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800字
一次书荒,寻遍小说页面,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书来排遣时间,将要放弃时,看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书名过于熟悉,所以点开看了简介,瞬间被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叹服!
一个栖居姑苏的淡雅女子,擎着油纸伞行走于烟雨江南的青石板上,青砖黛瓦白墙间,看透世间繁华后的落寞,粲然后的薄凉。落梅山庄,一扇雕花轩窗;一只秃笔;一杯清茶,一个怎样的女子竟可以写出如此唯美情真的言语却不差分毫的表达出这些个凡人心中所想。她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她亦说:此生愿做布达拉宫石阶上的朝圣之人,三跪九拜,惟愿山河安稳、岁月静好,白落梅,一个朦胧如诗的女子,用清雅的白氏文字带我走过林徽因的传奇人生
喜欢林徽因多过于张爱玲或是张小娴,也许是因为林作为一个著名的建筑学家,但是并没有受到思想束缚,而是在时代的熏陶下,也许更准确的说是在徐志摩的影响之下,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诗总是更让人觉得真实一些。她是当世才女,亦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林的一生,得到了三个优秀男子的爱,她也爱过这三个男子,但是她爱得清醒,爱得平静。才子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文学泰斗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当爱情接踵而至,她会做短暂的停留,却又以为反顾的转身。正如她说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在最朦胧的年纪,在细雨微微的伦敦,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子--徐志摩。那个年纪的女子对爱情都是怀着浪漫的憧憬,康桥之下,撑一支竹篙,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毫无悬念的,林徽因陷入与徐志摩的热恋之中,可现实总不是尽如人意,偶然之下,徽因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伤心过后,毅然与其父返回国内,立在甲板上,看着匆忙赶来的徐志摩,也只是轻挥衣袖,是再见,也是再见!
观念总是随着时间有所改变,正如一开始对徐志摩,总觉得有句话形容他合适不过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不管他是因为为了出国深造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与张幼仪完婚,还是说他在有家室的情况下在伦敦肆无忌惮的与林徽因康桥热恋,都不敢苟同他的思想,也许有人说他是个有思想的人,可是我觉得他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无论与张幼仪再没有感情可言,但她终究是你的妻,张幼仪之后到伦敦与徐志摩生活在一起,徐志摩却因林徽因要与之离婚,而且还是在其有身孕的时候提出这一要求,林徽因回国,徐志摩也追回国内,把一个足不出户的张幼仪留在无依无靠的伦敦当看到《人间四月天》刘若英饰演的张幼仪的用拳头握紧钢笔写信给她二哥的时候,心酸无言,那一瞬间,鄙视徐志摩所谓的爱情自由,思想自由。张幼仪,挺敬佩的这个女子,这个痴傻女子!一生只爱徐志摩一人,即使与徐离婚之后也没有丝毫怨恨,习惯了在身后默默守候着,与世无争,心无波澜的女子对待任何人都是淡淡的,他不怪徐志摩的转身离开,不怨徐将她留在孤独无助的伦敦街头,不恨徐志摩在林徽因之后,与陆小曼那一段飞蛾扑火近乎疯狂的爱情但是却对林徽因有过埋怨,为她的冷静、决绝,为她的逃避也许,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如果不是封建思想下的父母之命,哪怕是在街角的一次邂逅,徐志摩也许会对这个温文尔雅的女子一见倾心,而这,也只是也许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是家族愿意看到的,也许是她为了逃避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过于冷静的女子,不允许自己的爱情有丝毫的瑕疵,她也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宁可转身,也不要扑火,林徽因要的始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而不是每日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烟火生活,所以他选择了梁思成,她曾说过梁思成给她的感觉就像是阳光下的尘埃,可以清晰的感触到,而徐志摩的爱情,就像是细雨下的伦敦,永远是那么浪漫、唯美却不真实。这一点和冯程程的选择倒是很相符,许文强再优秀、再有能力,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冯程程最终的选择却是那个能为她削梨的丁力。。。
金岳霖,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却为林徽因终身不娶!至今还是不明白是什么信念给他这么坚定的决定,林徽因与他没有暧昧,没有一个字的承诺,也许只能说金岳霖,你真是千年不遇的情种啊!遇到林徽因,是你的幸运,也是你的不幸!林徽因逝世后,她一定也不会想到那个曾与她携手走过千山的梁思成在垂暮之年迎娶了他的学生。。金岳霖有一天将老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有讲任何理由,一众人云里雾里,酒至半酣处,金岳霖起身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朋友皆沉默不语。金岳霖的一生爱得坦荡,爱得隐忍,爱得彻底,爱得心疼。
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心流读后感”。读后感,所谓“感”,主要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当我们对待作者写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时。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拘束特定的格式。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自己目前的三大核心价值观为健康、幸福、自我成长,幸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很难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自己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幸福。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追求幸福的具体路径:心流——即最优体验。并且也概括了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有过心流的体验,比如在冥想的过程中、在跑步的过程中、专注思考问题并且想出解决方法的时候……
