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神秘岛读后感没有主要内容

神秘岛读后感没有主要内容

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01

最近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感慨颇多。

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被改变成了影视剧,《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以及最近很热的《我不是潘金莲》都出自他的手笔。

《一句顶一万句》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深刻揭示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部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几乎没有景色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而是用非常平实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个一个的事件。往往是一个事件还没有叙述完又开头表述另一个事件。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纷繁复杂的感觉,全书牵涉出来的人物也非常多,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有话说太重要了。有话说、会说话才能成就铁哥们,促成好姻缘,帮你结交贵人,从而改变命运;而说错话,没话说,传错话就会引发各种矛盾,比如父子不和、妻子出轨、朋友反目。

整部作品就是用各种故事来印证这个道理。

小说揭示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各种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那种对愚昧的揭示,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比如:

卖豆腐的老杨不想让儿子去读书,是怕儿子将来有了文化,有了好工作,就不把他这个爹放在眼里了。

后来,他和朋友老马闲聊,老马随口说:当了政府官员,再卖豆腐,那豆腐生意会更好!就像退休后做木匠的胡县令,虽然手艺一般,却能卖上好价钱,还不是因为他有个退休县令的名号!

老杨一听,恍然大悟,赶紧送儿子去读书,不过这读书不是为了新学,也不是为了科员,还是为了卖豆腐!

再比如:老杨为了让两个儿子都巴结他,故意只选一个儿子去读书,还得选脑子笨的那个去。因为他觉得人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走了,那豆腐坊就栓不住他了。

这段描写简直是把愚木短视的思维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维和启蒙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不改变愚蠢的思维方式,各种愚蠢的行为就层出不穷。

好比重难轻女的老太太,觉得把新生出来的孙女活活掐死是为家人做了一件善事;好比觉得钱能换来美貌,美貌又能换来更多钱的女大学生为了整容不惜去裸贷;好比为情所困的女子,为了挽回变心的情郎不惜跳楼割腕

一切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行径都来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愚蠢思想。

02

作品对小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写实入微。

比如,写杨百顺到师傅家分猪下水的心理活动:现在师傅不能动了,杀猪成了杨百顺一个人,杨百顺每次杀完猪,仍先回师傅家,师娘接下工钱,下水仍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就觉得师娘有些不明事理。杨百顺没有妄想拿工钱,但两个人的活现在归一个人干,起码在下水上应该显示显示。但师娘只显示在脸上,一见杨百顺背着木桶进门就笑看看,你师傅没看错,百顺是个挑大梁的材料,或说啥叫逼上梁山呢这就叫逼上梁山但笑归笑,下水扔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拎着三件下水往回走,心里就有些窝气。

这样曲折入微的心理活动,没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小说也写尽了苟且现实中的各种算计,比如:老子和儿子为了谁先娶妻各种心机算计;长辈们四五天就能拍板定下一庄婚姻,临成亲时却要对聘礼嫁妆的多少斤斤计较。

总觉得作者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刻意描绘了人性中很多丑陋的东西,书中的人物活脱脱一副丑陋中国人的群丑图。

比如:

爱占便宜愚昧短视的老杨;自负爱使小心眼的老马;爱看明清小说意气用事的秦香莲;因为一点莫须有的误会就起了杀人报复心的杨百顺;兄弟刚死就着急把弟媳赶走分家产的姜氏兄弟;为了跟兄弟置气,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得鼠疮也不救治,眼看着女儿活活疼死的曹满屯

这样的人设和情节,读起来有些沉重和压抑,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行文的老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03

读书和受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开拓眼界的方式。

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他们只能靠人生经历和现实的捶打,一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是这种拓宽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一个能力低,眼界低的人,他获得的平台也很低。因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有句话说贫穷是会遗传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个走南闯北的文盲,其眼界未必一定比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要低。

可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成本去走南闯北。

阅读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活半径内,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拓展眼界,消弥愚蠢和固执。阅读能让我们从各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时时警醒,时时更新。

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不是固执的,而是灵活、包容和开放的。

愚蠢和固执往往是共生的。越是眼界低的人越固执,越容易陷在狭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小说里意大利传教士老詹在延津县兢兢业业传教了一辈子,最终也只发展了8个教徒,就是这个原因。

读着书中人物的愚昧之举,忍不住会怀疑真有人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吗?

