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正合你意!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开始思索着自己内心是否有着这种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从自卑中变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败者——神经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其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他们的成果也只有对其自身才有意义。

谋杀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药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权力之感,但是,很明显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对别人而言,拥有一瓶毒药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无论怎样,自卑心理总会存在有每个人心中,而那些表现出自信的人,只是较好的处理了自我内心自卑这一心理问题,所以,在此书中,我渐渐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处理自卑问题,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作者:陈伟武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_《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00字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读《自卑与超越》有感600字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吉林测绘地信王金梅

《困境与超越》读后感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 ——鲁迅与普希金之析


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给中俄比较文学提供了一个契机。
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都处于内忧外患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罗斯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而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山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承担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责任。在这种极为类似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两个代表着各自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鲁迅与普希金。
同样作为精神价值的战士、民族的儿子,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表达。用新的法去重整乾坤,在那个急需用法的年代里探寻着新生的文化,去催生一种新的体制。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新焕发人内心的精神锋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
在俄罗斯,普希金面对激烈的民族变革,探寻和追求着时代的出路。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有启蒙意识的贵族青年与俄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俄罗斯妇女问题,俄罗斯社会演变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发展等重大主题均由普希金最先感悟并加以开掘。
对民族性的开掘: 鲁迅的批判与普希金的培育,同为民族之魂,鲁迅与普希金对本民族的精神都有着深刻的领悟,但鲁迅更多的是进行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在批斗中找寻挽救国民性的一剂良方,以拯救大多数思想有病的人们,拔除人性的萧艾,培养人性的芝兰。而普希金则努力张扬民族的希望,在理解中培养出理想的人物。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被吃的历史,中国人在一治一乱的循环更迭中,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而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是生活在人间。在历史和现实充分的审视和深刻的痛挽中,鲁迅对在此土壤中生长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冷静而有力的批判。五四时期,因为雷峰塔的倒掉,他一面批斗中国人的十景病,一面斥责愚昧的民众的奴才式破坏。他赞美卢梭、尼采、托尔斯泰、易卜生等轨道破坏者,叹息的是中国很少有这类人,即使有,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
他感叹: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祝福》中身受封建思想毒害不能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让人深感无奈之后的恐惧。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省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语的话,那么《阿Q正传》则把被以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活生生地显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决能力丧失的人是什么样子。作品里包容了我们民族全部苦难的历史和在此基础上深厚的劣根性。
普希金出身贵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阶级日趋没落所产生的屈辱感,以及设法战胜屈辱以保全自己的个人尊严与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普希金在作品中高度评价妇女的思想境界及能力,颂扬她们的抗争精神。他认为,低估妇女的理解力或把她们排斥在重要题目之外,普天之下都是不礼貌的,他要凭借文学的力量改变古老世俗偏见。《奥涅金》中的塔吉娜最终成为整个俄罗斯妇女的圣像,她整个人仿佛用一块完整的原料塑造而成,没有斧凿的痕迹,也不夹杂任何杂质。她从一个纯洁、忧郁、在爱情上大胆得出奇的少女成为一个贵妇人,心中依然保持着感伤的小说主人公的怀念,对奶娘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抗。她的主要特征已不同于往日。诗人艺术地表达出对妇女优秀品格和才能的诗意的理解。
个性气质:鲁迅的无奈痛楚与普希金的纯洁平和。在《野草复仇二》中,鲁迅再现了《圣经》中基督耶稣被杀的情景。实际上,鲁迅同耶稣一样,被悬在不可战胜的虚空中。低头以沉默面对津津有味的看客们。对鲁迅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太残酷了,一切超前的思想和探究都因这残酷而显得奢侈,他能走出去,却割舍不下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尽管他们把他当做可恶的惊梦者。先锋总是孤独的,他对时代的超越,决定了他的痛苦和煎熬,他的深刻决定了他的地位。
普希金浪漫而理想,基于他的平和,纯洁,尽管他主张改革,但却只是改良,而非革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渴望俄国社会制度改革而又惧怕民众革命的心理。他的改良是温和的。他的良方仍是人类心灵的善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读《曾经自卑》有感作文


我在《读者》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自卑的男孩,因为怕同学嘲笑自己来自农村,不敢与同学说话,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一个女孩,因为肥胖的身形,一直生活在极度孤独自卑中,就连体育课也不敢上。就是这样的一对男女,最后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

这篇《曾经自卑》,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上帝造人时就注定了这一切,因为有了缺点,人的其他优点才能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因为有了差异,人类中才有竞争,才有超越自我。可是这种美丽的差异有时竟成了人们互相嘲笑的导火线。

于是世上就有了“自卑”这种恶劣的心态。人们就是因为有了自卑,才有人被自己心里的黑暗所埋没,才有人过分在意其他人的言语而伤害自己,才会有人一辈子在自责与惭愧中生活。可是自卑是可以彻底摆脱掉的。书上的男女就是这样,他们曾经自卑过,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的束缚自己展示自己的自卑。

这篇文章还让我知道人可以战胜自我。

那位男孩就是现在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那位女孩就是现在的才华横溢的主持人张越。按理说做主持人是非常需要从容自信的,可是曾经极度自备的人也可以成为著名主持人。他们战胜了自卑,战胜了自我。我想他们上台演讲时需要的勇气比别人要多一千倍,一万倍,可是他们做到了,他们战胜了自己的思想与恐惧,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我想是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与外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它们的内心。当我们判定一个人时,最多的是看他的文化教养,心理素质,而不是他的出生与外貌。就算你长得再漂亮,家庭再富裕,你如果有一颗恶毒的心,人们会鄙视你,会讨厌你。如果你又一颗善良美丽的心,就算你生长在偏僻的农村,你长的丑陋,人们也会尊敬你,会喜欢你。

通过这本篇文章,我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卑的伤害性与战胜自我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我感到自卑时,我就会想到这篇文章里的主人翁,他们从极度自卑到从容自信的过程。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