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当责读后感1000字

当责读后感10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0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000字,带给大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000字

献给保罗.卡拉尼什,曾经存在过的伟大灵魂!

这算是一篇读后感吧,花了4小时32分钟拜读了保罗.卡拉尼什在生命最后时光所写的《当呼吸化为空气》,期间几次被触动落泪,一位身患绝症的外科医生,一位8个月孩子的父亲,一位爱人眼中的“圣骑士”。在面对死神的时候,接受、消沉、讨价还价、愤怒、否认最终释然,他就这样赤裸裸的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和掩饰,告诉我谁也不必在死亡面前故作勇敢,没有人可以欣然接受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曾经的保罗意气风发,事业上如鱼得水,家庭上拥有志同道合,美丽可人的妻子,人生的金光大道似乎就在前方,如果有上帝,那保罗一定是他的宠儿!

可命运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三十几岁的保罗突然诊断出肺癌晚期,全世界的人中只有极小的概率会在这个年龄患上这种癌症,这是多么的不幸,犹如一首动听的钢琴曲正在演绎中,台下的观众正闭眼享受,如痴如醉,突然伴随着一阵杂音戛然而止。保罗曾经的完美生活,家庭、事业、梦想,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万丈高楼,轰然倒塌。

我想上帝的形象一定不是穿着白袍神色庄严的智者,而是一位古灵精怪不知人间疾苦的顽童,否则怎么会和保罗开这样的玩笑呢?

好了,我想说一些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很庆幸能读到保罗在书中记录的关于死亡的感受和体悟,哪怕我只有二十三岁,没有婚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夺目的成就,但我却“有幸”拥有和保罗类似(当然程度可能轻很多)的经历,就是关于最近的血液检查,血小板极低的数据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波澜,一如三年前。不过这一次,我放下手头的事,想了很多,也恰好拜读了保罗的书,我想象自己处于保罗的位置,我坦白我感受到了害怕,不甘,我贪恋这美好的时间,美好的人,以及美好的未知的精彩人生。我正视自己的内心,也许你我都应当这样,死亡是我们的终点站,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不要等到死亡摆在眼前,才去哭泣,才去感叹,才去悔恨这荒唐的人生。

对生与死的体悟,与年龄并不完全正相关,我听过从容赴死的青年,也见过求神拜佛痛哭流涕的老者。在这场生命的必修课上,依旧是达者为尊。

回想这个世界每一天的勾引斗角,七情六欲,有多少人活在盲目、狭隘的自我之中,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违背原则与道德,在悲哀的生活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保罗说,“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我想进入这种过去完成时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大多数的梦想和抱负,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而我的未来已经不是一架天梯,通往逐步高升的人生目标,而是一路平坦,铺陈为永恒的现在。金钱、地位这一切的虚荣浮华,都像《传道书》对其毫无兴趣的传道者所说的:不过是捕风而已。”

我希望我们都能珍惜我们手中的筹码(时间),善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甚至于所谓的敌人,因为我们不仅是狭隘的对手,从本质上来说,我们都是这个宇宙中受制于天道轮回自然规律的“难兄难弟”,我们都一样。不知为何而生,尝尽世间的苦,难逃一死。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多给你的“患难兄弟”更多一点的宽容与爱,为何不多给你自己一些舒适和放松的时光,来享受一番这没来由的人世之旅呢!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让人消极的看待人生,自暴自弃的看待我们终将化为尘土的躯体和化作空气的呼吸。

我相信生命之初毫无意义,所谓的意义和信仰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但爱是我们最崇高的归宿。就如保罗他以帮助病人从容的生或死为己任,以此为信仰,便活出了自己的意义。我也有我生命的意义,没有保罗的崇高。但确是我的信仰,是我之所以活着的目的。我想通过司考、考研、在杭州工作,甚至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在此不表),我想我的父母为我骄傲,我想他们身体健康,我想拥有美好的生命体验,所以我需要不断地强大和成长。直到有一天,我可以把我感悟到的爱传递给每一位需要它的人。

保罗是不幸的,在人生的巅峰患上不治之症,让所有爱他的人痛苦不已,让一切人生规划化为虚影,让当年的那句“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终究无法履行。