但很快我也反思,因为没见过没经历过就去怀疑,是不是也是眼界低的表现呢?

刘震云的书让我了解了一种从未经历过和旁观过的生活状态。

很多悲剧都源于无法打破眼界的局限。

在感慨书中人物的局限时,又岂知你我是否也因为眼界的狭小,而炮制出一出又一出悲剧和闹剧?

你敢说你没有吗?

那些因为一点苟且就陷于婆媳大战的妇女们;那些因为单位的一个评优落选就郁郁寡欢的同事们;那些为了满足生理或情欲的冲动不惜自毁父亲形象而出轨的男人们?哪一个不是呢?

人啊,往往是时过境迁再回首的时候,才觉得当初的行为愚蠢可笑,可当初做蠢事的时候却是一种执迷不悟的状态。

04 其他零碎小感悟

感悟一:隐含的宿命论。

主人公的每一个命运转变,都可以用机缘巧合四个字2020来概括,看不出多少主观努力的作用。

比如,杨百顺之所以能得到去政府种菜的稳定工作,是因为县长去看社火表演,觉得杨百顺演的好所以请了他。但是一直爱看锡剧的县长为什么突然改看社火了呢?乃是因为演锡剧的主角苏小宝赶回家给老舅奔丧了。

就像小说里写的:杨百顺能进县政府,以为该感谢社火,其实应该感谢锡剧中这位男旦苏小宝;接着应该感谢苏小宝的老舅死的是个时候。

小说里没有狗血的巧合,皆是这种看似不相关,却如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缘巧合。也因此,让人觉得故事特别真实,不得不感叹作者编故事的能力。

感悟二:世俗的道理。

细读小说还可以明白很多世俗的道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比如,正因为(老史)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属,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县长,而是不知道他的套路。

再比如,姜虎死后,他的两个兄弟盼着弟媳妇吴香香改嫁,好把家产挣过来。吴香香本来想改嫁,但因为看出姜家的苗头,心中有气,偏不改嫁。人只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着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感悟三:中国老百姓对为官者的惧怕与生俱来,自古有之。

究其根源当然是法制不健全,人治大于法制。

老百姓巴结当官的除了想要捞好处,更是害怕一旦得罪了当官的,自己的生活轻易就被当权者毁了。

杨百顺原来是挑水的,进了县政府还是干挑水的活。但是因为沾了县政府的边,身边人对他的态度也变了:

原来他去修鞋,鞋匠嫌他总是赊账不肯给他修,自从他入住了县政府,鞋匠上赶着免费给他修;进县政府工作后,他依然无房无钱,但开馒头店的吴香香愿意嫁给他,也是看中了他在县政府工作的好处。

距离小说中描写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然而我身边的现实状况却并没有改变多少。

比如,在我们这个保守的北方小城,依然有很多人愿意领一份微薄的薪水去给领导当司机,想来也是看中了这种便利吧!

什么时候,当我们的老百姓不再惧怕当官的,不再刻意巴结当官的,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

什么时候能达到一种境界,就是我只要守法办事,就没有人敢欺负我,相反你当官的,不好好执法,我还能有效地举报监督你。那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真的提升了。

感悟四:这部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杨爱国和继女曹青鹅之间感情。他们的感情超越了血缘,非常真挚不掺杂任何利益。

感悟五:小说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外国传教士老詹这个形象。

老詹兢兢业业苦口婆心传教了一生,却只感化了8个教徒,其实也是暗示了中国式思维的顽固和保守。

老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传教,面对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并没有感受到孤独,反而活得很有奔头。

反观小说中的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最终都被蝇营狗苟的琐事桎梏了一辈子。

作者也许是想借老詹这个形象,告诉读者信仰才是对抗心灵孤苦的终极力量。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苦,活得累,活得孤独?

