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宝宝也是哲学家》读书笔记30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宝宝也是哲学家》读书笔记3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宝宝也是哲学家》读书笔记3000字:

这本《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被迪尼斯旗下BABBLE网站誉为“50本最佳育儿书籍”之一。

在书中,高普尼克教授用贝叶斯算法解释了婴儿对因果推理的娴熟。这也是令逸爸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我们成人大大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

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淼在书中的评价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认为成人的大脑是一个小宇宙,原来这个小宇宙在婴儿期就已经足够复杂了,可以完成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事,如假想、推理等,而且婴儿更换知识的速度远远高于成人。我毫无保留地推荐这本极具价值的书。

《纽约时报》这样写道:高普尼克解释了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对婴儿思维的讨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我如何成为我”的精彩故事。

在推序中,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讽刺地写道:人类是一种可笑的动物,人人都经历过童年,而当我们长大之后,却对自己的童年逐渐忘却,甚至无法理解尚处于童年期的孩子们。

这句话深得我心。我在经历大量学习和观察后,产生了与这句话一样的感受。我发现,很多家长到处寻求育儿的方法,可是效果甚微,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孩子,没有能力看懂孩子。

我认为,《宝宝也是哲学家》就是一本能帮助家长看懂孩子的好书。

那么,高普尼克是如何证明婴儿也有推理能力呢?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业内都称她是教育学家皮亚杰最为杰出的继承者。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发现,孩子们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更兴趣,而感兴趣的方式就是更长时间地注视。于是,他们开创了测量孩子对一件事情的注视时间长短的方法。实验方法的改进,就如打开了婴儿心灵的小天窗。

我多次引用我国现代教育学开创者陈鹤琴的那句话:“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这句话,与高普尼克的观点有了交集。

高普尼克认为,人类的童年期很长,成人给予的保护也很充分,显示了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分工。她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儿童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奇想;而成人则像是生产与销售部门。他们来发现,我们来实施。可以说,“毛毛虫”和“蝴蝶”擅长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那么,儿童具体如何研发呢?

是通过学习,全心全意地学习认识周围世界,并且想象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

认识世界,想象世界,都是通过大脑。谈起大脑,科学家都会向读者普及一些基本知识,高普尼克同样也这么做了。比如,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负责思考、计划和控制等复杂能力的区域。婴幼儿的前额叶皮层非常的不成熟,因此理智不足,但想象力和学习力非常惊人。高普尼克指出,婴儿的大脑比成人大脑的联结程度更高,比成人有更多的神经通路。当儿童逐渐长大,获得更多经验,他们的大脑就会“剪除”那些薄弱的、不常用的神经通路,而强化经常使用的神经通路。

她比喻婴儿大脑的联结图就像旧时巴黎的地图,上面有很多蜿蜒连通的细窄“街道”;而成人的大脑中,这些细窄的“街道”就已经被更少、但更有效率的脑神经的“大路”所取代,这些“大路”容许更多的信息流通。换而言之,婴幼儿的大脑更具可塑性和灵活性。读书笔记让人惊讶的是:前额叶皮层中神经通路的联结过程以及修剪和强化联结的过程大约要到20-25岁之间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如果不懂脑科学,的确很难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变得成熟和理智的。)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大脑也是。前额叶不成熟的婴幼儿,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学习力。而高普尼克想在书中论证的是,婴幼儿大脑中前额叶不成熟,其实在进化上是有好处的。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较高的智商与晚熟和更具可塑性的大脑额叶相关。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就越聪明。(难道,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成功人士在很多时候都表露出了一颗童心?让逸爸想到了童心永驻的朱德庸、一个个绘本大师和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

思想开放的状态,其实与想象有关。高普尼克,化了几个章节解释了:知识与想象如何缠绕在一起;儿童运用他们的知识来建构另一个世界,世界可能是其他什么样子的;儿童就像科学家一样,会运用统计和实验来认识世界,是如何做的。至此,哲学的意味渐渐溢出。

在此,阐述一下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部分:

那么孩子是如何想象和学习的?

