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人格魅力的完胜。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怎么写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观《秋之白华》有感:人格魅力的完胜,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之白华》观后感:人格魅力的完胜

江湖传言《建党伟业》的票房必需通过某个既定值才让上《变形金刚Ⅲ》。我们曾经的80后小美女同事为此苦恼不已,她向我表示为了能早日看上《变Ⅲ》考虑去看一下《建党伟业》。我当时说,我是不会也不用花自己的钱去看《建党伟业》,只要党想做的事,一定能够做到。果然几天之后《建党伟业》的票就发下来了,伴随而来的还有《秋之白华》。我只知道是讲瞿秋白的爱情片。我是个不爱学习记性又不好的童鞋,由于自身家庭经历对政治又极度厌恶,不爱看报也不敢看强大的新闻联播,国家领导人就认识老胡和温家宝总理,对近代史更是稀里糊涂,只知道瞿秋白是常州人,长得比较帅。但是我不喜欢演瞿秋白的那个男演员,所以拒绝看。后来听说网上传言这片子是讲共产党人如何挖人家墙角,我又来劲了,可惜那时免费的票已经过期了。再后来听说《秋之白华》在党这么帮助下票房都很惨淡,看过的同事说她中间都睡着了,一觉醒来居然还没完,我又没兴趣了。

所以当从来不爱看电影的老公突然非常积极要带我去看《秋之白华》的时候虽然我感动于老公的良苦用心(我以为他是想带我去浪漫呢),还是不太起劲,为了不扫他的兴假装也要去看的。但是我仍然拒绝自己花钱去看,因为根本无此必要,因为我想党买了这么多单,我混得再差,这事上拆个白党应该不成问题。机会终于来了,老公单位包场了。杯具的是票都拿回家了我却因为前几天莫名其妙地吃坏了(同场饭饭的其它人全没事)连着拉了三天,脚软到走不动而被迫放弃。天意啊!到此为止我想我就不要逆势而为了,为了安抚老公的情绪,我同意花自己的钱去看。

在电影院里,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一向极度爱面子有泪不轻弹的老公突然泪奔了,吓得我赶紧找纸巾,手忙脚乱中先给了我平时用来擦汗的小毛巾,后找到了湿巾和纸巾才收拾了场面。但是我本人看得很是兴高采烈。一出来小芋头给我电话定晚上吃饭地方的时候我还激动不已地告诉她,一定要去看看。因为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而是一部政治片,用我最喜欢的鲁迅的话来说,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知道老公是心疼一块极品翡翠不小心掉地上碎掉了,但我觉得这块玉是被掉在地上的。后来老公回家上网查阅近代史,果然如此。而且必须要更正一下的是影片中说沈剑龙写借花献佛,史实是鲜花献佛。因为剑龙其实也是才华横溢(看他写的诗和一手好字就知道了,那时的才子真是多啊,一个花花公子都能写那么好的毛笔字,现在很多童鞋钢笔写字都是连看懂都有点困难)并且他很爱之华,只是他这只鞋不合之华的脚,所以他想让之华穿上一双她喜欢的鞋。只有这样,之华才会舒服,这鞋一合脚了,走路就轻松了,身心就愉快了,干啥都欢了。事实也是如此,瞿同学和沈同学一见如故滴成为好友,杨同学和瞿同学恩爱有加,瞿同学对沈同学和杨同学之女-独伊视如已出,独伊称他为好爸爸,独伊心痛好爸爸的咳嗽外语那一段我比较感动。不过最感动的是瞿同学雕的那一个堪称一绝的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有你,足已。在瞿同学看来,杨同学啥都好,不一定要这么美,智慧足已,不一定要这么智慧,勇敢足已。当风吹乱她的发她试图梳理的时候,他说,乱不一定不美。所以,同学们哪,心美,一切都美。我还是相信爱情的。不管谢、张之流怎么闹。

不过说实话,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我很羡慕他,他真的功德圆满,要美人有美人(这美人还不是个花瓶是个知己,就象小凤仙身在风尘却是蔡锷的知音),要江山有江山,有才华有信仰。连他的敌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舍得他,敬重他,开枪绝不能打脸。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但是我觉得这个敌人真的很奇怪,为啥要对秋白同学这么好泥,只要他自动闭嘴出国就放过他(要换我,能出国让我干啥都行),如果他不想出国待在国内也行,只要换个名字就可以做他最爱做的学问,和他最亲爱的之华轻松愉快地走完剩下的路。他坐牢简直就象疗养,居然还能写书,写了居然还能留下来让今天的我们看到,死前所提出的所有无理要求全部无条件满足,他想穿他老婆亲手缝的衣服就穿,连钮扣都没给他没收(说不定这个可疑的钮扣是传递什么情报的东东呢,不没收至少也要熔掉好好检查检查),走上刑场之路上还唱着反动的国际歌,简直让敌人颜面扫地。这那是杀人啊,简直就是成全。只是苦了之华同学,不但要孤独地走完剩下的路还不得善终。我想瞿同学最后在狱里的时候也觉得对不起之华了,他倒是圆满了,可他保护不了之华了。以他之IQ居然以为人家砍了草会放过根,真是愚蠢之极。居然还有人说他是才子。

看完这部电影连同前面一部党买单的电影我真的很开心。我欣喜地看到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山外高人正淡定滴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偿地、默默地勤力工作。社会再怎么变自然法则不会变,人性的共震点是永恒的,当你看到不平自然会怒,表面的火可以压下去,但压下去的火终有一天会变成炸弹,所以骆驼死的时候都以为是稻草害了它。精神永远高于物质,当你成就感所带来的深层次快乐能取代愉悦感所给你的满足之后,你就省钱了。

而且革命也有可能通过教育不流血地完成,那些即得利益者忽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官N代富N代一定不可能和我们平民用平静快乐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所养大的童鞋们抗衡。这点日本人在十几年前早就看到了,我依稀记得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有一个早期的剧场版就曾经讲过相似观点(具体哪一部实在不记得了,要好好查阅的,太费时间了)。

《秋之白华》是部好片子,最好的是导演和编剧,都是高人。最烂的是演员,只有一个是好的--董洁。(那个男一号的演技实在让我午饭也少吃很多,连累他的成名作《山楂树》我下到电脑里了都不想看了)虽然它没有票房,但一定会在将来被拿出来翻炒。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一)

溅满淡月的幽径,在氤氲的湿气里,蜿蜒而又艰难的盘曲。我用那零零碎碎的目光漫不经心的向前张望,月光的身影,好像没有尽头,今夜有风,把一些往事,吹散在记忆的城池里。拾起来,脑海里有重现这一个或浪漫或凄凉的革命爱情故事。

在这一片深沉的土地上,沾满了多少人无畏的鲜血!又藏着多少人的爱情啊!

我总相信,若为有缘人,即使素不相识,但千里跋涉,总会相见。

杨之华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女儿。瞿秋白也有一个尽管病重但彼此深爱的妻子。两个人各有各的家庭,一个生于浙江,一个远在上海。两个人相聚甚远!战争,或许并不总是充满着鲜血。这一回他化身为月老为杨之华和瞿秋白牵了红线。

出生贵族的杨之华,一腔爱国情怀孤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学,只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看,多么善良的人啊!上帝总是公平的,他会认真地审判每一个人,惩恶扬善是上帝的法则。秋白便是上帝给之华最大的恩赐。

战争从未停止,鲜血仍在流淌,在这个连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的年代,他们各自拥有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矢志不渝,同仇敌忾。

有一些人因为美貌而一见钟情,有的人因为才华相互吸引,而杨之华恰是欣赏瞿秋白的高尚的人品,博大的智慧和高雅的气质!浪漫不只是烛光晚餐,而是当我喜欢你的同时你也喜欢着我。秋白与之华正是两情相悦感受着恰到好处的浪漫。

在只有血腥和炮火的年代,这份爱情的结晶便为这个低压的生活添上一点色彩。但如《阿甘正传》所说:生活便如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味道是什么。两个人刚尝到爱情的甜蜜,便被一颗不含糖的巧克力涩了嘴。俩人还不及享受幸福的婚姻,就被反帝反封建的战争拉回了残酷的现实。他们抛弃了可以用躲避换取的安逸,果断投身于革命之洪流,甘做革命先驱,为人民翻身、民族振兴而奔波。这是他们爱情之伟大,是革命之伟大。国共关系破裂,瞿秋白被国民政府抓捕。

国民党人总是希望能从共产党人嘴里套出什么。然而他们遇到的是瞿秋白——一个只会高昂着头颅不屈服的人。尽管遇到再多酷刑,秋白的心依旧那么坚定,就像对妻子的爱永不减退。国民党能有什么办法呢?国民党人的心从来没有向善过,所以死神走向了秋白。

秋白之于国民党小卒,气节犹如夏莲之于沤泥。在秋白内心深处是他灼灼光华透明清澈的灵魂。他身着一身高尚纯正的衣赏,坐在那一片白花深处。他的双眸扫落生命最后一次光艳。无情的风吹打着他的衣角。他微微一笑用尽生命最后一份色彩勾勒着对之华的思念。几声枪声过去……秋白倒下……闭上眼睛,让我们倾听热血之风自生命之中呼啸而过,凌厉而流畅!仿佛能听见秋白对之华说:恕我先离去了。

悲歌落幕……

更悲的是之华,她要一个人默默的守着这份想念孤老终生。春风可以吹散嫣红翠绿却怎能扯断之华对秋白的款款依恋…

世上能有几个人能坦荡无畏地面对无情的厮杀?秋白,可以!共产党可以!那些拥有执念的人,可以!这份革命终修成正果。让那些苦命鸳鸯,死而无憾。让地上的鲜血培育出爱国之民。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份浪漫,终究化作鲜血,聚成美丽的革命爱情。

石大的寒风依旧,刚温的故事却已老去,但一代革命之心永不凋谢!

