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课堂观察》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课堂观察》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课堂观察》读后感

作为老师,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如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在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在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本书由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课例研究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余杭、北京海淀等若干学校探索课堂观察的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作者选择了20个问题,解答了有关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流程等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维度进行设计,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这部分作者写了四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种团队合作,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属于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强调客观性,而非主观性。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看了这本书,发现以前我听评课时有很多没注意到的地方,很多的东西可以改进。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

1、 要听好别人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

传统的听课,常带着的是学习的心态,但究竟学什么有时自己也不清楚,以至于听课与评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观察的重点。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听课,是在之前做足了功课才进入课堂的?都是抄抄、看看、走走,凭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在观课、看课、评课,很少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评课。其实听评课应该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比如说对学生的了解,对老师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他的教学风格、他正在从事的课题研究以及研究方向,都要有个了解,你才能针对他的课堂去进行有效的瞭望和观察,才能对高价值信息保持敏感并及时捕获。做好观察的课前准备,才能避免观课的随意性,保证教研的有效性。

2、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听课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目光主要盯着教师,较多地注意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我们观察的角度大都是针对教师,一般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目光都是锁定在老师身上的。现在都强调以学定教,那我们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李希贵在他的《三十六天美国教育之旅》一书里谈到一点:为什么我们课堂上的录像机总是对着老师?他说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并没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但外国教授就提出,为什么你们中国的录像机总对着老师呢?从这一点我可以反思到我们的教研,我听课评课的目光基本是围着老师转的,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反应、状态,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教学的最终,有没有效果,一定要看学生。有一个案例讲到,一次听课,听课老师听到旁边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无聊,他就追问这个学生,问出了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内心的一些变化。这个例子说明,听课不能光通过看,也不能光靠听,而要全方位地去观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自主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我们常对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课堂现场,只是看、听,并使用统一的课堂评价表,很少使用工具,没有制作和使用适宜工具、个性化量表等的习惯和意识。其实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不同,需要有较强针对性观察记录工具。而对方法的掌握,一是要借鉴,二是要创新。在方法和工具的选用上,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和创新。比如观课,如果要着重看看老师的提问有什么问题,那肯定要设计一个专门针对提问的记录表出来。有了记录表,你的观课、看课就不会那么盲目,信息搜索和记录也会比较全面。不同观察记录工具可以自行开发,我觉得开发时,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与指导。

4、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

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尚浅,洞察课堂问题的敏锐力不强,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想法,有时还习惯于对课堂做主观判断,不注意对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学过程做深入细致的、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应该把详细的过程记录下来,不要掺杂主观性的东西,忠实于课堂,再进行研讨,这才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观察是在欣赏和评价这门艺术,最终都是要看效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学有所得的课,都是有成效的课,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观察,都是值得提倡的听评课方法。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学无止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在课堂上观察的技巧,使我们进入课堂所学能更好地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会继续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课堂观察》读后感2000字


作为老师,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如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在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在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本书由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课例研究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余杭、北京海淀等若干学校探索课堂观察的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作者选择了20个问题,解答了有关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流程等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维度进行设计,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这部分作者写了四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种团队合作,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属于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强调客观性,而非主观性。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看了这本书,发现以前我听评课时有很多没注意到的地方,很多的东西可以改进。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

1、 要听好别人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

传统的听课,常带着的是学习的心态,但究竟学什么有时自己也不清楚,以至于听课与评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观察的重点。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听课,是在之前做足了“功课”才进入课堂的?都是抄抄、看看、走走,凭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在观课、看课、评课,很少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评课。其实听评课应该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比如说对学生的了解,对老师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他的教学风格、他正在从事的课题研究以及研究方向,都要有个了解,你才能针对他的课堂去进行有效的瞭望和观察,才能对高价值信息保持敏感并及时捕获。做好观察的课前准备,才能避免观课的随意性,保证教研的有效性。

