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赏析!

原文摘要读书笔记摘抄:

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使命是要在两种极端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谢利·卡根教授的《死亡哲学》。和读其他哲学类书籍一样——当然了,我也确实没读过几本哲学书籍)——我再一次被绕晕。

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脉络。

本书前半部分以证伪的方式否定了二元论关于灵魂存在的论证(最佳解释推论和笛卡尔的思维实验),应该说,其证伪的方式有不可知论及双重标准之嫌。进而引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论,并从逻辑思辨角度予以否定。

后半部分是关于死亡本质的探讨。卡根教授引入个人同一性的三种理论,即灵魂论、肉体论和人格论,为“什么是死亡”以及死亡本质的阐述做铺垫。继而用剥夺解释理论分析了死亡带来的坏处,即死亡剥夺了人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但同样反驳了永生不朽意味着永远美好的观点。而后,阐明关于面对死亡的态度,应是感激而非恐惧。最后部分是关于自杀理性和道德层面的论述。

简单说两点思考。

关于人固有一死。人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但潜意识中,人是“不相信我将会死去”的。因为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读书笔记人们对死亡的必然性是讳莫如深、细思极恐的。或许只有在某个突发事件面前,我们才会确切明白生命的脆弱、死亡的真实,停驻一下,思考一番,而后在生活既定的轨迹中继续前行。

关于生命的意义。前段时间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很是感慨了一番。人之一生,几十年,几万天,绝大部分人都在平庸中度过,如果侥幸能够在这不算长的时间中找到几个闪光点,相信也是虽死而无憾了。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到。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有的很大,有的就是追求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我们无权评判。只希望不要在自己年老回忆往事的时候,所能跟别人吹嘘的,只是自己当年能吃几碗米饭。因为,我的饭量很小……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

1、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吧。

2、一个梦的本身就是一个影子。

3、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5、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

6、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感化。

7、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8、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

9、谁造的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

造绞架的人;因为一千个寄寓在这屋子里的人都已经先后死去,它还是站在那儿动都不动。

掘坟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10、恺撒死了,他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

哈姆雷特读后感心得体会:

“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这出喜剧反映的问题相当广泛,家庭、爱情、友情、社会关系、政治、义务等。它就像一面多棱镜,能够让读者从多角度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已经成为人类文学乐章中永恒的音符。读过这本书,其中交织的爱恨情仇扣动心弦。

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宫前城堡的露台上。一天午夜,几个值班的将士惊奇地发现一个从头到脚穿着甲胄,像已故的国王一样的人形,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用庄严而缓慢的步伐走过他们身边。几个将士吓得不行,连忙把这件奇事告诉了已故国王之子——哈姆雷特。读书笔记哈姆雷特跟随父亲的鬼魂来到了一个隐秘的地方,从他的口中知道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从此,哈姆雷特踏上了为父亲复仇的道路。他装作糊涂,探查清楚了杀死父亲的凶手——现任丹麦国王克劳迪斯的底细,又用妙计躲过了国王的陷害。当他成功逃回丹麦本土,准备继续复仇计划时,却意外地发现他所爱的人,美丽的奥菲利娅去世了,死因是受不了父亲波洛涅斯被杀的打击。哈姆雷特知道,是自己误杀了他。但当他百感交集是,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怒气冲冲地找到哈姆雷特要求比剑,捍卫自己的荣誉。哈姆雷特不知是计谋,为了与雷欧提斯和解,便答应了下来。当哈姆雷特中了剑以后,才明白这是国王的阴谋:雷欧提斯的剑不是钝剑,锋利的刃上还抹着毒药,酒杯里也下了毒。看见王后和雷欧提斯都中毒死去,愤怒的他杀死了国王,最后他也因毒性发作而死。

这部戏剧通过人物行动、内心独白等方面多角度的刻画,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些人物生活的不易。文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但又耽于沉思,自我怀疑,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时那个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剧本中有许许多多意味深长的经典独白,让人们匪夷所思。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浓浓深情,让人潸然泪下。细细品味它,可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4、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5、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6、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7、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8、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9、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0、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1、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12、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3、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14、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15、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目送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是《孩子你慢慢来》,文中弥漫着一个慈爱母亲散发出来的浓浓爱意,它温暖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我震撼于作者文笔的精致,放佛一曲小提琴从耳边流过。

再读《目送》,读其文恍如读其人。那种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风格好似作者自身的个性,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谦和、宁谧、空荡、悲悯之情,读书笔记更是发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触。这是一本有血、有泪、写情、写理的“纸上心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为追不上。不必追,因为留不住。不必追,因为心相随。好一个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阴晴,小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拥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边城》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边城读书笔记摘抄: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边的女孩子。

●翠翠在风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都被那点爱恨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的远一点,才吁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翠翠问:“后来呢?”