“人类并没有完全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开场的第一句话。我瞬间在脑海中跳出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也是他在《人类简史》中最为深刻的观点之一:1万前的智人族,发展速度逐步快了起来,并碾压了其余人种,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想象,并集体生活在一个编制的意义网中,互相协同配合,推进文明,比如宗教、国家、民族等。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可能性。高普尼克说,这些可能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梦想”、“计划”、“虚构之事”或“假想”。它们都是希望和想象的产物。哲学家们则一本正经地将这些可能的世界称为“反事实”。反事实,是“应该、也许、可能”的世界。

为什么反事实重要?

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奥运会上,我们常常看到银牌选手脸比较臭,金牌和铜牌选手表情都不错。为什么?因为铜牌选手会觉得很幸运,总比没有奖牌好,赚到的感觉,他的反事实是一枚奖牌都没有。而银牌选手的反事实是获得金牌,而他偏偏错失了机会。

进化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反事实让我们改变未来,因为我们能够考虑世界的另一种状态,然后我们行动,把世界变成我们想象的那样,通过制订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

婴儿时期,我们就开始了反事实思考

在儿童的假装游戏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证据,这种游戏就是“过家家”。孩子在过家家时,充满了假装(假装包含了一种当下的反事实),想象事情可能有什么不同。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也许会一本正经地用一支笔假装梳头发,或躺在床上假装熟睡,但同时不断地咯咯地笑。

现代认知科学否定了佛洛依德和皮亚杰的理论,早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孩子的假装行为证明他们无法区分假装与真实。相反地,学龄前儿童不部分时间都在假装,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只是他们情感太丰富,以至于迷惑了大人。

想象、反事实与因果关系

我们想象可能世界的能力与思考因果关系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果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之谜。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怎样导致另一件事发生,我们所能够获知的,仅仅是一件事常常紧随着另一件。

人类文明的推演,无时无处不伴随着这样的逻辑:一旦认知到A事与B事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够预测如果改变B事,A事会有何变化,从而能够看到改变事情所带来的不同。相应地,人类还有一种推测能力:如果过去采取某种行动,事情本来可能是什么样,尽管你当初并没有这样做。(后悔后,经常体现这种能力)

至此,我们了解了儿童、甚至很小的婴儿也善于反事实思考,有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这是人类进化带来的天性。但人们知道这点知识是现代的事了,也是现代发展心理学最重要、最具革命意义的新发现。

文明的推进有赖于人类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比如,计算机科学家建构了数量化的因果图,同样也创设了学习这类因果图的技术。他们用数学来解释理想的科学家如何认识因果关系,并且讲这种抽象的数学信息转化为能够真正认识世界的现实的电脑程序。

18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朗·托马斯·贝叶斯认为,学习就是认识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他强调,没有什么是永远确定的,只能说,某些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更大。我们以人们推测吸引与导致肺癌的关系为例:我们认为吸烟会导致肺癌,由此推测,禁止吸烟将会降低肺癌发生率。但如果因果关系不是这样,禁止吸烟就不会有这种作用。那就需要做实验、临床试验甚至是一个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来找出真正的原因。

婴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因果关系,推测概率,这是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高普尼克在书中还例举了很多类似的实验,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除了讨论婴幼儿善于反事实、想象之外,高普尼克在后面的几章节中还讨论了:婴幼儿和成人的意识差异;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的联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从何而来;婴幼儿的共情力和利他精神等。可以说,每个话题都能看出高普尼克教授学术的专业性。

最后分享一下高普尼克非常真挚感人的一段话: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们,以及尚未做父母的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欣赏童年的丰富性和重大意义。即使是3岁的孩子身上最平凡可见的假装游戏、探究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对其他人天生的同情心,都告诉我们,作为“人”意味着什么。哲学与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如何思考、感觉和体验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感觉和体验的。作者:逸爸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尼采生存哲学》读书笔记1500字:

前记:

文:哈皮波。这本书的笔记本来计划六月末就完成的,不料六月最后的一个周末,被突如其来的肺炎引起的反复高烧困扰,没有任何的心情来读书写字,笔记也就因此耽搁了。所幸经过几日的治疗,病症终于被克服,身体也逐渐恢复,今天终于能够重新读书写字。