保罗是幸运的,在生命枯竭之前,留下了他可爱的女儿---卡迪,那是他生命的延续。并且坚守在他热爱的岗位,直到身体无法支撑强大的负荷。也在油尽灯枯前,留下了这本伟大的书,那多年前他曾追寻的文学之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当我看到“我回到保罗床边。他看着我,盖着BipAp面罩的鼻梁之上,那双深色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我明白他早已看淡了生死,准备离开。那是一种让死神自惭形秽的勇气,那是怎样的从容。用他妻子露西的话说“保罗的大半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和思考,并拷问自己是否能坦然诚实地面对死亡。最后,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017年5月18日晨

施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文/刘芷晴

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不公?是默默接受,等待着死亡?还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

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保罗的心理需要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地回顾,也就是在这些回顾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是啊,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就变成了勇敢和笃定。这是多好的提醒人们的句子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着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地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松散;早起几天进行晨跑,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饮料瓶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

放低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容易原谅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机会降临,等机会没有了才叹息后悔。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7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700字

在这本书中,我们避之不及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显得很恐怖,同时也让我身临其境,原来死亡是这样的感受。但如果说,实际上令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前期仿佛人间地狱般的病痛折磨和化疗煎熬,还有留在人间的强烈欲望以及病人和亲属间难以割舍的情感呢。这时候支撑我们的,就是生命的意义是否大于你所经受的折磨。你是否愿意用失去行动去换取心脏跳动?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如果一个人丧失活着的意义,完全失去自我,变成一个废人,要比死亡痛苦一万倍。保罗为让自己神经不被麻痹,在生命的最后每天坚持背诵诗句,为让自己生命更有意义,也为了不让妻子孤独,生下了小卡迪陪伴着她。他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尽自己所能保障妻子和女儿的未来。这个就直接挪用书中的一些话,为何医疗设备如此发达,却不能单纯的用这些仪器去感知病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各自的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扛着不同的责任,因着不同的幸福而满足微笑,为了不同的悲伤而心痛流泪。他们打从根本就是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期待,看重不同的价值。这是冰冷的医学仪器无法侦测判断的、只属于人的特质。医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医生的工作最终都只是把人们带到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而已。”

科学可以解释固化的物质或是经验总结的方法,却无法解释生命中看不见的本能特性:希望,感恩,信念,恐惧,软弱,奋斗,爱,恨与意义。无法知道意念支撑下的身体是如何坚强。医生是不会也不能去断定一个生命应该活多久,生命本身就是独特而无法预测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无神论才有意义。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0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卡拉尼什的作品,这也是他的自传。

保罗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优秀而成功,在高强度的医生工作中,他仍不停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似乎已经到达人生巅峰,保罗即将成为一名神经外科教授之际,年仅35岁的他患上肺癌。而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这种戏剧性却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人生,何其可叹。当保罗看着他的CT扫描图,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他自己可以判断出来的情况,医生的身份变得格外沉重而无奈,从医生到病患,却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患病前保罗断断续续地写了他对医学,对人性,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弃文从医,从思考文学与哲学,到拿起手术刀解剖尸体,在患病后,保罗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笔耕不辍,仍将前行。

医生的笔调总是冷静而理性的。在确诊自己的病症之后,保罗做了一个出乎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重返手术台。或许生命的长度,保罗已无法确定,但他却可以努力做好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他重新拿起手术刀,强忍疾病带来的不适,努力确保着不出差错,依旧适应着高强度的工作时,人性的坚毅在保罗淡淡的笔下淌出,作为读者的我,心疼、羞愧以及钦佩,百感交集。诊断癌症六个月后,保罗的病情稳定下来,未来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

保罗通过一份面试,条件丰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未来,可是,保罗自己同样清楚,癌症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剑,将悬未悬。保罗力求完美地做好最后一台手术,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在为自己的医生生涯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意料之内地,保罗的病情开始恶化,他再一次从医生变成了病患,无法拿起手术刀,无法出席自己的毕业典礼。保罗已经无力回天了。疾病是令人无望的存在,好在上天还会这个男人留下了一丝安慰,保罗的女儿卡迪出生了。孩子的出生为这个沉痛的家庭带来了欢笑。在生命弥留之际,保罗和妻子露西的感情愈显动人,他们一大家人,笑着玩着,陪着孩子,也像是在陪

