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合集。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外国美术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1)

这本书西方艺术的形式与特征等的发展史,其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西方美学与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美学,哲学是关于一切美学问题的最基础的思考,具有元美学的性质。对美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丰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许多美学思想的源泉。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美学。提起埃及,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法老王们的陵墓。对于金子塔的美丽和雄伟我不多说,在课上学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灿烂文化以及他们对“秩序”的狂热追求,绘画的比例,外形都奇异的保持一致,宏伟的雕像现在虽然有好多残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辉煌文明!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超凡入圣的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后来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伟大的罗马,璀璨的希腊!充满神话的希腊,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这些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虽然没有在幻灯上看到十几米高的雅典娜塑像,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宏伟美丽。充满了神圣,梦幻般的感觉!这些都给我从新认识了希腊的文化,对希腊的建筑也有了一些了解。

最后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天才——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生平种种,让我们了解了天才成功的不易与艰辛。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时代!他们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为之理想而奋斗,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艺术是门伟大的科学!终求一生,值得为之奉献,为之探索!

它介绍了几种最早形态的美学思想。塔塔凯维奇认为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鲍桑葵认为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吉尔伯特和库恩认为哲学孕育了美学。综合几位美术家的观点,早期希腊的美学思想是蕴含在宗教,艺术,和哲学当中的。这几种观点的分歧是美学本身是什么,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由此可见,美学不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他们之间还有更复杂的关系。要理解他们的关系,我想必须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2)

看着《外国美术史》,感受着书中鲜活的生命和多彩的画卷,思绪万千。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卢浮宫三宝面前:胜利女神雕像、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很是激动,当然谁都知道,它们是卢浮宫的镇宫之宝。人们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勾勒伟大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美学欣赏,也是人类技艺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它帮助我们开拓和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天性,美术术史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一部分。外国美术史包罗广泛,包括绘画、壁画、雕刻、装饰、建筑等。还有它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不同流派的形成,历史变化和特色特点;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美术的风格演变及深层的文化,历史,人文,美术产生根源。

本书其阃所经悠民迭宕的古代希腊与罗马美术,中世纪的艺术样式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与建筑,近代不同国度与地域的美术流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天才——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他们的生平种种,让我们了解了天才成功的不易与艰辛。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时代,他们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为之理想而奋斗,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艺术是门伟大的科学,终求一生,值得为之奉献,为之探索。

通过读外国美术史,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外国美术的宽广宏伟。我不仅要了解每个不同时代的美术,同时也要注意每个时代的文学,了解这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历史政治,科学成就。因为美术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着。这样的学习就使美术知识变的立体而丰满,从而更高视野和整体的把握了每个不同时代的美术。不仅提高了我对外美史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还和其他专业科目融会贯通,增强了我的整体艺术素质。这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真正好的艺术不一定是模仿得最像的,而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3)

在懵懂之时,对于西方那些天价拍卖的画作,常常是嗤之以鼻,想着如此简单的画作我也可以。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终于明白拍卖的不是画,而是画中的文学与精神。所谓的艺术修养,其实是对过去,对社会,对画家精神世界的品析。

艺术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手段之一,同时具象化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宗教。画家如何将当时社会形势在画作中表现出来,以及在画作表现出的故事性,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就像文中所说的古希腊罗马艺术,表达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到了中世纪欧洲的艺术,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体现了宗教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再到现代艺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开发,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艺术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画纸,更能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精神世界。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除研究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能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多了解艺术,多了解世界,不要怀疑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艺术背后蕴藏的故事的探究精神,就是对于艺术的热情。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4)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于后人深入探究美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篇5)

读完《西方美术史》,了解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对神的各种绘画,来表达人们对神的敬畏,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绘画的神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西方美术史最初的起点是源于人们对神的想象。

到了中世纪,由于人们对同志的普遍信仰,对神的绘画就变得庄严。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艺术的创造,仅停留在人们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也是因受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局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开始画人,著名的《蒙娜丽莎》画像就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特点是现实与人文,人文主义提出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我想这是当时人们从画神到画人转变的根本原因。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艺术为核心,那个时代的绘画给人类艺术史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

到了19世纪,人们也开始画风景,再到20世纪,从画人画风景变为画抽象的东西,这个时期艺术创作已没有固定的风格,这种抽象派是人们通过绘画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到了现在,美术已经发展为各种风格各种主义各种学派。艺术源于生活,每个艺术作品都是除根植于创作者艺术功底外,也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表达才能让欣赏者产生共鸣。同样,我们也只有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欣赏艺术作品的独到之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3)篇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1)篇

两星,微信读书以来之个人评分最差书籍!

吹的成份不少,史料堆砌有功,错讹俯拾皆见,无图亦无真相,长篇转引疑似剽窃,面目可憎再拦腰砍掉一半印象分,建议跳读部分内容。

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研究中国美术史,应该努力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既要论从史出,又要史论结合。

个人愚见,在中国文明史上,美是灿若星河到处存在的,历朝历代也不乏善于发现美的著名眼睛。事实上,不但在美学家的著作中,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传世论著中,都有丰富的美术思想,比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皆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往深里探究,因着儒家传统要旨,古代文化人向来诸艺合体、一专多能,以致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诸门类,互相影响,水乳交融。宗白华先生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没有多说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学习中国美术史,因其特殊的意蕴和趣味,自然应当多方面狠下气力……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2)篇

说实在的这本书如果作为入门级,有些地方是难了点。一些专业的名词和说法,作为一个外行人有点看不懂,不过怎么说呢,这也属于基础的知识吧,要了解点的。

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在书画同源这一部分,以前上过中国水墨画基础课,所以是有点感触的。

