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8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8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800字

余华的《第七天》此前已经看过了两遍,第一遍在2015年还读书的时候,第二遍是2017年。最近刚好有知友邀请我回答读完的感受。具体内容忘记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确实每一次看完的感想和观点都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了,也更清晰了~

引用一下百度百科对《第七天》的简述: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这里对于这部作品的好坏,我就不做评论了,毕竟,网上有太多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了,无论是褒是贬,应该都已经有人讲出你的心声了~

贬的大多是说我等了七年你给我一个新闻稿件

褒的应该是说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东西

褒贬不做评论,只是写一下看完这部作品后的个人想法和一些感悟,仅为个人观点!

我读的作品不多,但有时候我会好奇,是不是大多写实的作品都会不可避免的扯到“平等”的问题,还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身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里,这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想到的竟然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作品的开始就描述这各种的不平等,贫富分化~

(本来还想分段总结,算了,写不下去了,对于内容,我想我也不需总结了,作者已经用无比直白赤裸不加修饰的手法和语言展现给了读者。)

总的来说就是描写了一个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等这些现象盛行的荒诞的世界。

但可悲的是,我们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竟然都默认了这部作品里面的这个无比荒诞、绝望的世界是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吻合的。

并且对于那些所谓的“荒诞”新闻事件竟然已经不觉得荒诞,而是见怪不怪。那些荒诞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都不约而同的去回避这个现实,活在那个自我美化的世界,有的人看这部作品时候会产生抗拒心理,也许只是因为这部作品把我们一直以来所刻意回避的现实,不加修饰得赤裸裸展示在你们面前,撕开那个美丽的外衣,把你们从那个“美化”的世界中拉回来。

就我个人,有时看到一些荒诞、悲惨的新闻的时候,会刻意得去回避,不去看不去关注。有时候还会骂一句,手机天天给我推送这些负能量的东西搞得我都变得负能量了。我希望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的新闻,我想要活着那个我们想象的“美好世界”当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世界、在这个国家、在这个社会、甚至是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无时无刻不发生着这些荒诞可悲的事情。

那些在谩骂这部作品是新闻稿件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想的:

我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是这样的,这些事件在我们现实当中都是见怪不怪的新闻了,我只想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我不需要你来给我揭露这个赤裸的社会现实,我只想活在那个美化的社会,我需要正能量,我想要看到阳光的东西,不需要你来给我揭露这个冰冷阴暗的现实。因为,我们都做不了什么,改变不了什么~

作品写得很绝望,让人很无奈。但最让人无奈的是,我们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没有能够发出一句“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情、太骇人听闻了”。绝望的是,我们评论它是“新闻稿件”,而不是“天方夜谭”。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之地”,相信多数都和我一样,觉得这一处是整部作品最妙的地方,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中国传统皆以“入土为安”,最怕“死无葬身之地”。作品里的一群人,从生前到死后都是在经历着各种绝望和不平等,对比那些官员政客、财主土豪,他们没有净身,没有整容,没有殓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墓地(真正的死无葬身之地)。而小说最后还是给出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给了他们一个没有贫贱、富贵,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恨人人死而平等的乌托邦。

但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更深意义的嘲讽呢?

小说里面可以有乌托邦,现实生活中呢?

那些有着名贵骨灰盒和几十亩墓地的政客土豪,比起那些死无葬身之地的灵魂更快乐吗?他们需要这个乌托邦吗?

那些现实生活中正在经历悲惨、绝望人生的人呢,会有那个乌托邦吗?

还是说只有死后才能得到平等?

