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莫愁女儿有感

读莫愁女儿有感

读《饮水词》有感: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读《饮水词》有感: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王壹贤
第一次读纳兰词于何时,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第一次被纳兰词所吸引的情景,却是印象颇深。那是中考落幕的时候,仍可忆起当时阴霾的天空,飘落着的小雨。来来往往的人群忙着收拾行李、杂物,纷乱的纸张撒落在校园的走道上,空荡荡的教学楼门窗紧锁,无人问津。我默默地彳亍着,彳亍着,脚步不知觉间就踱到了教室。偶然翻开教室书角内的一本书,入眼,便是纳兰容若的《长相思》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的我,认为遇到了故知,找到了知音。纵使未能全晓这首词的意境,了解到纳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亦不妨我去听他、懂他。与他邂逅三百年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觉得纳兰和我一样,一样的感性,多情而又因为尘世间种种不可预测、无法改变的因缘,郁郁而不得解脱,“同是天涯沦落人”、“情不之所起,一往而深”。
如今看来,这种想法确是好笑,但也正因如此,我才到书局,买下了一本《饮水词》,和这位多情才子结缘。这不买便罢,一读就感到自己“沦陷”了。书中纳兰“绝域生还吴季子”式的诚,“天上人间情一诺”式的真,“情在不能醒”式的“索性多情”,给予我太多震撼。他的每一首词,每一句感悟,构成了他斑斓起伏的人生,造就了一柱永回响着“一往情深深几许”的琴弦。让我总盼望着“共君此夜须沉醉”,为卿痴狂。
午后风光正当时,品一杯香茗,细嚼《饮水词》显得更加有味。静安先生评价此书时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顾贞观亦在《饮水词》序中说:“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一字一词的慢阅纳兰词,才果真感到,这些言论并非空谈。纳兰将自己的一生写入词中,从《减字木兰花》的“相逢不语”,与两心相悦的表妹形同陌路。纵使相逢,却因皇权世俗、人伦纲常的枷锁“脉脉不得语”。到后来,与妻子卢氏黄泉碧落、阴阳两隔,他与卢氏相处才短短三年,千万般无奈,也只能苦诉“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册《花间词》,纳兰记得每一字、每一页,与妻子对赌,幸赢得妻子亲喂香茗,涤荡了一腔忧郁。这些寻常往事一直在纳兰心灵深处翩翩飞舞,无奈伊人已逝。几年后,多情才子又恋上了当时身处风尘的才女——沈宛,无奈悲剧再次上演,一句“心字已成灰”,不知他流下了多少泪珠儿。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至情如纳兰者,倾其一生,苦诉的无非离殇二字。但我却依然喜爱他的每一词、每一句,喜爱他的人、他的情。恰如纳兰《少年游》所言:“称意即相宜。”当然,纳兰此处说的是爱情:我们深爱一人,便常问对方喜欢自己什么?其实答案就是“称意”啊!看到你,觉得眼睛舒服;听到你,觉得耳朵舒服;想着你,觉得心里幸福……我觉得“爱”上纳兰,是件挺容易的事情,一如树木本爱阳光雨露,飞鸟本爱树上搭窝,蓝天本爱飞鸟矫健的身姿。亦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譬如一生一代一双人,譬如记得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楚辞》中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生之年,从未永恒。幸得《饮水词》,让我跟纳兰三百年后相遇,结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人间别久不成悲——读《活着》有感


人间别久不成悲——读《活着》有感

收到同学从日本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活着就是为了幸福,这是生活与死亡的唯一区别。”
不是这样的,福贵你要去反驳他,你要从这个世界里找寻生存之地,没有幸福我们仍然要活着。
忘了是多久之前看的碟,有些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巩俐饰演的家珍用粗布麻衣的真挚去换取身着旗袍的典雅,来获得福贵的不离不弃。葛优饰演的福贵在战争后的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拥到妻子儿女的踏实感。想必他是幸福的吧,对未来充满期待,想着逝去的切还来得及救赎,却没想到死亡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到来,一钱钱地凌迟那颗逐渐老去的心。先是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而后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最后家珍、二喜、外孙苦根……无人幸免。
哦,不对,还有你福贵和那一头“福贵”。