还有雕塑这节,没有看之前觉得中国的雕塑是啥居然想不到,看了之后就像拉开了一道帘子,一道我的眼睛和生活之间的帘子,让我看到古往今来各个方面的雕塑。大到石窟山刻,小到微雕核雕,远到象牙木雕,近到大门房檐上的镇。真的印证了一句话:生活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描写瓷器的词汇很美,但是美不过真正的瓷器。以china之名命名中国,名副其实。不管它本来的渊源。

有机会要去景德镇一次,去看去触摸这鲜活千年的美物。

这书应该本来有很多插图的,但是电子版却没有,但是有图下面的描述在正常的句子里,看的时候就会很怪异。其他个别错别字估计是做电子版的时候的问题,其他很好。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3)篇

 

此书我独爱绘画与书法二章,原因有二:一则对这两者略有研究,我对美学的思想启蒙还是源于书画这两者;其二,两者所寄托的诗情文气着实高涨,饱含了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的诗情言志,文学价值几乎可以说可以并居榜首。

画之六法,难于兼全。

文人墨戏,多作枯搓古木,丛余断山,笔力跌荡于风烟飘渺之境。文人学士,无论仕与非仕,无不欲借笔墨以自鸣高,因此从事于图画的,不是用以遣兴,即是用以写愁和寄恨:其写愁者,多苍郁;寄恨者,多狂怪;以自鸣高者,多野逸。他们多是表现个性,而不兢兢以工整浓丽为能事。

芸芸众妙所书的文人之中,我独爱赵孟頫,其文其书其画皆是高古简质,纯任自然,令我感之,叹之,不忘之......

一言以概之,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艺术史,此书当之无愧!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一: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二: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三: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本书介绍了十位美术家,他们是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吕凤子、徐悲鸿、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张大千、傅抱石。有的出身寒门,有的为富家子弟;有的自学成才,有的曾留学西洋;有的专攻中国山水画,有的中西画都很擅长……可有些他们是共同的:他们都在生活和艺术的道路上历经艰难坎坷,奋力拼搏;他们都是在继承前人又锐意创新的前提下取得成功的;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时刻把自己的艺术和生命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读完这本书,从这些术家们的成才之路和人品艺德中得到许多启示,透过他们的成就窥见中国现代画坛的面影;获得了一些关于国画、油画、漫画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齐白石与虾结缘,始于湖南湘潭旧居旁的“星斗塘”,塘中水草皆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他提供了众多的写生对象,多年的乡间生活,辛勤劳动带给他执著,神奇诡秘的大自然赋予他灵性,祖母对他浓浓的关爱,邻里乡亲对他的栽培,都为他意趣盎然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儿时的齐白石常在星斗塘内玩耍,池水中的众多鱼虾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他五岁左右在塘边玩耍,见大虾不可得,就用麻线拴坨棉花去钓,居然将虾钓了起来,使人感到其趣无比,有天傍晚他在塘边洗脚,脚还被虾钳破出了血,这些事都成了他老年生活甜蜜的回忆,齐白石的虾,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令观者叫绝。齐石白自己也骄傲的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他画虾最初是学的朱雪个、李复堂、郑板桥等人,六十岁前主要摹古,多是单只,形象动态单一,画得并不成熟,这是第一阶段——略似。

从六十二岁开始,他在案头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作画,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以写实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头胸部没有变化,眼睛为小黑点,腹部五节,小腿十条,触须六条呈放呈放射状无变化,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这是第二阶段——逼真。

到六十六岁,他对虾的动势和神态作了进一步细致的观察,熟悉了虾前进后退、急游缓游、斗殴跳跃等多种情态,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表现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层的研究。用笔用墨变化增多,虾体开始出现透明质感,头胸前端有了坚硬感,腹部第三节拱起以强调“虾公背”,长臂钳分出三节,最前端一节较粗,前腿已伸直,后腿由十只减至八只,( )虾须稍具开合变化,虾体间也出现了浓淡变化。到六十八岁时,他成功的运用“破墨法”在墨色未干之际加了一笔浓墨在头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虾的分量,也表现出了虾体躯干的透明。同时改进了虾的眼睛画法,两黑点改向外横。这就是他说的第三变——色分深澹。

到七十岁后他画的虾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笔用墨和突出虾的特征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征的短须,减少了次要部位的虾腿,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改进,使虾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岁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虾》为白石先生晚年精品,画面中六只长臂青虾分出了浓淡虚实、疏密层次、参差聚散,因而错落有致。大群中有小群,既有整个群体的动势,又有各自体态的区别,注意了虾体部的关连与虾钳、虾须的疏密组合布局,做到了雅淡清新、生动可人,在齐白石笔下,“虾”这个极平凡的小动物就变成了极不平凡的珍贵艺术品了。

有时间读一读《中国美术家的故事》,你会获得很多的启示及丰厚的美术文化底蕴。

《美术史十议》读后感1000字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巫鸿的《美术史十议》,之前在网上听了巫鸿在港大的讲座,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师。我发现所有做史论研究的老师都很温柔啊,最近听孔令伟老师的课也是,讲山水画的时候好像他就在画里一样。

《美术史十议》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美术史的十个问题,第一个是讨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史。还有美术史研究方向的转化,即有了摄影这一技术转译以后,从本质上开始改变了美术史的运作。比如说,美术史的教授与讨论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成为知识的主导。在研究方面,也让一些更有意义的细节出现。其实这就是从在复杂的空间里的三维到视觉平面的二维转变。这种看似方便的转变或者说是进步其实是有他危险的一面,比如说,这种转变会使研究人员忽视原来空间对艺术品造成的影响,会使研究者钻入细节中无法自拔。

还有美术史家和美术馆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最后的融合。二十世纪新派的美术史家以否定美术馆的研究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史学的目的,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加纯粹更加独立的美术史学科,不愿意增强其实用性。很有意思的是,美国出现了很多很大型的美术馆,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通过调查,这些耗资巨大的美术馆受众的群体绝大部分还是处于中上层阶级,平民或者说下层阶级甚少走进去观看。其实和今天我们的状态很像,连专业的学生都很少走进美术馆,更不用说每天忙碌的大众,这也是最近庞院长示范裸模写生会上热搜的原因吧!