信仰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文/奇奇漫悦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虚开的根源》有感


读《虚开的根源》有感

孙文亮

原文:很多人认为,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收是的税收。在阅读ppT前先看《国际增值税/货物与劳务税指南》的一段话:

增值税的总体目标是对最终消费的广泛征税,这里的最终消费原则上是指个人消费,以此区别于企业的生产消费。 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增值税制度不仅让私人消费的负担增值税,而且增加了涉及非商业活动的各种实体的增值税负担。

文亮理解:

1、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收是的税收,不仅在我国已成为共识。

2014年中华网校在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税法》中对增值税定义为:"增值专用是以全部流转额为计税销售额,还同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是一种只对未税流转额征税的新型流转税".

2018年北大东奥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税法》对增值税的定义为:"以商品(含应税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以下称应税行为))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一种流转税".

中华网校和北大东奥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对增值税的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华网校所说的未各流转额就是指"增值额".

所谓"增值额",就是指新增价值,即V+M.从国家层面上就是国民收入,用老百性的话讲,就是"毛利".比如,商业批发企业,出售商品,不含税售价2000元,其购进成本1000元,毛利为1000元。

2、增值税不对消费者直接征税,而是通过税收转嫁的方式,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增值税。

3、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经济活动属于非商业活动,不是《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26]36号)规定的纳税人,其发生的购买货物、接受应税劳务和应税服务、不动产等应当负担增值税。

原文:代最终消费者暂时垫付税款,如果产品继续用于生产流通,则予以退税,予以退还的暂时垫付的税款为进项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身不过一种代收带垫的角色,即代国家征收税款,然后足额交还给国家,代收的增值税税款为销项税额。

结算时应当足额交还给国家的税款应当减去国家应退还的代垫付税款的差额——结算金额,即应纳税额。

文亮理解:

1、按照作者的说法,增值税就是代收代缴。我国《征管法》虽然规定有代收代缴征收方式,但代收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收缴税款的法定义务人,负责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收代缴。即由与纳税人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在向纳税人收取款项时依法收取税款。这种方式仅限于税收网络覆盖不到或者很难控管的领域。

2、我们知道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是相对而言的,在上游企业是销项税额,而在下游企业就是进项税额。增值税的特点是在多个环节征税,进项税额是上游企业转嫁给本企业的增值税,而销项税额是本企业转嫁给下游企业的增值税。举个例子:某零售商店从批发公司以1000的价格购入甲商品,支付增值税160元,随后又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价值增值了1000元,缴纳增值税160元,零售商店先后共缴纳增值税320元,这320元的增值税全部转嫁给消费者,由消费者全部承担了。零售商除向消费者收取2000元的价款外,又向消费者收取了320元的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除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外,纳税人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以下统称应税销售行为),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就是说,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向下游收取的增值税,允许扣除上游转嫁的增值税。本例中零售商店向消费者收取的增值税320元,扣除向批发公司支付的增值税160元,实际缴纳增值税160元。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按照销售额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收取的增值税额,为销项税额。销项税额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购进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因此,进项税额不是代最终消费者暂时垫付税款,销项税额也不是代国家征收税款,税务征收国家征收税款的唯一行政主体。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纯属于税收转嫁。

原文:虚开的根源在于,受票方所能抵扣的税款而开票方无需实际足额缴纳。

文亮理解:不是无需实际足额缴纳,而是不想足额纳税,开票方与受票方相互勾结逃避纳税或骗取国家出口退税。以"无货虚开"为例,受票方B与开票方与开票方A并没有真实的购销业务,B要求A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事后B按与A私下约定的好处费将打到A指定的个人卡上。B逃避了增值税,A不仅得到了好处费,还逃避了企业所得税。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

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本书我是被确实书名所吸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在教育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价值呢?我通过第二次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在书中的意思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扞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我理解为:不能以教定论,不能以学定性。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如果老师分数划生,学生心中只有分数,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吗?片面的追求,把学生的本能固束,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教育是有爱的。爱,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爱,给予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一种无形的爱,它可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它能教育变为有用。

再次,教育是无形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指得是有形的教育是没有用,而无形的教育并非没有用。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我们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而能形成无形的能力,学生会受用一辈子。

因此,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给教育输入爱,使得有形的教育化为无形的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才是我体会。