着保罗,家里充满了色彩与活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悲痛的事情。保罗继续写着他的书,这是他献给女儿卡迪的书。

最后,

我准备好了。

保罗在病床前的这句话很温和,很淡然,直面死亡的他一直是最伟大的战士。作为医生的他目睹了很多死亡,保罗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坦然地面对。当呼吸化为空气,当躯体腐去,灵魂仍将永存。

这是保罗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也是他的自传。而此刻,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故事。然而,2015年3月,保罗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书的封面写着保罗生前的一句话: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这句话是保罗对于死亡的智慧。保罗的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8分,有人说,活着的人应该看看这本书。的确,现如今我们多数人害怕死亡,畏惧黑暗,但保罗教会我们热爱与思考,热爱活着的时光,热爱爱着你的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死亡的意义。

蔡康永曾评价这本书: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重量何足伟大,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永存。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00字


今天读完了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所著的一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在他35岁人生即将抵达巅峰时,被诊断为肺癌,自此开始反思人性和医疗、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书里有一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和共鸣。他说,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这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深层次的追求和对病人的救赎。

保罗和妻子真挚的感情,一路同行的陪伴,深深的打动了我,人生要充满爱与感恩才有意义。

《当呼吸化为空气》文摘及读后感20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文摘及读后感2000字

印象中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一个偶尔打开的公众号里,文中说作者保罗把世界名校当作公园逛,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分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再次印象深刻是听李奕的读书笔记,一个很能干的90后女生,去年才本科毕业,然而其见识、能力、博学通过她的公众号和喜马拉雅的李奕电台的内容可见一斑。

“我好像真正找到了想要的那种成熟和从容。不刻意避讳,也不让它对我造成烦扰。做‘人生导师’应该并非保罗的本意,但他在书中的讲述与探讨,真正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心绪似乎也渐渐澄澈明净,对于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也变成了勇敢和笃定。”摘自我虽死去-代译序

“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大概让他更自觉地承担起引渡自己的责任。他也曾经历愤怒和恐惧,却不为消极的情绪所恼,而是敞开心扉,对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眼泪,坦诚面临的困境,接受别人的帮助。我想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甚至承担起保护所爱之人的责任”摘自我虽死去-代译序

S: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并把爱传递下去,我认为这样的帮助更能永恒。永不麻烦别人和随意麻烦别人一样是不对的。当保罗在文中提到他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艰难日子快要到头时,我自问自己每2日工作都可能达不到十四个小时,这是该喜还是该失望。

“死神不会放过我们任何人。我们和病人,或者,呼吸着,作为正在新陈代谢的生命体,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是被动的——这是你和你身边的人需要接受的现实。但杰夫和我,多年勤学苦练,积极地与死神纠缠扭打,像雅各布和天使搏斗;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直面和拷问生命的意义。我们背负着无形的枷锁,肩负着生死攸关的责任。也许病人鲜活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中,但死神总是最后的胜者。就算你是完美的,这个世界却不是。秘诀在于,支撑我们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摘自第一部当我身体强健时

S:知道注定必输无疑也要拼尽全力,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行动。我们身边多少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我身边有位30几岁的青中年整日忧患死亡“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活到60岁,我不想这么拼”(拼对于保罗来说可能是一日工作14小时,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日工作8小时或者4小时)。当维多利亚打电话给保罗告之杰夫因病人并发症死亡爬到医院顶楼跳楼自杀的消息,保罗写到“我想再问点什么,憋了半天没想出来。我只能想像那种排山倒海般的负罪感,如同汹涌的大浪,在楼顶把他抛起又甩了下去”。

“我们无从得知降生世上将遭遇怎样的冲突与痛苦,但通常来说我们很难脱身其外。”

“本来这种大病是应该让你完全看清自己和生命的。然而,我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可我以前也是知道的呀。我所知的东西仍然一样,但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月间朋友,享受正常生活了。要是我确切地知道自己到底还剩多少个月或者多少年,前路也许会清晰很多。你要是告诉我,还剩三个月,那我就全部用来陪家人;还剩一年,我可能会写一本书;还有十年,我就回去救死扶伤。’活在当下’这种真理对我根本没有帮助:我这当下到底该怎么活啊?”