一开始在体育课上看完这本书,我坐在高高的台阶上放眼望去,绿草为裳,阳光为佩,交错相应,延伸到视线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天气很好,天空一碧如洗,云好像绣上去的一般,精致轻盈。这个故事的尽头,似乎痛苦而又平淡。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怀疑和不信、死亡和背叛的世界里,活着原本的面貌就是活着。小人物没有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活成一场盛大。喜欢豆瓣上一个人的影评:“如果哪一天不堪忍受了,可以学黛玉那样,把过往都烧了,烧出另一个世界。”
爷爷刚离开的那几天,我天天以泪洗面。我不想任何人告诉我生活会变得好,因为处在幸福中的人的安慰显得苍白无力。我一遍谝地读《活着》,一遍遍和福贵比惨。
最终他赢了,我也活过来了。
前两天我和奶奶在那边叠衣服,我忽然对奶奶说:“我梦到爷爷了。”奶奶笑笑:“那他过得好吗?”我说:“好啊,他在梦里没有痛苦,和朋友大口吃酒、賭牌,快活得不得了。”奶奶把衣服蒙在眼睛上,喃喃:“那就好,那就好……”
姜夔有诗:“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说的是: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伴侣之间的深深眷恋。于余华的“生存和生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读出了它的另一层意思,这一层意思无关风花雪月。
在那一条“再也看不到儿子有庆赤着脚跑来”的田垄上,老人和牛渐行渐远,空旷而又温暖。

读莫言有感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论述……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文字,源于本性。

文字,回归本心。

唱罢饮水词


“从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容若,那多情善怨的翩翩才子,你的心事,你的过往,有几人知晓呢?

他自诩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持有康熙大帝身边的一等侍卫之荣耀,不应该是自豪与幸福的吗?可从他的词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倾诉的大多却是无聊。

容若想要的,也许就是知已与与知已的长相厮守。“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容若为一代才子,多情又善怨,所以才能把他的哀伤倾诉的如此婉丽凄清,哀感顽艳。每每提到纳兰词,便想到了那一串凄美的爱情,“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一纸乡书和泪揩,红进此夜团栾月”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情切切,意脉脉。容若爱上了寄居在纳兰家的表妹,却遭到了母亲的激烈反对。最后,表妹被父母送到宫中,凭借她出众的才华,被选为妃子。容若曾扮为僧人进宫看她,奈何宫中规矩的森严,两人不得说话。那一刻,孤影成形泪湿衣。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爱上了卢氏,并娶其为妻。“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作为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他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多,只得填写思念家室的词作,在客舍,一番孤寂!

几年夫妻,建立了深厚感情。卢氏却去世了,“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或是颂词当哭,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散作云烟。

妻子的死,让容若伤心欲决,落花时节,他望满地残红,想起昔日的闲情轶事,想起亡妻的种种好处,不由得黯然伤神,感怀断肠,“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这是梦,太美太美,似梦似幻。或者说,也许纳兰容若的一生就是梦与实的交替而形成的,梦实交替,孕育出一代多愁善怨的清代才子。总之,那个名为沈宛的江南女子与容若相遇了。他们的邂逅,是在一个江南画舫,一片绿纱窗下。她,皓齿蛾眉,眼中似有盈盈秋水,纤纤玉指拨动着琴弦,弹一曲自谱《长命女》。

他们泛舟湖上,交杯换盏。他在江南遇到了诗样的姑娘,那姑娘带给了他诗的甜美,梦一般的美好,她生在江南,有着其他几人不可比拟的气质与美。相信生命,就是一曲无字挽歌,漫过心际的孤独,早已蔚然成冰,而那个江南女子,是这纳兰心中最美的音符。

