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荷花一书读后感

荷花一书读后感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文学力作而享誉文坛,凡是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们,基本上都读过他的作品。叶圣陶是著名的出版家,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到主持开明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编辑出版了各式各类的教材和读物,他负责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叶圣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既做过中小学的教师,也担任过大学教师,他提出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杨斌依据叶圣陶不同时期所发表的教育论述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叶圣陶为人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用通俗的话语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叶圣陶绝对是此方面的高手。当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大家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就会容易的多。我们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多认识一些文字符号吗?显然不是,是借助课本和文字,培养学生语言的好习惯,而一个学生具备了语言的好习惯,也就具备了思想的好习惯。同样,我们指导孩子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经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当我们能够从“养成好习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等诸环节时,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升。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

叶圣陶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现在的学生甚至教师,书写常遭人诟病。字写的歪歪扭扭,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现象,让很多人感都头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学生入学之初,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他像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勤于劳动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注重节约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等等,都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特别关注的。

叶圣陶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

如果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自己却照做不误,要想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教师自己要坚决不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就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和标杆。

为什么“养成好习惯”如此主要?这是因为习惯养成的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就拿走路来说,平常走路的时候,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膊跟着晃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子里从来不去想我该先迈那条腿。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这种能力。如果读书和学习还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如果说劳动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如果说你仅仅知道了公民的一些知识,不能说你就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通常说某人的能力不强,其实就是该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习惯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好的。叶圣陶提醒我们,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碍他人的习惯。有了前面一种习惯,则这个人所有的好习惯都将养成不得;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无论是从维生、互动还是创造的角度看,都需要与人相处,都需要与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一个不懂的爱护他人,一个习惯于妨碍他人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二、为了无需教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每个教师都不反对。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认真落实这句话的不多。为什么知行不统一?从落实教学计划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充分把控教的进程,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计划中的内容;从课堂组织的角度看,教师自己讲,是最方便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将增加很多……当教师总是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无法养成,结果就是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但教师真的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吗?叶圣陶说:“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与儿童的呢?除却物质的东西可以授受,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与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我不能沾他的一点光。”“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当孩子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识的动机,亲自去探索、去试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这一事物的新认识,他们对此类事物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点点地去引导,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逐渐养成了。

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如果老师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翻阅课本,看看其中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图画;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数字;有的孩子还会发现书中有好几个单元、会认的生字在课文的后面……等等。当老师告诉他们,图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里面的故事,目录上的数字代表着课文的序号,课本下面的数字是页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一课在第几页……当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学习的热情还能不调动起来?

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渐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个取得了生活经验。”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三、要四育并举

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做到“四育并举”。

课堂里的所有功课都是智育,这是大家没有歧义的。但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要求严肃认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做实验,依据自己理解的事物或者道理来写作,不能空话套话一大串,等等。这些,又都与德育有关。

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明白排队的道理,每一个肢体动作对体格的好处,这些都是智育的内容。但同时,要求排队必须整齐,动作必须到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取得领先也要能够戒骄戒躁,等等,这些又都是德育的要求。

叶圣陶说:“学校设立的艺术学科,目的当然不在于使学生成为画家、音乐家,教学生学画画,在于使他们精密地观察事物,辨认形象的美与丑,和谐与凌乱,并且能够把所见所感约略地记录下来。教学生学习音乐,在于使他们能用声音来表达出感情和意志,尤其当合奏合唱的时候,个体融合在群体之中,可以收到人格扩大的效果。”

那么,美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学科来实现的吗?显然不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美、规律的简洁美、语言的内在美,经常能在顿悟之时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经常能够感受到突破一个难关之后的喜悦心情,这些其实都是美育。体育中的美育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的飒爽英姿,一个个团队项目呈现的和谐和秩序,都给人美的享受。

叶圣陶说:“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是没有的,德育总是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是要在现有的课程之外再去建设若干的“德育课程”,而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来实现育人的目标。美育也是如此,也总是和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的。美和丑的辨别能力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而这样的训练不需要另辟蹊径,只需要运用好现有的课程载体,与德育、智育、体育充分融合即可。叶圣陶说:“美的事物往往同时是合乎道德的,而不道德的事物决不美,一定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刚放假就去书店挑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操作性强的教育类读物,最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前面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虽然是独立的两点,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这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上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教育漏洞。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答案就在这里。我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强调。有时虽然说要检查但总不能坚持下来,以致于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真正地较真。长此以往,我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出现了断层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再想把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考试就在眼前。所以在这个假期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学期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叶老先生举了一个最通俗的教学生关门窗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轻轻地关上门窗,而不是“砰”的一声去惊扰别人。这个小事的教育不仅要反复更要坚持,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时总是轻轻的,这样才能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生活中原本没有小事,正是因为我们轻视了它,它才成为了所谓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学生作业不交或是在听写时抄袭,而同组的其他同事都说:“你何必那么较真,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你就是把他的作业收上来了也都是抄的,有什么意义呢?”一次次过去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心想反正就那么几个学生也影响不了什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甚至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听写时也开始交头接耳。我越发感到情况不妙,当我再采取措施时,基本上很难再使学生产生飞跃式的进步了。所以,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无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来两点分别是“教是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这两点是以上两点的再续,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就会自觉地把这种好习惯继续下去。相反,如果学生一直都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行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也许是好的,也许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种子,他究竟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只有播种的人才能知道。种子只有被人用科学的方法播种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如果永远被忽略那他的命运将会是充满遗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里,所有的受教育这都应该是饱满的,充满生机的种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播种,他们才有可能还给我们一片荫凉。而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歧视或忽视学生。

“德育总是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和“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两点虽然我很赞同,但是前一点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学校才能实现,而后一点是跨学科的,所以关于这两点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就不再啰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在我理解是教师和表率。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有了这样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阐述,而新时期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为师还要为表。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我们教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诚信的知识机器。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篇一: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邻居对我说当教师真好,特别是幼儿园老师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无忧无虑的。一年两个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与最炎热的日子里,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是惬意!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近日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后惬意少了,惭愧多了。我觉着离先生要求的老师差之甚远。

