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今日主讲:谢涛

【听前思考】

这本书大胆描写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在明史学界一直饱存争议,你怎么看?

【书中金句】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一、大历史观

从记述的角度看历史。首次以大历史观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看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1587年明帝国,万历十五年。明帝国表面上波澜不急,其实是暗潮涌动。辽东战败,金戈铁马杀向大明,大明战败。

二、万历皇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1587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大明王朝走向尽头。

大明以德治国,万历的任务就是演戏,敬天法祖。朝会、礼仪、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感到无比束缚。万历坐拥天下,却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也不能决定与谁合葬。他不断向臣下屈服,在作者眼中,像是一个傀儡。

三、意识形态与人性的矛盾

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意识形态衍生的体系。这种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同质化,绝不能允许怀疑这种意识形态的情况出现。当时,官员们需要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意识形态靠人去执行,而人是自私的动物。即便意识形态至刚至阳,浩然正气,最终还是会打折扣:“说一套,做一套,虚伪到底。”

四、组织和制度的设计

“人就是有欲望的”。权力和制度的设计,应当尽量考虑以及规避自私的风险。

一个组织成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成员们的成长欲望越强。一个组织越是庞大,成员们就越难以建立成长性的氛围,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差。当应变能力越来越差,就会使得一个组织无法应核突如其来的异军突起。

五、结语

所谓的历史观,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范畴。凡是高度概括的事实,都包含大量的想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本《万历十五年》。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又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了啊,苦恼。月初的时候还精神抖擞的打算多看书来着,可是莫名其妙的,就颓废了。仔细思量,这一个月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要不是依稀还有点记忆,几乎都要以为自己失忆了长达一个月。所以这本《万历十五年》,耗费了整整一个月都没看完,也不奇怪了。

说起来,十几年前,就有朋友提议我看这本书,彼时对历史没什么兴趣,推崇得越高,越觉得这本书该是如何的晦涩难懂,越是提不起勇气来看。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文字居然浅显易懂,读来也颇为有趣。

书分七章,讲了六个人的故事。鉴于这本书挺有名,我也不是什么刻苦钻研历史的爱好者,大概内容和整体思想这些深奥的东西就不费这个神了(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那就想到哪写到哪儿吧。

感想一:皇帝真不是好职业,明面儿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呢,大部分的皇帝都困在紫禁城这么一个井底大的地方,看我们万历童靴,想出个门看看自己的陵墓都要被再三弹劾,再繁华的宫殿,一困几十年,只怕也是相当的烦闷了。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应当的,假若想恣意妄为一番,那就是昏君。运气好的,还能寿终正寝,运气不好的,指不定连坟都被扒了。

感想二: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而我们行走在外的一举一动,就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这大概也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吧。人性真是个太复杂的话题,不可说不想说不愿说。琢磨不透的事儿,就不琢磨了,得过且过这一生吧。

感想三:历史,或者说过往是面镜子,也有可能是放大镜或者哈哈镜。看的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至于真相,当事人都不一定说得清楚,何况后来者乎?不过仔细想想,或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呢?随便瞎想想,别当真。

感想四:穷一人之力,是无法与大环境对抗的。试图力挽狂澜如张居正者,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看破者,要么如万历消极怠工,要么如李贽,最后自刎而亡(第七章没看完,随便翻了翻,说得不对也忽略吧)。读后感

·

所以啊,我们普通人,还是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吧。难得糊涂,看透了不是好事儿。

感想五,感想五和本书无关。将将坚持了半年每天看书,到了这个月完全坚持不动了。难道是“星星们”都逆行的缘故么?

毕竟“光是想活着,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其他的,连一根头发丝的劲儿都没有了呢。

齐奥朗说“自杀让我明白,我就要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曾经这句话让我挺振奋,跟打了鸡血一样,现在也起不了作用了。

所以现在这种不想死也不想活的状态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儿呢?盒子里的那只猫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两面性。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的官场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官的两面性。一面是孔孟经典思想教导的仁义道德,一面是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不存在善恶。善恶是道德要求为评价标准。抛开道德,人性存在弱点,这些弱点正是生存的需要产生的利己主义。