读《没有孩子是差生》有感


润泽你的心灵

——读《没有孩子是差生》有感

陈玉新

本书由吴法源和王莹两位编者汇集了50个"问题学生"的成功教育案例,展示了许多优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特色。案例范围包括了小学到高中,而且还有很多比较尖锐的学生问题如:早恋、沉迷网络、厌学、叛逆、娘娘腔、自闭等等,每个案例都是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也是贴近现在的学生实际的。书中也就是通过这50个案例展示了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所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虽然如此,作为差生的父母和老师,谁也无权放弃"转化差生"的努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教育差生的最佳途径。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孩子孩子。多角度地看待学生,以期待的心情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丰富的生命个体,他们个个都是那么优秀。

我们班的小威,一个随父母亲从四川来这里做生意的孩子。开学后一周的一个早读课上,英语老师拿着他的默写本给我看,天哪,英文书写歪歪扭扭不算以外,那分数才叫惨不忍睹,不是零分就是五分。我安慰英语老师,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下课后,我把战战兢兢的小威带到了办公室,轻声询问起他小学时的情况,从他断断续续的述说中,我终于弄明白了,由于他们那里小学疏于英语教学,作为初中生的小威,英语水平只有我们这里四年级孩子的水平,甚至还不如。我把小威的情况告诉了英语老师后,决定和英语老师一起帮助这个孩子。我先给小威换了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同桌,让同桌每天早上督促他读英语单词,如有不会帮他纠正;同时我布置小威每天把从英语老师布置背诵的单词中挑自己想背的5个单词,背熟并能默出,第二天我来抽测默写。第一第二天实施情况还不错,可是第三天,我抽测的五个单词,他只默出了3个,我忍不住大声道:"怎么只要你默5个,你都不会,何况同桌每天都在教你读。"见我生气了,小威头都不敢抬,一声不吭。当下,我就后悔了,我的初衷不是要帮这孩子吗?我怎么三天就没了耐心,我还要求孩子要对自己有耐心呢。于是,我叫他到教室外面,细声细语地问他昨晚背诵情况。他很委屈地说:"老师,我很认真背了,只是昨天的单词都很长,我早上来的时候还背给了小燕听了呢,可是你报给我默的时候我一紧张就忘了。"听了孩子的话,我庆幸自己没有拂袖而去,而是耐下性子问明情况了,否则我的计划不就功亏一篑了么!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天天和小威的同桌坚持着,而小威也挺争气,都能把他承诺的5个单词默对。那天星期一,我一进教室,小威就拿着默写本跑到前面,小脸涨的红红的,说:"老师,今天我可以多默几个单词吗?"我立刻很夸张地大声说:"当然可以,你能默几个?""我试试看,可能会有十几个。"接下来,小威果然不出众人所望,默出了13个单词,其中大部分的单词都还挺长的。下面的同学给了他很热烈的掌声,我也奖励了他两本英语本子。英语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叫他回答问题,在班上表扬他。从此,他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这不,在期末考试中,他居然考到了54分,虽然还不及格,但是对于一个基础很薄弱很薄弱的孩子来说,这可是质的飞跃啊。他自己也开心地说:"老师,谢谢您,我下学期争取考及格。"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这是我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确实,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欣赏他们成长的脚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尊严的成长。而且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同样包藏着艰辛和快乐、苦涩和幸福。一个群体中的学生总是各有差异、形形色色的。对待那些学习上马马马虎虎,在品德上又多半不给人好感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是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为此,老师不能只抓"西瓜",而忽略了"芝麻".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因材施教,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爱"撒向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好的方面,肯定和表扬他们可爱的地方,并且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关心他们爱他们。

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和老师和教育做对,更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学习成绩不好。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和意识,让我们都能点石成金,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热心、信心,使每一颗年幼的心灵得到润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贫困的根源何在》读后感--400字


贫困就好像是种花一样,我们从森林里面取出最好的种子把它放到花盆里面,但我们会发现它在花盆里面其实长得并不如在森林里那般好。穷人就像是这样的种子,我们给它的营养太少,给它的空间太小。穷人并不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是由机制造成的,是由社会造成的。

摘自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纳斯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纳斯及其创立的格拉明银行。格拉明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受到穷人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推广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

获奖后的第十天,这位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阐述了自己如何建立并逐步实施推广的面向穷人贷款的机制。在此,简要介绍几点尤纳斯最为精髓的观念:

一、信贷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信贷是人权,就像获得粮食的权利一样

二、一点点钱可以做到物质更是精神上的扶贫

三、穷人的银行95%以上的借贷对象是妇女

请大家记住一个沉重却意义非凡的日子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拿到书后心中一直嘀咕:这本书可真奇怪,教育没有用那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页往下看,这个疑问已然存在着。但渐渐地,到了一小半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我的思想才是与现在的教育背道而驰的。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教育之困;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 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期望,人为地控制了孩子的生长,让他们失去了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2024,自己没发现。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2024改过来抄写三遍。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这个同学又交了张纸条,指出老师说到没做到。于是老师在纸上抄了三遍那个字2024,并跟同学们道歉,还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这位老师的言出必行,无形中给同学们上了一课。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2024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我们班的学生立马就在底下嚷嚷:骆老师,你写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幸好书中的事我还记得,马上在黑板的角落里把a写了一排(7个),每一个a字2024都认认真真写,分两笔写成。边写边对他们说:嗯,你们说写错字2024抄写几个啊?一排!7个!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那老师按规矩来!虽然等我抄完有小朋友在下面窃笑。自从这次以后,如果我们班有写错字2024的同学,便会自觉抄一排交到我面前,身教胜于言传。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要改掉一些做法。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就如林格所讲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一)

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的纯真,共同努力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二)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是教育专家林格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是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的一本好书,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具有现实教育价值的书籍。书中收录了他对教育的一些真实的感悟。倡导要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老师都解放出来。

林格老师踏遍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了1200所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他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着牛头吃草、孩子厌学等等。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孩子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

林格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感应。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被种种情绪、思想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提出: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打造幸福人生,提升生命质量等的办学指导思想,且不评价办学目标提得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育的目的要为孩子的生命质量服务,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学习状态。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所以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分明日日相处,身体上的距离最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幕家庭惨剧。夫妻俩都是一所着名大学的教授,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们16岁的孩子却因为忍受不了家庭的压迫以及父母对他交往女朋友事情的强加干预,用菜刀残忍地把父母杀害了。后来法官在法庭上问他真正的杀人动机,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我的父母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需要什么。这句话,我想是对所有教育者说的。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需要。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孩子是整个家庭中是重要的一员,家庭里的事情要适时与孩子交流,在不断地交流中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欣赏。

林格老师还指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org)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给孩子探究知识的方法。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从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林格教授指出: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许多着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思想家都认为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人在成年以前,尤其是年幼时,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尤宗周先生在《国学概说》中明确了人生四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基。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少年养志理想报负的鼓舞。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这四个阶段关键词就一个养字2020。养是一个渐变的、无意识的教育存在,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精神滋养的过程。

少年儿童时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说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孩子培养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件省力而高效的工作。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

文/潘佩佩

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教育是没有用的?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无用功?我带着些许的疑惑,开始了阅读之旅。

哪些教育是没有用的呢?诸如:仅要分数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摁着牛头吃草的强迫教育;被动灌输、机械训练,毁坏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加班加点的恶补,损害学生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甚至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教育呢?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心中春意盎然。真正有用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林格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有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洁净的灵魂去感应另一个灵魂,传递精神力量,宁静致远。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着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有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像农夫看护自己的庄家成长一样,让庄稼合乎时令自然成长。

有用的教育是唤醒人性光辉的。有用的教育是把学的知识都忘记后仍保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成长和发展的元素,诸如:善良、正直、自信、包容、进取等,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用的教育就是合作共享、学会思考等,这些是终身受用的。

有用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作者经过实验论确定了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2020;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好的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此外,有用的教育是培养个性化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按照他们的最佳才能区打造一条通向他们潜能的通道,让他们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有用的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去摸索,其要义是让孩子们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既为孩子的现在负责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让他们的未来幸福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眼界读后感(精选范文)


