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2000字精选。

要读书,去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通读完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忍不住吐露出来的心得感悟,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你最近在寻找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么?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费尔巴哈的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篇1】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篇2】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篇3】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作者: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概论》作者:邬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学史新编》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学史》作者:侯外庐张岂之人民出版社.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页.

作者:刘顿(1988—)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篇4】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篇5】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篇一: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读书心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从历史的发展和环境来看,文化大革命是必然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事物永远符合历史的进程,或者说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永远合理。

恩格斯在文章中阐述了哲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两重性,由此表达了自己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理解,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德国的资产阶级总体上说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集中体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既要表达革命愿望,又不敢直言革命,而是在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为此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应,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发展是绝对的。

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恩格斯表示这其中“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文章从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

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上来看,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得发展着的。但是,按照传统的要求,他不得不以某种绝对地真理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得不给人的认识一个终点,这才导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地真理,这与其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相矛盾。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暂时阶段,而所谓完美的社会与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不得不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不得不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一个完美的国家。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其方法却是消除一切教条主义的辩证方法。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在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

恩格斯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指出, 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另外,由于费尔巴哈本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而拒绝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因此,恩格斯为了纠正施达克和费尔巴哈的错误,在未评述费尔巴哈哲学之前,首先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详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文章中,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或者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在第三段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质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就是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恩格斯在第三章中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伦理观,揭露其唯心史观的根源。费尔巴哈用宗教解释历史,以为历史的变化是以宗教为根据的。恩格斯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确实伴随着宗教的演变,但是,我们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而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宗教的变迁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具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抽象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尽管对幸福的理解是相对的,但是,对幸福的追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否则,追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话。

恩格斯指出,只有考察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够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正如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第四章,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首先是从青年黑格尔谈起的,恩格斯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也就是说,只有他,才在批判宗教、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仍然有很多的缺点,他的哲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在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中,却有一个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就是以马克思的名字而命名的马克思学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它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这里主要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在历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失去了对理论掌握的兴趣,而工人阶级则渴望科学的理论。所以,“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原因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人。而作为工人阶级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和新派别”。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坚持用劳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人民也是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的享有主体。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活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篇二: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

《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叙述和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的序言。序言里主要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直接原因就是“《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而历史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序言之后就是本书的正文,分为四大部分以及结束语。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于宗教中。”这句表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反对有神的宗教,但不主张消灭宗教,而主张改良和完善它,废除旧的有神论的宗教,创立无神的爱的宗教。他不仅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掩盖了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对此观点,恩格斯认为宗教和人们的感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并且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论证方法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从而说明费尔巴哈论建立无神宗教的企图是荒谬的,费尔巴哈他不仅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歪曲了宗教的本质。就如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不仅机械性,而且在自然观上依然是形而上学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低,这在历史观上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而在此之前,虽然施达克也指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但却找错了地方,按他的标准根本无法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他的标准不仅在哲学上找不到根据、违反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还不符合历史事实。

“人在追求幸福时既能满足自己,又能满足别人”的利人利己和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费尔巴哈关于的道德的观点听起来是很美好,但却是不能现实的,甚至是贫乏和空泛的;而追求幸福的欲望的确是有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但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对于许多观点,费尔巴哈都过于重视爱,也就是感情,不论是在宗教观还是在道德观上,他都将爱看得很重,就如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些困难。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特别是在当现实社会是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更加显得软弱无力。

要知道“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任何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连爱和憎都有阶级性。

进入正文第四部分,叙述的中心就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全书的重点。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

领域中去,即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不仅是马恩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而得到的成果,而且是同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其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集,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这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向上的、前进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运动。他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静止地去看待事物和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背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作为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在自身的实践中需要去学习,理解以及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与精神,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如此这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篇三: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再者,文中提到恩格斯所批判的费尔巴哈伦理学,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而恩格斯指出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其主张“我欲故我在”,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

来自自然,人的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人都是天生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人的感性欲望、人的利己心本身就是合理的,无所谓善恶。人的价值和人生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感性需求,人的欲望是目的,外在一切都只是满足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他所认为的道德是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过程当中,协调人际关系,不至于造成损害的行为。认为道德的标准是人的欲望,道德只是实现人性的工具而已。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也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对不是抛开对某种在对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的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而是断言这种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化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问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任务,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深刻的理解哲学斗争的性质,坚持唯物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详细的描述,为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反对修政主义指供了有力的武器。

虽然现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人们广泛的熟知、学习、运用。但哲学是千百年来人们可以一直探寻下去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依然是思想领域里的基本问题。我们祖国的建设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不能机械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因地制宜,因此,费尔巴哈论等仍然对我们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精选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它使你更好的认识作品,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来。你是否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作品读后感的一些文章呢?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2】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3】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4】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5】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作者: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概论》作者:邬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学史新编》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学史》作者:侯外庐张岂之人民出版社.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页.

作者:刘顿(1988—)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6】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7】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导语: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两课之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然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ZF;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仆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3】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一性一在于它的物质一性一。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一性一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一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一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一精一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一性一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一抽一象地发展能动一性一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一党一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一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一性一是客观实在一性一。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一性一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一性一,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一党一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一党一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一性一和矛盾的特殊一性一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一性一的极端重要一性一。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一性一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一党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最新]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合集


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感的抒发,相信已经让很多人感动。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您还在考虑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作者: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概论》作者:邬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学史新编》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学史》作者:侯外庐张岂之人民出版社.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页.

作者:刘顿(1988—)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4)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5)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6)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7)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800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800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800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800字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


导语: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批判了宗教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做得彻底,只是稍微起了一个头,对于宗教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来源怎样消灭这些宗教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如马克思所说,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师节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而马克思的观点则是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进而分析这些矛盾,认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原来的制度,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于这一句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对于这句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是费尔巴哈就唯物论的升级版,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只是将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给新的唯物主义定义为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费尔巴哈的就唯物论的立足点就是市民的社会,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唯物论,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抑或是社会人类,马克思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创建一种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自由王国。这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形式。

整体来说,马克思解读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是一种对于旧的唯物论哲学的一种 升华,它将唯物论发展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真理,去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正如在纲领中的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然后再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

《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本质区别。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3】

费尔巴哈,这个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或许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在看完整篇提纲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糊涂。不清楚具体在讲什么,也不清楚我理解到了什么。带着各种疑惑我通读了不下五、六遍,发现我确实有一点领悟了,能够感觉到提纲中的部分含义了。

再次阅读文章,感觉文章随时围绕着实践这个词语,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对于实践概念和意义的不完全理解,致使他在一些思想上提出的观念的错误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一些的错误,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想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在第一个提纲中,马克思很实际的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一些错误思想,来提出自己对于实践的想法。

在往后的几条提纲中,关于环境与人及宗教的想法,都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一、在对于环境的思想中,马克思阐述,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个想法其实依据个人的不同意识形态是会产生出不同的效应的。二、在对于宗教的想法中,马克思就费尔巴哈提出的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并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这一思想。

在读完整个提纲之后,我认为,无论是马克思提出的思想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思想,在出发点上都是为了哲学。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会产生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在看到费尔巴哈思想的错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费尔巴哈的思想在哲学上给我们这些后生带来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费尔巴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不能仅仅看到人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要看到缺点的同时看到优点。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1500字(模板3篇)