我之前会觉得追求幸福就是要生活当中一直都开开心心,这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在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和完美主义,此刻的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想法:生活当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会有很多微小的瞬间,让我们得到心流的最佳体验,或者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消极情绪。
生活的感受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生活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佳体验,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本书中有大量枯燥的人生哲学,像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听着觉得不耐烦,听进去了觉得是这么回事,听完了发现只是听了个理论,依然会在生活中找不到调。
不过,阅读本身就是体验心流的一个过程,能静的下来阅读这样一本“枯燥”的书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秩序的塑造。道理我们都懂,但作者为我们娓娓道来,也是对我们所懂的零零散散的道理进行了一次秩序重塑,重塑也许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改变,但会让你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抚,这就是秩序的红利。
从精神熵中创造秩序,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看电视、商业资讯等,可以维持我们内心的秩序,并不能提升我们创造秩序的能力。适当适时地设定符合自己预期的目标与挑战,是不断提升心流品质的关键。光有这些阶段小目标还不够,这些小目标必须能整合起来服从你人生的主题目标,这要求你需要找到人生的意义,用意义作为灯塔,指引你最终的走向。期间需要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整来适应变化,需要让自己的计划保持适当的弹性,否则,因为变化导致的节节挫败只会让你与灯塔渐行渐远。
本书于我,就像零食一样,断断续续地磕完,有心流的体验,有即时的反馈,维持了片刻的秩序,但并没怎么提升心流体验品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个门先。
比浪费时间和金钱更可怕的是浪费什么?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统计过,现在看一天网上的新闻,比前互联网时代一年知道的新闻还多。海量的信息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精神熵”的概念,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事情吸引,不能集中注意力,精神熵就会增加。面临太多要求、选择及挑战,我们会觉得焦虑,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由于注意力的稀缺,掌控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幸福在自己的手中吗?对于那些能控制自己意识的人来说,是的。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作者这样概括心流的特征,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其中的一项或是几项。第一,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争第一,工作了也常常想着争先。这些想法并不是不好,而是这样很容易让外界控制我的喜怒哀乐,享受不了当下的生活。总是等着被励志、被鼓励、被奖励。等不到就沮丧失望。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人值多少钱?身体的价值在不同的对象那里也不同,或一文不值,或价值万千。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这些感觉都能提供无穷的乐趣,但只有发展必需的技巧才能享受得到。对于没有技巧的人而言,身体不过是廉价的血肉之躯罢了。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唯有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我们觉得不快乐、沮丧、厌倦时,有一条很方便的出路:尽量利用自己的身体就行了。学习足够的技巧,充分利用自己的眼、耳、口,享受美景、音乐、美食带来的心流。从小学到大学,作为一个体育从来没有及格的人,我现在爱上了健身。难怪我的私教说,健身是会上瘾的。通过对健身技巧的掌握,我开始掌控自己的身体,当我可以做更多的卷腹、举起更多的重量,体力越来越好,我感受到了心流,增强了自信。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它广袤无边,充斥着对人类生存的各种威胁。从古至今,我们都是掌控了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之后,才实现了对外界的改变。就像《傲骨贤妻》里,当被问到想要什么,女主Alica说,“I want to control my life”。
如果我们将人的活动进行分类,工作、休闲、与人交往这三类活动基本上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要想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就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还有挑战与能力想匹配。不同的活动中,这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最终都指向集中注意力这个目的。