祖父说:“后来的事情长的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心上人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天气特别热,各人只忙着流汗,用凉水淘江米酒吃,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

●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些古怪成绩?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读后感心得体会: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读完小说的开头,便觉得这相比文字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更像一位留着长胡子的老人。在盛夏的夜晚,坐在树下的摇椅上,吱吱呀呀,和着温柔的月光,开口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正如荐语中所说,这是一幅描述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湘江边境,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那里的人淳朴、正直、重义轻利。在城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白塔,塔下有一户依水而生的人家。祖父以渡船为生,孙女翠翠在风中水边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活泼、可爱又勤劳。祖孙二人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依然有滋有味。

这是故事的开始,我却希望这亦是故事的结局。茶峒有清山秀水、竖笛白塔,竹林深翠逼人,桃花酒飘香万家,有勤劳美丽的姑娘,有赛船凫水的能家……这里俨然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然而在这太多美好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接受那不可逃避的事实。

翠翠活泼可爱、勤劳善良她那颗纯净的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好奇。但不知何时,翠翠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是因为那会吃人的大鱼,也许是因为偶然在河边听到的“不要‘碾坊’要‘渡船’”的言语,翠翠开始有了难以言说的心事。她茫然、她惊慌、她失措,那只山头黄麂此时也变成了一只乱撞的小鹿。直到她在梦中被歌声浮起,才可将心事寄托在虎耳草之中。读书笔记可是翠翠啊,她“自负”又自卑,她不愿启口说出心事,却是那么渴望有人能从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读出她的心意。于是,她就这样等啊等、等啊等,失去了一个真诚却不幸错爱她的人,失去了一个至亲亦是唯一的亲人。老马兵早晚会回到城里去,即便不回去,也终究会先翠翠一步去往老船夫所在的那个世界。至于翠翠呢?也许她会守着爷爷的坟墓与这碧溪岨的渡船,独自终老;也许她会在某一个黄昏遇见某一个陌生的过渡人,之后相守一生;也许她会在不尽的等待之后心灰意冷,最终跟随老马兵回到城里,开始新的生活。而那条吃人的大鱼,“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谁知道呢。

老船夫的悲剧,并不同于翠翠那般令人心痛,却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悲哀。他忠厚、质朴,经历了丧女之痛,依然要抚养可怜的外孙女。他撑了一辈子的船,渡了无数的人,讲了无数个故事,唱了无数支歌,懂得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他认为是他的不够负责,让女儿最终为情而死,才坚持无论如何都要为翠翠的幸福负责到底。那个可怜的孤雏,是他在这碧溪岨唯一的希望与坚守的理由。然而,他的坚持使他由“忠实地活下去”变成了“勉强笑着”“把手搓着”“到会做作”“为人弯弯曲曲”,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也许是他太过宽容,才得不到他人的包容;也许是他太过细心,才因思绪过多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时机;也许是他太过慈爱,才始终矛盾不知如何开口;也许是他太过顽强,才会次次失机处处碰壁。我一直在想,老船夫究竟为何而死?难道仅仅因为“发痧”,老人病得太重?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那场令翠翠“吓怕”的暴风雨,击垮的不仅仅是屋后那座白塔,亦是击垮了老人心中最后的信念。而一个丢了信念的人,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那条吃人的大鱼,还会不会回来?“永远”有多远?“明天”又是哪一个明天?没有人知道。那善于泅水的鱼,是淹死在了水里,还是远走他乡宁可四处流浪?亦是无从得知。爱,有愧于因爱而逝的手足;不爱,自己却又不甘接受那碾坊成为一个重利轻义的无耻之徒。也许,对于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饱受折磨的二老,离开茶峒才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的内心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挣扎,他不愿有负于任何人忙于是他选择了违背自己的心,选择在另一方土地,默默祝福所爱之人,一生喜乐安康。如果可能,我希望下一世,就在这碧溪岨,他和翠翠可化作那碧溪与白塔,彼此守候。也许会因为暴雨短暂分离,而下一次相遇,又是晴空万里、碧箫瑟瑟。就这样相望相守,直到时间尽头。

屋后的那座白塔,出现在故事的开头,消失于故事的结尾。它是翠翠的象牙塔,翠翠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玩耍,在这里做梦,慌张时也藏入这塔中。对于翠翠来说,白塔可以给她的是亲人般的庇护,来到这里,便可以远离世间一切喧嚣。白塔是老船夫信念的象征,也许是因为它像老船夫一样守护着碧溪岨,守护着翠翠,所以当老人的信念崩塌时,它才会随之一起倒去。至于茶峒的居民,我说不清楚白塔对他们的意义。大家在帮助翠翠料理船夫后世之后,“每个人来积德造福”重新修好了白塔。也许白塔是一种信仰,是茶峒人淳朴、善良的品质的象征吧。

最后,我想套用编者的一段话:“涓涓流水逝去,谁家的女儿,安静地坐在幽静的浣花溪畔,满怀的心事,就这样慢慢的散进水中……”

相信《《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