作者:理学院 数学15-2班 王洪梅

《秋之白华》观后感(二)

烽火中的秋之白华

文/贾珊、吴凡

2月2日下午,第七党总支开展了《秋之白华》影片赏析活动。这部影片介绍了共产党人瞿秋白及其夫人杨之华短暂而辉煌的革命岁月。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作为革命伴侣,共同承受了种种残酷考验。作为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同志组织城市工人运动,唤醒受压迫的国人,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秋之白华,来源于瞿秋白的一段话,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影片中的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叶,无不渲染着清丽唯美画面,结合着如油画般的光影变化,使一切都蕴含了情感,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情时而跌宕时而平顺,以杨之华所作的回忆录掀起整个过往。这是一场革命爱情故事,有烟雨江南,浪漫邂逅,也有革命运动场面,炮火交错。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烽火乱世中,为了追寻共同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的两人,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江南水乡的墨色小镇,青年杨之华的革命之路从这里启程,从离乡背井到上海求学,从参与工人革命到与沈剑龙离婚,杨之华表现出了新思潮下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在上海大学邂逅瞿秋白,划开了她内心的一波涟漪。掌心的红印,印证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爱人的誓言。她摒弃世俗和家族的压力,和瞿秋白同志走到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丈夫瞿秋白一起经历了伟大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革命情缘。

在苏俄留学过的瞿秋白,在那样一个别无选择的时代里,并没有迷茫,而是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路线,义务反顾选择了一个没有退路的人生。留洋归来,风华正茂,他没有选择富足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最危险也是最光明的道路,即使革命失败,自己受左倾错误路线的迫害甚至被排挤出政治局,他都没有心灰意冷,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不管世事如何发展,与当初所想偏离了多少,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面对历史的洪流,秋华二人无法把握,注定分离,但就算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也在那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冬夜送别的大雪中、在一起返乡的船头上、在莫斯科皑皑的雪地里,看到过对方年轻而忧郁的脸庞。革命者的爱情,在朝夕逝去的生命中,在烽火炮垒的残破山河间,愈显伟大。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选择了做革命的先行者,用有限的精力去完成大义,牺牲了个人感情甚至生命,让人震撼、感动、敬佩、折服。

《秋之白华》观后感(三)

4月23日晚六点,经济院的同学到学生事务中心观看红色电影——《秋之白华》。它讲述了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为了劳苦群众的解放和利益,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杨之华孤身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求学过程,杨之华结识了思想先进、博学多识的瞿秋白。在听瞿秋白讲课的过程中,杨之华被瞿秋白的智慧、学识以及气质所吸引,渐渐开始崇拜甚至爱慕瞿秋白,相反和自己的丈夫沈剑龙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过了不久,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病去世。杨之华终于下定决心向瞿秋白表白,在给丈夫的信中提到了"离婚"二字,这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杨之华向瞿秋白表白,而瞿秋白也早已对杨之华暗生情愫,两人于是情投意合。

随着与帝国主义者的斗争激化,两人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的喜悦,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在32年4月一次反围剿的突围中,瞿秋白不幸被捕。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反动派多次威逼利诱,希望让瞿秋白投降。但革命立场坚定的瞿秋白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在193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瞿秋白面带微笑走向了刑场。

影片过后小编采访了经济院的同学。在被问及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时,同学提到当时的革命者能再那样艰苦的条件还能坚持战斗,非常令人佩服。

是啊,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乱、安定和谐的社会里,没有经历过国家危亡,腥风血雨的时刻。但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一直沉溺在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中,缺少风里来,雨里去的磨练。势必会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现在有多少人还怀着这样一份热情投入学习和工作?如此一来,国家又会如何?我们观看红色电影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不要忘记我们享受的丰富资源,是由先烈们的鲜血换回来的。

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新世纪的我们手中。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坚实的实力铺垫,才能将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一)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我看了这个影片最记忆尤深的,在多少个午夜梦回之际,那对深情相拥的身影仍徘徊在脑海。

影片开始就展现了一个唯美画面,杨之华坐于船头,绿水古屋缓缓而过。前半部分是杨之华的《回忆秋白》,叙述了两人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守。后半部分则是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叙述了瞿秋白从被捕到就义的过程,还插叙了回忆了两人婚后生活,其中有甜蜜但更多的是心酸。

特别喜欢剧中优美画面,仿佛为了渲染两人那得之不易,相守亦难的爱情。青郁的水乡小镇、原味的传统戏曲、静谧的林间小湖、苍劲的中华书法、屹立的跨海大桥、飘飞的祭奠纸花、漫山的刑场花丛,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又胜似一幅画。略带磁性的吴侬软语传达着两人爱情的缠绵悱恻,仿佛天上人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岁月,携手走过一段时光,就已是难得至极的福分了,至于和"谓我心忧"的人白头偕老整个一生,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峰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没有交汇出绚丽的火花,但却平淡而真实;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见了却错过了,或是遇见了相守了却最终分开了,但却将那一段曾经携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点亮全部生命的光芒,这是在与"知我者"白头到老的神话之下,可期的能触碰到的最美最珍贵的故事,而"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是经典。

在那动乱的革命年代里,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纯,纯的让我想起都会一阵心痛,痛他们相守的时间那么短,痛他们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有妻,一个有夫,却偏偏遇上了,尽管是错的时间但却遇上了对的人。整部影片围绕两人的爱情展开,因为爱情,一切只为了爱情,秋白的儒雅、帅气、绅士,之华的温柔、美丽、大方,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爱情故事。

革命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若不是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他们去做时代的先行者和真理的殉道者,他们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但是,生命的短暂或是精力的有限,从来都不是情感的对手,而这正是情感的伟大之所在。所以,革命者的爱情,才能在残破的山河间,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中,在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的怀抱里,萌发而出,并生长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探索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情感丰碑。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他们已不在,但,他们的爱情还在,精神还在,在我们心中。

《秋之白华》观后感(二)

有一种爱情,没有甜蜜的语言,没有华丽的承诺,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如橘子花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浓烈,不扑鼻,但却永远沁人心田。

影片《秋之白华》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为了劳苦群众的解放和利益,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杨之华孤身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求学过程,杨之华结识了思想先进、博学多识的瞿秋白。在听瞿秋白讲课的过程中,杨之华被瞿秋白的智慧、学识以及气质所吸引,渐渐开始崇拜甚至爱慕瞿秋白,相反和自己的丈夫沈剑龙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过了不久,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病去世。杨之华终于下定决心向瞿秋白表白,在给丈夫的信中提到了"离婚"二字,这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杨之华向瞿秋白表白,而瞿秋白也早已对杨之华暗生情愫,两人于是情投意合。为了向杨之华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瞿秋白还特别做了一个印章,上面刻着"秋之白华"这四个大字,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但他们二人并不沉溺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的光明未来而奔波。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因为革命而开始,他们的家庭也因为革命而不存在了,为了革命,他牺牲了,为了革命。她终身未再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爱情真谛。

我被他们平淡却又深刻隽永的爱情深深地感染,为他们执着的爱情所感动。他们的爱真挚感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沉溺于爱恋的甜蜜中,在革命面前,他们仍能抛弃掉小家的安逸,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尽管知道有一天会永远不"再见",但是他们没有惧怕,而是淡定和坦然。正如瞿秋白在片中对杨之华所说的:"瞿秋白,杨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让观众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纯爱史诗,唯美传奇的魅力,才让我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神伤,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

我为他们的爱情感动,同时也为他们的革命精神而感动,特别是瞿秋白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以及对妻子的日益思念时,却仍是那么毅然,他那大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每一个人。193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瞿秋白面带微笑走向了刑场——一块美丽的小山坡。瞿秋白被鲜花环抱在其中,虽然死神已经离自己不远了,但瞿秋白还是面带微笑地说了一句:"此地甚好。"就连行刑官也被瞿秋白的气质打动了,特别嘱咐不要打他的脸。十几颗子弹一齐射向瞿秋白的火热的胸膛,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绿草和白花,然而致死,瞿秋白脸上都带着灿烂的微笑。瞿秋白赴死的坦然和潇洒固然让人心生敬佩,年轻的生命、不凡的才华、执着的追求以及憧憬的生活都随着秋白在青山绿野中含笑倒下而结束,结束得令人心痛!可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妻儿的眷恋更能让人体会到他整个人的全部。追随和陪伴这样温情的君子,杨之华何其幸运!失去这样睿智的人生导师和精神伴侣,之华又是如此的不幸的。革命者都有亲人、至爱,但从成为革命战士的那一天起,他们的情便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心里,不仅装着爱国之情、战友深情,也同样装着真挚、浓郁的亲情和爱情。他们的情,是伟大与平凡、粗犷与细腻的交织。秋白之华,他们的红色情怀,值得后人世代敬仰;他们的精神高地,值得我们永远地坚守!因此我们又是何其的幸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举着伟大的旗帜,推动着我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进,为我们赢来了一个美好的明天。

《秋之白华》观后感(三)