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历史物质性,什么是历史物质性呢?就是一件艺术品形态并不自动地显现于该艺术品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地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比如说郭熙《早春图》原来就是北宋宫殿中的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后来被邓椿之父请求宋徽宗赏赐给他这些旧画拿回家收藏,不然《早春图》说不定就要永远在徽宗的仓库中保存了。 所以这幅画最初的状态是建筑画,后边被邓椿之父收藏,它的功能以及观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画的历史物质性。

巫还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墓葬艺术,在墓葬艺术中我们往往关注的就是出土多少文物,而忽略了墓葬中的礼仪礼制,空间关系和视觉环境。书中大多都是讨论我们应该重构美术史,更新研究方法,寻找不同的研究方向。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线性的,形式分析,结构关联,还有瓦尔堡学派的图像研究。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应该轻易的相信也不应该轻易的否定。不要急着站队和盲从,是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的。应该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下去自主的判断是否认同,形成自己独立的视角。

and自己看的书真是太少了,无法很好的将一些问题代入思考。但这半年的进步就是可以对某些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昨天看到一个原生艺术的艺术家郭海平谈论什么是原生艺术,说当代艺术的艺术家虽然都在追求真实,但是没有人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实,所以他到了精神病院去让精神病人进行创作,说他们的艺术才是真实的,NO,谁说的清楚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好一个哲学问题。所以看到这个我就关掉了这个视频!

希望我能够看完每本书都坚持写读后感吧!写点东西还是挺快乐的。老天保佑我有这个毅力嘿嘿!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开设《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最近看了这本人们大学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获益匪浅。
这本外国新闻史先概括的讲解了新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别讲述了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州的新闻事业。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的新闻事业相对发达,对其它国家的新闻事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各国的新闻事业既有差别也有公共点,就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从中得以成长。各国的政党报纸也是有很大的相似点,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此书按照不同国家在写各自的新闻事业,有利于读者清晰的了解新闻传播在各国的发展规律,在规律中发现不同点。这对于了解整个新闻历史有着很好的作用。
新闻学已经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说没有哲学、经济学、文学等古老学科那样悠久,但是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世人学习和研究。了解历史,是为了认清现实,更好的为现实服务。了解新闻的历史,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对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那就有更有学习的必要了。
本书从新闻的出现,讲到如今的新闻事业,语言朴实,易懂,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是一本很好的专业课程。我从中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对自己也算是一种充实。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了人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人鸦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篇1】

读了《人鸦》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从中我认识了调皮、聪明的瑞夏德;照顾鸦群的罗高、鲁迪、朗多尔夫······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瑞夏德,他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因为他很不喜欢做数学题,所以和一只乌鸦交换了角色,从此乌鸦瑞夏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他发现乌鸦也有智慧,如果自己没有本领就要被迫退出鸦群,所以他做了一个讲故事的乌鸦。经过一段时间的乌鸦生活,最后,乌鸦瑞夏德想回家了,通过白乌鸦的帮助,他终于回到了家。

这本书是一本游记,生动地写出了瑞夏德一路上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大头领蒙难记》这一篇:头领被猎人打伤了,瑞夏德还是不顾一切地找到兽医来给头领疗伤,经过了七个日日夜夜,头领罗高的病终于治好了,他和罗高一起归队了。这就是瑞夏德,在我印象中,他调皮、聪明,加入鸦群后他总是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只乌鸦。瑞夏德不仅处处为他人着想,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每次讲的故事,乌鸦们都很爱听。在群体生活中他是必不可少的一员。我们要学习瑞夏德舍己为人的精神,“乌鸦”能做这么好,更何况我们人呢?(瑞夏德本来就是人变的)我也要像他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要成为一个爱护他人、惹人喜爱的人,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篇2】

谁也没有想到瑞夏德会变成一只乌鸦。他和朗多尔夫互换角色后发生了许多非常有趣的事情。

他在第一天和鸦群们一起寻找撒过种子的田地时,在田地里有一个稻草人,瑞夏德帮助鸦群们识别稻草人,他还天天给乌鸦们讲故事,给乌鸦们带来了快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真不知道以前没有故事听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还有一次罗高中了子弹,瑞夏德在一个城市里找到了一个宠物医生,让宠物医生就罗高。如果罗高死了那么瑞夏德就会被判死刑,但是他还是做了。有一次他还机智地帮助了小矮人,求了小矮人的命。而他还说帮助别人是非常非常快乐的。

在瑞夏德经历了无数次的冒险之后,他走上了一条回归自我的道路。我们每个人也是,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相信,瑞夏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会我行我素的,他需要群体,群体也需要他。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篇3】

《人鸦》是我花了1天的时间看完的。是埃迪特。施菜伯尔写的。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孩子变成乌鸦的故事,比如:小男孩和一个乌鸦交换了角色,乌鸦把小男孩变成乌鸦,把自己变成男孩。我觉得: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交换了。比如:小男孩没变成乌鸦之前他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比如:他变成了乌鸦,享受了大自然,他还交上了朋友。不过他还是忘不了以前的生活。我觉得他自己到处乱飞,不需要妈妈在,他能体验到独立生活。这本书我觉得是我看的最让我惊奇的书,因为这个男孩忽然变成了乌鸦。多么好玩!