想要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转化知识却不容易,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读后感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费尔巴哈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篇1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马克思反对这样的理解,他从认识社会的,认识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发生关系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阶级立场来看,新唯物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只知道一味的解释世界,新哲学着重考虑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直观的理解是不行的,还要感性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正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进行改造性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首先要对改造的对象,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须在正确或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改造性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使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内在统一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的“环境”不是仅仅指原生自然环境,还要包括社会自然,对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改造性实践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这样的状态才得以存在。

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观从根本上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提纲》全篇是以时间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展开。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新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有着根本分歧。

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篇2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篇3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300字


篇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笔记,主要论述实践问题。《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进而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就人性论和哲学观问题上表达了自己新的思想,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论文主要从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该文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观 批判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是记录马克思思想的一个笔记。这个笔记本来不打算发表的,后来恩格斯读到了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于是在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其作为附录公诸于世。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在阶级斗争中日益显示出伟大的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需要有哲学理论武器。当时,唯物主义哲学最高成就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不能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出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创建无产阶级的哲学。而要创建无产阶级哲学,就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就必须要批判费尔巴哈在理论上的错误,就必须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界代表人物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来制定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提纲》的结构及内容分析

《提纲》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它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体上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进行了批判,并对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条中,马克思主要讲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和唯心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片面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在第二条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是检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和验金石。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对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在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说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因而必然陷入唯心史观。因为这种学说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作用,没有实践的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第四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能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马克思认为,对于宗教,不仅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而且还应当用实践批判。

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有局限性,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是把感性看作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物质活动。

在第六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

在第七条中,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把人看作是抽象的。马克思指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即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

在第八条中,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能解决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在第九条中,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至多只能认识社会现象。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

在第十条中,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在第十一条中,阐明新唯物主义的宗旨是改造世界,这个宗旨表明了新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三、《提纲》的重大意义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因此,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二)现实意义

《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指导并鼓舞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的改革。它告诉我们在改革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观点、理论和计划是否可行,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

《提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都必须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目的。

《提纲》对于树立唯物史观,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5) 许逸颖,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12(320)

董仲其,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学说态度的演变(1841年底—1844年8月)[J]. 社会科学研究. 1986(03)

篇二: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是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开门见山的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说,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或是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或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各条看起来在形式上虽然相互独立,然而却始终有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实践的观点。寥寥千余字,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受动性和不彻底性,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从而确立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观点的标准。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

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随之,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转入了认识论,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他指出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最后,马克思将实践带入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的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这次对《提纲》的阅读和思考,加深了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实践,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篇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下面详细地论述我对这篇文章的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领,第二部分是分论,第三部分是总结。

总领部分是第一二条。

第一条中马克思首先揭露了从前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两者在如何反映上存在根本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对客体直观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被动的,没有认识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对世界进行再创新和改造;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应该是对客体实践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客观规律并对世界进行再创新,因而这种反映是革命性的。马克思还利用唯心论对人的影响来做出比较:唯心主义虽然懂得并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是在脱离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这会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的发展,偏离现实世界的轨道,从而使得主观能动性失去实际意义。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一样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吧主观能动性抽象发展造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基于想象,而是基于物质条件基础的,脱离了物质条件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从而无法改造世界。而实践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接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分析,费尔巴哈认识到了实践的存在,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利用实践来实践,他所理解的实践仅仅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是我上面讲到的旧唯物主义的被动的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无法对世界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是唯物论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他不仅认识并解决了旧唯物论的局限性,还点明了唯心论的根本缺陷--纵使唯心论认识到了主观能动性的意义,其脱离物质条件基础的本质使得它无法对世界作出有影响的改造。

接着第二条马克思对第一条的分析作出一个小小的总结,明确提出思维的真理性应该并且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这个总结可以说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旧唯物论没有将思维的真理性和实践结合起来,没有完全认识实践的意义,只知道被动的实践。而唯心论则更是脱离了物质条件基础,脱离了实践而实践,其结果都是一样,无法真正解决思维真理性的问题。而马克思提出的利用实践来检验思维的真理性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至少在当前人类的思维高度范围内,马克思的这一结论使得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接下来是分论,包括第三、四、五、六、七、八、九条。

马克思首先从人和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旧唯物主义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即不懂得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者,仅仅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样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即有一部分人生来是教育者,即文中提到的高于社会之上的,而另一部分人生来就是受教育者。这是旧唯物主义论的缺陷,他们认为只有环境和教育能作用于人类,而人类不能反作用于环境和教育。而马克思认为,实际上环境是人类改变和发展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得以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然后人类再根据这种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这样的话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可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变可以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没有通过实践这种一致性就不存在。

解释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之后,马克思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宗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马克思认为宗教产生是唯心主义使然,唯心主义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了神界,创造了上帝,而实际上神界和上帝并不存在。在这一点上,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不谋而合,马克思在第四条中赞扬了费尔巴哈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但是费尔巴哈仅仅是解释了宗教产生的浅层原因,却没有进一步地分析根源以及点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消灭宗教。马克思指出,世俗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是这一根源,社会阶级之间的贫富、教养等等的差距即自我分裂和阶级之间的对抗、碰撞等等即自我矛盾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唯心主义观,此后产生了幻想中的神界和上帝的雏形,人们再对其进行美化推销,完美的宗教观念就形成了。

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认为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实践使之革命化。不同的社会阶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及偶尔的强烈碰撞,与此同时必然存在一部分人获利而另一部分人遭受损失,在此之后正如我上面讲到的会产生强烈的唯心主义观,要消灭宗教,就要避免人们产生较强的唯心世界,当然至少是较强的,小唯心主义不足以产生宗教观念。而要避之,则需要减少其原因的产生,即缩小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以及减少其矛盾,最理想的就是消灭社会阶级,建立共产主义。

对于费尔巴哈揭露宗教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对其表示肯定,费尔巴哈喜欢直观,从而能够看到宗教产生的浅层原因,但也从中再一次看到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观的主要缺陷,即仅仅被动的接受看到的,而不会去主动的改变,这一点在下面的第六条中马克思着重指出。文章第五条深刻的指出费尔巴哈讨厌唯心主义,却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真正意义所在,即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接着第六条,马克思继续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观进行攻击,这一条重点指出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其意思就是说宗教的产生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必然的,长存的,不可消灭的,人生来就会和宗教产生联系。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把宗教的产生归为合理的现象,认为不应消灭宗教,而应接受并完善它,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费尔巴哈不去主动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再次凸显,只知道接受而不去改变。马克思对这一观念也再次进行了批判。

相对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宗教的产生是人造成的,而不是必然产生的,更不是人所必须联系的。对宗教产生的解释不能撇开历史,上面提到过,因为宗教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完善才形成的,重点是宗教是人创造的,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人人都应该是宗教的教徒,那么创造宗教的人呢?显然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将陷入唯心观的陷阱,即想象人人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人人都要按照这个创造者的想法活着。而且实际上社会存在阶级差别,费尔巴哈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再次显现,他没有站在人的角度去解释宗教,而是以宗教产生的必然性来说明人和宗教的联系。费尔巴哈脱离了人的欲望、需求,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即想象出抽象的人,然后要求现实中的人按照想象出来的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这种滑稽的、幼稚的思维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是多么可笑,马克思在文中第七条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费尔巴哈不懂得跳出这一诡异逻辑,并继续按照这一逻辑得出更深层次的想法,导致结论越走越偏,这也是旧唯物主义缺陷的一个表现。