在工作中,总是要设定一个工作目标,否则就像无头苍蝇般完全没有头绪。目标就像路标一样,指示着行动的方向。而在与人交往时,明确的目标就需要用心去寻求一个共同话题,如果两人的聊天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么这样的谈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心流体验。
要说即时反馈,恐怕老板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完成一个方案,都要老板过目批准才行,这个过程就是对于工作的即时反馈。
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两人的互动、眼神的交流,都是一种反馈,这种反馈的顺畅程度,直接决定了聊天的质量。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比如登山,每前进一步就会更接近山顶,比如弹琴,每按下一次琴键便流淌出动人的声音,这些即时的反馈,让人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
如果老板突然分派一个远超你水平的任务,那种焦虑真的让人很崩溃,虽然最后也能够交差,但是过程真的很痛苦。作文但是一个过于轻松的任务,也无法激起你的热情与动力。这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心流状态,挑战与能力相匹配,才有可能在心情愉悦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并且乐在其中。
这是一本讲如何幸福的书。经常听人讲:“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说起来,所有的幸福都与钱相关。钱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但事实上,经济发达城市里的人们的幸福感未必就比农村里的人高。
心流就是让你体会幸福感的过程。
文章里面讲得有点啰嗦。其实幸福就是你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前提,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意识是缺乏控制能力的,而精神上的混乱会让你很不烦躁。这就是精神熵。而克服精神熵,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都能让你的意识变得有序,但这不是心流。等放下游戏,关上电视,你又会有深深的失落。
心流的几个要素,首先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点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全力以赴,达到忘我的地步(有多少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只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想“我、我、我”造成的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意识也受到了控制和整理。等任务完成后,你觉得自己得到了成长,能力有了加强(结果的成长性区别于玩游戏的快乐),自我有了满足。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前阵子,看了一篇关于“周一综合症”的调查,发现原来大部分的打工人都有中度到重度的周一综合症症状。甚至,有不少人是周日下午就开始进入一种抑郁、烦躁、失落的状态。加上今年网抑云这个词汇大肆流行,可以想象现代人的心理压力究竟有多大。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呢?
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能从工作或学习中投入到“心流”的状态,就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事务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感。
什么是心流呢?书籍《心流》这么解释: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进入心流的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即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
乍听之下,心流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就好像是某个人在跟你述说他作梦的内容一样,跟自己难以产生交集。
其实,我们多数人多多少少会有过些微心流的感觉。比如很多人在打游戏时找到心流的感觉: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全身心投入游戏任务中,过程感到愉快且充实,甚至废寝忘食也舍不得离开半分钟。
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便是最优的心理体验。只不过,人生除了电玩,我们还需要工作、学习来满足生存的需求。而大部分人恰恰是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冒,甚至视之为痛苦的来源。可就如米哈里所言:“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只要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你也可以在工作或学习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并且提升幸福感和效率。工作占了我们人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如果我们无法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那么就更无从谈及所谓人生幸福。
《心之力》是毛主席的作品,在24岁的时候毛主席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应该去学习的吗?下面的范文一起欣赏!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把爱传下去》的电影,电影中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能否想到一个改变世界的主意,并为之付出行动?小主人公利用的就是聚爱成行的方法,短短几个月便改变了成百上千人的命运。这部电影包含的思想竟与《心之力》的思想殊途同归。试问星星之火怎样才可形成燎原之势?四个字,那就是聚爱成行。
