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纪录片《二十二》像个炸弹一样投放在朋友圈引起轰动之后,对日本的批判不绝于耳。抱着解读日本在二战后的行为表现,捧起了已经落灰的《菊与刀》,因同时看了几本书,也因看书不愿一目十行,时隔一个半月终于读完了。

读书期间也一如既往做了笔记,整理了一些战时和历史中的现象折射出来日本民族的特性。包括他们为什么侵略,意念是否高于一切,天皇是怎么样的存在,日本民族等级制度的兴衰,忠,孝,义理。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好像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在读书之前深深相信,想了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一定是从集体特征去做的整理和提炼。

虽然现在也认可,但是不想那么绝对的去概括了。放大来说,普遍认为中国人都重视礼德,但是现在的社会确实有很多现象以及看法与之相偏离。人们都说美国人崇尚平等和自由,但是歧视和不公也确实广泛存在。甚至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这样来说怎么能给每个人烙上标签呢。

刻板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

再者说我们看到的现象真的是他的真实性格和品性么。日本人扬名天下的自杀式袭击以及剖腹自杀行为,是日本政府试图去灌输给士兵的想法,事实上每个士兵确实是不怕死么。有人类学家在研究神风特攻队时,看到士兵的书信里抱怨道“日本政府这是在逼死我们啊”,这说明,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和你和我一样是怕死的。

我想,可能是我接触的渠道太过于狭窄了,于是翻了一些日本历史和行为解析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仿佛更无法写出读后感了。每每这样,读书笔记我总想把它归咎于自己的词汇量和文笔实在是匮乏与粗糙,没法支撑想法乱窜的大脑。如果用浅见揣摩一下日本政府为什么是这个态度,“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多么怪异,他感知与思考的方式都是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这个政府的态度和决策,也无非是历史演变沉淀出来的结果。

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而非“罪感文化”,区别在于,耻感来自于外部制约,而罪感来自于内心的道德。

正如译者所说“要了解一个社会,恐怕仅凭一本书或一个结论提供的画像远远不够。而了解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菊与刀》一本很好的书,带我们走近日本人的世界。

先说下读书的感受,刚开始还是比较看得懂的,但是到后面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是比较深,总的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好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各得其所;报恩;洗清污名。

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要从这句话入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有其等级制度,这规定了在每个阶级日本人都有其要做的事,且不得逾越。例如在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吃”或者“坐下”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表明他是在和某个亲密的人说话,还是在和下级或者上司说话。日本的“孝道”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年纪在一个群体内“各得其所”。一个人如果是兄长,就应该有兄长的性格,就像鱼在水中那么自然。其实在家族中等级制度也是很森严的。父亲或者兄长要对整个家族负责,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由家中的父亲或者长者来定夺,长辈们享有优先沐浴的权利。

“恩”是债务,必须偿还。但在日本人看来,偿还债务和负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对日本人而言,所谓的“恩”是原始的,常存的债务,这个“恩”的范畴是和偿还的范畴完全不相干的。报恩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无限的报恩,即父母之恩河天皇之恩,就是忠和孝。还有一种是会到期的报恩行为,如受恩产生的债务。

“对自己名声的义理”是一个人维护其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贬损自己的人有可能需要进行报复,或者可能需要自杀。有一次,一位侍从听说了主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诋毁。于是他背叛了主人,向敌对的领主通风报信。这样他的“义理”就得到了满足,“义理不仅仅是忠诚”,它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要求背叛的美德。

我只分享了我在书中的一点看见,理解起来有所难度,毕竟与我们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关于本书

1944年,人类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撰写了一份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因为在与日本的交战中,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很多被西方人视为人类自然习性的战争规范对日本人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比如,日本组建的“神风突击队”从成立到日本投降,以1228人的生命代价成功击沉了34艘美国军舰。神风飞行员的自杀性攻击在美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美国人迫切需要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为美国处置战后日本提供决策和指导。

通过大量翻阅与日本相关的材料和对日本战俘的采访,本尼迪克特形成了一份关于日本文化的调研报告,并于1946年将调研报告整理成书。

该书从出版迄今已经销售逾3000万册,被翻译成30种语言,被誉为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连日本学者都认为作者“比日本人更了解日本”。