每每看到现实中一些很无奈的事和人,好像也只能叹息一下,然后想起杜甫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1800字


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漠视社会,害怕大都市,远远地避开人群。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别平凡却并不优秀。

很多时候,我如梗在喉,想说想呼吁,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底哪里不对了,真要有人要静下来听我诉说,我说不出,责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执,大家都这样,大家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家都活得挺好, 而你自已也不赖,每个人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痛并幸福着!可是,我还是认为这个社会真的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毁坏了,是人心向这个滚滚的机械化的宠然大物妥协了,佛家说,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间,心妥协了,关进坛子里也能快乐,何况还有这么一个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会,所以芸芸众生麻木的过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谬,都可以视而不见,当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这样就够了,变态的社会自有变态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爱的准则。

看吧!我唠叨了那么一大段也说不明白心中明了的那一个道理,相信读者也看不明白,这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区别,时常对某一位作家怀着感恩的心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走在我认知和行动的前面。比如眼下我要说的余华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泪一直都没有停过,几次哭出声来,要放下书,扑在桌上痛哭出声,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悲伤的喘不过气来,读完一气呵成,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年代给我切身的体验只是,我埋怨那个年代没有让该受教育的我的妈妈得到应有的教育,我的妈妈在该读书认字的年龄学校不开课只教唱红卫兵之歌,因此我的妈妈是个文盲不会读书认字,因此我的妈妈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她的爱令到我喘不气来,却一丁点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代沟,互不理解!

读完上部,我禁不住骂道:这帮***时的畜生,人性本是丑陋的。我想余华也完成了对我 的一次教育吧,尽管***年代的事我早就从各种海外文章中有过更多的了解,也早已和余华一样有深刻的认知。

上部尽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当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毁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个物质贫乏心灵又被极度摧毁的生活里面,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之久,人们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错误,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批斗,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罚这便是生活,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谁能想到那只是一场十年浩劫呢,人们以为就那样一辈子了。可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没有一丝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时常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兰和宋凡平那动人的爱情,李兰在丈夫死后七年不洗头的忠诚,宋凡平为了信守爱的承诺要去上海接李兰拼了命;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读着读着时不时也令读者感动。

对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间惨剧我们都明白那是时代犯的错误,那是政治的迫害。而在下部里,兄弟两人各自不同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是谁给造成的呢?我们说这兄弟俩的命运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争, 不争气的争!

我用差不多与上部相同的时间读完了下部,因为余华在下部里,省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平平的叙说整个时代的故事,几乎是一目十行了。余华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古怪滑稽和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所描写的现实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说的话。

哦!所谓亿万富翁就是这样发家的,余华用李光头这样一个人因为捡垃圾发家真是妙极了!这个社会的财富是过剩的,不停的生产,商品过剩,就是这个商业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有些人没有饭吃,有些人为了孩子的学费要去卖血,有些人却富得钱对他的意义只是一个数字。富足的人们把完好的商品扔进垃圾箱,而穷人的孩子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这就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只是在余华的笔下放大了,爱情铜臭化了,红灯区普及化了,美女都一个样了,单纯的女子变成虚荣的追逐富贵的荡妇,金钱决定着一切,人们像苍蝇追逐腐尸一样扑向金钱,种种的种种让曾经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千疮百孔,爱情何尝不是?

评论说《兄弟》的社会意义胜过了文学意义,我很赞同,而这正是我尊敬余华的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若是没有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个好作家,好作家不会脱离社会埋头写作,好作家所应作的事就是洞穿这个社会的千疮百孔,引导人们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们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0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000字

《第七天》――他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

emmm,看完小说,引发了一个问题,这本书如此批判,真的不会被禁吗?事实告诉我不会,出版五年了,依然卖得火热,丝毫没有要封杀的意思,余华更是延续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逍遥至今。说起余华,很熟悉的一个名字了,看过他三部作品,很吸引人,却再不想看第二遍。原因是先生太擅长写悲剧,悲到我有些招架不住,《许三观》过程很悲,但好在有个欢喜的结局,《活着》,说活着,却都死了,从头悲到尾,《兄弟》更是,不仅悲惨,还TM荒诞。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要向广大群众论述社会现象了,又是我们熟悉的文风,开篇惨,中间惨,结尾惨。怎一个惨字了得?最起码要三个好嘛!