文章第八条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了阐述。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而实践也并非是费尔巴哈式的被动的接受,而是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然后利用其改造世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如果人只会按照既定的思维生活,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本质,如果人们不仅能够吸收有利的,还能将其利用出来并改造世界的话,那么这个社会才有活力,才有创新。这是我对第八条中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一段的解释。

接下来的第九条马克思对上面的分论做了一个总结,因为我觉得这个小小的总结并未升华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所以把它归到第二部分--分论里面来。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只会被动的消极的接受他们所感知的,而不会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故称其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根据上面讲到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分辨人、环境、教育的关系,不能深层次的揭露宗教的神秘,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人的本质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直观唯物主义虽然懂得接受感知的事物,即消极的实践,却不懂得利用其改造世界,即积极的实践,这就是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最后是总结部分,包括第十、十一条。

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升华部分,指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任务。马克思首先点出辩证唯物主义的阶级性质,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费尔巴哈的唯物观中存在天生的教育者即资本家这种思想,说白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观是为资本家服务的。第十条中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即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接着马克思说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基础之上的,即共产社会。也就是说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转变,需要改变这个社会的阶级性质,并且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

最后一条,马克思指出了哲学家的历史使命。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唯物主义和以前的哲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以前的哲学都只是对世界的现象进行解释,并且盲目地接受这一切,不懂得去改变。而辩证的唯物主义将彻底颠覆这一传统,因为他不仅仅解释,还提出要改造世界,因为这是我们对其作出解释的根本目的。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我们对世界作出解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我阅读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吸取其中精华,从而以改造世界一份子的身份更好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我想就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谈谈我的观点。首先我赞同恩格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这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篇文章包含了马克思哲学的雏形,为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马克思描绘了新唯物主义的世界,并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进行革命,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点出的很多观点如利用实践来检验真理性等等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因为看得不怎么深入的缘故,所以有些观点显得浅显,不

正确的地方还请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刘国章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 《求索》2006年第11期 邢荣 《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建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谭培文《全球化是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的实现》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孙晓毛《略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05期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2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敬请浏览。

如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终身读书。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去写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篇1)

假期里,细细捧读《教师的心灵温度》一书,心灵一次次被触动。透过徐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深深地感受着一个教育者温暖的情怀,体会着她对教育的一腔深情。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浮躁的心田感受着丝丝宁静:原来,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才是最幸福的。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就要迷恋孩子的成长 《教师的心灵温度》第五辑是迷恋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了徐洁老师对于自己孩子和学生成长的关注。《我的小狗眼睛是闭着的》、《儿子的秘密》、《儿子做吉他》等一个个小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徐洁老师对儿子成长的密切关注和细腻情怀;《这个客该不该请》、《怎样有个好心情》等书信传递着徐洁老师对学生的温情关照,荡漾着一个为师者的宽容善良和殷殷期待,在老师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时时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为什么有时会熟视无睹呢?有人说冷漠是当代教育改革最大的敌人。是呀,看看我们面临的社会现实:焦虑、功利、浮躁、冷漠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脸上的疲倦和冷漠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缺少温度,缺少基于人性所需要的精神温度,更不能缺少让孩子的心灵富足和自豪的精神温度。有温度的教育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的温暖和幸福。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展开真正的心灵对话。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天天去地头走走,看看这株,摸摸那株,观察观察这些庄稼有何新的成长,甚至像老朋友似地与某几株庄稼打打招呼。当孩子犯错误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你,我也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曾当孩子进步时,让我们也由衷地说一声:孩子,你真棒!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教育就是教师用温暖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用饱满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一个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愿望,或者只是一个成长进行时的微笑都来自孩子天真的小小努力,来自他们真诚的不着修饰的童心。我们用自己的言行温暖着孩子们心灵的同时,也一定会从孩子的成长中收获温暖,这份温暖在播种中,在耕耘中,在守候中,在陪伴中,在鼓励中,在坚信中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的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的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孩子就一定能感觉到温暖。离功利主义远些,远些,再远些,离孩子们近些,近些,再近些!为师者唯有具备对孩子、对教育、对未来的温暖情怀,才能真正将教育扎根于人性,才能实现走向人的教育。温暖与温度无关,与季节无关,这是对教育的真诚,是一种炽热的情怀,怀揣对教育的真心,与温暖同行,便不知疲倦。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就要享受阅读的幸福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挚友,时时给我贴心的提醒和鼓励,叫人温暖与感动。《教师的心灵温度》第一辑和第三辑告诉我们教育田野的守望者,首先要信仰自己所传播的精神,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留点宁静给自己。是的,在现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如果不自觉充实自己,人就变得机械单薄;如果不静下心来,又怎能潜心育人呢?现在的许多教师普遍觉得工作忙,整天光是应付检查之类就已经疲惫不堪,哪有时间读书?再说,我们是小学教师,对付小孩子绰绰有余了。岂不知对书籍的疏远已经让我们的心日益粗糙坚硬,让我们在课堂上捉襟见肘,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那就是去读书、读书、再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阅读能提升心灵的温度,读书是灵魂的壮游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心灵的慰藉与滋养,享受读书的幸福,才能坚守心灵的家园,温暖日益坚硬的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读书的快乐就翩然而至了。暑假里,捧一本好书,观五千年史事,读苏轼的豪迈,享庄周的逍遥,品嵇康的率真,悟教育之道读书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只有博览约取,方能渐入吹尽黄沙始见金之境。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不论读书的量和质,我都有很大欠缺,所以目前的肤浅也是必然。还需要不断修炼,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经典,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名师觉悟出来的真东西,还应当自主培养自身的教育情怀与信仰,享受与这心灵的交响共振的幸福,暑假因此美丽起来,充实起来。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还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温度 在《教师的心灵温度》中,你可以看到课堂中的缩影,我们的老师为了打造一节好课,教师精雕细刻比赛时循规蹈矩地表演一番。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停的发奖。为了体现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中声光电一起上呜呼哀哉,我们的课堂热闹了,温度上去了,但是大家是否深刻思考过这样的课堂效率有多少,这样的教育是否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如同傀儡任凭老师的忽悠,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温度的课堂,有温度的课堂必定是有深度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才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以生为本,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情感的课堂。生活需要热情,课堂也需要热情。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让孩子美好的一天从语文开始,让孩子美好的一生有语文相伴,课堂不是灌输,学生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让我们用热情和激情去点燃学生,在课堂中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引领学生尽情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享受快乐,这才是我们课堂应有的温度。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教育贵在温暖人心。怀揣对教育的真心和爱心,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吧,带着阳光行走,温暖别人,快乐自己!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篇2)

《教师的心灵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阅读带给徐洁老师的快乐和幸福,也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是的,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是个杂家,必须阅读各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细细写来的书,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把零碎的思想、断续的思考留下来,集腋成裘,让岁月沉淀出坠满美丽和神韵的记忆。默默的文字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热情与蓬勃生机。在《教师的心灵温度》序中徐洁老师这样说。当下应试教育状态下教师的工作变得紧张而压抑,作为一线的教师的我经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忙忙碌碌,蚂蚁人生。我不知道还有几人能够耐得住孤独与宁静,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对教育的高度热情,能够天天读书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能够时时刻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能够天天思考并记录对于自己工作的感受。徐洁老师做到了,难能可贵,令人佩服!工作18年来,她一直用对教育的真挚的爱给自己的心灵加温,唱出了一首献给教育的深情的歌《教师的心灵温度》。