作者以以象征日本皇室的菊花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作为书名,既形象展现了日本皇室和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充分表达了对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敏锐洞见。

一、矛盾重重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是个非常矛盾的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于受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日本人这种矛盾特质在生活中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传统的日本人,不管是一贫如洗的农夫还是腰缠万贯的贵族,都喜欢每天泡个热水澡。然而,尽管他们衷爱热水浴,但却有很多人选择每天洗冷水浴。在他们看来,冬天将冰水倒在身上,忍受刺骨的寒冷是特别有德性的行为,是一种“自我修养”。

日本人对待吃东西也像对待热水浴一样。一方面,讲究食物本身的精美,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特别用心,甚至花样百出。女体盛就是其中的典型。另一方面,又热衷于通过断食磨炼意志,测试个人的坚强程度。

除此之外,在日本人的哲学中,肉体根本不是罪恶。追求肉体的快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日本的色情业才特别发达,AV女优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不道德和下流的行为,在日本人看来则是心安理得的事。

矛盾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更是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人生观,如同统一性深植于我们的人生观一样。他们特意培养肉体享受的兴趣,然后又制定道德戒律限制人们纵情享受,而这种道德戒律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修养”。

日本人崇尚“自我修养”,良好的修养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履行义务。用日本人的话来说,“修养”就是擦去“身上长出的锈”。它使人变成明晃晃的锐利的刀,而每一个日本人都十分想要成为这样的刀。可见,日本人对肉体享受的极度宽容,正是因为他们对“自我修养”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当面对重大义务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肉体享受。

二、牢不可破的等级制度

日本人讲求“各守本分”。特别是封建时期的日本,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安排他们的世界秩序。不管是在家庭和私人关系中,还是在政府、宗教、军队和工业中,他们都坚持“各在其位”。无论等级地位较高还是等级低位较低的人,凡逾越特权的都将受罚。

日本人认为,阶级差别本身不是有失体面的事。因此,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以尊奉等级制度的习惯来确保自尊心。

据统计,德川幕府统治的150年间,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最悲惨的农民对政府的横征暴敛发起过不少于1000次的反抗行动。但绝大部分情况是农民成群结队、井然有序地请愿和请求裁决,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暴力夺权场景。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更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幕府在答应农民请求的同时会严惩农民领袖的决定,居然能够得到民众甚至是农民领袖本人的认同——日本的行刑现场不会发生“劫法场”的一幕,民众平静的为他们的“英雄”送行;“英雄”们则因为挑战了特权而甘愿承担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等级制度下的法律和秩序。日本人尊重英雄,更尊重各在其位的等级制。

反观中国历史,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皇权更迭屡见不鲜,皇帝今天可以姓李,明天也可以姓宋。但在日本从未因为农民起义或者将军篡权导致天皇异姓,日本天皇始终出自同一个家族。即使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德川将军从未采取任何行动试图废除天皇。

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正是日本人安全感的来源。

三、沉如枷锁的报恩文化

众所周知,7世纪以来日本从中国输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并由此奠定了其伦理体系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忠孝仁义”,同时又将“仁”置于“忠孝”之上,而日本在接受“忠孝”的同时却将“仁”彻底排除在其伦理体系之外。日本人认为其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不需要类似“仁”这样的伦理戒律。中国人之所以将“仁”看的如此重要,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劣根性使然。所以,是非善恶观对于日本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忠”、“孝”,即“报恩”。

日本人信奉“有恩必报”,并将对“恩”的报答分为各有其相异规则的不同范畴:对有的“恩”的报答是有期限、有条件的;而对有的“恩”,比如天皇之恩(即“忠”)、父母之恩(即“孝”)的报答则是一种无条件、无期限的,其所受的恩惠不管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全部报答。

我们先来说“忠”。

忠,在决定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中发挥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作用。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日本军官带着一个联队出去行军。由于行军条件极其艰苦,20人中有5人因为口渴和疲劳死去。当检查他们的水壶时,发现m.i1766.com其中的水一滴也没有喝过。因为军官曾经代表天皇下令,不经过他的允许,不得喝水壶里的水,所以士兵致死也没有喝水壶里的水。誓死效忠天皇!日本士兵就是这样一根筋。