— - 人格魅力的完胜

201*年7月10日

江湖传言《建党伟业》的票房必需通过某个既定值才让上《变形金刚Ⅲ》。我们曾经的80后小美女同事为此苦恼不已,她向我表示为了能早日看上《变Ⅲ》考虑去看一下《建党伟业》。我当时说,我是不会也不用花自己的钱钱去看《建党伟业》滴,只要党想做的事,一定能够做到。果然几天之后《建党伟业》的票就发下来了,伴随而来的还有《秋之白华》。我只知道是讲瞿秋白的爱情片。我是个不爱学习记性又不好的童鞋,由于自身家庭经历对政治又极度厌恶,不爱看报也不敢看强大的新闻联播,国家领导人就认识老胡和温家宝总理,对近代史更是稀里糊涂,只知道瞿秋白是常州人,长得比较帅。但是我不喜欢演瞿秋白的那个男演员,所以拒绝看。后来听说网上传言这片子是讲共产党人如何挖人家墙角滴,我又来劲了,可惜那时免费的票已经过期了。再后来听说《秋之白华》在党这么帮助下票房都很惨淡,看过的同事说她中间都睡着了,一觉醒来居然还没完,我又没兴趣了。

所以当从来不爱看电影的老公突然灰常积极滴要带我去看《秋之白华》的时候虽然我感动于老公的良苦用心(我以为他是想带我去浪漫呢),还是不太起劲,为了不扫他的兴假装也要去看的。但是我仍然拒绝自己花钱去看,因为根本无此必要,因为我想党买了这么多单,我混得再差,这事上拆个白党应该不成问题。机会终于来了,老公单位包场了。杯具的是票都拿回家了我却因为前几天莫名其妙地吃坏了(同场饭饭的其它人全没事)连着拉了三天,脚软到走不动而被迫放弃鸟。天意啊!到此为止我想我就不要逆势而为了,为了安抚老公的情绪,我同意花自己的钱钱去看。

在电影院里,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一向极度爱面子有泪不轻弹的老公突然泪奔了,吓得我赶紧找纸巾,手忙脚乱中先给了我平时用来擦汗的小毛巾,后找到了湿巾和纸巾才收拾了场面。但是我本人看得很是兴高采烈。一出来小芋头给我电话定晚上吃饭地方的时候我还激动不已地告诉她,一定要去看看。因为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而是一部政治片,用我最喜欢的鲁迅的话来说,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知道老公是心疼一块极品翡翠不小心掉地上碎掉了,但我觉得这块玉是被掉在地上的。后来老公回家上网查阅近代史,果然如此。而且必须要更正一下的是影片中说沈剑龙写"借花献佛",史实是"鲜花献佛".因为剑龙其实也是才华横溢(看他写的诗和一手好字就知道了,那时的才子真是多啊,一个花花公子都能写那么好的毛笔字,现在很多童鞋钢笔写字都是连看懂都有点困难)并且他很爱之华,只是他这只鞋不合之华的脚,所以他想让之华穿上一双她喜欢的鞋。只有这样,之华才会舒服,这鞋一合脚了,走路就轻松了,身心就愉快了,干啥都欢了。事实也是如此,瞿同学和沈同学一见如故滴成为好友,杨同学和瞿同学恩爱有加,瞿同学对沈同学和杨同学之女— - 独伊视如已出,独伊称他为好爸爸,独伊心痛好爸爸的咳嗽外语那一段我比较感动。不过最感动的是瞿同学雕的那一个堪称一绝的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有你,足已。在瞿同学看来,杨同学啥都好,不一定要这么美,智慧足已,不一定要这么智慧,勇敢足已。当风吹乱她的发她试图梳理的时候,他说,乱不一定不美。所以,同学们哪,心美,一切都美。我还是相信爱情的。不管谢、 张 之流怎么闹。

不过说实话,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我很羡慕他,他真的功德圆满,要美人有美人(这美人还不是个花瓶是个知己,就象小凤仙身在风尘却是蔡锷的知音),要江山有江山,有才华有信仰。连他的敌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舍得他,敬重他,开枪绝不能打脸。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但是我觉得这个敌人真的很奇怪,为啥要对秋白同学这么好泥,只要他自动闭嘴出国就放过他(要换我,能出国让我干啥都行),如果他不想出国待在国内也行,只要换个名字就可以做他最爱做的学问,和他最亲爱的之华轻松愉快地走完剩下的路。他坐牢简直就象疗养,居然还能写书,写了居然还能留下来让今天的我们看到,死前所提出的所有无理要求全部无条件满足,他想穿他老婆亲手缝的衣服就穿,连钮扣都没给他没收(说不定这个可疑的钮扣是传递什么情报的东东呢,不没收至少也要熔掉好好检查检查),走上刑场之路上还唱着反动的国际歌,简直让敌人颜面扫地。这那是杀人啊,简直就是成全。只是苦了之华同学,不但要孤独地走完剩下的路还不得善终。我想瞿同学最后在狱里的时候也觉得对不起之华了,他倒是圆满了,可他保护不了之华了。以他之IQ居然以为人家砍了草会放过根,真是愚蠢之极。居然还有人说他是才子。

看完这部电影连同前面一部党买单的电影我真的很开心。我欣喜地看到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山外高人正淡定滴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偿地、默默地勤力工作。社会再怎么变自然法则不会变,人性的共震点是永恒的,当你看到不平自然会怒,表面的火可以压下去,但压下去的火终有一天会变成炸弹,所以骆驼死的时候都以为是稻草害了它。精神永远高于物质,当你成就感所带来的深层次快乐能取代愉悦感所给你的满足之后,你就省钱了。

而且革命也有可能通过教育不流血地完成,那些即得利益者忽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官N代富N代一定不可能和我们平民用平静快乐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所养大的童鞋们抗衡。这点日本人在十几年前早就看到了,我依稀记得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有一个早期的剧场版就曾经讲过相似观点(具体哪一部实在不记得了,要好好查阅的,太费时间了)。

《秋之白华》是部好片子,最好的是导演和编剧,都是高人。最烂的是演员,只有一个是好的 -- 董洁。(那个男一号的演技实在让我午饭也少吃很多,连累他的成名作《山楂树》我下到电脑里了都不想看了)虽然它没有票房,但一定会在将来被拿出来翻炒。

秋之白华观后感汇总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秋之白华观后感汇总”,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秋之白华观后感(篇1)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堪称经典: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单身,一个已婚。两人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相知相爱,为了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商谈离婚事宜,三人关在房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于是几天后报纸上一天登了三条启事:一条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确立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还有一条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成为朋友。这三条启事在封建氛围浓厚的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传为佳话。影片基本上真实地还原了瞿杨这段传奇的爱情,但由于该片表现的是瞿杨一生的爱恋,并且为了给国庆献礼,加入了革命的部分,使得影片的战线拉的有点长,表达得有点跳跃,有些仓促,好像一句话未完又说下一句,不是点到为止的意犹未尽,而是缺少零碎部件的不完整。

为了渲染秋白之华的爱情,影片画面唯美:青郁的水乡小镇、原味的传统戏曲、静谧的林间小湖、苍劲的中华书法、屹立的跨海大桥、飘飞的祭奠纸花、漫山的刑场花丛,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又胜似一幅画。略带磁性的吴侬软语传达着两人爱情的缠绵悱恻,仿佛天上人间。

影片前半部分用了杨之华《回忆秋白》的回忆,顺叙了两人从相识到结婚,后半部分用了瞿秋白在狱中撰写的《多余的话》的回忆,顺叙了瞿秋白被捕到就义的过程,其中还插叙了两人婚后的生活,有甜蜜,更多的是心酸。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杨之华革了自己的命离婚,她勇敢地选择了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瞿秋白,因为爱情,只为爱情,那是个相信爱情的时代,与之相比,今天的择偶标准房子、票子、车子是否过于庸俗,不知道有些人会不会为之羞愧。瞿秋白在党内的历史一直是被低调处理的,不能说他是政治的牺牲品,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确实处于不利地位,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导演有意淡化了那段不能不说的沉痛历史,最悲剧的地方不是跳过,就是用字幕表示,否则该片的悲剧程度将超出观众的承受能力,而现在,观众的注意力从瞿的死因转移到瞿的死,更多的人记得的是瞿死在了鲜花丛中,浪漫伤感,杨通过纽扣辨认出瞿的尸骨,心碎万般,这样不仅避免了触及敏感话题,而且增强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两位主角(瞿秋白饰演者窦骁,杨之华饰演者董洁)的外在形象比较接近历史原型,瞿秋白帅气、儒雅,杨之华美丽、温柔,但两位历史人物内蕴深厚,具有领袖气质,这是普通演员无法诠释的。窦骁资历尚浅,他演绎的瞿秋白尽管文质彬彬,却缺少一种大家的底蕴,仅仅做到形似而未达到神似,董洁版的杨之华也只有表面的柔弱,缺少柔弱背后那种女性领导的坚毅。但总的说来,两位演员的演出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革命的时代浪潮,一位悲剧的领袖人物,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秋之白华观后感(篇2)

《秋之白华》,一部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浪漫与真实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写意的手法如散文诗歌般将革命先驱瞿秋白先生和妻子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描绘出来,平淡的言语,精致的画面,从中又闪烁着革命精神的光辉。

瞿秋白和杨之华缠绵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是显得那样前卫洒脱,可不管怎样,感情的升华与真情的流露足以让人感动。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如此才华横溢英明大义的瞿秋白,美丽温柔中又不失倔强勇敢的杨之华,这样完美的结合,让多少人羡慕他们的爱情!那个在外白渡桥上的黄昏,那段没有第一人称的彼此表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指人心。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一起;因为革命,他们彼此相依。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秋之白华那枚鲜红的图章印记,印刻着只属于他们的爱情。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胸针,伴着他们的爱情走过历史,走过他们的爱情岁月。

瞿秋白先生在着作《多余的话》中的这段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在表达他内心坚定的革命情怀的同时,我们为何不可将它理解成,他对于这份爱情的珍惜呢!