总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男孩和乌鸦的故事。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篇4】

在寒假里,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鸦》这本书,这本书就像沙滩边的一颗大树,使我十分难忘。

《人鸦》讲的是一个叫瑞夏德的小男孩跟乌鸦朗多尔夫交换了角色观察世界,然后瑞夏德被两只保安乌鸦带到了鸦群里,并认识洛阿且成为好朋友。

在鸦群里生活时,大头领罗高不小心被猎人的枪击中不能飞了,瑞夏德急中生智在鸽子的帮助下找了一位宠物医生,它把宠物医生带到了大头领罗高身旁,宠物医生把罗高带回城里的诊所进行医治,可鸦群们误解了瑞夏德,给它判处叛逆罪,死刑处置它,这时好朋友阿洛和两个保安乌鸦还是很信任地让它逃走,它逃到了城里,七天后,亲自把治愈后的罗高带回了鸦群,这时它不仅得到同伴们的信任也赢得了尊敬。之后它又救了一个小矮人,并许下了一个愿望,愿望也最终实现回归自我了。

这本书告诉我要勇于承担和果断,不能胆小和犹豫,瑞夏德不畏鸦群错怪自己,而竭尽全力勇救罗高,这一点,我十分佩服它。另外瑞夏德十分善良,遇见动物有困难便出手帮助,相比我曾遇见有困难的人却没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十分惭愧,我应该要学习它助人为乐的精神。

外国作品人鸦读后感范文【篇5】

今天,我读了《人鸦》这本书,从中我有很大的感受。

《人鸦》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德国男孩瑞夏德独自坐在榛子树树丛旁的草地上胡思乱想,一只叫朗多尔夫的乌鸦飞落在他身旁,呱呱地对他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然后它竖起羽毛,原地转了三圈,念了一段诗一般的咒语:飞上高空,箭一般俯冲,天地之间任从容。用你的翅膀负担起黑夜吧,你去做乌鸦,我来当儿童!呵呵,瑞夏德竟然就此变成了一只乌鸦,他的羽毛闪烁着黑色金属般动人的光泽。作为鸦中的人、人中的鸦,人鸦不断变换视角观察世界,在经历无数次的冒险之后,他又走上了一条回归自我的道路。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的大家庭,任何事都要听从集体的安排,不要擅自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广。

美术读后感


美术读后感范文一

这周去送印学美术,一进教室,老师就对我说:小印画画用色很大胆,别看她文文静静的,画起画来可泼辣了,画得很大气。

其实这话,印爸也对我说过,但是我没太在意,也许我不爱好画画吧,这次又听老师说了一遍,我还是不是太上心,难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吗?

其实给她报画画,我不是很情愿的,因为我带她去看了跳舞、钢琴,但是她不爱学,就是爱识字,结果给她报名了,现在学的还行,至于画画,是邻居推荐的,我想反正不能让她闲着,报就报吧,先画着吧,就这样学了起来。

去年元旦的时候,我进去听老师讲解学生的作业,当时画的是一个圣诞老人,班级里十来个孩子,老师讲完了,有个爸爸说:我家孩子怎么不如别人家孩子画得好呢?。

老师愣了一下说:那你觉得哪个画的好?。

那个爸爸指着印的作业说:她画得挺好,挺大气的,挺饱满的。

当时印画得圣诞老人布满了整个画面,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我看来,我也和那个爸爸说的一模一样,总觉的别人家孩子画得好。

现在想起这话还记忆优新,我认为,干什么都需要天赋,如果你脑子里没有画面,就画不出来画,正因为想的不一样,每个孩子画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画面的布局,颜色的搭配等,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印对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她想想力很丰富,对色彩有独特的见解。

有一次作业是画花,她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是,她用了红色的砂纸,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芯,无论是布局还是用色都很特别,画面很协调,我觉得还画得挺好的呢。但是她在家是不画画的,只靠老师教得一个半小时,因为她不怎么喜欢画画,我也不强求,但是每次她的作业都在中等以上,至少我这么认为。

也许这就是她自己的天赋吧。

美术读后感范文二

《意见》探讨的第二个部分是形成直觉能力的内隐要素即视觉思维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内隐的视觉思维的作用与培养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提高外显的直觉能力;反过来说,直觉能力的高低、强弱也反映了视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强弱,而这两者发生、联系的过程又几乎是同时的。所以阿恩海姆在书中反复强调,一切视觉文化活动(包括美术教学)的思维主要的就是视觉思维。按他的意思,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或意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他还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或包括有视觉思维的作用或因素的,只不过这种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这种意象有点儿象是印象派绘画中或是现代抽象派绘画中看到的形象或形式,是一种视觉闪现或视觉暗示,它着力于物象的整体性或结构性,而不是物象确定的轮廓与细节。这种特殊的形象或意象或思维,对于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彳艮有用的,因为只有它才有可能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知觉与思维的活动过程达到一种同步与同构的统一。艾斯纳曾对他的这种理论高度评价道:阿恩海姆给了我们一种对艺术和思维的基本看法,它将艺术活动中一一观察与创作一一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眼睛是心灵的部分,感觉本身就是一种认识过程,感觉器官作为认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他的关于视觉思维能力的深奥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艺术的观察和创作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要素。

美术书籍读后感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着,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小学美术教师读后感


小学美术教师读后感范文一

紧张忙碌的一学期结束了,我们又迎来了寒假生活,为了开学更好的撰写教学计划、教案等工作,我利用假期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通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根据儿童心理特点以及很有编排创意的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软硬件设备、电教多媒体、美术课堂上采取适合学龄前儿童向小学过渡的一些教学方法,小学生处于从幼儿起向儿童转变阶段,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新教材切实可行地把课本内容拓宽,多渗透、以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组课,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基础性、科学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

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儿童实际,过早地让他们学习一些成人技法,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绘画兴趣。有的家长或是教师还过早地给他们下结论,认为他没有绘画天才,不是画画的材料,这就厄杀了学生对画画的兴趣。新课标教材在这方面结合了学生的天真活泼特点的一面,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好广泛、缺少韧性等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编制,简单易懂,边玩边学的方式,力求有号召力、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融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把教学工作由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所以在上美术课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利用热情洋溢的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画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新教材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

