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拿到书后心中一直嘀咕:这本书可真奇怪,教育没有用那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页往下看,这个疑问已然存在着。但渐渐地,到了一小半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我的思想才是与现在的教育背道而驰的。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教育之困;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 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期望,人为地控制了孩子的生长,让他们失去了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2024,自己没发现。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2024改过来抄写三遍。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这个同学又交了张纸条,指出老师说到没做到。于是老师在纸上抄了三遍那个字2024,并跟同学们道歉,还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这位老师的言出必行,无形中给同学们上了一课。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2024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我们班的学生立马就在底下嚷嚷:骆老师,你写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幸好书中的事我还记得,马上在黑板的角落里把a写了一排(7个),每一个a字2024都认认真真写,分两笔写成。边写边对他们说:嗯,你们说写错字2024抄写几个啊?一排!7个!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那老师按规矩来!虽然等我抄完有小朋友在下面窃笑。自从这次以后,如果我们班有写错字2024的同学,便会自觉抄一排交到我面前,身教胜于言传。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要改掉一些做法。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就如林格所讲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

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本书我是被确实书名所吸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在教育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价值呢?我通过第二次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在书中的意思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扞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我理解为:不能以教定论,不能以学定性。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如果老师分数划生,学生心中只有分数,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吗?片面的追求,把学生的本能固束,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教育是有爱的。爱,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爱,给予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一种无形的爱,它可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它能教育变为有用。

再次,教育是无形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指得是有形的教育是没有用,而无形的教育并非没有用。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我们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而能形成无形的能力,学生会受用一辈子。

因此,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给教育输入爱,使得有形的教育化为无形的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才是我体会。

读教育专家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只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就没有了,课堂只是面对少数学生了,这样也就违背了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多读书真的能帮助我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改善,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行教育之万里路。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深化和体悟这个会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的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其间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在品尝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翩飘下,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感觉,都曾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林格先生说: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需要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树不直,难以长大成材,因为在生长过程中难以舒展,也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依靠的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树枝的正直向上(才能潇洒自主)。求知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不断深,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正直向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在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着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着: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投入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了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和哥哥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了它。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配得上它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直的定义,所谓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扞卫和尊重他人正当的收益,帮助弱小,保障他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不愿意从内心承认规则,就极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这样,不仅会陷井学习的困境之中,人格最终也会受到挑战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中,经常会说到一个

读《你不是没有用》有感


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不是没有用》出自于《让孩子感动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每个故事都能触动我的心灵,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你不是没有用》这个故事。

有个孤儿,他一直活在不自信的世界里,山上的方丈知道了,就叫他找一块普通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无论别人给他多少钱,都不能卖出去。男孩去到集市,有个妇女要用六文钱买这块石头回去给她丈夫压纸,男孩没有卖。不久,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价格竟高到五十两银子!第二天男孩去了珠宝行,居然有人愿意用愿意用三家珠宝店、两家店铺来换。男孩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方丈,方丈意味深长地说:同一块石头,在妇女眼里它就是个压纸的,而到了珠宝行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玉,你说你有没有用?

我想,每个人的起点不一定是一样的。故事结尾虽然没有写出男孩的结局,但我想他一定是明白了方丈的良苦用心。从此这个男孩不再自卑、正视生活、正视自己,终是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与价值。这一定也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好坏,但是我们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高低。我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去发掘就一定会有闪光点!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后感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放在过去谈也许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仍然还在谈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还远远不够。跟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有几个是玩的非常不错的,我们还拜过把子。在小学的时候大家都还比较有上进心,但到了初中我一伙伴说不想读书了,为此后面我还跟班主任老师专门到他家里跟他父母谈,但最后都无功而返。这是我第一个小伙伴放弃读书,初中都没有毕业,至今记忆如新。念完初中之后,中考,我们学校真正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结果就是一大批伙伴从此放弃学生生涯,投入到社会当中去。有的还好一点学了一点技艺能够养活自己,有的就是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甚至还有的结帮派在外面干坏事,然后坐了很多年牢狱,大好青春就呆在牢狱里面渡过。很难想象现在的小孩还没有想读书的意识和观念,也许你还在听着大人们讲某个小孩没读书自己在外面闯荡,每个月几千块工资,甚至还有开厂的回来开宝马奥迪是如何的风光,但是你看到了别人的风光是否看到风光后面的辛酸历史呢?过去投机倒把也许就能很快挣取一桶金,因为靠着信息的不通畅,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透明,下一波要求的人才绝对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去学习将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作为新一个时代的接班人,也许你不一定要读研究生读博士但一定要想办法接受高等教育,这样至少你起步就不会比人低多少。你也许会羡慕某人家里条件如何的好所以他能够获取的资源很多,甚至你会瞧不起他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获得,但现实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你的瞧不起而获取不到那些资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是在他父辈努力的基础上才有今天。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后代继续跟你一样的想法的话那就好好努力,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作者从现象,缘由,总结三个层面谈到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此分享给大家。