在这本中徐洁老师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教育的沉思,对于课堂的体验和读书的感悟,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

一、守望与阅读

塞林格在着名的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让被成长之痛困扰着的霍尔顿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几乎说出了成长的本质,青春期的孩子们就是一群不知目的地的狂奔者,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守望。面对我们可爱的学生,教师守望什么?《教师的心灵温度》告诉我们教育田野的守望着,首先要信仰自己所传播的精神,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留点宁静给自己。是的,在现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如果不自觉充实自己,人就变得机械单薄;如果不静下心来,教师就不能安心教书育人。现在的许多教师普遍觉得自己文化层次很高,每天悠闲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很少有人去深入钻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桶水了,对付这些孩子们绰绰有余了。岂不知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很快,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光有一桶水是不行的,必须是流动不竭的活水。怎样拥有流动的活水,那就是去读书、读书、再读书。我和徐洁老师是好朋友,工作中经常打交道。徐洁老师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品位的老师,她喜欢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读书,青灯黄卷夜读书带给她无限的乐趣,她喜欢读有字书和无字书,涉猎的氛围很广。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从里到外都洋溢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美丽。讲话时她喜欢旁征博引,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使用得体又让人受益匪浅。聆听她讲话或者远远的观赏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她的文章,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阅读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也更加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是个杂家,阅读各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徐洁老师本身就是个例子,她是学物理的但是文采飞扬。她的文字是有感而发,既有女性的细腻也有男性的深刻,这都是阅读带给她的滋养。

守望是教师心灵的根本,阅读则是教师心灵的提升!

二、品味教育与感受课堂温度

教育永远是一个厚重的话题,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细细闲品。 余光中先生曾幽默地说过: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由此看见闲是一种文化境界,而品更是一种文学境界。闲品就是让我们在空闲的时间多去思考。我在读《教师的心灵温度》这本书时,我看见徐洁老师对于教育的品味,她告诉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细节,应该如何对待分数,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内疚感读后我在思考我的课堂和我所看见的课堂,我感到了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身上的责任。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速度快得惊人,我们的教材在变,我们的教法在变,这是好事,但是有的老师陷入了迷茫,找不到路在何方了?在《教师的心灵温度》你可以看见现在教育课堂中的缩影,我们的老师为了打造一节好课,教师精雕细刻比赛时循规蹈矩地表演一番。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停的发奖。为了体现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中声光电一起上呜呼哀哉,我们的课堂热闹了,温度上去了,但是大家是否深刻思考过这样的课堂效率有多少,这样的教育是否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我看见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如同傀儡任凭老师的忽悠。细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是点化生命的美丽,是水的载歌载舞,我们的课堂应该充满诗意,教学应显现游戏规则这是理想中的教育,这是理想中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只有品味出了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课堂的温度。

三、关注孩子和学生的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教师的心灵温度》记录了徐洁老师对于他们成长的关注。对于自己的孩子,徐洁老师既是母亲也是朋友,她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孩子的能力。对于学生,徐洁老师既是老师也是知心姐姐,她用书信告诉学生暑假怎么过,用真情换取友谊

有这样的母亲,孩子是幸福的,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快乐的。

我认为《教师的心灵温度》这本书是教师专业进修的一本好书。因为她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一线教师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打开这本书,细品里面的文字,老师们定会觉得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因为里面有一股浓浓的亲切和一种能够触摸到的真实,就像与一位久别的挚友娓娓而谈。这里面有你太多要说的话,有你太多的困惑,有你太多的期待。请沏一杯茗茶,去品读徐洁老师的那犹如山百合一样淡雅、清香的文字,慢慢提升我们心灵的温度吧。

教师的心灵温度读后感(篇3)

《教师的心灵温度》是本温暖的书,我在家中温馨的田园阳台上体验阅读的幸福,沉思于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当代课堂、当代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

书的第二辑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重点陈述了教育痼疾带给学生、家长、老师的痛。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所谓的好学生--即现在的高分学生,在学校里的好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在社会上有好的将来,对于教育东方西方自来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高分学生。用徐洁老师的话说对一个人来说,书要读,但心理素质好﹑头脑聪明﹑会做事更重要。可是我们都清楚现今的教育制度把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学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心灵。说到底,当代的教育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科学认知,通过透支学生的身体﹑枯燥的重复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毫不留情地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却又暂时无能为力的事情,这是象徐洁这样的老师奔走相呼却又收效甚微的短视和功利化的现实制度,这是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明知对学生不可为却又不得不为的真实普遍的教育现象。我们能做什么?一面发牢骚一面继续一如往常的教学?我们当然远远没有能力改变现今的教育制度,但不妨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寻找一条协调之路。

先从自我做起。徐洁老师在第一辑表述了我们这些麦田守望者的职责和艰辛以及在现今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一辑主要表达了徐洁老师的四点思想:一、教师要有深邃的思想,不断坚定、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二、教师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要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成长。三、教师要会学习、不断学习。四、教师对待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徐洁老师在好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到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如《做教师必上的第一课》这篇小随笔引用了很多教育学书籍中再三提到的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一段话: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可以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是呀,这些全部决定在我,我深有体会,我虽是一个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班主任小的多,可是我还是能在上课时从学生战战兢兢的眼神中看到畏惧,还是能在走廊里看到见到我后学生落荒而逃的身影。而我这样,除了收获畏惧、一时的好纪律还收获了什么?我这种不得不为的完全中国式的敬畏教育很多时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进而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

曾经我也是如母亲般充满耐心﹑爱心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曾经我也是满面笑容的对待学生的顽皮﹑纵容学生的胡闹,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喜欢﹑信赖。何时呢?我满面严霜﹑心肠刚硬。何时呢?我只看到纪律﹑成绩,只认为乖乖听我们话的才是好学生。我何尝不明白对待学生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失去了耐心, 在年复一年的平淡中忘了刚毕业时那些爱心的誓言,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份有利于自己快速省事的教育之道,制定了一份行之有效的违背学生天性的纪律规则,让学生在这种规则中慢慢长成小大人。我的心中曾经也是阳光明媚百花齐放,却在现实中慢慢演变成了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而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下象我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呢?还好,我们不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我们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有不断反思﹑思考的好习惯,有实行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这些决心,这种每时每刻的改进,用深邃的思想、不断学习的精神科学而又有耐心的教导自己的学生。愿我们都能象这个假期一样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停下忙碌的脚步,拔拔草﹑施施肥,润泽滋养自己心灵的花园,让花园芳香飘逸、蓬勃葱郁,然后带着那份最深刻的甘甜、最纯美的芬芳让自己更好的前进。

《大学》优秀读后感2000字精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人物形象写读后感可以促进我们对这本作品的理解。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关键之处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大学》优秀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被一本名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他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还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海底两万里》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接二连三的海底事件令人提心吊胆。皮埃尔·阿罗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以及尼德参加了追捕,结果一不小心登上了“鹦鹉螺”号。原来海怪不是海上的怪物,而是一艘潜水艇。他们在船上跟着尼摩船长进行了一次海底探险。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康塞尔和尼德乘坐小船去食人岛,尼摩船长已经告诉他们岛上有食人族,不要离开海滩。可尼德不听,想要逃跑。结果真的遇上了食人族。尼德拔腿就跑,食人族紧跟在后。他们上了鹦鹉螺号,船上竟然有一个电钮,在尼摩船长的帮助下,他们顺利打败并赶跑了食人族。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皮埃尔·阿罗纳斯教授是一个知识渊博,热爱科学的人,康塞尔是一个对主人特别忠诚的人,尼德则是一个力气很大的捕鲸手,尼摩船长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和平的人。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海底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还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它。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2