小学美术教师读后感范文二

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读后感


《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读后感

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奶奶忽然和我提起她以前在河边捞龙虾的事,于是我死缠烂打央求奶奶带我去捉龙虾。奶奶却告诉我:孩子,现在环境被破坏了,河里的鱼虾都死光了,哪还有龙虾啊!当时,年幼的我并不懂得是怎么回事。读了《美丽中国美好家园》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类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大量废气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所以我们生活的天空不再蔚蓝;人们无情地乱砍滥伐,侵占耕地,污染土壤,所以我国成了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之所以人们会看到宝贵的水资源被严重破坏的尴尬情形,是因为我国现在年废水量达到600亿吨;尽管人们还会看到小鸟的家被毁坏,小动物被无辜捕杀的悲惨情景,人们还是不管不顾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随着祖国的建设和开发,许多的资源被无情地破坏和浪费掉,许多的河流被污染,空气中的雾霾增加了,祖国母亲身上的负担加重了。

祖国母亲辛苦地哺育着我们,我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要顾及祖国母亲的感受。我们应该珍爱它,呵护她,让它充满勃勃生机,焕发青春光彩。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鸟更多,空气更清新,阳光更灿烂,雨露更滋润!

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深感痛恨,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觉醒感到欣慰。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清洁家园的热潮,我们也投入到美丽荔浦,清洁城乡,清洁校园的活动中。现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环保垃圾桶,村村都配有卫生保洁员,卫生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大家一起清理陈年垃圾堆,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人们的卫生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乱扔垃圾的行为少了,保护环境的人多了。

美好家园不是等待别人去创造,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人参与,让我们都奉献出真诚的爱心,伸出赤诚的双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术方面书籍读后感


美术方面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美术方面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我阅读了加里D鲍里奇着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在阅读过程中,我自觉把书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与日常教学经验相对照后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它给予了我们行动指南,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帮助我们解答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更促使我们反思然后改进。

本书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告诉我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效教师。

1、课堂的有效管理

虽然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便自然给学生留下领袖、权威的感觉,但是能否在长期教学过程中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尊敬与崇拜,则需要教师投入情感与智慧。

首先是建立课堂的规则。开学的第一堂课,做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会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集,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画的趣和美。随后我会下发学习通知书,明确美术学习的工具,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遵守纪律、带齐工具、勤动手脑。

其次是师生合作。我会带领学生整理美术学习材料袋。整理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铅画纸、手工纸、彩色卡纸、宣纸、复写纸、刮蜡纸、皮纸等多种绘画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最后是情感交流。我会带领学生阅读美术书、参观美术教室,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将学习画画、泥塑、纸工等美术本领,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美好的学习愿景。

有效的课堂管理,还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精心维护和管理,例如真诚的情感交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方法的运用等。

2、明确目标,清晰授课

要想成为有效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材、大纲、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置方针、目的,分析单元主题目标,合理设计课时计划。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例如阅读美术学科相关的教学论书籍,研究每一册教材,合理制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我经常购买一些书籍自学,例如钱初熹着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程明太着的《新编美术教学论》等,曾令格主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等,了解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学习有效的美术活动设计。

课时计划是一个系统过程,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备课时,首先要系统把握单元目标(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其次要分析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特征,使课时内容、三维目标等,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是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完成上述两项后,清晰授课便是落实的环节。清晰授课需要教师口齿清楚,表达准确,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使要点易于理解,难点得以有效分解,使学生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概念、方法等。这一切需要教师不断修炼,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涉及情感、态度、组织、经验等方面。

3、有效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

吸引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呈现刺激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是构成课时计划的骨干,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骨干上的血肉。因此要想成为有效教师,必须学习多种教学策略,例如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的策略、认知学习策略等。学习为了实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策略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融合,合理恰当的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例如师生交互、小组合作、各种游戏、比赛、实验、研究等。

4、巩固学习兴趣、体验成功愉悦

要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信任和信心,计划和组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因为当教师向学生靠得越近,沟通就变得越为互动,也就有越多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目光交流、声音的变化、身体的移动等。

要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还应改注重鼓励和评价。例如对于学生回答的鼓励和表扬,作业的讲解评价等。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帮助学生整理作品集、展示学生作品等也是鼓励、表扬的有效方法。美术学科也应该有测试,包括美术知识和实践操作两方面,测试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小组竞答、书面测试、主题绘画等。

教师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因此关键点便落在了有效两字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努力研究课堂行为和方法、重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美术教育读后感


美术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一本指导老师或者家长促使儿童美育发展和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有效用书。为美术教室研究儿童美术有一定的帮助。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的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讲的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据40年的教学实践和20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全面的论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体会,作者从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到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向读者讲述了尊重儿童教育与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针对儿童写的,而下篇就是为教师而写的。从教育观与教学方法到叫的艺术里面,作者举了很多实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实讲述的就是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究。

作者引导美术教师要尊重职业,热心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选择了教师等于选择了一份天职,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儿童的美育发展,还考虑到儿童成年后通过美育学习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国家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能给学生提供参考与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开拓知识。

