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日本的“菊”与“刀”_《菊与刀》读后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日本的“菊”与“刀”_《菊与刀》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日本的“菊”与“刀”_《菊与刀》读后感:

日本,对于我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既让我有点小恨又让我敬佩的国家。小恨源于历史,敬佩在于它的发展。我一直很想要了解,日本人是以怎样一种生物存在的。

选择《菊与刀》,感性的讲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理性分析,是因为“菊”与“刀”的特别代表性,从书名就能看透一二。“菊”,看似柔弱却无比坚韧,凋谢却不掉花瓣,展现了女性的温雅哀怨之美,以及日本人刚毅的精神,菊花也是日本皇家家徽;“刀”,刚硬而冰冷,表现了男人的勇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暴力的象征。“菊”与“刀”双层涵义,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这本书看来许久,终于有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读后感了。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美日交战之时,奉美国政府之命,为了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二战后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本版。

本书共有13章,第1章作者简述了其写作背景、缘由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她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分析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这本著作的新颖之处。由于写作背景正处于战争时期,实地考察实在不现实,作者利用图书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和统计材料,并从日本的文字宣传或口头宣传的词句中,以及影视作品中追踪其发展。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在出版后遭受了许多人的质疑和讨论。日本学家川岛武宜指出,本书注重“理论分析”,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日本的文化,但是缺乏历史的分析,并且以偏概全,“将日本人作为一个总体考察,这是必要的,但是日本人中也有阶层、职业、地区、知识水平等各种具体的差异”。和辻哲朗认为,作者本书研究的主体更像“日本军人”和“日本军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模式”,我读后也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处于写作目的和战争的需要,作者更偏向于研究日本军人和军事。

著作的第3章、第5—6章、第10章、第11章、第12各章分论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第2章讲述了战争中的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即以“精神做食粮”,他们认为战争中的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第4章陈述了日本著名的改革_明治维新,对于本次改革我就不作过多的赘述;第13章,简单阐述了二战后,投降后的日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人觉得咋舌,日本败的干脆利落,但又很快在美国的扶持之下迅速崛起。

从作者的思路来看,日本文化主要包含“等级制”、“军国主义”、“耻文化”,它们贯穿于日本人特性和日本文化的始终。作者从日本的等级制度、恩怨情仇、社会习俗、改革教育谈起,层层深入,启人深思。

01、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言之即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之下生存,微观方面来讲,在一个家庭里,老幼地位清晰,男女分工明确。宏观方面来讲,天皇、武士、平民等级分明,天皇作为他们唯一领袖,最高的精神支柱,在日本文化中扮演这着重要角色。接着,本书注重日军作战之疯狂表现,并且列举了详细的例子。事实上日军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疯狂之举,正是日本近代以来军事现代化和军国主义化的产物。日本现代军队分为以长洲藩阀为主力的陆军和以萨摩藩阀为主力的海军,陆军海军军阀为强化自身势力都改造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强化官兵的愚忠和盲目献身精神。也许,对日本军事和军人的分析,这是美国当时最为需要的资料。日本人给人的直观映像是很“懂礼貌”,我挺喜欢逛成都的伊藤,虽然是日本的企业,可是不得不说人家服务做得很到位。我想也许是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男尊女卑,身份等级分层清楚的缘故吧。

02、再者,本书细细讲述了日本的“恩义情仇”。一是“恩”。日本人认为的“恩”是“债务”,“报恩”是偿还“恩”的过程。“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日本人还把“恩”分为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这样的“恩”称作“义务”,这样的义务包含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_孝道;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_忠诚。另一种是在数量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偿还的“恩”。

二是“义理”。“义理”是日本所特有的,“义理”不同于“义务”,在“义务”的定义中并没有“不愿意”做的意思,而对“义理”的报答则充满了内心的不快。作者将日本的这种“义理”归为了两类:一是“社会的义理”,即“报答义理”,亦即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履行契约型的关系;百家笔记网()另一种是“对名誉的义理”,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作者还指出,当“义理”与“忠”相冲突时,人们可以堂堂正正的选择“义理”。“懂义理”就是终身忠于主君以诚报答,“报答义理”就是把生命献给主君。特此,作者引用了《四十七士物语》中的“四十七士”的故事,展现日本人在“忠”与“义理”矛盾时的抉择。

三是“名誉”。说到“名誉”,是“耻感文化”最明显的表现。日本人认为,只要受到侮辱、毁谤及失败未得到报复,或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衡”。武士会为了名誉切腹自杀。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已经深入日本军人的内心,在面对战争时,他们总是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吧。在我看来,日本人的“耻辱文化”就是太重面子,自尊心太强。正如他们的《战阵训》:“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荣誉就是战斗至死”“他丧失了名誉,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等等。