1现象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极具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2缘由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3总结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有些路好不好走只有你自己亲自尝试才知道,有些东西看起来风光但往往是背后辛酸历史。永远向前看!世界,晚安!

《你不是没有用》读后感400字


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不是没有用》出自于《让孩子感动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每个故事都能触动我的心灵,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你不是没有用》这个故事。

有个孤儿,他一直活在不自信的世界里,山上的方丈知道了,就叫他找一块普通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无论别人给他多少钱,都不能卖出去。男孩去到集市,有个妇女要用六文钱买这块石头回去给她丈夫压纸,男孩没有卖。不久,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价格竟高到五十两银子!第二天男孩去了珠宝行,居然有人愿意用愿意用三家珠宝店、两家店铺来换。男孩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方丈,方丈意味深长地说:“同一块石头,在妇女眼里它就是个压纸的,而到了珠宝行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玉,你说你有没有用?”

我想,每个人的起点不一定是一样的。故事结尾虽然没有写出男孩的结局,但我想他一定是明白了方丈的良苦用心。从此这个男孩不再自卑、正视生活、正视自己,终是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与价值。这一定也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好坏,但是我们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高低。我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去发掘就一定会有闪光点!

《没有孩子是差生》读后感


前几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书时,我被一本名字叫《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书所吸引。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书的作者叫朱国红,网名清澈小舟,是一位小学高级教师。书中作者那独特的教育观点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令我眼前一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好好儿读读这本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富有人性和理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我解除了好多的困惑。使我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和家长,先前的一些不妥当的做法。

书中的《教给孩子学会欣赏》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朱老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搞了一次主题为“真情面对面”的活动,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图表,要求学生写出班上其他同学的优点,在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老师再把每个学生得到的赞美汇总,分发到各自手里。这样每个学生手中就握着全班同学对自己的赞美。并要求每个学生在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大声地把“赞美”纸上的内容读一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关注周围同学的点滴进步,同时也体会到了被人赏识的幸福,树立了自信。使同学们加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做法。就在我刚刚送走的这届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两个月,为了抓好班内的纪律,使我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班风中努力学习,顺利毕业。我借鉴了上师范时学生会的那套管理办法。在班里实行了班干部轮流值日制。班里有七、八个班干部。但平时真正参与班级管理的似乎只有班长一人。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们的积极性,我安排他们每人一天轮流“值班”。“值班”干部当天的任务是把违纪的学生名单记录在值班日志上。下午放学前拿给我,我再按照他们记录的情况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方法试用两周以来,虽然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影响了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我感觉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方法。

同样是发现,朱老师发现的是优点,它是学生最渴望被人认同、欣赏的。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被人欣赏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而我发现的是缺点,它是学生最不喜欢被人揭开的伤疤,一旦揭开将会极大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我决定改变原来的做法,在新的学期去尝试一下朱老师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会欣赏,让学生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发现美,体验美。“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01

最近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感慨颇多。

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被改变成了影视剧,《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以及最近很热的《我不是潘金莲》都出自他的手笔。

《一句顶一万句》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深刻揭示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部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几乎没有景色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而是用非常平实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个一个的事件。往往是一个事件还没有叙述完又开头表述另一个事件。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纷繁复杂的感觉,全书牵涉出来的人物也非常多,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有话说太重要了。有话说、会说话才能成就铁哥们,促成好姻缘,帮你结交贵人,从而改变命运;而说错话,没话说,传错话就会引发各种矛盾,比如父子不和、妻子出轨、朋友反目。

整部作品就是用各种故事来印证这个道理。

小说揭示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各种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那种对愚昧的揭示,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比如:

卖豆腐的老杨不想让儿子去读书,是怕儿子将来有了文化,有了好工作,就不把他这个爹放在眼里了。

后来,他和朋友老马闲聊,老马随口说:当了政府官员,再卖豆腐,那豆腐生意会更好!就像退休后做木匠的胡县令,虽然手艺一般,却能卖上好价钱,还不是因为他有个退休县令的名号!