我们仿佛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许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在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新作《第七天》,据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恕我直言,还真是这样,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重复上演,从不间断。官员嫖娼,行政腐败,弃婴事件,就业困难,非法拆迁,交通事故频发,移民出国,卖肾,医疗黑市,袭警,冤案错案,坠楼等等,余先生自己都承认,《第七天》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我一直有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以后可能都不会这么近了,因为再也找不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了” 。

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温暖的世界,正如他所言,“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先生下笔也是狠,不留余地,“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给自己希望,也给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先生的愿景达到了吗?达到了,他确确实实创造了这么一个虚幻的美好世界,但好似还不圆满,看过《第七天》的我们,好像对生活更不抱什么希望了。在这个浮华背后尽是肮脏的社会中生活,难免不被其影响,想要达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又是何等艰难。

网友‘黑条旗永不落’悲怆感叹:只是浓缩再多黑暗,也榨不出一丝光明。可以说是对中国的社会很绝望了,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不十分美好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怀揣着理想,执着前行,因为前方还有光亮,总要给自己更多希望。也祝愿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你们,可以被命运报之以歌。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6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600字

本书是以一个已死之人的回忆与见闻和他灵魂深处的结合,游离在生死离别的分界线。一个叫杨飞的在他死去的七天里面临的和经历的一切细节描述。他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是隔世记忆,斑驳陆离,虚无又真实。他第一天主要讲述生命的逝去。他去殡仪馆准备火葬,在殡仪馆的所见所闻与逸闻趣事,他们相互交谈着,生前富裕的死后也一样风光,生前穷苦的死后或没什么好的墓地,或没什么好的骨灰盒,或没寿衣,或没化妆,什么人该在豪华贵宾区,什么人该在沙发贵宾区,什么人该在普通区,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没墓地没寿衣没化妆的悲催人之一。作者把殡仪馆形容成招待所,彰显着金钱在权力面前的自惭形秽。第二天主要讲他的婚姻。在另一个世界碰上前妻,他们回忆与怀念人世间的种种是非对错,虽然婚姻短暂却也真实幸福过。因他前妻再婚后的不幸,导致在家中浴缸自杀,才会在这个世界再次相遇。生活平淡如水,幻想残酷虚拟,对谁都别要求过高,对生活也别想象太多。第三天讲的是亲情,他是母亲意外在火车上生下并遗落的孩子,被生母辛苦找到被接到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天,住在一起的还有哥嫂姐姐姐姐夫,他们三天两头的吵闹,使杨飞心揪得紧紧的,于是,离开又回到养父身边,后来养父被查出癌症晚期,为了不拖累杨飞,养父独自一人离去再默默地死亡,死后在殡仪馆见到。后面几天纷纷表述的是人间百态。有暴力强拆,在政府强行压制下报喜不报忧,或虚假信息,或隐瞒不报。在小饭馆里,权贵们肆意吃喝赊账,威逼利诱榨取更多利益。为贯彻计划生育,医院强行引产,将27个未成形的婴儿当医疗垃圾随意丢弃河中,李月珍为伸张正义却被阴谋杀害。打工妹为了让男友承认自己买了部假iphone4s跳楼自杀,男友为了赎罪给她买块墓地去卖肾,却死于黑心诊所的刀下。

都说这本书充斥着绝望与沉重,但是在社会中却是真事,或许这个社会正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正在走向一场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线沦丧的背后我感动的看到正是这群死无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坚守着人间最后一片净土,坚守着一种旧事文人的清高甚至迂腐,坚守着没被强权利益所压垮的最后一份骨气。可我偏偏只看到在绝望且沉重的背后让我深深地震撼里面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温馨而揪心的爱情,刘梅与鼠族的辛酸,这里有人间的温暖,那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都是死后没有墓地的安息之人,他们与其他人恕不相识却对每个人来这里的人给予欢迎而善意,我认为作者想告诉读者死亡并不可怕,现实的不公与残酷才是真正的可怕。为了杨飞,养父便与结婚无缘,为了他终身未婚,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血缘。一个没有阶级的世界,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然而,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这种世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作者只能在小说中构造这样一个世界,让那些可怜的孤魂野鬼有个安身之处。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作者借杨飞的口说: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有些人死后是幸福的安心的,他们带着微笑离开。有些人死后是愤怒的不甘的,他们带着仇恨离开。可无悲无喜,无牵无挂,无亲无故的这种孤独悲凉身为旁人都感到悲伤,为他们的孤独而孤独。主角死者穿梭于生和死两个极端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嘲讽政府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忧愁与权势的管束,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书中给人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让读者陷入某种悲伤的情绪中,在这种情绪中反省与思考。

