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孟非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孟非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孟非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十一期间的说话之道系列最先选择的蔡康永的第一本和第二本,第三本选择的是《孟非的说话之道》,但说实话,和康永哥的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但这不是说孟爷爷的说话艺术成就低,只是康永的哥的书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经验写的,而孟爷爷的是他人选择其某些事例做得总结,所以在看过前两张之后果断弃书了,因为好像目录就可以代表了主要观点,而正文是对题目的解释,多鸡汤类,再加上孟爷爷在节目中的某个例子而已。

记下了两个例子如下(1)幽默:

说美国总统林肯是一个极具有幽默感的人,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对林肯说:“你是我见过最丑的一个人。”林肯听后却只是笑着抱歉答道:“请多包涵,我也是身不由己。”即幽默风趣,又表现出了豁达和自信。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拿自己开玩笑,充满人格魅力。

人人都有遇到尴尬的时候,特别是涉及自己一些缺陷等问题,遇到时,就用幽默和豁达来解围,无论是用于自己还是他人。

还有一个是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出于某种用心,不怀好意地用语言挑衅,而这个时候能够用轻松的冷幽默语言进行反击,方能体现自己的大度和从容。

当代著名女住家谌容的故事。她在访美期间,有一次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台下的美国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坦诚地一一给予回答。当有人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敏捷地说:“您的情报很准确,我却好似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们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尚未有离婚迹象,由此可知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多深!”作者:番茄

其他从目录中整理主要观点(方法)如下:

(2)沟通:

把劝说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换位思考是沟通的第一步

把对方放在心上,少说“我”多说“你”

人人平等,不要有优越感

(3)低调:

任何人都反感自吹自擂之人

言多必失,牛皮吹大了也会破

逞口舌之快,只留长久遗憾

永远不要当面指责他人

(4)人情:

恰当恭维,让对方产生满足感

善意谎言,给人留下奋起的勇气

含蓄鼓励,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

当着矮子不说短话

失意人前不谈得意事

用宽容代替指责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正念之道》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正念之道》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1、“我们之所以会忙来忙去,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当下的生活体验,以便能到达一个更好的目标。这便是指导我们生活的快乐原则所导致的结果。”

书上说,“正念是一心一意面对一项任务”,我从来是一个急迫的人,害怕竞争的压力、害怕时间的流逝,这种焦虑总是迫使我同时做两件、甚至三件事:刷微信的时候要听歌,因为可以一边聊项目、一边学唱歌;做面膜的时候要看美剧,因为保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学英语。这种感觉,好充实、好正能量、却好惊慌……

是的,想要做的事永远做不完、想要变好永远没有止境,所以我们只会越来越惊慌。

所以,“一心一意面对一项任务”并不难,难的却是接受现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2、在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事物所带来的恐惧感时,大多数人会尝试用自我完善的方法来抵御这些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点,推导出来的结果就是“自我完善”。

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坚信自我完善的意义所在,而且它的确对我有所助益,唯一的问题是“自我完善”是没有止境的,可人生却是有止境的,我们总是希望任何事情都能变得越来越好,可万事万物都具有非永恒性却是一个事实。何况,很多时候,那些我们以为只要我们做到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开心的事,最终对我们的心情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或许有句话是正确的——在我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到底幸福还是痛苦,在很大程度上同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有关,而不是由我们的处境决定。

实际上,企图否认现实的努力正是我们很多痛苦的根源所在。

3、正念并不是要清空我们心中的念头,它带给我们的是某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念头仅仅就是念头而已,而不是认为它们必然能够反映外部‘现实’。”我们过于习惯给自己的生活划定一条内心的叙述轨迹,并且趋于相信自己所叙述的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换个角度来看待事务反而就变成了一个阻碍我们的巨大挑战。

我从来没有觉得《小公务员之死》是一部讽刺小说,从来没有,因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人,或许没有表现得那么突然,但因为一份工作或者一份感情而日渐憔悴、身心被掏空的绝不是个例,特别是善良的女孩。

“领导给我发消息我十分钟后才回复,他会不会生气?”、“男朋友今天没有来找我,是不是喜欢上其他女孩?”、“有个男孩今天请我吃饭,是不是对我有感觉?”