老杨一听,恍然大悟,赶紧送儿子去读书,不过这读书不是为了新学,也不是为了科员,还是为了卖豆腐!

再比如:老杨为了让两个儿子都巴结他,故意只选一个儿子去读书,还得选脑子笨的那个去。因为他觉得人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走了,那豆腐坊就栓不住他了。

这段描写简直是把愚木短视的思维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维和启蒙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不改变愚蠢的思维方式,各种愚蠢的行为就层出不穷。

好比重难轻女的老太太,觉得把新生出来的孙女活活掐死是为家人做了一件善事;好比觉得钱能换来美貌,美貌又能换来更多钱的女大学生为了整容不惜去裸贷;好比为情所困的女子,为了挽回变心的情郎不惜跳楼割腕

一切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行径都来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愚蠢思想。

02

作品对小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写实入微。

比如,写杨百顺到师傅家分猪下水的心理活动:现在师傅不能动了,杀猪成了杨百顺一个人,杨百顺每次杀完猪,仍先回师傅家,师娘接下工钱,下水仍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就觉得师娘有些不明事理。杨百顺没有妄想拿工钱,但两个人的活现在归一个人干,起码在下水上应该显示显示。但师娘只显示在脸上,一见杨百顺背着木桶进门就笑看看,你师傅没看错,百顺是个挑大梁的材料,或说啥叫逼上梁山呢这就叫逼上梁山但笑归笑,下水扔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拎着三件下水往回走,心里就有些窝气。

这样曲折入微的心理活动,没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小说也写尽了苟且现实中的各种算计,比如:老子和儿子为了谁先娶妻各种心机算计;长辈们四五天就能拍板定下一庄婚姻,临成亲时却要对聘礼嫁妆的多少斤斤计较。

总觉得作者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刻意描绘了人性中很多丑陋的东西,书中的人物活脱脱一副丑陋中国人的群丑图。

比如:

爱占便宜愚昧短视的老杨;自负爱使小心眼的老马;爱看明清小说意气用事的秦香莲;因为一点莫须有的误会就起了杀人报复心的杨百顺;兄弟刚死就着急把弟媳赶走分家产的姜氏兄弟;为了跟兄弟置气,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得鼠疮也不救治,眼看着女儿活活疼死的曹满屯

这样的人设和情节,读起来有些沉重和压抑,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行文的老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03

读书和受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开拓眼界的方式。

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他们只能靠人生经历和现实的捶打,一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是这种拓宽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一个能力低,眼界低的人,他获得的平台也很低。因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有句话说贫穷是会遗传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个走南闯北的文盲,其眼界未必一定比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要低。

可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成本去走南闯北。

阅读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活半径内,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拓展眼界,消弥愚蠢和固执。阅读能让我们从各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时时警醒,时时更新。

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不是固执的,而是灵活、包容和开放的。

愚蠢和固执往往是共生的。越是眼界低的人越固执,越容易陷在狭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小说里意大利传教士老詹在延津县兢兢业业传教了一辈子,最终也只发展了8个教徒,就是这个原因。

读着书中人物的愚昧之举,忍不住会怀疑真有人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吗?

但很快我也反思,因为没见过没经历过就去怀疑,是不是也是眼界低的表现呢?

刘震云的书让我了解了一种从未经历过和旁观过的生活状态。

很多悲剧都源于无法打破眼界的局限。

在感慨书中人物的局限时,又岂知你我是否也因为眼界的狭小,而炮制出一出又一出悲剧和闹剧?

你敢说你没有吗?

那些因为一点苟且就陷于婆媳大战的妇女们;那些因为单位的一个评优落选就郁郁寡欢的同事们;那些为了满足生理或情欲的冲动不惜自毁父亲形象而出轨的男人们?哪一个不是呢?