本来想给五星,就因为看这本书让我情绪起伏不平,从开始到结尾一直压抑感到悲凉与凄惨,还有点羡慕那个世界,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9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900字

《活着》至少是活着,面对变迁与艰难后依旧存活着。而《第七天》是一种绝望,是一种面对现实与艰难之后,对死亡失去感觉的失望。

为何如此?因为在那个他们已经离去的世界里,人心冷漠,政府官员随心所欲。种种不公,种种黑暗充斥着整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绝望足以使他们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的恐惧。

小说中的刘梅得知伍超给自己买了一个山寨的手机,联络不到他后,在QQ日志上发布了自杀的时间和地点。然而,网友非但不劝阻,而劝说她换别的方式自杀,免得死在自己家门口晦气。这样的黯淡人心无疑杀死了刘梅,若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温情善意,是否就不会造成刘梅之死呢?

更荒谬黑暗的是,在桥下的水里打捞出了二十七具死婴,医院称这些幼小的生命为医疗垃圾。他们称:“会给予这些医疗垃圾以人的待遇,火化后埋葬。”

黑暗何曾不是无处不在那个世界,当他们死去后,还可以同时快乐地数落着那个离去的世界里的毒大米,毒鸡蛋,毒馒头,假鸡蛋,皮革奶,石膏面条,化学火锅……

余华先生在平实流畅的叙述中,营造出了这样神秘又黑暗的世界,看似荒谬,却揭露出生活中暴露的一些社会问题,当然,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我觉得《第七天》高度融合了时间美好的感情,它融合了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

杨金彪对其养子杨飞的无私付出,甚至牺牲个人的应有婚姻与家庭,这种亲情可谓倾尽所有,而又温柔以待,温暖了活着与死去之后的岁月。

伍超得知女友刘梅去世后,卖掉一个肾,留下钱为她买墓地。手术后他因省钱拒绝去医院,不久后也死了。他们的爱情使人感动与心酸……

《第七天》极素极简,平和的叙述中却将所有的事情一一勾连,在短暂的七天里,你仿佛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概貌,看到人世间活着时,或是死去后的温情。黑暗并非所有,光明才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

黑暗首先是从人心黯淡开始的。若是人人心存光明,又有何黑暗之说。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要揭露社会现象,重要的是,他在无形之中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教会了我们一些做法。我想,《第七天》做到了。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400字(3)篇


余华先生通过杨飞这个人物其逝去的怪诞手法来讲述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通过书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来反讽当今社会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及社会问题。书中让人暖的是养父养子杨金彪杨飞,杨金彪为了杨飞一生未娶直到最后因当初的一份愧疚而一直耿耿于怀;让人愤怒的是鼠妹与伍超,具体情节不再叙述。

反思现实,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四肢健全去乞讨,牛高马大是装饰,一无所有不上进,终归所有其思想。

司机把装着四个面包的纸袋递给了她,她对中年男人说,谢谢你。中年男人坐进奔驰车,车开走了。她的手伸进纸袋,掰了一块刚出炉热乎乎的面包放进我的嘴里,再把装着面包的纸袋放进自己的羽绒服里,她冰冷的手拉起我冰冷的手,对我说,我们回家吃。

“我们回到地下的家,她又去向邻居要来一杯热水,我们两个坐在床上,她要我先喝一口热水,再吃面包,她怕我会噎着。

“她那么漂亮,很多人追求她,他们挣钱都比我多,可是她铁了心跟着我过穷日子,她有时候也会抱怨,抱怨自己跟错男人了,可她只是说说,说过以后她就忘记自己跟错男人了。”