没有过多的缠绵情话,无言的眼神交汇,贯穿在这份革命的爱情故事中。杨之华对瞿秋白的每一个细小体贴的动作,生活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情节,此时无言胜千言,此时情话非多余。那枚小小精致的铜扣,锁住的是他们的爱情,锁住的是平静外表下那颗炽热的心!这样的故事太过唯美了,美得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不相信这份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

因为爱情,所以爱一直都在

秋之白华观后感(篇3)

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是电影《秋之白华》中杨之华先生的一句独白。

但凡热爱文学之人,总或多或少地有一种名为民国情结的东西存在于脑海。有着先进思想敢于担当名族大义的儒者,新文化与旧文化激烈交碰的火花,寓文采与精神于一体的大量文学佳作,纷飞烽火中革命伉俪的坚韧和他们可歌可泣而又具有浪漫主义的感情故事。过去了百年时光,依旧震撼着世人,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正如上面说到的杨之华先生的独白。虽然历史中的她或许未必真的有说过这么一句话,但是在她心中一定有这样的决绝与情愫曾经萦绕。

在来上海前她其实已经入党结婚,但丈夫对于她理想的不理解以及对她的冷漠,造成了最后杨之华毅然决定离开的主要原因,然而还有一个助因,即是当时她遇见了她的老师瞿秋白先生。

一只小船缓缓划过小河道,载着杨之华和她的救国理想缓缓来到了中国当时思想最为活跃的上海。她在这里求学,瞿秋白是她的老师。她经常给家里写信因为挂念着自己的女儿和丈夫,然而信寄过去却像没了线的风筝,飞得很高很远可不知去了哪,也不可能有回。终于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提笔写下离婚二字。这在当时非常艰难,女人没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然而她做了,这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也开启了另一段泣血的浪漫。

《秋之白华》这部电影拍得很中国也很现代,然而可贵的是导演和编剧虽然选择了中国式的含蓄地表达方式但能让人一看就懂,同样,虽然是现代的视角、现代的演员、甚至是现代式的台词,却没有丝毫脱离民国环境的感觉,反而你更能从这样的方式中明晰地了解到更多任务的内心活动。集中体现在杨之华对瞿秋白表明心迹的这一场戏中。刚刚参加完一个牺牲了的学生的葬礼后杨之华陪他散心,步行至一座跨江大桥上时两人讨论起中国之出路与个人选择的问题。期间杨之华用他这个称谓,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瞿秋白的爱慕之情,最后一句,之华问:那他喜欢她么?秋白说:他不敢。随即长长地吐出一口烟气,画面切换到映着两人倒影的江面,江面被一群飞过的鸥鸟弄得起了涟漪,就好似此刻之华的内心晦暗的色调,被搅乱的心绪。

虽是如此,之华还是决定回家乡与丈夫处理完离婚事宜。就在她在临走前与秋白告别的一场戏中,事情有了转机。只是秋白一句简单的:我陪你去。,整个画面的基调似乎明媚了起来,这也象征了之华心中的明媚。

之后发生的一切极具艺术性,同时也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秋白和之华的时任丈夫剑秋在书房里以诗互表,剑秋希望秋白能照顾好之华,而秋白则望着他,久久不能言语。之华此时走进看到了这一切,眼眶湿润。后有独白言感谢上天对我如此的眷顾。。次日,这三人在报上连发三篇声明,即剑秋与之华离婚、之华与秋白确立恋爱关系、秋白与剑秋成为朋友。这在今天看来多余而又令人费解,但反观今日被视作稀松平常的夫妻离异及因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感受到秋白、之华、剑秋三人凛然的人格魅力和文明到骨子里的真正文明的气息?我想,这才是我们至今为止还在追怀还在纪念他们的缘故。既充满了西方式的自由主义,同时又有传统地中国式的礼让与谦卑。用温文尔雅的中国方式,表达心中炙热的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有着这样一群心如明镜的革命知识分子,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幸运。

当秋白与之华携手按下刻着秋之白华四个字的印章,秋白所言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人一幕被这样浪漫地再现了。曾经以为这是导演编剧为了营造浪漫氛围而杜撰出来的桥段,后来经过细细了解才得知,原来是历史真相。感叹不已的同时,也为他们血液中对生命强烈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热切向往所打动。正是因为多少革命先烈有着这样的执着热望,不惜生命,才有了今天阳光下的我们。无论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不尽如人意的不平,可我们总算因为他们的勇敢而逃离了那个不堪的过往。

秋霜白胜雪

杨花似含愁

以此祭奠那些所有为中国奋斗的先烈们!!

观《秋喜》有感


《秋喜》观后感

有人说电影《秋喜》是电影版《潜伏》,有人问导演孙周怎么看这个比较。孙周打了个太极:两者当然不一样,一个是电视剧,一个是电影。其实等你看完《秋喜》,你会自然明白,除了谍战背景,两者的精神内核绝对是天差地别:孙周在乎的,不是黑暗谍战中的勾心斗角纵横捭阖百智千谋,而是在革命时代不同信仰背景下的人性冲突。很多人从《秋喜》中看出的是信仰的力量,其实孙周的意图并不止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信仰冲突。不同政治信仰的冲突是明线,暴烈而昭昭在目,但隐藏的人性的光辉却更加永恒。

这种人性的冲突与挣扎,通过郭晓冬饰演的革命地下党晏海清与江一燕扮演的侍女秋喜,体现得格外明显。

秋喜有政治信仰吗?

先说江一燕饰演的侍女秋喜。我们首先会想知道,秋喜有政治信仰吗?

片中她的父亲被国民党以宁可杀错绝不放过的精神逮捕杀害,她当然恨国民党的统治,而她喜爱的先生,郭晓冬饰演的晏海清,正是一个信仰共产党的地下党。装着炸药的食盒,是她递出去的;每日她光着脚轻巧的迈上楼梯,可以间或听到先生与夫人的对谈,但片中并没有半点显示她的政治信仰。

对旧世界的仇恨,并没有成为秋喜革命自觉的号角,反而更促进了秋喜这个平凡女子对爱与温暖的需要。在革命风云的大时代里,她不想做刘胡兰,她想做的是先生的女人。无论是红花庭院中的赤裸身影,还是冲到先生身边说爱我吧要我吧的勇敢行径,演绎的都是一个平凡女子在暴烈的大时代中对最后一点人性的爱与温暖的渴求。她是活在意识形态之外的最普遍、最朴素的人民百姓,无论哪个时代,他们都存在。江一燕的演技,轻灵而又热烈,的确挖掘出了秋喜这一角色的深层力量。

如果说秋喜有信仰,毋宁说她信仰的是爱,对先生的爱,对美好新世界的憧憬,对人性永恒不变的美好的向往。

晏海清:政治的胜利与人性的自尊,哪个更重要?

你能想象浓眉正目、一身憨气的郭晓冬可以演坠入无间幽深地狱、在不同身份与信仰间穿梭的间谍吗?幸亏孙周讲的不是阴谋,电影中的郭晓冬饰演的晏海清,是一位纯洁者,他在革命大义的名分下仍坚持保存人性尊严,他不仅仅是一个共产党,一个间谍,更是一个努力保持尊严的人。这种设定恰恰与郭晓冬的形象颇为相符,也让这种坚持看起来多了一分可信。

信仰的冲突在晏海清与夏惠民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也恰恰在多次交锋中表明,他们的差别,不仅仅在于信仰的两极差别。

一个合格的间谍,会对国民党特务头子说出共产党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吗?会面对主子吩咐枪毙一个共党万般挣扎宁愿自杀抗命吗?这就是晏海清,为了政治的胜利,他可以放弃回北京,继续过着活死人般的间谍生涯,可以放弃爱他的女人,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不会违背自己的做人原则。在政治的胜利和人性的自尊这两极天平中,他更愿意选择后者。

而孙淳扮演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夏惠民,他坚持做一个黑暗的国民党特务,可这是因为信仰吗?他忠实执行国民党的破坏计划、捕杀共产党,可他也知道,国民党早已远离了当初的黄埔理想,他走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比如片中他徘徊一会后,开枪打死了愿意跟他去台湾的情人、粤剧名伶惠红莲,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他丧心病狂了,其实这正是他对黑暗未来的一种失望和毫无信心的表现:他不愿意这个爱自己的女人,再继续陪伴黑暗中的自己。

晏海清,河清海晏;夏惠民,惠泽万民。

两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那个黑暗年代中的美好理想,或许也正是这份理想,让他们先后进入了黄埔军校。两人在黑夜的骑楼下,在昏昏灯火下,高唱起《黄埔校歌》,那一刻他们的信仰是一致的现实中他们的冲突不仅仅是因为政治信仰分道扬镳,而是因为一个身陷泥潭不能自拔,而另一个即使满身污泥,却坚持住了人性的宝贵自尊。夏惠民说,我就是觉得你像一个共产党,在这里,共产党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身份的指代符号,更成为那个黑暗年代中坚持美好、并愿意创造美好的理想的代称。

影片的最后,猎猎红旗中,夏惠民跑回来,在海珠大桥炸毁的前一刻,他断了自己的退路,为了再见一次晏海清,或许他就是想再靠近一次,他那黑暗中浸渍已久、已经差不多被遗忘的美好理想与温暖人性。

观《天道》有感:弱势文化下众生的完败


弱势文化下众生的完败

——观《天道》有感

浅水无鱼

《天道》对我人生的帮助很大。12年我炒股开始逐步稳定盈利,其中不乏《天道》对我的启发。

该剧通过王庙村扶贫事件,揭示了弱势文化中各色众生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必然性,此为剧名“天道”。尤其通过主人公芮小丹的死,揭示了弱势文化中的个体妄想成为救世主,不但失败,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此为原著名“遥远的救世主”。

一、王庙村扶贫事件中的丁元英

丁元英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作者着意赞美的人物,其行为代表了强势文化的行为逻辑,其思想代表了强势文化的价值判断。他明知王庙村扶贫事件最终是无果的,但还是精心策划了这一场沸沸扬扬的闹剧。这是为什么呢,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意味着什么呢?

