问题。但是渺小的个体或也能为未来的民主社会贡献良多。而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从日常的言谈举止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专制文化心理,最应当得到认识和清理。想必,当全民民主气质得到普及,成为习惯,那个既符合我们特色又能令每个人充分享有的民主社会,便也为时不远了吧。

【篇四: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有感】

周末回到北京的家,发现女儿的床上放着一本书,书名叫《民主的细节》。我拿起它随便翻了几页,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我把它带到成都,用了几个晚上读完了里面的所有章节。当通过书背面的几则书评意识到作者是位女性时,我对她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

本书与我以前看到的论述美国民主的著述很不一样。该书没有抽象乏味的理论分析,也闻不到任何偏激和霸道的味道。书中用作者在美国8年期间亲见亲闻的大量事实,描述了美国式民主的实际运作,让人不得不同意作者的这样一个结论: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并不是华盛顿一尊供人朝拜的偶像,而是一把凿子,打造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美国今天的强大与稳定固然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美国政治体制所具有的创新与纠错能力功不可没。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作者并不回避或否认美国式民主存在着的许多缺陷,有着许多它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作者同时指出,相比其他的制度,民主制度仍然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制度。承认杯瑜珈子不是满的,同时也承认半满的杯子总比全空的杯子要好,也许不能带来激进主义的快感,却是一种智慧上的诚实。针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对美国式民主的种种无知与歪曲,作者感叹道,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并为这种拒绝而洋洋得意。作者并没有提出其他国家应完全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而是希望世人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对待美国政治制度中可以借鉴的一些东西。精神上开放并不是说要去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积累的成见,保持一点虚心,一点好奇心,暂且搁置政治上的判断,真正出于知识的兴趣,去从细节上、从实际事务上去观察、去比较不同社会的运转方式。只有当一个人观察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时,才能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虽然我的学识与作者无法同日而语,也没有成心拔高自己的意思,但我仍然想说,作者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是极为有限和片面的;更有许多人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态度是偏激的甚至是病态的。我们的问题不是我们没有机会了解,而是我们不愿意了解,甚至不屑于了解。可问题是,不愿了解和不屑于了解并不意味着事实不存在。缺乏对事实的了解,我们就可能与真理失之臂。

回顾美国的近现代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渐进改革史。以相对较小的社会与生命的代价,美国社会对普遍人权的保护一步一步地推进,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不断得到调整而趋向完善。一次次的战争或社会危机非但没有摧毁美国的政治体制,反而成为政治智慧与政治制度调整与进步的契机。今天,西方社会在绝大多数领域比我们更接近社会主义的理想。问题不在于美国社会过去是否也有过种种劣迹,也不在于美国社会今天是否仍有许多弊端,真正的问题是在于,是什么因素导致美国社会能够在检讨劣迹和修正弊端方面比我们更自觉更容易?如果你看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自由与民主的价值与分权制衡的制度成就了这一切。在思想和言论充分自由的环境下,真理与政策的讨论是充分的;在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制度下,创新与调整是持续的、主动的和慎重的。在自由与民主的西方社会,政治家们的国际与国内政策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国家与选民的利益是唯一的指引。只要是对国家和选民有好处,哪怕是马克思的主张也可以采用。

与美国形成对比的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那里,政府掌握着镇压异己、操纵媒体、垄断资源、箝制司法的绝对权力。政府自封最佳,关闭讨论大门,维护武断结论。但拒绝自由辩论并不意味着全社会对所有的政治问题达成了共识,更不意味着政权的根基是稳固的。由于不能就制度与政策的选择进行充分的辩论,也不能对政府进行公开的挑战或批评,人们的误解、愤怒得不到澄清与释放,只能不断地积压,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这些国家拒绝自由民主固然与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有关,但执政者对美国式民主缺乏真正的了解也是重要原因。《民主的细节》一书有利于澄清我们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某些重大疑虑和误解。比如说,民主并不意味多数人的暴政,而是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的互动;民主并不是贵族平民化,而是平民贵族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选举的意义不在于更换政府,而在于激活公共生活,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权力制衡的目的不仅在于利益均衡,更在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份,尽量减少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民主制度不是简单的统计机器,而是微妙协商机制;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不在于社会精英呼风唤雨,而在于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实践公共责任,从而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公民不仅有强烈的权利意识,而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人们不仅主张改革和创新,也尊重现有的法律和秩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完美的制度,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探索真理和向往美好的制度。某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缘的产物,不可能相互替代和照搬,但世界潮流是客观的和不可阻挡的。既然中国不可能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那我们就应该观察潮头的位置与方向,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篇五:《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当我读完第一篇章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被吸引了,恨不得放下一切,把它一口气看完,甚至有点自责,为何半年前买的书,直到现在才刚开始看。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是在《南方周末》,《民主的细节》被《南方周末》评为2009年度致敬图书(非虚构类),同时,民主的粉丝们热烈抢购的情景也可谓火爆,非一般售书能与之相比。2009年6月出版,半年加印8次,我手上的这本是今年1月再版,已是第11次印刷。

站在读者的角度,我明白了那些粉丝的热烈,我理解了他们的心情,我懂得了他们的渴望。作者刘瑜是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个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在美国所观察,体会,理解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民主的细节》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这是该书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一般有着什么样的过程和结局,它激起了人们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

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难道这个问题就治不住么?刘瑜在书里说,美国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难道美国人都那么道德高尚么?刘瑜解释当然不是。这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再比如,2007年4月,河南平顶山发生矿难,33人死亡。而这一事件还没来得及在各大媒体露上一脸,就很快淹没在辽宁铁岭钢厂钢水包脱落32人死亡、河北邯郸煤矿爆炸死亡11人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里。那么难道我们就不悼念死者了,就当33个工人仅仅是一个数字,任其淹没在其他数据里了?美国曾经也是一个矿难频繁的国家,但是每次大的矿难,都转化为相关制度改进的机会。1951年,伊利诺伊州矿难直接导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又导致了1969年的一个重大立法: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案的出台。2006年1约的沙沟矿难,促使美国当年就通过了2006矿工法,更新1977年的安全法。这种制度的纠错能力,加上权利部门间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致使美国矿难发生的频率不断下降。现在,美国的煤矿开采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行业,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百万吨死亡率之有中国的百分之一。刘瑜认为,对平顶山工人的真正悼念,是用制度改进来悼念他们,而且很可能,这也是最让他们死而瞑目的一种纪念。