不仅军人,日本的普通民众也愿意以死来报答天皇的“恩”,证明他们对天皇的忠。

在日本,有的老师仅仅因为在学校起火时没有保护好天皇肖像而引咎自杀的事情;而有的老师则因为冲进着火的校舍抢救这些肖像而被烧死。

对于日本人而言,天皇是一个超脱于国内争端的象征,就像美国人对星条旗的忠诚超出一切政党政治一样,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说的话,甚至是以天皇名义说的话,都是必须执行的,即使是死,也不容质疑。天皇让日本人打仗,日本人就去打仗;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就无条件地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几乎是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同时,日本民众就以极端的善意接受了战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后果。一位记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人们以鞠躬和微笑、挥手和欢呼迎接美国人。外国记者们早晨手握着短枪着陆,到中午就收起了武器,到了傍晚他们就外出购买日用品了。这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

接下来说“孝”。

除了皇恩以外,日本人也受恩于父母。在美国,不忘父母之恩的表现充其量就是善待父母,而对日本人而言,偿还父母的恩情债就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父母。

日本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乡村教师从村民那募集了一笔钱来解救一位被卖入妓院的女学生。教师的母亲却从儿子那里偷走了这笔钱。儿子即使知道钱是母亲偷走的,却仍然不得不自己承受村民的指责。他的妻子为了不让丈夫受屈,留下一封遗书,承认是自己丢失了这笔钱,然后带着孩子投河死了。

显然,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偷钱的母亲。而当事件公开出来以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指责这个母亲在这场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母亲对儿子有沉重的养育之恩,儿子怎么可能指责母亲!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甚至人生的干涉是对父母之恩的报答,能够赢得自尊,能够显示自己的高尚,证明自己坚强到足以忍受个人挫折。这就是日本人对于孝的逻辑。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怨恨也是日本孝道的显著特点之一。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说:日本人非常尊重家庭,正因为如此,不太尊重家族的个别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家族纽带。

不仅对天皇和父母,强烈的报恩意识也使得日本人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

明治时期政府甚至曾经颁布了这样一条著名的法律:发生吵架争论时,不可无端插手。当事故发生时,日本街头聚集的人群一般都袖手旁观,这并非围观的民众人情冷漠,而是他们不愿意让被接受者卷入恩的漩涡中。

四、与世不同的耻辱文化

与以罪恶感为基调的美国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以耻辱感为基调的文化。

日本儿童六七岁以后就开始被教育要“知耻辱”,父母会以最严厉的方式迫使他们背负起知耻的责任。

在日本,女人分娩时不可以大声喊叫,男人也必须不畏惧痛苦和危险。日本武士就算承受剧烈的疼痛,也不能表现出一丝痛苦的神情。遇到危险和痛苦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耻辱,如果一旦发生,则需要通过行动来洗刷耻辱,恢复名誉。

现代日本人所采取的最极端的洗刷污名、恢复名誉的方式就是自杀。美国人认为,自杀不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而日本人则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自杀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能“维护或者挽救其名誉清白”。

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可能选择自杀,因不幸事件引咎辞职的官员也可能选择自杀,无望恋爱的恋人、考试不及格的少年和不愿做俘虏的士兵一样,同样会选择自杀。

除了自杀,报复也是日本人洗刷污名、恢复名誉理所当然的手段。

日本民族史诗《四十七浪人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有个大名叫三个家臣说出某把宝刀的制造者。三人各执己见,结果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而另外两个说错了。鉴定错了的两人感到这是一种侮辱,于是其中一人就杀死了说对了那个人,从而洗刷了他的污名。

自己错了却向正确的人实施报复,在我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在日本的著名文学作品中却是老生常谈的主题。

当然,在今天的日本,实际进行报复的例子已经很少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对名誉耿耿于怀的态度比以前减弱了,而意味着对失败、嘲笑和诽谤的反应更多地趋向防御。