美术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玛琳林德曼曾在小学任教,也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书从四个部份十四章节阐述美术课程的基础、美术构成、美术欣赏、计划、评估、组织、提问等。该书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她对于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结合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兴趣犹如催化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种媒体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人美版)《美丽的纹印》一课时,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欢快的乐曲,然后用沾有水的手在黑板上按下几个手掌印。这时,学生被老师这特殊而又反常的举动吸引。接着出示课题,用投影仪打出各种拓印画,让学生归纳拓印画特点,讨论制作方法,从而太太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有时是师生同台表演,现场演示,展示同龄人作品,参观画展,户外写生等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使拥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缘和空间,促使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动力,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验学习的乐趣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善于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将学生蛰伏的独特性闪光点开发出来。我尝试着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桥》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桥的知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上网、图书、电视、广播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桥的信息。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家乡徐州的当地资源,引导同学们先从家乡的桥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进行调查了解,认识了汉桥,庆云桥,和平桥,水漫桥等造型材料特点不同的桥。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古老的汉桥作为学习内容,大家不仅实地去观察了桥、作了观察记录,还走访了本地居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汉桥历史变迁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互相交流:汉桥,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是一座仿汉的古建筑,该桥全长279m,共分11跨,每跨25m,上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桥面上部两侧分别设4座仿汉代风格的汉阙一条条信息丰富多彩,学生踊跃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推荐给大家,俨然象个小导游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跃跃欲试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桥。通过校内外的联系,达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在同学交流时,丰富的资源充实的内容亲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做作业时,学生们打破定势,尝试多种技法,有的同学拼贴图片,配以美术字进行解说,有的同学水粉绘图,毛笔书写说明,还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出图文并茂的彩印同学们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桥,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合集


俗话说“知书达理”,我们要学会从阅读中收获人生的道理,当细细品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做到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时间显得很有限。读得不多,可能真正关键的理论也尚未读到,但是在看序言部分时,便已有了些许模糊的感受。它让我有想把这次漫长的阅读坚持下去的想法。

哲学于现在的我,还有太多的东西不能完全理解。它的问题甚至是没有具体的答案的,它也并不是要让人信服于某个唯一的答案的。在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作者所提出的疑问,也正是我的疑问所在,或者说是我们的疑问所在。

我们现在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对于全部的世界,未知的、久远的、广阔无边的甚至是我们不能定义的世界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确定的对,为什么是对的,我们所公认的错,难道真的如我们心想的那般,一无是处?现代社会所公认的标准,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使社会能够比较稳定地运转起来,然而我们从何可知这一切的规则就是完全没有BUG的呢?规则只因为大家的公认,就可以被认为是对的么?谁能肯定现在的规则会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下去,而不是积重难返呢?我们眼中的和已知的社会最高形态,就一定如同前人的书中描绘的那般美好么,新的问题会不会出现,而达到巅峰之后的社会又会不会逐渐走向衰亡?

有时候我不太敢去想心里的疑问,因为有很多东西我还想不明白,困惑和怀疑在得不到正确导向的时候,往往会有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倒不如暂存心底,日后再来寻求答案。

我并不认为我能通过这本书找到最终的答案,作者也一定不是这么希望的。但从一定程度上,它能让我清楚一些过去不清楚的事物的由来和发展,我们的世界是怎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同时我又觉着,有些事,即便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没人能给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沿袭着某种规则来完成这件事的原因,我们还是要把这些事继续做下去。

比如宇宙坚定不移地走向死亡。如果说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集合,它也会有衰老的一天,那么说宇宙会有死亡也是合理的。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放弃对宇宙的追求么?可能到头来,在某些意义上,追求探索一个最终会毁灭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在眼下,我们凭借着我们这一点点精炼的愚蠢去探求宇宙,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能是人类的好奇心让我们无法一直等待到宇宙和我们自然相遇的那一天,所以在那天来临之前,即使是一直在大门外徘徊,人类还是会乐此不疲。

不能因为哲学而放弃一些已有的希望和基本的认知,尽管它们看起来都是那么令人怀疑。这样浅薄的想法,有着对未知的、难懂的世界的恐惧。我也没有信心能完全理解哲学,同时我也畏惧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陷入迷茫和虚无,因为别人并没有这份迷茫和虚无。人们摒弃了对本源的困惑,而专注与日常的生活;哲人们拨得云开见月明,活得自然而明白。而思考着本源,又无法成为哲人的人,既不能专注地生活,也不能活得明白而自在。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多少,却有这么多想要说的事,即使有那么点废话连篇。希望,能够找到一点点的答案,虽然是凭我那极不精炼的愚蠢。(宋俊豪)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2】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原来,他在数学逻辑上有着突出贡献。他指出定义必须用先存在于所定义事项的某种东西来表述,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与定义有关的逻辑顺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义。这种认识比19世纪的数学家们领先了千年。欧拉也曾说过“我决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见接触哲学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变得客观,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与统一,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各自的理解与看法。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3】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4】

公认的古代哲学史时间划分是:

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对本书内容大概梳理一下:

罗素对古代历史根据哲学的发展具体细化为三个时期:

1.自由城邦时代(混乱与自由)

2.马其顿统治时期,希腊化世界(屈服与混乱)

3.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屈服与秩序)

第一个时期是哲学家的多产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十分精彩,第二个时期哲学家大大减少,思想面日益狭窄,已不复旧日哲学的闪光,第三个时期的哲学家少之又少,这个被压抑的时代哲学家基本覆灭了。

本书的前两个篇章主要是围绕着自由城邦时期的哲学来讲述的。后一个篇章的的四大学派是希腊化的世界,而新柏拉图主义则处于罗马帝国时期。

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奥尔弗斯的神秘主义过渡到各个学派:

1.米利都学派,以泰勒斯(主张万物皆为水,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人为代表。

2.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神秘主义与数的结合。

3.爱利亚学派,以巴门尼德为代表,他主张的万物不变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说形成鲜明对立。

4.原子论,以德谟克利特和留基波二人为代表,主张世界由虚空和原子构成,原子是不可分裂的。

5.还有以四元素说代表的恩培多克勒和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哥拉。

6.另外公元前5世纪雅典出现了智者这一群体,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以教授他人诡辩的智慧为生。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自然哲学家,把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看作一体,重视自然科学研究。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转变为一门关于人的学科的人。和智者们一样重视人的价值,但纠正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规范,并且以诡辩诘难发展了认识的辨证法。

2.柏拉图,从乌托邦,理念论,灵魂的不朽,宇宙生成,知觉与知识几个方面来叙述。其理念论构建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现实基础薄弱。主张感官以外的理念,鄙弃感官的作用,认为身体束缚了灵魂,灵魂是高贵美好的,身体是肮脏的。