心为万力之本,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大丈夫立天地间,借浩然正气养明德之志。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今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我辈生于治世,理想不()像伟人的抱负,但这种聚爱成行、扭转乾坤,为了理想贡献身心的精神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我辈创业奋斗当以此精神为准绳,修心修德修身,定能成就人生梦想。又如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电影,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电影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 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书是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读后感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看完书之后的内容。那么,哪些读后感写得不错可以借鉴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父母的心》读后感800字通用,带给大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上只有两种感情:爱,恨。恨是人性中黑暗的矛盾点;爱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没有孩子的财主夫人向穷人夫妇用重金为酬谢,想要他们的一个孩子。穷人夫妇一次一次不舍,最终财主夫人大彻大悟,穷人一家团聚。
初看文章,看到“财主”和“穷人”两个关键词,自然联想起奸诈狡猾的财主和寒酸可怜的穷人,但川端颠覆了我的看法:穷人夫妇的确穷,是穷到甚至要送孩子才能维持生计的穷。当财主夫人开出高价要孩子时,那穷人却说:“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这样质朴却深情的语言,恰是穷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他们深深埋藏在人性里的爱。而财主夫人听了夫妇最后的内心独白:“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她“不由得悲伤起来……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财主夫人被川端寥寥几笔就完美塑造起来。恨在她身上从未出现,因为只有“爱”才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再看文章,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文章里出现了四个地点。第一段:“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交代故事发生地点;第四段:“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交代穷人夫妇的目的地,也是故事结束的地点,侧面表现、加重突出穷人之穷;第七段:“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第七段是故事主体的起始段,此处交代地点实在是川端的妙笔;而第十三段“船快要到北海道”更是文章的一大亮点,此处穷人夫妇把小女儿也要了回来,“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对这四个地点的交代,我不禁陷入深思。这四个地点不仅是串通文章故事的发展的线索:财主夫人出高价要孩子,到穷人夫妇送长子,用二子换长子,用女儿换二子,要回女儿,一家团聚。可以想象得到船一直驶向目的地——穷人准备打工的地方:北海道,从未停止。而穷人的感情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失魂落魄”——“痛哭失声”,在他们一次一次抉择中,一次一次彻夜难昧中这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越来越清晰,就像云雾里明亮皎洁的月亮终会探出脑袋。爱就是真理,无需去验证,也许这样由模糊变为明朗的过程会很长,但爱终会来,来一次一次震撼你的心灵。穷人夫妇对子女的这种不可撼动的爱不是正好说明这一点吗?换个角度来说,这种由模糊变为明朗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也是绵长的爱,缠缠绵绵,萦绕在穷人夫妇的心中。孩子是天下父母身上的一块肉,或者就是一整颗心,因为他们的毕生只为了浓得化不开的对子女的亲情,浓得永远化不开的爱。
也许川端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次从模糊到清晰的旅途,你在旅途中会迷茫,会困惑,会不知所措,这不是错,这是你心中慈悲、善良、爱与邪恶、残忍、恨的挣扎,正是这种挣扎才决定了旅途终点爱的清晰出现。爱从一开始就马不停蹄奔腾不息,即使有一瞬间你的心中曾经装满了伤害、仇恨,相信爱是可以永远的。别问永远有多远,你的心有多大,爱有多深,永远就有多远。别说你不相信爱,说出这话的时候你心中是有一瞬间的后悔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一把爱的火,不曾熄灭。
最后再读文章,我的眼泪就不知觉地流了下来。人生是多么漫长,就让我们尊重内心,因为爱从不曾离开,等着你去呵护它,关怀它,去用你的方式爱你的父母,去爱每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今天我怀着别样的心情,读完了《父母的心》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一位没有儿女的富商,在轮船上收养一对穷夫妇的大儿子,可是当第二天,那对穷夫妇带了他们的二儿子要换大儿子,富商很理解这对穷夫妇的心,也就跟他们交换了,到了第三天那对穷夫妇又带了他的四女儿跟他们交换二儿子,富商还是很理解他们,跟他们交换了四女儿。到了第四天那对穷夫妇突然跪在她的面前说:“我们不卖了,请你把我的孩子还给我们,你给我们的钱我们全部还给你,孩子虽然多,但是也是我们掉下来的肉,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富商听了这不由地悲伤起来说:“你们带走吧,我给你们的钱就当给孩子买东西吃吧!”说完就走了,他们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这篇文章短小,但却一字一珠的概括了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是啊!我们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他们把我们生下来,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赐,然而,父母把我们含辛茹苦养育成人更是让人感动。
