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读后感

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读后感

成为一个勇士_《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成为一个勇士_《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成为一个勇士_《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_鲁迅

这是我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本看完后想写读后感的书,而看完后把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收获更坚定了我这个想法。(so,懒人动笔啦。。)本书作者有很多吸引人的观点,我主要从以下四点作为切入点来分享下自己的感悟。

一、原因论VS目的论

两者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原因论:原因→行为→结果→原因;目的论:目的→行为→结果。前者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提倡的原因决定论,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思考方式,乍一看很有道理,可是它也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举个栗子,比如期末考试之前失恋了,原因论的思维模式是:分手→心情不好→无心复习→没考好,这可不能怪我,谁叫我而分手了呢?让我们来看看目的论的思维方式:不想复习→心情不好→分手→没考好。两者的结果一样,行为动机却是完全颠倒的,前者会让我们把责任过多的推给外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相信自己的可改变性,更可怕的是形成恶性循环,为自己上演一场又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二、自己VS他人

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本书作者认为人生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那么应该怎样维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分离。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常常忘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总会过多的关注和干涉别人课题,要记得,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回想生活中确实因为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问题而产生了许多问题,无论是家人、朋友、爱人,除了这个身份外,大家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不能替别人做选择,就像我们不愿被别人束缚一样,平等的关系是不干涉的基础,不干涉就是最好的自由。

三、情绪表现VS内在动机

作者先说了“善”和“恶”在心理学初期的区别,善=有好处,恶=无好处,之后又针对自卑、愤怒、回报思想等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自卑:作者认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再举个栗子,人们会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才会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他能让你沉湎于旧的生活状态,享受舒适区带来的安全感,毕竟改变总是会有风险。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所谓让人们自卑的事物,只在于我们看待该事物的态度。有点类似于佛家的说法:心一转,处处是良田。

愤怒:作者认为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发怒的本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的效果。

回报思想: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新颖的言论,归根道理就是没有做好人际关系分离的课题的具体表现,无法区分真正的善恶,无法分离自己和他人,是我们所表现诸多情绪的原因,那么是否只有脱离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由呢?不,我们只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作者认为要贯穿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要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被讨厌的勇气是个复杂的概念,想要弄懂就去看书哟!)

四、此时此刻VS过往种种

假设人生是没有目的地旋转起舞的舞曲,当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时,我们既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而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生活中我们总会回想过去,规划未来,往往结果是过去无法改变,未来无法掌控。从人生舞曲的意义上讲,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的,你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怎样度过每一个此时此刻,只有你能赋予它存在意义,刹那即永恒,刹那是新生,契机在于你的改变。

起初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颠覆。颠覆于它改变了我既有的思维模式,欣喜于它提供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怎么样才能保持生活与自我的平衡,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去生活?我对自由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不管不顾,肆意妄为,永远处于毫不受限制和拘束的状态,这不过是自我逃避的遮羞布。我以为真正的自由就是去热爱生活,那是即便前途未知,也能兴致盎然,即使荆棘遍地,也能跌宕不羁,纵然悲欣交集,也能谈笑风生,这本书的意义就是给了我一个通向自由的入口,读完全书,愿你愿我都能有所收获,去成为一个勇士,自由而自在的生活。

作者:李野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精进》第一章读后感5000字-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017年遇到《精进》,这是一本改变我的书,书中的一句话你主动过虑掉的信息越多, 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把我从家庭的鸡毛蒜皮中拉出来,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爱好之中。

第一次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精进》,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一边看一边思考,收获很大。看完之后我还想再看第二遍,但是却只是抽了一些重点看,无法投入进去。后来内心一直惦记着,试过几次要重新看第二次,但都失败了。

2017年和2018年,这两年我过得非常难,生活中压力非常大,工作非常忙。感觉自己像个陀螺转个不停。在我工作最忙的时候,我居然能在周末开6个兴趣班:周五晚上原版童话班,周六早上两个班(儿歌绘本,新概念),周六晚上原版童话班,周日早上两个班(儿歌绘本,新概念)。每个周末都是匆匆忙忙的,除了上课还要写小结、与家长联系沟通等,10月份后还加入了听打卡。