还有,美国传媒领域也不乏自由化的恶果。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可谓是欲最差而不得。这种感官刺激主义的确是文化市场化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刘瑜为我们介绍了美国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与言论彻底自由派持续的作战。1978年,最高法院裁决FCC有权对早6点到晚十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设限,以保护未成年儿童,守住底线;而同时,在审查程序和立法层面,又迫使FCC的下流与否标准遵循最小化原则,给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使美国成为当今公认的媒介环境最好的国度。美国的文化土壤养育出杰瑞斯布林格秀这样的变态秀,也养育出欧普拉这样倡导人文精神的谈话秀,还有一大批像《探索》这样的优秀科普节目和一批批被称为耙粪者(muckrakers)的调查类记者。变态秀发展到一定程度,伎俩用尽,只是让观众麻木、看穿、唾弃、远离。之后,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美感和智慧。最近《福布斯》发表了2010年全球名人榜,脱口秀女王欧普拉重登最有影响力名人第一宝座,她已是第四次登上最有影响力名人排行榜冠军。2009年,她的媒介帝国估计赚进三亿一千五百万美元,可谓是名利双收。她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印衬出,多数美国观众的审美品味是有智慧的。

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看,该书和作者刘瑜有着全新的尝试和突破,令梁文道、柴静、闾丘露薇等业内高手也不禁向这位业余写手投去赞许的眼光。

我非常赞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多年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是这个概念到底是指什么呢?指美国缺乏福利制度?指美国没有劳工保护?如果这个宏大的帽子下面其实空无一人呢?批判一个概念其实很容易,只需要把它定义的邪恶一点就行,但是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要求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

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刘瑜的写作方式上刻意追求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这种拆解和描述,需要耐心的观察、理性的思考。

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当今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的各业界专家学者,凭借着过人的口才和妙笔,成为媒体的评论员、专栏作家、主持人,比如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广东台开办了《财经郎眼》、研究政治的刘瑜在出书前也为一些平面媒体写评论,还被评为《南方周末》2008年度致敬专栏写手。《民主的细节》就是她评论文章的集结出版。这些有着深厚专业背景、独特洞察力和解析力的新媒体人让大众传媒多了一份平民的幽默和学者的尖锐。

【篇六:《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书《民主的细节》。这本身是一个作者的杂文集,是从某报纸的专栏集合而成。从这本书,我们看到美国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一些细节,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尚未读完。但由于是文集,故不影响现在谈谈读后感。

先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不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后,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资产阶级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捐赠门槛。就是每位选民对政党的捐赠是有上限的,这就从法律上避免了大资本家对政治的影响。当然,本书也提到了一些绕过法律的捐赠,即所谓软钱。但至少,从法律设计来看,美国当局也注意到大资本家的垄断性干预对政治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不能单单从欺骗的角度来看,他确确实实反映了其对民主的深刻要求。

但是很遗憾,作者的看法,我认为主要还是片面和幼稚的(虽然我对作者保有尊重,但实在想不到什么词比幼稚更加恰当)。作者对美国民主的认识只停留在其表现,而未看到背后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认为其精髓在于包括权力制衡在内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并以此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比。虽然他没明说,但我感觉到他想说,只要中国参照其制度,基本可以进入真正的民主社会。

如果真实这样(希望我是误解),那确实很遗憾。我认为,确实,美国比现在的中国民主程度高得多,甚至不在一个量级。但,中国至少目前完全不具备美国民主制度的条件。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美国整个国家对外国剥削的基础上的。为什么美国的阶级矛盾如此缓和?并不是资产阶级变性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将剥削的主要对象变成外国无产阶级。即将阶级矛盾转变为国家矛盾。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前提,作者没有谈到。我不知道是故意的没有谈到还是就是没有看到。

另外,从国内而讲,美国发达的国力,老百姓的富足也决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比如,捐赠的门槛。从作者引用的数据来看,美国大选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散户。试问,如果美国老百姓如同中国那样贫穷,谁会捐那么多钱出来给一个陌生的竞选者?如果在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准确说是老百姓贫穷的国家),高额的民主费用仍然需要大资产阶级或者官僚支持。

伊拉克战争,作者很多文章都有涉及。但同样很遗憾,作者在极力为美国粉饰。作者批判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的观点,但其观点却牵强混乱。记得作者有一句话,大致是说,石油的问题通过经济侵入即可,美国干嘛要投入那么多钱去为了石油?我看到这觉得非常可笑。投入那么多钱?投入的是谁的钱?投入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投入的钱干什么了?投入的钱从军火商那里买军火了!对于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伊拉克战争没有损失!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赢家就是他们。

回到主题,民主,在中国是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说实话我现在仍然很难概括,但我知道并不是什么制度的设计,其前提必然和经济相关联。市面上粉饰美国的文章大有市场,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右派的幼稚,另一方面也说明左派的力量薄弱。其重要原因就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理性往往战胜感性。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

现在急切希望中国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反对盲目跟从,反对别有用心的煽动。

不过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当人们为了房子、生活精疲力尽时,有几个人能认认真真的思考呢?多数人是发泄心中不满而已。说到底还是经济上的问题。

【篇七:《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我第一次接触美国政治是在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这之前,我的所有想法就是:美国人就是白种人,而黑人就是非洲人。每当在大街上看见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美国人,而遇到黑人,那他肯定就是非洲人。我有这样的想法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所知道的外国就是美国、日本、英国,就连非洲都曾被我单纯地认作是一个国家。因此,奥巴马的胜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开始和老师讨论,问老师很多问题。就这样,美国的概念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形成。