2、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听课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目光主要盯着教师,较多地注意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我们观察的角度大都是针对教师,一般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目光都是锁定在老师身上的。现在都强调“以学定教”,那我们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李希贵在他的《三十六天美国教育之旅》一书里谈到一点:为什么我们课堂上的录像机总是对着老师?他说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并没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但外国教授就提出,为什么你们中国的录像机总对着老师呢?从这一点我可以反思到我们的教研,我听课评课的目光基本是围着老师转的,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反应、状态,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教学的最终,有没有效果,一定要看学生。有一个案例讲到,一次听课,听课老师听到旁边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无聊”,他就追问这个学生,问出了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中内心的一些变化。这个例子说明,听课不能光通过看,也不能光靠听,而要全方位地去观察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自主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我们常对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入课堂现场,只是看、听,并使用统一的课堂评价表,很少使用工具,没有制作和使用适宜工具、个性化量表等的习惯和意识。其实每个人的观察点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不同,需要有较强针对性观察记录工具。而对方法的掌握,一是要借鉴,二是要创新。在方法和工具的选用上,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借鉴和创新。比如观课,如果要着重看看老师的提问有什么问题,那肯定要设计一个专门针对提问的记录表出来。有了记录表,你的观课、看课就不会那么盲目,信息搜索和记录也会比较全面。不同观察记录工具可以自行开发,我觉得开发时,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与指导。

4、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

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尚浅,洞察课堂问题的敏锐力不强,往往不能说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想法,有时还习惯于对课堂做主观判断,不注意对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学过程做深入细致的、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应该把详细的过程记录下来,不要掺杂主观性的东西,忠实于课堂,再进行研讨,这才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观察是在欣赏和评价这门艺术,最终都是要看效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学有所得的课,都是有成效的课,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课堂观察,都是值得提倡的听评课方法。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学无止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在课堂上观察的技巧,使我们进入课堂所学能更好地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会继续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观察读后感8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课堂观察读后感”推荐内容。

书是阳光,能照亮人生之路,作品一书引起了无数读者内心的共鸣。写好一篇读书感是对读过的文章的的一种印象的加深,你是否清楚该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课堂观察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1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一种听评课的新范式终于应运而生了,即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下面就简要地论述以下各个环节。

1.课前会议--熟悉与确定

课前会议要做什么?

一是上课的老师来说课,说说这个课的内容和主题;说说学生情况和学习特点;说说教学目标;说说重难点以及攻破方法;说说我的创新点和觉得不足的地方;作文说说我怎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就是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老师对话,进一步确定观察点。这就进入了最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根据观察点开发适合课堂的观察量表。我们一般的观察量表都是所有人同一张表,同一个观察位置,再打同一个分数。然而这个范式在这里被彻底推翻。不同的老师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在不同的地点完成不同的观察量表。

如何确定观察点呢?

从课程性质的维度,可以观察如何以问题驱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

从学生学习维度,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突破难点、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作用、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学生活动参与的广度和学生提问。

从教师教学维度,可以观察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师任务布置的有效性、教师的讲解行为、教师是如何突破难点的、课件的设计与演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处理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控。

从课堂文化维度,可以观察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的思考习惯、学生是否听清师生的声音和教师的目光分配。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2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3

这个学期我们研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我们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也是团队合作。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是为了改善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的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思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是:

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4.我在课堂里听了40分钟,我的整体感受是如何?

这本书是沈毅、崔允漷等老师智慧的结晶,引领我们走向更专业的听课、评课,但与盲校的课堂观察,是不是能够完全切合,还有待考证。在下学期的听评课中,我会结合这本书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探究适合盲校的课堂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4

本学期读了一些书,其中拜读的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2、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5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6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800字!

听课、评课活动是每个学校都在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以来,我也一直都有在参加这项活动。只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只是通过这类活动进行学习,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评课,在我看来是一项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的事情。

第一次正式听到接触“课堂观察”这个词语,是在去年的教师大奖赛中,我们作为课堂观察者观察两位上课教师的课堂展示。而在那次观察过程中,我只通过自己的观察,粗略地描述了一些学生上课的表现,记录学生听课时间、参与课堂活动时间等。但其实仔细思索却发现,我的这些行为只存在于形式,只是对于书面问题的一些简略回答,并不是一次非常有效的课堂观察。

在本次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的肤浅。在书本一开始的描述中,也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我当时的感受。

从书中我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之前的听课多数都是从“教”者的角度去观察课堂,关注的也主要是教师的环节设计和问题处理等;但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引导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学”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是观察学生学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从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更深刻、更贴切的评价和反思。

书中还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无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综合自己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三无”的现象的确还是大量存在,这也说明了自己的课堂效率还有待提高。