当教师首先是要博一爱一和耐心,叶先生在文中说,如果当老师,绝不将投到学校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与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在今天特别是小学以上的高等学府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的背景下,老师往往为学生几本作业大动肝火,甚至为零点几分焦急万分,一爱一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成绩差的邋遢学生可就没人一爱一了,所以当老师必须懂得一爱一所有的学生,宽容羸弱拙钝的学生,以情感动人,让学生知错、改过进步。其实幼儿园也是如此,老师往往特别喜欢那些聪明、能干、乖一巧的小朋友,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往往很头疼,各方面的压力迫使他们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其次,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做学生的表率。叶先生说做教师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简单一句话,所耗费的心血是无穷的。怎样才能养成习惯?老师要身一体力行,一进入学校,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学生关注、给学生以影响,学生不仅听你说教,更在看你的行为。言传不如身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别是对于幼教来说更要身一体力行,严于律己。因为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师纯语言的说教,模仿又是幼儿的一大特点,不夸张的说,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就如叶圣陶所描述的那样:要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物做起,绝不马虎了事,例如门的开关,我要叫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知道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从小就给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事细微之处,慢慢培养他们各方面好的品质。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一爱一心、耐心、智慧去对待每一个小朋友,时刻谨记叶老的教导,时刻谨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二: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老师》一文写于1941年,时隔七十年,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叶先生此文从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我如果当中学老师我如果当大学老师三个方面对如何当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叶先生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也就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小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认为要与小学生成为朋友,而不应该把他们称为讨厌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烦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是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朋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无话不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朋友的缘故。

叶先生认为,做一个小学老师要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的小小的细节,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一奸一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这样的小小细节,我们的小学老师有多少在关注呢?好的习惯还反映在教小朋友识字读书上,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先生感觉到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先生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一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一体上的痛和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与老师对孩子的打骂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心平气和。

叶先生还谈到,作为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叶先生觉得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一爱一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如何与家长处理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中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叶先生认为,说成教书,把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说成读书,就把古人今人的经验消化成自身的经验抹杀了。怎么做?就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一爱一等等一抽一象德目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实在的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也就是从小事做起。叶先生还特别强调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强求学生去做的而教师可以违背的事情,德育必须得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学生有名无实的事情,做事情,必须得名副其实,设立的自治组织、图书馆、种植园等一定要有名有实,不然就不足以养成学生的好习惯。放眼我们的旁边,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开头,也再也见不到下文的书写了。

四是我不会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么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在真正践行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考试,我们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或者说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个高分数的解题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叶先生反对满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和综合。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好,因为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流程的必须,可是至今仍有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开了老师的讲,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足矣:作为老师,你会随着学生一辈子么?我们总得要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总得要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的,总得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老师们,课堂上还是少讲一点为好。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

大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还是强调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要帮助学生为学,也就是重在引导。要倾其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决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学生的思想和阅读:学生在研究之中锻炼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从而得到结论,凡真是要不得的,他们必将会直指为要不得。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来得切实。叶先生主张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与学生称心非而谈,绝无矜饰。教学中,不忘教育的总目标,要以身作则,获得学生的敬重。

叶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我现在不是教师。如果我当教师的话,在教师节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话告诉自己,策励自己,这无非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叶先生关于中小学、大学教师的种种,不只是在策励他自己,更是在策励着今天仍在教育战线上前行的我们以及后来人。

篇三: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刚放假就去书店挑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一操一作一性一强的教育类读物,最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前面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虽然是独立的两点,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这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一性一。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上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教育漏洞。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一精一力,结果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答案就在这里。我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强调。有时虽然说要检查但总不能坚持下来,以致于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真正地较真。长此以往,我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出现了断层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再想把他们的不一良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考试就在眼前。所以在这个假期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学期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叶老先生举了一个最通俗的教学生关门窗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轻轻地关上门窗,而不是砰的一声去惊扰别人。这个小事的教育不仅要反复更要坚持,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时总是轻轻的,这样才能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生活中原本没有小事,正是因为我们轻视了它,它才成为了所谓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学生作业不交或是在听写时抄袭,而同组的其他同事都说:你何必那么较真,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你就是把他的作业收上来了也都是抄的,有什么意义呢?一次次过去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心想反正就那么几个学生也影响不了什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甚至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听写时也开始交头接耳。我越发感到情况不妙,当我再采取措施时,基本上很难再使学生产生飞跃式的进步了。所以,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无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来两点分别是教是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一子一样。这两点是以上两点的再续,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就会自觉地把这种好习惯继续下去。相反,如果学生一直都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行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也许是好的,也许是有危害一性一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种一子,他究竟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只有播种的人才能知道。种一子只有被人用科学的方法播种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如果永远被忽略那他的命运将会是充满遗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里,所有的受教育这都应该是饱满的,充满生机的种一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播种,他们才有可能还给我们一片荫凉。而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歧视或忽视学生。

德育总是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和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两点虽然我很赞同,但是前一点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学校才能实现,而后一点是跨学科的,所以关于这两点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就不再啰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在我理解是教师和表率。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有了这样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阐述,而新时期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为师还要为表。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我们教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诚信的知识机器。

篇四: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读了叶老的《如果我当老师》,让我感受颇深。看了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诠释,对培养学生的看法,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为我的教师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小学教师怎么做?叶老认为应该真心认学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说,肆无忌惮的。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园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站着给孩子上课和蹲下来给孩子上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蹲下来和跪着又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说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你的课堂会更一精一彩。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了朋友关系,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一身来,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为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平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这与我们学校推行的行为习惯养成活动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对孩子们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还要特别注意养成孩子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发展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情绪。

三、把时间留给孩子。叶老说: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课堂上与他们共同探讨,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学习,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杜绝体罚。叶老说:打了他们的身一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一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永远不会磨灭。对于特殊的孩子,切记不能冲动,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用心去和他们交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一爱一的化身,孩子们需要一爱一的一陽一光普照,没有一爱一心就没有教育。

五、经常与家长沟通,待其如友。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沟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于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与他们做朋友,,就像叶老说的: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一爱一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

叶老所处的时代逐渐远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远新潮,永远适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要虚心学习,不骄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着合格教师的方向前行!

篇五: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虽然这篇文章是叶老在1941年所写,距今70多年了,但仍然对我们,对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一读。

【摘录】如果我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一精一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感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老朴实的话语中也为我们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宝贵的教育财富,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要从细微处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一个个战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不懂就问习惯,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劳动、卫生,节约、一团一结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叶老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事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师要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检讨自己的言行中有无不一良习惯,用自己良好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并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因此,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良好习惯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能力,一笔财富,伴随终生。正像叶老所说的那样: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教师的工作》)

【摘录】

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一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一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一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一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一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一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着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将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即使感情冲动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感悟:没有一爱一心,就没有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爱一的一陽一光普照,没有一爱一就没有我们的世界,更谈不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一爱一的化身,在老师的身边,他们都会享受到一爱一的呵护与滋润。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把每一位孩子们当作一爱一的天使。他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一毛一病太多、太大、太难纠正。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讨厌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心罚、变相心罚等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孩子们的自尊心时刻都在被伤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把如白纸一般纯洁的孩子当做孩子看待,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没有通过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而是简单粗一暴地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说到底,是我们的有些教师缺乏一爱一心。没有一爱一心的教师,不能称其为教师,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师。没有一爱一心,就没有教育!