2009年6月,我考进了高中。鉴于我对文学和历史的特殊爱好,我的一位历史老师向我介绍了这本《民主的细节》(刘瑜著),于是,半年前我所形成的那个关于美国的概念便再一次出现了。在书中第一篇,作者说了一句让我映象十分深刻的话,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我觉得,在美国这种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半年前奥巴马赢得的美国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想法究竟与我们有多大差距,或者说美国的政治人和我们的所谓的政客究竟有多大差距,我们的思考方式悬殊在哪里?这些问题,我在《民主的细节》里面找到了答案。

美国是一个公民意识比较强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们总是可以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为此而负起相应的责任。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时,会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但是如果在家中,我们是觉得不会将垃圾随地乱扔的,相反,我们会将其规规整整地放到垃圾袋,生怕会有不干净的东西掉到地上。而美国的人民就是最爱家的,这个家就是整个美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事就变成了家事,国家的每一件大事其实就像是一件小小的家事。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我们总是会发现,候选人的选举议题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给不给非法移民发护照、同性恋能不能合法结婚等,而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表现,一个社会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一个国家能否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就是看统治者与社会民众在这样一些小小的问题上能不能达成共识。

在美国这样一个以自由和法治立国的国家,人们对自己的隐私权利、言论自由以及法律程序有一种神经质的警觉,在他们的眼里,自由、权利、法律,娇嫩如婴儿的肌肤,需要一丝不苟的呵护。在隐私权利上,人们总是不会给对方留有余地,即便是总统,除非你有法律的依据,否则就是免谈。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9、11之后,秘密下令国家安全局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出美国的电话、电邮进行窃听窃取。这件事情在近五年后,也就是2005年12月被《纽约时报》给抖了出来,闹得全国沸沸扬扬,国会便开始对此事召开听证会,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布什因此而背上了滥用权力的臭名。一个国家究竟是法律具有最高权威还是领导人的意志就是国家的行为准则,我们都会向外宣称自己是一个法治国家,但是我们的法律权威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挑战。相比美国,我们的道路还有多远,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考虑的。

你的钱值几个钱?在美国,你如果想要用钱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你服务,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每年的总统大选都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比如1996年总统大选花了4亿8千万美元、2004年超过10亿美元,而2008年大选,离大选结束还有近五个月的7月底就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这样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理解的问题,如果有人拥有这10亿的资产,那么这美国总统不就成了他的总统了吗?然而这样的情况只有劣质民主才会发生。美国法律明确规定,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一个候选人最多只能捐2000美元。因此,如果有人想用这点钱买通一个官员,就不是一点点难度的问题了。在我们的常人的惯性思维中,我们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那是在我们今天或者过去的社会现实状况下,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社会,你的阴谋是绝对无法与至高无上的法律抗衡的。

民主不是一句口号,法治也不算一纸空文,而是我们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怀有多大的感情,我们的行动对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多大的作用。回首我们的法治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期间经历了近33年的漫长过程,风风雨雨,我们与当今美国的差距将不是一点,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段路我们能走多远,就看我们的人民是否承认自己的主人地位,我们的领导者是否能在国家大事小事上与我们的民众达成一致了。

细节小事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的真实体现。

【篇八: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记得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我想刘瑜做到了,她把枯燥难懂的政治知识装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实事里,既言之有物,又不失作者特有的韵味,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式讲述民主与美国,讲述民主的细节,美国的细节。

对于美国,从小耳濡目染,尽管没有亲自去过,仅从教科书以及老师的教导中,我了解到了我们要警惕美帝国主义,因为它支持台独分子,因为它时不时对中国指手画脚。然而了解止于此,从来没跨出过国门,甚至身边的人都没有去过美国的经历。再长大点,是高中同学的出国热,是大学时同学们对谁谁能出国的羡慕,尤其是能去美国。这个美国跟自己以往认识的那个美国,其实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再称呼它为美帝国主义,我们了解到了在美国你可以指着总统大骂而相安无事,知道了在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中国的N倍,也了解了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知道美国的种族冲突,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似乎都充斥着一个美国梦,这个梦她意味着公平,自由,以及平等。找工作不需要凭关系,到处托人,网络上不会有人随意对你的言论进行审查,更不会有人带着一帮人,强制拆除你家房子。

我们会发现越是长大,这个梦想越是在滋生,而现实却越来越远离梦想。

《民主的细节》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心目中的美国梦。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ABC电台天天骂总统、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会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或者是美国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谴责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

我惊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不仅仅是我,就连当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参观美国之后写道: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我很快发现了这个基本事实对整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给公众舆论带来一定的方向,给法律带来一定的基调,给统治机构传输新的公理,给被统治者带去特殊的习惯平等是所有其他事物资深的基本事实

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一个实事,那就是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当然,任何一种政治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美国梦仅仅是美丽的泡影与真实的谎言。然而正如《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2009年度社科书之后,刘瑜的答谢辞里说到的那样: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国梦,并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篇九: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这篇文章,我个人着重要讨论的是精神层面的,而非诸如三权分立总统制这样的制度,很多人疑问为什么很多国家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乏这种文化氛围。你能想象十万美国人聚集在白宫面前为苏丹达尔富尔的鸣不平吗?这是公民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文化传统形成的,体现了社会强大的团体组织能力。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很多国人都是自扫门前雪,别说国际视野,天下情怀,就是国内的事情也未必关注,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句不知道是不能为冷漠辩护的。至少做了总比不做好,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这种制度背后蕴藏着的精神。

美国是个反思性极强的国度,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都过去这么多年了,美国民众还是选择不放弃,不忘记。其它反思历史教训的文学著作,电影等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的呢?我们的反思在哪里?《一九四二》这种反思性的片子为什么票房惨淡?上班学习太累需要娱乐不是借口,有的人张口美国民主闭口美国民主,那请问你学到了民主内涵中的反思精神了吗?还是说你说完民主后就继续网吧通宵去了?