人啊,往往是时过境迁再回首的时候,才觉得当初的行为愚蠢可笑,可当初做蠢事的时候却是一种执迷不悟的状态。

04 其他零碎小感悟

感悟一:隐含的宿命论。

主人公的每一个命运转变,都可以用机缘巧合四个字2020来概括,看不出多少主观努力的作用。

比如,杨百顺之所以能得到去政府种菜的稳定工作,是因为县长去看社火表演,觉得杨百顺演的好所以请了他。但是一直爱看锡剧的县长为什么突然改看社火了呢?乃是因为演锡剧的主角苏小宝赶回家给老舅奔丧了。

就像小说里写的:杨百顺能进县政府,以为该感谢社火,其实应该感谢锡剧中这位男旦苏小宝;接着应该感谢苏小宝的老舅死的是个时候。

小说里没有狗血的巧合,皆是这种看似不相关,却如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缘巧合。也因此,让人觉得故事特别真实,不得不感叹作者编故事的能力。

感悟二:世俗的道理。

细读小说还可以明白很多世俗的道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比如,正因为(老史)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属,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县长,而是不知道他的套路。

再比如,姜虎死后,他的两个兄弟盼着弟媳妇吴香香改嫁,好把家产挣过来。吴香香本来想改嫁,但因为看出姜家的苗头,心中有气,偏不改嫁。人只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着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感悟三:中国老百姓对为官者的惧怕与生俱来,自古有之。

究其根源当然是法制不健全,人治大于法制。

老百姓巴结当官的除了想要捞好处,更是害怕一旦得罪了当官的,自己的生活轻易就被当权者毁了。

杨百顺原来是挑水的,进了县政府还是干挑水的活。但是因为沾了县政府的边,身边人对他的态度也变了:

原来他去修鞋,鞋匠嫌他总是赊账不肯给他修,自从他入住了县政府,鞋匠上赶着免费给他修;进县政府工作后,他依然无房无钱,但开馒头店的吴香香愿意嫁给他,也是看中了他在县政府工作的好处。

距离小说中描写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然而我身边的现实状况却并没有改变多少。

比如,在我们这个保守的北方小城,依然有很多人愿意领一份微薄的薪水去给领导当司机,想来也是看中了这种便利吧!

什么时候,当我们的老百姓不再惧怕当官的,不再刻意巴结当官的,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

什么时候能达到一种境界,就是我只要守法办事,就没有人敢欺负我,相反你当官的,不好好执法,我还能有效地举报监督你。那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真的提升了。

感悟四:这部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杨爱国和继女曹青鹅之间感情。他们的感情超越了血缘,非常真挚不掺杂任何利益。

感悟五:小说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外国传教士老詹这个形象。

老詹兢兢业业苦口婆心传教了一生,却只感化了8个教徒,其实也是暗示了中国式思维的顽固和保守。

老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传教,面对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并没有感受到孤独,反而活得很有奔头。

反观小说中的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最终都被蝇营狗苟的琐事桎梏了一辈子。

作者也许是想借老詹这个形象,告诉读者信仰才是对抗心灵孤苦的终极力量。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苦,活得累,活得孤独?

信仰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文/奇奇漫悦读

教育是温暖的读后感


《教育是温暖的》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北京史家小学语文教师万平老师写的《教育是温暖的》感受很深。“温暖”,更多的时候会让我们想到春日的阳光,父母的慈爱,家庭的温馨,想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想到孩子们一张张健康的笑脸——是的,那是我们的心灵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所应该保有的温度。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万老师说得好,“唯有良心,才有教育,因为它是教育的准绳”。良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一名教师的师德底线,而师爱即是来自于教师良心的升华。

在万老师的眼里,她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因为翅膀受伤了才跌落到人间,只要有人能够将他们的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再次飞起来。而我们老师,则是上天派来专门修补翅膀的人,我们以时间为针,以爱心为线,以智慧为眼来发现每一副翅膀断裂的伤处,使无数的天使再次振翅重返天庭。这段话让我感受到在所有的学生当中,身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问题,细致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耐心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见到一点“亮”就夸,使他们由不起眼到越来越亮,最终能振翅高飞。

对于我们班的姜南,我就用了万老师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姜南是四年级时转过来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父母因忙于做生意没时间管他,对他的学习也是不闻不问,致使成绩一路下滑。等到五年级我接班时,学习已无法收拾,两次单元检测成绩都是不及格。我把他的妈妈约来,和她沟通,她竟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学得如此之差。是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让姜南的妈妈对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确实与其他孩子存在着很大差距,不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我告诉家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次,姜南妈妈不再把自己的孩子与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比了,而是和我一起分析姜南存在的问题,并答应回去和江南爸爸分工,一人负责一科,争取早一点让姜南赶上来。这次谈话很有效果,江南的作业基本能按时交了,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平时的学习中,我只要一发现姜南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并鼓励他只要你认真学习,你一定会超过徐志豪的,(这是他自己制定的目标,虽然有点高,一时半会也追不上,但他却有了学习的动力)。期末考试,姜南的语文、数学都及格了。很令人高兴。

