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育儿书!
在现代家庭,特别是近十几来年,家庭教育已是一个家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到父子(女),母子(女)关系,更由于夫妻二人的育儿观念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夫妻感情。
一方面,育儿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工程,需要长远处着眼,细微处着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不断地努力,方可厚积薄发,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急不得,慢不得,太近则太切,过远则显疏。许多的家长发现仅凭经验完成此项任务,难矣!
第三,现阶段,育儿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这些赶商业经场的文章,零零碎碎,难成体系。且有些还粗制滥造,前后矛盾。这些,均使读者雾里看花,难见育儿经真容。
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也是偶然碰到,说老实话,书名无奇,我真以为是书摊货,但读过几页才发现,这是出自“一线“家长,真实的教育专家之手的心得!正因为这样,我虽发现在微信读书上是百分之九十几的女性在读,但作为少众的我还是认真的读了下去,且满心欢喜地将它推荐给了老婆大人!起初她开玩笑说我用心不良,未教育儿子倒先是教育她了!接下来的日子,显然在对待一年级的儿子的教育上,她耐心儿好多,母子关系和谐呀!我暗自高兴,世上这无论多难的事,只要有方法,还难吗?我相信坚持,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怪终考,新课上完了,复习开始,每晚老师便微信作业,一科一套题,外加生字,组词和造句,还有日记!这还倒罢了,几天后,班级群中有人发现了套题在人才书店有售,老婆便奋勇向前,购得语文,数学各一套。如今的作业,在终考前,每晚语文,数学各一套新题外加一套原来做过的旧题!儿子岂能欢喜!我据理力争,老婆一槌定音——尽信书,不如无书!儿子期考成绩不好咋办?!
我一时语塞,“改变”何其难?!
但我相信,我会赢!
1、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是我们现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人,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出生624年705年。她从小聪明机智,性格倔强,因为她长的漂亮,武则天想陷害王皇后。没多久,武则天生了个女孩儿,皇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常常逗这个孩子玩一天,有一天王皇后刚刚离开,武则天就把自己的孩子掐死了,用被子盖住了。唐太宗回来问谁刚刚进过屋里,武则天说只有皇后来过,唐高宗就废掉王后,后来武则天见时机成熟就废了皇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在位候,杀害了许多唐朝东宗式,但是他善于用人,我觉得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想起我上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因为自己小,不懂事,让爸爸妈妈受苦受累,让老师跟着担心。现在我长大了,会慢慢的改正自己的缺点。
2、瓦岗军起义。
隋炀帝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全国各地掀起了起义的浪潮。有一只以翟让为首领的起义军以瓦岗寨为根据地,他们都很勇猛,他们专门打击欺负百姓的富豪,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起义军扩大到一万多人,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仓库,常年挨饿的百姓从四面八方奔向粮食,当他们领到粮食时,一个个眼中含泪对瓦岗军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对推翻隋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瓦岗军的壮大,其内部产生了很多矛盾,不久,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我认为我们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能让一个同学落队。
3、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属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本人有勇有谋,表面上三个兄弟很和睦,可背后李建成时时想除掉李世民。有一回,李渊有三个儿子陪同出外狩猎。李世民的烈马跑得快,但却有一个缺点,烈马的前腿很软,很容易摔倒,李建成就把这匹马给李世民,让李世民外出狩猎。跑着跑着马就摔倒了,李世民心想他的哥哥在陷害自己,因为他经常骑马,经常在马背上摔下来,所以他根本感觉不到疼痛。李建成想拿剑杀死李世民,不料李世民躲开一箭,转身一箭射住李建成的喉咙。尉迟恭一箭射中李元吉,李元吉当场毙命。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位后,唐朝变得非常繁荣,所以后人称他贞观之治。我觉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作者写的这篇小说,使我们受益匪浅,读后感是思想的结晶。怎么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东京一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很讨厌给作家的一部作品点评,就觉得自己有什么资格给她点评?!