每一天,都会听到这样的句子。

似乎,越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是难以把握“想法并非现实”这个观念。因为我们是如此坚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相信自己是福尔摩斯,可以从蛛丝马迹中探寻到真相。这或许源于我们是如此急切地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容不得“被动的接受”。

其实,现实是什么并不可怕,念头对与错也不打紧,最折磨的,往往是猜测的过程。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作者在序言中以一个他人常问及他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作家”——出发,陈述自己成为作家乃是神旨意的偶然!所以,作者能分享的只能是他写作过程中的三点感悟:有些值得说的话,要理解写作对象对你所写文字的反应,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

接下来,作者将自己初期写作出书的情况作为例子,阐述以上的写作三感悟!随后,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根据其关注点可以分为四类:圣经的权威(此乃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原则),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如何与上帝相交同行)、清教徒传统(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灵修大师),要理问答及要理问答教育(基于圣经的系统性信仰教导)!

全书以哥林多后书5:1-6:为查考经文,论证了一个真理:基督徒若要灵命刚强,道路就是谦卑、拒绝盲目自信,在属灵上看到自己的软弱。全书四章分别论述了什么是软弱,认识自己软弱的呼召,钱财奉献与软弱之间的关系,盼望如何坚固软弱等四大主题!

第一章,作者主要讲述了何为软弱!属世社会会期待人们强壮,这与圣经中上帝鼓励他的跟随者要刚强壮胆,非常相似!因为门徒们、如约书亚,提摩太等,在面临重担时都感到软弱无力。软弱即无力感,可以指身体软弱,智力水平弱,也可以指弱势,性格软弱,人际关系软弱。软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拒绝软弱,因为它会让人十分不舒服、感到失败、无能与痛苦。因此,任何揭露或鄙视他人软弱的人,都令人深恶痛绝!

软弱与失败感紧密相连,笼罩着人前行的每一步。基督徒要因基督给的盼望而信心满满,不过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当认识自己的软弱,生出谦卑,依靠和仰望耶稣,活出刚强的生命。至此,我们方能领会保罗“我何时软弱,何时就刚强”的属灵教导!

而后,作者说明了哥林多后书写作的背景与目的。因为哥林多教会有许多的问题,保罗前面与他们之间有所沟通,所以保罗这次写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希望借着论述自己对哥林多信徒的爱,让他们打开他们的心迎接保罗;二是让他们预备好捐献;三是消除挑拨离间者对他与哥林多信徒关系的影响!保罗在该书信中一反常态,并未以直言不讳的方式讲述,而是迂回地去论述一些问题,特别是谈及一些软弱。这在第三部份中达到了高潮: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上帝虽未医治,但上帝自己却成为了他软弱中的刚强!

最后,作者论及自己人生中软弱的经历:头部戴上铝制保护套近十年而使活动受限,近年来髋骨脱节而体衰无力!这些软弱,使作者更加赞赏哥林多后书,此书便是默想的结果。

第二章,认识自己软弱的呼召。与其他书信相比,保罗在该封书信中,叙述的信心与逻辑有一些被弱化!他在5:6-6:2中,谈及他作上帝仆人的动力源头。他向哥林多信徒说明自己癫狂或激情的动力,是为上帝或为他们,好叫他与哥林多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些动力包括三个方面:一生讨基督的喜悦(如爱慕他,顺服他,厌恶罪,与罪挣战,爱人如己,寻求圣洁),上帝在末日审判时给予忠诚的嘉奖(不是说为救恩奋战,而是为奖赏奋斗),因基督爱的激励而行动(基督的死与复活,更新了我们,活出新的样式)!总结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基督,他借着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让上帝看我们为义,进而使我们与上帝和好!我们也做了这和好信息的使者,叫我们去传扬祂!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形态的软弱,都是生活的常态,福音呼召我们要正视承认自己的罪与软弱、过犯与亏欠,进而仰望基督,热爱基督,信靠基督!

第三章,论述金钱、奉献与软弱之间的关系!有人在电影中将金钱视为“梦幻的泡影”;不过,现实生活中,世界却将金钱视为能力,力量和稳定的源头,贫穷与资源有限则是软弱的表现,是所有人都避之而不及的。我们也总是在软弱时去抓住那些强大的东西,比如财富!在圣经中,耶稣和保罗都提醒我们要防备财富,不要落入金钱的陷阱当中!按圣经的教导,钱财只是一个工具,属于上帝,不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只是管家,要用钱财来拓展上帝的国度,帮助有需要的人。然而,人在钱财方面的更新与成长可能是最迟,最慢的,最困难的!

保罗担心哥林多信徒不再信任他而耽误了奉献之事,因此保罗花了大半的篇幅、论及他行动的动机,都是为了恢复哥林多信徒对他的信任和情谊。而后,他以“捐献是他们富足感恩之情,真实盼望的显明”为理由,鼓励他们奉献!而且,其他收到奉献的信徒也会因此将荣耀归给上帝!

