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凉菩提读后感

清凉菩提读后感

心之菩提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之菩提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心之菩提读后感(一)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有种清新、安静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于是乎,我从网上买了两本林清玄的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自己的书,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味,可以勾勾画画,以记下印记再反复重读。

怀着一颗菩提心,怀着一颗慈悲的心,细读每一篇散文,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能够有如此让人宁心静气的文字2020,真的很少见。

也许作者是学佛的缘故,每一篇文字2020都会归结到心灵,周围的人和事,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的变化,都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又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所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识是说不只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消瘦了来了,衣带渐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意思是说经过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处。

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深刻理解,只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历程之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内心的最深刻的体悟,才能走向生命的大美。

对生命的化妆,只有体会到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化妆,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心之菩提读后感(二)

《 心的菩提》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文章意境清净淡泊,语句含蓄内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不断地观照、感悟,不断丰富自我。《生命的化妆》是我喜欢一篇文章。化妆一直是女性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文中说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他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妆,也就是说精心化过的妆是应该真实自然的,让人根本看不出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读到这里,我们有了更深的感悟,表相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里改革。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静,方能让自己呈现给世人一个平和的表相,一个自然的表相,一个优美的表象,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林清玄的作品字2020里行间透露着 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 最让我感动的是《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林清玄运用富有禅意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颗细腻的柔软心。作为人师,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叶子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潜下心来,认真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世界的一次雨露滋润。读完他的散文确实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以安宁的感觉。


心之菩提读后感(三)

《心的菩提》是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选集,是作者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全书共收集了散文66篇。读完本书给人的感触颇多:对生命的感触,对佛教的觉悟。

对生命的感想,如作者表述:心若能持平,清净如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河大海之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才可起作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一株花如果不用全心来凋谢,就没有足够的养分长出树叶;一粒种子如果不全心地来消失,就不会从内在最深处长出芽来。因此,我们的生命不能打折!

书中精采的话语还有:佛寺里的木鱼有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唇霰长醒。

感想最多的文章则是:《生命的化妆》。写的是作者通过与一位知名的化妆师的对话,感触生命的意义。化妆师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上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尤如写文章,三流的文章是文字2020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是的,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不是独立自存的,要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菩提是佛教中觉悟的境界。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书中文章内容寓意深刻,文字2020精练优美,风格清新隽永。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净,充满着禅境的喜悦,引领着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心若菩提》读后感800字


之前看连岳的文章写过这本书的推荐,加上前几天看凤凰网对曹德旺的采访,他对于和他同岁的特朗普的评价更是理性,他认为特朗普对于贸易战这个词的发明创造就体现了特别的智慧。出于好奇,就买来阅读。

曹德旺被人们熟知的是他的福耀玻璃和累计捐款80多亿,殊不知,这和之前看的褚时健老人一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童年,包括上学也没上几年,但是后来做生意做企业都体现了强大的自学能力。

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事之道,每次遇到困难总能因人化解和得到很多帮助。

由于其父亲有在日本当过布店学徒和开店的经历,后来在上海也做过生意,当曹德旺从学习辍学以后,就跟着其父亲做起了小生意,后来种白木耳,以及将白木耳运到江西卖赚取差价,直到后来白木耳被扣,欠款上千元(1970年)。这在那个年代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绝望了,只好把孩子和妻子送到丈母娘家,并交代如果自己没过这关就让其妻子改嫁。

后来因为修水库房子被烧,工期滞后,没人会修板车,他硬着头皮去接下了任务,接近一个月埋头修车,最后分救灾款的时=时候少一个人,才想起他还在修车的事,最后教导员把剩下的一千多元的救灾款都分给了他,并且帮他找人开了证明,他去江西把白木耳扣押的事解决了。

另一件事是在井边冲凉,路过的人借他的水桶打水喝,他出于热天中午喝凉水容易生病而借口水里有水蛭并不能喝,而把自己泡好的茶拿来,还一起喝了酒聊了一宿,特别投缘。

原来那人是另一个农场的场长,第二年就把他拉到农场负责销售树苗,每年赚一万到三万,当时钞票的面值最大的是10块,所以床下面铺了厚厚的一层。

从销售树苗,让他有了一些影响力,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为他后来合作承包工厂等埋下了伏笔。

和褚时健老人一样,在那个年代,做企业必须要和政府保持好关系和距离,做事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也体现出了曹德旺的智慧。