今年回头看看,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年上半年我把课程缩减到四个班,不想自己忙得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放松下来,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回想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上个星期再次精读《精进》,是非常认真的精读,有了更深的感触。对于现在的状态,我是需要它的,它是一种提醒剂。我到了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时候,需要和它进行对话,我的内心有这种需要。于是,可以静下心来,非常投入的再精读了一遍。

后来我反思:原来前两年能这样走过来,是《精进》帮我了。虽然当时我并没有第二次精读它,但是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吸收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并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是它帮我度过了最辛苦的两年。因此精读完第二次就有了要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的冲动,今天晚上吃完饭已八点多,回到办公室九点开始了

第一章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毕业后十年,我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曾经愚昧的还以此为炫耀现在再回想起,真的是悔得肠都青了,人生有几个十年给我这样挥霍,特别是年轻的重要的十年。

现在每一天都想掰开成两天来用,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太多,想看的书买了一堆还没有看。

往事已不堪回首,现在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后悔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惟有向前看,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天。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

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我在工作中总是提前做好计划,每天都会提前把第二天甚至后面几天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每天就列一页,要做的事情1,2,3,4列好。第二天上班,会先看看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要先安排给其它同事去做的;哪些事情可以放后面自己慢慢做的,用红笔1,2,3,4在每个事项的后面再标上轻重缓急。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会在前面用红笔画上三角形,等同事回复的我会用蓝色的笔画上三角形,要和老板确认的事情用蓝色的笔打勾。其实我还经常变化工作的笔记本,有的时候用大的,有的时候用小的,有的时候画九宫格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安排得有条不紊,都在自己的控制和掌握之中,也就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

后来我自己还发明了看得见时间法,每天开始工作之前就把自己拥有的一天的时间列出来:

9:00-10:00

10:00-11:00

一直列到晚上的时间,看看自己有多少个小时可以用的。再对比自己一天之中要做的重要事情,然后分段完成重要的事情。利用这样的方法,提升了工作时的专注力,减少了其它外部事物或者手机、电脑新闻等信息的干扰,也能大大的提升工作的效率。

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

我很热爱我的工作,有的时候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我女儿也说我是工作狂。以前总是觉得要放假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休息,现在的状态总是能活在当下,时间的空隙也能感觉很放松,像平时做做艾灸,泡泡澡,都能把自己放松下来,感觉到一种放松的享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境得到了放松,当自己离开工作的时候,就算是聚餐也能把自己投入到美食和聊天之中,再不会想其它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头脑能完全抽离出来。

前两个星期,带着孩子们(女儿,侄儿,侄女)一起去玩,虽然带着工作,但是却玩得很尽兴,很开心,真的非常享受那样的放松时刻。

今天晚上和老板同事聚餐就是这样一种心态,感觉真的很好。(同事还在手机上发现了我五年前的照片,正好与后面的五年提问回首来了个相呼应)

我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享乐主义视角的运用,真的非常棒的感觉。

就如书中有一段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和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第二次精读时,发现自己的状态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积极过去视角适合与家人一起时引发。很多人逢年过节才有难得的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急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8月2日回娘家,只停留了短短的几个小时,没有用心体会到自己的心态。但是侄儿侄女来的时候,和他们聊天说起以前的事情,我们都很开心。下次回老家,一定要好好体会这种积极过去视角的感觉。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回首自己五年时间(2014-2019)里的变化:

2014-2015:从佛山到广州,装修房子,女儿入学一年级

2016:开始办兴趣班

2017:买二期的小房子、买车位,装修房子做课室;兴趣班发展

2018:年初是工作以来最忙的一年,下半年办了六个兴趣班(从三个班发展到六个班)

2019:兴趣班发展,自我成长上升一个新台阶

(这五年,我独自撑起了冢里的所有费用和支出,包括买新房和车位,装修,车贷,房贷,女儿学兴趣班等等)

而这五年,女儿从5岁到10岁,从幼儿园到四升五

五年还意味着你可以去精熟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或者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它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极致。