要克服人性的弱点,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对错,缺乏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和行为。一群文官集团把持朝堂国家,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势必造成人性弱点的爆发,愚民教育、表里不一。读此书,才知道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并不是课本上描述或大众普遍认为的形象,但也不能凭此书描述,就一票否决了这些历史人物。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在能客观。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李贽对社会、自我带有冲突的哲学思考。紧固思想、反对社会新生事物、培养愚民,违反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意识必然阻碍社会发展。

儒家认为有修养的人是谦虚的。但放到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过分谦虚使人猥琐,适当骄傲使人成功。但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道德与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张静怡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还记得那是高三的一个周末,当时的我从文科同学口中听说了一个词叫做“大历史观”,而后又说到黄仁宇,终于又提到一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

然而很可惜,直到一年半后的那个暑假,我才得闲捧起这本号称大历史观的发轫之作——《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那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时间,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黄仁宇眼中,其间的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而这也正是黄仁宇所谓“大历史观”之所在。

习惯了教科书式的点评历史和人物,赞一通孔子、骂一通秦桧,强调一番中央集权,批评一下资本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我们已经渐渐熟悉了一页翻过一个朝代,用社会主义的观点去给那曾经纷繁复杂的历史以简单的盖棺定论;我们更加习惯了那一个个分立的坐标,一个个所谓“标志性”的节点。

历史在我们的观念里渐渐理解成为了一个个突兀而离散的断层,每个剖面有清晰而标准的价值解释。但渐渐的,我们也开始迷失真正的历史为何物。我现在甚至坚信,一个读了再多这些教科书的人,真的穿梭到了真实可感、触手可摸的历史后,遇到的只可能是一个又一个意外的惊叹。

一个平常中国人眼中的明朝会是什么样子?他会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平民皇帝,他会知道有东厂和锦衣卫,甚至他可能会知道有成型的廷杖制度——大庭广众之下打不听话不讲道理大臣的屁股……但是,他可能永远无法形成对于一个朝代各种细节鲜活的印象,也无法把他所了解的明朝一系列的特点联系在一起。

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却给人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和视野。万历皇帝是一个有名的数十年没有上朝的皇帝,其怠惰十分有名。与此同时,他至死也没有立储,使得去世后皇位继承一度陷入危机。万历之后数十年不到,努尔哈赤率兵入关,明朝也就此走向灭亡。在万历的任期里,两位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均有重要地位,却又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和不同;小心翼翼避免重蹈张居正覆辙的申时行,最终亦没能求得善终。在他在位时,有写出《藏书》、《焚书》的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有真的把朝廷的道德准则身体力行却因此众叛亲离的海瑞……

众多在1587这个年份存在的人物和剪影,看似了无关联,却在黄仁宇的笔下浑然一体、盘根错节。张居正以个人的威望几乎是代替万历管理着王朝,万历也处处听从、护着自己的老师,这一切却造成了张居正深层和所有大臣的罅隙。夺情一事之后,矛盾彻底激发,而张居正去世后也惨遭身败名裂、抄家被批。之后的申时行一切只求绥靖却不解决问题,而万历也渐渐失去了励精图治的动力,加之立储一事自己竟然不能为自己心爱的女人——郑妃以自己想给的地位,更使得他彻底以消颓的态度、从1587年开始缺席早朝,且一缺就是三十多年。

万历终于知道其实皇帝是一种最为无聊而无奈的工作,他的权力其实并不来源于所谓君权神授、天命之子,而来自于他和每天向他俯首称臣的文官集团之间微妙的平衡。整个国家的运转,亦无明确的、可以操作的、可以修改的硬性章程,而是全靠四书五经里那传统的道德思想。于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目的,也不是经济发展、生活进步、统一四海,而只是守着老祖宗也不知如何的三纲五常的教义,求不在自己手里糟蹋的心态、发展下去而已。

1587年,许多细节无关紧要,但前后看去,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道德于一体,前后一百多年一眼洞穿过去,黄仁宇有一段最为精彩的话是: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黄在书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为数目字管理,当然也是争议最大的。小农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层层的官僚制度配合虚有其表、人人做戏却又真实心理从未苟同的道德要求……《万历十五年》展现的就是一个封闭的官僚阶层如何扼杀了任何积极的因素,“不容许、不提倡各地方不平衡的发展”,黄对集权化的弊端不可不谓认识深刻。成书五十年、万历十五年过去四百多后,这如鹰一般犀利的目光和深刻的文字,依然让人如芒在背,更让人确信了历史——“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是如何的无力。作者:宜城漫士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