四是“人情”。现在谈到日本,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美食和桑拿。我不得不说,日本人把肉体的享乐(泡澡)、睡觉、吃饭、浪漫主义的恋爱等都看作是“人情”,我的理解便是“人之常情”。“在日本的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不是犯罪,精神与肉体不是宇宙中对立的两大势力,这种信条逻辑上导致一个结论,即世界并非善与恶的战场”。由此观之,日本也是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民族。正如他们的日本料理,简单而精致。

在日本文化中,不得不说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义理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构成。

03、接着,不得不谈日本的“自我修养”。日本人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发扬日本精神,更深层次就是改善自我驾驭生活的能力;二是从佛家的角度讲,他们的目标便是达到“圆熟”,可以达到专心做事的境界。但是日本的佛教信仰并不像我国的佛教信仰“出世不能入世”“八戒”,修行的目的是进入涅槃不在轮回,日本的佛教信仰是追求一种“出世”,深受务实观念影响,他们可以娶妻生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代表日本皇室的菊与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目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此书多采用美日对比的方法从各方面描写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日本人特别重视自觉道德的养成,把各种道德深植在每个日本人心中,为他人考虑,集体观念深厚,严格遵守天皇的旨意,但绝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否则就会用尽方法去报复。此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男性和女性以及孩子和老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女性权利地位较低。此外,日本还有等级之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处在某个位置就要做相应的事情,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日本人的教育中,对特别小的孩子,成人是不用道德去约束他们,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便会学习各种社会道德与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受到限制,幼儿时期和成年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是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历史造就了每个民族,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社会运转法则,这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社会秩序会轰然倒塌,我们不可妄加判断。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也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菊与刀》一本很好的书,带我们走近日本人的世界。

先说下读书的感受,刚开始还是比较看得懂的,但是到后面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是比较深,总的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好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各得其所;报恩;洗清污名。

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要从这句话入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有其等级制度,这规定了在每个阶级日本人都有其要做的事,且不得逾越。例如在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吃”或者“坐下”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表明他是在和某个亲密的人说话,还是在和下级或者上司说话。日本的“孝道”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年纪在一个群体内“各得其所”。一个人如果是兄长,就应该有兄长的性格,就像鱼在水中那么自然。其实在家族中等级制度也是很森严的。父亲或者兄长要对整个家族负责,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由家中的父亲或者长者来定夺,长辈们享有优先沐浴的权利。

“恩”是债务,必须偿还。但在日本人看来,偿还债务和负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对日本人而言,所谓的“恩”是原始的,常存的债务,这个“恩”的范畴是和偿还的范畴完全不相干的。报恩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无限的报恩,即父母之恩河天皇之恩,就是忠和孝。还有一种是会到期的报恩行为,如受恩产生的债务。

“对自己名声的义理”是一个人维护其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贬损自己的人有可能需要进行报复,或者可能需要自杀。有一次,一位侍从听说了主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诋毁。于是他背叛了主人,向敌对的领主通风报信。这样他的“义理”就得到了满足,“义理不仅仅是忠诚”,它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要求背叛的美德。

我只分享了我在书中的一点看见,理解起来有所难度,毕竟与我们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个人情欲:

日本的道德规范,在要求彻底、极端的自我克制的同时,又极力追求五官上的享乐。这也体现了日本佛教与本源佛教的一些区别。日本人认为,肉身愉悦是一种善行,值得培养,但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到生活中的严肃事物。其在培育身体享乐的同时,又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禁止在严肃的生活领域耽于纵情享乐。享受:热水浴、睡觉、浪漫爱情(彼此彼此嘛)、性爱快乐(对男人婚外情的纵容、艺伎的存在)、同性恋、自慰、酗酒(饮酒与用餐的严格区分)。个人情欲是上天所赐之物,上至哲学家,下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指责。而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法达到较高忠、孝、义理等要求的痛苦之中,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悲剧式的戏剧结局。

德性的困扰:

日本存在诸多的德性要求,同时并不存在善恶之分,经常是困于两种德行选择的矛盾之中。如《四十七士物语》这一故事中,就反应的是“义理”与忠、“义理”与“孝”的矛盾,最终、“义理”获胜。而在有的故事中,忠战胜了“义理”,但在这些故事中,最终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杀,以此实现对多重德行的履行。而自明治维新以来,反映在《敕谕》中,日本官方有意贬低“义理”而褒扬“忠”,显然是为了提升天皇地位,加强权力集中。

“诚”:是指遵循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描绘的“道路”的热忱,主要可解读为对公认的“日本精神”的赞扬,或者是对日本德性领域中某些公认的指标的赞扬。

“自重”指要恪守规则,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也体现了日本精神当中的外趋性。注入谨慎、警惕。而一个人如果不遵循善行的明确指示,或者是不能权衡各方责任,又或者没预见突发状况,都是一种耻辱。而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因此,每个人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自我训练——克己自制:

日本的自我训练,一种是能力上的自我训练,另一种是期待有更多收获,即“练达”(存疑)。能力训练,即培养一种行为能力,精神驾驭法则,即人的意志应该能够驾驭可以忍耐一切训练形式的肉体,肉体本身并没有健康法则,即使受到损害也应该置之度外。当涉及到个人情欲与更为重要的事物时,应果断抛弃个人情欲。训练——快乐:

“练达”源自禅宗用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无我”加以介绍,是指在意志与行为之间“没有一丝间隙”的体验,没有练达的人,其意志与行为之间隔着一块屏障,其被称为“观我”(正在观察的自我)、“妨我”(正在妨碍的自我)。而“无我”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心中所想之事完全一致。自注:自我理解,这一思想更偏向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战败后的日本

战争中的顽强抵抗,战败后的坦然接受,日本能够踏上和平之路的真正优势,在于日本具有敢于承认自己行动“失败了”的魄力,继而能够集中精力去寻找其他出路。(思考:这是其自身文化的灵活性,还是其内在核心的脆弱性,没有可坚守之物,也就没有可失去之物?)再者,对天皇制的保留,顺应了日本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此书研究的价值。

《菊与刀》:

呼应本书题目,对菊花的喜爱,是日本人个人情欲的一部分,而提及刀,实际上所展示的是日本人对自我训练的一种要求,以此出去自身的“锈迹”,进而追求“练达”的人生境界。

后记:

1.本书写作与上世纪中期,作者对于日本的介绍,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受益匪浅。但是,本书毕竟是上世纪的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发展,世界、日本都有了相应的变动,对今日日本的认识,此书仍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目,但不可过于局限与此。

2.读书越多,更加认识到自身认识水平的有限,在之后的阅读中,应更加注重于都质量,且越是好书,越需要多次阅读,就像本书一样,读完仍感觉需要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且阅读后的总结和思考。也是极为重要的。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一直想找个机会大概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因此开学初第一本书我选择了《菊与刀》,其概述了日本的信仰、风俗、观念等。因为我也是初接触其战争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无法下判断,但是我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菊与刀》顾名思义,讲的是菊花和战刀,一个国家的矛盾之处及体现在其中,既精致又好战。

日本人强调等级制度,上下、老小、男女之间界限分明。打个比方,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占有绝对的权威,妻子的地位就比较低,婆婆可以随意差使媳妇,如果孩子是男孩子,那么,孩子也被允许辱骂打母亲。男人结婚前,必须服从父母亲的安排,即使是娶自己不喜欢的妻子甚至是在婚后,父母要求他抛弃妻子孩子,他也必须照做,不然就违反了“情义”。

日本人强调精神必将战胜胜利。他们对精神极其倚重,他们的战事须知里有这样一条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之数量,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无论在军队还是平民中,政府都鼓吹精神胜于物质的信条。比如说,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即使筋疲力尽,将领也会告诉人们操练将使他们获得能量。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战争期间,有一位大尉向司令部报告情况。刚汇报完,他就倒下了,立即气绝身亡。经检查发现,他的胸口有致命的弹伤。这说明日本人坚信“沉着冷静的精神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日本人的精神强得让人感到恐惧。日美战争期间,在寒冷的冬天,士兵们受命潜伏在冰冷的水中。真的一动不动,美军之后发现了日军的尸体,一直保持着同一种姿势,不能不说他们的精神力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不是很理解。日本天皇幽闭在宫廷中,行动受制于幕府,有严格的制度限制着他。也就是说,天皇没有实权,像个傀儡,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幕府手中。但是,日本人们却喋喋不休地宣传“天皇对其臣民有永世不坠的统治权”,都把天皇当做自己的信仰甚至是神。只要是天皇发布的,每个人都一定会遵守。他们对天皇无条件、无保留地忠诚。这是为什么?我想的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日本政府将天皇作为一种信仰的象征推向了全国,他不必亲自出面处理事务,因为要保持他在人民心中的神秘感以及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信仰。

日本传统的“情义”很特别,称得上“日本特色”。武士忠于自己的领事,并不一定忠于将军。也就是说,日本人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忠诚是一定的,不然就违反了“情义”,是没有脸面继续活在世上的。然而,特别的是,虽然武士绝对忠于领事,但是,假如领事做了让武士认为自己受辱的事,武士可以向领事实行报复,且这一行为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并不会被诟病。因为,这种“报复”也属于遵循“情义”,称为“洗刷”污名的义务。如果不报复,反而会被人们认为这位武士不勇猛。除此以外,在日本,对父母的孝是必须的义务,包括宽宥父母的恶性和无德。只有在对父母的孝与对天皇的忠发生冲突时,才可以不尽孝。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坏自己的幸福,尽孝是必须的义务。日本有很多义务,以我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病态的,可是他们的文化就是如此,他们一直历来的生活也是如此。

日本人的信仰非常绝对,然而,只能说大和民族是个神奇的民族。在我们看来,时刻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日本人是很难做出改变的。但事实却让我们看见这个民族特殊的韧性。被美国占领后,他们迅速接受了美国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模式,而且,一旦开始改变,他们就绝不会动摇。日本很不一样!作者:蒋阳阳

《日本的“菊”与“刀”_《菊与刀》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