随后,作者论述了何为奉献:基督徒的奉献是一项属灵恩赐,也是一项效法耶稣的属灵操练;基督徒的奉献是我们作为管家,受托付对上帝钱财的管理;基督徒的奉献是使用上帝的金钱来事奉(传播福音,建立教会,照顾贫乏者);基督徒的奉献是对属上帝钱财的一种态度,以取悦和荣耀上帝为目标。因为我们应感激那恩慈的上帝,慷慨施舍给有需要的邻舍,全新跟随救主基督耶稣,荣耀上帝,那么我们就必须奉献!如何奉献呢?作者认为基督徒的奉献当是自愿的,乐意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智慧的办理,尽可能合作的完成!

金钱与投资不是人社会地位,安全感,重要程度的衡量标准;同理,穷人不会因为没钱而失去价值!作为基督徒,不要认为有了钱就逃避了软弱,相反的是软弱与世界同存同亡!因此,我们要学习耶稣的贫穷,效法保罗因软弱而得的刚强!学习基督徒的金钱管理与奉献原则,在主里刚强!

第四章,用盼望来度量软弱。作者儿时男校的校长比尔,学识渊博,信仰佛教,但他临终时发出了无望的哀叹之声:等待终局。人们在各个生命阶段中有各样的盼望,然而人生苦短,年老时,我们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做。有什么能为晚年提供一幅美好而丰富m.i1766.com的人生呢?圣经给出了答案:盼望,对上帝允诺之美好未来的确信。圣经论及的终局是是奇妙而荣耀的,让人充满了敬畏、兴奋、惊奇与喜乐。

该书信中,保罗处在关系的困境中,我们或许会以为他会沮丧烦恼,语言会表现出疏远与自我防卫,然而他的书信表现出来的完全是相反的境况:展示出一种无止息的爱与无法摧毁的盼望,必胜的确信,充满了欢欣的情绪。

上帝借着死而复活,使我们每日更新:我们身体不断衰残,但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恩典让我们超越了自然,肉身的限制、有限的生命,承担着苦楚,盼望着荣耀,得着无尽的能力与喜乐。靠着主,基督徒必然会活出一个超然的人生,以荣耀为标记:得着基督里的荣耀。我们的眼睛要不顾,不看那可见的,会朽坏的,而是要仰望看见那不能见的永恒之物!这盼望会消除那些至暂至轻的苦楚--身体衰弱,心里痛快等。作为基督徒,要坚信神的应许:得着新的居所,新的衣服,过上新的生活。

软弱乃是基督徒的生活之道,无处无时不在!面临身体衰老,体弱多病的时候,希望保罗的盼望能将我们托住,成为我们软弱中的力量源头。

感悟:人是彻底的败坏、毫无良善!这句话总结了人性的软弱,然而骄傲和自义始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以为我们自己还有那么一点良善可言,然一切皆是自欺。作者指出了刚强的出路,乃是承认我们的软弱,依靠我们的救主。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真的知道!

承认自己的无能、败坏和软弱,是一种真实而谦卑之生命的流露;唯有我们不做主,不当老大时,基督耶稣才能成为我们人生的主宰。阿门!

《芳华》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芳华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起交流!

《芳华》对我来说有点特别。

首先,我勇于承认,我是看完电影才去看的原著,因此第一印象便是立体的、声光电的。于是,再去看小说时,脑海里便不时浮现出各种人物的造型和身姿,当然这对阅读体验本身来说,固然少了些想象的趣味性,但也因此更加鲜活和丰满了。

最有意思的是,看完电影的第三天,正好被安排去海口出差,还抽空去了芳华小院的拍摄基地。站在篮球场上,看着澄绿的游泳池,以及粉刷着标语、土黄色墙壁的宿舍楼,晒着的洁白衬衫在绳上飘动,有种现实与虚幻折叠的眩晕感,以及仿佛回到过去、身临其境的恍惚情绪。

电影、文本和实地游览的三重体验叠加,无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回到小说上来吧,小说的英文名是YouTouchedMe,而并非电影大屏幕上的Youth.豆瓣上有句短评说得特别好,“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都从严歌苓的文本中拿走了自己想要的,而将反思一带而过”。