每次生病的时候,尤其当身体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时候,总能想起尼采的那句话:“凡不能击败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虽然能让我变强大,但是我还是好意的拒绝要来打败我的东西,抗争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

这本书取名《尼采生存哲学》,其实只是出版社编者为了编书而随便起的书名,尼采并没有什么生存哲学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算是尼采著作的合辑版。出版社的目的当然这样一本书里介绍完尼采的主要思想,但是缺点就在于,由于选取的内容繁多,这本书选取了《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几本的主要内容,尽管经过了有序的编排,但内容上还是非常的无序让人读的相当困惑。这本书算是非常鸡肋一本的书。

虽是鸡肋,读起来也有不乏有味的地方,主要是尼采的写作和思想实在是太伟大,任何一段都值得反复思索,才能彻底明白尼采。正如本书封面上引用的“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就是高岗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

这本书的前部分是尼采自传中的一部分。尼采将自己称为战士,“战斗是另外一回事,根本上我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一个人应该要能够成为别人的敌人,当是要能成为敌人也许先要有强健的体质”。

尼采的确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旗帜鲜明的叫到“上帝死了”“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刺刀深深插入了当时仍占思想统治地位的天主教的心脏中,传统的权威是他最大的敌人,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畏惧,这就是尼采!

他极力批判的传统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在尼采眼中,道德是无能的伪装。

人应该像一个强者一样活着,将自己真正的欲望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各种道德的外衣例如谦卑和顺从来伪装自己。因为这套道德是属于强者制定给弱者的规则,而真正的道德是强者自发的行为。

让弱者像强者一样有道德,是一个弥天大谎。弱者是被欺骗了,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能力一般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道德责任感,他们就是这些弱者,却总想扮成强者,因而最后也是可笑。

而弱者最喜欢的就是道德来相互评判,一方面弱者在相互的道德评判中获得一种高低比较的快感,另外一个方面,只有智力低下的人才会对智力高的人进行道德批判,他们将此作为一种复仇。

很多人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新闻,并且做出各种道德指责,也正是为了复仇,因为他们无法成为名人,所以只能在道德上对他们谴责。

尼采定义了什么是他眼中的美。他谈到,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这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美的存在。

第二个真理就是,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在他眼中颓败的人是丑的,因为他意味着人的意志的衰落,而人类憎恨的就是他的类型的衰落。我们为什么觉得不道德的人不美?因为他们是人类的衰退,我们人类是往着美德的方向发展。

尼采是一个不相信的道德的人,但他所不相信的道德是基督教的道德,他所尊崇的道德是强者自身的道德,就如贵族精神一样的道德,因此尼采要做超人。

后记:

经过读这本书,有想法将尼采的全部著作读一遍,不管怎样感谢这本书的指引。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

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当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哲学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时候,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身处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先哲们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理论——物极必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觉得到,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农”的思维习惯让中国古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变化,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受到阻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当然,中国哲学不仅只是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生活的人,她还有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住”。中国哲学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儒家思想认为:理想的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冯友兰先生提出,这些人伦的性质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必须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分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变的。每种哲学都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正如冯友兰先生所预见的那样,“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哲学正在逐步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而发生变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导作铺垫,才有后面提纲挈领式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该书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如下:

一、儒家

创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新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五、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六、法家

韩非子

七、禅宗

佛学分支与道家哲学结合的结果

毕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不仅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对每种学说进行分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尽力呈现给读者一个个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的哲学人物。不仅如此,冯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讲解中不参杂一丝主观色彩,读书笔记m.i1766.com只有胸中有丘壑,才会下笔如有神。在冯先生的笔下,中国哲学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冯先生所说的人生的第四种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是,冯先生在书中结尾处再次提出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而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对此,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写于此,心境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无非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大部分的人,一样不会从事智慧的思考,而是专注于怎样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终究只能培养出前两种境界的人。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因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样,学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不再专注于咫尺之侧的空间,而是看到九天之外,鸿蒙太空,如此岂不是教师职业的一大乐事?