美国其实是个有着繁文缛节的国家,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一个处理不好就触犯了众怒,绝对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恰恰是这些繁文缛节,保障了真正的自由。自由源于约束,二者是对称的。只有约束更多,我们才能享受更多真正的自由。权利和责任,是自由的正反两面。有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一下,难道我们真的不自由吗?我觉得恰恰是我们约束太少!

我真诚的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美国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什么表面上的政治框架,毕竟这与我国国情未必适应。但人类文化有共通之处,当我们能够学习到民主自由背后的真正的责任反思意识时,我相信对于我们的社会也是个巨大的进步,而不是不知所云的喊抽象的民主自由。

【篇十: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谈到了美国的权力制衡,公民的社会意识,社会福利、社会法治和自由平等等问题。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使他们每个公民的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的民主,不仅仅是依赖于国家颁布了什么条文,推行了哪些政策,很大一部分还取决于这个国家中公民对民主的秉行情况。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中,美国的交通工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向社会抗议,他们有追求自己民主的意识,并且也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民主。在中国,有上亿的底层劳动人民,其中还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不要说是有维护自己民主权利的这份勇气,有些人连这种意识都没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维护自己民主权利的勇气,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维护社会民主的意识,即关心社会。

在《他人瓦上霜》中,游行,为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远在非洲的贫苦人民。世界是大家的,大家都是整个世界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一小片圈子中的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世界报以关心,需要对同享这一世界的同胞们报以一些关心,不是吗?

龙应台写《野火集》,正是希望帮其周围的人民撑开他们的眼睛,去看一看,原来这个社会是属于每个人的,就需要对其负责任。她不是为了要向政府提议建设民主社会,而是要倡导每个人建设民主、自由的社会。

我们想要吃苹果,但如果我们不栽苹果树,便没有苹果,如果只有少数人种了苹果树,顷刻间,长出的苹果便会被抢夺一光,根本还没看见苹果就已经不见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致力于栽苹果树,那么才会人人都有苹果吃。可以说,民主就是那些苹果,而我们公民则是要吃苹果的人。没人去维护民主,当然不行,只有少数几个人懂民主、争民主,也是不够的,只有全体公民一起维护自己的民主,才能保障社会民主的健全。

有些人也说,过度民主便是多数暴政,话是没错,但应该改为过度不适当的民主思想才会导致多数暴政。所以人人都追求民主是必要的,随后的正确民主思想的引导是更有必要的,这才不会出现《大学向左,草根向右》中的局面,民主带给我们的利益也会更多。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自己的民主,更要保障社会的民主。因为民主,正如刘瑜所说的那样:并不是华盛顿市一尊供人膜拜的偶像,而是一把凿子,打造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不就该尽自己的力,做民主社会中的一名缔造者吗?

【篇十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最初知道刘瑜的名号,是在郭凯的一篇博客日志当中。当时只知道她的ID是醉钢琴,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现在在剑桥大学做讲师,过了许久,才知道她的真名叫刘瑜。

在那之前,我很少看政治学书籍或者博客。因为,总觉得政治学似乎有点空谈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之类。对于与政治研究相关的内容我还是更倾向于布坎南、塔洛克和奥尔森之类的新政治经济学。但是自从看了她的博客一段时间之后,观念有些些许变化,也开始看了一些政治学书籍(达尔。李普塞特等),美国研究民主的大牛级人物达尔就是从她的博客中得知。而从此,对于刘瑜的博客也是欲罢不能。

在美国的学术界中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倾向于做理论研究,不会在普及常识方面花费多少时间。而另一类则是热衷于普及常识,刘瑜属于后者。

政治评论原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刘瑜姐姐则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且丝毫不损逻辑的严谨性。而且也许因为她是女性,似乎不象我很欣赏的kielboat那样言辞锋芒毕露。《民主的细节》一书收录的就是她在博客上的一些政治评论,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向读者解释一些政治学或者经济学中的常识。

常识往往被人们认为很容易理解,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心中所认知的表象认同于常识。联系国内目前的现状,郎咸平就是把握住了他的粉丝的心理。亨利。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就曾经提到,只学到经济学皮毛的人,往往会从经济学现象中得到谬论的认识。而只有深入学习的人,才有可能认识到常识。由此可见,常识并不是如其名地容易被认知。同理,政治现象中蕴含的常识也是如此。

举个书中的例子,书中曾经谈到在美国,人们往往对投票不热情,国人可能认为美国人对于政治冷漠,原因在于选举出来的新政府不能给国民带来利益,对政治失望从而不愿意参与投票。而刘瑜则认为这恰恰是因为由于长期的政治竞争,导致不同政党的政策趋同(没有原则性差异),从而使得人们对选举的关注度降低,这在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曾经是被谈到的。当初达尔富尔问题也曾经闹得满城风雨,国人总是认为老美是干涉内政,多管闲事。刘瑜在书中也作出了解释。国人觉得次贷危机似乎主要原因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的投机心态,将次级贷款债券化造成的。刘瑜则认为这也推进了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政府界定了一个私人金融机构所不愿意提供贷款的风险级别。如果要追究责任,两者要各打五十大板。诸如此类的论述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书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在美国占主体的中产阶级相对而言,没有被解决的问题相对较少,刘瑜更多的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刘瑜在飘逸的行文中还是显得比较谦虚,认为自己在政治学以外的领域(诸如经济学)并不是太熟。但是在她的文章中却体现不出这一点:对于最低工资和医疗福利等经济学知识的把握应该说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只有对于经济学理论较为纯熟的人,才能用文字把常识表述清楚。