也不是因为自己的自谦或者自卑的心理,更多的是对于作品的敬畏,我读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大概小半年的时候,上半年看了几页,觉得作者在用毫无价值的思考赚钱,就淡淡然地放弃了。这次连续性地读大概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而已,我读书很快,有时也对自己这种快速读书的方式有点接受不了,总觉得作者辛辛苦苦小半年甚至小半辈子的作品被我几个小时就亵渎完,很是抱歉。
还是说说《东京一年》吧,散文化、日记化、扁平化。蒋方舟适合写散文,我知道的,现代作家多愁善感的太多,写散文的也就不少,真正要写小说,很难。本书最后附的一则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文笔一般。这也是她为什么一直热衷于写散文、一直热衷于思考自己的原因,尽管她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但基本是个没有生活的人,写不出多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只有空洞、空洞的思考。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也看出来了,引经据典,作者读过不少书也吸收过不少的思想流派洗礼,但我每次读到这一块就想赶快跳过,因为总觉得作者的那些关于理论的认知很是浅薄,甚至有些露怯的,所以有一种让你梗在那儿的感觉,不如不读。
关于日记,这确实是蒋方舟的一本日记,但又不仅仅是日记,我也觉得她是很大胆的。除了那种名人大家敢把自己的日记出个书以娱众听以外,还真没几个人敢把日记出书。因为有很大程度上是在骗人的嘛!你说这是你的日记,但隐私的事情你肯定不会写出来给大家看,不过是为了出本书而出了本书。这就让这本书置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像一种既不隐私又不公开的黑户。
扁平化,是我最新研究的一个词,就是思想的扁平化和行为的扁平化。如果这是一本来自清末的平民日记,我也会很有兴趣读一读的,或者这是一个现代的探险家哪怕杀人犯的日记我也是会饮鸩止渴地去拜读一番。
但,这是一个现代的、影响力不大、思想不够深刻的年轻的女作家的日记,我真的没有任何兴趣读下来。没有任何意义嘛,你读不到那种跨越时代的空间穿越感也不会有那种直抵人心的那种全然陌生的他人心理的那种洞察感或者通灵感。举个例子,我读《浮生六记》往往能够体会到清代人那种闲适又安于现状的那种轻松感,而且他会写到自己狎妓的经历,很真实的感觉。但,本书不会,就感觉:哦!她今天去看这个,她明天去参观那个的感觉。
可能,就是真爱粉愿意去窥探喜欢作家的日常才会去欣赏这本书吧。不过,现代社会,直播文化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热衷于窥探平常人生活细节这一行为,我觉得这可能也是这本书出版的原因吧。
我们一直生活在鸽灰色的天空下、凄黯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这是在书中节选的一段话,我们生活在喧嚣浮躁的城市,各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当我们面对这种窘境的时候,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乌托邦,但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撕裂我们的幻想,我们始终无法逃避。
我很反感那句毒鸡汤:“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我看来诗和远方是越远越脏,不管身处何处,真正的岁月静好,就是安然浅笑,内心的笃定,这才是能找到的心灵归宿。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认真地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认真的写字,认真的读书,认真的交友,认真,我喜欢这个词,也敬畏这个词,更敬畏那句“认真是孤独的结果!”
不断经历,寻求突破,自我重组,变成崭新的面貌,到底是是改变自我,还是发现自我?或者说“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以前一段段经历把我塑造成现在的样子,还是一段段经历把我以前的伪装一层层撕开,最后发现到真正的我?”