万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学生他是被关注的,他是安全的。这使我想到平时我也经常会用拍拍肩膀、摸摸头等方式,让我的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他的所作所为总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课堂上,我在和孩子们相互问好时,会面带微笑环视所有的学生;学生写作业时,我尽量找机会走到每个孩子身旁,或表扬写得好的地方、或提出改进建议、或在他们的本子上示范书写等等。因为我深知: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万老师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向我们展示着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历程,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扎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成长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必要前提。再看我的班级管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很多,却因为不够扎实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万老师的差生转化工作很到位,效果也很好,除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学校教育外,还通过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的谬误,努力构筑家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以期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

在我们的家校联系上,校讯通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校讯通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每天的作业情况,以便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还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校讯通及时的给予孩子表扬、鼓励、督促、帮助,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孩子在集体中始终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我通过引导全班学生的家长加入校讯通来实现更方便的家校沟通。经过努力,全班已有26名同学的家长加入。看来,自己需要做得工作还有很多啊。

班主任工作如此,学科教学也是如此。万老师用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小猫章”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认真做作业,我用在学生作业本上画星星,评选“星级作业”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作业写工整。万老师收藏学生的作文,我也让学生把优秀作文抄在方格信纸上收藏。事实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一些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去做了,只是做得不够仔细,不够扎实。因此,我们也就没有收获万老师那般的精彩。

万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书中,万老师用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标题探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通过“天天向上奖励卡”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最初的习惯培养费时费力,但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必将终生受益。好习惯的养成是全方位的,万老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从行为习惯到语言习惯,都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培养。例如,教育学生如何进教室,如何坐座位,如何收拾书包,如何从书包里拿具,如何静静地交作业等等。万老师的习惯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万老师的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这一点我也在管理学生时进行了应用。学生桌椅的摆放有标准,以地砖线为准,码放整齐;大书包一律放在椅子上,小书包一律挂在课桌左侧;书本放在桌面的左前方等等,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的来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读《没有孩子是差生》有感


润泽你的心灵

——读《没有孩子是差生》有感

陈玉新

本书由吴法源和王莹两位编者汇集了50个"问题学生"的成功教育案例,展示了许多优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特色。案例范围包括了小学到高中,而且还有很多比较尖锐的学生问题如:早恋、沉迷网络、厌学、叛逆、娘娘腔、自闭等等,每个案例都是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也是贴近现在的学生实际的。书中也就是通过这50个案例展示了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所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虽然如此,作为差生的父母和老师,谁也无权放弃"转化差生"的努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教育差生的最佳途径。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孩子孩子。多角度地看待学生,以期待的心情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丰富的生命个体,他们个个都是那么优秀。

