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坚持读书写读后感

坚持读书写读后感

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3)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3)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 第(1)篇

《事倍功半读书法》读后感

这本书囊括了市面上许多读书方法,比如高效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选择书。也介绍了区别对待读书法,模型读书法等多种读书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部分名人的读书方法。至于你学习哪种,借鉴哪种,就得根据你个人实际情况了。总体来说内容挺充实的。唯独最后一章血型读书方法,不敢苟同。多说一句,我相信血型会影响我会不会招蚊子,会不会容易发胖。但是总觉得血型决定我读书方法,乃至于市面上盛行血型决定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难以赞同。

关于读书,说起来的话就多了。我觉得自己有点比较能分享的心得,就只有快速阅读。关于视线范围我是不大懂,我的方法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就是看书的时候,基本是以段落为单位看。不纠结于字句之间,一整段扫过去,速度自然就上来了。当然,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书。唯一的好处就是,看的快。

关于读什么书,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据说现在人类库存的书有3亿本。而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可能一天写出来的书,一辈子都看不完。换句话说,看的再快,也没有用。比速度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书。一本书好坏是不大容易界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我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却不喜欢看红楼梦。如何选择一本书,就微信读书而言,高评分的热门书,未必适合你。但是如果读的人很少而且评价均很低的书,多半就没有阅读的必要了。

我通常把自己看的书分为四类,有用有趣,有用无趣,无用有趣,无用无趣。而有用有趣的书,是比较少的。无用无趣的书多半也不去看它。有趣的书,可以是广博的,采取泛读的方法。而有用的书,则可以采取精读。

读书这件事情,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习惯。有人喜欢躺着,有人喜欢站着读;有人喜欢朗诵,有人喜欢默念;有人喜欢一边听歌一边看书,也有人喜欢绝对安静专心致志。

你开心就好。

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 第(2)篇

多讀書184:《事半功倍读书法》--秦灵华n很喜欢其中一首诗:n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秉着学习的态度去读,感覺还是有所获得,其中提到了很多读书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特別是中学生,可以多试试哪种适合自己。1.读书法:预读法、略读法、跳读法、错序读法、前后交叉读法、逆序阅法等。2.怎样培养高效阅读的习惯n(1)不要反复浏览。(2)采用“筛选”阅读法。(3)要默读,不要朗读。(4)阅读时,视线应与读物成垂直线,并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多浏览到一些内容。(5)要聚精会神地阅读。(6)提倡有理解地阅读。(7)在阅读中,运用要领记忆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去记。3.托马斯·麦考莱的一次一页法对盖上书就会忘了看过什么的人来说是个练习的好方法。4.丹尼尔·韦伯斯特的方法也很好:n他在读一本书之前,先看一遍目录,读一遍前言,再翻上几页。然后开列这样的几张表:n他期望这本书能回答的问题;他期望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这本书会把他引导到哪里去。5.“SQ3R”读书法n1)Survey,概览,也就是通过阅读要学习的材料的部分章节,比如章节要点、概要、学习目的列表、序言、结语等,对整个资料做个概览,来获得对整个材料的总体把握。2)Question,问题,在正式开始详细阅读资料片断之前,要有明确而简洁的问题。3)Read,读。4)Recite,叙述、详述,试着讲出来。5)Review,温习(应该也伴随有评论的意思)是记住自己所学习材料的必要条件。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我比較喜欢这种,可能是我好奇心太旺盛,读书都读得很慢。7.杰克·伦敦的小纸条法,适合中学生。书中好多好方法,建议中学生可以读上一读。

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 第(3)篇

首先这本书汇聚了很多读书方法,作者也严明不同的书使用的读书方法不是单一的。这里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1.小说消遣类——绝对速读,速度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一目十行,那些具体渲染省略,只看关键字。对玄幻小说还是有在追的,明天更新四章,我要两分钟解决战斗。

2.新的领域类,像狗啃骨头一般细致。首先会准备一张纸,对觉得经典的观点记录,对第一次了解的典故记录,对提及的不理解的词汇事件记录,然后会中途停下来去百度查询。而后会把文章的观点和我之前的一些观点battle,如果相同相似就类比完跳过,如果相反的就会人格分裂的吵架。

3.相关类别的另类速读,时间管理,学习效率这里的书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果发现观点是之前在书里看过的,就跳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东大教我的读书法》读后感400字


花了大概20多分钟读完这本书。读完之后有几个我觉得不错的观点。

1.主动学习好于被动学习。

2.主动学习的源泉来自于好奇心和快乐。

3.知识剩下的东西是智慧。

4.长期记忆通过感知和乐趣等方法加强。

关于快乐学习,我想书面形式最早出现的应该是费曼先生的一本书《发现乐趣》。殊途同归,主要观点是快乐才能长久的坚持学习下去。我觉得,他们说的对!手动滑稽

实际上我觉得与其说是快乐,不如说是特别。包括写小说、运动等,总有一些不愿意做,却继续做下去的事。因为那是特别的。但快乐却是最理想的。

关于第三点,主要说明的是:学习中会有很多知识是可以思考、推断出来的。而这部分就是智慧。但仍然有一部分是要死记硬背的。其实我个人觉得只要你肯多花点时间,要背的东西觉得少到可怜。

早早的我就听说过一句话。问:上大学有什么用?学到的知识又不能用到工作上。答:一门学科就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才是你学到的结果,而不是知识。而现在我明白这里说的思维和智慧值得都是同一种东西。它基于知识,而又超越知识。它就是智慧。

中国书法读后感


中国书法读后感(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2020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2020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2020,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2020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2020,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2020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2020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2020: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2020。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读后感(二)

从去年从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中国书法史到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掩卷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看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起到清代帖学碑学发展而结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重新审视了历代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家,收获匪浅。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视野。记得以前练字2020选字2020帖,还会纠结于某一帖、某一书家写的是不是好,自己学哪家不学哪家。现在看完了书,已经完合没有这样的纠结了。不会再囿于某一书家或某一帖子,不用再去关注和在乎什么一二三四的排名。现在所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帖子和书家去学习就好了。从篆隶古法,到晋韵、唐法、宋意,再到元明的复古,到清代碑学兴盛,从中感悟体味中国书法的大善大美。

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会有两大好处,一是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中有了标准,可以知道作品好在哪儿缺在哪儿,能了解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书法之美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二是在下一步的练字2020中,则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练字2020选帖这事情,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路子选好了,进步的可以快些。

读《中国书法史》实在是一件快事,很久没有这样的看书感受了,一套本应枯燥无味的书籍看得欲罢不能。本书妙在这么大的部头,跨跃了这么长的年代,涉及这么多的人物和法帖,但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废话,包涵的信息量无比巨大。每一位作者都是业界真正的专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信手拈来,字2020字2020玑珠。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的,也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的冰山一角。从每一部分后面所列的参考资料看,想真正的了解中国书法史,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更深广的多。这样的书如何能让人释手,看这样的书,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书法的知识,而更多的还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

目前只是读了一遍,要消化这些内容,也已经就需要下一步在读帖和练字2020中去慢慢体会了。我相信,这也只是个开始,以后我还会不断的去重新读书中的内容和段落,去加深体会。

读好书不亦快哉!!


中国书法读后感(三)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2020法》一文中。沈氏的字2020,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2020,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2020,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一)

时间老人匆匆来了,又匆匆去了,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从那个懵懂的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我学书法也快四年了吧!还记得那时候写的字2020歪歪扭扭,可现在楷、隶、行,三种字2020体都学了,也快该学篆书了。好快好快!

书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点成一字2020之规,一字2020乃终篇之准。虽然不易,一手好字2020,终身受益。书法带给我的好处太多了!

1、学习书法,可以让我静下心来,不管多难的题,我总能一点一点地钻研出来。

2、书法在考试中,也起得很大的作用。每次考试,老师一改就是几十张试卷,如果你的字2020很好,老师一看就心情舒畅,即便有错题,老师也不忍心给你扣分。而且如果作文你写的字2020很好,分数也不会低。

看着一个个字2020跃然于纸上,我不由得生出一种成就感。我要感谢爸爸妈妈,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与鼓励,我就不会坚持到现在,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更要感谢高老师,是她把我一步一步地带入了书法的殿堂。感谢他们!