1、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的意义

丁元英扶贫王庙村,其手段是杀富济贫,这是杀气;杀富(富不去)的合理性是存在即合理,济贫(贫不离)的合理性是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这样的行为是痞气。做这件事的缘起是芮小丹要个礼物,想要论证王庙村的贫困是由于其文化属性,但如果王庙村神话般的富裕了,那么其文化属性又改如何解释。丁元英心知肚明王庙村可以脱贫但无法致富,但还是精心策划了整个事件,为的是要开悟芮小丹。他对芮小丹的期望是极高的,为了把玉胞中的芮小丹打磨成璞玉,不惜以王庙村乃至整个音响市场做一个行为实验。所以最终听闻芮小丹自杀死去,心痛到呕血。

撇开这一层表面意思,王庙村扶贫事件对于丁元英本人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的。其落脚点在于丁元英评价人生的那句话,就是除了生存外,生存还要有意义。

映射在为什么生存的意义上,有二点:

一是对于丁元英本人,搞私募基金,在零和游戏中赚别人的钱,甚至是替德国有钱人赚中国人的钱,这在丁元英心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王庙村事件的杀富济贫可以佐证其合理性。

二是对于更大背景下,共产党的行为,为什么现在不搞民主,甚至是毛泽东在内战中的战略,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是合理的。王庙村事件的济贫贫不离可以佐证其合理性。从王庙村的扶贫中我们不难引伸出改革开放的意义,同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放在全中国贫弱国情的背景下,放在严酷的国际斗争现实的背景下,共产党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丁元英基于同样的逻辑判断,提出问题“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的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

上述两个事件对于丁元英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扶贫王庙村可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逻辑,并且让极具慧根的芮小丹从此开悟,对于已经赚到钱又不追求出人头地的丁元英来说,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造就一个芮小丹,是丁元英在精神层面延续下去的重要依托,因为他认定芮小丹是个随性自在的人,品性非常之高,如果能够通彻强势文化的内涵,将有更深的领悟和更大的造化,将对中国的文化属性转变起到推动作用,而这是丁元英本人不擅长的,或者他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2、丁元英其人

很多人对丁元英都有判断,其中韩楚风认为丁元英是个明白人,其他人的评价也近似。只有一个人的判断最为精到,就是五台山老和尚,引出老和尚对丁元英的评价,也是五台山问道事件的一个写作目的。

老和尚说丁元英是: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韩楚风听后,心里一惊。韩楚风对丁元英十分了解,老和尚是不了解的,他读了再多的经卷,也不可能比韩楚风更能读懂丁元英,因为老和尚是出世的,更与丁元英没有交集。这个评价是作者对丁元英的评价,也可能是作者对丁元英的原型人物的评价。三分静气,是说丁元英对物质和社交需求极少;三分贵气,是他对精神和艺术需求极高;三分杀气,是说他把市场解读为零和游戏,杀富济贫毫不手软;一分痞气,是说在为人处世上忽视道德,有些不讲道理,比如对父亲病重的态度,比如面对林雨峰的质问不屑解释。这四个方面完全涵盖了丁元英的为人,丁元英其人,简单而犀利,因为其价值判断体系和行为逻辑清晰所以没有自相矛盾和过度追求,所以简单;因为认识到众生命运的必然性所以摆脱了道德束缚,所以犀利。

丁元英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这可看作是他只认同经验而否定理性,认为经验更接近客观,而理性是不可靠的。也可以说,他更相信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根源在于否定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之充足理由律,否定形式逻辑的以无矛盾律为前提的原理。

丁元英信奉辩证逻辑,其内在需求在于,投资是一个预测不确定性和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如要自洽于动态变化和反复不断的否定,只有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无-有-无有” 三段论的否否肯定律可以解释。对于想要在投资一途上有所造诣的人,应该深入学习这种思辨的方法。传统经济学属于形式逻辑,在微观领域颇为不能让人信服。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形式逻辑破绽百出,所以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单独研究,但仍令人无法满意,比如索罗斯就写了《金融炼金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许多大投资家都是辩证逻辑的信徒。特别要注意的是巴菲特,看似信奉形式逻辑的投资家,实际上却是辩证逻辑的投资理念,绝大多数人都被他蒙骗了。

二、如此完美却悲惨死去的芮小丹

芮小丹青春靓丽,随性洒脱,品性高洁,深具慧根,又敢爱敢为,独立自主,不攀权附势,是个性情中人,无疑是作者心中的上上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价值理想。但就在王庙村事件即将尘埃落定,芮小丹即将与丁元英双宿双飞之时,出人意料的悲惨死去。被炸掉双腿,被毁容,在对丁元英的深深眷恋中,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中自杀而死(按原著),悲惨无过于此!

这是为什么?!作者想要干什么?!

答案是:芮小丹的死去,不是角色行为的必然逻辑,而是作品主题的必然需要。

芮小丹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她是王庙村扶贫事件的发起人,是王庙村在经济上的救世主;一方面她是国家警察,是刑警,是代表国家法律和政权正义的执法者,是对犯罪分子的救世主,在对王明阳的审讯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当被炸得身躯破碎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坚持不能击毙缴械的犯罪分子时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双重身份都表明,芮小丹是弱势文化的人物,是妄图以个人力量在弱势文化中拯救他人的人物。基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弱势文化的批判的主题要求,芮小丹作为双重身份的救世主,她一定要失败,并且付出最为惨痛的代价,就是不得好死。即便她已经自主的抛弃了王庙村经济救世主的身份,并且即将抛弃法律和正义的救世主的身份的觉悟转折期,也必须要为第二个救世主身份而难逃必然的命运安排。

再进一步,芮小丹正在设计着身份的转变,即从前两个救世主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成为另外一个新的救世主——丁元英的救世主,用自己的肉身布施和“一个馒头”来收留这个孤独的智者、不追求出人头地的“大狼狗”。正是失去双腿和毁容后再也无法履行丁元英的救世主这个新的身份,才让芮小丹决定自杀。作品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救世主作为弱势文化的标志符号,作为经济意义的救世主不可行、作为法律和正义意义的救世主不可行、作为个人意义的救世主也不可行。

正因作者对芮小丹的悲惨结局的安排,才最终突显出作品批判思想的主题。芮小丹才是“遥远的救世主”,救世主无法救自己,无法救自己还谈什么救世主?所以不存在救世主,救世主只是无知的弱者的妄想,也是无知的慈悲者的妄为。观者万万不可因为对芮小丹这个完美人物的爱,而忽视了作者通过极力刻画其悲惨死去的命运而揭示的深刻主题。

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下众生的命运

剧中人物并不算多,其中凡是有文字着墨的人物,皆对揭示作品主题有其意义。即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结局,全面完整的描绘了不同人物类型的文化属性决定性。

(一)强势文化下的众生——

1、代表人物:詹妮

职业:赌场老板

人物命运:赚大钱,尽用人才

寓意:赌场老板是坐庄的,暗示坐庄是强势文化的最高形态

人名赏析:德国常用女名,不解释。但可以八卦一下,丁元英在德国期间,很可能与詹妮有过那么一段,两人感情非比寻常。

2、代表人物:丁元英

职业:私募基金操盘手

命运:赚小钱,懂技术,破解了中国的文化密码

寓意:强势文化的执行者信仰辩证逻辑,按客观规律办事,设局而出奇制胜

人名赏析:丁是笔画最简单的姓氏,意指其为人简单;元是“一个元宝不失德行”;英是向某人致敬。

3、代表人物:韩楚风

职业:民营企业老板

命运:权谋上位,风光一时

寓意:有智谋没资本,纵为强者,也只得一时风光

人名赏析:为人有古人气质,长者之风

4、代表人物:林雨峰

职业:民营企业老板

命运:官司失败而自杀

寓意:当竞争优势被击败、市场被瓜分后,强者也会变成弱者

人名赏析:山峰骤雨,林木摧残

5、代表人物:肖亚文

职业:小白领上位民营企业老板

命运:官司胜利而上位

寓意:有智谋,利用贵人和局势,弱者也会变成强者

以上,基本涵盖了强势文化下各流人物的状态特征和角色变化。强势文化以客观规律为判断准绳,它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顶端,遵从这这样的规则:最强者坐庄、设局——具体来说是用资本坐庄、用人才智谋设局,通吃天下。

(二)弱势文化下的众生——

1、代表人物:芮小丹

职业:警察

命运:从扶贫的救世主角色中解放,但未从国家权力的救世主角色中解放,被炸毁容后,因无法实现成为丁元英个人的救世主的角色而自杀

寓意:弱势文化中的救世主,必定失败

人名赏析:芮即锐,为人刚直,锋芒毕露;丹,一片丹心,丹心一片!