回首五年,办了兴趣班,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验证了这个观点,很有共鸣。

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其实我很害怕去制定这样的长期目标,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制定过什么长远的目标,我都是顺其自然去走。或许我真的应该这样去做个目标,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如我发明的看得见时间法那样。看到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去完成它。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矛,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一个句子,一种祈望,一本书。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幸福的老师,他就是陶继新。既是编辑,又是学者,也是老师。他微笑着,笑得自然而谦和,朴实却不乏睿智,儒雅之中透着刚毅。昨天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此刻打字才发现他的名已成了一个独立的词条。

这不是一本专业的教育书籍,里边却写满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教育哲理。它指引人走向希望,走近幸福。没有教条,更不是指挥棒,只是一缕淡淡的馨香,引着你悠然前行。他说:“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的境界了。”教育不单单是奉献,还有对自己身体的呵护与对自我生命理想的追求。教育或许应该是激进的,热烈而充满了畅想,但它一定不是功利的。徜徉在教育之境的我们,既要充满自信,谦虚好学,也要学会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内在和谐。而书,正是 滋润教师生命成长的甘泉雨露。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令我们能够坦然地立于讲台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书是催生我们生命活力的灵丹,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攫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然时光易逝,人生匆匆而过。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必得感谢这一个职业,让我们有时间,有心绪走进阅读,与经典对话,聆听教诲,汲取精髓,进而寻找到自己的生命活水。让我们不必再为时光的流失而叹息,在阅读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在宇宙空间里所承受的重量。我是一粒微尘,我亦是一个世界。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走进阅读,坚持阅读,习惯阅读,享受阅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第一次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使我感慨万千。我想:班主任不好当,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班风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容班貌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互帮互学,使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学科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2、处理好日常班务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作为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要在个过程,即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总之是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3、批评表扬对事不对人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必备条件。一个班主任能否取得大家的信赖、爱戴,除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科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一个看似细小,实质重大的因素,即在学生取得成就或犯了错误以后所进行的表扬批评,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班干部犯错误,一样受到批评教育,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听其、信其道,言听计从,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得到同学的拥护。

4、培养好得力助手 有了好干部,班主任可以放手管理一切,放心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班主任自身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专研教学方面的事。

总之,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赏析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87天,627英里。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一个在酿酒厂默默工作了四十年销售的退休老人,一辈子平平静静生活,平平庸庸工作,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因为偶然的一天收到一个曾经共事过的患了癌症的老友临终告别信,他开启了长途跋涉的朝圣之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可以活下去。

初读此书时感觉比较琐碎冗长,但是后来慢慢的开始跟着哈罗德的脚步去感受艰辛、孤独、回忆和重生。每次拿起这本书时,都在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经历反思,难得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通过哈罗德的历程去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始终让自己迷失在没有明确目的的道路上,从迈出校门的那一刻,就注定那么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走,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一味地沿着很多人的步伐在走,走的急匆匆,根本没有心思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没有更好地感悟亲情友情爱情,因为要走路,必须紧随其后,其实担心的是会掉队。数日前,疯狂地爱上了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一开始一群人结伴上山,但到了艰难险阻的岩壁,你只能自己顾自己了,这个时候的孤单无助感最明显,但别无他路,你必须勇往直前继续前行。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过往,真正能静心的梳理曾经的人和事,路上的艰难险阻让自己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珍惜,继而让心理变得脆弱而柔软,最后让你化茧成蝶战胜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分享一段龙应台的话:“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童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了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信念、勇气、友情、爱情……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无比浓厚又无比亲近的孤独感,每一个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圣者都注定是孤独的,跋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风景,领悟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其实,跋涉的过程也是灵魂重生的过程,当身心放空给大自然,

信仰、信念、真诚、坚持……我们人类稀有而高贵的品格,一个平凡人身上原本应该有的东西在哈罗德身上我们找到了,生命中有很多别人不能理解的坚持,看似固执偏执不可理喻,甚至毫无意义,但当事人的眼里是高于一切的。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是走在路上,不如说是走在心中,随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指明方向,只有经历孤独的心灵旅程才能让我们看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及那些深藏的智慧。

故事的结尾是圆满的,尽管奎妮仍然走了,但也结束了她的病痛之苦。可以这么理解,莫琳和哈罗德重新找回了初恋的感觉,日子依旧如往常过下去,但彼此的爱在心间流淌,不再静止,这就是爱的威力,借此我们也看到了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作者:李艳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成为一个勇士_《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