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

虫友/王小馔:90后,热爱阅读、旅行,人民教师,喜马拉雅电台主播。

20170626读书笔记: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是曾家历代的家规。蔬:蔬菜。星冈公曾说:凡是自己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的菜,吃起来也会觉得分外可口。在古代,许多文人都热爱田园生活,所以写出了许多歌咏田园生活的诗篇。而如今身居都市,人们早已忘记了对自然的向往,更多的是拥挤的人群,一味地追求高官厚禄。因此,人们多数都背负着更多的压力,让自己陷入了心灵的负荷中。人们都说,要有自然之心,其实也就是让人们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这未尝不是一种修身的重要因素。鱼:鱼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兴旺气象。家中养鱼是一种兴旺的象征。猪:猪乃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居家过日子以猪为经济来源。早:起早。这是星冈公最为提倡的生活习惯。也是曾国藩遵守的家风。他曾说:“戒惰莫如早起。”要想戒除惰性,早起是最有效的办法。扫:打扫房间。打扫房间能起到培养一个人独立生活及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的作用,还能起调节情绪的作用。书: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不管是耕读之家还是富贵人家,如果没有读书,就是一种缺陷。正如孔子所说:“三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考:祭祀。人无孝行便绝无善行,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宝:善待亲戚族里。星冈公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抬举,那是没有价值可以计算的宝贝。”所以善待别人也就等于善待自己。以上可见,曾氏家训不失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我们应借鉴并加以效仿,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兴旺起来。

20170627读书笔记: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了银钱、田产最容易滋长骄气和惰性,所以家里千万不可积存过多的银钱,也不要置办田产,只要后代努力读书,绝对不怕没有饭吃。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曾国藩认为,子孙拥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所以自立。无独有偶,晚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说过相似的一段话,他说:“儿孙贤过我,留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有人总结曾国藩具体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三条:第一,对于子孙,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第二,绝不为子女谋求“特殊化”待遇。第三,无论在读书或做人方面,曾国藩对子侄晚辈的要求都极其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处之以讨论研究的态度,所以指导切实中肯,收效也就十分显著。

20170629读书笔记:

居家之道以戒奢侈为要义。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阐述了自己对于治家方面,一定要以不奢侈为要的观点。在曾国藩看来,治家勤俭不奢,家道一定兴隆,反之必败。因此他劝诫自己的子女衣物不要太华丽,这样持家才能使家业兴旺。从中也体现出了理财的重要性。作为今人,我们也一定要引以为鉴,时刻遵循居家之道,只有崇尚节俭才可以长久,身处乱世,更应该以戒除奢侈为第一要义。纵有高官厚禄也不要不择手段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纵是贫穷寒酸,也要有骨气做个明事理的人。为自己的儿孙树立榜样,使良好的家风世代延传下去,让家庭永远昌盛和睦。

20170630读书笔记:

望宽待袁婿,俟其改过。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能够清醒认识,并能改正就是君子。在这里曾国藩也有如此的见解,当他知道袁婿品行开始堕落的时候,便对他进行劝说教育,希望家人能够对他怀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对他厌恶,而要时刻尊重。因为在他看来,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一个人的骄傲、懒惰、恶劣的言行已经完全暴露在人的面前,他就会没有丝毫顾忌,索性抛开所有的廉耻之心,不顾一切脸面,宁愿与正直的人结为仇人,到了那个时候就无可救药了。这正道出了人的本性善良,不要因为一时过错而将其推上不归之路。人难免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教育去感化他,那样才能够让人痛改前非。作为今人的我们,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对待亲戚朋友,都要懂得这一道理,宽容别人的错误,并妥善引导,将是对人对己的最大收获。

20170701读书笔记:

勿沾富贵习气,才能成大器。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啬(谢廪保二十千,赏号亦略丰)。曾国藩告诉我们治家要俭朴不要过于吝啬。这种俭朴是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都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20170702读书笔记:

盛时宜作衰时想。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告诫澄弟“兴盛时期常为衰落时期作必要打算,上场时也应当想到下场时的落寞。富贵人家,一定要在心中牢记这两句话。”其意道出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见解。要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境和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死亡;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老年的衰老和辛酸。曾国藩正是有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他无论为官还是治家都能取胜。作为今人的我们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成为曾国藩这样优秀的人物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一本书,名叫《傅雷家书》。

里面从不讲授别的,全是傅雷对于一些问题上的感想,以及对于傅聪的教育进行了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对傅聪那么严?”,这成了他的一大主要想法。

跟其他的一些书对比,傅雷还是更深一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曾经对母亲说过的话,他母亲都记下了并记录在书上。傅雷不一样,他并没有写任何傅聪说的。

再举一个生活上的例子,我的母亲曾经对我也十分严,每次她一骂我我就会暗地里反抗。傅雷会反思,可我认为反思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哄骗一下。而且我实在不愿意听那些啰啰嗦嗦的话。我想要听的一句话是:“孩子,我们都有问题。”

傅雷先生写的谈各种事我都十分爱听,并且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一位父亲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真诚,这本书的任何一人都有些不对的地方,他们都改了。而且,谈西方文化,谈国事,每次都是反省深刻。

傅聪不是无错,只不过被傅雷先生掩盖住了一些。在本书中,傅聪作为一名旁观者明显不可说话,但任何人心中是明白的。傅聪可以出名离不开的完全是傅雷的教导。

如果让傅聪写一遍,他会将主题偏向于“谢谢你,父亲”为主题,中间会少少的出现“爸爸,我认为你这样不对”之类的的句子。因为傅聪留学在外,不知道他有没有看一个在自己小时强硬的父亲,变成一个承认错,反省深的父亲。

“我和你妈妈都十分想你”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心中,信中爸爸也许更重要。在傅聪长大后“强硬”的父亲,开始用温柔的语句,与儿子谈对于西方文化的所有理解,莫扎特这样有名的钢琴家被傅雷评论了一番。读后感

不止傅雷这样做,好多人都这么做。我母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一天聊一会天儿。不久前我去兰州青海地区玩,我的妈妈干着大活,每天九点才可以回酒店(当时妈妈在外地工作),也不忘为我写上一封信,D1,D2,D3...

一天一封虽说名字古怪:“回来算总账”这类名字出现过。见到这个我十分开心,这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独自出行(我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的一种关心。

不论傅聪或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关怀。

对于傅聪,我十分敬佩;对于傅雷,我十分敬仰。感谢你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让世人见证一对父子创造的奇迹。作者:Jerry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两地书信,父子情深——《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这本《傅雷家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以及文化修养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不但被誉为“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还被称为“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在以往的生活中,傅聪从小就不爱吃蔬菜,只吃肉食,并置若罔闻傅雷的警告。傅雷便惩罚傅聪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样以几乎苛刻的爱,是以严厉为衬托的,这是不同于寻常的方式,可见傅雷对儿子的爱很深沉。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给予了无穷的期望和无尽的教导。把自己心中所想和口中所念都写于信中——将自己对儿子的爱毫不保留地呈现在儿子面前。这种肉麻的爱是被苛刻所衬托出来的,与傅雷之前对儿子的爱相比,在家书中显得亲切、伟大。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只是永远没有被黑暗所遮蔽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支持,字里行间显现出他人格的力量。他对傅聪的要求:“先做人,其次是做艺术家,再是做音乐家。成绩不是第一,人品最重要。”

我认为傅雷的做法非常值得赞扬和推广,父母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其次再是学习。现在有部分家庭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一桩桩惨案发生,比如前段时间报道的大二学生弑母案就是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酿成的悲剧。

希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当孩子困惑时能帮助解答,指引方向;有问题时,能一起说说心里话等。希望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呈现在一起相处的生活中,不要像傅雷对傅聪的爱是呈现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书信交流中。作者:白云翔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前不久读完了傅雷家书。直到读到傅雷夫妇的遗书时,内心不免有点痛惜,即便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最近一直在阅读傅雷夫妇的文字,难免出现一种错乱。多亏作者对傅雷一家的书信费心收集,能有幸一瞥傅雷这一家人的思想,实属珍贵。