她在她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多个史实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对论点的论证,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论证,往往也需要实证资料相配合。这点,也许国内某位畅销书的作者要自惭形秽。她在书中也提到,自己在美国大致是属于中间偏左(在美国,除了经济学系,似乎还是左派居多。不过国内的新左派们也不要得意。国外的左派和你们不是属于同一阵营的,而且他们的观点你们也未必能够看的懂皮毛。)。按照她所介绍的标准,我似乎是经济思想偏右,国际事务偏右,但是文化思想却是偏左左派在文化角度是属于文化自由派,而右派在文化上是保守主义。

似乎她的《送你一颗子弹》也出版了,有机会也想拜读一下。

【篇十二:《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国栋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因为他的纯粹和激情。12月2日中午,国栋老师冒着冬日的严寒经长途跋涉到通州给我送书看,还嘱咐一定要看,并要借给别人看!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向他超具使命感的传道精神致敬,我已久违这种坚定信仰某种价值的执着和勇气了。

从国栋老师那里获赠刘瑜师姐《民主的细节》,不能不说让我稍感戏剧性。刘瑜师姐是我们所有女同门的偶像,她的才气、锐气、灵气都让人折服。《民主的细节》是刘瑜师姐的畅销书,也是我们私下传阅的师姐代表作。但坦白说,相对于她的政论性随笔,我更喜欢她的小说。如果说政论性著作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深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小说则能反映一个人纯粹的智慧、幽默和真性情。我欣赏一个人的智慧和真性情,但未必会赞同她的价值观。

刘瑜在书中后记写了这样一段话: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同,往往不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的掌握不同。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她笔下的美国第一愤青乔姆斯基曾经谈过的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他把这个问题归给了柏拉图);2、为什么可利用的材料如此之多,而得到的知识却如此之少(他把这个问题归给了奥威尔)。

刘瑜的书可以说介于这两个状态之间,《民主的细节》用不多不少的材料为我们诠释了与材料相得益彰的知识。这些知识总得来说是倾向于为美国各项制度和政策辩护的,尽管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评述尽量的去意识形态化,但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人观察事实的视角肯定受到观念的制约,我不能说我没有或者不企图去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书中随处散见的评论都毫无保留地显露了一个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立场,而刘瑜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是一个被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人。

在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很可能会被官方体制边缘化,然而,在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并不孤独,因为中国具有天然的培育自由主义的专制土壤,在适当的时候,常常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我的很多自由主义朋友总是问我,你那么爱自由,为什么会反对自由主义?我总是非常坦诚地回答,我一点都不反对自由主义,我只是反对美国。接下来又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反对美国?那我也只能坦诚地回答,因为我生在中国,做任何判断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的未来负责。

任何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人面对中国社会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的现状都不会心安理得地大唱赞歌,若无其事地为现政权涂脂抹粉。然而,即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困局,但对于一个对中国前途负责任并希望对改造中国尽一点微薄之力的读书人而言,还有什么比美化美国,然后拿着理想的美国批判并改造中国更容易又更可怕的事吗?我确实不完全了解美国,因为我没有亲临实境感受过美国的美好和伟大,我不敢说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不好,即使不好我相信也绝不会差过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不好,但就我接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而言,我绝不敢相信美国政府是爱中国人民并希望中国长治久安的,他们希望的只是中国能够服务于美国的利益。我知道中国现行的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政府服务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能力,但我坚持认为我们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排除美国的操控和影响,这可以说是我和中国自由主义者唯一根本的分歧。

与刘瑜师姐向来不惮以最善的善意来解读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反,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美国的统治集团的。我知道美国曾利用非洲的孩子做过病菌实验,我知道美国曾在古巴农田喷洒多种生物制剂导致古巴农牧业一蹶不振,我知道二战之后,美国情报机关曾经将许多纳粹战犯编入籍册,利用他们的经验对付拉美的左翼运动,我知道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利用日本731部队科学家研究出的生物武器传播登革热菌导致传染病泛滥,以上都是有据可查后美国官方供认不讳的罪行,还有尚未被揭露或尚处于酝酿之中的伟大计划呢?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即使它的目的是民主自由或是世界和平,我恐怕都要对它说No,thankyou,还是我们自己来!何况从经济人假设出来,人家更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呢!

刘瑜师姐在书中说,在美国,做一个左翼非常时髦,做一个右翼则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她的书在美国出版,基于她从右的立场出发为美国的各项国内外政策所做的辩护,我可以非常由衷地对她表示敬意。然而在中国,我深知做右翼是时髦,做左翼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这里说的左、右翼都是非官方的。在中国秉承自由主义立场,虽然得到不官方的赏识,但可以得到媒体和舆论的支持,有的也可以得到美国的资助,可是做左翼,除了吃官饭的假左之外,却完全是无利可图,还得时不时被扣上一顶民粹主义的帽子。当然,不能说无利可图就左的有理,从国情出发,中国人多资源少,且处于世界体系的外围,我研究了多少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觉得社会主义是最好的出路,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从最宽泛的定义:民主、自由、公平、公正、医保、社保、这保、那保放眼全球,瑞典是、德国是、荷兰是、英国是、法国是、日本是好像美国也是。谁不是呢?别的国家不了解不好说,反正中国不是!这一点,可能也是和刘瑜师姐的共识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如今很多国人都在谈民主问题,但是能有切身经历过人并不多,而《民主的细节》就是一本谈民主体验的书籍。

该书由旅美学者刘瑜所著,但具体的出版社我已经忘了。在我看来,此书对国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人们展现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诸多不足。其实,很多人对民主给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实现民主,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可是,从刘瑜的记述来看,民主并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只能算是比较好的制度。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能人纠正对民主的诸多误解,也可以启发人们怎样去建设一个民主社会。这部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的主题,才取名为《民主的细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作者没有多民主问题做宏大的论,只是以细腻的笔调记述了美国人的生活细节。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智慧,每个人只要懂得了这样的生活智慧,对每个细节性的生活问题都能有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便可以轻松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许,这样理解民主会让某些民主理论家所不齿,但是从民主最终目的来看,只有把民主能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拥有一个巩固的民主社会。