我始终觉得读一本书,什么时候才会反馈到自己身上呢?反正不会马上吧,这不重要。这本书较为系统的整理了很多我本就知道的大道理,也就是常说的心灵鸡汤。但是我每每读到还是感觉很有意思,很受启发。有时候会觉得读完什么都没有记住,是不是白读了。其实读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慢慢的化为养料滋养我的心灵。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个类型的书大致可以归结到人生智慧、鸡汤、生活哲学、励志,我看过许多,但我对鸡汤并不反感,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多喝点鸡汤作为心灵的养料,倘若等到中年老年再来补营养就有些晚了。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喝鸡汤,对鸡汤很反感,我觉得大可不必,不过是喝了没有用出来。倘若喝了鸡汤,并在效力还在的那段时间做出改变将它用出去,那就大不一样了吧。

这本书的标语是:眼界决定世界,思路决定出路,我十分赞同。这个世界很大,也笼罩着迷雾。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用什么高度什么层次去看世界。

书中有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观点,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1.凡事往好处想,事情自然向好处发展,要用积极心态去引发积极的思想,而积极的思想往往会引导积极的行为,从而造就积极的人生。

2.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刻意去追求什么,反而是经营好自己,让自己过得好,让自己进步精进,自然会吸引积极的事物和积极的人。

3.生命太严肃了,切莫事事当真。笑对人生,尽可能用笑去解决问题,你笑,世界会跟着你笑。一番大笑后会发现原来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原来的事儿都根本不是事儿。

4.将心比心,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人,他人都有他人的难处,没有谁是绝对错的,也没有谁是不可原谅的。

5.自我形象,就是你认为的你,你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就会变成你想象的样子。所以自己最终好与不好全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设定,要把自己设定成美好的样子,自己自然会向美好发展。

6.无论你相信什么,只要深信不疑,就会成真,使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预测它会发生。

7.凡事都为自己的快乐而做,因为自己甘愿,才会心中充满欢喜。

8.关于朋友,不是你要交多少朋友,而是多少人把你当作朋友。首先你要真诚地喜欢一个人,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喜欢。

在明确目标之后,最重要的是,迈出的每一步都行之有效。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向美好和光明,我们永远不要奢求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不奢求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永远都不放弃成长。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没有孩子是差生》读后感


前几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书时,我被一本名字叫《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书所吸引。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书的作者叫朱国红,网名清澈小舟,是一位小学高级教师。书中作者那独特的教育观点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令我眼前一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好好儿读读这本书。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富有人性和理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我解除了好多的困惑。使我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和家长,先前的一些不妥当的做法。

书中的《教给孩子学会欣赏》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朱老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搞了一次主题为“真情面对面”的活动,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图表,要求学生写出班上其他同学的优点,在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老师再把每个学生得到的赞美汇总,分发到各自手里。这样每个学生手中就握着全班同学对自己的赞美。并要求每个学生在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大声地把“赞美”纸上的内容读一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关注周围同学的点滴进步,同时也体会到了被人赏识的幸福,树立了自信。使同学们加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做法。就在我刚刚送走的这届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两个月,为了抓好班内的纪律,使我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班风中努力学习,顺利毕业。我借鉴了上师范时学生会的那套管理办法。在班里实行了班干部轮流值日制。班里有七、八个班干部。但平时真正参与班级管理的似乎只有班长一人。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们的积极性,我安排他们每人一天轮流“值班”。“值班”干部当天的任务是把违纪的学生名单记录在值班日志上。下午放学前拿给我,我再按照他们记录的情况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方法试用两周以来,虽然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影响了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我感觉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方法。

同样是发现,朱老师发现的是优点,它是学生最渴望被人认同、欣赏的。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被人欣赏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而我发现的是缺点,它是学生最不喜欢被人揭开的伤疤,一旦揭开将会极大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我决定改变原来的做法,在新的学期去尝试一下朱老师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会欣赏,让学生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发现美,体验美。“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友谊是没有期限的——读《仙踪林》有感


友谊是没有限期的。朋友之间深深的友谊是无法估量的,当你回想起往事时,你会感到朋友之间的友谊有多宝贵,你会后悔你之前没有好好去珍惜,但是后悔已经晚了。《仙踪林》中就能体现出这一点。还有一个启示等着我们去发现。