我很喜欢书中的侧篇,短篇小说《雨男》,简洁流畅的文字,没有显山露水,没有波涛汹涌,也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
许多时候,人不在于多努力,而是在于你如何选择。即便说重获新生,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蒋方舟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新人,如同我们,只是想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只是在奇葩说和圆桌派上看到了她,之前不是很了解,可能是家庭或者性格的原因,她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话语中有种历经人间冷暖的透明质感,对于日本社会的描述,和我印象里的日本人生活差不多,也有些不同,之前对于人本手工文化的艳羡,想着有机会可以去日本看一看,现在,不知是心如死灰的心境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了太多期待感,越来越喜欢这种记录生活式的书籍,可以给自己一种看似对话的假象和欣喜,又或者去从别人生活里找到平凡的安慰感,在尝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自己对抗,然后妥协,半推半就的往前走着,好像是这一旅途的旁观者一样,然而自己却不是很清晰,就像大雨模糊了自己的双眼,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清。
对结尾后面的小故事,觉得意由未尽,喜欢开头,也喜欢过程中的阴翳,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只是觉得它应该比较适合来形容我看故事的感受。
在异国他乡长久体验一番,才能够专注与自己吧!周围太多热络的东西,容易让人忽略自己,也容易迷失。就像现在正在转换角色的自己,有时候会觉得是从一种绝望到达另外一种,让人长久低落。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17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的课程教学,似乎并不是很讨喜,而作者蒋方舟,怎么可以从七岁就开始写,然后出版自己的书?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前一段时间看过她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觉得挺喜欢的,是新生代作家应该有的样子。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应该是张爱玲的粉丝。但语言又没有张的那么刻薄与尖酸。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都是从剖析自己中表现出来,如果说张爱玲是在黑化那个社会的话,她就是在自黑的道路上走的最远的年轻女性作家。这种黑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真实感,她内心的一些想法和我们读者之间也能达到一些共鸣。
人们对她的普遍感觉是天才作家跌入人间,女生版伤仲永。7岁开始写作,这些年却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作品,作为一个接近30岁的作家来说确实说不过去。想到张爱玲也是7岁开始写小说,23岁就发表了《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家靠作品说话,没有作品就像运动员没有成绩一样悲哀。
众所周知,蒋方舟写作特别喜欢旁征博引,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她读的书确实多,才女肯定毋庸置疑。但过多的引用名人名言让人觉得这是她不够自信的表现之一,一个论点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又不是辩论赛,没必要引用那么多古今中外名人说的话。这又回到上一段的结论,因为没有作品,所以没有自信。才需要拿别人的作品,别人的语录给自己增加那虚妄的自信心。
好在她现在还年轻,《百年孤独》的作者不就是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才写出来《霍乱时期的爱情》吗。这个社会现在是宽容的,我们可以等。这又不是一场比赛,留给××国家队的时间不多了。真的希望她可以写出几本好书让那些怀疑她的人闭嘴。
喜欢蒋方舟是因为她说过:“很多人会把阅读当成体面的消遣,但对我来说,阅读要严肃得多。每个人在浩瀚的经验面前都是渺小的,在复杂的思考面前也是愚钝的,阅读让我们超越了肉身的禁锢,变得轻盈,穿梭于时空,向最智慧的人询问答案,向最丰富的人索要经验”。
觉得她是超级努力又刻苦的人。读完这本书羡慕她穿梭于各行各业的人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去感受,去体会。喜欢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于一切的思考。
谈到跑步时她说
虽然不是完全认同,但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跑步跟广场舞进行对比,觉得很有趣。
谈到现代女性和婚姻时她说
很好奇我们为什么总是以怜悯的态度去看待不婚主义?
