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

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

缘缘堂随笔(精选范文)。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籍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缘缘堂随笔(精选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这三件事的回忆是作者儿时的黄金时代,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但作者也忏悔了,因为这一切都幸而是杀生取乐,作者的儿时杀蚕、杀蟹、杀鱼,扼杀了许多生灵,但换来了永不泯灭的笑,究竟是对?或错?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600字阅读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范文)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精选范文)


最近读了《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智慧,聆听教育的真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所写《读书修身》。

读书修身,读书致远。教书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优秀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们在座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也许你可以说,我是语文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是英语老师,我是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但我说,在”教师“这一称号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读书人“。”教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而且最好如台湾的严家淦先生那样,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

作者高万祥老师问过魏书生一句话:“你早先在农村时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认真地回答:“应该是想到的!”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自信。论学历魏书生只是沈阳市一所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初中32中毕业,由于受到***的影响,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读书是他在青少年时就养成得好习惯,正是由于读书才使得他在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时,仍然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仍然著作等身,正是由于他的读书才使得他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会走向成功。对于读书李镇西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度了一些书。”本书作者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借用作者的两句话改之为:其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其二“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过努力认真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

《培根随笔》(精选读后感)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想改变社会现状。青年时代的他,就开始用写作拯救人类的思想,一生从未放弃。《培根随笔》融入了他一生经验的五十八篇文章,播撒向国家,走进了世界。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一个爱国、平等、正义、热爱生活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高大着,我们的内心也强大起来。

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有较大感触。在《论帝王》中,面对这个崇高而不可触犯的人,他并没有畏惧,也没有花言巧语。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谈论了帝王的原则与做法。他主张约束君王权力,限制帝王欲望,同时对帝王的下属进行了分析阐述。他的侃侃而谈无时不让人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论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独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消退,不少人对外貌不满,甚至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说:“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之举又胜过天生容貌。”培根喜欢一切自然的事物,认为做善事使人更美。这对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大启发。

厄运是人类最恐惧最厌恶的东西,但培根在《谈厄运》中却提到厄运的好处。“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经历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练得更加成熟勇敢,厄运会给一个人带来好的一面,与厄运斗争过的人,善的德行更显著,被打磨后的人生才会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在汹涌的时代潮流中显得渺小,然而他的思想成为永不褪色的章节,他睿智的大脑和慈悲的心时刻激励着我们,鼓舞着世界人民去进行正义斗争。培根对善的诠释感化了亿万人民心中的良知。这就是他语言的力量。

《意林》读书随笔(精选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又读了《意林成长计划丛书》之“言必信者行必果”,它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有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很感人,有几个故事令我感动。

《1540碗拉面》讲的是在日本大阪,有个叫中川一郎的经营着一家面馆,有一次,有个戴眼镜的男顾客吃完面放下钱就走了,本来应该付650日元,结果他多付了100万日元,中川一郎发现后,追了出去,但是人已经走远了,于是就把这多付的钱交给了警方,中川一郎就想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天,那位多100万日元的顾客,给一郎打电话,请求把那多付的钱请小朋友们免费吃拉面,一郎就问顾客为什么这么做,顾客说:“当孩子们懂得为一碗面而感激,就将收获七彩的人生”。这下一郎为难了,因为钱已经交到警察局了,而且不是失主本人还拿不回来。为了实现那位顾客的愿望,一郎就决定自己免费送出了100万日元的拉面,也就是1540碗拉面。吃拉面的孩子们对这件事都非常好奇,一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希望找到这位顾客,表示感谢,但是这1540碗拉面送完了,也没找这位顾客,孩子们感到失望,但是一郎却说:“你们已经做到了,因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激,哪怕只是得到一碗面,就将真正感受到他人施与的爱。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珍惜生命,感恩人生。

还有一个故事《谁为血迹负责》,讲的是赛纳昂驾车从波兰赶往谢里登去签一份合同,在到达目的地,停车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车前轮胎有血迹,顿时就紧张起来,以为自己撞了人,就赶紧返回高速公路,发现有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的确被撞倒在地,他赶紧把她送往医院,小女孩的父母咆哮着责怪他,他一直忍受着,等到小女孩醒来之后,才真相大白:原来是另外有一辆摩托车把他撞倒的,而不是塞纳昂。别人采访塞纳昂,他却说:“如果我不返回查看,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只有这样做我才会安心。

我非常赞同塞纳昂的做法,如果是我,也会这么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同时也非常痛恨那些干了错事和坏事就不负责任逃脱的行为。

【第2篇】

“每一次都在开怀容纳中坚强……”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唱这首《隐形的翅膀》,今天我读的是《意林》之“长耳朵的翅膀”。

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也叫《隐形的翅膀》。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缺少双臂的小女孩,她出生就没有双臂,她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拿饼干和玩具,自己却不行?”,妈妈说:“因为你是天堂的天使,你下来的时候把翅膀落在天堂里。”我觉得她的妈妈说的真好。但事实上,小女孩经常被自己的同伴取笑,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是残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感觉到残疾的可怕。别人能吃饭穿衣服,自己却不能,就像是一个牵着线的木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她最爱玩荡秋千,但是她只能呆呆地看着。小女孩非常伤心和自卑。在小女孩14岁那年,她碰到了一位也是没有双臂的老人,但是老人却用轮椅游遍了七十多个国家,小女孩感到非常震惊,心一下子摇荡起来了。就学习用双脚做事,用脚夹着钢笔练习写字,梳头,吃饭…….,她的母亲也帮助她利用游泳和走路来锻炼她的双脚柔韧和有力,经过无数的努力,小女孩学会了用脚弹钢琴,打电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还学会了用脚开车,开飞机。