教师如果不知道一只青蛙属于什么种类,那么他宁愿撒谎,也不能承认他不知道。

这是一种避免受辱的自我防御。这种防御措施在日本比比皆是。

比赛中输了的学生会不顾一切的陷入失败的耻辱中不能自拔。所以,日本小学不会让学生留级重读,一起进校的孩子就一起读完小学。

不仅学校,日本的社会制度也趋向于将竞争的机会限制到最小范围。日本人在说媒、求职、离职和无数日常性事务中都习惯寻求中间人的帮助,中间人制度在日本非常盛行。这并不是因为中间人有多专业,仅仅是日本人为了避免发生使自己受辱的事情。

如作者所说,真正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靠内心的知罪行善的。正因为耻辱感是对他人评价的一种反应,日本人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嘲笑或者诽谤的高度敏感有时让我们无法理解。

日本画家牧野吉夫的自传里的故事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应对嘲笑的正宗日本式反应。

牧野吉夫幼年时亡母,父亲也破产了,一家人艰苦度日。但他没有放弃理想,18岁时他决定去美国闯闯。当他向他最信任的传教士说出了想去美国的心意时,这位传教士惊呼:什么!你也想去美国?传教士的嘲笑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以至于若干年后,他在自传《我的童年》中写到:杀人犯——杀害他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杀害他人灵魂和心灵的人。灵魂与心灵比肉体珍贵得多,因此嘲笑是最可恶的罪行。

在他看来,就是杀人凶手,也是值得原谅的。但对于嘲笑者,则毫无原谅的余地!传教士对身无分文却想要去美国做画家的牧野吉夫的怀疑,玷污了他的名誉;而牧野以到达美国的行动洗刷了污名。

日本人重视耻辱感远胜于罪恶感,对于洗刷耻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对于罪却并未如此。战败后,德国人向全世界承认了自己的战争罪行,并向被侵略国认错,但日本至今仍然拒绝承认自己的侵略罪行。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承认;只要不承认就能够避免受辱,哪怕明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

五、令人遗憾的不足

由于本书最初是作为一份调研报告所写的,作者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并没有对这些模式进行历史性考察,所以未能深入分析日本为何会产生分裂、矛盾的道德体系,日本人为何会存在分裂的道德精神,以至于没能形成统一的人格。

不足固然遗憾,但丝毫不影响本书成为研究和了解日本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惟生修凡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如果问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毫不犹豫是小日本鬼子,从有了记忆之时就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这已经是国人的民族记忆了。后来上了中学,姐姐送了我一个松下的随身听(周杰伦的磁带攒了一抽屉),那会儿日本产品代表了质量,先进,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到了高中一边看着日本小电影,一边听着日本威胁论,对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兴趣。一直到了大学,才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时为美国政府整理的关于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分析的调查报告,供美国政府决策参考。刚看到关于本书的注释时,内心触动很大,一方面对美国人把本子当小白鼠一样进行观察实验与分析感到震惊,好像他们在研究一个新的物种;另一方面佩服他们的科学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对日本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靠主观情绪臆测。此书有一个重大的局限性,就是作者没有把中国和日本联系起来一起研究,这对理解日本文化与民族性是一个遗憾。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武士道》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博士不断强调与美化“武士道是日本所固有的精神”,但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看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都会感到亲切与熟悉,孔孟思想和儒家文化是武士道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发扬了“古为今用,洋为日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如果考虑中日文化的差异,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中庸”。中国古代在关于阴阳、矛盾、冲突的认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和”文化,即中庸。日本从古代文化自西方侵略后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在《武士道》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切腹”的场景,舍生取义,以一种静谧、镇定的态度面对死的方式不是一日修炼能够做到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刀”的,这更多的是男性文化吧。

《菊与刀》这本书关于日本文化的阐述完全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因为作者本人创作时并没有去过日本。没有什么比电影更直白,在观看了大量的日本电影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能这一点有助理解日本的女性文化。一方面日本色情电影的主角几乎完全以女性为主题,读书笔记镜头大多以女性为主体,而且这样赤裸裸的表现让国人感到新奇,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是消费主体(从经济角度),也可能由于女性如同纯洁的樱花用于欣赏。另一方面日本爱情电影中唯美、纯粹的情感故事与画面让人无法与任何色情联系来,关于爱情的忠贞与极致美好可能是由于社会中不存在这样的事物所以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而来,也可能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身存在对这样完美无瑕的情感追求与向往。中国的爱情影视作品少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性和爱是一体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是不能分离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菊”的,纯粹而执着。