谈到自己时她说
enmmmm……
还有好多好多,如谈到对“诗和远方”的理解及毛姆的书《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及保罗高更本人。还有梵高与高更的友谊。
我想把书中提到的书都想看一遍,因为蒋方舟如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姐,给画出了必读书单指南。不过要诚实地说我不会去看她以前的书,但是更期待她以后要出版的书。
也是出行时候的读本:蒋方舟的名字真是从小就听过,但是一个字都没读过,看圆桌派后才开始了解一点,无意间也刷到过一些她的访谈,但是这个人就是喜欢不起来,读完这本书也觉得平平无奇。看有人吐槽她掉书袋端着架子写,这点我倒是赞同,我相信她巨大的阅读量,但是游记日记里的引用肯定不可能信手捏来,那就显得做作一些。这本书其实除了每篇开头提及的日本地名或某某美术展让我觉得她确是在日本,其余跟日本也没什么关系,经常写了个开头就开始写起某个小说的简介或者某个作家的生平,我是来看这的?很多描述和总结也都停留在表层,想要深入了解却又浅尝辄止,东京就像是一个空壳。
想起之前读村上旅居美国时写的随笔,细节随处可见对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的思考,写得很轻松读着也很轻松。蒋的这本书可能更渴望的是自我分析和对艺术创作的讨论,说是游记却又毫无生活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感,说是忧国思民却又总像知识分子躲在自己的金钟罩里揣测整个世界,谈政治就要提君主论,提艺术就要端详名画,忧虑和思忖像是行为艺术和日常生活脱了干系,读来格格不入,总感觉为写而写的痕迹过重。
虽然这本书和预期有落差,但也随手记了很多字,大概不抵蒋方舟那样的敏感才华和共情能力,但是很多情绪还是蛮共鸣的。也标记了很多作家漫画家的名字,对有些陌生的事物突然起了兴趣。
我觉得我喜欢不起来蒋方舟,大概是因为她身上有我厌恶的但同时我也有的特点,无法直视自己的瑕疵和边缘,让我对这个青年女作家也带有某种抵触。
阅读《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建筑物,美术馆,画展艺术品,作家与写作,老年的生活,老年的爱情,大屠杀,死亡,美国大选与君主论,殖民非正义的历史,艺术与真实,宗教信仰与信念,爱情与婚姻,中产阶级与跑步,历史与真实...在这样一个说是日记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么多主题而都有一些深刻最起码自有脉络的想法真的不容易,这本书确实带给我很多惊喜。
书里很多观点和感受是阅读时有共鸣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快乐。每到这个时候,就感叹于自己语言的匮乏与苍白,蒋方舟确实很有才情,一些捕捉和描写真的很细腻,很能打动我。一些联想比喻和描写真的很聪明很准确,经常会感叹。书里常有很多真实而准确的描写,对社会现象,对人性,对文学与艺术作品,甚至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真实,笔触有力并且冷峻。
在《梵高传》里看过梵高与高更的友谊,没留下什么好印象,在这里看了蒋方舟在梵高画展中对二者关系的描写和感受,觉得这段友情有种独属于艺术家的残酷与美感。“这个无情的同居的故事,因为迟来的理解和怀念,竟有了一个温情的结束。”也许有美化与艺术化的成分在,但这样的故事我更喜欢些。
书里有很多小女生的可爱和情怀,写他们一起吃饭,S先生喝多了早上吃不下饭,就有种在酒量上战胜了日本人的高兴;写门口两个魁梧凶恶的保镖说“他们长得太过类型化,就是电影里随时会把人像扔垃圾一样扔到门口的那种。”还有很多很可爱很好的人,认真兴奋学习内蒙古脏话的日本先生,天真而美丽的老太太...蒋方舟在书里的这种温柔和情怀真的很打动人。
书里,尤其是后半部分,几乎每一篇都会讲到一两部文学作品,接连接受不同的小说有时候确实会看得有点疲累,像写读后感一样,写故事情节,写自己的触动,但蒋方舟的才情与阅读量确实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这样的读后感看起来,也是有思想有趣味的。以她的这本书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了很多别的文学作品,那就是另外的一个个世界了,感觉也很棒。
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性的描写,这本身没什么,但过于直白且多的笔触,就没有必要而显得刻意。还有她对爱情婚姻的极度悲观,就像她自己写的“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她的描写总是赤裸裸的真实而不忍读下去,或许年轻且充满幻想,我一直对爱情充满期待,相信会有美好的爱情。
看蒋方舟的书总是充满了惊喜,很期待她下一篇会写出什么来。一个叫熊阿姨网友的书评写“蒋方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当然超出寻常写作者,但这些年始终又离真正的作家差那么一些,她足够诚恳,足够聪慧,而且熟悉的人说她足够勤奋,希望她能真正抵达大家和她自己对她的期待。”读者对一个作家有期待真的对作家而言是一种很奇妙的荣耀,我依旧对蒋方舟有所期待。投稿人:朱瑞雨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800字