S:这让我想起来一诺曾在诺言上给大家布置的一道作业,

“如果生命就剩下六个月(假设在六个月之后你会无痛苦地离世),你还会不会做现在做的事情?为什么?

如果这个时间是一年呢?如果是五年呢?

如果不会,那你会做什么?你为什么现在没有做?这些原因真的是阻碍么?”

以下是我的回答:

如果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我会赶紧陪伴父母孩子老公一段时间,然后给孩子写上几封信,和闺蜜好友道别,然后启程环游世界。还剩下时间的话就继续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与我比较自由,一家三口在一起,偶有吵架但比以前少多了。工作有时忙有时闲。我比较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能够更专心聚焦工作,在经济上有更好的回报则再好不过了。

如果这个时间是一年的话,我就带父母出境游,现在没做是由于自己的时间不是很充足,不能拿出连续一周的时间出去;还有要多挣些钱,给孩子留下充足点的粮草;现在还没做的原因是经常三心二意。

如果是五年,也是一样,很想自己的能力足够好,和有趣的人共事,我在如蜗牛般一步步走,争取自己先变成一个有趣有料的人。然后把上面的这些事都做了。

杂事涉略太多,没有聚焦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朋友Z的回答:

假如生命只剩下6个月,一个人去,去趟非洲,坦桑尼亚,看看非洲;去一趟英国的爱尔兰;去美国-黄石公园;去一趟意大利-罗马时期的古建筑,去西藏(倒数第三个月的时候),最好遇到土匪啥的,最后2个月亲戚朋友家走走看看,最后一个月待在老家张家(自己出生的地方)逗留。

目前为什么没这么做:有牵挂。

剩下一年的话,就前半年周游祖国的美丽山水,大部分的省份各待一个星期,后半年如上

剩下5年的话,1st游祖国,2nd帆船航行,3rd弄条帆船航行,漂流一年,4th珠穆朗玛,训练半年,爬半年,最后一年如上。作者:舒志兰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35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500字

淡淡的鸡汤

白岩松说,四十左右这个年纪已经不是喝鸡汤而是该制作鸡汤的时候了,所以看着那些林林总总的鸡汤,虽说滋味诱人,但事实上多喝无益。《当呼吸化为空气》不是一本鸡汤文,可能偶尔有几滴鸡汤在里面,但总体来说文字平淡真诚,是最近读过的最受感动的文字,所以也许有很多人已经读过这本书了,我还是想郑重推荐一下,尤其是我的同事们。

1

“他看着我,盖着BIpAp面罩的鼻梁上,那双深色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

这段后记,是作者妻子的回忆,我读到这里感动异常。

我们决定不了自己如何出生,总希望能够决定如何离去,但往往这一点也很难做到。

人都是怕死的,真正有勇气直面死亡的时候可能只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当时为激情所惑、为情势所逼,但过了那段时间内心平复后往往求生的欲望会更强烈。这也就是为何洪承畴们一开始愿意舍生取义,后来却苟且偷生的原因。

中国人是讲究孝道的,或者说希望怕外人指责自己不尽孝。所以,就算平日里对老人们不闻不问,到了老人生命中最后的历程时,哪怕老人自己不愿再受痛苦,子女也要表现出积极救治的态度。而在老人过世之后,大操大办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了。但事实上,做这些又于事何补呢?

像作者和他的亲属那样,能够直面死亡,让他选择有尊严的离去,应该是个理想的选择。

2

“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会接踵而至。感觉就像信用卡被人拿走了,我得不得不学会讨价还价。你可能本来已经下定决心,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要投入到神经外科的工作中,但两个月以后,你的想又会有所改变。再过两个月,你可能就想去吹吹萨克斯,然后每天去教堂,全心全意去敬拜上帝。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

人类最大的不幸,是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是渐渐老去、慢慢衰竭,然后死亡,还是突发绝症、遭遇意外,突然丧生,我们不得而知,更令人悲哀的是,就算我们确知自己得了某种绝症,我们仍然无法预知自己何时离去,于是我们就无法确切的安排我们的生活。

作者也是如此。当他突然得知患晚期肺癌,无可避免的陷入了茫然。如果剩下3个月的生命,可以选择环游世界;如果还有1年的生命,可以投入热爱的写作事业;如果还有10年的生命,可以选择回归工作。但一切都是未知,最终作者选择了回归,因为他热爱这个职业。