通过这个故事,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尤其是身体有残疾的人。更不能嘲笑和讽刺别人。

我们更应该学习这个小女孩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身残志坚,勇敢面对现实。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还有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卡车司机的车非常大而且干净,车上还挂了许多装饰,驾驶室后面还有书柜和笔记本电脑,洗澡间,总之,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卡车走到哪,家就在哪。有一位记者问这个司机:“你是什么时候有的当卡车司机的理想的?”司机开心地说:“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个又大长的卡车,功能很多,那是就给我的爸爸说我以后就要当一个卡车司机。”后来他的爸爸给他又买了许多卡车,他能把那些卡车拆卸和安装起来,直到长大成为一位卡车司机。走遍了全美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论理想是什么,都要好好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飞行员,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多了解关于飞机的知识,还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保护好眼睛。

《红岩》范文(精选范文)


《红岩》读后感650字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经典革命小说——《红岩》。这本书讲的是许多共产党人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人关入监狱后与敌人斗智斗勇,虽然在狱中受到严厉酷刑却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的故事。

这本书里描写了很多革命英雄,如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小萝卜头等等,我看到介绍说这些英雄都是有人物原型的,我不禁被这些英雄的事迹深深震撼了。

在这些人物中令我最敬佩的是江姐,她虽然是女同志,但非常顽强。她面对挂在街头丈夫的人头,强忍悲痛,继续完成党托付的任务。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捕入狱,即使她经受严刑拷打,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特务用长长的竹签插入她指缝中间逼问的情景,十指连心,那该多疼呀!但是江姐却始终没有动摇革命者的意志,她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令我最感动的是小萝卜头,他虽然是小孩子,但非常机智。他利用孩子身份,为狱友们送信。他很不幸,才八个月就和妈妈入狱,直到八岁牺牲,都是呆在牢房里。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并为之抗争。

令我最厌恶的是甫志高,他虽然开始是共产党人,但受不了酷刑,于是放弃了理想,成了可耻的出卖战友的叛徒。他的死罪有应得,轻于鸿毛,被人唾弃。

读完《红岩》,我觉得自己是多么幸福啊,学习、生活上的要求都能得到合理满足,衣食无忧的我们早就体会不到革命时期的血雨腥风,我们在和平年代里学习、生活,面对挫折很多人往往知难而退。读了《红岩》,我深受触动,我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要像书中那些英雄们一样,面对困难永不低头,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刻苦学习,坚持到底!

牛虻(精选范文)


【第1篇】

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影响了我的一生。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故事的主人公牛虻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曾经天真地以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神父主教)的私生子。牛虻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受挫伤,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牛虻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但是,当他接触了青年意大利党人,看到了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经、认清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的残酷现实之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了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道路。

我深深震撼于这惊心动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人的灵魂,系在那个扭曲的身躯里,被迫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众人的面前瑟瑟发抖,羞辱和苦难使它透不过气来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牛虻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在一次秘密集会上,牛虻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在罗马,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诱骗下,牛虻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牛虻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牛虻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雕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在南美洲,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而牛虻却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第2篇】

我是非常快乐的,满意的,觉得不能向命运之神要更好的结局了。我已经彻底进了我工作的本分了,这次死刑的判决,就是我已彻底尽职的证明。他们要杀我,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一个人能够这样,还能有什么别的心愿呢?——《牛虻》

很小的时候在一堂语文课上就听老师提起过《牛虻》,但因当时条件有限没能拜读,但也许是小孩子崇拜英雄的原因,我心底深深地记住了他——牛虻,甚至直到今天也无法忘怀。

前几天到图书馆看书本来并无意去找它,却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遇见了它,在摆列的众多新书中它是那么渺小和苍老,泛黄的书页似乎已经无法引起想去触摸它的兴趣,但当我看见它时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情感油然而生,因为那久经时间洗涤的泛黄的书页中记载着我心目中伟大的英雄——牛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上一个世纪意大利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奥地利侵略者、教皇和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三座大山,无情而残酷地压迫着意大利人民,但是勇敢的意大利爱国志士们毫不屈服,他们坚强而勇敢地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着。亚瑟,单纯、天真、幼稚的爱国青年,在苦难的磨练下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当知道牛虻就是亚瑟时,我震惊了,很难想像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他由天真、单纯变的成熟而干练,又是什么样的动力使他肢体残疾、疾病缠身后仍不屈不挠。都说时势造英雄,我想确实是这样的,在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里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牛虻傲然独立,为着民族的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着。

他早就知道“很可能我有一天就被人家杀死——这是一个革命工作者的自然后果”。但是他毫不畏惧,更不会因此而退缩。在给琼玛的信中,他写道“我已经尽了我工作的本分,这次死刑的判决,就是我已经彻底尽职的证明。他们要杀我,是因为他们害怕我”,“如果你们留下来的人能够坚定地团结起来,给他以猛烈的打击,你们就要看到伟大的成就了”。读到这里我看到了他对敌人的蔑视、不妥协,他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威武不屈,以及他临死前丝毫也不放弃对敌人的嘲弄与讥讽。他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正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英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我。

牛虻,我心目中的英雄,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强者。他让我明白了人生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无论遇见怎样的苦难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充满信心坚强的面对人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缘缘堂随笔(精选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