最后想说这本书比《活着》要差那么一点点,但还是给了五星。余华先生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娓娓道来这七天不平淡的所见所闻,值得深思与反思。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残酷,但小说都源自于生活。一句“死无葬身之地”确实令人神之向往,然而不得不走出故事回归现实。

陈述于2019年01月06日14:34

生是苟且的活,死是永久的生。余华近期的作品对现实揭露的体无完肤,鲜血淋漓,让人感觉现实太他妈黑暗。而死后如此美好,让人读后对死亡的恐惧感有所消退,可是人死后真的是这般情景吗,只有死去的人才会知道吧,而死去的人只能自己体会,给不了活着的人任何讯息。文章中描写人死后亲人近在咫尺,却无法接近,这种阴阳两隔之人的无力感,让人读后倍感无奈,心酸。还有,生前的埋葬真的会决定死后和谁永久相伴而眠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像文中抱着装着别人骨灰的骨灰盒埋葬的情况,让人好悲伤,而这一切,都是社会的阴暗面造成的,当然,不只是埋葬,就连火化都是三六九等,好讽刺。希望“安息之地”也像“死无葬身之地”一样,人人平等,极乐世界,火葬场是最后的不公之地。有墓地的人和没有墓地的人永远都不会见到吗,就像刘梅和她男朋友的擦肩而过,这种死后都这么遗憾悲伤的故事,希望只是作者的创作手法,而事实,去了另一世界的人都会重逢的,对吗?!作者只写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美好景象,而那些火化后永久安息之人又是什么样子,好想知道,毕竟我们大多数都是永久安息的那类,好想预知,哪怕读后只是用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用来慰藉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当然,既然“死无葬身之地”都这么美好,那“安息之地”会更好吧,愿生前互相惦念牵挂的所有人都能在美好的极乐世界重新相遇,永久生存。

作品从一个游魂的角度,讲述了死后的七天里遇到和回忆起的人和事。其实我起初是不太喜欢这类题材的,对于前两天频频出现的殡仪馆、墓地、骨灰也不太适应。直到第三天出现,讲述了“我”的养父从21岁收养“我”一直到老,这是这本书里我感觉最温暖感动的故事。难以想象一个还未结婚的年轻人是怎么下定决心收养一个婴儿的,他背着孩子上班,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甚至可以单凭他的哭声就知道他是大便还是小便。养父为了照顾孩子,自己终身未娶,曾经的对象让他在孩子和自己里选一个,他本想选择婚姻,结果在遗弃孩子的当晚他就后悔了,找回了孩子。并且一生都在自责自己为什么做出过那样的选择,甚至最后在弥留之际还想去那个遗弃孩子的地方看一眼。温情的文字是总是能打动我,所以这个温暖的故事弥补了这本书里剩下所有带有嘲讽意味的故事。比如强拆致死的夫妻俩,比如因为男友买了山寨iphone而自杀的女孩。余华的文字很朴实,也很直接,饿起来比较接地气。只不过感觉这些故事比较零散,留不下更深的印象。

《第七天》读后感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说一些题外话。

余华被誉为当代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其实不管是《活着》、《兄弟》,还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践行着这一点。看到有人批判余华,说这三本书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苟同。一个作家的风格总是在改变嘛,我看书从来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进行比较。喜欢一个人,就会为他改变,比如我喜欢韩寒,喜欢他青涩懵懂的《三重门》,也喜欢他现在放荡不羁的批判。另外,感觉这种苦难的书看起来好艰难,网上看到有人看的飙泪,我发现我很难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什么的还有可能,但是这些苦难的,真心是没有经历多少,理解起来总是有种情感上的隔阂,只能将自己进行各种不透彻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现在这种状态对不对,不是以一种近乎病态的苦难悲观来看待问题,就是以一种异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态来对待。不管是哪种,似乎都是不适合我这个年龄的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宣传语说比《活着》更绝望的确,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冉冉升起的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我死于一场火灾。死后因没有墓地而在冥界四处徘徊,于是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也遇到了各色人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也都死了,养父死于疾病,前妻死于自杀。还有更多的死者不断赶来。每个人的死法都不同,又都在这个时代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死于灾难、死于冲动、死于绝望。每个人的死亡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借着我的回忆讲述,或者借着人们与我的对话讲述。这种形式类似于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热闹是热闹,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拼凑感。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于是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新闻串烧。这样的评价并不算尖刻。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有感1500字