我们班的小威,一个随父母亲从四川来这里做生意的孩子。开学后一周的一个早读课上,英语老师拿着他的默写本给我看,天哪,英文书写歪歪扭扭不算以外,那分数才叫惨不忍睹,不是零分就是五分。我安慰英语老师,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下课后,我把战战兢兢的小威带到了办公室,轻声询问起他小学时的情况,从他断断续续的述说中,我终于弄明白了,由于他们那里小学疏于英语教学,作为初中生的小威,英语水平只有我们这里四年级孩子的水平,甚至还不如。我把小威的情况告诉了英语老师后,决定和英语老师一起帮助这个孩子。我先给小威换了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同桌,让同桌每天早上督促他读英语单词,如有不会帮他纠正;同时我布置小威每天把从英语老师布置背诵的单词中挑自己想背的5个单词,背熟并能默出,第二天我来抽测默写。第一第二天实施情况还不错,可是第三天,我抽测的五个单词,他只默出了3个,我忍不住大声道:"怎么只要你默5个,你都不会,何况同桌每天都在教你读。"见我生气了,小威头都不敢抬,一声不吭。当下,我就后悔了,我的初衷不是要帮这孩子吗?我怎么三天就没了耐心,我还要求孩子要对自己有耐心呢。于是,我叫他到教室外面,细声细语地问他昨晚背诵情况。他很委屈地说:"老师,我很认真背了,只是昨天的单词都很长,我早上来的时候还背给了小燕听了呢,可是你报给我默的时候我一紧张就忘了。"听了孩子的话,我庆幸自己没有拂袖而去,而是耐下性子问明情况了,否则我的计划不就功亏一篑了么!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天天和小威的同桌坚持着,而小威也挺争气,都能把他承诺的5个单词默对。那天星期一,我一进教室,小威就拿着默写本跑到前面,小脸涨的红红的,说:"老师,今天我可以多默几个单词吗?"我立刻很夸张地大声说:"当然可以,你能默几个?""我试试看,可能会有十几个。"接下来,小威果然不出众人所望,默出了13个单词,其中大部分的单词都还挺长的。下面的同学给了他很热烈的掌声,我也奖励了他两本英语本子。英语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叫他回答问题,在班上表扬他。从此,他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这不,在期末考试中,他居然考到了54分,虽然还不及格,但是对于一个基础很薄弱很薄弱的孩子来说,这可是质的飞跃啊。他自己也开心地说:"老师,谢谢您,我下学期争取考及格。"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这是我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确实,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欣赏他们成长的脚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尊严的成长。而且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同样包藏着艰辛和快乐、苦涩和幸福。一个群体中的学生总是各有差异、形形色色的。对待那些学习上马马马虎虎,在品德上又多半不给人好感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是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为此,老师不能只抓"西瓜",而忽略了"芝麻".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爱"撒向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好的方面,肯定和表扬他们可爱的地方,并且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关心他们爱他们。

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和老师和教育做对,更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学习成绩不好。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和意识,让我们都能点石成金,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热心、信心,使每一颗年幼的心灵得到润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没有孩子是差生》读后感1000字


《给教师最有用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最有用的建议》读后感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2024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2024,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做最有用的员工读后感


做最有用的员工读后感(一)

这两天,公司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艾莫老师《做最有用的员工》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觉到做一名员工,无论是普通的技术工人,还是管理者,想要得到领导的肯定和价值的体现,首先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规划中设定一个理想及明确的目标,根据理想与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行动,才能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从而塑造完善的职业品格,在企业当中做一个有价值的员工。

讲座从12个方面论述了一个有价值员工所具备的条件及所必备的素质,概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三是心态,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如何做一个好领导,而做事就是如何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提高对公司的贡献,对传播企业文化的播撒。心态是不可控的,心态随着人们喜怒哀乐在变化,只有提高境界控制心态,才能突破心智模式,如若做到则成功是必然的,你必定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

艾莫老师讲座中提到怎样提升自身的价值,做好自己,配合他人,创造环境,是衡量员工好坏的标准。

要做好自己,诚实、勤劳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更要有责任感。诚实,在这个社会,永远是人长久立于社会的最基本品质。要想在一个企业做得长久,必须要得到企业信任,且诚实也是赢得老板信任最关键因素。同样,勤劳也是吸引老板用人的砝码。老板雇佣员工的直接目的就是帮他做事,没有一个老板愿意花钱雇佣一个不能为他创造价值的员工。因为追求利润永远是企业最终目的,不做事又哪来的利润?此外,我们更要有责任感,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要敢于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一个具备一般工作能力但有责任感的人远比有优秀工作能力而无责任感的人更能得到企业认可,有责任感就能得到信任,有责任感让领导敢于将重任委托于你。因为,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往往要求更严格,工作上的失误也会更少。

要配合他人,就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单位就是一个集体,一个人的力量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好发挥,与同事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与领导相处和谐,下与员工合作愉快,才能营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其他同事一起友好协作远远好于一个人单干,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当所有人组合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时,才能使各自的长处得到最充分发挥,各自的短处得到最有效避免。

要创造环境,就要不断学习,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社会发展太快,想要赶上发展的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并且要学的更好,保持一种学习进取的状态,能减少被企业、社会淘汰的几率。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增强业务能力,能取得工作的进步,进而得到工作的提升。

综上所述,学习做一个好员工不仅仅是自己工作能力上的提升,更是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学会做人、做事的过程,只要将人、事做好了,相信,最有价值的员工非你莫属!