篇六: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比起往年暑假,今年过得有些不同。在常规的放松活动之外,又增加了一项看书的任务。回想过去一年的高中教学,有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和无奈。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刚放假就去书店挑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一操一作一性一强的教育类读物,最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博客》一书读后感


博客:网络时代的自由主义“逗火”者----《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读后感

首先感谢本书作者方兴东赠寄来一书,使我可以不用花时间去书店寻购(北京市的书店这类书不易购)。

其次,《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是我在去外地过周末二天假的路上及休息时大体上总读了一次,因为不少内容出书前方兴东己陆续整理过本人有幸早了一步拜读过。

第三,这本书的框架在整体上与方兴东在XX年12月8日千龙网召开的---《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cgi.qianlong.com/direct/homelive/chineseold.asp?flagchn=XX1208 )发言大纲更加显得充实,使人了解博客现象的更深一层意义。

第四,正如本书孙坚华写的序言所述的一样,这是一本只介绍博客现象的书,它没有向大家谈到博客的极限、弱点。因此,这个问题只有留给了博客的实践者与今后的研究者去完善了。

最后,通阅全书,我的感觉是博客---“网络时代的自由主义“逗火”者”。理由如下:

1、blog(博客)是一种由网络技术提供的个人发表,任何人都享有这种发表权。当然,这是在全球范围而言,在中国大陆由于免费的blog(博客)还太少,因此纯中国本土的免费blog(博客)还需要时间。这一点,正是互联网的个人“自由时代”到来标志之一。

2、从《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介绍的国内外blogger(博客)创造的一系列事件上看,他们确实是一些“逗火”者,为什么用此“逗”火者而不用“盗”火者呢?

大家知道:普罗米修斯看见了人间的黑暗,他便从宇宙的神殿里偷来了火种,并把它撒向人间,世界便有了光明。当世界只剩下一片黑暗,先知的勇着便会点亮一束光明,冲破这浓密的黑暗,给这久禁的世界一点仅存的希望,而这些勇着的结局却是痛苦和死亡。可人类总要有一批这样的勇着去盗取光明的火种撒遍人间,黑暗的可怕让人退却和畏缩,于是这样的先知勇者便成了火的象征火的希望。从远古到今天,有许多先行的探路者从光明的盛殿取一点火种,人类在这些探路者的指引下一点一点前进,而这些先行者的价值,只有在他们死去,当他们所带来的光明照亮了所有人的眼睛时才得到体现。他们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英雄。“盗火者”所影射出的无畏的忘我精神总给人一种敬仰的感觉,然而,如果因此而把博客奉为e时代的盗火者,确实有点太抬高了它的“江湖地位”。笔者认为,至少在中国大陆的媒体环境下是如此。不论是“反黄活动”还是其他的什么有影响力中国大陆的博客活动,充其量是一种“逗”火行为,弄不好就有“博客”招来“黑客”攻击,此书既然是的“客”系列文从@,各“客”之间的问题便不是分开无关的了。

3、博客是自由主义“逗火”者,这是由于blogger(博客们)往往“我行我素”,以“我”之后的“主题(事件)”、“人物”这三个媒体主角为主线,串起了他人的共鸣与添彩,然而它不是任何媒体可以控制、管制的事,故此,其自由主义“逗火”者形象便跃然纸上(web),存于网络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模式,会被人逐渐熟落、习惯、讨厌或者喜爱,当一切都成了网络的自然之后,大家会逐渐把它当一回事或者不再当一回事。

不过,这一个过程就是《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的价值与意义,此书对于将来想用一下blog(博客)的人来说,还是十分有用的。

《谋生》一书读后感


暂且不论王志纲先生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科学与否,通过阅读其《谋生》一书,确感其与他法不同,在论述具体方法之前,给我们展示一种从宏观整体把控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地就问题论问题。

王氏方法为何方法呢?三步曲:一,形势研判;二,自我认识;三,倒推法。此法以宏观形势为先导,加以自我清醒的认识,配上其独特的倒推方法,一气呵成,并适时加入鲜活案例,将读者/听者带入思考的乐园。

在了解这种方法论之后,我也开始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谋生之路。

因为机缘巧合,我成为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名学生,对于一直生活在小县城的我,确实有些迷茫,城市规划是什么啊。于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开始了偏物质形态方向的规划教育,素描、画法几何、建筑单体设计、小区规划、景观规划,一直到后来的总规、控规,城市设计。不可否认,在最初的那一两年,我并没有感知专业带给我的快乐,但慢慢地,我却无意中找到了感觉,大约这就是积累的原因吧。走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在设计院工作两年之后,更觉察到自己已经与规划结下不解之缘,他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更多的是按照既定的规范去规划小区、城市,但慢慢地却发觉,这些规范是怎么来的,这些经验值是怎么得到的,我并不知晓,而原有的一些既定的规则却在现实中饱受挑战,这是为什么呢,我迷惑了。也正是由于这种迷惑,让我开始仔细观察我所生活的城市,反思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历程。在我看来,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四十年,是中国城市框架形成的时期,他通过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现代主义,粗鲁地为中国的每座城市画上统一的烙印;而后续的百把来年,情况会改变,但非推到从来,我们会让他精致化。不可否认,这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行业,我相信会是一个造福人类的行业,这个时期,也是我们实现中国人民安居梦想的关键时期。

当然,随之而来的思考就是,这个行业细分为哪些子行业,每一部分都承担着怎样的任务。我个人会把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决策层面,另一个是实施层面,我根正苗红所学的是规划设计,他更多的是为实施层面所服务的技术手段,且在这个买房市场的大环境下,规划设计只承担起了其实施的功能,而非真正影响决策。这种情况的改变是必然,但需要较长时间而已。对于我们处于转型时期的规划师而言,不仅仅需要的是对现实城市建设问题的重新考量,更需要的是思维的转变。规划需要策划,当然,策划也同样需要规划!