书法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爱书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二)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2020法》一文中。沈氏的字2020,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2020,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2020,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实用性、艺术性、广泛性、深刻性、独特性于一身。师范念书的时候我曾学习过书法,但那个时候学得不认真,而且毕业后再没写过,早就忘记了怎么用笔。这次教育局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书法培训中,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似乎窥见了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东西。我开始享受展纸蘸墨,运腕挥毫的感觉。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学习书法讲求个静字2020,学习的过程要求环境安静,内心平静。虽然某些着名的书法作品,例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但我相信这与王羲之练习书法时忘我的情境是分不开的。他只有在学习的时候静心地研读字2020帖,勤加练习,才能成为流芳千古的着名书法家。刚开始写毛笔字2020的时候很浮躁,喜欢挑着字2020写,后来却渐渐喜欢上了心由烦躁变成平和的过程。我先读字2020帖,掌握字2020的基本结构,再临摹字2020的笔法,如同小心翼翼的完成一件艺术品。我觉得现代人太需要将传统的书法拾起来了,它没有大动作,不需要大场地,斗室之中却可以使躁动的心变得平静。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我们变成了房奴,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屏幕脸、鼠标手,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变成了啃老族。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我们变得焦虑,失眠。但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奇异的是,体内叫嚣的不安因子慢慢归于安宁,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变得开阔。正因为如此,学校要开设书法课。一方面,让学生写好字2020;更重要的,或许就是让学生浮躁的心得以平静。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习书法还需要个恒字2020。老师指导我们说,平台期是每个练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在平台期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烦,怎么写都没有进步,这时候我们可以暂时不要拿起笔,而是读读帖,等克服了这种烦躁的情绪,书法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很多人就是因为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没有继续坚持,也就中途放弃了书法。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社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价值观正在慢慢丧失,人们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通过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从而抛弃了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黑心棉,过期疫苗,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导致了人们活在恐慌中。然而书法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进步。因此,我希望可以通过对书法的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我们经常说从一个人的字2020上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怀素,张旭的字2020恣意张狂,而他们在生活中也是活得洒脱尽兴。颜真卿为人稳重,他的字2020也十分大气,在稳重中透着一丝傲骨。为人要有人品,作书要有书品。前代论书尤重心法,心法即人品的流露。唐穆宗曾问笔法于柳公权,所得到的答案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书法研创的成败最终在人品。从另一层意义上看,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练习书法就是磨练自我品格,提升人格。在波澜不惊的习书过程里,练习书法的人会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书法可以磨砺人的意志,犹如滴水穿石,能贯通人的思绪。我在临摹《颜勤礼碑》的时候,真的有感受到颜体的大气磅礴,朴拙雄浑,气势恢宏,顿时之间胸襟也变得开阔。

在书法培训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老师的教学态度。每次学习,老师去的都非常早。教学过程中,每当我们字2020写得不理想的时候,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范写,让我们仔细的观察老师的运笔过程,学习正确的运笔、用笔。老师的这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这次书法培训不仅使我的字2020有了很大的长进,同时也令我在精神上受益匪浅。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虽然求艺学艺如此辛苦,林散之却也长期只在地方闻名,直至古稀之年,即年75岁时,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 词·清平乐会昌》因编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才为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所识,"书名初震".

传说启功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见到林散之作品后,为之一震,突然从床上跃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赵朴初先生亦有诗赞曰:"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

日本书道界更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人来画店,偏找我的字要。"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拜访林散之,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名由此传颂四方。

立足古人

林散之声名大噪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却是必然。这首先与其立下的"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的心志有关。林散之言:"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

正是因为有这种誓要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林散之才能"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其苦练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略摘其所言,"我临的魏碑,《张猛龙》最多,有两部厨高";"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1965年,我苦练一年(《礼器碑》)".

学艺途中,幸遇名师指导是林散之书艺大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林散之深感"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于黄宾虹。"正是有感于此,林散之在与后辈交流中,毫不吝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教。例如"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专求形似,所以不能成功。""学碑必从汉开始。""两碑(指《张迁碑》《礼器碑》)虽同为方碑,但个性有别,同时临写,两败俱伤,不能逆规律行事。"诸如此类的经验之谈,对学书者不啻于醍醐灌顶。

林散之以草书成名,书家通过草书的淋漓书写,可以将书法的美质发挥到极致。但草书因为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等的特点,功力不到写出来则易让人觉得"太怪,太狂".因此,要写好草书,对书家既有很高的素养要求,同时,方法正确也很重要。林散之评价其入门老师"范(培开)先生······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他自称:"我的主要精力在写楷书上,草书没怎么写。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自己十六岁开始学唐碑、魏碑,三十岁以后学行草,六十岁以后才写草书。"惟此,终使林散之达到书家的极高境界。

医俗最难

林散之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医俗"最难("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草书因为写得快,更容易"滑俗".林感叹:"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那么何谓"俗"?林却又难以对此加以明确定义,"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要医俗,在林看来,要有三条途径齐头并进。首先,在练书法时要"法乎上":"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在被问到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时,林认为,他们"学的(起步)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其次,要多读书:"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 "读书······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读书是为了"变换气质才能不俗。"第三,要游历广:"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但游历广是要在读书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不然"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

治俗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林散之认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人品即书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多为真性情的人,书法史上的精品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如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等都是真情至性时的"偶得".颜真卿的"《争座位》极为自然,系别人在字纸篓中获得······《祭侄文稿》亦是至情挥洒,无拘无束,出神入化。"颜真卿是如欧阳修所言的"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因此可谓是书品与人品俱佳的典范。南宋宰相秦桧书法功力同样了得,但作为一代奸臣,大德有亏,其书法作品终难登大雅之堂。

突变则败

在当下当代艺术泛滥,"人人可以当艺术家",艺术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语境下,传统的艺术传承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追新逐异成为风尚。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如有书家追求古人书学时的状态,赤膊上阵,狂呼乱叫,挥就丑书无数。还有幼童,在大人们的鼓噪下,在大纸上龙飞凤舞,被人捧为书法神童。更有书家以高难动作来进行书法表演,生生的将书法艺术化为一种杂耍技艺。甚至商人也来凑热闹,写下不知所云的文字,并拍出高价,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时下的急功近利,资本侵蚀带来的浮躁,资讯流动造就外界的各种巨大诱惑,正如林散之所感叹的那样,学书人现在要安下心来"做书奴都不容易。"

林散之并不反对艺术创新,"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他本人的艺术风格也多次发生变化:"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但书法之变"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突变则败矣。"林散之感言:"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书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却也是百家争鸣,名家迭出的时代。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士族大迁移,伴之以佛、道兴盛,玄学流行,因而出现了一批崇尚个性的名流雅士,造就了南方文化的大繁荣,"书圣"王羲之等人因运而生······

而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凡此,都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又是最好的时代。林散之说,要"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当前我们文艺界的多元混沌或许正是孕育时代大家的最好养料。

(此文获得上海宣传系统第二届职工读书节"优秀读书达人"奖)

读后感《书法史话》


读后感《书法史话》

想起自己对于书法的喜爱,是后来才出来的,小时候一直字2024都写的很丑,家里老妈经常催促着我练字2024,但是自己都很不上心。后来高中时有一次,一体育老师,让我帮他写一下某某内容,我就认真写了,哪里想到,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一个美术本科生(当时已经通过美术类考试了)字2024写成这样,实在是不好看,一定要多练习呀,就是这样的打击,倒真是促成了自己和书法的最深厚的缘分了。不过当时对于书法的喜欢都是盲然的,什么是书法,书法到底学什么,书法史有哪些,一概不知道,大学时只是胡乱买了一本自己觉得喜欢的硬笔字2024帖就一通乱写和乱练,毛笔书法就是只知道上书法课时老师推荐的米芾,楷书就是只知道唐楷,对于书法史知识,都很少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当然后来也陆陆续续看一些书法史的视频,或者在网上搜一些书法史的内容,断断续续的将书法的知识丰富起来了,但是经常想找一本书,对于书法史的介绍可以更全面点的,但是难度上讲解上又要浅显易懂的,可以介绍给学生看的。某天无意中翻到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史话》这本书,倒是真的合乎了上面的要求,书里比较详尽的介绍了:中国书法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2024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出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美化书写过程、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还对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介绍。觉得推荐给学生应该是不错的。

然后细细评读《书法史话》这本书,感觉优点是:

这本书不是很厚,便于随身携带,小小的一本书,拿着翻阅也不吃力。价格不是很贵,学生也能承受的起,十几元一本的书。

书里的很多内容,设计的也很用心。首先我不得不提一下里面的标题,对于很多重要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名词,这本书里都会给出一个相应的小标题,不仅吸引眼球,还便于识别和记忆,比如讲到汉代书法,会给出这样的小标题:博大恢弘的隶书大观,讲到张芝,会给出一个这样的小标题:东汉草书第一家;当讲到董其昌时,又给出了这样一个的标题: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当然,书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看时,但是翻到这样的标题处,就已经激起了我无尽的阅读兴趣了,这个到底什么叫做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呢?赶紧一睹为快,观后,才知道,是指董其昌的书法作品是非常的晴朗洒脱、清淡,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意境。

整本书的脉络又很清晰,从先秦书法介绍到秦汉书法一路到清代书法,又可以按照这样的整个书法史的发展流程一路观下来,如果对于某一章节有特殊的喜好,又可以从那一章的一个片段入手,静静观赏、细细品读。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水乳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在每个重要的事情或者人物旁边都会配上相应的图画,: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篇文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商周时期金文的庄严肃穆,庙堂气象,又能看到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僧怀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从中进行解读,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后面所配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书法史话》所书写的那些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凝结于这些笔墨之中,凝结于这些线条的时空之间,从中寻找他们,辨认他们,就可以留住文化,记住历史。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书法史话》,我以为亦颇切近。

《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读后感


《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读后感

读了《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王羲之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人尊称为书圣。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秘诀就在于他的刻苦和专注。他为了练书法,不仅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而且,竟然有一次把墨汁当成蒜泥,蘸馒头吃。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如果王羲之没有那样全神贯注地刻苦练习书法,我们今天就没有办法欣赏他留下来的墨迹了,这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而对于王羲之自己来说,如果没有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一生,也就不会充实、辉煌,而变得懒散、平淡了。

