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读书笔记10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读书笔记1000字:

通常认为只有联邦制下才存在地方政府间竞争,单一制下不可能也不允许存在地方政府间竞争,如果出现了,只能被视为一段杂音,而应对的方法则是加强集权,回到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来解决。

本书作者认为单一制下,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都存在地方政府间竞争。在计划经济时代,竞争的对象是中央政府掌握的稀缺资源,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则是迎合中央的政策与要求,以换取中央对地方的支持,或是转移支付,或是优惠政策等等。在市场经济时代,居民和企业掌握退出选择权,而中央的影响体现在,通过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对地方进行约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居民和企业在私益产品领域的货币退出以及公共产品领域的“以足退出”才能够对地方政府产生影响。

地方政府间竞争存在三种状态,一是对抗的竞争,多方对同一流动要素进行竞争,为此,地方政府不惜下血本,甚至违背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税收、环境保护上向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妥协;二是差异化竞争,地方政府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特定的流动要素;三是合作化的竞争,地方政府间基于优势互补的缘故,两两联合,以应对和第三方的竞争。此三种竞争在理论上来呈现为一种演进的关系,但在实际过程中通常同时存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往往是多面的、立体的。

地方竞争既可能产生积极效应,如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产权制度的完善,也可能出现消极效应,譬如资源浪费、扭曲市场机制、转嫁竞争成本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等等。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并不会自主地从对抗性竞争过渡到差异化竞争从而构建互利性合作关系。

通过对美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经验的总结,作者提出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对策:

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三方面同时着力,来促使地方政府间竞争朝着规范、良性的方向发展。首先,中央政府的任务在于,必须维持和保护统一的全国大市场,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使地方只能通过回应个人和企业的呼吁来赢得竞争;同时推动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规范制度化,读书笔记使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行为具有稳定的预期,进而得以在竞争中制定长期的规划;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保证平等的竞争。其次,地方政府除了作为规范的对象之外,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一是不断发掘本地区的优势,在竞争中尽量避免对抗性的竞争,二是构建地方公共财政能力,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地方政府即使可以发现和细分流动要素的偏好,也难以在竞争中满足流动要素的需求。最后,从社会力量的角度来说,培育民营经济,以遏制地方政府转嫁竞争压力、摊派各类费用的行为;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以聚集分散的个人和企业的呼吁,从使之有能力与地方政府进行谈判,避免居民或企业不得不选择更大成本的“以足退出”。作者:misa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及感悟:

最近读完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源。特别是有过一段社会经历后读这本书,能帮助理解很多社会现象,产生共鸣。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城市人不愿承认(他们认为乡下人土气),可他们不知,城市人也是从土气的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城里人嘲笑乡里人愚笨,事实上,城里人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跟乡里人不知道给车子让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缺少见识,并不是智力不及,因为在乡下不需要让车子这种智力。

很多事情都类似,比如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需要的自然用得顺畅,没有需求的自然一窍不通。

而说到“私”这种性格特征,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特别是一遇到公家的财产和设备,就觉得是免费的,都可以凑上一脚。这也是外国人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诟病。

关于管理制度,法治在乡土社会中并不见得有优势。我们国家在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法制治国,可两千年来依然是人治。因为乡土中国生活在稳定的圈子里,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法治是对陌生人的管理制度,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乡土社会的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些权力结构只能慢慢改变,法律也是没有办法的。

在书中,也说到了中国式的婚姻,中国人的婚姻中不爱才是天经地义,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男主外女主内,各自管好自己的工作,一切相安无事。至于爱,同性之间才有,人们往往认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非要寻找两性间的爱,也往往不在妻子身上找,而是到酒肆、勾栏之中找,而且往往成为一段佳话。

这本书尽管写得浅显明白,但是思想深刻,一个观点就能引申出一篇论文来,阅历多一些的时候会有更深的感触。

作为既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又深受中国乡土文化影响的现代青年人来说,一边要应付现代文明,一边没法彻底清除深入骨血的乡土文化,内心难免会感到撕扯。我想,多一点自己的主张,少一点得失之心,总会在这撕扯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豁然开朗,越来越顺利了。作者:小胡子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梳理一下,整部书讲了主要三个问题:什么是乡土?乡土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如何维持的?

这里的乡土,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可以理解为传统中国结构,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费先生40年代在西南联大讲社会学,用到的教材是西方的,时值革命新思想正开始进入旧农村,文字下乡,法律下乡,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冲突,他于是结合西方的社会结构开始研究中国,“乡土中国”这一说法由此诞生。(时至今日这份讲课的小册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必读的经典书目之一,可见这份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见解是多么深刻通透。)

乡土社会,说到底是一种熟人的社会,这个社会以姓氏为中心产生家庭,进而扩大为村落,而由于农耕特点,使得村落长久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进而成为部落、城镇。熟人社会里讲的是礼俗,是从先辈那儿传承下来的待人之道、礼俗规矩,这种礼俗规矩起到了约束乡人、教化部落的作用,外来的文字到了这里成了西洋景,外来的法律到了这儿反而会受到对抗,因为在乡人们看来,文字不如方言来得亲切,法律更是不讲人情,是不合情理的。(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会觉得中国人有人情味,而西方人冷冰冰互不来往,这也许就是与社会结构有关。中国人讲究的是以“我”为中心的关系扩散,凡是和“我”有关的都是亲人。而西方人看重的是团队,一支支独立的团队,团队内部关系密切,团队外保持距离。)