经历形成性格,我的每一项性格特质都能从经历中找到其成因,根据王老师在书中的描述,基本断定我非混迹商场、官场之人。而自己的兴趣爱好亦非钱,也亦非权。王老师的第三种生存方式,确实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可能,也许,走着走着,也就成路了。

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传奇人物,不同的传奇人物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我或许不能说出我最终想成为的人物是谁,但是我会用几个词来定义;感知、思考、总结、实践。

对于现在的我,没有什么可以叫嚣的,能做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积累。

重新回到《谋生》一书,作为一位过来人,回过头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加之多年积累的再梳理、再总结,所成体系必然非我等之辈能及。但他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可能,我由衷地感谢他。

雷锋一书读后感


雷锋一书读后感范文一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现在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活雷锋,看着这情景,我又拿起了那本看了无数遍《雷锋日记》。这本书虽然已经看了很多次,但是每次看,我都深有感触,泪流满面。雷锋出生在1940年简家村的一个冬天里,他一生从事革命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人民,他曾经在日记里写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叔叔是多么伟大啊,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螺丝钉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这是出现在雷锋叔叔日记中的一段,从这里,我知道了雷峰叔叔是那么的尽职尽责,他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可是他却做到了自己的本分。坚守着自己生活的岗位,他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光荣的,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我们难道不是也应该学习雷峰叔叔,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吗?

雷锋叔叔那默默奉献、忘我劳动、 尽职守、艰苦奋斗、生活简朴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我记得雷锋叔叔有这样的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残酷无情。

啊!雷锋叔叔,我敬佩您!我为我们中国有你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

雷锋一书读后感范文二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习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解放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雷锋。我也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到校后,我把作业交给老师后,就立刻去打扫班级卫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优秀的。有一次,我看见邵颖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她左思右想,可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我走到邵颖同学身边,问: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能帮我讲解讲解吗?邵颖同学说。我说:当然可以。我就耐心、细致地给她一步一步地讲解题意。过了一会儿,邵颖同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对我说:我懂了,我懂了。谢谢你!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我说。我身为班长,应处处为班上的活动着想,可是没有班费呀,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好主意,利用卖废品的钱作为班费。于是,我利用周末休息日和妈妈一起去实验室,将实验室的旧报纸、废纸盒清理出来,卖了十几元钱,我打算把它作为班费。正在这时,妈妈为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照了一张生动而有趣的合影,我看着这张精彩的照片,心里就想: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这样一张精彩的照片,那该有多好啊!他们肯定会开心。于是我把那十几元钱那出来为班上每位同学洗了一张照片。当同学们拿到照片时,个个都开心的笑了,并对我说:谢谢你,华羽中。当我听到同学们的感谢,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因为我为同学们办了一件好事。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大学生哥哥、姐姐正在组织为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我想起了雷锋叔叔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元钱寄给了灾区的人民。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于是就立刻回家和妈妈一起把我穿小的,但还是完好无损的衣服清理出来,放入几个大袋子中。我便和妈妈一起提着袋子来到爱心站将衣物送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手中,他们对我说:谢谢你对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帮助,我们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并让我在记录本上签名,当我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我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争做二十一世纪的小雷锋。

《长征》一书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

随着我单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局党组领导班子根据上级安排、部署,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很好实效,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在阅读王树增的《长征》一书,唤起了我对我党历史上长征精神的深深震撼。

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中国大地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这次征程,是在强大敌军的重兵围堵、险恶的自然条件、党内的严重分裂等困难条件下进行的,是对党和红军在勇气、意志和信念上的一次严峻考验,其历时之长、行程之远、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举世罕见,旷古未闻。

今天,重新审视80多年前党领导红军开创的这一伟大壮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的胜利,也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胜利。长征的领导者、见证者――毛泽东同志就曾在1942年4月《解放日报》改版的座谈会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做了精辟概括,他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人民用脚踩出来的。换句话说,这是人民自己的路线,是人民参与的、实现人民利益的路线。"就在随后我们党召开的著名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又提出了那个闪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 - 1 -

辉的著名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成功之源所作的最为本质的概括。长征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就是党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取得的胜利。

我党红军长征为何能够最终取胜、达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通过此次阅读,有了深刻体会:一是我党红军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红军长征的革命代表着中国人民发展的根本利益,符合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是红军有着严明纪律和艰苦奋战、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这些成为我党红军长征能够取胜的革命英勇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

现在,我们党由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成为领导"改革、发展、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望,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有不适应党和人民要求的现象发生,有的甚至严重背离。从我局工作的内部看,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现象:如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用,空话套话,落实不力,工作疲沓等形式主义:公仆意识淡薄,群众感情淡漠,不负责任,不敢担当,门难进,脸难看,等官僚主义:思想空虚、精神颓废、慵懒松散、不思进取、计较

待遇,追名逐利等享乐主义:违规用车,奢侈浪费,不思进取等奢靡之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局的公信力,很容易引起人民群众对此强烈的反应。

因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务必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扬我党历史上的红军长征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采取有效措施,务必抓紧抓实抓好。

第一,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抓好教育学习的同时,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公正、文明"的良好司法形象;

第三,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做到边学、边查、边改,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四,遵循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铁规运行中取信于民,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第五,在教育整改活动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建立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使党的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高唱"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肝胆豪情,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万古!

历史就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 "合金",拨动沉重的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歌,是一支摄魂的曲。毛泽东就是那拨动历史时针的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燃烧着……1934年10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

长征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我军将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这壮烈的历史画面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源泉。一部红军长征史,也是军民鱼水情史。在长征出发时,苏区人民为红军几乎捐献了一切。红军扩兵招兵,苏区青年踊跃报名,母亲送儿参军;红军筹粮饷,苏区妇女把耳环、手饰捐上;红军架浮桥,苏区百姓捐完了木头捐门板。长征途中,红军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动百姓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红军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敬爱,也成为今天中国军人学习的一面镜子。

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令人心潮澎湃,感受至深。每看一集是泪瀑在面颊山崖的倾泻,是心火于胸壁襟垒间喷爆,是血泉沿生命沟渠奔涌,是壮行在广袤热土上的激扬。红军长征途中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留给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以无穷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催化剂。

一书读后感集锦


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一书读后感,供您参考,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想要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转化知识却不容易,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通过自己对于阅读作品后的感觉,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

一书读后感【篇1】

《单翼的守护天使》读后感

《单翼的守护天使》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单翼的守护天使》 这本书,你们知道单翼天使是什么意思吗?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就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但是这本书里的意思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

故事里的尹钢妈妈为了给尹钢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到了一个小区里,从而结识了六年级五班的盛欣怡无意中得知了盛欣怡也同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尹钢没有了爸爸,盛欣怡没有了妈妈,两个同是单翼天使的孩子就这样成为了“同病相怜”的好朋友。