从中联想到了我自己。老师和爸妈经常批评我写错别字,而且字写的太难看,说是由于不专心,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还不服气,觉得那都是正常的,不用太在意。现在我明白了,专心是成功的第一步。由于从小养成了坏习惯,如今,改很费劲,有的时候,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有很美的愿望,但是就是懒于行动。读完《苦练书法的王羲之》,我明白了,成绩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

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一个专心做事,持之以恒的人。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900字通用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关于书法的读后感900字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

我们很庆幸,生在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先哲们把他们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言传口授、以书载道等方式传承了下来,形成了宝贵而又经典的民族文化瑰宝——国学。它不仅蕴藏了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全部的智慧精髓,更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赋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以立身处世之本和精神力量之源。

当我们怀着无比虔诚之心,去靠近这一座座历史长河中的灯塔,去聆听一个个先哲的圣训时,我们也在解决着每个社会人都面临的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到哪去?听圣人言,方知我从何处来;明圣人意,方知我是谁;践圣人行,方知我将去何处。

读书贵在读经典。但相较于现代文学来讲,国学著作普遍言简意赅、艰涩难懂,如《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中常涵盖多轴线、多角度的知识点,不是简单了解就能深入掌握并学以致用,故读书是需要方法的。

古代先哲们早就意识到方法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有过或多或少的阐述。以儒家学说来说,代表作《论语》开篇第一卷就是《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充分展示了“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的儒学思想。而作为孔子后的又一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朱子读书法》对于有志研究或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在方法论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读经典贵在熟读,讲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子云:“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在回答门人询问如何读书时,朱熹直接道:“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又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由此可知,学习国学熟读是根本,精思是过程,而后才会有所得,有所获。

当然,熟读的目的不是要求我们能熟练背诵。像清代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在这个知识范围和层次爆炸的时代,已经不现实了。但若是对古典文学爱好的话,我们还是应该挑几本经典,时刻置于枕前桌上,反反复复阅读,虽不必背诵(当然背诵更佳),但至少要熟。就是当提及某个典故、某个道理,我们能快速地在大脑里、书本里找到。

熟读后则能悟。熟读经典的目的,是从文字中反复咀嚼,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读书,需静心、空心、虚心去读,切不可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批判的眼光”来读古人的书,因主观的判断去影响了客观的探索,则读书可弃也。朱子云: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个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朱子读书法》里第三条:虚心涵泳。虚心,教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不可穿凿附会的理解书中义理。朱子云:学者观书,且就本文上看取正意,不须立说,别生枝蔓。只要能体会、理解圣人语句的本意就好。涵泳,教我们读书同时需重复去读,反复探究,深入体会。很多人不理解胡适晚年为何花数年精力去研究《水经注》所谓戴震抄袭全祖望、赵一清的案件,对此,胡适解释说“我不是研究《水经注》,我是重审一百多年的《水经注》的案子,根据五年之久的潜心研究,他在得出自己结论的基础上,也劝诫文史考据者,不但要时时刻刻批评人家的方法,还要批评自己的方法。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力求达到的层次,当我们深入书者本意,深入那段历史,深入那种社会风情,探索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属于读者悟出的东西。我们无需跟其他读者相同,也不必强求他人与我相似,这是属于读书人的一种自觉性。

能悟后则能用。《朱子读书法》里第四条:切己体察。朱子云:入道之门,是将自己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这教育后人,进入理解圣贤道理的门槛,是将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道理中去,在实际行动去感受它,渐渐与它契合,以致融为一体。先哲们的文章讲述一般都是大道义理,想要将自己悟出的东西能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我们切身加以体悟,这样才能丈量出我们悟出的义理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乃至成长具有足够的正向推动作用。

能用而后出新。朱子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的过程就是从无疑——有疑——释疑的往复过程,是一个修心以安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推陈出新的过程。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如果我们固步自封,那么我们的教育和学生也会固步自封。这就要求我们在将先哲们的思想精髓学以致用后,还需更上时代的步伐,去更新、创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时刻感悟国学之魅力,增长见闻,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力求立身三尺皆为教育之所。《张子语录》中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是为天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胡春林)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2】

时间老人匆匆来了,又匆匆去了,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从那个懵懂的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我学书法也快四年了吧!还记得那时候写的字歪歪扭扭,可现在楷、隶、行,三种字体都学了,也快该学篆书了。好快好快!

书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虽然不易,一手好字,终身受益。书法带给我的好处太多了!

1、学习书法,可以让我静下心来,不管多难的题,我总能一点一点地钻研出来。

2、书法在考试中,也起得很大的作用。每次考试,老师一改就是几十张试卷,如果你的字很好,老师一看就心情舒畅,即便有错题,老师也不忍心给你扣分。而且如果作文你写的字很好,分数也不会低。

看着一个个字跃然于纸上,我不由得生出一种成就感。我要感谢爸爸妈妈,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与鼓励,我就不会坚持到现在,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更要感谢高老师,是她把我一步一步地带入了书法的殿堂。感谢他们!

书法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爱书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3】

读这本书是因为经常听樊登读书,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而读的,他跟很多讲读书的方法不一样,这种读书比较容易接受。

第一这本书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二是选书是一件很重要的,选书的方法有很多种,看名人推荐的书,比如比尔盖茨推荐的书等.……2看书的时候看完的时候一般后面都有推荐选一本书,这种书一般都比较好3看出版社,一般比较好的出版社在你选书的时候就帮你塞选的一遍,所以比较有保证,

第三,樊登告诉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看单一类的书,这样容易形成单一思维,应该什么类型的书都看一哈,这样更容易行成全面思维。

第四看了书,不能看了就看了不然效果就很差,应该试着写出来和讲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加深记忆。

第五:运用思维导图这样讲的时候就不会有一种然感觉你在背的感觉,这样更能提高自己链接能力,和逻辑能力,还有就是写思维导图会有点痛图但是会让你记得更牢固。

最后感谢读书这个习惯,他会让你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4】

《书法有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很多有益的著作。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书法有故事》了。这本书是作者将其为几十位友人创作的书画作品集结而成的,书中不仅蕴含许多汉字造字的智慧、历史典故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还能起到传播并弘扬书法艺术与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的作用。

我对于书法艺术一直都很感兴趣。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悟更加深了一层。我明白,在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之中,书法艺术是其中精妙绝伦的文化艺术产物。它以独特的、无可复加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闪耀了上千年。

书法之美,在于它不凡的表现力。它不像工笔画一般精雕细琢、色彩明丽,也不像水墨画一样拥有多种表现手法,而只是靠着单一的表现手法,仅凭线条去表现情感,这对于书写者的功力要求可见一斑。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与书写者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胸怀于一身,这是书法艺术的特有魅力。

书法之美,在于它律动的音乐感。无论是颜真卿的遒劲豪放,抑或是欧阳询的清丽疏朗,都具备着流畅律动的音乐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能透过线条体会到整幅作品的结构与章法之美。它不仅可以体现出音乐的节奏美感,美术的平面美感,还能让人体会到书法艺术所展现的境界,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书法之美,在于它对练习者长久的考验。书法艺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久的磨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习书法也并非一日之功。名流千古的一代书法名家王羲之,因为长久在水池边涮毛笔,竟然将一池水都染成了墨黑色,方才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5】

《读懂书法》讲述了从“甲骨文”到清代末期书法的特点,和部分历史背景,以及各个朝代的大书法家的著作特点,介绍的很详细。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介绍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它说《颜勤礼碑》笔法雄伟开阔、遒劲方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颜体”。苏东波在《东坡题跋》说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而颜真卿的行书,更是出神入化,完全脱离二王藩篱,随意挥洒,奇趣天成,所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颜真卿的变革,影响所及,不仅是唐代书法,而且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我还比较喜欢这本书对《张黑女墓志》讲解,《张黑女墓志》原名《张玄墓志》。但是因为避清朝康熙帝玄烨,只好改称《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不少用笔像行书,结字微扁。

这两个字体都是我学习过的,通过对颜体和《张黑女墓志》的练习,感觉到两个字体有很大区别,一个写的要很严谨,一个写的就随意一点。原来练习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写自己的,不去看字帖,有时候我在写一个笔法,会写成上一个笔法的特点。以后我要克服之前写不好的地方,用心临帖,努力写好。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6】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后感400字!

书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书和不适合自己的书,一本书读完自己觉得有所收获,那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有用的

之前读过一些书,那些书中自己觉得有用的,也会在读的过程中用心去记录;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书中的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也一直在探索,研究如何能够让自己读过的书更多的保留在大脑中,而不是随着时间逐渐忘记;读过次数之后发现,书中的读书方法很适合自己:

1、读书过程的连贯性: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通篇连贯的读下去,省略期间停顿划重点或查资料的过程;

2、温故而知新: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要用大脑回忆书中的知识点,在记忆模糊的地方重新翻书寻找答案;使书中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知识的反刍:读完书后,要把书中的内容与自身大脑知识神经元进行关联,不断刺激大脑,加深印象,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7】

日本人写的书让人感觉有一种踏实感,虽然讲的道理很简单。比如“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踏实地写笔记,并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如果一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

谈及读书笔记时写得很仔细,从选购书籍到看书再到做读书笔记一步步都非常详尽,比如用线条做标记来区分对象,用标签来表示一本书的在读状态……步骤仔细得让人立马撒手能做,最好还是形成自己特有的快速记录符号,就像以前做英文听力时快速记录的代号一样。

作者在书中说,电影观后感也可以写在读书笔记中。但我想读书笔记还是更简单纯粹一点好,就是读书的笔记,关于其他感想之类想写的内容直接写在日记本或者其他笔记可能更合我意。

自从多年前读过佐贺超级阿嬷系列之后,每每读这类日本人写的实际应用类书籍都时不时会自动代入超级阿嬷那谆谆教导的语气,可能入书太深。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愧疚感萦绕在心里,以往读的那些书只是写了下简短书评,感觉印象并不十分深刻,而且现在读书笔记都记在云笔记里,虽电脑手机码字便利快捷但确实不如烂笔头来得踏实,费力费时却记忆犹新。但更重要的是重复,读书并不是只看眼前的这一本书,而是记录下来便于以后复习查找,云笔记如果随时记录能适时复习是不是也能带来和纸质笔记一样的效果呢?再加上思维导图作简单的引导是不是效果更佳?赶紧试试~先清理云笔记!