“三严三实”标准具有普遍性,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指导价值和约束作用,是对共产党员的共性要求。“三严三实”标准又有针对性,能否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干部只有带头做“三严三实”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成为广大党员和全社会践行“三严三实”的标杆。践行“三严三实”就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认真履行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职责使命,团结带领身边干部群众谱写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

践行“三严三实”一直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之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更是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必定能让党员的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政风改革推动的更加深入;使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

学党章党规是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晰头脑的“提神剂”。党章如旗,指引了我们党的胜利方向;党章如史,记载了我们党的成败得失;党章如尺,量出了我们党的规矩方圆。通过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让更多党员铭记党的行为准则和思想精神。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抓好思想教育是根本,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凝神聚魂,劲往一处使,工作方可顺利推进。有道是“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管是说的好还是学的好都不如做的好。不论是践行“三严三实”还是“两学一做”都在于做的好不好。每个党员干部都该心中有责、敢于担当,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就能抓紧抓实抓好主体责任,让广大党员学得深、悟得透、干得实。

每位党员干部都该心怀敬畏之心以实际行动抓好“两学一做”,将“三严三实”践行在实处。“两学一做”将“三严三实”从严治党的作风建设做了进一步升华,让人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3

读后感400字1

《小马虎穿衣服》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粗心的小马虎,他穿衣服时竟然把衣服裤子穿反了,可真粗心大意!当上车时又发现把袜子穿反了,闹出了大笑话!粗心大意是个大缺点,要认真改正,否则,长大了肯定是马大哈。

粗心大意是孩子的通病,小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我也是个小马虎。有一次吃饭时我竟把醋当成了酱油,害得舌头与喉咙生不如死、痛苦难堪。

粗心大意不仅小朋友有,大人也有呢。我的妈妈做事也有马虎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她拿着金属做的扫把扫地,一不小心、太过用力,扫把给妈妈弄断了。扫把一断,金属做的柄把妈妈妈的手添上了两条“手上添彩”。

粗心大意不要紧,主要是改正。

有一篇文章,叫做《煮熟的鸭子真会飞》。讲的是一个惹人喜爱、聪明伶俐的小姑娘,考上了高级中学,梦想是飞向清华大学。但是在高考时,因她的马虎失去了她的梦想。她后悔莫及,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再怎么聪明,也要认真仔细,绝不马虎。

读了《小马虎穿衣服》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做煮熟的鸭子,要做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孩子,不能像文中的小马虎,闹出大笑话。

读后感400字2

在愉快的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但有一本书让我深有感触,那本书是杨红樱阿姨写的名叫《巨人的城堡》,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一。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阿空的巨人,住在一幢高大的房子里,他的身高有2.65米,比姚明还要高。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是在高尔夫球场的周围发现了这个高大的房子,发现了里面是住的巨人阿空。

在阿空18岁那年,他的腿得了一场病,病后落下了后遗症,只能站立,走路不能超过一小时,如果超过一小时,他的腿就会疼。阿空每天在汽车城工作,他很怕人,怕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为了躲避人们的异样眼神,阿空就把自己关在一个大房子里,每天孤独地一个人度过。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觉得阿空太可怜了,他每天忍受着孤单、忍受着寂寞和异样的眼光,没有一个朋友,他是多么可怜呀!

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给阿空做了美味的土豆沙拉,还帮助阿空收拾房子,阿空渐渐的喜欢上了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阿空也变得开朗起来。马小跳是多么的善良啊!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友爱团结和帮助别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因某种原因而感到自卑的同学,要通过我们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有信心克服自卑感,去勇敢的面对生活。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开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这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才能积极地去面对、去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幸福美好的生活。

读后感400字3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叫《胡小闹日记之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这本书非常的新颖有趣。

这本书的主角是胡小闹、长安、小樱桃和王胜男,在一次考试中,长安又稳居班级倒数第一,因此,长安的父母为他报了各种补习班。胡小闹虽然考试及格了,但是他的妈妈想让他更进一步,还是帮他报名了补习班。

在补习班上课的某一天,胡小闹和长安意外地发现,成绩是班级第一名的小樱桃也在补习班。更加让他们两个生气的是,他们的妈妈还要求小樱桃做“眼线”,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胡小闹和长安为此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他们决定逃离补习班,摆脱小樱桃。他们去劝小樱桃和王胜男退了补习班(王胜男是小樱桃最好的朋友),后来他们发现其实小樱桃和王胜男并不喜欢补习班。他们四个一起在补习班办了退学手续,过了没多久,他们被家长发现了,为了不上补习班,他们写了保证书,小樱桃保证必须一直是班级第一,王胜男保证自己下次考试进入班级前十名,胡小闹则保证自己会进入前二十名,而长安保证自己提高二十个名词。为了完成自己的保证,也为了证明不上补习班也可以成绩进步,他们四个一起努力学习,互相帮扶,小樱桃告诉胡小闹和长安改善学习方法,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他们按照小樱桃说的一步一步实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期末考试中都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读了这本书,我领悟到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习惯上的不足,也知道了,提高成绩并不一定需要上补习班,主要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

读后感400字

寒假正是读书的好时机,我读了好几本书,有希腊神话故事,有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还有《父与子》漫画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一套《探索科学百科丛书》。这套书的作者是哲丰,他介绍了关于宇宙、地球、动物、海洋、恐龙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写《宇宙》的一本最令我爱不释手,它告诉了我地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星座,每个星球叫什么名字,太阳系和银河系中有多少星球……

让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下银河系吧。银河系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星系,在银河系里有着上亿颗星星,还有大量的星云和其他星际物质,我们平日里看到的星球就在银河系中。

太阳系就是一个有恒星和一群行星组成的天体系统,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太阳、金星、水星和木星等行星,也有我们最为熟悉的地球和月球。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在太阳系中有着绝对的中心地位,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太阳系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太阳身上。太阳系里还存在许多体积很小的天体,这些天体被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它们游荡在太阳系中,几乎太阳系的每一个区域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小天体。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宇宙的知识,还给了我一个道理,我们要不断努力地迈向未知领域,推动人类不断前进的步伐。

读后感400字5

在《克雷洛夫寓言》里有一些非常经典的故事,我认为《乌鸦和狐狸》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篇故事的意思是:“上帝给小乌鸦一小块乳酪。乌鸦就躲到一棵纵树上。它准备享受美味了,然而它的嘴巴是半开半闭的,含着哪一小块美味在沉思默想。这是跑来一直狐狸:一阵香味立刻使狐狸停下步来,它瞧着乳酪舔舔嘴巴。这坏东西踮起脚尖偷偷走进纵树,它卷起尾巴,目不转睛地愁着,它那么柔和地说话,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细声细气的:你是多么美丽啊,逗人喜爱的鸟!那眼睛,美丽的像个天堂的梦!而且,怎样的羽毛,怎样的嘴巴那!只要你开口一定是天使的声音。唱吧,亲爱的,别害臊!啊小妹妹说实话,你出落的这样美丽动人,要是唱得这样同样的美丽动人,在鸟类之中,你就是令人拜倒的皇后了!”乌鸦被骗了,乳酪也掉下去了,狐狸拿到了乳酪就不见踪影了。

