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一书后,感慨很深。这本书,主要从好课标准、问诊课堂、数学之道、观课品课四大版块阐述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书中汇集了许多数学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一些现状的思考、分析、感悟,许多的观点引人深思,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诸多名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言,领略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理解及其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感叹于名师挥洒自如的课堂风范和教学艺术,自问名师的课堂何以如此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还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彭湃的语言?还是名师诗意的语言?是学习材料的引进?还是精美的课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与这二十五位名师进行了一次对话,感觉是他们把知识教给了我、是他们给了我课堂教学的建议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你也会象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名师们的差距居然是--对于课堂的观察!

一、好课的标准

这一版块教你评判什么是一节好课,让你了解名师是如何理解什么是一节好课。请看书中的一些经典摘录:

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应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2、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6、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问诊课堂

这一版块教你如何寻找教学设计的不足,引导你走出教学误区。读完这一版块我才明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考的头脑。

在问诊课堂版块,名师提出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如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等问题。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一文中,徐斌老师将情境创设为哪般、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生活味数学味、 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活动越多越好吗?等我们老师日常崇拜并争议着的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

三、数学之道

这一版块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带领你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文化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你这就是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夏青峰老师说: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观相结合

华应龙老师说: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

朱德江老师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贲友林老师说: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反思,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关注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读了这些名师的精辟话语,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本学期读了一些书,其中拜读的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2、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2)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800字


暑假来临,闲里偷乐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颇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教学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 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有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空间。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教学的方向,我要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课堂观察读后感


课堂观察读后感范文一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到底怎样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本节课教师表现出的亮点,及值得思考的要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也要合理。还需要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比如言简意赅,工整美观,条理性强的板书,明朗、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准确清楚,生动形象的语言。

听课是教师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经常听课,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读后感范文二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课堂,不断学习和提高。当然,学习不能茫然,正当我们为此茫然时,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们如迷途的羔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收获着,并尝试在实际听课中应用着。它也成为了我经常翻阅的一本工具书,给了我在教学研究上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课堂观察》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编者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悦。这部分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编者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各种用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性地利用用表,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对用表做适当的修改和整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实际操作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记录课堂观察活动后,编者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一共编印4个案例,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活生生的范本,具有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点感悟: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必须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人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人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哪一年级组织的公开课、研究课,还是随堂听课,课后都要组织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教学作评价或个别交换意见,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课堂评价范围很广,既要看教师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否体现,还要看教师的基本功等等,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课堂观察》读后感

作为老师,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如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在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在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本书由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课例研究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余杭、北京海淀等若干学校探索课堂观察的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作者选择了20个问题,解答了有关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流程等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维度进行设计,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这部分作者写了四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种团队合作,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属于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强调客观性,而非主观性。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看了这本书,发现以前我听评课时有很多没注意到的地方,很多的东西可以改进。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

1、 要听好别人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

传统的听课,常带着的是学习的心态,但究竟学什么有时自己也不清楚,以至于听课与评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观察的重点。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听课,是在之前做足了功课才进入课堂的?都是抄抄、看看、走走,凭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在观课、看课、评课,很少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评课。其实听评课应该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比如说对学生的了解,对老师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他的教学风格、他正在从事的课题研究以及研究方向,都要有个了解,你才能针对他的课堂去进行有效的瞭望和观察,才能对高价值信息保持敏感并及时捕获。做好观察的课前准备,才能避免观课的随意性,保证教研的有效性。

2、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听课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目光主要盯着教师,较多地注意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我们观察的角度大都是针对教师,一般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目光都是锁定在老师身上的。现在都强调以学定教,那我们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李希贵在他的《三十六天美国教育之旅》一书里谈到一点:为什么我们课堂上的录像机总是对着老师?他说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并没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但外国教授就提出,为什么你们中国的录像机总对着老师呢?从这一点我可以反思到我们的教研,我听课评课的目光基本是围着老师转的,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反应、状态,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教学的最终,有没有效果,一定要看学生。有一个案例讲到,一次听课,听课老师听到旁边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无聊,他就追问这个学生,问出了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内心的一些变化。这个例子说明,听课不能光通过看,也不能光靠听,而要全方位地去观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自主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我们常对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课堂现场,只是看、听,并使用统一的课堂评价表,很少使用工具,没有制作和使用适宜工具、个性化量表等的习惯和意识。其实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不同,需要有较强针对性观察记录工具。而对方法的掌握,一是要借鉴,二是要创新。在方法和工具的选用上,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和创新。比如观课,如果要着重看看老师的提问有什么问题,那肯定要设计一个专门针对提问的记录表出来。有了记录表,你的观课、看课就不会那么盲目,信息搜索和记录也会比较全面。不同观察记录工具可以自行开发,我觉得开发时,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与指导。