如果说《菊与刀》刻画了日本的民族性与文化(这样并不准确),那在关于“刀”的部分完全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中看到其灵魂,关于“菊”的部分恰恰反映出一个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文化差异。日本的文艺作品总是将性格与情绪发挥到极致,或恐怖,或美好,或压抑,或纯洁。。。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用几何图形来形容两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圆形,日本文化是一个多边形,让我们总感受到棱角。需要明白的是每一个角都不是日本人全部,你能欣赏日本的文明礼貌,就要理解日本的残忍无情。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一直想找个机会大概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因此开学初第一本书我选择了《菊与刀》,其概述了日本的信仰、风俗、观念等。因为我也是初接触其战争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无法下判断,但是我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菊与刀》顾名思义,讲的是菊花和战刀,一个国家的矛盾之处及体现在其中,既精致又好战。

日本人强调等级制度,上下、老小、男女之间界限分明。打个比方,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占有绝对的权威,妻子的地位就比较低,婆婆可以随意差使媳妇,如果孩子是男孩子,那么,孩子也被允许辱骂打母亲。男人结婚前,必须服从父母亲的安排,即使是娶自己不喜欢的妻子甚至是在婚后,父母要求他抛弃妻子孩子,他也必须照做,不然就违反了“情义”。

日本人强调精神必将战胜胜利。他们对精神极其倚重,他们的战事须知里有这样一条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之数量,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无论在军队还是平民中,政府都鼓吹精神胜于物质的信条。比如说,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即使筋疲力尽,将领也会告诉人们操练将使他们获得能量。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战争期间,有一位大尉向司令部报告情况。刚汇报完,他就倒下了,立即气绝身亡。经检查发现,他的胸口有致命的弹伤。这说明日本人坚信“沉着冷静的精神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日本人的精神强得让人感到恐惧。日美战争期间,在寒冷的冬天,士兵们受命潜伏在冰冷的水中。真的一动不动,美军之后发现了日军的尸体,一直保持着同一种姿势,不能不说他们的精神力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不是很理解。日本天皇幽闭在宫廷中,行动受制于幕府,有严格的制度限制着他。也就是说,天皇没有实权,像个傀儡,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幕府手中。但是,日本人们却喋喋不休地宣传“天皇对其臣民有永世不坠的统治权”,都把天皇当做自己的信仰甚至是神。只要是天皇发布的,每个人都一定会遵守。他们对天皇无条件、无保留地忠诚。这是为什么?我想的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日本政府将天皇作为一种信仰的象征推向了全国,他不必亲自出面处理事务,因为要保持他在人民心中的神秘感以及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信仰。

日本传统的“情义”很特别,称得上“日本特色”。武士忠于自己的领事,并不一定忠于将军。也就是说,日本人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忠诚是一定的,不然就违反了“情义”,是没有脸面继续活在世上的。然而,特别的是,虽然武士绝对忠于领事,但是,假如领事做了让武士认为自己受辱的事,武士可以向领事实行报复,且这一行为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并不会被诟病。因为,这种“报复”也属于遵循“情义”,称为“洗刷”污名的义务。如果不报复,反而会被人们认为这位武士不勇猛。除此以外,在日本,对父母的孝是必须的义务,包括宽宥父母的恶性和无德。只有在对父母的孝与对天皇的忠发生冲突时,才可以不尽孝。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坏自己的幸福,尽孝是必须的义务。日本有很多义务,以我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病态的,可是他们的文化就是如此,他们一直历来的生活也是如此。

日本人的信仰非常绝对,然而,只能说大和民族是个神奇的民族。在我们看来,时刻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日本人是很难做出改变的。但事实却让我们看见这个民族特殊的韧性。被美国占领后,他们迅速接受了美国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模式,而且,一旦开始改变,他们就绝不会动摇。日本很不一样!作者:蒋阳阳

相信《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