研究哲学史,并不在于还原那个曾经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本书能穿越时空仍迸发勃勃生机。

人生三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此书可作枕边书,闲暇之余翻阅,总会有自己的收获。

学而时习之——《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学而时习之——《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文:看淡秋水;“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也是初中古文启蒙教育的篇目。原文如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读初中的时候,记得当时的翻译是这样的:

对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

目前网上认同这种翻译的大概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可见这是一个通用版本。

我个人认为,作为古文的启蒙教育,这样翻译也大致上说得过去,因为毕竟不是做学术研究,同时也照顾到了初中阶段教育的需要。但是,如果稍微深入一点的去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翻译是不准确的。

一、要准确翻译古文,首先应了解作者的思想特征

在“学而时习之”中,“学”是学习,这个没有争议。但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学”的内容是有特指的。

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学的内容包括我们希望了解的所有未知知识以及我们没有掌握但是想掌握的所有技术,它既包括学习政治理论、文化艺术修养,也包括学习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的技能、才艺等等。

但是,孔子所说的“学”的内容范围要小得多,主要是指西周时期的诗、书、礼、乐等传统典籍,也就是学习帮助君主或者诸侯管理国家的理论、策略和方法。

孔子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有等级的仁爱观念和“入世”。有等级的仁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入世”是他对社会的态度。这两个特征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

由于孔子非常强调人是有社会等级的,所以他很轻视对一般的生活技能的掌握,认为这不是“君子”该去掌握的事情。比如,在《论语·子罕》中,他说:

吾少贱也,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意思是说:我少年的时候非常低贱,所以掌握了许多卑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他又说:“吾不试,故艺。”(同上)我没有当官,所以才学会了这些技能。他把生活技能等称为“鄙事”,认为这不是一个君子该去掌握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当官”的人该去做的事情。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掌握了这些技能是多么高兴的事情,相反,他认为他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学的。

所以在这里,这个“学”不能宽泛地理解成学习一般的书本知识,或者是学习生活、生产技能。

二、翻译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在《说文解字》中,“习”的本意是鸟儿频繁试飞。所谓的频繁试飞,是指雏鸟刚刚练习飞翔的行为。这个试飞行为的本身,包含了实践的意思。小鸟站在窝里无论翅膀煽动得如何优美,如果不离开自己的鸟窝去真正地实践飞行的技巧,也是检验不了自己到底能不能飞得好、飞得高的。

前面我们说了,孔子“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帮助君主或者诸侯管理国家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那么,在这里如果把“习”字翻译成温习或者复习,就不是很准确。

在孔子眼里,一个人如果把学到的治国理政的本领施展出来了,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在这里“习”字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而不是“温习”或者“复习”。

三、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字义的不同

汉字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既有继承也有区别。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现在我们一般都把“朋”翻译成带有普遍意义的朋友。但是在古代,“朋”跟“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是经常连用而已。《易·兑》中说:“君子以朋友讲习。”虽然这里是朋友连用,但是它的“朋”是“同学”的意思。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为朋”,即跟从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同志为友”,即是说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称为“友”。

还有一些字,虽然表达的是同一种状态,但是在程度上却不一样。比如“不亦说乎”中的“说”和“不亦乐乎”中的“乐”。“说”通“悦”,是内心愉悦的意思。“乐”的意思是开心、快乐。两个字虽然都是说愉悦、开心、高兴,但是表达快乐的程度和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内心很愉快,但是不表现出来,被称为“悦”。

有特别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整个人已经控制不住地喜形于色,甚至是手舞足蹈了,被称为“乐”。

(pS:“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字,网上有人说在周秦的时候,它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作副词用。但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时”的解释是“时常”。《说文解字》中,对“学而时习之”中的“时”的解释,也是时常、经常。另外,我在《古文观止》中也没有发现“时”字特指“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说法。比如,《左传·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中,“时”字就有“诛求无时(时间。无时,指没有确定的时间)”、“以来会时(按时)事”、“未知见时(时间)”、“其暴露,则恐燥湿之不时(定时)而朽蠹”、“司空以时(平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按时)螟馆宫室”等用法,其意义跟现在差不多,并没有特指。所以,个人觉得,在这里“时”字解释成“时常”或者“经常”是正确用法。)