4、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

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尚浅,洞察课堂问题的敏锐力不强,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想法,有时还习惯于对课堂做主观判断,不注意对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学过程做深入细致的、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应该把详细的过程记录下来,不要掺杂主观性的东西,忠实于课堂,再进行研讨,这才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观察是在欣赏和评价这门艺术,最终都是要看效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学有所得的课,都是有成效的课,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观察,都是值得提倡的听评课方法。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学无止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在课堂上观察的技巧,使我们进入课堂所学能更好地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会继续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一些疑惑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老师的职业可谓平凡而又伟大,对于我来说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本书易懂而且实用。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气氛火暴,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刘老师曾经也追求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为您编辑]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新授课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里的珍珠;练习课好比是将出来的珍珠擦亮,使它发感发光;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课,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脱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一)

吴小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能使自己每堂课孩子能听懂、课堂气氛活跃、孩子学习主动性高、孩子完全掌握教学内容,那才是成功的一课。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难,而对于邱学华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抱着向邱老师学习的心态,特意从书店买来邱老师的《怎样教小学数学》学习学习。

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很大。其中有以下三点令我印象最深刻:

1

生活问题数学化,而非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会用”数学、“活用”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意识,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借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是数学的本义。有些数学教师,完全脱离了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讲授。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提出不起兴趣,而且不利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导同学们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真正地让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升数学的魅力。

2

愉快教学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做什么事都要有愉快的心情、愉快的环境,即愉快教学。愉快教学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乐观进取。严格训练是一种按高标准的要求,严中有格,严格要求不一定学生都喜欢,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愉愉快快地接受严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结合本人平常的教学,我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数学。在“培优扶差”方面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3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以前有不少老师认为,在课堂中一定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仿佛觉得,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现我觉得这存在着片面性。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内容。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我认为过分强调学生自学和合作讨论,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是比较理想的办法。让学生先练就是学生自探求的过程。教师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为了解决尝试题,就必须去自学课本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来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4

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观点:要关注学习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5

模仿记忆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以前强调模仿记忆,上课教师讲授,下课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又过分强调自主探索,忽视老师作用的倾向。数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不可能只采用一种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模仿记忆应该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二)

《怎样教小学数学》是邱学华老师所著的一本书,他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当我读了“数学教育观”这一讲,就被邱老师的经历吸引,邱老师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读邱老师的人生道路,我读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读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因为爱所以“执着”……邱老师在总结他事业成功的奥秘时指出:热爱+理想+勤奋=成功。首先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爱,当然不会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第三,要勤奋工作,远大目标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达到。细细咀嚼这段文字,让我更加明白——今天我因如何做教师?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让自己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在摸索的……

“三字十二条建议”——导出教学的真谛!

邱学华老师的课题教学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三为主。具体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归纳成“三字十二条建议”

1.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

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必须把愉快教育同严格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双基”同发展思维相结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条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及时反馈矫正,练习当堂订正;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邱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写得很朴实、很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原则,艺术则讲究创造。当然各种单项教学艺术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教态——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语言——拨动心灵的琴弦;板书——教材的导游图;提问——扬起思维的风帆;新奇——唤起注意的磁石。把各项单项艺术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教学需要遵循教学的原则,需要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段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学习之、感悟之、收获之……

怎样教小学数学读后感(三)

读了《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深深的被邱学华老师折服。他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全面、精湛、创新地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作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学法、实施六段式结构。作到了理论与现在的新版教材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课堂上除了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细读了《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后,我明白,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之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之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之一《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语文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旨在宣传新课程,推广新课程,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探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进而领会和掌握新课程。从内容上看,它分为四个板块:一课多例;案例诊断;同课异教之同人异构;同课异教之异人异构。收录并按一定方式对比呈现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名师们所讲授的一节课的主题性精彩课堂实录;从形式看,它一般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失败案例及反思;二是成功案例及反思;三是对本节课的说课和点评。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名师引路的作用。