以下摘录:

1.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列书单讲了很多种方法~)

2.“葱鲔(wei)火锅1式”读书笔记

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3.按时间顺序记笔记,信息一元化

4.重读笔记,固定场景,固定频率。

回家路上写完的书评[微笑]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8】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曾几何时,是否也在听到这句话的时,默默放下手中物件,下决心好好看上几本书,也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奈何时间匆匆而过,回头一看,读过的书还是少得可怜,照这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等到气自华,恐怕也白了头了。

《事半功倍读书法》一看到书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这不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吗?作者秦灵华,中国律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管理咨询师、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这么多的证书竟全是在读研时拿下的,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书总共240页,21个章节,篇幅很短,通通都是干货。不仅详细阐述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重点讲述了5种读书法,如何选书,还分享了名人阅读的方法和血型阅读法。不仅实用又有趣。

一,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从一些小习惯小技巧入手,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的心理。

眼球运动:阅读是眼球运动一连串快速跳动。加快眼球跳动次数,增大眼球跳动幅度,拉大注视点的间距,同时减少注视次数,使视野广度扩大。阅读速度翻倍。

小习惯:1)不要反复浏览。2)采用\筛选\的阅读方法。3)默读。4)视线与读物成垂直线。5)聚精会神。6)抓住关键词,有理解的阅读。7)有目的记住作者的意图和内容实质。

阅读技巧:1)语调阅读也就是有表情的阅读。带有夸张的表情来念,就像是在朗诵戏剧中的台词。在脑子里会建立自己的一些语言模式。2)积累词汇。3)背景阅读即读大量的书。4)段落方法,把每段内容概括压缩成一句话。5)认识到作者使用的结构形式。6)每读完一页,做一次简单回顾。7)掌握关键词。8)略读方法。

阅读的心理要求:要了解阅读的愿望和需要,动机不同,兴趣不同会直接影响阅读。6个要求:1)纯洁的心境。2)渴求的心欲。3)安静的心绪。4)明确的心态。5)专一的心力。6)乐观的心情。

阅读要抓住重点,边读边提问题并尝试回答。以透视的眼光去读书,了解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架构,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二,五种读书法。

1),区别对待法。对报刊杂志,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等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2),模型读书法。预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将以什么方式说。然后带着这个模型在书的“现实”中寻求验证、修正或重构。构建这个模型可以从书的序、跋,乃至书名、目录,甚至书评,介绍等等信息从中获得。

3),先读序文法。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二分:略读正文,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三合: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

4),“SQ3R”读书法:1,概览材料。2,提出问题。3,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认真阅读。4,复述材料。5,温习。

5)五步读书法。1,确定该读的内容。2,明确重点。3,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4,归纳概括。5,每隔一段时间复习。

三,懂得怎么读书,更要知道读什么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书也是一门学问。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想要充分利用,就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鲁迅阅读文艺作品时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所以,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既要泛读,更要精读。如果不泛读大量的书,知识就很难丰富起来的。可只泛读,不深入的专进去显然是不够的。

在\博览群书”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把选取的好书充分咀嚼,吸收,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不仅是诗词,各种经典的著作,都值得反复读,更可以朗诵的方式增强语感。

懂得了读书的方法不够,重点的是加以练习并坚持。不要今天看个够,明天又一点都不看,坚持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看书,书香美人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9】

大多数人阅读时,都会下意识地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接一页地往下阅读,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

阅读,就好比从头开始完成一幅拼图,当你准备开始拼一幅,有几千块小碎片的大拼图时,肯定不会随便捡起一块动手就拼,而要先看清楚最终的完成图,究竟是春天开满野花的草原,还是一艘航行在湛蓝大海中的帆船?

如果你是一个做事谨慎的人,可能还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检查一下拼图的总块数是否足够?以确保自己在拆开包装时没有粗心大意,弄丢一两块。

从头开始阅读一本书,还不算太严重的阅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当属开始正式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试想一下,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肯定不会赤手空拳贸然闯进热带雨林,没有指南针和地图,也弄不清自己的所在位置就出发,那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当我们准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整本书定位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出现问题时,也从来不会把原因归结于准备工作的不足。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0】

阅读《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看到蒋勋的书,是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一排全部是他的书,书名都没印象,倒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以为是美女呢。

再次和蒋勋“结缘”,是去年和网友们一起阅读《红楼梦》,初次学习每天坚持小目标打卡,还不是很习惯,有时候看书看不进或者是太忙碌了,经网友介绍,我去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听,方知蒋勋声音很是动听,他讲的《红楼梦》,先不管对对错错,反正错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听蒋勋的声音觉得是美的享受。再阅读他的文字,也是美感占第一位,总之,蒋勋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阅读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蒋勋这样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书友散他的藏书,有好几本都是和书法有关,我想着,我连毛笔都握不稳,研究书法的书怎么会看得进去呢?不是特别的枯燥么?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偏偏又是给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原来书法是可以这样看的。虽然平时也会去参观书法展览,但是好坏还真看不出,外行看热闹,但是看书法得要假装看热闹,假装自己真的看得懂。还好,我牢记小学美术代课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自己觉得喜欢,就是美。

《汉字书法之美》注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阅完毕的书,哪怕作者专门研究多年.到了读者那里,能领略个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没有耐心练字,看到“九宫格”,方想起平时根本就没留意练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来不是九宫格,而是米字格,问了问偶尔写书法的人,他说九宫格是学画画的,这又让我语塞,我也不好提蒋勋。

看了这本书,倒是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民国名人的书信真迹,忍不住感叹他们的书法真好,字写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书《书法,18个关键词》里说,有些人练书法只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练字练成书法家,所谓的“字写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状态。

我们现在习惯了手机打字,手指再拍屏幕里涂涂画画,自然就对笔墨生疏了,偶尔想重温童年的回忆,毛笔也拿不动了,拿得动也心大了,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写了几天字,觉得写不出“美感”,就觉得太难了,也不会有出头日,干脆又放弃了了。可能也是因为美颜相机用多了,习惯了被点赞,可是字写得丑却无法变美,自然也就放弃了,甚至也不觉得街上统一的美术字招牌的丑陋了,既然电脑能设计各种字体,就不要书法艺术了,就这样,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汉字书法之美》不知能不能改变一下大家的心态?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1】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死亡游戏》,讲的是警犬拉拉制服一头疯狂的大象阿瓦隆的故事。

在阳光马戏团里,阿瓦隆是一头聪明的大象,会摇铃、推车投篮、踢球、跳舞和吹口琴。母象伦娜是阿瓦隆的伴侣,它们同台演出,形影不离,相亲相爱二十年。母象伦娜去年生病死了,今天正好是伦娜的忌日,阿瓦隆看见一个打彩球,上面有伦娜的气味,所以它才到街上去伤害人。

大家赶紧报警,想抓住阿瓦隆,但是阿瓦隆力大无穷,大家无可奈何,准备一枪把它送上西天,但又舍不得。警犬拉拉主动请缨,所以主人就让它去试试。

拉拉勇敢地上前阻止阿瓦隆,但是拉拉阻止不了一头高3米,4吨重的大象,怎么办呢?它仔细观察,发现了大象最弱小的地方,就是它又细又小的小尾巴。最后,拉拉用自己的机灵,勇敢,终于把阿瓦隆引到了铁笼子里。

拉拉真是太聪明,太勇敢了!我对妈妈说:“一只小狗能打败一头大象,太不可思议了!”我要像警犬拉拉一样勇敢!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书籍教人明理,给予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妨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当作读后感的素材,去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

全民阅读悄然兴起,网上开始流行晒书单、晒晒一个月读了多少书,一年读了多少书。

随着晒书单还有一种焦虑也蔓延开来,“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我们依然记不住?”“读书总是记不住,不会用,怎么办?”等等,这样的帖子也是比比皆是。

曾经我也是有疑问,为什么有人说话总是能引经据典,一碰到这样的人总是羡慕的不行不行的。因为我真的就属于那种,“看了那么多书,总是记不住”的一类人。

最近遇到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本阅读法》,本书介绍了一元笔记法,通过“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吸取书中的营养,达到得心用手地运用的目标。

奥野宣之

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把读书分为五个阶段: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并按照五个框架来理解这五个步骤,全部纳入一本笔记本进行管理。