这个善于学习勤于事干的老人,公司上市以后也并没有挥霍财富和奢侈消费,前段时间的采访里甚至他自己淘汰的车也给他儿子再开几年。

我在思考为什么都要要读曾国藩,要读李光耀,要读富兰克林,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他们人生成就辉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贯穿一生的品德和自我要求,以及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

伟大背后都是苦难,是有道理的。价值观决定生活态度,这些逆境下的人生经历,也让他们发出了耀眼的光。

读《苦才是人生》有感:心的菩提


读《苦才是人生》有感:心的菩提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白岩松

喜欢白岩松的这段话,而读了《苦才是人生》一书后,感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整本书都在讲心的修炼,学习佛法,修炼心的菩提,让自己能更智慧地面对人生。

苦乐皆由心造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修心是一门技术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最后一句偈语与书友共勉: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黄昏菩提读后感


黄昏菩提读后感(一)

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黄昏菩提读后感(二)

菩提是佛祖何时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即使冥冥中也没有一点回忆,我想这对佛祖是一种亵渎、大不敬。为了赎罪,我常常想佛的智慧,菩提树下的冥思苦想以及慈悲为怀的宽容之心。于是菩提也就成为我心中的圣洁之物。

最早接触菩提是读六朝慧能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于学识和年青,对这种一切归于虚无的博大思想还只是似懂非懂。但一种向往,一种神圣,一种不可侵犯还是由心底升起。后来进了大学,学校在一座山的东麓,山上有寺,住持还挺有名,晨起锻炼,黄昏散步就经常光临,那时的山、寺皆不收门票,进的山门拾级而上,一步一级本身就是对佛的礼拜,于是就想对佛了解更多。读完《六祖坛经》和其它一些介绍佛教的着作,才知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悟道,佛教从此才发扬光大,菩提也就成为佛祖的象征,成为佛教的圣树。从此就有了对菩提的景仰。但生长于北方的我始终没有能见过菩提蔓妙的风姿。之后的多年虽也多次到南方,但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即使修的百年,换来的也只是擦肩而过,菩提对于我始终是一种无和梦。于是我想到了无提无树,无镜无台,本无一物,哪有尘埃?

这几年潜心工作,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也不作他想。倒经常上网逛逛,偶尔去聊天室看看,不期遇一福建网友名曰:黄昏菩提,勾起我许多对佛的记忆。问名字2020来由,答曰:黄昏菩提名字2020来自于一次泉州之行,那次到开元寺是傍晚,站在菩提树下抬起头,看到透过树叶的夕阳格外炫目的美丽,菩提树叶与夕阳交相映衬,越发让人目不转睛,那一刻我就被震撼被感动了。当然没过多久夕阳西下后这份震撼人心的美就消失了。不过让我感动的是在消失之前的绚烂的美。所以我叫自己黄昏菩提,我希望自己接近黄昏的岁月能有一份绚烂,哪怕只有片刻,毕竟绚烂过呢。梦中的菩提何在?

人到四十体力明显不行,忙完一段感觉精气神都已没有,同事说出去玩吧,于是决定到八闽大地,那里有山有水有大海,有黄昏菩提,还有心中的圣树。南方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感觉挺好,就是太阳有点大。在集美游玩时同事都去游泳,我站在树下纳凉,远处鸥鹭掠过,海天一色,厦门大桥如长虹连接陆岛。近处同事在池中嬉戏,一脸笑容,一身轻松。导游过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我笑了笑没有作答,想能看到别人幸福也是一种幸福。导游指着我身后的树说:这是菩提树你认识吗?这就是菩提,我心中的圣树。来的突然我到显得很是平静,抬头看看树叶,摸摸树干,百年的承诺换来的并不只是擦肩而过,闭上眼睛我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几个女同事过来要合影,我站在中间,就站在菩提圣树之下,我微笑着,女同事也微笑着,镜头闪过,这一刻是否已凝固?我想佛祖的伟大,并不只是其大智慧,更在于他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而且愿意为别人去创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佛的真谛并不是只无,还有有,给予。但佛祖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他把一切奉献给了他的信徒,没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无。

在福建的日子,和黄昏菩提通了几次短信,但始终没有见面,很是遗憾。回来后我发信给她,说想念她,她回信说也很想念我。因为工作关系,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网找她了,她也改了名字2020叫踏遍清秋,但经常留言给我。前段时间她说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了一回。人们说闭上眼睛花儿都归于寂,对于她,虽远隔万里,未曾谋面,我还是能真实的感觉到她的存在。

昨夜刮了一场秋风,雨也下了一会,园林过处,落叶满地,湿湿的、黄黄的,身在其中,一园秋色,满眼清风。秋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感伤的季节,不知远处的菩提是否依然。