我想,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7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的新着。正如着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乍看书名真有些疑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其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差异?作者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实际上,我的疑惑也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学录音录像就被拿来作为教学分析、辩论和反思的重要素材。课堂观察首先被认为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常常运用自身拥有的概念系统对自己或同事正在做什么进行分门别类,而后条分缕析,进而反思建议。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研究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一个概念系统引导下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拥有一套能够运用来分析自己教学的概念工具。于是,以往的听评课也主要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也便有了诸如崔允漷教授提出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等。课堂观察的维度成为了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量规;课堂观察的记录成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建议的理据;课堂观察的过程成为了教研活动的抓手。课堂观察更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于研究者而言,此书是“芳林新叶”;于实践者而言,有“柳暗花明”之感。

书中的“课堂观察”的新价值是由教师教育兼顾学生成长。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可见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学”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主教从”理念的再度体现。夏雪梅老师的这本着作,读后感觉有四个特点

特点1:五维度的分析框架。该论文提出了五维度的分析框架,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非常真实的从教学现场中来的生动资料。

特点2:揭示了教育现况与未来的拉锯战。该论文揭示了我们教学改进的两种取向。第一种是效率取向。第二种取向是个性化。我理解的个性化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出他的潜能,用定制化的教育举措,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特点3:解释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必要性:课堂观察。该论文提出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也可以用于解释学生学习。

特点4:建构一套具实用性工具来探究学生学习。该论文整篇都是在探究学生的学习,但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而是着力探索实用性的工具。

同时,我想到最多的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分配不同的观摩教师分别记录与评价综合量表中的某个特定维度。在听课后,根据个人的记录与评价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可以避免通常在教学研讨中常见的随意性与主观性,也能大大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与质量。

1、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内教与学的状况所进行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我们开始的时候观察量表以改编别人的量表居多。由于不清楚量表背后的理论假设与问题指向,所以量表中原有的一些指标就不好观察,也不好记录,更不好推论。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是现阶段正在进行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发和合理运用都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2、课堂观察的课程应该以常态课为主,结果应作用于实际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心理压力,害怕自己的课上得不好,上课存在较多的表演成分。我们认为课堂观察不是观摩公开课,而是常态的教学行为的教研研讨,为日常教学提供改进建议的'依据。我们在操作中要求被观察的教师应尽量展现课堂教学真实的一面,不要通过表演来遮掩存在的问题,否则会使课堂观察失去价值。

3、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对课堂观察的参与和对观察结果的研究,是教师从事专业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它也是教师间思想碰撞,交流经验的一种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

我们教研组在去年也运用了课堂观察量表,教研效果也更有针对性了。读完此书我越发觉得量表设计的切入点尽量要小。开始设计量表的时候,总想用一个量表包含所有的项目,描述性的项目太多,操作起来极其不便。使用实践的过程发现量表的设计越小越好切入。譬如我们有一位老师观察点为小组合作的参与人数记录。她记录的小组有效发言人数只有1人,得出教师问题设计的太难,在小组内很难产生合作探究的可能,需要教师讲解的结论。我们把课堂观察的点设计的点小一点,由小见大。有效的课堂就是由一个个的小点所建构。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出现更多的问题。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课堂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集体听课是教研活动中的常见方式之一,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运用价值非常大。实践证明,运用好课堂观察量表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率。

最后请允许我用李开复先生的话来作为结尾:“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分辨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8

读了《课堂观察》一书当中的《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堂观察,这为我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实践****了帮助。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范文参考网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从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观察的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一定能够适时的运用好书中的知识。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观察、课堂、学习、进行、听课、教师、老师、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课堂观察读后感1000字通用


优秀的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简单的故事情节,让我感触良多,我们来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去借鉴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模板呢?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了课堂观察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1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对“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开展了学习、研究活动。以下是我的一点小小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我查阅了几个版本的《现化汉语词典》,不见“反思”一词,但反思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是“对自己的思想,心里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东西的理解或描述”。教学反思通常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构建,并由此达到对各种与教学活动相关联的信息、决策有新理解的目的。它是一种探究。它不只是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还包括借助别人的思考和判断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为纯粹的自我反思会陷入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而难于发现实质性问题,而他人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类视角,帮助我们克服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又不只是个体行为,它也是群体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反思者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应该说,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反思型的教师肯定是追求完美的教师,而对完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难想象,一个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的教师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长时间和有效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若是能将我们在大会小会上不止一次听过、在笔记本里不止一次写过的“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之类的话语能做认真的思考,认识到做为教师的“我”所做的事将影响学生一生,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的一生有变化,要使所有学生的生活状况发生变化,使他们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人。当我们具有了这样高度的责任心时,我们就会矢志不渝地为学生寻求更好的教学。反思一是对自己的教学予以肯定,同时又是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完美。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已的课堂教学,有一节课中出现几位学生“垄断”课堂发言权的现象吗?有一节课上出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还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老师却孰视无睹的现象。我们尊重学生全体了吗?我们让他们都得到了发展了吗?我们自已是不是对这些现象认真进行反思了呢?