热爱,这个词不是随便说说的,至少现在很多人不配提这个词,当然包括我自己。

3

“医生是一种每天都徘徊在病人生死之间的职业。生离死别的故事与伴随而来的令人心碎的哭声是工作环境的北京音乐。为了更好地在如此令人沮丧的环境中持续运转,医生必须在个人的感情外套上一层防护罩。像是伤口长出的痂一样,看得越多,痂结得越厚。这是医学训练过程中的目的之一。一个成天为病人的不幸哭哭啼啼的医生,无法胜任必须随时做出客观正确判断的工作。”

“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区理解死亡或疾病。要是一个病人脑出血,救不了了,送到医院来,神经外科医生与家人的第一次谈话,可能将永久决定他们对这场死亡的感觉,有可能是平和地接受(‘也许他该走了’),也可能是痛苦的遗憾(‘那些医生根本不听我们说!他们都没努力去救他!’)。要是手术刀没有用武之地,外科医生唯一的工具,就是语言。”

医学是有缺陷的科学,是慢慢在成长完善的科学,是有时候无法被真正证实或证伪的科学,也是无法尽善尽美的科学,但不管怎么说,医学研究一直在进步,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以往无法治愈的疾病,用现代的方法有可能完全治愈,所以人均寿命也在延长,生活质量也在提高。

但是,技术提升的同时,往往医生的人文关怀没有提升。诚如作者所说,我们必须把自己讲病人隔离开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保证自己情绪的稳定,保证对疾病的判断的正确性。但是,这往往是我们的托词之一。医患关系的恶化,当然是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之一,而且也许还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谈这个,首先扪心自问,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是什么,是热爱这个职业还是因为这个职业工作稳定?我们碰到一个难治的疾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规避风险,还是冒险救治?我们总是习惯于去指责对方有多少过错,很少去思考自己有多少过错,或者至少会想着表面上不能让他人感觉到你有过错。狡辩、掩饰,如何取信于人,如何让自己心安?

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真不是一句空话。

4

“他说,‘闭锁综合征’如果我多切了这两毫米,病人就会全身瘫痪,只剩下眼睛可以眨一眨。主治医师的眼睛没离开显微镜。‘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第三次云这个手术的时候,就发生了这个情况。’”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不知道别人,尤其是同行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很受震动。

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手上,都有几个冤魂。其实,不只是外科医生,每个专业的医生都可能失误,或误诊,或漏诊,或误治。没有一个医生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除非他有谋杀的意愿。人不是机器,是人就可能犯错,有些是水平不足,有些是经验不足,有些是责任心不足,但是,对医生来说只是个错误,对患者可能付出的就是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我们不去讨论失误的合理性,至少我们应该有愧疚感。

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5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而已。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回看人对虚名浮华的追逐,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捕风捉影而已。”

拖延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我们往往认为往后的日子还长,还有很多机会去完成某一件事情,但是未来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是无法预知的,而且类似于破窗效应,当一件事情没有努力去完成的后,其他的事情往往会没有能力坚持去完成,可能也就是所谓的破罐子破摔了。

另一方面,坚持的目的是什么?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在生命的尽头回首人生,有多少事是必须坚持的呢?或许一件都没有。但是,我们任何时候不能以结果来推导过程,以结果的无意义来否定过程的有意义。我们的坚持,是因为我们的执着,我们最终能看透这事情的无意义,是我们不再执迷。

6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样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在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这段是作者写给女儿的文字,真诚感人。有爱心的人首先对自己的家人有感情,我很难想象对父母、伴侣,子女没有感情的人,能对陌生人产生爱心。当然,对于作者在确诊肺癌之后,夫妻绝对生育一个小孩这件事,我不是很能认同。无疑,作者在最后的岁月里,有了女儿心灵得到慰藉,有了更多的欢乐,他的妻子也有了希望,生活有了期盼,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她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并没有考虑太多。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子女不是父母的个人财产,所以同样的我也不认同《摔跤吧,爸爸》中爸爸的决定。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也许对当事人来说却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以,表达看法可以,横加指责就不厚道了。

零零散散的写了一些想法,没有什么系统性,当做书评不合适,当个读书笔记倒也勉强,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相信《《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当责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