因此电影拍出的是冯小刚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红色岁月里的青春年华,是怀旧、恋恋不舍。如果没有原著文本珠玉在前,我甚至觉得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只因它的调性是美好的,带上滤镜来看,年轻的女兵们仿佛身处理想主义的大观园,曼妙身姿、一颦一笑,即使口舌之争、小心眼也让人恨不太起来,但仔细想来,男女主角的人生悲剧应该归因于何,是以林丁丁的那一声尖叫作为转折点吗,不知道、不清楚、没有交代。朋友圈里刷屏的内容也是鸡汤文,“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给了他们一个相互依偎的晚年,知足常乐,happyending,听一曲绒花鞠一把泪,那是青春放光华。

小说则不同,当然也有美和梦,比如笔下的宿舍叫红楼,“红楼的二层三层带长廊,长廊上面张着长长的廊檐。我们的老红楼还是有梦的,多数的梦都美,也都大胆。”这么一两句,我看冯导能发挥两小时,也是不容易。

但,小说《芳华》的主题是英雄。

第一章便写起了英雄,主角就是刘峰,诨名“雷又锋”(电影里管他叫活雷锋),外号怎么来的?长号手高强看着刘峰给身有残疾的17岁男孩每天担水,叹道,“怎么就累不死他?Li—u—Feng——我×,整个一雷又锋”。故事里,雷锋背着年迈的大娘是军民鱼水情,是英雄事迹;而《芳华》里,刘峰救的大娘是偷刨公社红苕的落后老百姓,成了大家口中的笑话。

全篇基调在第一章便已奠定,英雄在这里没有赞歌,英雄在等待一种解构。

而那个年代的英雄是什么?——高、大、全!

主人公必须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缺点的形象,总之是一个完人。还记得以前背过的课文吗,“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才是英雄。

在小说里,用叙述者萧穗子的口吻来讲:

我对刘峰这个严重缺乏弱点的人有点焦虑。我好像在焦虑地等待一个证明:刘峰是真人的证明。太好的人,我产生不了当下所说的认同感。人得有点儿人性;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性……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让我变得心理阴暗,想看他犯点儿错,露点儿马脚什么的。虽然我当时只有十六岁,偶尔也会有心理不光明的时候。后来果真出了“触摸事件”,我的焦虑才释然。

这也许就是被冯导拿走青春故事的外壳之后,文本里剩下的反思——英雄该不该有人性的一面?抑或换句话说,英雄该不该有欲望?尤其是,不那么高尚、肉欲层面的欲望?

就像林丁丁被触碰后吓得逃走这一隐藏的含义,“她感到惊怵,幻灭,恶心,辜负”,她内心不能接受的是,干事和参谋爱得,刘峰就是爱不得,“他怎么敢爱我!”

允许我摘录一大段小说里的原文,来解释林丁丁在1977年的纠结。

如果雷锋具有一种弗洛伊德推论的超我人格(Superego),那么刘峰人格向此进化的每一步,就是脱离了一点正常人格——即弗洛伊德推论的掺兑着本能(Id)的自我(Ego)。反过来说,一个距离完美人格——“超我”越近,就距离“自我”和“本能”越远,同时可以认为,这个完美人格越是完美,所具有的藏污纳垢的人性就越少。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魅力所在。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英雄标兵,一旦他身上出现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因此,刘峰已经成了一种别类。试想我们这群充满淡淡的无耻和肮脏小欲念的女人怎么会去爱一个别类生命?而一个被我们假定成完美人格的别类突然像一个军二流子一样抱住你,你怪丁丁喊“救命”吗?我们由于人性的局限,在心的黑暗潜流里,从来没有相信刘峰是真实的。假如是真实的,像表面表现的那样,那他就不是人。哪个女人会爱“不是人”的人呢?

在那个年代,雷锋也曾发生过被误传谈恋爱的事情。乔安山叙述道,“指导员得知后特别紧张:先进典型出这种事还了得?赶紧让通讯员去叫雷锋。……没想到这次与以往不同,雷锋回来脸上挂着不高兴的表情。……班长就跟我如实道来,后来也记在了日记中,表示绝无此事,现在只想把工作做好。”

这还了得?绝无此事。雷又锋,你呢?