三、有效地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的途径

1、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肓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设计了学生从两个角度理解主题:从肓孩子、影子两个方面。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第三个方面“萤火虫”等进行理解,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5、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6、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7、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加以记录:首先,思学习过程的可行性。任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师本人从大量的相互关联的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映策略,教师要对做出的决策与学生实际的匹配可行进行反思。其次,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实施,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和维持,求真、探索的精神得到一定体现,健康的审美情趣得以发展,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应就学生三维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反思。第三,思再教学的调整与创造。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高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每一节课下来后,教师针对自己的新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可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一起深入观察、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吧!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2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3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4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课堂,不断学习和提高。当然,学习不能茫然,正当我们为此茫然时,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们如迷途的羔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收获着,并尝试在实际听课中应用着。它也成为了我经常翻阅的一本工具书,给了我在教学研究上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课堂观察》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编者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悦。这部分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编者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主要介绍课堂观察工具,从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各种用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性地利用用表,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对用表做适当的修改和整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实际操作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记录课堂观察活动后,编者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一共编印4个案例,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活生生的范本,具有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点感悟: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必须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人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人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哪一年级组织的公开课、研究课,还是随堂听课,课后都要组织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教学作评价或个别交换意见,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课堂评价范围很广,既要看教师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否体现,还要看教师的基本功等等,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5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800字!

听课、评课活动是每个学校都在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以来,我也一直都有在参加这项活动。只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只是通过这类活动进行学习,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评课,在我看来是一项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的事情。

第一次正式听到接触“课堂观察”这个词语,是在去年的教师大奖赛中,我们作为课堂观察者观察两位上课教师的课堂展示。而在那次观察过程中,我只通过自己的观察,粗略地描述了一些学生上课的表现,记录学生听课时间、参与课堂活动时间等。但其实仔细思索却发现,我的这些行为只存在于形式,只是对于书面问题的一些简略回答,并不是一次非常有效的课堂观察。

在本次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的肤浅。在书本一开始的描述中,也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我当时的感受。

从书中我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之前的听课多数都是从“教”者的角度去观察课堂,关注的也主要是教师的环节设计和问题处理等;但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引导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学”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是观察学生学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从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更深刻、更贴切的评价和反思。

书中还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无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综合自己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三无”的现象的确还是大量存在,这也说明了自己的课堂效率还有待提高。

我想,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最新课堂观察读后感6篇


让我们与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一同了解有关“课堂观察读后感”的内容吧。阅读作品后,我们将拥有自己对作品的一定了解和认识。读后感是对自己思维方式和认识层面的反思和总结,希望您能够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1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本节课教师表现出的亮点,及值得思考的要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也要合理。还需要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言简意赅,工整美观,条理性强的板书,明朗、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准确清楚,生动形象的语言。

听课是教师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经常听课,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2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3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点感悟: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必须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人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人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哪一年级组织的公开课、研究课,还是随堂听课,课后都要组织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教学作评价或个别交换意见,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课堂评价范围很广,既要看教师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否体现,还要看教师的基本功等等,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4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5

这个学期我们研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我们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也是团队合作。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是为了改善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的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思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是:

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4.我在课堂里听了40分钟,我的整体感受是如何?