这篇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听别人的好话。如果你只听好话,就会像这只乌鸦一样的下场。

读后感400字6

周末,我闲着无聊,便随意翻开了一本书,没想到,刚读了几行,我就被这一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的名字叫《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分为5个小故事。你一定很想听一听吧。那就让我来概括一下其中一个《苹果树》的小故事。有这么一个地方,那里生长着一棵苹果树,树上结出的果子比成年人的脑袋还要大。有一次,市政府计划在苹果树下盖一栋房子,市政府给建筑公司下达了任务要求砍掉苹果树,建筑公司派遣了一辆铲车过去,第一天落下的苹果就砸死了一名建筑工人,这下子大家慌了,没人再敢接这危险的任务,市政府只得让苹果树继续留在那里。只是在它的周围盖了几套房子,只有那些在外面过不下去的人才会住在那里。秋天,苹果花还招来了许多大黄蜂,鸟儿也从四面八方来吃苹果。它们的叫声都很恐怖。现在,整座城市空荡荡的,一大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只有那颗苹果树,依然耸立在城市的中央,不停地生长着。

怎么样?很有趣对不对?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大家都来读一读书吧!这样会让知识更丰富。

读后感400字7

《姑妈的三巴掌》就是一面哈哈镜,叫人一看就捧腹大笑。

九岁那年我被带到姑妈家,我和小伙伴一起回家玩。我偷了一个瓜姑妈问我瓜哪来的我说偷的,姑妈听了上去就是给我一巴掌。还有一次邻居借钱,我说:“借什么钱,自己不赚啊!”姑妈“啪”的给我一巴掌。最后一次作者弟弟放学回家说:“老师在讲台上唠唠叨叨的,真烦!我不读了!”姑妈知道后给了表弟一击如来神掌,打得表弟跪地求饶。

读完之后我真想哈哈大笑,可我又笑不出来,因为我想起了我的缺点:有一次别人说我坏话,我跟他们打了一架,他们被我打哭了。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刚到家爸爸就问我为什么打他们,我说:“他们说我,我就要打他们!关你什么事?”爸爸听了把我打的欲哭无泪。

现在想起来还真羞愧。《姑妈的三巴掌》对我来说正是一镜子,它照出我的过去,也照出了我现在的状态。所以我懂得了亲人的打骂是不会无缘无故的,不能发脾气,要想想自己对不对。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4

读过一本书,而有后感,感而后有启发。我想聊一聊读过《西游记》一书的后感和启发。

有理想和追求

唐玄奘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性格特征鲜明。但我从他身上读出了一种信念,读出了一种他对于理想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的坚定的信念。唐玄奘是唐太宗在位时唐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当时,唐代的佛教文化还不是昌盛的时候,还需要不断丰富、不断学习。在那时,玄奘就主动提出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他的勇气令我折服,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锲而不舍

困难,有时候给我们更多的是退缩和畏惧。读了《西游记》这一部名著,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都佩服于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地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的精神。取经路上,不仅有自然灾难,如:火焰山、通天河的险阻,还有各种妖魔鬼怪的骚扰。师徒四人可谓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才挺过种种困难,取得真经,各封为佛。在这中间,还有师徒四人之间的小插曲,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误会,好险几次被逐。在此,我又想起了革命时代的红军长征。师徒四人取经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又何不像这长征精神一样?今天的我们要思考,思考着要怎样成为一个坚韧的人。如果就像某些同学信心满满地制定好远大的目标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生活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的理想,我们就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努力拼搏,滴水穿石。像唐僧师徒一样,心中充满自信和希望,相信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总会取得真经!

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常说“一枝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不易断”就是经常在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不难看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团结的样子。像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故事情节中,唐僧被妖怪抓走了,徒弟们总是有计划地将唐僧救出去,三兄弟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总是能完成好解救师父的任务。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徒弟三人大可不必费尽周折解救,悟空可以回到花果山逍遥地当一个美猴王;八戒可以回到高老庄自由自在地过他自己的生活;悟净也可以回到流沙河继续统治着。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因为师徒四人彼此间有感情了,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自然会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做这件事,当然,这还是一种责任。这力量就是团结所给的,团结更是一种责任。像在刚结束了的奥运会的中国女排精神一样,一样独具团队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我们也要像中国女排一样,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独具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乐于助人

《西游记》中很多地方有写到师徒在取经途中帮助贫苦人民的事例。这就对我们有启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搭把手”这体现的也是乐于助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留心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比如,不乱扔垃圾,给环卫工人减小一点点的负担;经常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寄“爱心包裹”;经常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从日常小事慢慢累积,老师也教育我们要“日行一善”,可见乐于助人这样的品质是人际关系中一个有份量的桥梁。

《西游记》这部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青少年更要多读名著,品味其中,从古老的名著中汲取更多的道理。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5

我一直以为这种政治类的片子很无聊,不敢相信,当我看了《巡视利剑》第一集后,我就迷上了,每晚必看。片头利剑出鞘的画面,给了我一种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巡视落马的‘大老虎’在片中现身说法,让我们党员干部的心灵受到警示,思想受到洗礼。专题片令人警醒,巡视成果让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振。

观看《巡视利剑》时不难发现,品德失去约束力,人就会变成恶魔。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天使也会变成魔鬼。没有监督就没有落实,没有落实就没有成效,没有巡视就抓不出贪官污吏,抓不出贪官污吏就无法挽救党和国家及人民命运。《巡视利剑》所表现的是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出剑不容情,反腐见真章。作为一名党员,要能抵制欲望,守好底线,做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在国家最基层,服务于最基层的人民。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我们比以前越来越强。从黑暗,到黎明,到灿烂阳光,这是一个过程,而且还会反复出现。当再大的官都要心正,为民,经住诱惑,不忘初心,守住底线。直面问题,才能进步。

看完《巡视利剑》后,我深刻感受到党中央高举巡视利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定决心。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常抓长治才能新风常在、正气长存。在拒腐防变这方面,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更不能心存一点侥幸。《巡视利剑》这部专题片充满正能量,加强巡察工作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民心所向,要从中吸取教训,守住底线、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6

读后感400字1

今天我读了一本关于探险的童话书《追踪小绿人》,里面讲的是小叶子和小晓这对好朋友希望遇到小绿人,他们编的绿园之歌引来小绿人,最后与小绿人交朋友的奇妙故事。

小叶子是一个喜爱植物的人,他发现小绿人后,更喜欢植物了。他性格开朗,好奇心很强,多次保护小绿人不被人伤害。小晓是个神秘的女孩,原先是一个小绿人,后来由于想到人间体会温暖,就变成了人。她和小叶子是朋友,和小叶子有过几次重大发现。爷爷和宫爷爷是一对老顽童,经常玩逗蛐蛐。现在和小晓、小叶子,一起探索小绿人。小叔虽然对小绿人不是太好,但最后跟小绿人道了歉,也和他们成了好朋友。

刚读一小半,我就有点紧张,原来我不知道小绿人长什么样,会是外星人吗?对人类会有不友好的举动吗?发现小绿人后,我绷紧的神经立刻放松了下来,因为小绿人很温柔,就这样,小绿人和小晓他们交上了朋友。读到小叔想让小绿人和人类接触时,我又非常担心。我想:人们会不会把小绿人抓去做研究?果然不出我所料,人们把小绿人当玩具一样,不考虑小绿人的感受。还好小晓和小叶子及时出现,拯救了小绿人。读到最后,我又为宫爷爷的离去感到伤心,为小绿人的离去而感到失落。

这本书陪伴了我整个暑假,愿更多人来看这本书,请大家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读后感400字2

科技飞速发展,可人类的环保意识却越来越差。

从前,地球是十分美丽健康的,可是,许多贪心的人为了赚到钱,开了一些工厂,他们为了图方便,就把脏水排放到溪流中,使得原本清澈见底的溪流变得浑浊。河上漂浮着许多垃圾,偶尔还有几条死鱼浮上来。唉,鱼儿也是有生命的呀,我们不能伤害它们!