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

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

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他死后的第二天,本该与他永远深爱的女人在死亡的时空里永远相爱,然而这个为了一己私欲的女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墓地,他们活着无法相守,死后仍然无法相守。正如女子活着时投入他人怀抱时对他的承诺:我仍然爱你,而他轻轻回复的却是我永远都在爱你

他死后的第三天,重温了与养父的快乐时光,养父的胸膛是他最温柔的摇篮。这个年轻的男人最终还是为了他付出了一生的时光甚至放弃了爱情和婚姻。他死后的第四天,邂逅了那个与男友沦为鼠族的洗头妹,在浮华城市的地下,他们像老鼠一样生存。这对恋人曾共许一生,然而严酷的生活给不了他们斑斓的爱情,一个洗头仔一个洗头妹,不是互相勉励助力彼此的事业,而是在无穷无尽的争吵中维系着爱情的温度直至死亡。

他死后的第五天,遇到了一对生前的死仇死后的挚友,他们一个是暴力执法的警察,一个是被警察踢碎睾丸的卖淫者,也许唯有死亡才能化解仇恨令众生平等,两人终究泯断恩仇,在这个平等之地上过着形影不离的生活。在这个平等之地上,他还见到了自小哺育他的妈妈,因为医院随意丢弃死婴的丑闻让她成了一个游魂,在这个平等之地,她成了二十七个死婴的母亲

他死后的第六天,又一个亡魂捎来了鼠妹爱人的讯息,那个聪明勤奋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大城市为鼠妹撑起一个温馨的家的男人,卖掉一颗肾为他心爱的女人买墓地。再没有怨恨的鼠妹终于可以穿着众亡魂为她织就的婚纱去那个没有新郎的家安息了

他死后的第七天,终于在殡仪馆见到了他早已化为枯骨的父亲。死亡也无法割断这浓烈的亲情。他最后对父亲说:我会常来看你。然后便去了那众生平等的终极净土:死无葬身之地。

这七天里,他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魂,看透了光怪陆离的事,社会不公阶级分化权钱交易情色勾当。有人说这本书的色调太冷太灰暗,我却从中读到了光明。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明从暗起,净自秽生,愿这世界充满光明,不要让死亡成为众生平等的惟一净土,生而平等,死亦平等

《第七天》读书札记


黄敏琪

当人死了之后,我们剩下什么?

杨飞以一个已逝之人的视角看着,死后,人会穿殓衣,需要墓地。而在殡仪馆,所有死去的人等着市长的“尸体”先下葬。什么时候连烧骨灰这种事情也要分等级了?

杨飞度过了死亡的七天,他没有人给他买墓地,也就意味着他“无法下葬”,他在人间与死亡之间的一片空白之地。他遇见了他曾经的恋人,他去过的面馆夫妻,他救过的女孩。

渐渐的,他遇见了更早的“无归人”,他们没有皮肉,只剩下了一架骨架,他们依旧有着要吃和睡的习惯,但是这里没有日月,没有昼夜。

这里能死敌化为朋友,因为人死了恩怨也消了;这里拥有爱,一个女人照顾27个孩子,夫妻还是夫妻;这里人人回忆幸福,忏悔自己的罪行;钱财在这里无用。这里是平等之地,但对于一个人,这里也是孤独之地。

这里可以忏悔,却无法改变事实,有人暗自为了他人抛弃未来,有人隐瞒事实为求儿女更好。一切,在死后说清。

这里有一段话,在这本书的结尾∶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相信《《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七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