展现在笔记本里分别是:

随想笔记:感悟、不要进行分类,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购书清单:电视广告、书评报道、书的推荐版块、朋友的推荐等;

报道的剪报: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各类广告、作家名人的采访等;

读书笔记:摘抄、写读后感、贴腰封等内容展现在笔记本里。

而最后的“活用”是一遍一遍的重读,定期重读读书笔记,在重读中展开思考,融会贯通。

1选书:随时竖起天线,收集信息。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记录“随想笔记”制作购书清单,这是选书的第一步。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列清单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意识到读这本书的目的,在不断列表的过程中,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选书,重要的是看平时收集的信息,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准备各种标签,随时记录下瞬间的思考,马上记下来,尽可能多地捕捉,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

作者奥野宣之在书中特别提到“帮自己找书的枢纽书”即书里推荐的书。因为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是有限,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经历了重重筛,大多都是对作者研究的主题或认知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通过作者梳理出的书籍脉络,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对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购书:利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买。

因为有了前面的“购书清单”,那么购书就不再迷茫,不管你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根据‘购书清单’指名购买,都能够大大提升购书效率,节省购书时间。

3读书和记录:

通读、重读、标记、“葱鲔火锅式”笔记

作者提出读书毕竟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作者给出流程结构式的读书和笔记的方法和步骤:按照通读、重读、标记这三个步骤把一本书的重点内容筛选出来。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重点内容被筛选出来后,“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便隆重登场

读书笔记当然少不了三项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强调的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可以按照六位数法:如171203(即20xx年12月3日),尽量笔记上所有的日期都统一格式。这样便于后期查找和制作检索目录等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格式和内容其实很简单:摘抄评论

摘抄和评论:重读一遍做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摘抄部分用“〇”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只要记得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好总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可。

这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为写书评打下很好的基础。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也给了一篇这样的读书笔记和参考读书笔记写的书评。书评文章里除了开头和结尾其他全是笔记里的内容稍作修改。

4活用

读书笔记的记录已经是一次阅读的输出。学以致用的读书体验才开始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已经开始。作者说“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而说到活用,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重读笔记。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场所”,那么读书笔记就是在这个场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场所拍照,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有所不同,而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这些照片,对那个场所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

养成重读的习惯

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作者在工作时会把笔记本放在桌子上,感觉思绪进入死胡同或是有些疲劳的时候习惯把笔记本拿出来翻翻看。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读书笔记让重读不再那么困难。通过重读对自己前后的思想作对比,很多问题的答案可能一下子跃然纸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然得到体会。

坚持记录读书笔记,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通过写书评锻炼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单是作为思想的仓库,读书笔记就具备坚持下去的价值。

重读笔记不仅能够让我们学以致用,有了读书笔记有时即使是书扔了,重要内容的参考还可以从读书笔记中找出来。

还能在一遍遍地重读中,发现已经没有价值的书籍,清理书架,瘦身藏书,只有书架上的空位出来,新书才能进来。就像我们的思想,只有通过输入→输出→升华才能完成提升。

按照作者的读书框架分类,详细介绍了用一本笔记本管理读书生活后,作者在最后还附送了读书小技巧,有两个小技巧让我受益颇深。

一是多用参考书,少依赖网络

作者通过参考书调查到的信息更直接、准确,不用担心像网络搜索一样偏离正题或是充满冗余的信息。比如: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词典。

这点体会比较深,我们去网上搜索时,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特别是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耗费的精力更是让人吃惊。

二是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砍树之前要把斧头磨得锋利无比,砍起树来才能省时省力。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要勉强自己正面强攻,要先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再发起进攻。把理解难题的过程或感想写在笔记本里,也是可以促进理解的。

比如在读古典名著或内容较难的书籍时,可以先从入门书或解说版开始,或者各类书籍的图解版和漫画版。比如小学生对于历史书籍看不懂,不愿意看,你可以试试扔给他一本漫画版的历史书。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主要介绍了通过笔记本管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这五个步骤,坚持下来,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解决日常读书的几大普遍难题:怎样选书、怎样读书、怎样吸取书中营养,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建议在读书中对这几个问题有焦虑的人群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阅读。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2)

二十年前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高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改革,如今,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另一种局面:得语文者,得的天下。

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作为一个知名数学家,他却坦言“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

语文好,阅读能力强的人,能够很快地理清数学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阅读能力差的人往往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强大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加强举一反三的能力。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好说到底其实是阅读能力强。很多人说,我每天都在阅读,也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是我的语文还是很差,阅读理解还是看不懂为什么呢?阅读不光是识字看书,《高分读书法》作者西冈一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复读两年领悟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五步之法,从而一举拿下日本京东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西冈一诚高考的时候复读两年,他的成绩一直是很差,所在学校也是一般的学校,很少能考上京大这样的名牌大学,这样的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反思自己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被动的读书缺乏思考力和读解力。

于是作者研究东京大学考试试题,发现阅读能力很重要,作者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掌握了提升阅读的方法,从而在东大的入学考试中,考了全日本第四名,成功进入东大。作者把这个方法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实践整理成了这本《高分阅读法》。

《高分阅读法》包含5个阅读步骤,57个读书要点,6个选书要点,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锻炼在阅读中锻炼我们的5种能力:作文读解力,即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彻的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即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梳理书中脉络的能力。归纳能力,即用简单的话概括全书观点的能力。

客观思考能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应用能力,即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

阅读不光是识字消遣,更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只要掌握了装帧阅读法、采访式阅读法、整合阅读法、检验阅读法、议论阅读法这五种阅读方法,我们学习到的不光是书里面的知识点,更锻炼的是思考能力。

《高分阅读法》不光适合在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也适合所有爱看书的书友们,有一句话说:不读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读书。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3)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曾几何时,是否也在听到这句话的时,默默放下手中物件,下决心好好看上几本书,也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奈何时间匆匆而过,回头一看,读过的书还是少得可怜,照这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等到气自华,恐怕也白了头了。

《事半功倍读书法》一看到书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这不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吗?作者秦灵华,中国律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管理咨询师、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这么多的证书竟全是在读研时拿下的,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书总共240页,21个章节,篇幅很短,通通都是干货。不仅详细阐述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重点讲述了5种读书法,如何选书,还分享了名人阅读的方法和血型阅读法。不仅实用又有趣。

一,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从一些小习惯小技巧入手,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的心理。

眼球运动:阅读是眼球运动一连串快速跳动。加快眼球跳动次数,增大眼球跳动幅度,拉大注视点的间距,同时减少注视次数,使视野广度扩大。阅读速度翻倍。

小习惯:1)不要反复浏览。2)采用\筛选\的阅读方法。3)默读。4)视线与读物成垂直线。5)聚精会神。6)抓住关键词,有理解的阅读。7)有目的记住作者的意图和内容实质。

阅读技巧:1)语调阅读也就是有表情的阅读。带有夸张的表情来念,就像是在朗诵戏剧中的台词。在脑子里会建立自己的一些语言模式。2)积累词汇。3)背景阅读即读大量的书。4)段落方法,把每段内容概括压缩成一句话。5)认识到作者使用的结构形式。6)每读完一页,做一次简单回顾。7)掌握关键词。8)略读方法。

阅读的心理要求:要了解阅读的愿望和需要,动机不同,兴趣不同会直接影响阅读。6个要求:1)纯洁的心境。2)渴求的心欲。3)安静的心绪。4)明确的心态。5)专一的心力。6)乐观的心情。

阅读要抓住重点,边读边提问题并尝试回答。以透视的眼光去读书,了解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架构,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二,五种读书法。

1),区别对待法。对报刊杂志,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等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2),模型读书法。预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将以什么方式说。然后带着这个模型在书的“现实”中寻求验证、修正或重构。构建这个模型可以从书的序、跋,乃至书名、目录,甚至书评,介绍等等信息从中获得。

3),先读序文法。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二分:略读正文,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三合: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

4),“SQ3R”读书法:1,概览材料。2,提出问题。3,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认真阅读。4,复述材料。5,温习。

5)五步读书法。1,确定该读的内容。2,明确重点。3,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4,归纳概括。5,每隔一段时间复习。

三,懂得怎么读书,更要知道读什么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书也是一门学问。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想要充分利用,就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鲁迅阅读文艺作品时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所以,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既要泛读,更要精读。如果不泛读大量的书,知识就很难丰富起来的。可只泛读,不深入的专进去显然是不够的。

在\博览群书”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把选取的好书充分咀嚼,吸收,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不仅是诗词,各种经典的著作,都值得反复读,更可以朗诵的方式增强语感。

懂得了读书的方法不够,重点的是加以练习并坚持。不要今天看个够,明天又一点都不看,坚持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看书,书香美人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4)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热播,神仙学霸们的履历让很多人戏称,应该把这档综艺节目改名为《令人自卑的offer》。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王骁;本科北外,硕士毕业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李晋晔;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詹秋怡…

以至于很多人感慨,原本是想来看综艺缓解焦虑的,没想到越看越焦虑。没有名校门槛,就没有敲门砖呀!而来自普通二本的丁辉,虽然硕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但是因为高考一般,被面试官坦言,这样的简历根本进不了君合的面试中。

