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个人读后感

一个人读后感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或许你需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这样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星夜》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及感悟8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及感悟800字:

走,是最简单的事情吧,如果走路让你横跨大半个英国,身边没有什么专业的徒步工具,目的地有一位随时可能离开的癌症老友在等你,你会觉得这很简单吗?主人公B,是怎么做到的?

B是一个平凡的中老年男性,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妻子与他分房睡,彼此见面,不交流,他退休闲置在家,儿子“不能原谅他”不回来看他,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英国北部疗养院寄来的信。信是一个二十年前的好朋友奎妮写来的,她得了癌症。他听了很震惊,感念老友的好,想为她做些什么,“她一定在等我”于是,他走了起来,走到邮筒,想起没拿手机,妻子也不会认同的,是不是开车去更好?已经走在路上,目标的天平在他心里倾斜,于是他继续沿着公路向前走,直至人烟渐稀,他,走出了死水一样的生活。

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始了,都带有罗曼蒂克的氛围,单纯出于一种关怀于一个目标,不要在意出发的方式以及准备的物品,当你走在路上,你已经启程。

我现在在最好的年纪,有无限的未知与可能,都想做些什么时,如果繁琐的准备他人的冷眼不解,自己内心的动摇,阻止我前进的脚步,不妨什么都不想,先走起来,走起来,在发现,我已经在路上了。

旅行迷人的地方,不只在于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还有结识不同的人,B的路程中,见到风格各异的人们:加油站用一个故事给B信念力量的胖女孩;读后感

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生活上的过客,B,在朝圣大军离开自己后。领悟出的:他的脚印无论多坚定,还是会被雨打风吹去,就像他从来没去过那些地方,见过那些人,一回头就已经再找不到来时的路,看不到他走过的痕迹。

小说精彩的地方,不仅在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悟,对环境的描绘,也同样细致迷人:新发的枝叶蓊郁厚重,在树顶聚成一片华盖。一云云黄黄色连翘,一道道紫色南庭霁,都叫人惊诧不已。嫩绿的杨柳风中微摆,流光溢彩。第一批马铃薯芽冒出了头,矮矮的醋栗丛上挂满细小的苞蕾。就像莫琳戴过的耳环。

想了解更深,请到书中来!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6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600字

哈罗德在旅途中不断回忆过去,儿子的聪明、孤独、酗酒、溺水到去世,这些其实都不是谁的错,而他责怪自己没能作为父亲给予儿子更多一点关注和陪伴。

奎妮替他承担下纳比尔的怒火而辞职时,他没有站出来承认错误,连道别都没有,就与奎妮失去了联系。

莫琳因为儿子的去世,悲痛不已,甚至会和去世的儿子对话,莫琳一直责怪丈夫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他也手足无措无法安慰妻子,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么多年,夫妻两人各自悲伤,互相折磨,喘不过气。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场逃离压抑、面对自己的旅程,只有一个人在独处时,才能直面自己不愿承认的错误,尽情地折磨自己,直到幡然醒悟……只有一个人在孤独无措时,才知道自己最应该珍惜的是什么……生活不可能是完美无憾的,过去的某一天某一刻某一瞬间,现在的我们想起来都可能后悔没有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哈罗德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么多人想要一场哈罗德似的朝圣,却没有勇气逃离现实,跳出生活圈。当哈罗德听多了看多了各式人们的生活之后,反而能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写出给加油站女孩那封坦白一切的信……

承认错误很难,放下过去很难,哈罗德的自责内疚,莫琳故意忽略的那些细节,不是不爱了,只是生活的挫折模糊了内心,而这场朝圣之旅开始之后,所有的爱都渐渐清晰。

看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每年计划一次旅行是非常好的事情,一个人也好,和爱人也好,或者和父母,毕竟在诸多繁杂琐事和压力山大的现在,时不时地跳出生活圈,看看外面的人和世界,确实可以净化心灵,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

《一个人的好天气》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好天气》读书笔记

“一辈子的恨是什么样的?”

“我不会再恨什么了。”

“怎么把它用光了的?”

“忘喽。”

“我想趁现在把空虚都用光,老了就不会再空虚了。”

“知寿,可不能在年轻时都用光了,要是只留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纪,就怕死了。”

“会怕死吗?”

“是啊,怕死呀,什么年龄的人都害怕难过和痛苦的。”

——《一个人的好天气》

吟子舅妈告诉知寿,年轻时和恋人分开,她日夜的哭过,也感到十分憎恨呢,像要把一辈子的恨用光了,于是她们有了以上的对话。

知寿很年轻,她以为,她是有受苦的准备的。她说:

“我想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想尽量锻炼自己的肌肤,成为一个能够经受任何磨难的人。”

她的想法和我一样,大概是想在精力旺盛时,把所有苦都受完,空虚也用完,留下大段大段平淡无奇但很适当的日子吧。正是因为年轻,她语气里有那么点儿不暗世事,听起来就像向日葵一样的,又以为会一直这样年轻下去。

知寿有点年轻女孩共有的别扭,喜欢的说无所谓,不喜欢的也会假装大人一样要接纳,即使表面上的不满已经快要爆炸。

因为别人比自己开心,所以有时不太开心。

可以因为自己皮肤更有弹性感到知足,但更多时候又觉得自己永远也过不上正常的生活。于是气愤地在心里想:把衣服都扔掉吧,一口气扔掉好几只口红吧。先是这样任性的想,再想到扔掉的东西也总是扔不干净,我的人生全是由这些组成的。想法如此反反复复,乐此不彼。年轻好像都这样,知寿也和我一样觉得很倦吧。所以后来,她告诉吟子,她想穿越到吟子的岁数去。吟子说这是最好的时候啊。知寿答:

“上年纪的人都这么想吗?年轻真有那么好吗?我每件事都要难过、悲观、太累了,我厌倦了。”

读这里时我拍拍手。知寿,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吟子又说了: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的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于是到这里我释怀了。想要相信过到了哪一个阶段都会变得好一点也会看开一点啊。

而年轻更好,可以用力的生活。像吟子一样,如果有天什么也觉得不需要了,会不会形成一座孤岛?

虽然更多时候,因为错觉可以应有尽有却无所得,我们患得患失透支的生活。但就像吟子舅妈说的,哪一个年龄都会害怕苦难,年轻时提前用掉负感知也不管用,因为就要老去了啊,老去了,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有太多机会美好一点,人就要贪心了,不愿死去了。

那就一个人慢慢生活吧,好天气会有的。

年轻的精力刚好能吃多一点的苦,又抱怀很多很多的快乐。反正我们从不考虑明天会不会死掉,别胡乱的害怕和苦恼。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000字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

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

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

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

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

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

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

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

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一个人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