3.亚里士多德,从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物理学几个方面来叙述。是将哲学系统化分门整理的第一人,与柏拉图相反,他重视感官的作用,认为理念依托于感官的事物产生。其形而上学首创了形式,质料的观念,发展是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变错误地陷入了纯乐观的世界概念。

三.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1.犬儒学派,重视个人的德行,对外在的财富漠不关心。

2.怀疑主义,实际上是智者思想的延续,一种诡辩的现世安慰。

3.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就是善,注重生活中简单的快乐。

4.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结合,世界是一场又一场毁灭之火的循环,同样看重个人德行,主张人类的博爱而否个人私情。

5.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代表者。追求与现实相对立永恒的理念世界,超感的慰藉是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理论来源,符合其发展的条件。

本书主要从时代变迁的视角梳理了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哲学流派和相关哲学家思想的发展史,其中掺杂着罗素本人的一些主观想法,读来相对顺畅,可一旦转换为对哲学思想的论述,文字读起来就比较艰涩难懂了,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的,阅读速度奇慢。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高深到让门外汉望而却步,但也不至于让人产生思绪清晰的错觉,大部分人读完是感觉收获和失落并存,对哲学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此外,书不错,打五颗星,但这个翻译真的需要吐槽一下,四颗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5】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6】

一、何为哲学

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

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

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开始学哲学,是因为记得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philosophy”。为什么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学,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王朝正过得闭关锁国的生活。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这些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屋顶而已。

这就是智慧之美。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通用(5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老人与海后,我被海明威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为了充分回味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老人与海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篇一】

一个人经历了磨难和坎坷之后他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强者只会更强,正如海明威在20世纪所著的《老人与海》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位背负命运的老人,在海上遇困难并存的经过,最终在海上失去的结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为了理想而奋斗”而《老人与海》里就有这么一部分,桑地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捕获了一条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被吃掉了,桑地亚哥还是活着回来了。桑地亚哥活着回来了,而他所捕获的大马林鱼却被吃了,可想而知,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而然,就像我现在有的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和思想上受到一点挫折活着就是因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或找老师或整天沉浸在那一点小小的挫折当中去,那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个最失败的人德当中的一个,他一味地选择逃避,想找一个避风的港湾,而然,这就是现实问题,如果选择了逃避,就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小小的问题。所以他只能用嘎巴你的面对现实。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吧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地亚哥说过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不能奢求生活一帆风顺,但是,巅峰浪也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追求理想的一个障碍物。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活生生的案例,当今的亚洲首富马云亦如此,他曾三次迎战高考,前两次都因数学成绩太低以失败告终,当面对这种小挫折在它看来毫不放在眼里,再次迎战高考以超常发挥的水平,数学分数超过平常所有考试的分数,在平常人看来那点分数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马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转折,就因为他有这样的能去面对挫折,并战胜的挫折的精神,单凭这些就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尖牙对我们微笑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正如桑地亚哥老人面对勇猛的恶鱼他毫不畏惧,给恶鱼报之以一笑。是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时,也应该要像桑地亚哥老人一样毫不畏惧,要胜得坦荡,把挫折当成垫脚石一样勇敢踏过去,给挫折报以一笑!

“老头儿现在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是的,至少这种危急的时候桑地亚哥老人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跟恶鱼战斗。“长不高”的足球场上的巨人—梅西,他从小与其他的孩子比起来个头比较小,后被诊断出发育荷尔蒙缺乏,而这会阻碍他的生长,之后开始治疗,他每天会给自己打一针生长激素,他没有抱怨,就这样适应了这种生活,就在2007年时,一直做替补席的他一脚提出了今天的成就。他的成功,除了天赋以外,更多的是靠个人的努力和敢于直面艰难的精神,人的一生会遭遇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逆境困难,只有像桑地亚哥老人一样勇敢面对挫折才是你唯一的选择。

如果人生少了挫折这道风景线,人生就会黯然失色,而《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面对以此次来袭的凶猛恶鱼,从开始没有了鱼叉、到用折断了的刀子、再到用双手,他完全没有怯场。我们在一次次考试的面前就应该像桑地亚哥老人面对一次次来袭的恶鱼一样,以不服输的精神面对考试。

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要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篇二】

在作者海明威的笔下,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失败的渔夫,他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因为被马林鱼拖行后而放弃,也并没有因为鲨鱼吓的连忙就跑,他勇敢的向前迈了一步与马林鱼比起力气与鲨鱼开始博弈,他虽然一无所获,但却得到了人生更大的财富。

人生就是一盘棋,只有敢于拼搏、敢于面对才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只有这样你才能悟出人的生存之道,你才能懂得人魂价值。相比之下,我不由心里一震,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懦弱遇到什么事只要不顺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几句丧气的话,干一件事情三次没有成功就会不由自主的放弃。《老人与海》这本书中老渔夫与鲨鱼拼光了一切搏斗的精神不正是我缺少的吗?

我要感谢这本书,他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即使面对生。老。病。死,我们也要宽心对待,在人生的大道上我们是孤单的,也是热闹的。干一件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面对命运的选择。往往困难是吞不掉我们的坚强与幸福的,而打倒我们的是胆小和害怕。我深知“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的意志永远不会被击夸的。

家长点评:与孩子共同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很深,我想,人生中谁都有过失败,最重要的是在失败后重新勇敢的站起来,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生活中找准方向,积极的去面对,去寻找失败的根本原因。生活中失败处处可见,碰到失败不要可怕,要有一颗向老渔滃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当我们碰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篇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持续84天的不走运之后,捕获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大马哈林鱼,却在返航的途中被一群鲨鱼把他的猎物吃得只剩下骨头。圣地亚哥运回岸的只是一具巨大的鱼骨。