四、翻译要符合常理

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成“对学过的知识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看似通顺,其实并不符合常理。一个人之所以要反复去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要么是他已经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要么是以前就没有学透,没有理解清楚。而这个反复的过程,并没有什么让人值得开心愉悦的。因为,一次就记住或者弄懂一个知识,远比需要花时间反复复习才搞懂要开心得多。

可能有人会说,孔子的意思是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反复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经过思考,得到新的领悟,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当然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是,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有关于思考的提示吗?或者说根据文意能找到关于思考被省略的依据吗?都没有。这句话讲了四个状态:学(学习)、时(经常,时常)、习(实践)、悦(愉悦),并没有说关于思考的事情。假如说有通过思考得到了新的领悟而让人愉悦的意思的话,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对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并通过思考得出新的领悟)不也是很愉悦的吗?”

在古文翻译中,补出原文中无需说明而故意省略的内容,这是可以的。比如,在“人不知而不愠”中,“人不知”后面是省略了宾语“我”的,翻译的时候就补出来:“别人不了解(我)……”。

但是,对“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翻译,大家都没有补充“通过思考得出新的领悟”,这不是大家疏忽,而是原文中本来就没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

既然不是|“温故而知新”,那么,单纯的、反复的去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觉得非常愉快,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还有,把“朋”字理解成普通的“朋友”的意思以后,翻译成“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也并不是普遍成立的事情。对好客的人来说,有朋友来确实开心,但是对不好客、不喜欢被打扰的人来说,是否真正开心就未必。另外,朋友的关系是有亲疏、厚薄之分的。好朋友、知己过来了,自然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但是如果仅仅是点头之交的普通朋友来了,或许会客气的接待,但是未必会达到“喜形于色”、“手舞足蹈”的程度。

五、全文翻译

如果把孔子的这段话翻译成“对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给人的感觉是在分别讲学习的方式、对待朋友的态度和成为君子的一个标准,而这三件事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要说有,就是孔子告诉了我们三个不同的生活常识而已。

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段话应该这样翻译:

学到本领后能时常进行社会实践,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3000字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3000字

汪曾琪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放置于床头,有时读个七八章,有时读个一两章,断断续续的竟也读完了。这种散文,读起来没压力,心情却又是愉悦的,到是适合我这种没什么计划的人。书中或花鸟、或鱼虫、或旅行、或回忆,这世间风物在汪先生笔中透着气息、透着风味、夹杂着乐观与幽默传达到我眼中心里。回想各个章节,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论以下三章:

一、四川杂忆

四川是我极喜爱的地方,除去对家乡的乡情外,这地方让我一直心心念念,十余年来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写乐山,写的是乐山大佛,写的是司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他看的是字,谈的是见道之言。而我心里的乐山,念的是乐山的跷脚牛肉。牛肉吃过不少,广东潮汕的牛肉丸Q弹有劲,烫火锅的牛肉又是鲜嫩爽口;台湾的牛肉面的牛肉则是软烂无比、入口则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则是鲜香嫩滑。而则翘脚牛肉与别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药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汤熬制,将牛肉跟牛杂等同涮,吃的时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干的红辣椒面上一沾,辣椒的香与辣配合牛肉的鲜与嫩填满口腔,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据查,翘脚牛肉最早是救济穷人的食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四川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其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诸如肠子、牛骨、牛肚、草肚之类)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味特汤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来饮者络绎不绝,堂堂爆满。其间没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且流传至今。难怪当初在巷中小店,当地人聚餐一人一盆翘脚牛肉,也无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期间大汗淋漓、姿态各异,原有此故。