读完这本专著,我感受颇多。首先,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我们过去十分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传播知识功能,这原本是不错的,但是,在名师的课堂中,我感觉到,名师们更强调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信息源、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及学生成长进步的发现者的角色。因此,我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中青年教师,应当努力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

其次,名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对我们来说虽然比较新鲜,但只要我们放下架子,反思经验,从头学习,老老实实地学,认真虚心地学,就能全面完整地把握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的学习,缩短了我与新课程相知融会的时间与距离。第三,新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从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新课程实现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探索,来把握,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示范与指导作用,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范本,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我要感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它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

带着疑虑,细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

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

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

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着,边看边想。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

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

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

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值,它们可是刘老师的又一项发明。当她意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渴望得到100分的时候,她和同伴们说发明了"A100"、"B100"这样特殊的分数。考试时,如果学生一次全部答对了,就可得"A100";如果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机会,若做对了,就可以得到"B100"。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非常愿意拿回去重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在一切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细心维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教师要时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想每件事应该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采!"

刘可钦老师还说:"每时每刻我都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我们用心灵读懂心灵。"当学生讲错的时候,轻轻的一个微笑,他知道没有关系;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明白有人关注;当他不认同老师的观点时,一个微微翘起的大拇指,他体悟到不会受到批评。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你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浓浓的师生情全包裹在即将绽放的花蕊中!

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

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阅读刘可钦,走近刘可钦,才知道: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我想,仅仅走近刘可钦是不够的,如果可能,应该走进刘可钦。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

感悟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2024,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为您编辑]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作者简介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

近几年主要从事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她强调将工作与个人的兴趣整合为一体,并以研究的眼光来对待培训工作。她提出并实践着学习共同体为培训平台,教师专业素养的两个基本要素--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为培训核心思想,不仅使各层级教师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过程中也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华东师大学报》、《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教学(数学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等八部著作。

内容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质疑,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坚定的信念。基于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它们可能不是灵丹妙药,但给予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给予我们对问题深入追问下去的勇气和方法。

精彩分享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并且在这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领悟过程,更包括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对数学和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例如,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学习数学自己也可以创造而不仅仅是背诵定义公式,做大量的练习等。

在共同的教学实践诊断、交流、研讨中,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也真正意识到自身最欠缺的正是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那么,数学学科是什么呢?落实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研究者能从高角度上对数学有所把握,还需要研究者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了解。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思考:

数学学科本质1: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水平。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数学学科本质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基本数学概念背后往往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数学学科本质3: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又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小学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其中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

数学学科本质4: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

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数学学科本质5: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可以说,数学的理性精神(对公理化思想的信奉)与数学的探究精神(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是支撑着数学家研究数学而研究世界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研究世界的最原始、最永恒、最有效的动力。例如,自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欧氏几何的钟爱,使得古希腊人只关注数学的严谨结构及其理性之美,而不关注现实的应用。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支撑下,古希腊人能够探究人眼所不能看见的世界,研究遥远的太空;也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转变:从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还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了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简称罗氏几何)以及后续的黎曼几何(简称黎氏几何)。

读后随感

本书中有很多的优秀教学案例,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为了能理解学科新理念,跳出原有教科书的结构,追寻新的认识,超越传统知识视角的结构,采用案例描述的方式给我们渗透笔者的观点。由于要在校要开一节《圆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提高,于是我非常的认真学习了本书,特别是对第四章一样的圆,多样的演绎进行的研读。对于一节概念课,我们要思考三个W:why,what,how.也就是要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一概念,它在数学上、生活中有什么用?除了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外,其本质是什么,来龙去脉是什么?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构建概念图,这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要让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而不是记忆或者背诵概念的形式化定义。

对于优秀教案,我们该怎么运用呢?学习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或观摩一节好课一定要把握其好的根本原因,不要简单模仿其教学活动,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追问优秀教师为什么设计这个活动,我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什么等问题。在把握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潜能,教师就可以大胆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

《课堂观察》读后感2000字


作为老师,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如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在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在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本书由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课例研究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余杭、北京海淀等若干学校探索课堂观察的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作者选择了20个问题,解答了有关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流程等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维度进行设计,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这部分作者写了四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种团队合作,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属于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强调客观性,而非主观性。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看了这本书,发现以前我听评课时有很多没注意到的地方,很多的东西可以改进。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