这本书是沈毅、崔允漷等老师智慧的结晶,引领我们走向更专业的听课、评课,但与盲校的课堂观察,是不是能够完全切合,还有待考证。在下学期的听评课中,我会结合这本书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探究适合盲校的课堂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读后感 篇6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类似于散文集,作者林高明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在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在书中,透视技术主要讲解了在课堂上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比如课堂提示语过多而不能给学生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高学生一等的心态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教师有意无意会在平时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作者提出了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在:尊重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创意。

“课堂解魅”中的文章大多视角独特,让我学习到怎样保持一颗具有敏感和清醒的心,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龟兔赛跑与教育文化”这一片文章,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觉得作者的观点很独特:对于龟兔赛跑这一比赛,作者从中发掘了旧的教育观念的弊端:对分数的追求导致的评价手段的单一以及对纪律的重视和不关注整体的发展。教育改革是一个热议话题,新课标提倡多方面的评价学生。但是教育考核制度的制定又为学生的多方面的评价和发展提供了绊脚石,在教育考核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教师该怎么兼顾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及品性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目标,而对于我作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手来说,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为了不走弯路我将遵循书中作者给的一些建议:

一、多阅读,多反思。多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能使课堂丰富多彩,阅读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以及新想法产生的过程,没有阅读思想就犹如一汪死水,没有观念的革新,那势必不会与时俱进,那也就不会跟不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没有反思的教学是停止不前的,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之后才能前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与学生平起平坐。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交流时避免命令性的口语、记住孩子的名字以及了解学生的习性,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在体验而不是外在表象,运用教育机智保护学生的脆弱。

三、保持童心。孩子有和成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这不该被教学扼杀,作为教师要保有童心并且保护学生的童心。面对课文的参考答案我们要允许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并且鼓励这种新的想法,这样的孩子才是天真可爱的。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应该要唤起学生质疑的本能,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和意味,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开阔。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本学期读了一些书,其中拜读的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2、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800字


暑假来临,闲里偷乐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颇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教学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 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有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空间。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教学的方向,我要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今年参加市教师教育院的有效教学培训时,接触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并有幸与其作者夏雪梅博士近距离接触。

拿到书后,绿色的封面给人以清新之感,封面上的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触发了我好奇心。

于是,在多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了此书,初读时,感觉比较理性,尤其是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进展等章节,读得很艰难,有很多的术语甚至还不太理解。就着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在第三晚读到了第五章观察前对目标的处理。观察前应对目标如何处理呢?这引起了的兴趣,因为平时尽管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一直在反复强调,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依然有鸡肋之感,用之无味,充之可惜,即使是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照抄教参的。带着期待,读了下来,发现夏雪梅老师所言的目标处理,主要是指观察前针对目标达成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这样的分析,无疑能让我们在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之前就澄清:这堂课,学生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这些进步的方向设定得是否合理。那同样的,在进行微格剖析时,对教研组的观察教师而言,对预设目标的分析和处理,不仅是为便于观察,也是从目标探查教学的环节和过程。难怪,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观察或分析了目标后,即使不用进入教师的课堂,就可预知这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有可能获得有质量的学习?后来,以后教研组在开展微格剖析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召开一个观察前期会议,不仅是对课堂观察角度、分工等的分配,更多的还应聚焦目标的处理进行集中讨论,让大家明晰了目标后再进入课堂观察,进行课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报,相信团队成员定会收获更多。

本书中的第七章节理解学习过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平时一直在自勉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但读了这个章节后,觉得有点惭愧。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吗?去听课时,发现有时老师精心预设的环节,进入课堂后,就会出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似乎并不总在一条轨道上。包括自己也是一样,这种种迹像表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带着很斐诚的心,往下读。正如书中夏老师所言,我们的很多课堂观察,对认知观念与过程的观察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上,看了各教研组设计的观察指标,发现都停留在学生的举手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各种学习状态(如作业形式、小组活动、思考投入情况)等,非学习性行为等,回想各教研组设计的这类指标制度,似乎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方面作用比较有限。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如观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道学生头脑中究竟有些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的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些知识基础,了解学习何发发生,学生的大脑中有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借助书中提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四种不同的认知轨迹,遵循概念化的轨迹、遵循操作化的轨迹、遵循策略化的轨迹、遵循情境化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分析课堂中的迷思概念和对零散知识的理解,从而去探查学习活动与作业中学生认知水平突然之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课堂上的有效观察,课后的数据分析,教师白描、话语的分析等,都可判断出整堂课上师生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朱亚平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隆重向大家推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拿到书就看到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深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重难点把握、新课导入、新知讲解、作业布置、巩固复习、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教师仪表仪态、教学语言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我们常常会被似乎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去观察,不积累学生具体的学习证据,我们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误判。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课模式,要以学习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呢?它有四个特征: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二,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在教室后面听课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好采用录像的方式。第三,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第四,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还要有先期的理论准备,本书提出对理论的回避就是回避一种立场和价值判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为,必定是一种有理论观照的行为。观察一个主题,就必须对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思考。