2、代表人物:欧阳雪

职业:餐馆老板

命运:从路人甲变为董事长,又从董事长变为小股东

寓意:她是救世主与被救者的双重身份,有成为强者的机会也是无法把握住的,暗示弱势文化中的救主与被救共同者,必定失败

人名赏析:纯洁、刚强的女子

3、代表人物:叶晓明

职业:个体户

命运:有技术,有心机,一度成为总经理,但无胆量,看到风险,主动退股,成为路人甲

寓意:他也是双重身份,同样暗示弱势文化中的救主与被救共同者,必定失败

人名赏析:有小聪明,但终不免一叶障目

4、代表人物:冯世杰

职业:个体户

命运:有技术,不贪财,主动退股,但因其社会关系优势又成为小股东

寓意:弱势文化中的救主与被救共同者,必定失败

人名赏析:世间豪杰

5、代表人物:刘冰

职业:个体户

命运:心术不正,掉入局中,自杀

寓意:这是个被人所不齿的小人,暗示弱势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败

人名赏析:流氓一个,令人心寒

6、代表人物:李铁军等

职业:农户

命运:暂时脱贫,但未来无法致富

寓意:弱势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败

7、代表人物:基督教会众人

职业:农户

命运:依旧贫困

寓意:弱势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败,就算再信仰和期待救世主是无用的

8、代表人物:王明阳

职业:强盗

命运:杀人越货,被捕后从芮小丹得自丁元英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而顿悟,从无救主论者转变为强势文化论者,最终伏法

寓意:王明阳的角色非常重要,大多数人未必看得清楚,他完善了弱势文化中众生的类型,而且是向强势文化转化成功的类型,是对各位重要人物的衬托和对比——丁元英完成了向强势文化的转变并代表了强势文化、肖亚文刚刚开始转变、芮小丹即将完成但还未能完成转变、欧阳雪转变失败——而王明阳虽然仍旧依赖破格获取而不是直接获取,因而不是强势文化而是强盗逻辑,但他作为弱势文化中的无救主论者,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最终更是在顿悟之下迅速的转变为了强势文化论者。正因其完全认同了强势文化,强势文化成了他的灵魂归宿,他才会供出了同伙案犯的信息,为什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竟说服了王阳明,这个道理恐怕芮小丹也未必完全领会;但因作恶多端、未能及时转变为强势文化论者,惜败。从而我们也可以引申的看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名赏析:与历史人物王阳明十分相近,意指是个现代的哲人,但其思想与儒家思想完全相反

以上,也基本涵盖了弱势文化下各色的人物及其终将失败的命运的必然性。令人不禁对号入座,唏嘘嗟叹!

四、强势文化的理论基础及中国的方向

强势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是以客观规律为判断准绳的文化。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其生存哲学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拼的是比对方多一口气。

弱势文化是愚昧无知的文化,是违背事物规律的文化,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的文化。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其生存哲学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

1、信仰基础

对比来看,强势文化的核心在于强者生存。什么是强者?强者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对于一个强者,例如丁元英,他的信仰基础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神即道:神不存在,所谓的神,是人们理解的不可抗拒的命运,而命运实际上是客观规律。

道法自然:客观规律是什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就是不人为。而什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宏观上来讲,是时间、地点、条件,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人文条件可称为文化属性。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能源、矿产、资源、农业、物产等。人文条件从人文环境产生,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看似矛盾,实则说明文化属性的特征:群体意识制约,历史传统制约,因而不变;因其不变,称为属性,简单的分类可以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如来:无所不在,即称如来。客观规律无所不在,自然条件和文化属性的制约无所不在。

如果一个人信仰的是无所不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适应客观环境的人,也就是一个强者。一个由强者组成的群体就会形成强势文化,这样的强势文化也必然造就这样的强者。也就是《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逻辑基础

从逻辑的内涵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又称矛盾逻辑,是关于矛盾的逻辑,其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否肯定律,不但承认矛盾的必然存在,而且承认矛盾是可以不断转化的。辩证逻辑中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切以条件对比关系为原则。辩证逻辑是有矛盾逻辑,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逻辑,更为符合人文社会的特征,更符合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特征,甚至更适应人类的斗争理论需要。

形式逻辑是无矛盾逻辑,是一种静态的、状态的逻辑,其基本原理是: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其性质是:有效性、自洽性、可靠性、完备性,依赖于整个体系的完整的因果关系链。形式逻辑适于对自然世界建模,但无法充分反映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类活动。形式逻辑的比较完美的形式是公理化系统,例如欧几里得几何,所以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大科学家都是形式逻辑的信徒,他们寻找公理化系统中的公理,也寻找自然界的第一推动,他们大多相信上帝的存在——这是思维逻辑决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自然科学领域越倾向于形式逻辑,人文社会领域越倾向于辩证逻辑,则这个国家越强大,越倾向于强势文化。就拿中国历史来演说一番:商朝重视商业,偏向辩证逻辑,取代夏朝;东周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寻求辩证逻辑的治国理念,道家、法家、阴阳家理论盛行,《道德经》、《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或反映这个时期的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道德经》及之前的《易经》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结合的最高理论形态,纵观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到了秦朝,秦国的农业、冶炼和军事等实现标准化,倾向于形式逻辑,推行商鞅变法后政治方面严刑酷法,倾向于辩证逻辑,前所未有的强大,终于统一中国;汉朝弃道家崇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文政治领域从辩证逻辑过渡到形式逻辑,国力转衰;经隋唐,至明清,儒术发展为理学,佛教又与儒教结合,达到人文领域形式逻辑的巅峰,而自然科学领域则受各种条件制约,在形式逻辑上毫无发展,国力渐次衰亡,清末时几千年封建制度一夕崩塌。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期间,毛主席作为辩证逻辑的大家,纵横捭阖,建立新中国;后政治领域的辩证逻辑又大发展,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式逻辑进步较少,甚至向辩证逻辑过渡,终至演变为文革十年浩劫;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即为收敛辩证逻辑,解放生产力即为发展形式逻辑。

再看世界历史:从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欧洲自然科学缓步发展,但因人文领域缺少辩证逻辑的火种而发展缓慢,在其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都与中国差距甚大;到了近代,康德质疑形式逻辑,提出二律背反,发展出康德历史辩证逻辑学;黑格尔吸收康德思想,建立近代辩证逻辑学,即唯心辩证逻辑学;达尔文吸收康德思想,提出物种进化论;马克思吸收黑格尔思想,建立唯物辩证逻辑学,吸收康德思想,建立历史辩证逻辑学。在近代国际政治上,英国人吸收辩证逻辑思想,提出地缘政治学说,其代表为那句著名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德国由于哲学基础好,得天独厚,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力发展形式逻辑,在人文领域大力发展辩证逻辑,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在崛起过程中与老牌法国、英国争锋,引发一战、二战,但两次战败后又成为欧陆第一强国,运用辩证逻辑学也更为纯熟,通过建立欧盟的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在形式上统一了欧洲;美国更是在自然科学的形式逻辑领域执世界各国之牛耳,犹太人的辩证逻辑也深得厚黑学真谛,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观《投名状》有感:兵法人格


《投名状》观后感:兵法人格

今天把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重看了一遍,依然如初看一样震撼。但奇怪的是,我身边的朋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一般。这或许与个人的不同兴趣有关,但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很多东西。

《投名状》讲述的故事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但故事情节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所以不能当做历史来看。影片的名称投名状,相信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林冲在投梁山时,当时的头领王伦要林冲杀一个外人,献其头当做见面礼,表示落草为寇,是为投名状。

影片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无需我多言,各类影评已经说的很多了。我想说的是也是该影片给我的最大启发兵法人格。影片中庞青云多次提到兵不厌诈四个字,然而电影中,庞青云不仅在用兵时使诈,而且在为官时,甚至做人时都常常使诈,我将其称为兵法人格。我们都知道打仗时,胜负只在瞬息之间,所以兵法中十分讲究诈计。而诈实际上就是骗,能够把敌人骗到,使敌人分不清情势,制敌克胜。根据法家的法、术、势之说,诈应当属于术的范畴。两军对阵,孰强孰弱,从整体上看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的势。但势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时空下是相对的,而术则是专以改变成势的条件为务。

庞青云从败军之将到封疆大吏,做人、为官、用兵,处处使诈。而他使诈,并不全是出于私心,有时也是迫不得已。赵二虎、姜午阳以及那些土匪是因为饿肚子而活不下去才投的军。庞青云告诉他们当兵有军饷,但事实上山字营在成立之初完全没有军饷,只是通过攻城抢掠来以战养战。所以,赵二虎说得对,做匪要做最大的匪,山字营实际上就是匪。然而在一次攻城后,山字营士兵狗子等二人强奸民女,庞青云杀一儆百,重立规矩。赵二虎极力求情,庞青云对他说说,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让别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你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大事。最后,姜午阳亲自砍了狗子等二人的头。