1、 要听好别人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

传统的听课,常带着的是学习的心态,但究竟学什么有时自己也不清楚,以至于听课与评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观察的重点。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听课,是在之前做足了“功课”才进入课堂的?都是抄抄、看看、走走,凭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在观课、看课、评课,很少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评课。其实听评课应该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比如说对学生的了解,对老师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他的教学风格、他正在从事的课题研究以及研究方向,都要有个了解,你才能针对他的课堂去进行有效的瞭望和观察,才能对高价值信息保持敏感并及时捕获。做好观察的课前准备,才能避免观课的随意性,保证教研的有效性。

2、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听课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目光主要盯着教师,较多地注意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我们观察的角度大都是针对教师,一般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目光都是锁定在老师身上的。现在都强调“以学定教”,那我们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李希贵在他的《三十六天美国教育之旅》一书里谈到一点:为什么我们课堂上的录像机总是对着老师?他说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并没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但外国教授就提出,为什么你们中国的录像机总对着老师呢?从这一点我可以反思到我们的教研,我听课评课的目光基本是围着老师转的,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反应、状态,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教学的最终,有没有效果,一定要看学生。有一个案例讲到,一次听课,听课老师听到旁边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无聊”,他就追问这个学生,问出了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内心的一些变化。这个例子说明,听课不能光通过看,也不能光靠听,而要全方位地去观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自主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我们常对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课堂现场,只是看、听,并使用统一的课堂评价表,很少使用工具,没有制作和使用适宜工具、个性化量表等的习惯和意识。其实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不同,需要有较强针对性观察记录工具。而对方法的掌握,一是要借鉴,二是要创新。在方法和工具的选用上,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和创新。比如观课,如果要着重看看老师的提问有什么问题,那肯定要设计一个专门针对提问的记录表出来。有了记录表,你的观课、看课就不会那么盲目,信息搜索和记录也会比较全面。不同观察记录工具可以自行开发,我觉得开发时,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与指导。

4、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

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尚浅,洞察课堂问题的敏锐力不强,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想法,有时还习惯于对课堂做主观判断,不注意对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学过程做深入细致的、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应该把详细的过程记录下来,不要掺杂主观性的东西,忠实于课堂,再进行研讨,这才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观察是在欣赏和评价这门艺术,最终都是要看效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学有所得的课,都是有成效的课,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观察,都是值得提倡的听评课方法。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学无止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在课堂上观察的技巧,使我们进入课堂所学能更好地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会继续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观察读后感8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课堂观察读后感”推荐内容。

书是阳光,能照亮人生之路,作品一书引起了无数读者内心的共鸣。写好一篇读书感是对读过的文章的的一种印象的加深,你是否清楚该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课堂观察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1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一种听评课的新范式终于应运而生了,即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下面就简要地论述以下各个环节。

1.课前会议--熟悉与确定

课前会议要做什么?

一是上课的老师来说课,说说这个课的内容和主题;说说学生情况和学习特点;说说教学目标;说说重难点以及攻破方法;说说我的创新点和觉得不足的地方;作文说说我怎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就是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老师对话,进一步确定观察点。这就进入了最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根据观察点开发适合课堂的观察量表。我们一般的观察量表都是所有人同一张表,同一个观察位置,再打同一个分数。然而这个范式在这里被彻底推翻。不同的老师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在不同的地点完成不同的观察量表。

如何确定观察点呢?

从课程性质的维度,可以观察如何以问题驱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

从学生学习维度,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突破难点、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作用、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学生活动参与的广度和学生提问。

从教师教学维度,可以观察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师任务布置的有效性、教师的讲解行为、教师是如何突破难点的、课件的设计与演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处理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控。

从课堂文化维度,可以观察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的思考习惯、学生是否听清师生的声音和教师的目光分配。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2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3

这个学期我们研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我们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也是团队合作。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是为了改善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的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思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是:

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4.我在课堂里听了40分钟,我的整体感受是如何?

这本书是沈毅、崔允漷等老师智慧的结晶,引领我们走向更专业的听课、评课,但与盲校的课堂观察,是不是能够完全切合,还有待考证。在下学期的听评课中,我会结合这本书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探究适合盲校的课堂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4

本学期读了一些书,其中拜读的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2、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5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6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800字!

