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文学力作而享誉文坛,凡是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们,基本上都读过他的作品。叶圣陶是著名的出版家,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到主持开明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编辑出版了各式各类的教材和读物,他负责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叶圣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既做过中小学的教师,也担任过大学教师,他提出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杨斌依据叶圣陶不同时期所发表的教育论述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叶圣陶为人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用通俗的话语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叶圣陶绝对是此方面的高手。当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大家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就会容易的多。我们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多认识一些文字符号吗?显然不是,是借助课本和文字,培养学生语言的好习惯,而一个学生具备了语言的好习惯,也就具备了思想的好习惯。同样,我们指导孩子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经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当我们能够从“养成好习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等诸环节时,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升。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
叶圣陶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现在的学生甚至教师,书写常遭人诟病。字写的歪歪扭扭,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现象,让很多人感都头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学生入学之初,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他像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勤于劳动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注重节约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等等,都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特别关注的。
叶圣陶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
如果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自己却照做不误,要想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教师自己要坚决不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就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和标杆。
为什么“养成好习惯”如此主要?这是因为习惯养成的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就拿走路来说,平常走路的时候,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膊跟着晃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子里从来不去想我该先迈那条腿。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这种能力。如果读书和学习还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如果说劳动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如果说你仅仅知道了公民的一些知识,不能说你就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通常说某人的能力不强,其实就是该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习惯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好的。叶圣陶提醒我们,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碍他人的习惯。有了前面一种习惯,则这个人所有的好习惯都将养成不得;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无论是从维生、互动还是创造的角度看,都需要与人相处,都需要与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一个不懂的爱护他人,一个习惯于妨碍他人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二、为了无需教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每个教师都不反对。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认真落实这句话的不多。为什么知行不统一?从落实教学计划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充分把控教的进程,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计划中的内容;从课堂组织的角度看,教师自己讲,是最方便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将增加很多……当教师总是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无法养成,结果就是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但教师真的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吗?叶圣陶说:“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与儿童的呢?除却物质的东西可以授受,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与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我不能沾他的一点光。”“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当孩子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识的动机,亲自去探索、去试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这一事物的新认识,他们对此类事物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点点地去引导,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逐渐养成了。
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如果老师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翻阅课本,看看其中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图画;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数字;有的孩子还会发现书中有好几个单元、会认的生字在课文的后面……等等。当老师告诉他们,图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里面的故事,目录上的数字代表着课文的序号,课本下面的数字是页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一课在第几页……当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学习的热情还能不调动起来?
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渐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个取得了生活经验。”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三、要四育并举
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做到“四育并举”。
课堂里的所有功课都是智育,这是大家没有歧义的。但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要求严肃认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做实验,依据自己理解的事物或者道理来写作,不能空话套话一大串,等等。这些,又都与德育有关。
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明白排队的道理,每一个肢体动作对体格的好处,这些都是智育的内容。但同时,要求排队必须整齐,动作必须到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取得领先也要能够戒骄戒躁,等等,这些又都是德育的要求。
叶圣陶说:“学校设立的艺术学科,目的当然不在于使学生成为画家、音乐家,教学生学画画,在于使他们精密地观察事物,辨认形象的美与丑,和谐与凌乱,并且能够把所见所感约略地记录下来。教学生学习音乐,在于使他们能用声音来表达出感情和意志,尤其当合奏合唱的时候,个体融合在群体之中,可以收到人格扩大的效果。”
那么,美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学科来实现的吗?显然不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美、规律的简洁美、语言的内在美,经常能在顿悟之时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经常能够感受到突破一个难关之后的喜悦心情,这些其实都是美育。体育中的美育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的飒爽英姿,一个个团队项目呈现的和谐和秩序,都给人美的享受。
叶圣陶说:“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是没有的,德育总是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是要在现有的课程之外再去建设若干的“德育课程”,而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来实现育人的目标。美育也是如此,也总是和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的。美和丑的辨别能力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而这样的训练不需要另辟蹊径,只需要运用好现有的课程载体,与德育、智育、体育充分融合即可。叶圣陶说:“美的事物往往同时是合乎道德的,而不道德的事物决不美,一定丑。”
最近读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很有启发。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
【节录】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
【反思】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老朴实的话语中也为我们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宝贵的教育财富,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要从细微处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一个个“战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不懂就问习惯,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劳动、卫生,节约、团结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叶老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事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师要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检讨自己的言行中有无不良习惯,用自己良好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并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因此,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良好习惯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能力,一笔财富,伴随终生。正像叶老所说的那样:“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教师的工作》)
感悟二:力当学生的良师
【节录】我如果是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如果我当教师,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讲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既是感情冲动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反思】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思咱们现在的教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们时常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也很难教育。难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吗?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出现了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教法错了,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想到学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难看了?或许我们真应该试着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爱的阳光普照,没有爱就没有我们的世界,更谈不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爱的化身,在老师的身边,他们都会享受到爱的呵护与滋润。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把每一位孩子们当作爱的天使。他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难纠正。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讨厌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心罚、变相心罚等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孩子们的自尊心时刻都在被伤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把如白纸一般纯洁的孩子当做孩子看待,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没有通过“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而是简单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说到底,是我们的有些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爱心的教师,不能称其为教师,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师。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感悟三:愿当学生的朋友
【节录】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这与我的课程,假如是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似乎没有关系,可是谁能断言确实没有关系?我不仅在教室内与学生见面,当休闲的时候也要与他们接触,称心而谈,绝无矜饰,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如果到我家里来,我决不冷然的问:“你们来作什么?”他们如果有什么疑问,问得深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摇头说:“你们要懂得这个还早呢!”问得浅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带笑说:“这还要问吗?我正要考你们呢!”他们听了“你们来作什么”的问话,自己想想说不出来作什么,以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见到问得深也不好,问得浅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样问才不深不浅,刚刚合式,以后就再也不问了。这种拒人千里的语言态度,对于不相识的人也不应该有,何况对于最相亲的朋友?