他们两个一起写作业,一起散步,一起照顾小婴儿,一起上学,一起放学,经常吵架又很快和好。自从他们两个成为了好朋友彼此就再没觉得孤单过。可尹钢还是非常担心失去这个朋友,便提出让他们两家结为一家的想法,但事情并不如意,盛欣怡不想让自己的的爸爸和尹钢的妈妈结婚,尹钢非常生气,盛欣怡明明答应好了自己现在却反悔呢?也非常失望,因为他们两个再也不可能结成为兄妹了。尹钢生了盛欣怡的气,再也不理盛欣怡了。盛欣怡也没有了办法 ,只好把自己的守护彩蛋放到了尹钢的家门口,尹钢看到了这个彩蛋也就安心了。

每个单亲家庭里的单翼天使都比普通家庭的孩子缺少一份母爱或父爱,所以我们不应该觉得这些人不一样,就刻意的去疏远他们。相反,他们那样的人才更应该被我们多加重视、关心、陪伴,把他们也当做我们的伙伴,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有感情的人,他们被收到了冷落也会伤心,他们失去了家人也会伤心。同样是人,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去议论他们、嘲笑他们、拿他们的亲人开玩笑使他们伤心难过 。让我们多加关注这样的人,也和他们成为伙伴吧!

一书读后感【篇2】

开始我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苦难辉煌》一书,但读了之后,竟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书,一有时间我就捧在手上阅读,颇有收获,感慨良多。

读后,使我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是那些革命先驱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意志、他们大无畏的勇气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从而也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伟大。这本书表现的就是中国革命史最重要的一段。历史造就了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记得有人说过,不了解民族国家历史的人,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思想,这个国家的灵魂,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应该必须铭记的一段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真正存在过,他们生动具体,他们是那段历史的演绎者,他们用各自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正像书中说的,如果没有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也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也就没有国共两党的联合革命;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时间的唯一性是不会重新再来的,人生的真正的机遇也仅有一次,抓不住机会往往便要面对失败。今天的我们要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股不畏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革命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且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就像书中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富足生活时,我们是否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自己已经日渐空虚的心灵,去缅怀一下那些为了我们今日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正是那段苦难的历史,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创造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事业中去。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寻着历史的长河,寻着无数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记忆,将那份信仰,那股精神慢慢融汇进我们的血液,化为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合格的税收管理员。

一书读后感【篇3】

在美国的衣阿华州,每个人都知道有一只小猫。每每想起它,总会觉得暖暖的,是这只小猫,让每个人衣阿华州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平凡的感动。而它的名气,从一个小镇传到另一个小镇,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最终闻名世界。

它叫杜威,不再只是一个朋友,它成为了人们的骄傲,成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感动。

它热情、诚实、可爱、谦逊、乐观,它会懂得你的快乐,想与你一起分享;它也知道你心里难受,会与你形影不离,用肢体语言安慰你;它也知道你什么时候想静一静,就会默默的离开。但它也调皮、会闯祸,它只喜欢有樟脑草的玩具;它喜欢吃会吃坏肚子的的橡皮筋;它也喜欢在书架上踱步,然后突然出现吓坏人们;它还会偷偷逃离图书馆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最后却灰头土脸的被人们在汽车底找到。

图书馆里的每个人都还记得杜威刚被遗弃却又很快的融入了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新环境中的那一份乐观;馆长薇奇一定还记得在她伏案到半夜的时候,杜威用脑袋顶开了书桌上的笔。在杜威身上,我们看不见烦恼与不快,而正是它的乐观与体贴让每个人都深深的喜欢着它,被如此小小的生命而感动着。当杜威老了,却仍然履行着它在图书馆惯常的任务,体贴的穿梭与人群中间,然后精疲力尽的累倒在睡榻上时,爱它和了解它的馆员感动而又心疼的凝视着它――杜威。谢谢你,不管你在哪里。我想,多年以后,每个人的心中还会有一只小猫,它就是一颗爱的种子,深深的在每个人发芽然后开花结果。

找到你的位置,满足于你拥有的东西,善待每一个人,过一种好生活,不是关于物质,而是关于爱。这是小猫杜威教会我们每个人的东西――感动。

放下书,看看周遭的一切,会发现原来感动是那么平凡而真实的在我们的身边。

没有人会忘记地震时父母给了孩子生的希望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底下,用双臂紧紧的环住孩子,搭筑他生命的空间,给了他活下去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最无私,向来都是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背后看着他们的成长。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微笑着,却也苍老着,看着他们日益增多的白发,看着他们额上愈发多起来的皱纹,我们感动了,一种源于世间最伟大的爱。

没有人会忘记有多少年轻人为了救下淘气的溺水的孩子而丢了自己的性命。那些没有名字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叫什么,来自哪里,却都被他们打动,他们用自己也同样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更小的生命,自己却精疲力尽的永远躺在了悄无声息的地方。我们被这样的高尚而感动,一种源于舍己救人的爱与伟大。

没有人会忘记那些来到献血站,挽起衣袖,只为救活更多素不相识的生命的陌生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职业,但都怀着同样赤诚的心,然后目光坚定的让鲜血流淌过生命的传输管。我们被那么多匆匆而过的陌生人而感动,一种源于社会的支撑与关爱。

这些都如同小猫杜威的故事般平凡而简单,却也带来了生命的感动,轻轻的扣着每个人的心弦,余音缭绕。原来感动竟是那么容易,就在我们的身边,细微而又崇高。

这就是一种彼此感动着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同鲜艳的鲜花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即使烙上了时间的印记,也无法夺走那久久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爱。一只小猫用它有限也平凡的生命,深深感动了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人,而身边更多的人却谱出了生命最绚烂的乐章,用爱的明灯为我们导航,用爱的旋律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读干法一书读后感


读干法一书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阅读了《干法》一书,读此书后稻盛和夫先生对工作的认真和热情让我深受感动。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大家学习的好书。

书中讲到人总要适应环境的,是环境改造了人。看一个人的修为,就能推测到他所处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应该营造怎样的环境给员工,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许多企业的高级主管认为:当前员工最大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并且经常在大小会议上强调做事要全力以赴。其实,大部分人都懂得全力以赴。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身处困难或者危在旦夕,做父母的几乎都会迸发出潜能全力以赴。把人们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全力以赴的习惯,还不如说人们没有目标,目标不清晰,或者对目标的价值评估太低。况且大部分人对于目标的评估,只看到其显形价值,而看不到隐性价值,其主要的原因是动力不够大。所以不管以后做任何工作,我们都要去适应所处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我们。

成为自燃型的人,我们在工作中公司领导会给一个方向,其他的事都是自己去做。我认为要做一个自燃型的人,不能等到公司命令了或者有人吩咐了再去做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去干。前几天在一个讲座中学习到,每天提前半小时出门,这样就排除堵车等急促感,会让你的心、肝等内脏器管得到放松,我感觉如果能把这个提前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每天提前到单位对自己的工作提前准备,今天的重点工作是什么,什么工作是首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这样对自己以后肯定会很有帮助,让自己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散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要像发动机一样,成为自燃型的人。