当英雄有了人性的弱点,便自此走下了英雄的神坛。刘峰被组织批斗,被党内严重警告,被下放去伐木,然后上前线,失去了触摸过林丁丁的那条手臂。哦,对,本来不只是手臂,刘峰是想牺牲掉生命,用生命来换取林丁丁在独唱时对他的祭奠,他想重新当上英雄,但并没有成功。在他后半段的生命里,他还有过许多终未能如愿的尝试(那段救风尘如果能成,也可被称为传奇了),但最终以平凡而告终。

这是《芳华》里的第一条主线,用男主的故事串联起来,也是我们能记住的最重要的一次触碰,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让他从英雄到不是英雄。

那第二条主线,自然就是女主何小曼了(电影里改了个名,叫做何小萍)。也许我们想不到,这是另一个英雄的故事,而且恰好相反的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从不是英雄到英雄。

家庭关爱的缺失、集体对她的排挤和嘲笑,她乱糟糟的头发、她爱出汗,她还在衬衫里缝上搓澡海绵以向往丰满美好的胸部,故事的前半段没人想到她会是主角,她应该是等待英雄来拯救的弱者,不是灰姑娘和睡美人,还得是偷刨公社红薯的落后老大娘那种。

在这条主线里,我们突然想到,整个故事中还有另外一次重要的触碰,这次触碰并非明线,而是默默地改变了女主的一生,那便是排练事件。

小曼因为爱出汗,男兵都不愿意跟她排练,是刘峰主动走出来,托举着她的腰,让她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唯一善意。但这个除了母亲以外唯一愿意触碰她的人,最终却离开了,抛开了一切荣誉的枷锁(刘峰把那些印了好字的奖状请小曼处理)。而刘峰的离开,让小曼开始“对自己的身世和周遭世界生出一种厌倦,渐渐地,厌倦化为悲哀”,所以拒绝了独舞的机会——独舞的自豪感也许不亚于成为一个英雄——从而也被迫离开,去到了野战医院。

然而命运有时真会捉弄人,刘峰想当英雄而不得,小曼却因为救了一个伤兵,被树立为典型,她成了英雄,报告会、少先队员献花、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她每天惶恐,不再是自己,英模事迹里写的真是她吗?她产生了极度的怀疑,终于在《再见吧妈妈》的歌声里爆发,她高喊“停!别唱了”,诚恳着低语“我不是战斗英雄,我离英雄差得太远了”,她蓬着黑色蒲公英一样的头发、把发言稿撕成雪片,全身装扮上徽章、光荣花和彩带,然后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露出了“无忧无虑的,亲和善意的天使微笑”。

被阉割的、被塑造出来的英雄事迹,反而让英雄本身产生了深刻的自我怀疑,小曼突然获得了“超我”的完美人格,因此她掺兑着本能的自我,叫嚣着、反抗着,以极端的方式达成了冲突的目的,官方称之——小曼得了精神分裂。

严歌苓用佛洛依德来解释了刘峰的故事,那我们现在再试着用尼采的理论来诠释一下小曼吧。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二元对立的美学思想。日神与酒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两种形象,分别代表着理性精神和情感力量。日神精神追求理性和秩序,仿佛一个和谐完美的世界,酒神精神却是一种“把生命的全部丰富的对立物都包容在自身之中”的“解放了的精神”,更接近真实本质,也更具有力量。

小曼的战地天使报告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在日神精神下塑造和编写的故事,完美无缺,值得歌颂和反复宣讲。然而酒神精神却主导着小曼的内心,或是严歌苓的内心——为什么严歌苓反复的写小曼不卫生的个人习惯、藏起来的馒头、偷来的红毛衣、渴求母爱和触碰——这也正是当下众多创作者追求的,去塑造更为丰富、完整的人性,虽有缺陷,但更像你我身边的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而当强行将酒神精神驱逐出去之后,小曼便发觉自己与充满秩序感的日神精神无法匹配,“她不能变成任何人,她还要做她自己,哪怕受人歧视,招人嫌恶,还是要做她自己”,神的战役,输的是小曼。

这两个关于英雄的故事,让我们扼腕叹息。也许读到这里,我们又突然能理解冯导了,为什么电影迟迟过不了审,为什么把小说《芳华》拍成了70年代的《小时代》?

这样,我们不谈英雄,还是来谈爱情吧,永恒的主题,不会存在禁忌。

由于两人过于坎坷的命运,我们忽视了他们俩在两次触碰中,分别产生的爱情。刘峰对林丁丁,至始至终不曾因为触碰事件而有所改变,当穗子掏出林丁丁变胖变秃的照片时,刘峰没有取出老花镜,只是微笑。也许在他心中,仍希望丁丁是那个娇嗲的上海姑娘,在战场上,在和平年代,他都守着初心,像那句诗所说的:

我还是很喜欢你,

像风走了八千里,

不问归期。

而小曼对于刘峰,更是感恩他的挺身而出。

太饱和的感情把小曼心里长久的沉默酿成诗,一定是凄美的,暗示她几十年对他难以启齿的表白:一九七七年那个初秋,他被我们逐出了红楼,在他临行前整理行李的那个夜晚,她爱上了他。也许还要早些,她以心相许是在那个恶暑的午后,在排练厅使人走形的镜子前,在一群男子说一个年轻女子馊、臭的当口,在他们不肯哪怕触摸一下她的关头,他以他的善良背叛了他们,背叛了集体,给了她那一记触摸,坚实地把一只满是热汗的手掌搭在她身上。

两颗心,两段情,能互相依偎和理解,但彼此无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小曼第一次见到刘峰,他骑着自行车从冬青甬道那头过来,一直骑到红楼下面。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四月七号,成都有雾——她记得。

这是《芳华》的结尾,回忆里带着一丝苍凉,有轻柔的水汽,却不是霾,我很喜欢。作者:夜夜心

《关键的少数》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关键的少数》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从下一个倒下的会不是华为到华为工作法再到关键的少数人,我一直对任老板倍加关注和敬佩。在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它不上市,它具有如此远大的格局、开放的心理、它集聚狼性的拼搏、奋斗者的精神;把一批牛掰的技术人员,全部收揽在手,干一件对人民有益,对国家有荣的大事。任老板这位战略家、管理家、格局家、自省家,我从心底里追随他。在此,给任老板点上无穷无尽的!

看到这本书名,就在我的心中就燃起了阵阵凉意、引起了层层深思。在职场,在公司,关键的就是那么一部分少数人,其他人都是可轻易取代的,因此,取代的成本也是相对较低;故而,公司只抓住关键的少数人,将大多数人都游走在公司的核心圈之外。对此,我们应该深思,怎样体现自己现在的价值以及未来的价值,得到领导的关注与认可,进军核心圈?对此,我觉得还是专业的业务能力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化!

这本书,有几个观点很是认可。下面一一展开,细细道来。

观点之一~:奋斗者为本,业精于勤,荒于嬉。社会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不学习、不进步、不改变,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公司的发展,自身知识的更新?人就是一个惯性体,习惯了奋斗、习惯了吃苦、习惯了卓越,就真的会使自己变成一种优秀的习惯,进而深入骨髓,一直流淌在血液里。那些哈佛的一点半,那些牛逼的咨询公司都在通宵达旦,我们这样的俗人,已走在人后,又怎能将距离越来越远?而不是迎头追赶,蜕变自己?以奋斗为本,是我们一生追求的方向。

观点之二:干部的选拔,是要先带领团队战斗,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现在的企业,一上来就是高管,没有与团队的奋战和磨合。进而只是过去式、过去史,领导团队的开始就是用历史征服大家。可是,现在的90后、00后,那是你的过去式就能展望未来的。没有引领团队作战的经历和能力,想要指令统领团队成员,个人英雄主义时期已过,还是相当困难的。对此,我认为作为团队领导,你的专业能力、你的管理能力、你的人格魅力相当重要,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不能帮助大家成长进步,不能让你的团队成员心服口服,这样的领导很难带领团队攀上高峰吧。在此,也是提醒自己,路还长,戒急戒躁,和团队一起努力,永攀高峰。

观点之三:尊重一线员工的想法,把一线员工的权利放到最大化。一线是离顾客最近的地方,只有他们能得到顾客最真、最新、最快的声音,只有他们才是建立顾客满意度的源泉。这一点,我觉得在服务行业,都是值得好好深思和借鉴的。给予一线员工最大的权利,促使他们挖掘顾客最大的利益。华为公司又一独到的华为工作法!

观点之三:特三角管理法,建议部门、审核部门、管理层,层层弹劾、层层推敲、层层发声,不独裁、不滥权,集思考的多面性、推敲的反复性、决策的谨慎性,把华为的决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层层关联、步步深思、环环紧扣,怎一个高字了得。

观点之四:利益分享制,利益的分享及时制、过程制、结果制,颠覆了传统的固定制。激发了人性最大的动力,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把项目当成自己的投资,一切均用个体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种双赢,即是成就了公司,也进而更好的成就了自己。这种利益分享制,将分享推向了最高峰,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可叹!

书中还有很多的观点和管理方法,都具有华为的时代性、开发性、前沿性。我就选以上四个独到的观点在此与大家分享;

新年的第一本书感觉自己读的不静、不深、不细,反思自己。

夜静了,该是给大家道个晚安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周开始,加油!

作者:贪睡猪——丽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孟非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