知识与技能类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方面,对目标达成的观察旨在解决有效教学的问题。本书提出以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我们能够迅速厘清一堂课的脉络,这样课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归整的意义,才能在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

要观察目标,就要对目标进行理解。本书提出,判断目标达成的标准有三:预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度、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的。

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核心是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观察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上的前后关系:上课前后他们对目标的理解有多少,在课前是怎样的表现,在课后又是怎样的表现。

书中还提出了迷思概念这个概念。课堂观察要观察学生的迷思概念,本书认为迷思概念在课堂中经常体现为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看似粗心,其实揭示了学生先备经验的局限性;有些错误看似荒谬,却揭示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对迷思概念的观察是揭示学生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将会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们平时听课时有关注它,却很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虽然很理论,但是这本书大概让我明白了一学为中心的一些理论知识。还是想说一次,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5)《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洪丽聪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余文森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这是我两年前就买来看过的,这学期教师节刚好学校又赠送,可见是本好书,校长都看重了要推荐给大家。由于时间有限,所以这两天就再次点着蜡烛翻看此本书,我认为,书本上的这些理论若都能领悟透,以学为中心也就不是嘴上说说,会慢慢的渗透到我们血液中,所以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哪怕有一句能促动你们去翻看手中的这本书,我已经心满意足,不枉我这两天的辛苦了。

在前言里,余教授提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课改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怎样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余教授主编了一系列的有关教学的丛书,而这本书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时为上课服务,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很明显这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如何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而每个部分又相应的有四到七个主题,其实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来说,这本书我认为都是从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谈论如何有效谈教学的。

一、备课篇有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等6个主题,其中每个主题都从有典型案例;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第一个主题研读课标。我不知道在坐的老师是否常会翻看课标,我一般只有在写论文或有公开课时才会去翻看的。可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并经常翻看,温故知新。因为首先,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有效教学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是教学的基点,而课程标准已初步明确了各个学段学习的知识要点,特别注重内容的分解和板块链接。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可见我们有必要经常翻翻课标。

二、上课篇指出上课是教学的核心工作,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7个主要技能供老师们借鉴学习运用,分别是讲授,提问,情境,倾听,观摩,点拨,调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提问的技能。因为高段后,你一个问题抛出来后,下面的学生是没反应的,或者说永远就那么几个学生举手,如果有这个困惑的老师可以去看看这一块内容,虽然书中举得都是语文课的例子,但是,看后,可能多多少少会有点收获的。

三、听课篇围绕5个主题,通过展示名师带着思想进课堂,看、听、想、协调发展,联动推进,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老师们在听课中逐渐成长;

四、评课篇围绕4个主题展开,我觉得书上有句话说得很好:老师的上课是画龙,评课就是点睛,龙因睛而腾飞,评课是教学钻研的灵魂。上课人因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人因评课而豁然开朗。我觉得很有道理,一直以来,我就不知道怎么评课,可每当教研听老师们评课时,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就困惑自己怎么都没注意到,没想到,说不来呢?我最佩服我们组里那么能讲的姐妹们,有几次我都幻想着在那娓娓道来的那个人是我多好,这样我就不用当心每次教研,俺的组长会不会安排我评课的事情了。其实我认为不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我想是在听课过程出问题了,我除了记录就没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了,有时候听课中思考一下,老师们上哪不知道,结果是记也没法记了。总之,关于听课与评课,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记得有一个学期我的反思就是围绕这两块来写的,结果是至今课还是听不来,课还是评不来,我想不是书没用,是我的学习出了问题。所以,有听课、评课困惑的老师,去看看,也包括我,最好你们看了跟我分享一下。

我想,作为老师,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是自己的家常便饭,可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不断改进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使之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老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句句经典,让学生佩服的话,就免不了课后的努力学习,使自己的学识博大精深。(记得去年阿敏参加的市优质课回来的老师汇报时说,其中有一个老师以漂流瓶为导线让课堂很精彩,当时我就想这漂流瓶好像经常有人飘给我,但是没去深究怎么玩,这事对我的促动是,如果你要当老师,你就得尽快接受新事物,见识广,了解学生喜好)。所以说,教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必须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虚心学习,多听课,且在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不断地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另外,我觉得也要看见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长处,让自己成为有个性、又出彩的教师。