就像书中所说的,平时人都是这样想,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率,恐怕是微乎其微。其实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现在的工作。能够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稻盛先生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日益破败的松风工业,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他把自己从事的研究想象成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在钻研。经他这么一想,枯燥的研究真的就显得熠熠生辉起来。由此可见,不迷恋自己的工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爱,倾听产品的哭泣声,就很难做到出色。如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天堂与地狱,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通过此书我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总结一句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向稻盛和夫先生一样,爱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激发自己的潜力,努力工作,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上一层楼。


读干法一书读后感(二)

拜读了由稻盛和夫先生编着的《干法》一书,感触颇多,书中对工作做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渗透其中,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干法的天机吧。

对于干法,我们理解意义上都比较肤浅,觉得工作就是纯粹的获得工资薪酬,除了这些似乎没有其他价值可言。孰不知,工作能磨练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和快乐感。

由此可见,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该如何投入到工作呢,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与自己零距离。书中提到,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能够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概率少之又少,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爱上现在的工作。

对待工作,不抱怨,不牢骚,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爱情去经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自然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一以贯之,无怨无悔。也许每天重复的盘库,出库,入库,对账,有的人会觉得反反复复、枯燥无味,有的人却不然,他们会寻找自己的一套工作门道,善于总结工作中的方法,进而获得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

第二,怀有感谢的心。感恩世间的一切,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雪冰;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予友谊和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收获、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工作以来,感谢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给我提供如此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待遇,同事们的鼎力相助与工作上的支持。

第三,创造性的工作。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也会有飞跃性的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是一大步。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创造之门的秘诀。

读完此书,我想我应该慢慢的去体会干法中的精髓,进而督促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体会那工作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与快乐感。


读干法一书读后感(三)

可以这样说,刚开始的我对《干法》这本书毫无兴趣,原因有二,一来:本人向来不喜欢读书,比起读书,我更喜欢看看新闻甚至看看连环画。二来:此书出自日本,对于一个满腔热血的中国人来说,提起日本我总想不起好的词来形容。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在被迫读完这本《干法》之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对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一是日本人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二就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区别。

对于我所谓的精神,大家不妨可以静心去想想,为什么在二战后受到重创的日本,能在短短十几二十年恢复经济,乃至发展成为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强国。有人说会说是美国的援助,但是有一点我们得看清,人家的企业有的已成为世界上顶尖企业,乃至超过了美国,这说明不只是援助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精神。从稻盛和夫这个人,看整个日本,正是因为这种百折不挠,精益求精,专业,创新,追求完美等等的精神下,人家的企业才逾越成为世界上顶尖企业,人家的国家才成为富裕发达的强国。

至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区别,我不用说大家也都很是清楚吧。现在的年轻人干劲越来越匮乏。我不曾了解日本,所以对日本的历史毫不知情,但我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古人,拿改革之初的人来说吧,那时候的人们,真是如狼似虎,每天从天刚蒙蒙亮,干到天黑,我想这不只是因为那几分粮票吧,我们那现有一水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那水渠以前和地面是平的,现在竟然突出地面10来米,问其原因,是那时候的人们肩挑土,背抗石,一点一点的垒起来的,那水渠高达数尺,长约百米,拿现在人的眼光,真不敢想象是当初是怎么用手搭建起来的,现在人们有很多机械,完成这项工程不是难事,但是出于改革初期的人们他们有什么?只有干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精神。

当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真的很缺少这种干劲,这种精神,至少,我曾经认识的朋友很少有。他们对于工作的概念,对于工作的目的,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一样,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恶,只是为了单纯的解决温饱而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

《干法》一书教导我们,首先要喜欢并爱上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原有的心态、不管工作差异、职位高低。都必须喜欢上,就如你喜欢了一样东西,喜欢了,那它在你心中就是最美的。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能放弃,放弃了就等于前面所做的一切都白做了;后面的一切将无法再延续。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所获得的欢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当工作做到有人褒奖时,就要诚心的表示感谢。把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前进路上的精神粮食,然后继续全心声地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从现在起为自己设立一个高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继续更新增进目标,以此类推孜孜不倦。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还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精神还在,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工作权利,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积极主动,敢干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身工作的潜在职责,主动承担责任。做自然型人才,高调自己的目标,低调自己的姿态。悄悄地把愿望装进潜意识,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造非凡。开创一种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生活。

感谢领导给予我读此书的机会,对此书我感受甚深,字2020未及全意,感不能全续。

读《目送》一书有感


读《目送》一书有感

何飞扬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会做出什么抉择。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致青春》一书读后感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在缠绵也到不了天涯。 ——辛夷坞

尽管在这种时候我花了一下午看完这本书的确是很不应该,而且在看这部书开头的时候我也觉得故事那么老套,也有人说这本书和《小时代》很像,其实我后来还是忍不住看完了,而且觉得很真实的故事,比《小时代》会更贴近现实。

——十八岁,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

——二十二岁,她站在山顶喊:美国,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恨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

——二十六岁,微醺,她看着他: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相信你,不可能! ”

林静的离开,陈孝正的离开,一次又一次,郑微每每在最幸福的时候跌落谷底。不得不承认,我是佩服郑微的为爱的勇气。然而,我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郑微最后可以原谅林静当初的不辞而别和他在一起。 的确,我是很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抛开我喜欢看悲结局小说不谈,至少郑微不能因为爱而放下自己的尊严。可谁又不是呢?

我曾经也因为爱放下了我所有的高傲,但最终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当然,我看得很开,付出的并不会和得到的成正比,所以我也并没有坚持很久。或许算是我的口是心非。一个朋友问我,如果这个时候他来找你你会接受么?我想都没有想就说不会。因为我从来不走回头路。有些事有些感情只有一次,错过了就错过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虽说青春终将逝去,但确实也不能因此委屈自己。

正如书里所说,只有阮阮永远的留住了青春。她应该也是最不幸福的一个,与初恋走过六年,最后她也不得不放弃了,与一个见了六次面的人结婚,平平淡淡过着生活,也似乎分不清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最后,她却在初恋结婚之前想要见上一面的途中,她带着在她肚子里刚满月的宝宝,永远的留住了青春。值么?