一次,我和堂姐一起去池塘边,看到到处都是垃圾,柳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河面上漂着许多垃圾袋,还发出恶臭味,过路的人都捂着鼻子逃跑似的躲开。咦?记得上回来堂姐家的时候,这里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小鱼在池塘里嬉戏着,柳树随风摆动……美丽极了!听表姐说,村里的好些人都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垃圾,还把垃圾袋扔进池塘里。这一刻,我沉默了,是啊,好多人不都这样子吗?从大自然中获取利益,却不停地伤害大自然。

地球妈妈在哭泣,哭泣她被损坏、被弄脏的身体,谁愿意整天疾病缠身呢?在这里,我要向全人类大声呼吁,我要让地球村的居民都听见我的声音:“请不要再糟蹋地球妈妈了!”

妈妈说:“就算现在生活环境好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

爸爸说:“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就算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碧海蓝天!”

老师说:“我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大自然,和平共处。”

朋友说:“大自然没了,那么整个世界都要毁于一旦了。”

是啊,没有了大自然,我们也就不存在了,请大家不要再伤害地球妈妈了!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地球妈妈美丽的容颜吧!

读后感400字3

那是一个个跳动的文字精灵,那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那是一本令我身临其境的小说。

曾经我不喜欢看小说,认为里面写的都是假的,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关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旋风少女》,我对小说的偏见反而解开了,现在的我更喜欢看小说了。

《旋风少女》是一本青春励志的小说,主要讲一群为了跆拳道梦想努力奋斗、公平竞争、相互勉励的少年男女,为了友情、亲情和爱情,走向一段不一样的征程……

《旋风少女》中的人物被作者的笔描绘的栩栩如生,感觉就像真的一样!看到主角在与他人比赛时,仿佛我自己就坐在观众席,高声为主角喝彩……待我抬起头,手心竟全是汗!

百草的倔强坚强,若白的不息努力,晓莹的活泼开朗,亦枫的幽默乐观,以及初原的温顺大方……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勃勃生机。而他们的精神,也一如既往的宝贵,百草的坚持不懈,若白的舍己救人,晓莹的迎难而上,亦枫的认真负责……

他(她)们身上的宝贵精神和品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赞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勇敢地区追梦,用他们那样的激情去打造未来的学习之路。

读后感400字4

你知道爱吃萝卜的萝卜熊吗?你知道爱吃青菜的青菜熊吗?你还知道吗........跟着我打开《青菜熊和萝卜熊》这本书吧!

这本书是冰波所写得童话故事。主人公青菜熊和萝卜熊一个爱吃青菜,一个爱吃萝卜。青菜熊爱吃青菜,萝卜熊爱吃萝卜,他们两谁也瞧不起谁。他们只要碰到一起就会像往常一样,先是吵了起来,青菜熊说:“当然是青菜好吃啊!”萝卜熊说:“当然是萝卜好吃!”就打了起来,可是谁也打不过对方。有一天这个地方来了一头高大的土豆熊,他让他们俩吃土豆。第二天土豆熊走了,两头熊再也不打架了,因为土豆熊来了之后让他们明白了谁都有自己爱吃的东西。

我十分赞赏土豆熊,他不仅告诉了那俩头熊,也告诉我,我们自己爱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爱,别人不爱的东西,不能强迫别人爱!

有一次,妈妈出去买菜,问我们要买哪种肉,只能买一种,我想都没想就说:“红烧肉!”不清蒸排骨,一旁的哥哥说,接着我和哥哥叽里咕噜地吵了起来,谁也不肯让谁。在一旁观“嘴战”的妈妈说:“石头剪刀布,谁赢听谁的。”“好!”我和哥哥异口同声说,最后我赢了吃了红烧肉。我想那两头笨熊怎么没想到呢?那样就不会吵架、打架。土豆熊也不用麻烦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要尊重别人的喜好和习惯,不能强迫别人认同自己,也不要强迫别人适应别人。那样才能过得开开心心、充充实实,生活变得更美好!

读后感400字5

《青菜熊和萝卜熊》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是冰波,这本书把我带进来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童话世界。

比如说,故事中的蛤蟆小姐想要减肥,蛤蟆小姐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非常胖,肥的很像一块奶油面包,她很不开心,于是她打电话问青蛙先生为什么那么瘦,她自己那么胖。青蛙先生是他的邻居,他内心非常非常爱蛤蟆小姐,可是他从来没有说过,青蛙先生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蛤蟆小姐每天去登一次山,这样就会变得很苗条。但是蛤蟆小姐不想自己登山,非要青蛙先生背着她登山,而且还带了一大包零食,由此可见蛤蟆小姐非常的害怕吃苦,结果怎样也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月以后,蛤蟆小姐又照了一下镜子,结果发现自己变得更胖了,像个吹圆的气球。她更生气了,还责怪青蛙先生,把青蛙先生揍了一顿。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对蛤蟆小姐说:“你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如果自己不努力,永远都不会成功!而且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要多找一下内归因是什么。”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像蛤蟆小姐那样,害怕吃苦,既然确定了目标,就要去努力,这样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读后感400字6

“雨落在棚子上,就像是老奶奶在炒黄豆,又像是谁在乱弹琴。”多美的比喻句啊!这是我从《英雄狗熊只差一点儿》这本书书中积累的好句子。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去享受书香吧!

这本书是王钢写的,主要讲了加斯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等去参加夏令营的事。他们给秘密好友写信,知道麻雀为什么不可以当宠物,牛粪有什么用途........各种有趣的事情。其中的洪西十分有趣、搞笑。一次他不想洗澡,可老师就让他洗,还说不洗会长出蘑菇来。可他还说长蘑菇就长蘑菇,这样还可以考虑养只小兔子。你瞧,他多调皮,竟说如此搞笑的话。有时,他又是个有爱心的人,他帮助不会飞得麻雀回家等许多好事。综合起来,他是一个有良好的品质的人。真是非凡学校的非凡学生。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例如我们班的刘天一,他十分搞笑,你可知道他一句话可引起全班人的笑声。如果他去参加笑话大赛拿一个肯定没问题。他是个搞笑的人,同时他又是个有爱心的人。在学校做操回来时,他看见一只蚯蚓在烈日下晒着,他想,他会被晒死的,就找来小木棒把它挑了起来放到土里。

这本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很搞笑,不信看题目就知道一二,如《落汤鸡》,《心里美》,《英雄狗熊,只差一点儿》,《咬咬牙,往前走》,想读吗?快行动吧!希望你们也成为非凡学生!