上次教研,胡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做事情你只要比别人别有用心一点,就出彩了。今天我在最后也送给老师们一句话,是我这个暑假的一个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不要什么都知道,却什么也做不到,这个世界没有比坚持还要难的事情。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2)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着《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着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着,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一书后,感慨很深。这本书,主要从好课标准、问诊课堂、数学之道、观课品课四大版块阐述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书中汇集了许多数学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一些现状的思考、分析、感悟,许多的观点引人深思,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诸多名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言,领略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理解及其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感叹于名师挥洒自如的课堂风范和教学艺术,自问名师的课堂何以如此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还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彭湃的语言?还是名师诗意的语言?是学习材料的引进?还是精美的课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与这二十五位名师进行了一次对话,感觉是他们把知识教给了我、是他们给了我课堂教学的建议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你也会象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名师们的差距居然是--对于课堂的观察!

一、好课的标准

这一版块教你评判什么是一节好课,让你了解名师是如何理解什么是一节好课。请看书中的一些经典摘录:

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应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2、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6、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问诊课堂

这一版块教你如何寻找教学设计的不足,引导你走出教学误区。读完这一版块我才明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考的头脑。

在问诊课堂版块,名师提出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如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等问题。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一文中,徐斌老师将情境创设为哪般、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生活味数学味、 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活动越多越好吗?等我们老师日常崇拜并争议着的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

三、数学之道

这一版块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带领你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文化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你这就是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夏青峰老师说: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观相结合

华应龙老师说: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

朱德江老师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贲友林老师说: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反思,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关注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读了这些名师的精辟话语,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2)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季小银

课堂观察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新名词。最初,课堂观察被认为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们听、评课时,我们利用课堂观察量表作为评判一节课的客观依据。我们观察教师的仪表仪态、教学语言、教案设计、巩固复习、新课导入、新知讲解、重难点把握、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作业布置等等。这种观察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的新著。乍看书名我有些疑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其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差异?作者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观察才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实际上,我的疑惑也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正如著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

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对教与学的深层次关系的再度探讨。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着眼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收集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最终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可见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学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主教从理念的再度体现,是对教与学二者关系的深入阐释。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对个性化教育发展趋势的有力回应。课堂是快速运转且多变的,是复杂且异质的。课堂中的每个学生个体是独特的。学生的千差万别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种族与性别、过去的经历、家庭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个人性格各不相同;也表现在他们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如何与成人打交道相互区别;他们掌握的学科知识多少不一,学习中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交往行为、情感体验等也不尽一样等等。教学不在于证明个体的学习存在差异,或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在于改善个体差异,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精选范文)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为了更好关注每个生命体的个性成长理论基础上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它从五个方面,通过观点、例子,顺序的阐述了课堂观察的历史、过程和方法。书中讲到了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操作性定义:个体或群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和技能上和课堂学习之前相比,表现出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目标,这一进步是在学生与教师、同伴、自身有意义的学习互动中产生。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m.dhb100.com/

一、设置合理的目标

合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学情及认知起点,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体现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当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如人意,未达到相应效果和目标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预设是否存在问题,是难度过高还是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当预设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冲突时,我们需要调整目标,我们作为一个教授者,在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时,要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预设。

二、关注学习的进步度

书中进步度是指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对于日常教学一般只关注终点,而学生的起点关注度不足。在信息丰富的时代,一堂课下来,技术动作的准确率很高,或许是教师教学产生的,也可能是学生本来就有的。课堂观察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可以尝试给学生做起点摸底,对同水平学生进行知识问答及尝试练习,可以在每堂课的末尾用2—3分钟设计好下堂课内容的知识摸底,从而来整体或修改下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

面对优秀的成绩,需要追问和了解,好成绩是哪里来的?目标达成的过程是否有意义是重要的一个标准。什么是有意义:达成目标的过程是有效且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就是有意义的。书中把依靠记忆重复操作来提高分数的做法成为条件发射。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发展的趋势,过程的意义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在探究练习的拓展性上要多些思考,而作为一个教授者,更要深入了解现阶段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

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体现学生中心和主体地位,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以学习为中心,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艺术,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大胆尝试的,敢于创新。(林奇焕)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www.dhb100.com

相信《《课堂观察》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