有些事情真的是难以划分界限的。或许阮阮当时是抱着幸福不遗憾的心离开的,所以她认为值得。只是她身边所有人都是替她不值的,就算没有出事,到达目的地,她也见不到他,只因他的一句有事去不了。所以吧,很多事不要知道,蒙在鼓里才是最幸福的,前提是永远不要知道。如果在事后知道,往往那个瞒住真相的人会遭人恨。就像我当时知道有人知道却没有告诉我们的时候,我心里有多么恨她! 现在看来,也是不值得一提的了。

从一开始我强烈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心到现在的犹豫不决,都是因为我真的怕在电影院哭。看完这本书心里的感觉真的很难说。

总之,人还是需要学着失去,这的确是一门艺术。最好可以在多年后转头说一句:青春,别来无恙。

金融道 一书读后感


正如城区联社领导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的一样,《金融道》它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金融业员工读本,在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仍在为书中所阐述的那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风格所感到激动和振奋。杭州广发――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就出一连串骄人业绩的背后,所发生的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实,反映出来的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对于我们信合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服务有着深深的启发。

员工第一

在金海滕行长的建行核心观念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员工第一”。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些震惊,多少有些别出心裁,这和一直众多银行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行为标准有些背道而驰。但他是这样理解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需要员工去做的。顾客就是上帝,这就意味着员工必须去把顾客当朋友,最终去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基础,就必须放在第一位。”这句话一直也是杭州广发管理员工的理念,我想这正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以人为本”企业理念最实际的诠释。杭州广发倡导的是真正的关爱员工,充份发挥出每一个员工自己的潜能,让朴实枯燥繁重的工作变成员工乐意的“快乐劳动”,这种快乐是发自每个员工内心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一种成就感和乐趣,这样的成就感和乐趣就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工作岗位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员工第一”推崇的是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做事业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们的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顾客

这句话也是我们张湾信用社彭刚主任经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接待客户。是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恩服务,客户才能满意接受,客户才能被感动,这种感恩是相互的,你对客户的感恩的服务最终才能换来感恩的回报。1997年中秋前夕,一个大伯手持一张存单,到杭州广发要求办理存单质押贷款,这张存单的金额只有500元,而且他要贷的也是500元,贷款期限也仅有一个月。如果按照收入成本计算,利息收入微乎其微,银行还要付出人力成本和资料的工本费。但是杭州广发却认为这正是老百姓对银行的信赖和支持,通过做这笔业务杭州广发迅速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至于后来杭州广发的人出门打的连的哥都感激不收打的费。以一滴感恩之水换来了涌泉的回报,对客户的感恩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样客户才能带着美好的心情离开,而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上层楼,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什么叫优质?用心是关键,如果干什么事情不用心,那就一定是在应付。不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一定很累。我牢牢的记住了金海滕行长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

细节决定成败

金融是需求的产物,它不是账面游戏。我们信用社在网点覆盖上与国有银行相比有巨大的优势,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把贴切的服务和居民要求一致,顺应客户的要求,就要从一切细节做起。有时候,细节就决定了一切。

XX年的春节,许多市民都希望兑换一些新钞做新年的“压岁钱”用,但遭到了许多银行的拒绝,只有杭州广发在接到媒体的咨询电话之后,立即成立了专项应急小组,两个小时内,一个特别的服务方案开始实施,市民不仅可以到杭州广发各个支行的柜台兑换新钞,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取到一定数量的新钞,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们过节的需要,当地的媒体和老百姓无不对此事赞不绝口。为了市民们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要求,在这两个小时的背后,杭州广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接到咨询电话15分钟后,各个部门齐聚行长室开始研究可行的服务方案,第一时间做出服务安排和承诺,第一时间从萧山、余杭紧急调用数百万元的新钞以满足供应量,第一时间解决了自动柜员机新钞不吐钞的技术问题。如果杭州广发接到这个电话也借故推托,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也杭州广发也从此将混同于“其他的银行”,正是由于在这样的一个细节上的重视,以小事为突破口,主动跟进,才凸显了杭州广发的服务理念。这个“新钞事件”只是他们一个服务案例,优质服务只是做为他们所有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终的要求。他们把优质服务做为他们服务的底线,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将服务做到优质。这就是他们注重的细节,是服务到家,而不是服务到位。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杭州广发金海滕行长却说:我们的起点不高,我们总行的牌子不够好,我们什么都可以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起点是弱势而把我们的服务也变成了弱势。我想,只有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研究先进单位的经验成果,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我想我们每个信合人也能和杭州广发他们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如果我是老师》读后感400字


《如果我是老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爱丝的小女孩自己变成了老师的故事。


因为爱丝对自己的老师不满,所以她就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自己变成了老师,她一定不会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总是“偏心眼”。但是,当她真的变成了一位老师,她的玩具都是他的学生之后,她渐渐发现,要想全面的照顾到班里面所有的学生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她也会情不自禁的会想要对自己的小猫---布佛有偏心,这样,就招来了其他学生对布佛的嫉妒和对自己的不满。最后,教室里就瞬间乱成了一团。原来,要想当一名公平又公正的老师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当老师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当一名同学们都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所以,以后在课堂上我要好好听讲,不再给老师找麻烦了。


这本书好词好句分享:话音刚落、鞭策你、鼓励你、激励你进步、最宠爱的孩子、甚至能听到水里鱼呼吸的声音、瞬间就乱成一团、恶略的嘲笑。

《山庄记忆》一书读后感


我们都知道,作为非虚构的散文随笔,最能反映出作者真实的性情和思想状态,其阅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等等,都会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这也正是非虚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而被读者喜爱的原因。尽管柏夫在这部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的《后记》里说:“《山庄记忆》的写作,不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写作,最初其实是一种思绪的自然流淌,是快乐和苦闷时敞开心扉的真诚表达。”但由于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垫底,有对人生世事敏锐的洞察力支撑,更有深厚的文字功力辅佐,这些看似随意挥洒的文字,是非常大气、耐读的,文学的元素、思想的深度、剖析人情世态的准确度,都有。