读后感400字7

你们听说过书名叫《英雄狗熊,只差一点》的书吗?是不是很有趣呢?这本书是《我们的非凡小学》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是一位语文老师及班主任,他把班级里发生的趣事写到了故事中。《英雄和狗熊,只差一点儿》讲了加斯顿小学的学生去夏令营的故事,真是其乐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男子汉的勋章》。校长因为要耍酷而受伤了,在他的右臂上留了一个疤痕,而皇甫也因摔跤得到了一个伤疤,在左手上。校长告诉皇甫:“我们俩得到了男子汉的勋章!”皇甫好奇地问:“男子汉的勋章在哪?”校长告诉皇甫,伤疤就是男子汉的勋章,不是说每个男人都要去受伤,而是因为男人就该有点冒险精神,挑战的精神。

看到校长所说的话,我便想起了去年在田径训练队时,我的膝盖上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伤疤。妈妈对我说:“贝贝,你看起来好man哦!”我当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现在读了这本书,听了校长所说的话,我明白了,男子汉应该坚强一些,粗糙一些,勇敢一些,果敢一些。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7

大学生读后感弟子规700字优秀范文1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大学生读后感弟子规700字优秀范文2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过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让末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无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纯善。这使得末学更不敢对自己松懈,更是战战兢兢。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家庭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因为:“童蒙养正圣功也”。幼儿正是长养天性的时期,“先入为主”。他们现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张白纸,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而我们的言行由思想决定,所以,抉择中最重要的就是“择念”。因此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是,我们需要的是解决,而非指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意气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下定论,不然会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来进行判断。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中华圣贤经典智慧,因为它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规律,它超越了时间跟空间,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用短暂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这样,才不会走太多弯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老师还讲到,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习惯,习惯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要想解决问题和冲突,根本就在思想。每个人从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话,我想,整个社会必然是和谐圆满的了。

反观之,现在的社会人人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还是被欲望所迁。“欲令智迷”,欲望是个无底洞,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教孩子长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载物,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则近道已。

大学生读后感弟子规700字优秀范文3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大学生读后感弟子规700字优秀范文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轻声读着弟子规的总叙,我就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她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礼仪略成了24个字,虽然短短24字,却也已经树立了我文明的态度。弟子规,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要向多方面学习。

弟子规告诫我们,如果父母在呼唤我们,我们不要迟钝,要迅速,父母有事交代我们,要立刻去做,不要懒惰。父母在对我们的教导时,要恭敬的倾听,做错了事,父母对我们责骂时,要接受,不要强词夺理。我们要孝敬父母,要遵循父母;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妹,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不要因为一些小矛盾伤了和气;与人相处不斤斤计思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

我们还要注意,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上完厕所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德日进,的确,正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我们要珍惜时间,老了,时间就一去不复返了。身体健康更重要,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开口说话,诚信为是最重要的,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不要夸下海口,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肮脏粗俗的话,都不要去沾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守信用,朋友才会信任你。并且要说到做到,更不要说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些不好的言语,更不要去学习,去听取。

并且,我们还要知道,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注重的都应是他的德行,而不是它的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让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不管你是哪个种族的,都是同类,因该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不良习气的人在一起,只会令你误入歧途;而与德行好的人物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更有德行。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正如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弟子规,这就是学生的传统,学生的文明,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就像弟子规余力学文的片段所说,不要一味地死读它。让我们一起置身于弟子规的文明世界吧!

大学生读后感弟子规700字优秀范文5

《弟子规》改变了我

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时间飞逝,眨眼间,我已经上了中学,首次接触了《弟子规》,并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风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规》的于老师讲的是关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讲了很多类似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并且留了一个作业——为父母洗脚。这对于在家中颇有小皇帝的风格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般,虽然在学习《弟子规》的期间很努力的做家务,可洗脚这个作业还是无法让我接受,因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字脏.虽然明知应该孝敬父母,但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这个作业深深地埋藏起来。

第二天,于老师果然问了大家有没有为自己的妈妈洗脚,磨不开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随着大家举了手,老师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说的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只记住了一句话: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连为父母洗个脚都不肯吗?当我正回味这句话时,老师说:大家也可以读一读《弟子规》,让心平静下来。

放学了,写完作业后,我读起了《弟子规》,读着读着,心情越来越沉重,读到了入则孝这部分中的亲爱我,孝何难。时,突然想起了妈妈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业再从心底挖出来。这时,妈妈回来了,我便拉着妈妈去洗脚。当脱掉妈妈的鞋和袜子是那一刻,我惊呆了,妈妈的脚被磨出了一块块的茧子,不知所措的我问了一句傻话:妈妈,疼吗?傻孩子,茧子怎么会疼呢?妈妈边说边抚摩着我的头。

小皇帝终于知道了泪水的滋味,是咸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责和歉意,我认认真真地为妈妈轻轻地洗脚……

我要感谢《弟子规》,是《弟子规》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规》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规》改变了我,《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更完美!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8

2021年,是我党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它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第100年!翻开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见,我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路走来!

近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的白色恐怖中创立,从诞生之日起即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抛头颅撒鲜血,奋不顾身地喚起灾难深重的积弱民众,带领全国人民,始终坚守为人民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这些新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不断纠正党内右的和左的错误路线以及同西方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复杂斗争中,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并不断取得了巨大成绩!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把我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创新性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加注重教育全党,不断从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使我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新时期、新特点、新任务,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专题教育和今年开始的学习党史、国史等活动,都是为了使全党更加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觉悟,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更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现在我党已经是有9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就在今年,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个建党百年奔向小康目标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及其迅猛的蔓延,向我们党,向我们国家,也向全世界提出了挑战。措手不及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科学做出决策,实行高效有力的应对,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展现,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在疫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生产、攻关,3900多万党员干部,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抗疫前线,460多万党组织高效运转。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愈挫愈奋战的政党,具有脱离险境的神奇力量,能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传奇业绩,带领全国14亿人民,严防死守,用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阻断疫情的传播。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复工复产战斗中,党员仍然起到带头作用,在全世界疫情还在急速大面积扩散的情况下,使我国的经济、生产,逐渐走向了轨道。

通过重温党的历史,通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共产党一定能够肩负历史重任,不负人民重托,带领中华民族继续书写辉煌的明天!

《大学》优秀读后感 篇9

《辉煌与梦想》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快乐有趣的日子。我感受了祖国的强大;屠呦呦、潘建伟、李万君这些人物故事让我领略到了科学家的伟大,科学技术的强大;也了解了其他先辈们不惜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崭新的祖国。最后汇成一句话: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这个故事让我特别难忘。屠呦呦用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她本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让中医中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她获奖后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她,屠呦呦老奶奶,我们的诺贝尔获得者,却又是如此的谦逊。

想想屠呦呦老奶奶,又想想作为小学生的我是多么惭愧啊!我总是喜欢看明星选秀活动之类的电视节目,喜欢模仿明星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甚至关注某某明星又参演了一个什么电视剧。崇拜那些明星的耀眼光环,崇尚他们奢侈的生活。妈妈曾经问我:长大以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明星!现在想想,我多么愧对胸前的红领巾!因为以前我对科学世界知道得太少太少,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像屠呦呦老奶奶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量子之星潘建伟、工人院士李万君通过这些人物故事的阅读,我立志做一名有梦想、爱学习、爱祖国、崇尚科学的小学生,长大以后努力成为科学世界的明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费尔巴哈的读后感2000字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费尔巴哈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