《仙踪林》这本书的第一篇讲的是俩个小朋友之间的纯厚友谊。男孩子是个能做到信守诺言的人,而小女孩却因为口渴去买冰糕的时候因为太贪玩忘记了男孩还在公园等她,就这样等啊等,男孩不知不觉的已经等了好几年了。男孩渴了就喝雨水,饿了就大口大口的吃风,就这样男孩度日如年得过着。谁知道男孩在等待的时候已经有了树的大体轮廓,他摸摸裤子,竟然像硬纸一样硬,这就是树皮。可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男孩感到很兴奋,他在想他会变成什么树,他想了好一会,最终决定变成一棵杨梅树,因为那个女孩子最喜欢吃杨梅了。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男孩已经完全变成了一棵杨梅树。男孩一直坚信女孩一定会回来的。其实,女孩去了更远的地方,也结婚成了家,有了孩子。女孩老了想回故乡看看,当女孩不知不觉的走到树下的作文一张石桌上旁时,男孩便认出了她,就不停的晃动树枝,让女孩注意他,谁知树上还掉下了一颗杨梅,女孩捡起杨梅,虽然女孩的牙已经快掉了,但她还是勇敢的吃掉了它。之后女孩对这棵树有了很好的印象,于是每天都来这玩,可一天女孩累了就坐在石椅上睡着了,顷刻间,树的叶子全掉光了,轻轻的盖住了女孩

这件事表现出来朋友之间的友谊很深,这是一种纯洁的友谊。

回想起与小学同学的吵闹,我总是感到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我后悔当初我这样做,虽然我们天天吵吵闹闹,但我知道这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当朋友在一起提起小时所做的事时,我感到了这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正是在这吵吵闹闹中,我才明白了友谊的宝贵,才明白了珍惜。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懂得了友谊的宝贵,也让我懂得了答应别人一定要做到,不要违背自己的诺言。这样同学之间的友谊会更加深厚。

一个拥有真心朋友的人,才知道生活中有个真心朋友的是多么的好,他会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总之友谊是没有限期的,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宝贵的友谊,直到永远,永远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1000字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1000字

  “浪漫主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乍一看,这一解释似乎很完美、很完善,但事实上,只要我们开始试图给“浪漫主义”下定义的时候,就已经走入了误区。之所以决定阅读《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是因为书名的吸引,而初次翻开书页的时候我最的急迫的也是去寻找“浪漫主义”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惯式便是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一个纯粹的界定以便其他人能够获得清楚明确地认识,比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的研究明确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自燃性表明人的作为一个拥有个体特性的生物体,而社会性表明人从属与芸芸众生之中,又没特性。诸如此类的界定并非毫无意义,相反,没有这样的定义,我们将寸步难行。它标明或者说强调了“人”的理想的类型倾向,为研究“人”的方方面面的学说提供了参考。

  伯林说:“关于浪漫主义的著述要比浪漫主义文学本身庞大,而关于浪漫主义的界定的著述要比关于浪漫主义的著述更加庞大。”当一个人意欲从事对浪漫主义的归纳时,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如同在黑暗洞穴中,下一步是对是错永远无从确定。伯林对浪漫主义探索秉承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谨慎、谦恭,浅尝辄止才是真正把握了深度。浪漫主义的研究不应该纠结于定义,而是放眼于他变幻莫测、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伯林穷尽毕生的研究发现,不论你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多么完美,他人都可以从浪漫主义先驱——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的著作中找到反例。

  同时,我们要避免一个狭隘的认识: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是一次艺术运动,还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政治、道德等其他方面的运动,即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大概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了。至于浪漫主义的意义,不单单具有历史学意义,今天的很多现象——名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推崇非人体制、民主、极权主义都深受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1000字

  “浪漫主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乍一看,这一解释似乎很完美、很完善,但事实上,只要我们开始试图给“浪漫主义”下定义的时候,就已经走入了误区。之所以决定阅读《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是因为书名的吸引,而初次翻开书页的时候我最的急迫的也是去寻找“浪漫主义”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惯式便是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一个纯粹的界定以便其他人能够获得清楚明确地认识,比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的研究明确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自燃性表明人的作为一个拥有个体特性的生物体,而社会性表明人从属与芸芸众生之中,又没特性。诸如此类的界定并非毫无意义,相反,没有这样的定义,我们将寸步难行。它标明或者说强调了“人”的理想的类型倾向,为研究“人”的方方面面的学说提供了参考。

读后感《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神秘岛读后感没有主要内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