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1400字

读后感14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于连是司汤达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整部《红与黑》的核心,离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魅力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朝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惟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微贱,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人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显然,于并不是完人。他的感情并非纯洁无瑕,他的行为和思想充满矛盾。但正因为如此才是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出的,是资产阶级个性中最有活力、最有进取性的一面。他属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在《红与黑》中,这个人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因为这个人的成功意味着等级制度的破产和个人价值的获胜。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宁愿在家挨父亲的拳头,也不愿到贵族人家当奴仆,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他的全部生活目标就是要摆脱低贱的地位,登上社会的顶层。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着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动。甚至他的两次爱情,最初也都是从战胜蔑视的心理出发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利,个人的行为只需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任何习俗和社会法规对他都失去了约束力。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他只对自己负责。或者说,他心目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去恋爱,为抗议对自己的侮辱而杀人,最后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拒绝乞求赦免……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作者以这个人物作为生气勃勃的平民阶层的代表,并以他的受压抑和抗议来揭示1830年七月革命的因。虽然这一类型人物作为个人并非不可收买,并非不会堕落,但作为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却注定是贵族社会的对抗力量,在他们当中总会不断产生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本文选自)
于连之所以比一般的个人给予人更强烈的印象,显然不是道德力量引起的美感,而在于他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化身。特别因为周围充斥着世纪病患者的一片呻吟,这个形象就显得格外突出。他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个性,而是司汤达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 英雄。
从上述观点出发,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必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正面英雄形象,代表着正义的呼声。尽管这位英雄我们今天看来未必伟大,当年在司汤达心目中却绝不渺小。即使这个人物的行为并非无可指摘,他却是作者所赞赏的那种勇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冲锋陷阵的人。他敢于蔑视封建等级和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以个人的价值及两次不道德的爱情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神曲》读后感1400字


但丁的《神曲》,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一方面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义显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作品为了唤醒人心,给改革铺平道路,但丁在作品广泛、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严厉谴责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父子只顾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力,并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对教会的揭露和批评尤其尖锐。《神曲》对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多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神曲》通过但丁和他与在地狱、炼狱、天国中遇到的著名人物的谈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因此,《神曲》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神曲》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它不只是来世永生的准备,而且有其本身的价值。诗中显示出但丁对现世生活、斗争的兴趣。诗中强调人富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在生活和斗争中应遵循理性指导。要像一座坚塔一般。要克服惰性,因为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上的泡沫一样。这种追求荣誉的思想,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诗中热烈歌颂古今英雄人物,作为在生活、斗争中的光辉榜样。
《神曲》还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的思想。诗中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称亚里十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王,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等。(本文选自)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正是现世的反映: 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 ,炼狱 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 。书中暴-露了现实,也着重描写了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中,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的人物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虽然具有象征的意义,但并没有概念化和抽象化,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鲜明性格。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构思明确,想像丰富诗人把地狱、炼狱、天国三个境界细分为若千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色调也不相同。在《地狱》里,但丁借自然景象来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在 《炼狱》里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描写的是非物质的、纯精神的世界。这些境界的描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 。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神曲》是一部长篇史诗,《地狱》、《炼狱》和《天国》各有33章,加上全书序曲共100章,长达14 233行,每部曲最后一行都以星字作韵脚。这种匀称的布局以及诗中三个境界的匀称的结构,都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的。
《神曲》是用三韵句写成,这是但丁以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为基础创制的新格律。更重要的是,《神曲》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阅读《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


阅读《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

读名著是感受文字的魅力,是与名家的心灵邂逅,是与时代的相碰。

有感社会制度:

首先,这本小说是司汤达大师根据当时的真实刑侦案件所改编,这不难想象,这本小说所反映的必然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那是当时社会的镜像折射。

小说创作背景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大革命失败后,而作者是一位忠贞的拿破仑的拥护者,所以这本小说是司汤达用自己的笔继续的拿破仑的事业。本书的副标题为《1830年记事》,司汤达本人阐述为“作者要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是描写的1814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统治下的严肃的,黑暗的,尊重道德的,又是冷漠的法国。

小说是通过塑造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在鞭挞复辟王朝。于连生逢在红与黑的世代交替时期,童年对拿破仑帝国的深刻印象,是反封建君主的抗争,白袍银盔的威武骑兵,伴随于连的成长,待他成年之后迎来的是复辟王朝的黑暗腐朽,这一切肯定带有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

之所以称之为描写的是严肃的法国,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的主导地位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文中德·瑞拉市长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在聘用于连作为家庭教师的时候,有与于连的农民父亲相斗争的情节。这位尊贵的市长无法用自己的特权来强迫对方接受这一职位,最终只能是依顺了于连父亲的贪婪的要求才得以让于连来自己家作为一名家庭教师,虽然这其中有贵族势力之间的攀比心理,(瓦尔诺先生是市长的一大比较对象,市长总是自以为是地担心于连会被其抢走而让自己在比较中落下风)但是不得不承认等价交换原则起到的作用更大。劳动力这个时候成为了商品,市长的特权在体制下也无法施展。