《如果我是老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爱丝的小女孩自己变成了老师的故事。
因为爱丝对自己的老师不满,所以她就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自己变成了老师,她一定不会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总是“偏心眼”。但是,当她真的变成了一位老师,她的玩具都是他的学生之后,她渐渐发现,要想全面的照顾到班里面所有的学生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她也会情不自禁的会想要对自己的小猫---布佛有偏心,这样,就招来了其他学生对布佛的嫉妒和对自己的不满。最后,教室里就瞬间乱成了一团。原来,要想当一名公平又公正的老师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当老师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当一名同学们都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所以,以后在课堂上我要好好听讲,不再给老师找麻烦了。
这本书好词好句分享:话音刚落、鞭策你、鼓励你、激励你进步、最宠爱的孩子、甚至能听到水里鱼呼吸的声音、瞬间就乱成一团、恶略的嘲笑。
我读完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如果我为马》这篇深有道理的文章后,我想自己是一条犬的话,会怎么做呢?我知道最自由又剽悍是野狗,如果我是野狗的话,除了自由,而且会做一些羞耻的行为偷人家的牲畜,发疯乱咬人类等等,可是我认为这些行为是它们的天性,因为它们身上有狼的一点血统,错不在于它们的身上,而错在于它们身上有狼的野性。不过它们很幸运的是不受人类的约束和侮辱,反而在自然中自由地做着自己的爱好。如果我为犬,我愿为一只家犬。
有一次我看了电视上有一条令人感动的新闻:晚上有一位年轻的女人,携着一条温驯的小白狗在公园里散步,突然遭到歹徒持刀刺杀女人的手臂上,被小白狗看见了,又见到自己的主人受伤了,就转变成凶恶恶地向高大的歹徒的脸上狠狠地一咬,歹徒的脸大面积出了可怕的白骨,肉已没有,歹徒又忍痛地刺伤小白狗的胸膛,小白狗已死在女人的怀里,路人见了,就抓住了想逃跑的歹徒,女人抱着已死去的小白狗泣不成声......我看了后,这只家犬十分忠诚又深爱着自己的主人,如果我是那条家犬就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的意义了。
不过我如果是家犬的话,不希望主人像家马的主人那样给自己修毛,烫毛,染毛,穿着华丽的衣服,甚至穿上紧紧又难受的四只鞋子等等这些,我会感到自己人生受到这种耻辱而伤心,我真想大叫:要主人给我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不像要那些侮辱狗的天性的装饰!求求你了,懂我心的主人!想大叫也是狗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能一辈子困在人类的羁绊圈子中。
不想做家犬,可以做引人为荣的警犬。如果我是警犬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说不出的骄傲,我可以一辈子与战士经历千山万水地来到灾难之区,凭着我警犬的嗅觉,可以就出许多埋在碎块下的灾民,还会受到灾民和战友的感激和夸奖。不过我不会骄傲地摇着尾巴,除了救人,还能当巡逻犬,陪伴着战友到国家边疆巡逻,当战友累了,我会乖乖地用自己的毛身依靠着战友的身旁,让战友抱我平静地入睡;当战友受伤了,我会用自己的舌头舔了舔战友的伤口,可以缓减战友的痛苦等等,这些可以让我在战友眼里永远是一条忠实又亲切如友的巡逻犬。
我甚至能当一条名副其实又精明的缉毒犬,跟着民警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寻找吸毒犯或贩毒犯人,我相信犯人逃不过我的嗅觉,我用侦探般的鼻子细致地闻着面善心不善的人的身体和背包,就能分辨他是民警要抓的人吗?我在这样做,能大量地帮民警捕捉了许多狡猾的吸毒或贩毒人,你看,我是民警的小能手,有了先天的机智和敏感,为老百姓造福,也给民警带来无比释松的感觉。我是多么渴望当这条训练有素又深受人喜爱的民警犬!
我不是个爱欺负小动物的自然侵略者,所以我不喜欢做猎狗,猎狗陪着猎人去自然中疯狂地残杀了许多弱小又无辜的动物,如果我是猎狗的话,看见主人猎杀了这么多动物,考虑到这座森林里的动物有朝一日会灭绝,那我们人类就会有危险了。我就不会帮主人猎杀动物,宁可饱受主人的逼迫中,再咬主人丢在地上,在主人的腿下汪汪地苦苦哀求着,直到主人理解为止......我想像这条猎狗很少有发生的,不过我希望我是这样的猎狗,就可以当大自然中的小勇士。狗,在动物界里是一条有自由,自尊,温驯的动物,我们作为人类,应该呵心地爱护它们,不要用一些过分的无理要求来逼迫它们,如果我们是狗,主人用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来利用自己,心里会感到无比耻辱又绝望,必须大胆地用狗的行为来反抗人类对自己的不正当行为,做出属于狗的行为吧!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这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篇二: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篇三: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作文】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篇四: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五: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篇六: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定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思考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
【篇七: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八: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还没有机会与作者周勇博士进行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确很想和他进行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老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多,有这样能力这样说话的老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心得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读后感《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果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