宪法心得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宪法心得读后感”。

说不定哪天就有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可以将这些感受用文字写下来。经常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都包含哪些内容呢?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宪法心得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宪法心得读后感 篇1

《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1年度法治人物》节目,对于我来说,它让我懂得了宪法是国家的母法,附属的子法都是根据母法来分类制定的,它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制定一个国家的准则,能使广大群众遵守它、爱护它、宣传它。它不仅给了我们足够的自由权利,还有效约束了不良行为。从而使宪法与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其实从我们出生开始,宪法就一直默默保护着我们,它告诉每一个父母都有义务保护和抚养自己的孩子,子女成年后也有赡养照顾父母的义务。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28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也是我国的现行宪法,1988年4月、1933年3月、2004年3月先后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这部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2004年3月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体现了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革命的具体国情。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人们切身权益的法律保障。学习宪法、讲宪法,遵守宪法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学习宪法、讲宪法,希望以后参加中华人民宪法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宪法心得读后感 篇2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若想安稳,离不开法律的存在。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神圣、庄严并且不可或缺的,他在保卫我们公民的同时,也赋予我们许多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作为一名大学生,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在宪法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知道了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分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了坚定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宪法还确立了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求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宪法非空口说白话,他不仅在条律上明文规定,而且加以付出实际情况,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益的实现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实现 “众生平等”。

这些知识,在学习宪法以前,对于我这个“法盲”来说根本是一窍不通,是学习宪法让我更加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可以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到政治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距离自己太远,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掌握了宪法的基本知识,即使你只是个普通公民,但同样也可以为国家出谋划策,为你身边的人谋福利。

作为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以外,也要做到依法行政,坚决不出现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良好运作,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

总之,我们要严格按照宪法办事,自觉的再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宪法,认真学习并遵守宪法。

宪法心得读后感 篇3

为深入贯彻20_年度深圳市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工作精神,根据_要求,大鹏新区总工会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这一主题,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维权服务相结合,切实为职工群众做好维权服务,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法治意识。

一、加强领导,积极部署宣传教育活动。

新区总工会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群团工作部部长为组长的法制宣传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大鹏新区总工会宪法日宣传系列活动方案》,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细化活动分工,责任到人,实行领导亲自抓,各办事处总工会具体落实,为这次宣传月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新区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文艺汇演活动契机,在大鹏文化广场发放《工会法》、《女工保护条例》等法制宣传小册子,同时设立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台,现场解答职工群众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现场总共发放各种法制资料、宣传小礼品1000份,服务来询人员42人次。

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如联合新区各级政法部门、妇联和义工团队等群众团体,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条幅、派发法律手册、现场咨询服务等方式,以个体为“切入点”、以团队为“侧重点”、以案件为“落脚点”三点结合,针对不同群众工作对象,有效对居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

三是开展法制宣传进企业活动,在工会干部的日常走访工作中,结合职工关注关切,重点向一线职工宣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深圳市工资支付条例》《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宣传,积极引导职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强化职工利用合法合理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树立依法维权理念。

四是将法制宣传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在“大鹏友”公众号开设大鹏新区总工会职工法规政策学习及职工诉求反映专栏,畅通职工法制学习和维权渠道;设立新区职工法制咨询诉求服务热线,充分凭借“互联网+”思维和措施为职工群众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

在20_年的法制宣传活动中,新区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宣传主题,秉着认真负责的宣传态度,充分发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职能,扎实推进做好各项宣传活动工作,在职工群众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使职工群众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维权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新区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氛围作出有益贡献。

宪法心得读后感 篇4

20__年设立12月4日是我国的法制宣传日,在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上修订以后每年的12月4日为我国的宪法日,20__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宪法日。为积极贯彻实施我国首个宪法日宣传活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教政法〔20__〕(12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新传教〔20__〕(328号)要求,现就学院在国家宪法日集中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主题:自20__年12月4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始,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遵循,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20__年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的主题是: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学习宣传和贯彻宪法,是关系党与人民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12月4日是宪法日,在普法期间,我们坚持宣传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努力提高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为贯彻实施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法制保证,维护法律权威特别是宪法权威是我们的职责。

最近学院组织了学习宪法的集中教育活动,本次学习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法律法规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值工。因此,掌握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学好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力求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

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的,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要在短期尽快熟悉浩如烟海的法规体系知识,确有难度,而且作为上班的员工,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同样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应有规律可循。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法律法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就要重点地去学,下功夫去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工作能够熟练地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让我们与法同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宪法心得读后感 篇5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犯人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古罗马的西塞罗曾在《论法律》中说道:“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法律对于身处校园的我们来说,似乎还是那么的遥远;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我们一直都没有做过什么违反法律的事。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却是一个真实的血泪故事。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少年!品行端正,成绩优异,在学校的光荣榜上总能见到他的名字,在荣誉的领奖台也常看到他的身影,在老师眼里他是三好学生,在同学们心中,他是天之骄子。但,就在十三岁,这五彩的梦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父母的离异使他仿佛一下子坠入了无底深渊,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逃课、上网甚至打架,从此教室里鲜见他的身影,光荣榜上不再有他的名字。他远离了老师和同学,却与不三不四的人做了朋友,就在他生日那天,他因参与社会上的打群架,致人重伤,而锒铛入狱。法律无情,铁窗无情,他有的只是用眼泪浸泡的悔与恨!青春的花蕾,项刻间便叶落花凋,青春的梦因一念之差破灭了!他在监狱中,曾经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哀求狱警:“放我回去吧,我改,我还要上学呢!”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西方哲学家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性格,一种性格久而久之会成就一种命运”。是的,他的命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行为的必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成大恶,最终必然自食恶果。