难道这些履历闪亮,毕业于名校的学霸们真的就是天资聪颖,智商超群孩子吗?普通的孩子就没有机会吗?过去,我常常以为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天生聪慧,不努力努力。毕竟,班级的学霸几乎不刻苦,但是成绩仍然遥遥领先。

直到最近阅读的《高分读书法》,让我实打实地看到逆袭的可能。即使天资平庸,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照样可以逆天改命,考入名校。

而这本书则通过5个读书步骤,6大选书原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孩子们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从而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名校的梦想,让人生少走弯路。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5)

对于读书的好处,再怎么夸张都不为过。古代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有: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能够帮助我们增长见识,获取知识,是公认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该读那些书,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呢?如何选书,成了每个读书人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倾向于读经典书,避免畅销书。总觉得读书就要读经典,这样才显得有品味。

可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脱离了当前环境的经典书,我总是读着读着就放弃了。关于阅读,我最早开始的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本经典的阅读指南。关于心理学,我第一本开始的是《梦的解析》,一本晦涩的经典书。关于商业,我买了一本《认识商业》,一本快600页的商业书……我做的都是买了,然后翻了几页,就没有然后了。

而现在的我,倾向于阅读简单的书和一些畅销书,一本书只有读下去才能有所收获。最近读了《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作者西冈一诚也给出了自己的选书建议,我很有收获。尤其是作者反而建议阅读一些畅销书,从中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通过这些选书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让你收获满满。

《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是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本书分为2部分,高分读书法和6大选书法则。高分读书法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读解力和思考力,选书法则可以帮助读书走出选书的误区,选到适合自己的书。

《高分读书法》的作者西冈一诚,日本东京大学三年级学生。作者在读书时是学渣一枚,偏差值35分的学生,后来觉醒立志要考上东京大学。复读一年没考上,后来通过总结读书方法,再次复读一年,考上了东京大学。而这本书就是作者的选书秘籍和读书方法大公开。

关于选书,西冈一诚有以下6个建议:

1、选择让自己收获满满的书随着自媒体信息的发达,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书中获取知识。与此同时选书就是一个问题,该选择什么书呢?

选择什么书,当然是选择让自己收获满满的书。

选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要与自己当下的处境结合在一起。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学期下来书都是崭新的。要考试的前一周,突击复习,效果反而不错。由此可见,当考试成为要解决的一件事,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同样你可以对当下的自己而言,什么书是必须要阅读的,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收获满满,读什么书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思考力呢?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当下要读的区域,找到适合自己书。2、选择畅销书

说到畅销书,老实说我之前有点鄙视畅销书,总觉得读书就得读经典。畅销书不过是炒作出来的。

其实不然,一本书能畅销,自然有作者的过人之处。也说明这本书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找到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一本书的好坏取决于读书的那个人,而不仅仅在与书本身。同样一本书只要能让你有所收获,就值得一读。不值得一读的书,往往是什么感慨都没有的书。没有人评论,也没有人知道的书,才是一本没有价值的书。

一本书的畅销也说明了当下关注的热点,我们可以从畅销书中找到现在的趋势,进而为下一本书的选书找到方向。可以选择去阅读补充本书观点的书,也可以选择和本书观点不同的书,这些书可以让你的知识面更广。

3、靠谱推荐

我自己读书会看一些名家推荐,对于读书他们比我更有经验。此外网络渠道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书单里有很多不错的主题书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找一些作者在书中提过的书和作者其他的书进行阅读。在《高分读书法》中就提到了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和西尾维新的《恋爱物语》,这两本我很刚兴趣的书,我放在了自己的读书清单里。

4、阅读经典书

就像我上文所说的经典书,这些书籍有着时代的烙印,却超越时代。他们也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经典书每阅读一遍都会有不错的收获。作文很多经典作品虽然存在和当下环境不匹配的情况,但是稍微更新一下依然能在当下时代发挥作用。在当下很多的作品中也能看到经典作品的影子,可以说经典作品是思想的基石。如果能把经典作品的知识理解吸收,你就收获了自己的思想基石,而这是思考的基础。

但是不建议刚开始就阅读经典,比如我就是一开始选择的经典书,反而没有收获。在知识积累不够的情况下,可以从简单的书和相关的畅销书开始,培养读书的兴趣。

5、设立年度阅读主题

设立阅读主题,就是阅读同一主题的2-3本书。

单纯阅读一本书,或者同时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知识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船,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不利于理解和记忆。设立年度主题,帮助我们设立的选择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阅读不同的书。通过对主题进行检验和验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6、直面让你犯难的书

读书和学习都是一件很容易停留在舒适区的事情,如果不及时规避这种情况。很容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舒适区内,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收获更多。

通过分析自己的阅读偏好,可以找到自己的未知领域。去尝试未知区域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的世界。

通过以上6种选书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也可以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全面。

《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的作者西冈一诚通过这种选书方法和高分读书法,实现了从学渣在学霸的逆袭。方法再好,如果不去行动,效果为零。

方法已经给了大家,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希望在阅读的你也能有所收获!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6)

而整本书读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只有学会与书对话,才能真正从我们传统的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东大学生都是主动读书者,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一本书的内容,而会主动和书“对话”或“辩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由此可以学会与书对话,我们也可以实现高效读书,逆转学习困境,让我们阅读速度更快、内容记忆更牢、知识运用更活。那么大家可以想知道如何与书对话呢?书又不是人,它们不会说话啊?确实,在没读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怎么和不会说话的书对话呢?

要实现与书对话,我们就得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通过6大选书法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我们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分步骤介绍了五种能力: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而让我最深刻的是以下三方面:

1、读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作者说东大学生不是强在读解力上,而是强在获取线索的能力上。为此,作者还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

大家不看封面也不看标题,随便选一本书,然后把书打开,任意选一页,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一页内容,如果不能理解,那就先把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看一遍,然后再回看这一页,看看能否理解。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如果我们在不了解书的基本信息和线索,直接去阅读书的内容会看不懂,可当我们返回看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信息后,却基本就能读懂这页内容了。

作者还将这个小技巧命名为“装帧阅读法”,关于这个方法的具体实践步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大家也可以试着运用这个小技巧来解读下这本书的线索哦!

2、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

带着“记者”的思维去读书,这样阅读就变成了“采访”,想象自己在与书籍对话,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加深。那么如何成为“记者”,首先我们要做出记者的姿势。作文那么什么是记者的姿势呢?我们如果看过记者采访的样子,肯定会想到他们都有有个共同点:对,就是身体前倾。是不是感觉很简单。作者还说如果我们把书当成受访者,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地靠近它,拉近我们和它的劜距离,同事别别忘了后背也要舒展开,不要蜷缩着身体,这样书才愿意对你知无不言。

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可能会有人在怀疑,那么就让我们亲自实践一下吧!用正确的“记者”姿势开启阅读之旅吧!

3、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法乎你让你获得真知的知识,而不知识浮光掠影的信息!

关于什么是边读边问,作者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比如我们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会有什么反应呢?通过反应也会暴露出我们平时的读解力。有人会说:“哦,是吗?”有人会说“那我好想渐渐这个帅哥啊”当然,也有人会说:“帅就帅,跟有啥关系。”很遗憾的是作者告诉为我们如果我们是以上三种回答那么表示我们的读解力不怎么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些回答都暴露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全盘接受。而当我们会问出诸如“西冈君是谁”、“他到底是什么样人”、“谁认为他很帅”等问题,那么说明我们的读解力还是很强的,我们不会轻信冲进大脑的所有新鲜,拥有自己的筛选系统和质疑信息的能力。

我们读书时候要做的是对文中内容时刻保持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定要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去“采访”一本书。

学会与书对话,相信我们也会实现从学渣大学霸的完美逆袭,尤其适合对于目前正处于学习困境、想实现名校梦想的朋友是不错的选择,不妨读读这本《高分阅读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7)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8)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9)

阅读《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看到蒋勋的书,是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一排全部是他的书,书名都没印象,倒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以为是美女呢。

再次和蒋勋“结缘”,是去年和网友们一起阅读《红楼梦》,初次学习每天坚持小目标打卡,还不是很习惯,有时候看书看不进或者是太忙碌了,经网友介绍,我去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听,方知蒋勋声音很是动听,他讲的《红楼梦》,先不管对对错错,反正错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听蒋勋的声音觉得是美的享受。再阅读他的文字,也是美感占第一位,总之,蒋勋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阅读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蒋勋这样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书友散他的藏书,有好几本都是和书法有关,我想着,我连毛笔都握不稳,研究书法的书怎么会看得进去呢?不是特别的枯燥么?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偏偏又是给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原来书法是可以这样看的。虽然平时也会去参观书法展览,但是好坏还真看不出,外行看热闹,但是看书法得要假装看热闹,假装自己真的看得懂。还好,我牢记小学美术代课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自己觉得喜欢,就是美。

《汉字书法之美》注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阅完毕的书,哪怕作者专门研究多年.到了读者那里,能领略个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没有耐心练字,看到“九宫格”,方想起平时根本就没留意练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来不是九宫格,而是米字格,问了问偶尔写书法的人,他说九宫格是学画画的,这又让我语塞,我也不好提蒋勋。

看了这本书,倒是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民国名人的书信真迹,忍不住感叹他们的书法真好,字写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书《书法,18个关键词》里说,有些人练书法只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练字练成书法家,所谓的“字写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状态。