《读者》之《橘子的心》读后感


橘子是我们都比较喜欢的水果,可是,你在品尝橘子的甘甜时,有没有想过:橘子为什么要剥皮?为什么果肉是一小瓣一小瓣的?可能你觉得这些问题太幼稚而不去刻意思考它,但是它真的有属于它自己的含义。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说:“那是橘子再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

初次阅读时,我也奇怪啊,妈妈该怎么回答呢?橘子本来就是这样啊!没想到,妈妈依然平静的回答道:“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要慢慢品味,懂得珍惜。而且不能独自享用。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懂得把橘子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然后与别人共同分享。”妈妈这一深刻的话语,让我赞叹不已。

每次我们吃橘子前,不都是要先仔细地剥开橘子皮吗?越是付出的劳动越多,品尝到的甘甜才能更多呀!至于橘子是一小瓣一小瓣的,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把一个橘子分成许多份与别人共享吗?如果它像苹果、鸭梨那样,把整一个吞下去,那怎么还能细细地品尝到它真正的甘甜所在呢?

菩提的芽尖


菩提的芽尖

董炳伊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菩提系列》读后感800字


能精通一件事、深入了解一件事的奥妙固然好,但如果不能,也不必因此放弃对它的追求与享受,只要心意常在,仅手执一壶劣茶,也能得到如同坐拥青山绿水、品味天下名茶的趣味。
就是心境吧,当你怀着敬意完全投入一件事情,即使不得其中要领,也能体味到它对你身心的润泽以及你心中由衷回报的感动。
读书携茶香,禅悦菩提叶
乍过三月,虽然时时感觉到余寒料峭,但数点雨声,至少被风约束住了。
窗外,阳光明丽,弥望的山水草木像涂了一层釉子,闪着玻璃光泽。我们的左手还挽着暮雪,右指竟然已触到了初春。
禅悦菩提,词句温婉。如沐春风,灵可遍洒。
这,应该是读林清玄先生的感受。
真正的奢侈,来源于体验过程中被给予的真实感动。
当作家丢弃了华丽的装饰,那才显现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真。第一流的作家,第一流的文字,必然是这样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也是这样:渐写到一流,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同一篇的林清玄,在不同人心中种下不一样的花。林清玄,他把男性的潇洒拿捏到位:我对你敞开了大门,但是看得透,看得全。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追随文字的步伐去感觉,每一瞬间都有时光的魅力。
林清玄爱世间所有美和淡雅,他的爱是写在流水上的一个字,那样含蓄,说出便流至远处。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
心如流水,没有片刻的静止。
昔日辉煌,今朝温婉。一池碧水,温润如玉。斐短流长,波澜不惊。任他风雨,我自清玄。
携一缕茶香穿过混浊。跨过去,春天不远了,请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在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初春,我轻吸口气,手指被那素朴的茶杯逐渐熨热着,浮躁却在心口宁静。愿意去相信他说的那些,期许的力量,温暖的存在。
一泓清水,
潺潺静流淌。
远离喧嚣内心静,
浮云不落尘埃。
文字平静隽永,
哲思清新玄秒。
清茶香味弥漫,
缓缓流入心田。对永恒的怀疑和坚定,有矛盾但不混乱。李小龙同样是位武林智者,从身体最直接的截拳道悟出禅理的高人。
作家是一手举着理想之灯前行,一面在滚滚红尘里死去活来的人。

《绿菩提》读后感800字


《绿菩提》读后感800字
我从小喜欢读书写诗,可惜一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自从2006年在华商网诗露花语注册,2007年参加中国桂冠诗社以来,陆陆续续认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和诗人作家,大都是草根朋友,以写作自娱自乐,这也契合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训导。自从前年在西部网文学社注册以来,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诗歌散文中青年写手,他们在这金钱至上名利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坚持着自己的清醒和孤独,写作不辍,自费出书,即使经济拮据,也毫不吝啬,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赵红娟是我在西部网文学社认识的文朋诗友之一,虽然由于她在渭南工作,很少切磋交流,但天下诗人是一家。诗人心灵纯洁如水明亮如镜,何所不容,何所不显。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歌的本质内涵就是真善美和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共同的精神信仰。古人云:唯诗不可以伪。诗歌是写诗者思想情感和文学才能的综合反映,最能检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清代末期宝鸡大儒李棻在为明末清初名臣党崇雅诗集《鹃失啼》题写的序言中写道:诗以言志,凡身所履之地,与所处之时,艰难险阻,抑郁无聊,口所不能宣者,而诗皆足以达之,是诗为发抒性情之具,抑即为觇验人品之券也。意思是说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别人和后人评价诗人人品道德的凭据资料。(读后感)
赵红娟的诗集《绿菩提》表达了作者豁达的思想、高远的精神,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追求。她在《后记》中写道:不少人问我:为什么写诗。因为喜欢,所以表达。我就把自己活在一首诗里。我对许多朋友说我没有天赋,仅凭热爱!诗歌是关乎灵魂和心灵的艺术,真正的作品来自个体生命最隐秘的地方。我一笔一笔以直接和理性的方式,完成自己精神和生命的体验。她自谦地说:自己写了这么多似诗非诗的分行文字。如果某一句或某一首让看到它的读者重新调整生活的方向,或者输入攀登生活高峰的一丝力气,我很欣慰,便知足了。