苏州一战僵持了九个月,山字营弹尽粮绝,处境极其危险,攻守都得死。迫于无奈,庞青云与宿敌魁字营做交易,承诺打下南京,一人一半,换来了十日军粮。这不仅是诈,而且是在赌。后来苏州守军因赵二虎承诺善待士卒百姓,不战而降。庞青云竟不顾停战协议,射杀四千降兵。而这只是为了节省军粮,以攻占南京。如果说杀狗子是为了整顿军纪,变匪为兵,那么杀四千降卒是为了什么呢?真的是为了让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被人欺负么?不是,原因是他们是兵,不投降是兵,投降也是兵,是兵就会死,是兵就得死。杀降是庞青云兵法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官场、社会的生存之道兵法生存。

打下南京后,庞青云无视与魁字营的协议,独享其功,被朝廷封为两江总督。他在受封时,请求朝廷免除两江辖区三年的赋税,也许这就是他所谓的老百姓不因穷被欺负。然而,朝廷对其猜忌,令其裁军,幷要他处置赵二虎。于是庞青云裁军,幷诱杀了赵二虎。至此,兄弟情义彻底被兵法人格击败,投名状中的兄弟命是命,其他命皆可杀被兵法人格的除自己外,其他命皆可杀所取代。

看完电影《投名状》,我不由想起吴思先生在《血酬定律》中所阐述的生存游戏,即用命换来的利益,所有的规则的元规则是强者生存。其实,我不完全赞同吴思先生的观点,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甚至现在依然是兵法生存,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就是兵法,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需要兵法人格。强者生存只是静态的势,动态的人生需要法、术、势互动,而其关键恰恰就是兵法。

我认为,整部《投名状》最关键的台词就是陈公告诫庞青云的那句要想有所作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而这恰恰是影片中所有人物所追求的目标。从三公到三位结义兄弟,从太平军到山字营,每个人都想好好活着,而好好活着就要杀人,甚至兄弟残杀。兵法人格、兵法社会、兵法政治人人都是兵,人人都会死,人人都可死。尔虞我诈,最后谁都无法生存,庞青云最后被谋杀了。我想即使是太后和位极人臣的三公,最后的结局都会是兵法人格的牺牲品。我以为这是中国国家、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之所在。我对这种人格、社会、政治十分不齿,经常反思自身是否也沾染这种恶习,是否因为私利而损害他人,是否因为公义而背叛亲朋历史教训多矣,如文革期间,就是从整个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中释放个人的兵法人格,导致国家和社会濒临崩溃。

说了这么多愤慨的话,该到亮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了。兵法人格追求的是个体生存,然而人不能在自己的生存之道中徘徊,有些东西应当坚守,甚至用生命来坚守。借用《加勒比海盗3》中杰克船长的父亲、海盗法典的保管者CaptainTeague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Its not just about living forever, Jackie. The trick is living with yourself forever.(目的不在于永久地活下去,杰克。秘诀是你要活出自己的人样)。


观《画皮2》有感:成熟续集的魅力


《画皮2》观后感:成熟续集的魅力

《叶问2》和《非诚勿扰2》票房上都很成功,但是其操作商业目的过于赤裸,导致了观众非常二的评价。其实,华语电影发展到《画皮2》,才算是在续集之道上,找到了些成熟的感觉。因为《画皮2》并非把前作故事狗尾续貂一下,而是从精神传承上入手,把前作中那些打动观众的元素用更新的技术、更瑰丽的影像、更深入的编撰、更动情的演绎来得以复现。观众会通过这部成熟的续集制作中,把曾经的感动再次重温。感动是同样的,不过《画皮2》和《画皮》的魅力的具体呈现却是不同。这才是成熟续集应该实现的效果。

普遍认为,《画皮》的成功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陈坤、赵薇和周迅三人的化学效应、爱情故事所牵扯的社会话题、华美的魔幻视觉等。续集的制作团队显然很清楚自己的成功元素所在。因为在续集《画皮2》里,这几个方面不仅得以最大化的保留,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核心三人组的保留,保证了无论三人被新编一个怎样痴缠的爱情三角,都能发挥出华语圈当下可实现的最高效化学反应。而且不同于前作重点在陈坤赵薇和陈坤周迅这两条边,新作中连赵薇周迅这条边都被挖掘了出来。而且由于双姝效应浓烈,赵薇和周迅的演技也已达事业巅峰期,这条新的对手戏线索,甚至超越了原来的两条,成为了《画皮2》中张力最足、看点最强的环节。以至于从故事角度讲靖公主与小唯本只有戏剧性瓜葛,却被广大观众解读出了更多的暧昧情愫。《画皮2》再次无心插柳,社会话题再次躺着也中枪啊!

不过在我这个刚刚被国产电影制作环境打击了的电影圈新人看来,《画皮2》最大的成熟之魅,在于它对技术层面的追求与实践。不同于其它影片(尤其是小成本)是先考虑技术能实现啥样的效果才去设计啥样的戏,技术达不到的戏就直接删掉或改掉。《画皮2》是先明确自己想要的视觉元素,也就是那几场换皮、冰封等魔幻戏份,以及在特效化妆上要实现到怎样的效果,然后再不惜重金、通过各种关系去全球找最能实现该效果的手艺人来加入团队。从而才有了如今这样,目的明确、效果出众、特色独具的魔幻视觉。以前我们的电影人总是想得到,却做不到;如今《画皮2》告诉大家,想得到,也可以做得到。虽然目前是我们负责想,做的工作还得靠国外的高手,但是总有一天,想和做都可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搞定。这才是《画皮2》技术成熟,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更具有意义的所在。

魅力中国城之魅力乌海观后感


《魅力中国城》是一档由央视主办的大型城市文化旅游竞演节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乌海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8月18日下午,安居佳苑社区邀请今年十中高考毕业生周涛,为辖区未成年人分享她参加《魅力中国城》现场录制观后感,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她说:虽然我只是拉拉队中小小的一名成员,但是现场史万钧书记在第一环节《城市初见》中以城市主政者身份向全国观众推介乌海的那种震感的感觉,将影响我日后的学习、生活,并且、我也会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

此次活动有即将步入大学的高考毕业生、有刚升入初中的或还在上小学年小一些的学生,周涛以敢于无处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做开场,通过《城市初见》、《城市味道》、《城市名片》三个环节的讲解,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她说:现场以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向嘉宾评委和现场观众展示了乌海的特色,我相信,凡是观看了这期节目的广大观众,无不会记住我乌海美丽的乌海湖,甘甜的葡萄酒,以及乌海的城市魅力和活力,整个过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全神贯注,仿佛融入了其中。

活动最后,社区副主任宋玉兰来激励大家,你们现在是幸福的,有良好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回馈关心你们的人,做社会有用之才。

此外,我市竞演节目将于9月2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播,之后还将在央视综合频道重播。届时,居民朋友们可通过电视观看乌海之美。

观陈黎华事迹有感学习陈黎华事迹心得体会


信仰即是力量 ——观陈黎华事迹有感

供稿:福清监狱 李斌龙

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收看了省女子监狱陈黎华的事迹,同为监狱人民警察,我深感一股力量蓬勃有力,这股力量由陈黎华内心坚定的信仰向我们传递而来。

信仰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陈黎华的丈夫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公公是国际货轮船长,都常年在外。2007年,婆婆患尿毒症,在找到合适肾源前,只能靠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陈黎华一边细心照顾婆婆,一边抚育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每天凌晨4点30分她就起床,每天忙到深夜12点才能停歇,周而复始在家、医院、单位三点一线间来回奔波。没有坚定的信仰,她如何挺过这些磨难?

信仰唤人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祸不单行,婆婆手术成功后,陈黎华因操劳过度,自己又换上胃癌。然而,她在切除三分之二的胃,接受5次化疗的痛苦折磨后,提前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坚定的信仰,她的生命怎如此焕发有力?

信仰铸就忠诚,担当方有成就。陈黎华在恪尽孝道、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还兢兢业业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多年来,她积极探索符合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规律方法,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她总结出"感恩教育法"、"母爱教育法"、"宣泄教育法"等20多种方法,教育和感化了300多名女犯和50多名顽险犯,使120个破裂的家庭重燃希望,使200多名女犯走向新生。没有坚定的信仰,她如何肩负重担,在探索治本安全的路上踏实前行?