我们现在习惯了手机打字,手指再拍屏幕里涂涂画画,自然就对笔墨生疏了,偶尔想重温童年的回忆,毛笔也拿不动了,拿得动也心大了,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写了几天字,觉得写不出“美感”,就觉得太难了,也不会有出头日,干脆又放弃了了。可能也是因为美颜相机用多了,习惯了被点赞,可是字写得丑却无法变美,自然也就放弃了,甚至也不觉得街上统一的美术字招牌的丑陋了,既然电脑能设计各种字体,就不要书法艺术了,就这样,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汉字书法之美》不知能不能改变一下大家的心态?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0)

我看书的习惯多数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很少同时读几本书,那样会有做事做一半的感觉。看过《高分读书法》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并不高明的读书方法。

真正高明的阅读方法叫“检阅阅读法“,就是同时读多本书,这样大脑会同时接受更多的信息,会避免被动读书,而且在阅读时掌握主动权,读书的效果会更好。

一听说同时读多本书,我们会感到很难:同时读多本书,书中的观点会不会互相打架?几本都读不完会不会产生焦虑心理?其实,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做过这种“检阅阅读法“。比如:读书时查阅字典;通过读一本简单的书,读懂了一本较难的书;同时听几个人在谈论对同一件事的观点等。

同时读多本书,我们可以选择“平行阅读法”或者“交叉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记录便签或笔记,这样更容易比较并吸收所读到的内容,可以让自己获得从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也会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1)

从去年从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中国书法史到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掩卷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看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起到清代帖学碑学发展而结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重新审视了历代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家,收获匪浅。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视野。记得以前练字选字帖,还会纠结于某一帖、某一书家写的是不是好,自己学哪家不学哪家。现在看完了书,已经完合没有这样的纠结了。不会再囿于某一书家或某一帖子,不用再去关注和在乎什么一二三四的排名。现在所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帖子和书家去学习就好了。从篆隶古法,到晋韵、唐法、宋意,再到元明的复古,到清代碑学兴盛,从中感悟体味中国书法的大善大美。

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会有两大好处,一是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中有了标准,可以知道作品好在哪儿缺在哪儿,能了解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书法之美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二是在下一步的练字中,则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练字选帖这事情,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路子选好了,进步的可以快些。

读《中国书法史》实在是一件快事,很久没有这样的看书感受了,一套本应枯燥无味的书籍看得欲罢不能。本书妙在这么大的部头,跨跃了这么长的年代,涉及这么多的人物和法帖,但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废话,包涵的信息量无比巨大。每一位作者都是业界真正的专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信手拈来,字字玑珠。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的,也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的冰山一角。从每一部分后面所列的参考资料看,想真正的了解中国书法史,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更深广的多。这样的书如何能让人释手,看这样的书,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书法的知识,而更多的还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

目前只是读了一遍,要消化这些内容,也已经就需要下一步在读帖和练字中去慢慢体会了。我相信,这也只是个开始,以后我还会不断的去重新读书中的内容和段落,去加深体会。

读好书不亦快哉!!

书法比赛获奖感言


我得知自己荣获书法比赛一等奖后,心里非常非常高兴、非常非常激动。

寒假时我就知道有一个钟村镇小学的书法比赛等着我去参加,我必须利用寒假的时间多写多练,几乎每天都写六面字,时间紧张得很。

开学以后,肖老师每天都选一些内容给我练习并作出指导,我写的字终于有了明显进步。

赛后的一天,肖老师对我说:“你得了书法比赛一等奖!”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觉得下次书法比赛我还会拿一等奖,而且我还能写得更好!

最后,我要感谢指导我练字的肖老师和我亲爱的妈妈,谢谢你们!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一)

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二)

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中国书法读后感15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中国书法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中国书法读后感【篇1】

文字的出现本是为了记录语言,而中国文字本身具有的形态美,使得中国书法兼具了。实用与艺术的价值。在历代书家的不断苦练雕琢之下,文字造型与笔法表现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大部分是后人学前人,而如何能够摆脱前人的羁绊,不落入学书法的窠臼,创出属于自己和时代的风格,则是各时代书法家的共同追求。

清代梁巇在《评书帖》中用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概括了各代中。国书法的审美趋势。这一评论除了概括各个时代的书风特色之外,也表明书法家无论如何。模仿前代,他的作品仍然不能摆脱其个人和时代的特色。赵孟頫虽然极力提倡复古、取法。晋唐,然而其作品风格依然是属于元代,与晋唐书风仍有差距,其书法整体上是属于秀润。妍丽、从容娴雅的唯美书风。

一、《中国书法史》中赵孟頫及其书法艺术背景

(一)身世及仕途

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xx年)。根据《元。史.列传第五十九.赵孟頫》的记载: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可知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的后代,与南宋宗室的血脉关系是很远的,仅能说是同。宗,赵孟頫的曾祖父赵师垂、祖父赵希永都曾在南宋为官,父亲赵与眚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临安知府以及浙西安抚使,赵与眚在赵孟頫十一岁时便过世了,从此家道中落,由生母。丘夫人独立抚养赵孟頫长大,十四岁凭父荫在南宋时期出任真州司户参军。

赵孟頫二十三岁时南宋灭亡,直到他三十三岁那年,御史程鉅夫南下江南访贤,赵孟。頫才结束亡国后在故乡的隐居生活,又踏上另一段仕途生涯,此时他早已凭其才华名声大。噪了。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论到赵孟頫时说: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才也。赵孟頫在元廷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算得上中国各代书法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其仕途之所以如此顺遂,部分原因是元代。帝王的宠信。蒙古统治者既利用他宋朝宗室的背景,取信于南宋子民;又借助他的文才,笼络众多的江南名士。不过赵孟頫也并没有损失,元代的帝王及王公大臣,都因他的影。响,对汉文化尤其书画方面的学习有了相当的成果。但后人对他的品评却大多着眼于他出。身宋朝宗室而屈身仕元,如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提到: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如果赵孟頫当初选择不出仕,甚至当南宋亡国时就自我了断,就对家。国百姓有益。南宋亡国大势已定,无力回天,赵孟頫的个人选择对时局不会有任何改变。。在宋元政权交替的时代与其后历朝历代,赵孟頫始终背负世人这样的诟病,因而他在《自。警》诗中说道: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二)元代书坛概况

元代虽然国祚不长,但在书法的发展上却有着不凡的地位。这主要应归功于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赵孟頫主要活跃于元代中前期,但其影响波及整个元代,乃至明清两代,可说。是自唐代以后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学主张复古,并以师法晋唐、追摹二王。为主。受到赵孟頫复古思想的影响,元朝整个朝代书法风颇为一致,可以说绝大多数元代。书法家都笼罩在赵孟頫的书法风之下,鲜有能走出赵氏的格局。《书史会要》中所收录的。元代书法家共有二百四十几位之多,能摆脱其影响开创自我风格的,大概只有鲜于枢与崾。崾了。前者是赵孟頫挚友,草书水平赵孟頫自叹不如,后者在元中主要书法家几全为赵孟。頫的学生辈,如虞集、张雨、柯九思等的情况下,创出自己的风格。元代也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书家。其中除了上述的崾崾之外,其兄回回书法亦佳,此外如耶律楚材、泰不。华、贯云石、余阙等的书法也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们和汉人书家相比可能稍见逊色,但是。也因为有这批书法家的加人,让中国书法更增添了些许色彩。清人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中也说道:元人吴兴首出,惟伯机实与齐驾,文原和雅,伯生浑朴,亦其亚也。。惟康里子山,奇崛独出,自余揭曼硕、柯敬仲、倪元镇,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这段话清楚地指出元代书坛概况,同时也说明了赵孟頫在元代书坛上的地位。

二、书学渊源与书学主张

(一)书学渊源

关于赵孟頫书学渊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明代宋濂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写的。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这一三变说。其。实这种论点只是一种大概的印象,并不是说赵孟頫书学可以清楚地划分成三个明显的阶。段。大凡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其书学绝不会只崇尚一两位古代名家。必定是广泛地学习融。汇,最后形成自己的形象与风格。赵孟頫的书法学确实是从宋髙宗人手的,从赵孟頫的书。迹中不难发现宋髙宗的笔意。中年以后的这段期间是他书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广泛。地临习诸家,上自魏晋,下迄唐代。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智永、李邕等都是他的。学习对象。而且他学习李邕并非晚年才开始。李邕书法其结字较为舒朗,字体方正并呈现。圆融端整之态,极适合书写碑版。赵孟頰任职江浙儒学提举时,因职务之需,书碑作品不。少。如《故总管张公墓志铭》《湖州妙严寺碑记》等。这些作品里,结字平稳端正,中宫纾朗。不仅具有李邕字体的特征,同时还掺杂了二王与智永的笔法,将略带行书笔意的晋。楷融人其中。由此可见此时期的赵孟頫,其书法是兼采各家,并不拘泥于某家某学。晚年。之后的赵孟頫,人书俱老,各家笔意了然于心,信手拈来无不成书,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体的赵体书法也就此确立了。

其实从中国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的钟繇、二王,唐的欧、虞、褚、李邕,至北宋四。家苏、黄、米、蔡乃至南宋高宗等是一脉相传。赵孟頫学以上诸家乃理所当然的事,只是。在书体的运用上各有取舍罢了,没必要严格区分他的书学阶段。毕竟学书最要紧的是用。笔,字体的呈现只是外在的表象,骨子里的笔法才是书法的真髓。学古而不泥于古,正是。赵孟頫能成为继王羲之后的书法集大成者的最大原因。