《感恩的心》之读后感2000字


近日,我看了一本书叫《感恩的心》,看到书名时,就会让我想起同名的一首歌: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我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空闲时,我就会拿起这本书,书中介绍的应该就是作者唐晓龙本人有生之年应当和需要感恩的人以及他本人所读过的其他作者感人的故事。

书中提到:感恩父母给我生命;感恩丈夫给我温馨;感恩老师给我智慧;感恩朋友给我友谊;感恩大家让我在工作中成功;感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感恩合作伙伴给我帮助;感恩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感恩大自然养育我生命;感恩祖国给我爱的天空。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部分故事的感受:

是父母给了我生命,养育我长大成人,是他们让我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歌唱,自由奔跑,品尝生活的甜美;是他们让我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可以体会春的婀娜,夏的激情,秋的丰硕,冬的暖阳;是他们让我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追寻生活的梦想,憧憬未来,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解读生活的内涵,体会奉献的快乐;是他们有机会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充盈着丰富的感情,体会人生的真诚。

在我刚上学时,就有人告诉我:师恩重如山,他像蜜蜂,在人间辛勤劳作;他像园丁,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他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像人梯,用翅膀支撑我攀高;他像石子,让别人踩着他开辟前程;他像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渡轮,把我载向成功的彼岸;他像拐杖,支撑我走向阳光

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一领航人,他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选择,帮我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让我最终走向成功。

朋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词。朋友是因为有共同语言才走到一起的,是同甘共苦、共患难,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才走到一起的。朋友之间应当信任、理解、支持,逆耳忠言、大度宽容、雪中送炭以及珍惜彼此。朋友间情谊有时箱一杯清茶,淡淡的、涩涩的,可却清香飘逸,有时像一杯醇厚的酒,在岁月中越存越浓、越香甜。

对于工作,我有时会感叹它的平淡无味,有时会心烦它的琐碎繁重,有时会气馁工作上的小小错误,但只要我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态,便能从腐朽中发现神奇,从平凡中寻找到精彩,从错误中涉取教训。我由此获得的便是快乐,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享受成果。我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悉心培养。领导的以身作则,领导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作为我的学习榜样。领导的重用增强我的自信心,领导的重用使我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领导给了我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伙伴是最值得珍惜的,大家应该都知道蚂蚁吧!我们应当学习蚂蚁团队精神,克服所有艰难险阻。请记住: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大自然给了我们阳光,我们才有了温暖的日子;大自然给了我们土地,我们才有了五谷的丰登;大自然给了我们矿产,我们才有了便利的生活;大自然给了我们水源,我们才能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感恩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这样和谐美妙的生存环境!虽然,我们那赖以生、可敬可爱的大自然,已被人类折磨的伤痕累累、苍凉而凄惨!但是,她仍然用那博大的胸怀包容我们,忍受我们的种种不自量力的摧残,无私地献给我们种种的宝贵的资源,让人类无穷无尽的索取,每时每刻地享用。我想,每一个人都会知道人需要氧气,草木需要二氧化碳。人一刻不停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草木是一刻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人和草木相互依存。那么,珍爱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自己。就请大家节约使用每一滴水,节约使用每一度电,节约用好每一张纸,节约用好每一根线,真心栽好一棵树,真心爱护每一朵花,真心爱护我们享受的大自然的一切!

回想过去,凡是能踏上我们祖国国土的列强,无一不对祖国和人民实行烧杀淫掠,欺凌侮辱之事,再看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摆脱了贫穷,物质丰富,衣食无忧。只要付出劳动,我们就可以拥有想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去工作、去学习、去旅游、去做自 己想做的事,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生活!