乡土社会的关系一般需要四种权力维持:一是横暴权力,二是同意权力,三是长老权力,四是时势权力。横暴权力,顾名思义与专制和暴力有关,是社会冲突下、阶级对抗的产物,这个权力带有强制性,体现着阶层之间的控制和稳定。比如政权的更迭、王朝的替换,都是在横暴权力下产生的。同意权力,则是社会合作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原来自耕自足不求人的状况渐渐被分工合作、共享发展所取代,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这份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稳定了横暴权力的力量。比如无论在哪个王朝,都会有集市、商埠、贸易,这些不是横暴权力下产生,往往与民间的自主合作、共产共赢有关。

长老权力,则带有一种教化性味道,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权力,我想到了孔子的游学,所谓“为政以德”的宣传和教化,有时是高于正直权力的,它产生于民心,影响于君心,有一种稳定社会根基的力量。以上三种权力并非各自独立,相反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读后感m.simayi.net

只是在不同的政权格局下孰轻孰重而已,但大多出现在太平时期。而时势权力,往往产生于乱世,取名于“时势造英雄”,即乱世中人心涣散,社会动荡,这时候产生的英雄人物往往发挥时势权力,能够起到一统天下、稳定民心的作用。

如今,乡土社会的“乡土”气息渐渐远去,村落渐渐被楼房、社区所取代,熟人的社会开始向商业化、陌生化社会发展,血缘关系(因生育关系而聚集)开始向地缘关系(因居住或工作关系而聚集)发展,人与人之间,少了默契和规矩,少了感性和情义,渐渐多了戒备和距离,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在呼唤西方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往往产生在陌生人之间,基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和信仰,基于冷静和理性。

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在于从理论上引导你读懂中国传统社会,以此来帮助你理解国情人性。我是一只笨鸟,很多书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明白。初读《乡土中国》,仅能获得一个初步感知,很多内容尚需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明白理解。权且记下初读感受,以备来日复读深究。作者:位世英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常说乡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适应城里社会需要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乡土社会,空间阻隔小,面对面的群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间阻隔,还有就是时间阻隔了,比如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时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多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的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能收能放,比如,我们如何来定义“家”的大小?与之相对应的团体格局,所谓“西洋社会像捆柴”,团体之间是有界限的。

在差序格局下,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克己复礼”。而在团体格局下,尤其是宗教观念,每个人在神前平等,神对每个人都公道。

家时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而不是横的。

关于礼治与法治:礼治是”教化“,修身克己,其维持力量不在外部权利而是身内良心。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改革以适应法治的推行,防止法治的好处未得而又破坏了礼治。

权利的分类。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横暴权利时指社会冲突,上下之别。而同意权利是源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合作。

教化性权利乃是以稳定的文化传统作为前提。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的嫁衣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来说又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长幼之序时教化权利所发生的效力。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利必然跟着缩小。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长幼之序。”

猫腻最好的小说《间客》读书笔记600字


猫腻最好的小说《间客》读书笔记600字:

猫腻的小说我看过几本,《庆余年》《间客》《将夜》和《择天记》,私以为一部不如一部。前三部似乎一开始是打算做同一宇宙的,也分别埋了伏笔和彩蛋。

各有所好,我个人最喜欢《间客》。

《庆余年》是优秀的穿越宫斗小说,《间客》是小人物成长发现自己后台超硬的霸道总裁成长记,《将夜》是干干脆脆的小人物,有突破《间客》的野心,在题材上,《间客》是机甲+政治+战争模式,《将夜》则是当下更受欢迎的偏修仙题材,可惜《将夜》略有烂尾之嫌。

《间客》也有这种嫌疑,在主角流落到帝国的时候,在展开更大的篇章之前被收住了,在这里收住是有争议的,个人认为是明智的,再从帝国出现更多的配角,作者未必能够写好,篇幅更宏伟的结果,会出现立意太深跑偏的情况,具体可参考《火影忍者》。

《间客》让人喜欢的原因,首先是题材,机甲、格斗、战争、政治,里面难免会有说教,由此部分女性不喜欢也是这个缘故。

其次,《间客》里的男主角有很多老婆?——不如说,是猫腻的各个著作里,写的女角色最丰富的一部吧。《庆余年》的叶轻眉太强,其他女角色黯然失色,《将夜》的女角色过于典型,大致就是独立女强人+贤惠女强人+文静女强人的模式,《间客》里围绕男主角的5个以上女角色个性迥异,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

还有男配角们,司令、师长、总统、施清海、林家……

《将夜》的配角同样是出彩的,其立意和野心也不下于《间客》,从题材和受欢迎度来看,《将夜》应该会高于《间客》。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许乐操控着机甲,将机甲的枪瞄准了自己的脑袋,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当真是没有比这个更能装逼得飘飘然的时候了。

《择天记》不提也罢。作者:游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