老人与海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其中,圣地亚哥的那句“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尤其意味深长,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什么是永不言败?永不言败就是跌倒了要鼓起勇气爬起来,在一次跌倒在一次爬起,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人生梦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去挑战自己、挑战挫折,直到战胜自己、战胜挫折,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什么海明威不让圣地亚哥获得胜利呢?这样不是更能体现英雄的伟大吗?老人的故事不但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更加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

“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文中的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思想: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篇四】

“好汉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好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题记

一天,我在书架中穿行,突然看到一本深蓝色封面的书——《老人与海》。一副巨大的鱼的骨架,仿佛预示着故事的惨烈,我不由自主地把它取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读完了《老人与海》,我朦胧地懂了些道理……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虽然正是《老人与海》让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情节却乏善可陈:一个老人出海84天没捕到鱼了,在第85天,他钓到了一条大鱼,可这条鱼实在太大了,老人无法捕捉他。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老人终于杀死了大鱼。可在回家途中却受到了鲨鱼袭击,老人最终只带着一副骨架回到了港口。应该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即使一无所有也要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受了很多伤,可他放弃了吗?不,他没有放弃,他一直锲而不舍地坚持着!老人都有那么顽强的毅力,我们就不能有吗?

让咱们把镜头转移到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此刻正在进行激烈的跳绳王大赛,最终“跳绳王”被那个小胖墩夺得,就是我陈长也!我的这个拳头产品“跳绳”是如何炼成的呢?那得从一年级开始说起:我因为偏矮又偏胖,跳绳一直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水平,老妈要求每天增加100个,同时与我比赛,我2个她1个,坚持1个月。第一天,100个,我轻松完成,接着连续5天,我稍出点汗就完成任务。后面几天,随着数量的增加,我开始磨洋工,跳了几百个,就要喝水、上厕所,跳个10多个就绊住,进行“和平对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妈要求每次连续跳50个以上才能计数,这下,我后面的日子就悲催了。从大汗淋漓,过渡到汗如雨下,接着是眼泪汪汪,最后直接是一边跳一边哭,毫无形象可言。在那段苦难的日子里,我跳绳的成绩提高飞快。突然有一天,我居然一口气连跳了1500多个,特别是最后的300个,老妈为我鼓劲,我自己一边哭泣一边咬牙跳,面目狰狞,最后实在没力气了,瘫坐于地,头脑一片空白……从那天后,老妈就不再让我增加跳绳个数,每天的个数要求保持在1000个到2000个之间,但要求讲究速度,讲究动作轻巧。我坚持不懈,痛并快乐着。一年,两年……凭我这胖墩身材,最终成为年级的跳绳之王。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到红军长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不就是如此铸就的吗?永不言败,奋发图强,锲而不舍,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该具备的精神!所要具备的精神!所能具备的精神!也正因为有这些,才造就了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

外国文学史老人与海的启发【篇五】

我读完了《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满心便是对老人那种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所折服、所震颤。因为老人那朴实的形象,因为老人是那可敬的劳动者。

文中介绍了一位老人常年独自一人在海上打鱼。那一天,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这使他满心愉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却遇到了鲨鱼,老人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拼搏,鲨鱼把能吃的鱼肉都吃了,结果那条大鱼被鲨鱼吃的还只剩下不到一半,老人就把那条鱼拉会家里。

书读完了,让我感动的是老人那一句普通的话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从这句普通的话可以透出老人是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磨难做不能退缩的战争。老人是那样的朴实无华,他并没有抱怨上帝对他如此的不公,只是用自己剩下的光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一条大鱼。这次他成功了,他终于成功的打到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呀!是老人经过千辛万苦才拖回家来的。

读完了这篇小说,我们能看到作者再这个故事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可以更能体现出老人那苍老的样子,更能体现出一个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从故事的开始贯穿到故事的结尾。因为老人的这种精神都在感动并激励我们读者要像老人桑提阿果爷爷这一位普通有可敬的劳动者学习。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合集6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合集6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1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近代化的问题关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无论牺牲多大,我们不可顾惜。不近代化,我们这民族是不能继续生存的。”蒋廷黻先生身在历史风云变革的时期,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从以前亚洲世界的领导者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香饽饽”,内部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外部列强不断入侵瓜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不断发生着变化。蒋先生通过1840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的分析得出了中国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结论。

首先看蒋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分析,主要是以战争的必然性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后是对洪秀全的尝试进行评述,得出了农民阶级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结论;又对洋务运动的尝试进行分析,得出复制西方的一套难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的结论;最终表达了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从蒋先生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必须要进行近代化才能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国自己的近代化道路。这是一位身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真正要走的路。其实在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那么,我们从蒋先生的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那份世界史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种领先于当时并且仍然适用于今日的史观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在当时的世界已经可以进行世界范围的沟通,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观的眼光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才可能有真正改变现状的结论。因为身在世界变革的浪潮中是很难独善其身的。而且这份研究的史观在当今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拒绝孤立地看问题,将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国人不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的是历史观点。”这样看来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纷繁复杂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培育先进的历史观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从而打开寻觅未知的未来的大门。

所以说《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之处并不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记载有什么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伟大的是这份萌芽的全球史观。读这本书,真正的收获就是对史观的认识以及对全球史观的初步了解。如果想要真正达成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那么这份全球史观对于历史层面以及更高的层面来说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就是这本书真正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3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主席也说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xx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在实现这些的变化的同时叶兼顾着环境,主席上台以来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5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6

6集虽短,但却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感受颇深,不由发出"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感叹。

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它却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断前进,正在努力创造辉煌。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也是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资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脚步。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动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创新人才,正是他们让百姓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中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主席也谈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大学生,理应为养育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东西南北,有的是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有的是扶贫干部的汗与泪,有的是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有的是"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有的是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

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在为它的所有儿女齐发展谋划,始终坚信"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人民,人人平等。

喜欢《外国美术史读后感合集》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外国美术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