那幸福其实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并非完全是物质的富有和爱情的甜蜜,更多的幸福藏于生活的瞬间,等待我们用感恩的心去发现。有时的幸福,是发现长久失修的路灯,又照亮坎坷的路面;是有闲暇的时间静静地看蜜蜂绕着花儿;是窗前那盆茉莉花淡淡的香气,飘满房间;是在雪地上的玩耍;是和小狗的嬉戏

有人告诉我说:所谓幸福,就是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爱你的人,一帮信赖你的朋友。

《仙剑前传之臣心似水》读后感


《仙剑前传之臣心似水》读后感

文物与博物馆学 饶海玉

在《臣心似水》中,没有那些御剑江湖的侠客豪情,没有什么仙剑修行的古老门派,只是一些为家为国的善良而普通的人。这样的故事距离现实更近,更加厚重。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然而造化弄人,天不从人愿,当一面旗帜落下,又一面旗帜扬起,多少青丝成灰,旧爱成尘,青史每一笔的背后,都有多少生命的斑斑凝血。

人初逢,剑初鸣。千里云山任纵横,臣心似水清。爱千重,恨千重。暮角声声悲帝城,兴亡一笑中。

历史中总有一些人,不管经受了多少苦难折磨,总能保持一颗如水纯澈的臣心,为国为民,不惜一切,或许并不是愚忠,或许也并不是为了千秋后世名,爱国,就是这么一种简简单单的情感, 发自本能,出于本心,虽死不悔。

公子琮从年少时便被人设计成为一枚棋子,在杨王的疏忽下,虽然锦衣美食,有求必应,但是心里从来敏感不快乐,身体也被人下毒受折磨。但是在书的后面,公子琮在山上受刑,身上没一处完好的肌肤几乎要痛死过去,仍然坚持不将代表王族的玉佩交出去。“并不能因君父不慈,我便可以不孝,并不能因国家亏欠你,你便可以不忠啊!”在这本书中,除了龙阳,我最喜欢的便是公子琮。而龙阳同样臣心似水清。在姜杨两国开战后,龙阳一次用手指点划着洒在案上的酒,勾画出姜国舆图形状,喃喃低语,最终重重点下手指,举杯饮尽了杯中酒,“这,就是我姜国大好河山!”说罢,眼中蓦然涌上一片雾气。除了龙阳对晏薇的好,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龙阳反问晏薇的一句话:“你哪里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灭国……”那么凄凉的语调,倒不像反问,更像是自嘲。让人觉得壮慨又苍凉。一柄剑,可破开几尺光?一双手,又可为心上人护住几番风雨?乱世之中,不强大,便会被吞噬。那个身肩千钧担,勉力对抗天命的男子,那个誓死也守卫姜国的男子,最终和魔剑一起,永远沉睡于漪湖之中。

臣心似水,是袁崇焕祠中的一方钤印,是乾隆皇帝对工臣的殷殷寄托,是历尽艰辛、受尽荼毒之后仍笑对天地、无愧春秋的淡然一回眸。

当初看《仙剑奇侠传三》的时候,就莫名的不喜欢唐雪见,反而对龙葵有种淡淡的偏爱。在战国的那一段回忆里,他们兄妹俩的快乐,忧愁,龙阳对龙葵的爱护,龙葵最后为国献身而殉剑,都让我觉得唐雪见像个外人。但是景天是龙阳又不是龙阳,景天首先不肯承认千年前的那一段过往。《仙剑三》中龙葵和景天第一次在城隍庙里遇见时的词。

在《臣心似水》中,晏薇这个女主角让我不怎么感兴趣,最后的结局也甚不合我心意。“杨国的杨”这四个字瞬间让我觉得龙阳对晏薇的付出都是东流水,好似一场笑话。但是龙阳对妹妹龙葵的关爱依旧让人感动。猛拍桌案,说道:“若换作小葵在杨国,我断不会让一兵一卒越过长岩关!”醉酒时感叹“我算什么好兄长!”喃喃低语道:“小葵,我一定要让她幸福快乐,就算是拼上性命,也一定要护得她周全!”可是一切都逃不过国破家亡,妹妹殉剑,哥哥战死,和魔剑永沉湖底。月如人心,总也盼不到长久的圆满;花似少年,青的红的转眼落了,空余满枝的伤……

仙剑让人喜爱,因为它有太多的感动。其中的故事,需得自己慢慢品味。

《情的菩提》读后感500字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情的菩提》读后感800字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读《凤眼菩提》有感800字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心之菩提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清凉菩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