我也曾有过几年的书信来往。所以十分明白写信、寄信、等信、拆信的心情。书信中,人们多半会吐露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以及一些在生活上所理解的东西。而父母给孩子的信,则更多是寄托着思念与望子成龙的心情。傅雷家书里,满是傅雷夫妇对儿子的牵挂与孜孜不倦的教育。在了解了傅雷的教育后,我才得以增长我的见识,见识到一个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对生活的看法,对艺术的态度,对感情的思考。

其实让我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我肯定是写不好的。因为有很多语句还未能深刻的理解。虽然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并没有切身经历以及感悟。平时的书也读的少,里面提及的部分文学作品,我也没有涉猎过。所以也只是在仅有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的去理解,必然会狭隘许多。

关于自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做人这一个问题。觉得人生当中,做人是最难的。因为感情牵动或是生存环境,都难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以前我一直在想何为真正的“人”,觉得人的定义应该是勇于追求自由。真正自由的人不会牵制自己的感情,真正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自由的人不会被阻挡去路。只是这个自由是要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基础之上,否则自由将会变成放纵,成为罪恶的摇篮。所以,我一直认为追求自由的人是真实的人。在我心中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追求着自然,追求着自由。在生活中,在作品里,无不表现出纯粹又不乏内涵。好似自由存在于自然之中且不留下痕迹。

关于自然:

人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在自然中表现出自我,也不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人一直妄想超越自然,这也许是人畏惧孤独的一种表现。我们无法超脱自然而活,但是能为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不断的超越着自我,追寻着自然的过程,应该是我们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至于自然是什么?我认为是趋向于完美的事物。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完全,人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但可以无限接近于自然。

回到傅雷家书里,傅雷教育傅聪。“先要为人,再为艺术家,最后是钢琴家或演奏家。”这里我认为是傅雷对人生三个层次的看法。一个钢琴家,可能后天的勤奋就可以完成。而艺术家,则多多少少需要天赋和对自然的感知。而成为人,这里的人肯定是指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是最繁琐最难达到的。钢琴家最易,艺术家次之,学会做“人”最难。而现在的人为了达到目标、某种名誉不择手段,却恰恰忘记了如何先成为一个人。“超凡脱俗是自由,沉淀于自然,是追求着完美。”这才是我对如何成为一个“人”的理解。

而傅雷对艺术家的理解,也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傅雷说艺术家要控制情感,要理智。之前我一直以为艺术家是充满了情感,然后把情感舒展出来。而傅雷说要控制情感,演奏的时候(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保持理智。我想理智的东西如何打动人呢?后来才明白这是我的逻辑错误,其实艺术家依然是富有情感的,只是高度的情感需要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样才能将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来感染感知的人。这么一想,艺术家确实不是一般人能为之。一般人能有一个高度的情感已经是不容易,更别说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些。

我很喜欢傅雷家书,里面可圈可点的太多,我没有办法一一赘述。需要丰富自己的见识后,再来品读,应该会有很多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就买了一本克里斯多夫,这是家书中多次提及的一本书。此外,我在这一次的阅读中,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见解。只是觉得自己稍微一读书,就一堆的感触。不知道是情感上的敏感还是我见识太少。可能这本书真的很优秀吧,而我最近很少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了。尤其是夹杂着这么多思想的作品。想必是十分诚意的,傅雷夫妇也没有想到这些书信有一天会汇集成书,供后人去学习吧。

TIp:好的作品不是有多少结论,而是引发了人多少思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当时是乱世。朝廷腐败无能,太平天国烧杀抢掠,搞得天下糜烂。曾国藩常年在外为官(作战),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家中的其它兄弟和晚辈,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信件)。他不在身边,就无法精确引导,很多思想未必能传达到位,家人有问题,他无法及时修正。