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不禁再一次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眼前浮现的是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母亲那张爬满皱纹的脸。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坐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然而我们的父母呢?或许正在辛勤地劳动,岁月带给他们的是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父母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无怨言,从不后悔。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子女快乐的成长,他们便会觉得很满足。
这就是亲情,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点点滴滴,都是亲情的象征;都是亲情的流露;都是至亲至爱的亲情。正如文中那对穷人夫妇一样,即便家里穷的都要饿死了,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孩子能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慈爱、恩爱、关爱,都渗透在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之中。无论怎样,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那浓浓的亲情!
《父母的心》,是川端康成的作品。贫穷的父母即使再怎么穷,都不会抛弃自己孩子的心。这副心肠,纵使千万财宝都无法动摇的坚定的心,这样的心只来自父亲母亲,他们是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其实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无比温柔的,只是孩子们自命不凡,总是无视母亲的温柔。其实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比慈祥的,也许形式不同,但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绝对是他最诚意最腼腆的爱。在我们面前,母亲是大姑娘,父亲是大男孩,有时我们要去猜他们的心思,去想他所想,才能渐渐懂他们。
不要以为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要以为你的父母不称职,更不要义正言辞地说你的父母不爱你。他们把世上最圣洁的爱供奉给你,你没有理由不去了解他们的心。父母的心,是比任何礼物都珍贵的宝藏。有了它,你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不禁再一次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眼前浮现的是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母亲那张爬满皱纹的脸。
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坐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然而我们的父母呢?或许正在辛勤地劳动,岁月带给他们的是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父母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无怨言,从不后悔。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子女快乐的成长,他们便会觉得很满足。这就是亲情,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点点滴滴,都是亲情的象征;都是亲情的流露;都是至亲至爱的亲情。
正如文中那对穷人夫妇一样,即便家里穷的都要饿死了,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孩子能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慈爱、恩爱、关爱,都渗透在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之中。无论怎样,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那浓浓的亲情!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阳光下的守望》。里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好几次读,我都流下了眼泪。
其中有一篇故事是这样的:父亲为了送女儿到外国去见她母亲,在途中不幸将水果刀刺进自己的心脏,但却奇迹般地活了三天。女儿下船时,父亲叮嘱她对母亲说,他爱她的母亲,说完才与世长辞。一位老医生将这奇迹的名字叫做父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是伟大的,它可以创造出奇迹。所以,我们要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如果不走向它,就会踏上黑暗的道路。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会感恩,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有首歌,我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样一首歌吧: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不错,这就是《感恩的心》这首歌。我们要感谢身边的一切一草一木等等。
有一次我得了肺炎,治疗了一个月才好。打针前,是母亲辛辛苦苦地为我排队,打针时是母亲在安慰我不要哭,打针后(挂水时)是父母陪着我。无论我是睡着还是清醒,母亲总是不敢休息,怕我水挂完了,没人换。
如今,父母的头发一根根白了,皱纹一道道深了,皮一点点松了。我知道这都是为了我,为我操心操的。我却偶尔惹他们生气,一点也不懂事。所以,我告诫自己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爱我的人,感谢周围的一切!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心若菩提》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命若琴弦8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