梦与实,虚与幻,像破碎与美丽的镜子一样,填充了容若的一生。凄凉而美好,哀伤又幸福。“从唱罢饮水调,纳兰心事我已知”。

喜与悲的混合体


先以“这几天颇不宁静”作为前提、“我在院里乘凉”,“妻在屋里拍着闰儿哼着眠歌”为背景,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我”生活的痛苦,烦恼并且不宁静,脑子总是活跃的,许多白天要做得的事情和说过的话语仍然盘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为抛开忧愁,求得宁静,得到暂时的放松,“我”决定到荷塘边散散心寻求宁静。而荷塘是寂静的,在无人烟的地方,“我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反倒觉得舒适,因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在此处得到了自由的心境,得到了释放压抑的空间。当“我”看见荷塘及月光时,他们的美使得“我”终掩饰不住心中喜悦的情感:叶子像舞女的裙;小白花的朵儿如明珠,如星星;风吹过,叶子显现出“一道凝碧的波痕”;月光如流水,叶和花像被牛乳洗过,像梦被轻纱笼罩;树缝里透出的路灯光像是“瞌睡人的眼”;有热闹的虫鸣,可是不属于“我”;“我”想起了采莲这一有趣事来,转念一想,知道自己早已“无福消受了”。属于荷塘的一切皆是柔软的,温和的,平静的,安详的,轻轻的,此时,“我”与景物交融在一起,相提并论,分不清“我”是“我”,还是物。但“我”知道,这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久存在。
“我”沿小路走出荷塘就如同走出了美的宁静的境界,回到现实世界,想起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差别,顾忌......怅惘的心情再次浮出心灵的水面,一句“这令我到底念挂着江南了”再次显出“我”倍感寂寞与失落,反映出“我”是个没有人倾诉的人,内心孤独。
在打造语言方面,费了不少心思。一、文章通篇运用许多修辞手法,例如拟人的手法:......有袅娜的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还有比喻的手法: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比喻为“舞女”。二、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薄薄”,“静静”,“阴阴”,“层层”,“田田”,“森森”......这样运用,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口齿留香。三、运用“感觉转移”的手法,也叫做通感或移觉,就是用一种感官感觉来描绘另一种感官感觉,例如第三段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将“清香”比喻成“歌声”,即将嗅觉转移为听觉。这样使用,提高了文章的水平。四、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中“我带上门出去”与最后一段“推门进去”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环环相扣,融为一体。
文字典雅华丽、富有诗意,如梦如幻般的,抒发出喜与愁的矛盾心理,以及内心的苦闷而寂寞。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的结尾,作者并未直接点明翠翠最后会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读者回味,大体上讲,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前的边城是美好的,翠翠与祖父在临溪的白塔下渡船,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傩送则与他的大哥在端午节上捉鸭子,他们过着如童话般美好的生活。

可一切,都随着时间而变化,祖父去世,大老也离开了人间,正是这种种因素,导致翠翠与傩送无法真正生活在一起,可也正是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才能更加震撼人心,这难道不是悲剧中的美吗?

而傩送去流浪却也正是情理之中,是因为他与大老相比较导致大老南下,间接导致大老死亡,他对于大老是愧疚的,他确实十分喜欢翠翠,可这也同时是他的内心十分纠结,惟有出去,离开这里,才有可能洗刷这份愧疚,如若不离开,两人反而会因为大佬而无法真正幸福,作者并未点明结尾,傩送是否会回来,留下一个谜,使人遐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正是悲剧中的美吗?

翠翠的爱是超越世俗的,不求于名利,可这如此接近于自然的爱,却无法真正收获结果,她是十分喜欢二老的,可她并未去争取,她所做的只是等待,他的祖父为她争取,可闹出了误会,间接导致祖父的死亡,可这也更加坚定她自己“等”的决心,无人再会帮她。读后感

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尾,而对于《边城》,或许以悲结尾,才会更好吧,令人惊叹于美好,更惊叹于美好的破碎,悲剧的美,才令人更加深刻。作者:万裕明

读后感《读《饮水词》有感: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莫愁女儿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