做最有用的员工读后感(二)

这两天,车站组织观看艾莫老师《做最有用的员工》的讲座,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讲座,一个非常凑动人心的讲座,一个让我想去奋斗的讲座

当看完艾莫老师的讲座之后,心潮十分澎湃,回思以往为人,处事,工作都为自己汗颜,艾莫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他带我找到了正确的职业定位,从而塑造完善的职业品格。

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要做好自己,诚实、勤劳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更要有责任感。诚实,在这个社会,永远是人长久立于社会的最基本品质。要想在一个企业做得长久,必须要得到企业信任,且诚实也是赢得老板信任最关键因素。同样,勤劳也是吸引老板用人的砝码。老板雇佣员工的直接目的就是帮他做事,没有一个老板愿意花钱雇佣一个不能为他创造价值的员工。因为追求利润永远是企业最终目的,不做事又哪来的利润?此外,我们更要有责任感,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要敢于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一个具备一般工作能力但有责任感的人远比有优秀工作能力而无责任感的人更能得到企业认可,有责任感就能得到信任,有责任感让领导敢于将重任委托于你。因为,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往往要求更严格,工作上的失误也会更少。

要配合他人,就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单位就是一个集体,一个人的力量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最好发挥,与同事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与领导相处和谐,下与员工合作愉快,才能营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其他同事一起友好协作远远好于一个人单干,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当所有人组合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时,才能使各自的长处得到最充分发挥,各自的短处得到最有效避免。

要创造环境,就要不断学习,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社会发展太快,想要赶上发展的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并且要学的更好,保持一种学习进取的状态,能减少被企业、社会淘汰的几率。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增强业务能力,能取得工作的进步,进而得到工作的提升。

无论做什么事,其实跟人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一样的,当你没有去过的时候,你总会觉得好远,不想走了,其实当你走过去了,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简单。任何事都需要坚持,持之以恒,终有成功之日!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最有用的人,一个最有价值的人!既然选择了来到这里,选择了梦想,那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现在我为成为梦想的一员而自豪,终将有一天我要让梦想为我而骄傲。


做最有用的员工读后感(三)

通过对《做最好的员工》的认真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谈谈从学习中体会到的感受。

1、忠诚、敬业、主动、负责

首先我们要忠诚于公司,忠诚上司,我们必须忠诚才能在职场站稳脚跟,忠诚是公司的需要,更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对公司忠诚,我们不仅得到了财富和荣誉,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公司的一名设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注重每一个设计细节,避免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漏、缺,避免后续工作过程中发生过多的变更,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麻烦和困扰,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在工作上要积极、主动,不拖拉、不推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了,工作要尽职尽责,不逃避,要面对和承担。多动脑子带着思考开展工作,为公司多提合理化建议。我们要对公司永远负责,要对工作绝对负责,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做对、做好、做到位。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2、效率、方法、结果、不打折扣,不走样

效率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让效率思维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珍惜并有效的利用时间,不断提高效率,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到事先有规划,提升工作效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行动积极;事不贪多,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设定工作期限,提升效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计划有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工作还要有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就是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有了很好的工作方法,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对待工作不打折扣、不走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差不多就是不及格。设计工作也是如此,执行上的一丝细微的差距,往往会导致结果出现巨大的区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工作没有差不多我们必须以100%的心态去追求100%的结果,才能创造最好的业绩。

3、团队精神

高效的团队合作与紧密无间的集体意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团队就是一个整体。如果你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好,一个人没有完成任务,必将影响整个部门的工作进度,我们所在的这个部门就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工作都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表现。这就是我们的团队。只有团队有发展,才能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所以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要做到勇于进取,从不言弃;善于沟通;勇于奉献。在公司这个团队中,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中的一分子,要牢牢记住团队的共同目标,记住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为团队的发展而努力。在工作中要与其他部门有效的沟通与配合,认真听取意见,相互尊重,换位思考,这样就能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也能提高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4、沟通、超越、感恩

向领导汇报工作,要主动、准确、完整,我们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要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与上级沟通时,做到聚精会神、认真倾听,主动与同事沟通,做到善于倾听,采纳好的建议,把工作做的更完美。永远保持空杯心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超越自我,从优秀到更优秀。在公司工作,我要感谢公司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公司给了我提供工作的机会与平台,感谢同事的真诚合作、支持和帮助。感谢生活,感谢家人。感恩身边所有的人,做最好的员工也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喜欢《《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