我们中学生,作为最直接接受教育的群体,更应该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即便是现在我们生活在校园里,但是将来有一天,我们步入社会,遵纪守法依然应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每个人最开始的道德底线。我想,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沐浴着学习的微风,就是为了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本着遵纪守法的态度,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确,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是最不可能违法犯罪的,然而这正说明了,我们更应该学会“遵纪守法”,以避免将来在社会中走弯路、走邪路,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在梦想扬起风帆的青春时代,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让岁月因我们谱出更动听的歌!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17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目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它和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正好一样。教育者和前面所说的农民一样,也有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做事情的手段,有一些待排除的障碍。农民所应付的环境,无论是障碍或是可以使用的力量,都具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作用,和农民的任何目的无关。例如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阳光照耀,害虫吞食,疫病流行,四季变化。农民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种种环境,使他的活动和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相互对抗。如果农民不顾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等条件,规定一个农事目的,那便是荒谬的。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于预见他的力量和他周围各种事物的力量结合的结果,并利用这种预见指导他一天一天的行动。对于可能的结果的预见,使他对他所要做的事情的性质和运行进行更审慎、更广泛的观察,以便拟订一个工作计划,即规定一个行动的程序。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荒谬可笑。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因迫于威势而接受的,肯定要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这个目的就是有害的。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怎样特殊,就它和其他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说,它当然是一般的,因为它引出无数其他事物。一个普通的观念,就它能使我们更注意这些关系来说,越一般越好。但是一般也意味着抽象,或者和一切特殊的上下前后关系分开。这种抽象性,又意味着遥远不切实际,这样又使我们返回到把教和学仅仅作为准备达到和它无关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说教育确实是它自己的酬报,这就是说,除非所说的学习或训练随有它自己的直接价值,这种学习或训练就没有教育意义。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即联系)。这就意味着对各种手段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观察。例如,一个农民,他所考虑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愈多,他直接的应付能力就愈大。他将发现更多可能的出发点和更多的方法,达到他所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对将来可能的成就的认识愈全面,他当前的活动就愈少束缚于少数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他了解得很透彻,他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点开始行动,并且继续不断地、有成效地把活动持续下去。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等,才有目的;而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教育上的抽象概念。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00字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一提到美国,我们可能会想起它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很显然中国和美国都是民主的国家,可两者的民主一样吗?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奈何中国人口众多,我们国家就采取靠人大代表来表达人民意愿的方式,在全国各地由人民选出他们认可的人大代表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国家提出意见并投票选出国家领导人,从而达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目的;而在美国,总统的选举是需要候选人参加竞选的,由全美老百姓投票,票数多的当选,不仅是总统,各个州的州长,甚至一个小小的地方警官也是要通过竞选pK出来,而总统颁布新法律法规时,需要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同意,还要受到新闻媒体和美国人民的监督。

同样是民主,中国的民主却多了一些形式主义色彩。以前我对人大代表是如何选出的深表疑惑,也许是我不怎么关心政治的原因。后来我上了大学,满了十八岁的年龄,拥有了选举权,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地参加了一次投票选举。我拿到了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两个候选人,而这两人我根本不认识,然后就随便投了一张票,其他的同学所处的状况也和我差不多,投票后我还听到有人说这是多光荣的一票啊,当时我就觉得好笑,这种抓阄式的投票有啥光荣的,我连自己的政治意愿都没表达就把票扔了出去,甚至候选人是个啥样的人都不知道。这样选出的人大代表真得能维持我们老百姓的利益吗?再看看我们经常念叨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大到总统的竞选,小到地方警官的选举,哪个不需要当地居民乃至全美人民的投票,而他们的投票基本上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没人会,同时也不敢妨碍他们的投票,这样选出的总统和官员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至于颁布法令方面,那差距就更明显了。咱们举全国之力弄出的人大代表基本形同虚设,不少代表对国家政策永远支持,无论是什么政策都投赞成票,我们选出这样的代表有啥意义呢?万一国家政策不合理,那岂不是全国人民集体遭殃。不过我想无论百姓生活怎样对他们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问责机制,人大代表即便不能维护群众利益也不会被百姓怎么样,既然如此,代表们何必煞费苦心地为人民谋利呢?我们经常会看到电视上夸奖某某人大代表提出某某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敢于提建议、敢于说出心中的想法居然成了一种创举,一种备受称赞的行为,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人把心中的看法一直憋在心里,然后说着一堆没用的官话。我们常常鄙视这种行为,但倘若我们和那些人大代表换一个位置,我们能否把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直接表示出来呢?也许由于种种原因,出于自保,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在美国,人民选出的代表必须始终照顾他们选区的人民利益的,否则就要面临下台的风险,于是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选区人民的共同想法,始终站在选民这边,然后由各级行政部门做决策,为了顾及各地的民意,决策部门往往能提出一个折中的、比较符合各地人民利益的方案。比如说提高工人最低工资,允许堕胎还是禁止堕胎,增税还是减税等等。也许有人会问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不是很好的方案吗,通过这些法案应该很容易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项法案引发了人们极为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甚至通过各种论证得出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损害人民利益的结论,最后方案都只能折中处理,以平衡两边的利益,就在这叽叽喳喳的争论中,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和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民主实在太麻烦了,政策的执行速度大受影响,而且耗时耗钱,比如说总统的竞选就要几亿美元,一个政策的执行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的考虑,而且很难彻底实行等等。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总统的竞选费用很多都来自于选民自掏腰包,大家自愿地花少量钱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相当于给他自己买一个保证,即选出的总统是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这样看来也是很值的。还有政策的执行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可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如果中国能对即将实施的政策再加以思考的话,那***和大跃进运动这样的致命错误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大量的人死去,经济也能很好的发展下去,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买卖啊!