苦难检验人灵魂的坚强与软弱,坚强的灵魂在巨大的苦难中仍能昂然屹立,软弱的灵魂在寻常的苦难中也会一蹶不振。有信仰的人在漫漫的人生征程中,因灵魂有所归依而坚定有力。没有信仰的人,其灵魂只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浑浑噩噩地飘荡。

没有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没有崇高信仰的有力支撑,怎能步履坚实,怎能历尽苦难,淬火成钢?"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正是共产主义这般坚定的信仰唤起陈黎华,唤起无数监狱人民警察的万丈雄心和伟大激情,信仰的力量由之而生。

心中要有信仰,脚下便有力量。陈黎华的信仰也是我们的信仰,让我们以陈黎华为榜样,始终保持监狱人民警察的党性不动摇,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让共产主义信仰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更踏实有力。

观真实之泪有感


真实之泪观后感

故事纠结万千,最终给出了一个结局,如果仅仅是为了看故事,那就太可惜了,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让人向上的思想,日本的故事大都以这种中心主线为主,将人们引向面对,这以我个人猜想应该和日本高压的社会生活方式有关,使得人们会渐渐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逃避成了社会问题,那故事作者们自然就要引导大家走出彷徨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们都得到了什么,其实要是概括下,大家都得到了成长与面对生活的勇气,不过每个人又都大同小异。

故事中有3位背景悲惨的角色,比吕美6、乃绘、纯,三人都有失去的亲人,家庭都不完整,尤其是比吕美,她的背景是三人中最悲惨的,双亲亡故寄人篱下,没有任何可以交心的亲人,只能自己面对一切,如果单以背景和成长方向看,她是故事里最坚强的,不过也是最脆弱的;乃绘和纯失去了外婆,母亲貌似在外打工(是也不是?没有交代清楚,或者我记不清了),父亲下落没有交代,单亲的可能性比较高,不过他们两人互相依赖,尤其是乃绘,在纯的保护下完全封闭,不知世事,所以也没有办法面对人群,这点纯很早发现,成了纯最头痛痛苦的事情之一,他们虽然互相支持,可是这个关系因为纯的心意而变的脆弱。

这样就先从乃绘说起吧,乃绘最终得到的是成长与勇气,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可以一个人单独成长,乃绘在故事中因为纯的爱护而拒绝与任何人搞好关系,完全无法替他人着想,使的她在故事中被称为怪人,不过也因为有纯可以理解爱护她,她也并没有完全孤独,这是一种有保护的逃避,一旦纯的保护失去了,乃绘未来的人生会无比悲惨,就如同笼中的鸟儿温室的花儿一样,故事作者要改变这个未来,就让郎出现了,而纯也发现自己的过度保护无法让乃绘踏出面向幸福的步子,抓住了郎这个一线希望(幸福并不是无知无觉,而是懂得痛苦才能珍惜幸福),乃绘则被卷入了一直埋藏在郎身边的感情旋涡中,同时刮起了另一个旋涡将郎的身边撇干净,和郎共同成长起来(蝴蝶效应啦),这个远离人群的乃绘在故事中是得到最多的一个人,也是成长幅度最大的一个人,她得到了心里的成长、勇于面对别人的勇气与许久都忘记的悲伤,同时也就得到了升华的幸福,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自由的人、坚强的人。

再说说石动纯,他和乃绘同样背景,不过为了保护乃绘,他没有完全封闭自己,而是封闭了心灵中的感情,将乃绘的悲伤完全承受下来,造就了无忧无虑的乃绘,所以他虽然有着俊美的外表,却并没有爱情给任何女人,不过也同时使他有了爱上乃绘的错觉,纯应该说和比吕美是比较类似的,表面上平静如镜,内心却在隐隐挣扎,希望打破僵局却不得法,只好希望保持现状,等待救援,这时两个被保护的人接触了(郎和乃绘),于是纯就趁机推波助澜,将这份表面的平静打破,使暗涌的潮流浮上水面,最终纯也面对了自己,有时放开了手让人自己独立去面对反而是帮助了人,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没有人可以背负别人的人生,这里的纯得到的应该说是放手的勇气,他在让乃绘回归社会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回到了社会中,得到了自由。

比吕美背景凄惨,不过她一直用郎这个借口来使自己坚强,可惜这个坚强并不是完全的坚强,因为依赖别人来使自己坚强会因为那个人的消失而崩溃,所以乃绘进入这个领域时美就惊慌失措起来(美一直为了保护郎不受伤害,隐瞒着他们可能是兄妹的这个郎母的谎言,没有安全感和可以倾诉对象的她完全相信了这个谎言并痛苦不已,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爱郎,却又不愿意放弃心中的支柱,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下,使本来应该是如学校里的她一样朝阳灿烂的美在家中变得悲伤沉默,忍受着郎母的白眼和郎保持着距离),她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仅剩的栖息地将会消失,不过随着事情的混乱,美感到这个依赖过于脆弱,开始放弃自怨自哀的自己,重新站起来,将所有悲伤的事情放弃,这样她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坚强,也得到了爱情。

真一朗在这个故事中和前三位有所不同,他没有悲惨的背景,而是一个幸福的人,家庭充裕,又有个在学校八面玲珑的青梅竹马,不过他却彷徨在感情与理想中,他一直憧憬着美,与美青梅竹马的他很自然的会产生暧昧的情愫,如果美的家庭不发生变化,郎和美可能会一直这样平衡的相恋,不过美家庭巨变后美变得悲伤沉默,这使郎无法理解并产生了男子汉的悸动,生性温柔又有些优柔寡断的郎却不敢承受美的悲伤,只能躲在远处观望,期盼,期盼自己可以承担美的哀伤,期盼美可以幸福,这份感情其实就是爱情,只是缺少了爱的勇气,同时郎承受的是理想的挫折,孩子不一定愿意走父亲的道路,继承家业这种事郎并不关心,他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独子的他却被这份家业束缚住了,所以没有勇气反抗的他越发的彷徨,直到乃绘这个不知世事的人出现,乃绘因为纯的保护而并不知道人情与规矩这些导人从正却又容易矫正过歪的事情,勇往直前的她带给郎勇气,使郎给自己的理想插上了翅膀,也在纯的介入中真正理解了爱情的含义,爱情并不是单纯的交往,而是一直使自己牵肠挂肚并希望将自己的一切都与之分享的那个人,真一郎应该说最终得到的是勇气(爱的勇气、追求理想的勇气)。

最终应该说乃绘得到了回归生活的感情,纯得到了回归生活的自由,比吕美得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坚强,真一郎得到了面对世事的勇气。(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同样有失去就会有得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走向享福的垫脚石,也会成为晚年摇椅上的干涩又甜美的谈资)


观《太空之吻》有感


观《太空之吻》有感

2011年1月2日晚上,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太空之吻》专题节目,全程看完了。“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首次交会对接。

电视展现了西安和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演示的图像和嘉宾的介绍。开始心里忐忑不安,对交会对接提心吊胆,直到次日1时36分55秒“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准确无误地亲密结合,指挥控制大厅里传来:结合体运行正常,***运行正常,***运行正常。一个个成功的指令让我的担心消失了和电视中的人一样,我高兴极了一时四十分总指挥常万金向全世界宣布交会对接成功,全场掌声热烈,国家领导人都亲临控制大厅。接见控制、指挥人员。胡总书记也从国外发来贺电。

这次交会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一重大进步,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能独立交会对接的国家,我国的空间站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为中国这次对接的成功而自豪,交会对接的成功,鼓舞着中国人们的心,鼓舞着我们青少年,我们要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爱科学。要学习航空科研人的刻苦研究、精心制造、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争创一流的精神,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的以后报效祖国,


观《太阳之泪》有感


《太阳之泪》观后感

最近《虎胆龙威5》的上映,再加上喜欢Bruce )结果完全不是,这女医生就纯粹是来凑点儿阴柔气的。不然本来就硬度超标的威利斯,还带着一群同样不喝软水的大老爷们,这片子估计会硬到隔牙。而那个总统儿子突然冒出来的时候,还真把我吓一跳。原来片子开头所讲的总统被处决不是介绍背景,而是在做铺垫啊,这、这、这,离得也太远了吧。

本片在拖慢节奏上,非常有伎俩。因此,在我看来,如果抛出那些表现人性的心里刻画以后,单说故事,也就1个小时足以,堪比史泰龙叔叔的《第一滴血4》。那我现在就来开始发泄了,要数落它把一个小时硬生生拉长到两个小时的本事。

第一招:重力渲染离别戏。这招没准儿是从中国学来的吧。依依不舍就是对离别最现实的写照,你哭我哭他也哭,大家抱头一起哭;你走我走他也走,走出两步三回头;你留我留他也留,欲走还留难左右。前半段,共有教堂离别和直升机离别两场离别大戏,纠纠缠缠,把十几个人惜别的表情演个遍,就够争取十几分钟的时间了。

第二招:发掘人性内心戏。还真是不习惯看威利斯玩深沉玩儿到这种地步。可能是《虎胆龙威》里的衰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我看他在那里沉思,以极其痛苦的表情来表现取舍间的煎熬,就想笑,真怕他突然给抛出个冷笑话。不过拜之所赐,才强打住瞌睡的神经。沉思内心戏在片中多到发指,因为营救行动的突变,小队确实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作为小队长,老威多犹豫几次,也就放过他吧。

第三招:按序排队牺牲戏。说队员是排着队牺牲一点儿都不过分。片子里虽然叛军那边来了好多好多人,但却没有像一般电影那样密压压黑乎乎一拥而上。一个小队也只得七八人,自然不能拍出壮阔的战争场面,于是丛林小范围战争成主角。小规模冲突,打得火热,僵持时间也长,虽然不是很血腥,可也算及格吧。只是在正面冲突的最开始阶段,就看到威利斯这边狂开枪,扔手雷,画面里竟然都不出现地方士兵。这也太单调了,明显地在放空枪啊,打的是谁我都不知道。打了半天才看见敌人牺牲,真佩服这几个装备精良的战士们。因为威利斯方人数非常少,所以倒一个就得救一个,这里才有些像《黑鹰降落》了。反正死个人,不折腾个几分钟是不行的。

片子最利索的就是结尾,两架战斗机过来扔几个炸弹。轰隆隆就清净了,怪不得从一开始他们就嚷嚷要空中支援,这玩意儿还真好用。

喜欢游戏的朋友注意了,小队里面有个机枪手,长相酷似《战争机器》里的马库斯。感觉挺好玩儿,只可惜这哥们儿却是第一个挂掉的,遗憾。

最后发现比导演更无耻的其实是我。他能把一个小时的戏拍成两个小时,我却能把三行就说清的牢骚,白活了将近一屏。


相信《观《秋之白华》有感:人格魅力的完胜》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秋之白华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