汪先生写峨眉山,写的是清音阁到洪椿坪的美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水穿石而过,飞鸟驻足,风景极好。我们也去了峨眉,路上风景虽美,但因是自驾,一路匆匆,未曾驻足,不能得见这种山水间蒙蒙耳耳的形态。但好在赶车时候肚子饿了,停下车来随意寻了一家农家小店,一人来了一碗豆花。这豆花点的不硬不软刚刚好,摆在碗中一大块一大块的,筷子刚好夹得起来,闻到的是满满豆香。配上葱花、蒜泥、香油、椒油、萝卜丁或者别的咸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绵软细腻,丝毫没有点豆腐的碱味,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还写了巧遇五台山来拜金顶的和尚,和尚进庙,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真心诚意,一去金顶就看见普贤和尚骑象而来,前面一行天女。而我们去峨眉山才不管有没有普贤或者天女,直奔金顶看日出、云海、佛灯、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顶的酒店,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等在金顶的山间小路上。一条小路既有长枪长炮,又有我们这种拿手机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着夏装外套的年轻人,总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们心意不诚还是运气太差,太阳一直被层层云雾遮挡,无论怎样也不肯跳脱出来,只露出一点影子后便没了踪迹。日出、云海、佛光、佛灯都未尝得见,空余一点遗憾。

二、跑警报

汪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昆明三天两头都有飞机警报,一有警报,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想到飞机空袭,脑海中全是炸弹掉下来,房屋倒塌、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的可怕场景。但在汪先生笔中,一切都是轻松随意的。他们跑警报有两个点,联大学校附近的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点。一有警报,做小买卖的就把担子挑了过来,里面常见的吃食中有我m.i1766.com小时候最爱吃的麦芽糖。在那个还是凭粮票、饭票购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贩丰富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总能发现丁丁的声音。一听到这种丁丁声,我就立马扔下纸笔,冲出家门,跑到家属区院子里的空旷地带,总能看到一群小孩围着一个带帽子的小贩。而我也总会以最快速的冲到小贩面前,拽着父母过年给的零花钱递给小贩,眼巴巴的看着小贩用小铁片震下一小块麦芽糖,然后我就开心的用舌头不停的舔着麦芽糖,直到沾满了舌头、嘴唇、牙齿后,自以为不留一点痕迹的挪回家。

横断的山沟是跑警报的第二个点,这个山沟是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弹在沟顶爆炸,弹片也不容易蹦进来,所以有人利用空闲还修了私人专用的防空洞,洞中还有两幅对联,一副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灾难面前做对联者豁达的心态着实让人佩服。汪先生写到跑警报有三种,听到空袭警报(飞机飞入云南境内)大家都不忙下沟,有人看书、有人闲聊甚至还有人打桥牌,一直等看到飞机影子才下沟进洞。常有同事说我是一个心宽的人,前屋着火,只要跟我还有距离,我还可以安然在后屋睡觉。我以为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坏事情的影响。把坏事情处理好了,好事情说不定就这么来了。八十年前的前辈们面对空袭、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魂不附体,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洗头还是洗头、该煮糖水还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说这是我们对待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韧性、中国人的无所畏惧,有阳光有水份时我们是白杨,高大而直立,但面对危险面对困难时候我们又是杂草,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汪先生写了好几篇,写校舍、写大师、写自己,相互之间偶有重复之处,但西南联大的生活却是极让人向往。联大校区分散、条件艰苦,但课程可以随意旁听,系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阅无须登记。教授讲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教授之间不论长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其中着墨写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提及他讲课图文并茂,画出女娲、伏羲的各种画像,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又提闻一多先生讲晚唐诗,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中的点画派联系起来,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将文学和画画结合起来讲,非常人所能为,难怪联大文、理、工学院的学生要穿城而听。联大多数教授对学生呢,要求也不严格,中文系的学生读书报告都不重读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写李贺,说别人的诗是画在白底子的画,而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问为什么?答曰自由。是否是联大人才更多我没有考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有好的设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氛围,老师教得自由,学生学得自由,以此激发思考、激发创见。

上世纪的教学就如此开放,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书写文章就先学三段式,总分或者总分总。数学就学老师教的规律,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规律,怎么发现这个规律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小伙子呢,形式上学校是灵活了许多,各种社团各种兴趣课,但从整体上、从根本上还是死记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学而思的数学,老师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给孩子,让孩子解题套公式。对于语言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但如果一直这样过度强调记、背、算,只会固化孩子的思维,而这些固化的东西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所以还是希望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学数学呢不仅教公式,还可以多去研讨一下公式背后的原理,让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语文呢,不仅读课内之书,读我们国家的书,中外古今都读读,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让他们多接触多体验,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学会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世界。作者:山风

喜欢《《宝宝也是哲学家》读书笔记3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