怀着虔诚的心通读了这本四十余万字的巨著,原以为《权利的游戏》已将中土世界对权利追逐而益趋癫狂野蛮的人心刻画到极致,而正真的历史远比虚构的文艺作品更加精彩而又残酷可怕。
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
中东世界的人自我为中心,排外心过强,以至于三大宗教形同水火,现代中东乱局源头也正由此。狭隘的犹太教徒信奉YHWH(雅威,因只能称呼上帝致读音失传)只护佑犹太人,他们最先在耶路撒冷立国统治1000余年。身为犹太人的耶稣将信仰传给了耶路撒冷的非犹太人,并传教自称圣子,犹太人审判他为异教徒并将其钉死于十字架上,至耶稣“死而复活再飞升”后其门徒删改了犹太教《旧约》并补充了《新约》合订成《圣经》,慢慢形成形成三位一体的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同样也是蛮横而狭隘的,他们在后世的传播中不仅分裂出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各教下派系更是林立,他们互相敌视对方为异教徒,在那些混乱野蛮的历史长河中多番兵戈相向。至远在麦加“夜行登霄”的穆罕默德则是自诩真主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兴起了伊斯兰教,而现如今的穆斯林世界……
然而不管是罗马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还是古埃及人,也不管是大流士凯撒亚历山大穆罕默德还是十字军东征穆士林圣战,他们都忘记了上帝的真谛,打着上帝的旗帜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杀戮和灾难,而最终觊觎的不过是至圣之所的权利和耶路撒冷的财富罢了。
当然,宗教也有着积极的一面,以无法证伪的方式消除人们心中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带来信仰与希望,使为善者登入天堂,作恶者堕入地狱,在法律尚不完善时给予道德准则以力量,教导人们信仰慈悲、博爱、和平、自强不息、人人平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虽非出自《圣经》,却也侧面反应了宗教对于现世的积极作用。
在世俗的纷纷攘攘后,一切终将尘归尘土归土,生命又有何意义?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东京一年》读后感800字
写这个点评其实是有点迫不及待的,因为想到了就想先写出来,同样因为书才看了一半,所以显得迫不及待!
初看这本书时其实是略有失望的,感觉这单纯的日记并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还好了。毕竟同龄的作家是多么难得啊,而同龄的女作家就更让人欣喜了。有时一想我可以这么明目张胆的看着女生的日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或者就像蒋方舟说的,我也有些许“窥私癖”(书里是指窥探别人隐私,我必须得解释一下)的潜质?(这段话真的令人害怕)………
可能“方舟”这个词不太那么为人所知,一提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诺亚方舟,再加上一个人名为前提的话则又想到了那个打假的方舟子,总而言之蒋方舟在这方面明显是吃亏的了。反正我和我妈说我在看蒋方舟的书时我妈还以为我在看打假类的书籍。
我也是在看窦文涛的圆桌派时才知道的蒋方舟,这个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啊,在看惯了马未都、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这些清一水的老腊肉后还是印象深刻的w(゚Д゚)w
这本书看着其实满足了我自己部分的猎奇感,一部分是对同龄女性的(当然其实这个女性也属特例,完全没有代表性),还有一部分则是对陌生地方的好奇,东京对于我来说与阿勒泰抑或是沙哈拉没有什么区别,对那里的一切我都抱着一种好奇与猎奇,就像小时候喜欢听老人家讲的故事一样,有种朦胧的不现实感。就如同书中写的脱衣舞那段,赤裸呈现出来的反而不如朦朦胧胧的让人喜爱。
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点评主要还是因为看到了日记中的联系,两篇时间上相差较长的日记会提到相同的事情,这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补寒暑假作业的感觉,所以顺便怀疑一下蒋方舟成书前也一样将日记挑选出来后集中润色了一遍的,所以才有了这种暧昧的联系,不知道这算不算我们这批人的时代印记以及让人亲切的共性呢。(˶‾᷄ ⁻̫ ‾᷅˵)
相信《《结婚16年》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第16回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