在这部文集里,有一辑纯粹的散文,是写乡土情韵的,其中的篇章有《山庄记忆》、《土炕》、《土堡》、《庙戏》、《野电影》、《糟糠之妻》等,不论叙事、状物、写人,依然延续了他的小说集《乡韵》里的特色,文笔真挚而生动,这是一幅幅乡村风俗画,读后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作家的恋土情结彰显其中。“她见我死盯着她看,脸一红说,问你话你不说尽看什么呀你!说着腰一扭别过身去,一条长辫子便忽悠一下划过一条弧线,辫梢正好落在她臀部那个圆圆的补丁上,我的心也跟着忽悠一下,也正在这一忽悠之间,我青春的心便第一次受到了那种神秘的启蒙。”这是《糟糠之妻》散文里的句子。像这类鲜活的散发着泥土香味的描述,在他的其他文字里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地域是一个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但作家又不能太囿于地域,应当在地域与现实、时代的交叉点上运思,这样写出的东西,既有地域特色,又可让地域外的读者产生共鸣,由此你的文字将会走得更远。综观柏夫的乡土散文,显然已经跳出了地域狭窄的“圈子”,而能够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思索高度。他的思想随笔类作品,犀利而睿智,透过这些文字,我触摸到作家良知的质地、人格的力量、思想的深度以及他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和修养。也正因为他具备这种胸襟和操守,在多年的创作中,便始终在写严谨、深刻、从不流俗的文字。比如,当关于孔子的电影、书籍走红国内的时候,他敢写《质疑孔子》一文,深刻地指出:“孔子的许多观点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孔子主张仁政,可他当上鲁国司寇不到一个月就诛杀了少正卯,这与他倡导的仁政大相径庭;孔子一生穷困潦倒,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主张久丧厚葬等奢侈浪费之俗;孔子一方面宣扬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观,另一方面又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不平等观点。”

幽默是一种智慧。真正的幽默,决非中国小品演员那种装疯卖傻的表演,这种表演尽管也能博得一些观众的喝彩,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柏夫的文字,不论是散文还是随笔,读到精彩处总会使人会心一笑,这是他的幽默带来的阅读效果。如他的《如厕》一文,由小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上厕所去了”引发开去,旁征博引发生在古今中外的如厕趣事,同时串联起许多政治事件,汪洋恣肆,亦庄亦谐,最后写道:“尿,这一寻常之物经后世人的钻研利用,已然成为一种非同寻常之物。例如,现在许多人讲一个班子中的成员不能合作共事,常用的词语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人们之间,如果看不起谁或不愿意理他了,也说‘这小子太狂,再也别尿他了!’”。

总之,《山庄记忆》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是作家为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他始终在思考的心灵,筑造的一座纪念碑。

月读一书读后感


月读一书读后感(一)

《感恩朋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感恩朋友》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

《感恩朋友》主要讲述朋友间最短的距离、零距离接触、无言生死性、真情弥香、盘点友情和青涩橄榄五大部分,讲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等具体事例,使我懂得了生活中要学会感恩朋友。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但是我们也要同样对朋友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是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友情。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常的心,去学会感恩。感恩朋友就像太阳一样给了我们灿烂的光辉;感恩朋友像大地一样赋于我们博大的胸怀,感恩朋友就像鲜花一样带给我们芬芳,感恩朋友就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感恩并不是为了回报,而是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感恩别人。

在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表现感恩的方法,比如:在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张贺卡;给饥饿的孩子送上一碗热乎乎的饭;给路上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给迷路的人带路;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辅导功课

《感恩朋友》让我学到了在生活中不曾遇到的情况,给我以后的生活指明了方向,教我做人的道理。因此说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是有所收获的,读书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后我会读更多的书,去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时刻拥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月读一书读后感(二)

笑猫日记读后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是颜真卿所说,如果小时候不勤奋读书,长大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勤奋读书,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好。今天,我读了一本叫《笑猫日记》的书,是一本关于一只会笑的的猫而编成的故事,我读了笑猫日记中的《虎皮猫你在哪里》。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介绍了杜真子养了一只会笑的猫,以及她的表哥马小跳,还有马小跳的朋友和笑猫的猫朋友或狗朋友。书中讲述了笑猫心爱的人虎皮猫失踪了,笑猫为了找到她,踏上了寻猫之路,现在我就来给你们复述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笑猫到处找,没有一点关于虎皮猫的消息。为了找到她,笑猫踏上了艰辛的寻猫之路。样子相似的虎皮猫到处都是。一场场误会,一个个故事,就在夏末这个初秋的这些日子里,接踵而至。是那祈福的钟声,把笑猫他们引向了古老的钟楼。笑猫心中的虎皮猫,已经成了一只敲钟的猫,她那美丽高贵的身影,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她被钟声震聋的耳朵,都令笑猫悲喜交集。这本书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笑猫为了虎皮猫,冒了那么多险,走过了重重困难,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找到虎皮猫,说出他心里埋藏已久的话。同学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让书跟随着我们快乐的成长。


月读一书读后感(三)

读《草房子》有感

今天,我有幸读了一篇《草房子》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名叫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的小学生活,桑在小学生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人生得到进步、成长。

读了这篇故事,我思绪飞舞,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只偏重于书本中的知识,死搬硬套,不灵活运用,不注重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其实生活是个大学校,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书本上的知识是感性的,表面性的,不像生活实践来得实在、深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会有所收获的。就像着名科学家牛顿一样,他发现地球万有引力,就是从树上苹果掉下来得到启发的。苹果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必须要有一颗感悟生活的心,才能发现书本上未有的知识与道理。生活并不可怕,其实它是很美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留心生活的心,生活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生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它像个无穷的知识宝库,源源不断呀,在给养我们,让我们健康成长。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带给我们知识,也给我们欢乐与幸福。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努力奋斗,辛勤耕耘,就会感受到生活真正的美丽!

苦难辉煌一书读后感


苦难辉煌一书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输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蒋介石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虽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扬起目标的风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让生命的航船成功远航,从而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待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奋斗过,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我们是自然人,但是首先是社会人。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个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和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一个人一生不仅在为自己,更是在为他人的幸福、民族的强盛拼搏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也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苦难辉煌一书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作者不想让文革中的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一书读后感(三)

开始我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苦难辉煌》一书,但读了之后,竟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书,一有时间我就捧在手上阅读,颇有收获,感慨良多。

读后,使我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是那些革命先驱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意志、他们大无畏的勇气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从而也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伟大。这本书表现的就是中国革命史最重要的一段。历史造就了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记得有人说过,不了解民族国家历史的人,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思想,这个国家的灵魂,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应该必须铭记的一段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真正存在过,他们生动具体,他们是那段历史的演绎者,他们用各自的行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正像书中说的,如果没有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也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也就没有国共两党的联合革命;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时间的唯一性是不会重新再来的,人生的真正的机遇也仅有一次,抓不住机会往往便要面对失败。今天的我们要从我们的革命先辈那里学习的正是一股不畏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此不懈努力的信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革命用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且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就像书中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富足生活时,我们是否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自己已经日渐空虚的心灵,去缅怀一下那些为了我们今日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正是那段苦难的历史,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创造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事业中去。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寻着历史的长河,寻着无数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记忆,将那份信仰,那股精神慢慢融汇进我们的血液,化为我们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合格的税收管理员。

相信《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荷花一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