何为民主?真正的的民主应该能让所有人无所顾忌地发出自己的心声,然后由决策层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我在这里将中国与美国做了对比,指出中国很多的缺点,又对美国的状况赞扬了一番,这里不是故意批评丑化中国,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的现有的体制有很多缺陷:民主制度流于形式,人大代表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寄托在代表们的良心上,毕竟人是不可靠的,很少有人会在意周围人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要变革制度,并建立强有力的问责机制,逼迫人大代表始终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否则政治生命就要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民主才能跳出形式,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民主教育的内涵》读后感


《民主教育的内涵》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的内涵》,我更加体会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保证。

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的关注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教师提出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另外,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发展创造机会。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它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具有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给学生安排练习任务,并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还有教师在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要认真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学完每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做练习。对优秀学生提出要求,练习更高难度更高质量的习题 ,对后进学生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可以说教师的民主教育,是对学生的尊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1200字


前些天,我读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看这本书的缘由说出来挺令人惭愧的,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向往一种生活读书行路,可真到了大学,事情还完全不一样了,时间有了,可书读的不如原来多了。幸亏有了老师的要求,自己逼着自己读了一本书,也算给自己少留点遗憾吧。

全书按作者的话说是尽量讲故事,找数据,将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式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没有多少宏观的大概念,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全书用的是一个个真是的案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比如,通过纽约公交工人罢工事件展示权力制衡下的协商式政治的图景;通过讲述美国碍手碍脚的繁文缛节、莫名其妙的法规条令,描绘出美国式自由的受约束特征广泛的自由其实连结着深入的责任。我们往往想着民主的实施操作是需要科学的,殊不知民主更是需要经验的。我们总是想着民主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简单地投投票,选选代表;却被有意识到其实任何复杂的规章制度起源都是大胆的创造和简陋的契约。从美国的大选制度我们就可见一斑啊,不仅仅只是单单选举几个代表,而在选举这些代表的过程中,要平衡各个地区,各个种族的权力,作者对制衡的好处着墨颇多,她认为制衡的好处之一是促进利益均衡,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利益总能沾点光,从而缓和政治矛盾;另一个好处则是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这个观点在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下,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党和政府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各阶层代表、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更具有生命力,不仅仅是开个听证会完结了事。

闾丘露薇评价作者: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看着这句话,我想起了毛泽东在陕北面对农民的讲话,那么通俗生动,那么好懂,能把话说到老乡的心里。只有把事情说具体了,把做法讲清楚了,被高深的术语概念搞糊涂的人们才不会糊涂,才会慢慢领悟,学会参与社会事务,伸张保证自己的公民权利,才能渐渐地更好的生活。

国家一直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想民主与法治应当在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谈到论为什么要民主所说的: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主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获得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么,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的政府。

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的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力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之一,但我想随着教育不断地普及,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民主意识会不断地被具体化,如何才能保障民主,如何才能实现公民的价值,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大家都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言献策,我们的党才会更好为人民服务,让社会主义民主更加的完善。

《民主的看门狗》读后感


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在《民主的看门狗》中非常详实地陈述了华盛顿新闻界是如何没落的以及是如何让美国民众失望的。我读此书之后不得不对美国的新闻界致敬。
但是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再读一次,却发现这本书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海伦是做纸媒的,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注定了会有许多新媒体的出现,信息的流通是以往的千倍万倍,即使有信息管制什么的,也有相对应的手段解决。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民主的发展,以我们现在为例,网络让很多事件的内幕都在公众面前无所遁形,这就说明了互联网发达的现在,政府是很难通过操纵新闻媒体来封锁信息的。中国有13亿人口,截止2011年4月,中国已经有超过4.11亿网民,全球有近20亿网民的存在,纸媒上出现的事情不一定也不可能出现于网络之中。
海伦在书中也讲到了正义,但是我在此后发现,海伦本身是黎巴嫩的后裔,她对于中东问题的偏见也是显而易见的。网上有信息说海伦.托马斯以90岁高龄退休,是因为在中东问题发表了不正当言论,也就可以认为海伦的正义是有选择的,不是客观的。
书中到处都表明了一点,应该让信息公开,但是这显然不可能,一个国家必定要有自己的信息机密,其中是不可避免有一些大家所不愿意看见的东西,但是不应该就此要所有的东西都曝光。这中间要找到一种平衡,而不是一味地公开信息。
看了这本书,我承认海伦是一个说得上是伟大的新闻人,但是我认为时代始终是在进步的,是在发展的。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800字


如果按照我自己对于书的喜好,我是觉得不会自主的选择这样一本名看似很理论的书来读的。不过,由于之前阅读过他的书以后,并且前一本他的书,还是一本偏感性方面的书,说的是审视生活的细节。他的语言风格就不做多说,总是是我很容易接受的,不生硬不死板,接近那些不喜欢理论著作的人的口味。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读完他的这本书以后,我更加的喜欢他的文字了,他是一个文字里无时无刻不透漏着对理性的思考,但是他却可以将那些很理性的东西,通过他的文字感性地表达出来,不是说他的文字矫情,而是他会在他的文字里面注射一点点温情但不矫情的情绪,让你能够理解他对于我们社会的担忧,在他的骨子里,永远都是一个热血的青年,虽然他已不在年轻。
作者刘瑜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同时兼备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还是剑桥大学的讲师,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他了解他们的民主,大到制度,小到生活。在他描绘的民主的西方国家里面,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民主的急切渴望,政治是理性的,但是作者确实个感性的人。高中时候甚至现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政治课里面,让我觉得那时的我们是如此的愚蠢,所谓真正的洗脑,就是让你相信央视的新闻联播,让你相信地震灾难中上演的生命奇迹,让你去相信我们生活得很姓福。
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低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语言的盛宴中觥羮交错,而思想家总是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腐败丑闻虽然败坏一个国家的声誉,但是丑闻之所以成为丑闻,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闻自由在起作用。相比之下,比丑闻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已经变成规则,人们对丑恶已经充耳不闻。民主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民主是今天我向西部拨款多少个亿,但是却始终未见那几百块钱落到我们的口袋;民主是什么,是嘴巴上我说着我自己姓福,但是我们一毕业混了四年拿了文凭,还是要出去社会讨一口艰难地饭,而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也只会打打口水战,什么实事都干不了。物价依然飞涨,工资依旧不涨,就业依然困难,生活依旧苦难。

相信《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少年读史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