2.曾国藩一生经历很多打击,几次大彻大悟。他曾经赌气罢官回家;曾经两次因作战失败跳水自杀;性格也从开始方刚到后来的圆融,外柔内方。

他的思想在不断演进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等到他思想成熟的时候,兄弟和子女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他的子女和兄弟都是在他早期思想熏陶下成长的,若用他晚期的思想来教导他们,结果会大相径庭。

3.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传授给他人,通常不会被接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不一样。曾国藩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不是所有人能领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学生众多,有出息的人也不过七十二人,可见培养一个人才有多难。知道某个知识和运用某个知识之间有鸿沟,很多人就是被这条沟挡住了。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就是说很多人不能真正运用他的知识。

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曾国藩的幕僚集团,像个学校,曾国藩常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并亲自点评。这个“学校”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好学生,也培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元度。

曾国藩的治家和处事之道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三、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碰撞,铸就了人生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文化程度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人生中有相同经历,也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带兵作战,有人勇猛,有人懦弱,有人保守,有人冒进。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出生在同一家庭。

曾国潢在几个兄弟之中,头脑最笨,读书天分最差。他自知在科举上没有出路,早早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去做个乡绅。曾国潢心思细腻,不怕麻烦,愿意去管闲事。在当时,底层社会的管理依靠乡绅,也就是一个地方有权威有势力的人来管理,包括治安、司法、救济等各方面。上级委任县官也要靠当地的乡绅配合来管理底层社会,否则就会政令不通,社会不稳。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县长和黄四郎等乡绅的关系就很典型。

因为他的兄长曾国藩在朝廷当大官,所以他不是普通乡绅,号称“湘乡第一绅士”,当地的官员和权贵都要给面子。他协助地方官赈灾、收税、抓土匪,帮商人讨债,在家乡修祠堂,忙得不亦乐乎。出去办事,常有人宴请,估计他自己也觉得有头面。有人求他办事,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曾国潢的收入还可以。

在当时“人人尚仕”的环境,难得他能彻底放弃科举,无论是手上,还是心上。不像现在有些人,高考失败没上大学或不是自己如意的大学,就耿耿于怀,遗憾终身,成为一辈子的痛。

曾国荃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作战勇猛,直来直去,但情商不够。有一次他在阵前指挥作战,弹片击穿了他的脸颊,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上了战场。作为指挥官本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却会亲自上阵砍杀敌人。他的勇猛和身先士卒,很能鼓舞士气,他率领“吉字营”战斗力很强。

相比作战,曾国荃混官场的水平就太差了,贪婪,高调,张扬,霸蛮,直来直去,不懂官场潜规则。曾国藩知道他的这些毛病,经常写信规劝他,他却置若罔闻,屡屡顶撞。

曾国荃攻下一座城池,往往要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虽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他不懂低调,得到的财物,用大船浩浩荡荡运老家,弄得世人皆知。发财之后,他还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的“大夫第”九进房屋十八厅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不光是外人,湘军内部也有人忌恨他,甚至有与他共事的将领恨不得杀了他。要不是曾国藩护着,他不战死在沙场,也会被人害死在官场。

好在他作战勇猛,战功卓绝,当上了巡抚。文官不同武官,不懂巴结奉承的他,没当多久就得罪了权贵,遭至弹劾(诬告),自知官帽不保,主动请辞。在老家待了七年,终于闲下来回想过往,思考得失。明白兄长曾国藩当年在书信中说的很多道理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这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事为人变得越来越像曾国藩。

晚年的曾国荃变了个人,从过去的“一根筋”变得懂得退让,懂得取舍。这一变,赞赏他的人多了,办事也更顺了。想必他晚年对自己过去的鲁莽,一定诸多悔恨。像他这样能慢慢成长的人,已很不容易,有的人终身都不会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想一下就明白;有的人看一遍就明白;有的人经历过,思考过才明白;还有的人,一辈子不明白,稀里糊涂的过,把一切归结于运气。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大全”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