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企者不立。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企者不立”,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现代汉语解读】

踮着脚很难站得长久,大踏步赶路走不远,总盯着自己优点的人难以彰显自己,处处表现自己的人其优点却不容易被别人看见,越是自我吹嘘的人越难建立大功劳,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没法做一个好领导。在道的层面来看,这些行为像多余的食物、身体的赘肉一样,人们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延伸解读】

企,脚踏离地努力抅东西的动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这一句比喻过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则不达,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与目标,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标要定得扎扎实实,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拔苗助长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个人才生生地毁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东西、美丽的东西彰显出来。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反而使自己的优点彰显不出来。见,同现。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张扬一点,表现自己倒没有问题。您实际上没有人做得那么好却处处表现自己,反而惹得别人的反感。人的社会中生存,其自我意识会被强化,在社会交往中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调整自己。作为普通人,自我表现一下没有问题。读书笔记但是作为领导者(道德经是给领导者看的),你的自我表现,特别容易受到属下的吹捧,很容易自我膨胀,陷入到虚幻的自我认知中。譬如某领导把自己写得一般的字拿出来,立马会被吹捧成书法家,听的好话多了,自己也会飘飘然起来,说不定某一天就会出丑。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一样,对于兵法能说会道,在同僚们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长平一战,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万赵军将士的性命,曾经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自我感觉很好,周围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吹捧他,甚至编印假报纸,说民众都希望他当皇帝。结果在他称帝之后,才发现众叛亲离,郁郁而死。

伐,进攻,作战的功劳,引申为自我吹嘘,自夸。矜,铁矛的头,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韩信这人很自傲,认为汉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劳,说话非常不客气,越来越遭受到刘邦的猜忌。与他相反的是张良,非常清醒,很谦虚,得以善终。生活中,喝酒也一样,在你感觉特别好的时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时候你感觉到对手非常强大,你就会小心谨慎,往往还能够保持清醒。

余食,吃多了食物,吃饱了之后还再吃的食物,古人认为这样有害健康。赘,多余钱,身外之物。多余的东西也叫赘。行,通形,措形体。居,居于这样的位置。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直指人性。人性总是要私心与集体公心、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摇摆。人的动物性是自私的,但人的社会性必须得有公心,懂得利他。只有具备公心与利他精神,才能真正做好领导。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不尚贤_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不尚贤_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行为与领导者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美德都是相对的,领导宣称某一种美德,民众争而仿之,可能会忽略了其他的美德。如领导推举某一人为楷模,众人争而仿之,可能忽略了其他更多的好人善事,可能让更多的人走向反面。举例:某学校的老师特别喜欢某一优秀学生,反复表扬这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往往产生不好的结果,一是好孩子的压力大,被同学们疏远、孤立,二是其他同学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为了刷存在感,可能反而去做坏事。

领导的爱好,百姓会争而仿之。领导提倡什么,下属往往就会喜欢什么的东西。为了领导的提倡,下属就可能会放下工作把心思放在领导的喜好上面。“楚王好细腰,宫中饿死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楚王喜欢腰细的女人,于是宫中女人们投楚王所好,不吃饭或者少吃饭,想把自己饿瘦,结果先把自己饿死。有的公司老板喜欢赌博,甚至汇报工作都到澳门去,那么员工就知道老板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大家也都把心思放在钱上,这样的企业可能很快就会倒闭。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民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是真正知道无为的含义。无为与多欲相对应的,无为是针对自己的,并不是清虚无为,什么都不做,而是清心寡欲。他的认识比其他君主、学者更到位,更正确。作为领导,周围一群人揣摩你的心思,投你所好。宋徽宗喜欢书画、蹴鞠,于是身边就汇聚了一批蔡京、高俅等一批奸臣、佞臣,没有心思治理国家,有才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国事一塌糊涂,最后被金兵灭国。

心,代表着欲望,腹代表生活必需品。心的欲望是无穷的。要找到欲望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点,根据自己的体量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健康管理上也很有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确定要做的事,不要追求自己身体难以承担的事业。企业家前期的成功,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与身体状况,拼命扩大自己的事业,最后往往是悲剧。

志,意为心的方向,借指欲望。如有些企业家欲望强,企业把目标定得很高,但是自身的强力、质量控制能力有限。有些成功其实是大势所致,

并真正的个人能力,但这种成功很容易让企业家高估自己,心很大,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如前几年中国奶业企业,初期成功后,急速扩大,把目标定得很高,要做世界最大。结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了整个行业几乎毁灭性的后果,很多年后,国人对国内的乳业没有恢复信心。乔布斯对于苹果产品,他认为没有必要做市场调查,只要真正把产品做好,用户有好的体验感,自然会选择苹果产品。结果苹果大获成功。匠人精神,就是员工把自己工作做好,欲望不要特别高,想法不能太多。

敢的原意是以卑犯上,表示胆量。这里的不敢并不是用武力强制、压制,而是因为领导者以身作则,让民众心里不敢去做。不是用言语去教育,而是用行为感化,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这一章常常被人误解为老子的愚民政策,这是不对的。这里,老子提倡的是在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让老百姓降低自己的欲望。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为者败之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为者败之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读书笔记:老子总是教我们,顺其自然,不要太执拗!这是幸福的规律。太过于执着,有可能可以实现你所执着的事物,能实现当然好;可是,太过于执着,一旦失败,打击肯定是大的。

受到打击,心理的期望与现实一旦有较大落差,落差太大往往使人沮丧。不执著,不强求,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心态平和,心理往往会很满足、很幸福。因此,道德经是一种可以获得幸福的学问。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汉语解读】

有一个东西在混沌中生成,在天地之前就形成。空寂啊,安静啊,深远啊,一直独立存在着从未改变过,可以称它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称之为“道”,我勉强地形容它“大”。大也就是“逝”,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展;逝就是“远”,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地方;远就是“返”,道就在身边。这个世界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有四个大,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法则一直是这样的,没有改变。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这在当时肯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普遍信鬼神,认为这个世界是鬼神造的。而老子认为,这世界并不是鬼神造的,有一个力量称为道,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其实,现在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这个力量,各个宗教有自己不同的形象化表达。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相信这个道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之后。我们对有些事情要保持敬畏,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心,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寂呵,寥啊”一句,说道是清虚寂静,广阔无边,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大,指范围大,无处不在。

大曰逝,也有作“大曰源”,两字的篆书非常相近,可能写错了。源,即为源头,逝,向四面八方扩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扩张的。远,无边无际,没有不及的地方。返,即返回,可以理解为返回原点,道就每个人自身上,须臾不离,若能返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

王,沟通天地人三者为王,就是人的领导者。这里老子强调领导的重要性。人类成长的历史中,王起的作用非常大,决定整个族群人的命运。如果领导者出问题了,平庸者、心偏的、贪婪的当上王或者皇帝,老百姓就遭殃了。

人法地,我们与大地息息相关,大地滋养人类。老子讲人法地,是认为大地承载万物,滋养众生,自己默默无言,像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人要学习大地的德性,称为人法地。因此,有道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大地的品德。另一方面,人要顺应大地的节奏,正确认识大地的运行规律,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等等。

天,指与大地对应的上方空间。老子认为天与地对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法天、地和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而是“自己,然也”的意思,古代没有“自然”这个词语。我们要向着天地道学习,拓宽我们的心胸,那么做事像天地道一样,人生的格局就不同了。

喜欢《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企者不立》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