而谈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金钱的力量逐渐超过了以往封建的门第意识,这在文中的体现则非常之多。市长夫人在市中受人尊敬,并非是她出生贵族,而是她有一大批遗产可以继承,就连最后她与于连暧昧关系的暴露而未被市长大人计较也是因为这笔遗产。而且在小说开端便有一句描述,“‘带来收入’,这便是维利耶尔能决定一切的名言。”这很直观的体现了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社会的地位。年迈神甫的无惧免职是因为继承了田产,每年有八百里弗尔的收入,暴发户瓦列诺官至省长并受封为男爵,教会职位门户大开,这都是金钱的魔力。在《红与黑》中,我们可以看到,偏僻外省的穷青年,手头也有卢梭宣传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忏悔录》,并且“全靠这本书来建设自己的理想世界”。尽管复辟王朝统治了十几年,但还不能恢复等级特权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德·瑞拉市长总想在自己家庭范围内维持严格的等级,经常对妻子说:“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有在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但就在这个家庭范围内,他这个原则也遭到强有力的挑战,于连受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与主人同桌共饭。当市长向他摆贵族老爷的臭架子时,他不止一次用激烈的言辞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并处处计较贵族主人是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样的矛盾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

而称之为黑暗的法国,则是在复辟王朝下的恐怖现象。像木尔侯爵这种流亡贵族,又卷土重来,成为“法兰西大臣”。他那些亡命的同伙,也都加官进爵。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飞扬跋扈,巧取豪夺,鱼肉人民。德·瑞那市长为了修建自己的大花园,甚至可以使公共河流改道。而社会下层则是民不聊生,农村的劳动人民“在冬季的黄昏,从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时,在家里找不到一片面包,甚至连栗子和土豆也没有。

而这种阶级矛盾并不是最恐怖的黑暗,反动势力的猖獗才是。在文中的神学院里,那是人间地狱,于连初到于此,吓得“两腿发软,不由自主”。黑袍掩藏着人们古怪的面貌,大屋子里穿梭的黑色身影,点缀着苍白色的面孔,在黑白交织间,刺眼又如同闭眼,还有腐烂坟墓的气味充斥着鼻子,这是牢笼。然而这不仅仅是困住了肉身,更是用巨钳锁死了青年的思想。思想上青年们没有任何自由,不许谈政治,除了宗教经典外不允许阅读任何书籍,卢梭,伏尔泰的书籍成了违禁品。于连偷藏了一幅拿破仑画像却因此而吓得脸色发白。法国每一个小城市每一户人家读的什么报纸,来往的什么客人,都被这些披着黑道袍的义务密探打听得一清二楚。于连和市长夫人的关系也被反动教会利用来达到卑鄙的目的。在青年主人公于连的眼里,“流氓依靠教会”而飞黄腾达。“虚伪妄诞发展到登峰造极”,这个社会充满了“公开的贪污”和“卑鄙的虚荣”,到处都是“社会的蠹贼”和“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这是黑暗下见不到黎明的恐惧。

更值得一提的是冷漠的法国,这是制度的冷漠,是人性在所谓制度下的刻板,在金钱面前的背弃。于连父亲因为于连身体孱弱而对其嗤之以鼻,当于连被市长邀请去做家庭教师后,父亲便欣然为了金钱让于连去了,这才是于连对于他父亲而言的利益价值。或许他那两个身体强壮的哥哥也是如此,只是换了和父亲一样由伐木获得利益的方式罢了。尔后于连入狱,父亲起初到狱中去,并未想救于连,痛斥了他一番后听于连说留了一笔财产,便又欣然的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是父爱。这是在金钱利益下最伟大的父爱—冷漠。而所谓制度,这种封建等级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头,都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身份出现,总是带着光环指点着别人的行为与存在。于连自己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时,就曾多次因为等级这一东西而生气,而自己苦恼,哪怕是那位爱着他的市长夫人。这种制度的约束,桎梏是逃不掉的,没有一种外表的包装,任何美丽的心灵总是会被大众冠以丑恶。“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话是不假,但是它只是一个所谓的自我安慰,没有了皮囊的包裹,灵魂是会暴露在空气中而被打磨,被腐蚀。就像前不久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中国自己造的格列宁4万一瓶,印度格列宁5千一瓶,这部电影的事件是零几年,不是现在,不是2018年,货币的价值远不是通货膨胀后的价值,这样悬殊的价格,是否存在假药?因为印度格列宁有着制度所不认同的外表,所以这是假药。判断一种药的基础不是能不能救人,而是符不符合所谓的制度。就像《红与黑》中,不问你是不是有能力,而是所谓制度下的权利金钱地位的衡量标准。其实都是为了维护已有制度下受益人的权益,仅此而已。

有感爱情:

爱情是什么?无人能给出服众的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认为。

于连在书中有过两次爱情经历,或者也不能算是爱情,但至少有那种情感冲动。第一次是与市长夫人,这位夫人非常的单纯,并不知道爱情的滋味是怎么样,作为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受着别人的尊敬,直到于连的出现,让她心中有了异样的躁动。于连第一次在市长家中见到这位市长夫人,便发了疯一般,牵过她的手亲吻上去,这是一段孽缘的开端。后市长夫人开始在贞洁妇道与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冲动中挣扎,被于连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自己的情绪与思维。不曾否认,市长夫人的那种懵懂的爱恋与怪异感情,是她的爱情,但对于于连,我不敢将其列为是一种爱情。于连对待市长夫人的感情,时而冲动带着欲望,时而愤怒带着自尊自傲,时而带着屈辱夹杂着恶意惩罚,这是一个底层人民怀揣着拿破仑那样的雄心,向往着飞黄腾达的畸形爱恋,是一种男人的本能兽性。他逐渐大胆的去找各种机会去接触市长夫人,去进行一些暧昧的动作举措,他是在报复,报复市长,报复市长夫人,报复这所谓的制度,是在强调他自己如同拿破仑的雄心与骄傲,这真的是爱情吗?这应该是种玩弄,一种欲望的随意发泄,一种掺杂着利益等级的复杂情绪冲动。

第二次则是与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但是值得人肯定与回味的,是最终于连在狱中自己一无所有之时,明白了自己原来真正爱着德雷纳尔夫人,在监狱等死的那段时间,他与她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没有利益,没有欲望,没有制度,没有冷漠,没有追求,没有金钱,只剩下了一点时间,也还好剩下了一点快乐。

爱情或许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一切又明白,或许是个玩笑,或许是次冲动,或许是一朵永远开在黑暗里不相信眼泪的花,或许是孤独,谁都不知道吧。

还有很多很多感触,这种无穷无尽的感慨,在每一个文字进入眼帘的那瞬间不断翻新,那是种很特别的升华,这是经典的韵味,经典的内涵。浅尝不可止,蕴含在文字里的远不止我当前所见的那两种颜色,红与黑,还会幻化出什么别的颜色呢?这才是经典的无穷魅力。作者:曾成

《红与黑》读后感赏析1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赏析1000字:

刚读完一部法国作家斯汤达写的小说《红与黑》,看完这部写于1830的小说后,怎么说呢,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像打翻了一瓶陈醋般酸楚,也让我陷入了一些人的性格方面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作者于当时发生的一启真实情杀案件改编而来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从一个出身卑微、受尽父亲和兄长折磨的一个锯木厂家庭出来,由于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英俊的外貌,备受当地市长青睐,请到家中当老师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向他内心所追求的贵族阶层、上层社会,到最后他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和在我看来很奇怪的性格又或是被人“做货”入狱到最终他自己做出的一些而上了断头台终结。期间他经历的两段感情让我很是疑惑,于连是一个20岁出头的穷小伙子,他却让两个地位显赫年轻貌美的女人分别爱上了他,第一个是请他当老师的市长夫人,却因败露私情,担心伤害到市长夫人的名声而被迫离开,后来又在巴黎的某侯爵家当私人秘书,也许是独特的个性、才华、或美丽的外表,他又成功的让侯爵那高傲、不可一世的女儿爱上了他,他们正经热恋、经历了各种困难后准备结婚时,他们却因他同样爱着的市长夫人的一封信而叫停,按说他应该就此罢休了,毕竟他得到了很多人想得到的财富和名声,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却拿着枪去教堂里杀了市长夫人而被逮捕,幸运的是市长夫人并没有大碍,并主动去求情免除他的死刑,同时,侯爵的女儿也在利用她的家族势力和钱财四处打点力争保他的命。

审判日当天,于连却在公堂上主动要求死刑,并坚持不上诉时,着实让我为他捏了把汗,最终,他还是上了绞刑台,侯爵的女儿痛苦的带着他的头颅厚葬了他,三天后,市长夫人带着她的三个儿女一起自杀了。

这个结局让我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平息,差不多有一两天的时间里都在为故事的主人公于连和市长夫人的死感到叹息,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啊?故事里多次提到于连崇拜的英雄是拿破仑,而我认为正是于连英雄般的性格害了他,可他却没明白同样的一种英雄性格,所处时代的不同,就有幸于不幸之别。

1830年正是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年份,实际上它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是一部正直性很强的小说,显然我对这些不感兴趣,而且这部小说也有许多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和评价,我等也没多大的学识与见解来评论此书,只是想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看完书后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实,于连的悲剧,也是所有不用于世的人的悲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定要把优点用在对的地方,把自己的缺点尽量弥补,不要去无限的放大它,每个人都有他阳光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以善为本,路就会越走越宽,以恶为伴,生命都会变得暗淡起来,也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异于常人,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傲、目中无人、不识时务,要学会适应环境,识别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玩弄生活,生活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好好的玩弄一下你。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小说,是一面镜子,鉴以照之,一路行去。

《甘地自传》读后感1400字


甘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个谜。这几天连续翻阅了《甘地自传》,这个谜好像解开了,但不尽然。谁能说谁能真正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更何况是甘地的内心世界。读甘地的自传心情很复杂,一会儿觉得自己跟他很接近到那是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集结的宗教情绪与他的合拍和亲切;一会儿又觉得距离他那么遥远书中展示的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历史差距几乎使我震撼。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 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 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相信《《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1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