(二)书学主张

赵孟頫的书法主张,主要在力破宋人古法丧失殆尽、率意而为的书法现象。因此他认。为学书法要从魏晋入手,重拾被宋人丢弃的魏晋古法。而他最为推崇的便是《兰亭》,他。一生中对《兰亭序》不知反复临摹了多少遍,在二次北上大都时获得独孤长老赠送的。《定武兰亭》后,更是时时加以临习。这《兰亭十三跋》便是于此行中在船上写成,而这。也成了赵孟頫最重要的书学主张了。

从跋中可以了解,赵孟頫认为书法是以用笔为上,但是结字也很重要的,不。可偏废。同时他又认为,用笔之法是自古以来都不太改变的,也就是说用笔要遵循。古法。结字用笔与古法这三者便是其书学思想的要旨。从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可见,赵孟頫认为结。字与用笔这两者前者是书法的表象,会因时因人而改变;后者则是书法的本质,是千古不易的。亦即用笔是体,结字为用。

所谓结字,就是指字的结构或称之为结体。写字时并不是只有将笔画堆叠起。来而已,而是要讲求平稳。但是并非把每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的就叫平稳,而是应用各式。各样的笔画将字体表现出来,而且要各具姿态才行。笔画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倾斜也。有端正。如何将这些笔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展现出这些字体特有的韵味来,便有赖。书法家们各自的功力了。所谓用笔就是笔画运动之法也,用笔应该包含执笔、。运笔、笔势与笔意等,笔势要有力,执笔时掌虚腕竖,运笔时要能藏锋如此方能力透纸。背,下笔之前其意念已在心中形成,能做到意在笔先、心手两忘的境界。

三、结语

赵孟頫堪称有元一代执牛耳之大书法家,他以古为源,融古为己,化古为新,后世书。法家中,大概也只有董其昌堪与之媲美。当然对于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如清人杨宾,他就认为赵孟頫的书法造诣比不上宋人。此外还有诋毁其为奴书、俗书者。其实不论是褒是贬,或许都源于对赵孟頫的书法认识不清,或是因情感因素所产生的偏。见。至如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评论:前人评书,亦有偏徇失实、褒贬不公处。至如。赵文敏书法,虽上追二王,为有元一代书法之冠,然风格已谢宋人。至诋以奴书者,李伯。桢之失实也;誉之以祥云捧日,仪风冲霄者,解学士之偏徇也。则相对客观公允。

赵孟頫的《松雪斋集》里有一篇《修竹赋》,其中有这样几句: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我相信,他的书风当同他的文风一般,向往的都是君子之德,如松如雪,如竹如兰,不妨抛开前人对他的评判,透过他的作品感受他雍容闲雅的笔墨意蕴。

中国书法读后感【篇2】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品种,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中国书法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书法也是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因此书法的微妙幽玄,其中的“法”就行成有序一些传承,如钟繇传卫夫人,卫夫人传王羲之等等,非经名师指点,不足以登堂入室。邱振中先生的这部《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就是这样一部传授书法精微技法的书。邱先生的在这部书中传授技法,运用的是显微镜与手术刀的方法。没有如一般书法老师所传授的从字的结构讲起,他首先运用手术刀把字体的结构解剖成零部件,即从书法最基础的线条入手,教人如何区别中锋与侧锋,使转与顿挫,以及达成某种书写效果而运用的方法是如何的(显微镜法),最后内容涉及字的结构章法与动力形式以及汉字构成等,书中观点新颖,角度独特,教学有方,邱先生把碑帖中那些难度很高的技法拆解成若干动作(手术刀与显微镜),让他的学生跟着去重复练习,他的学生在一两周时间内取得人们通常几年都难以完成的进步,方法大似气力,自古皆然。数年前,曾在书店内与邱先生的这部书有一面之缘,当时由于阮囊羞涩而失之交臂,曾抱憾许久。邱先生的这部书,有最最基本的东西,对初学者而言适合在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去阅读,对中级书法爱好者而言,你读完了这部书也许会境界大开,会解决一些困扰你很久的问题,这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中国书法读后感【篇3】

学习书法的首选书籍,他的几个优点!因为学习书法,关于书法的各类书籍最近看了没有上百部也差不多了。

这本书还是要重点推荐一下。他有几个优点是一些市面上书籍不可比拟的。

1.资料的详尽。

学习书法,就必要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中国的书法史和中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血脉相连的。

中国的伟大的书法在历史上的身份不单纯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是单纯的艺人、匠人、工人、技术人等,而是历史的创造者,书法家本身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宰相、官员乃至皇帝本人。这是中国特色常识,这里不列举了。

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是一份重要的附录,时间表,历代重大事件和书法家诞生、重要作品诞生的年代表,要厘清书法发展的进程以及每个书法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这个时间表非常清晰明了,很多纪年记录都没有这个详实。我曾经试图整理一份这样表格,但是发现背后需要巨大的工作量和资料支撑,非常艰巨,我仅仅整理了魏晋部分的书法就已经精疲力尽,然而这里作者把这项艰巨的工作完成了,简明的详实的表格,看上去非常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做过这个整理工作的人非常清楚,这是多么的艰辛。感谢作者的伟大工作,这巨大的工程量就对得起这本书的价格了,哪怕没有前边的内容。

其次,作者引用了历代代表性的作品,都给出了版本最佳、完整的原图,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你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来自己蒐集这些资料,毋容置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家,一次性系统的掌握这些资料,也是要付出极大时间和努力的,我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三,是对原图的内容详细的信息。我们在学书法临帖的时候,你并不能清楚的知道那些书法家都书写了什么内容,尤其很多模糊的草书作品、残断的碑文、无可辨识的篆书古文,而作者把历代著名作品的内容都给了极其详尽的注解,比如《洛神赋》的全文内容等等,这非常难得,你在这一本书里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这些作品的内容,可以对照学习。

所以,这一本书的资料详尽程度是我看过的市面上所有书籍里最良心的版本,原始、详尽、带着无比的耐心,给出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很多资料都是几代人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次完美的汇整。你同时可以了解到:书法历史的进程、原始的杰作资料、杰作的详细内容。这就是资料的详尽。

2.文笔优美,故事叙述生动而且前后有关联、有情感的递进。这个非常有助于阅读,你打开了就愿意一口气读下去,没有傲慢的说教,没有佶屈聱牙的术语,平实而后生动。

3.具有丰富的新鲜资料。作者不但把历史眼光聚焦在书法上,也聚焦了人。他讲述了很多神妙的故事,比如乾隆对待石鼓文的态度,这个故事在诸多关于石鼓文的文献资料里都没有提到过,非常生动而重要的故事。以及历史上最隆重的一次女性的兰亭雅集,中国皇姐还是奇妙,这些故事一般的书法史类书籍很少提及。作者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故事的趣味性,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立体的视角去看待书法在日常生活里的位置和作用。

4.作者的可信。我常说鉴书如鉴婊,曾经看过一本朱姓作者写的书法简明史,充斥着故事会的叙事逻辑,三观扭曲,透过文字都能看到作者一个逐臭之徒的嘴脸,满纸酸朽臭不可闻。

这本书没有这个感受。

作者有很好的背景资源,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便利资料来源,资料讲求传统的出处,不会主观臆断,非常难得。而那本烂书的作者,简直就是故事会加毒鸡汤的姿势。

总之,关于书法,还有不少好书的,比如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陈振濂的《书法教育学》等,以及这一本。强烈推荐。

中国书法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读后感【篇5】

从去年从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中国书法史到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掩卷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看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起到清代帖学碑学发展而结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重新审视了历代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家,收获匪浅。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视野。记得以前练字选字帖,还会纠结于某一帖、某一书家写的是不是好,自己学哪家不学哪家。现在看完了书,已经完合没有这样的纠结了。不会再囿于某一书家或某一帖子,不用再去关注和在乎什么一二三四的排名。现在所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帖子和书家去学习就好了。从篆隶古法,到晋韵、唐法、宋意,再到元明的复古,到清代碑学兴盛,从中感悟体味中国书法的大善大美。

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会有两大好处,一是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中有了标准,可以知道作品好在哪儿缺在哪儿,能了解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书法之美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二是在下一步的练字中,则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练字选帖这事情,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路子选好了,进步的可以快些。

读《中国书法史》实在是一件快事,很久没有这样的看书感受了,一套本应枯燥无味的书籍看得欲罢不能。本书妙在这么大的部头,跨跃了这么长的年代,涉及这么多的人物和法帖,但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废话,包涵的信息量无比巨大。每一位作者都是业界真正的专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信手拈来,字字玑珠。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的,也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的冰山一角。从每一部分后面所列的参考资料看,想真正的了解中国书法史,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更深广的多。这样的书如何能让人释手,看这样的书,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书法的知识,而更多的还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

目前只是读了一遍,要消化这些内容,也已经就需要下一步在读帖和练字中去慢慢体会了。我相信,这也只是个开始,以后我还会不断的去重新读书中的内容和段落,去加深体会。

读好书不亦快哉!!

读后感《事半功倍读书法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坚持读书写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