听课、评课活动是每个学校都在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以来,我也一直都有在参加这项活动。只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只是通过这类活动进行学习,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评课,在我看来是一项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的事情。

第一次正式听到接触“课堂观察”这个词语,是在去年的教师大奖赛中,我们作为课堂观察者观察两位上课教师的课堂展示。而在那次观察过程中,我只通过自己的观察,粗略地描述了一些学生上课的表现,记录学生听课时间、参与课堂活动时间等。但其实仔细思索却发现,我的这些行为只存在于形式,只是对于书面问题的一些简略回答,并不是一次非常有效的课堂观察。

在本次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的肤浅。在书本一开始的描述中,也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我当时的感受。

从书中我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之前的听课多数都是从“教”者的角度去观察课堂,关注的也主要是教师的环节设计和问题处理等;但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引导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学”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是观察学生学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从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更深刻、更贴切的评价和反思。

书中还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无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综合自己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三无”的现象的确还是大量存在,这也说明了自己的课堂效率还有待提高。

我想,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7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的新着。正如着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乍看书名真有些疑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其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差异?作者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实际上,我的疑惑也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学录音录像就被拿来作为教学分析、辩论和反思的重要素材。课堂观察首先被认为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常常运用自身拥有的概念系统对自己或同事正在做什么进行分门别类,而后条分缕析,进而反思建议。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一个概念系统引导下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拥有一套能够运用来分析自己教学的概念工具。于是,以往的听评课也主要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也便有了诸如崔允漷教授提出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等。课堂观察的维度成为了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量规;课堂观察的记录成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建议的理据;课堂观察的过程成为了教研活动的抓手。课堂观察更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于研究者而言,此书是“芳林新叶”;于实践者而言,有“柳暗花明”之感。

书中的“课堂观察”的新价值是由教师教育兼顾学生成长。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可见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学”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主教从”理念的再度体现。夏雪梅老师的这本着作,读后感觉有四个特点

特点1:五维度的分析框架。该论文提出了五维度的分析框架,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非常真实的从教学现场中来的生动资料。

特点2:揭示了教育现况与未来的拉锯战。该论文揭示了我们教学改进的两种取向。第一种是效率取向。第二种取向是个性化。我理解的个性化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出他的潜能,用定制化的教育举措,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特点3:解释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必要性:课堂观察。该论文提出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也可以用于解释学生学习。

特点4:建构一套具实用性工具来探究学生学习。该论文整篇都是在探究学生的学习,但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而是着力探索实用性的工具。

同时,我想到最多的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分配不同的观摩教师分别记录与评价综合量表中的某个特定维度。在听课后,根据个人的记录与评价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可以避免通常在教学研讨中常见的随意性与主观性,也能大大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与质量。

1、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内教与学的状况所进行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我们开始的时候观察量表以改编别人的量表居多。由于不清楚量表背后的理论假设与问题指向,所以量表中原有的一些指标就不好观察,也不好记录,更不好推论。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是现阶段正在进行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发和合理运用都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2、课堂观察的课程应该以常态课为主,结果应作用于实际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心理压力,害怕自己的课上得不好,上课存在较多的表演成分。我们认为课堂观察不是观摩公开课,而是常态的教学行为的教研研讨,为日常教学提供改进建议的'依据。我们在操作中要求被观察的教师应尽量展现课堂教学真实的一面,不要通过表演来遮掩存在的问题,否则会使课堂观察失去价值。

3、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对课堂观察的参与和对观察结果的研究,是教师从事专业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它也是教师间思想碰撞,交流经验的一种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

我们教研组在去年也运用了课堂观察量表,教研效果也更有针对性了。读完此书我越发觉得量表设计的切入点尽量要小。开始设计量表的时候,总想用一个量表包含所有的项目,描述性的项目太多,操作起来极其不便。使用实践的过程发现量表的设计越小越好切入。譬如我们有一位老师观察点为小组合作的参与人数记录。她记录的小组有效发言人数只有1人,得出教师问题设计的太难,在小组内很难产生合作探究的可能,需要教师讲解的结论。我们把课堂观察的点设计的点小一点,由小见大。有效的课堂就是由一个个的小点所建构。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出现更多的问题。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课堂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实践证明,运用好课堂观察量表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

最后请允许我用李开复先生的话来作为结尾:“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分辨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8

读了《课堂观察》一书当中的《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堂观察,这为我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实践****了帮助。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范文参考网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从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观察的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一定能够适时的运用好书中的知识。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观察、课堂、学习、进行、听课、教师、老师、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弱水三千,吾取几瓢?——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读后感《《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