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家庭读书会读后感

家庭读书会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9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9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900字

记得两年前看到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时,心中便感触颇多。“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想想那个场景就觉得美妙无比,常常想啊,在我死去的时候我也要和我的家人重温那些陪我成长的书籍,我一直爱的书籍。从没有如此深切地爱过一样东西,书就是我的生命,有了它们,我的生命也丰富起来,灵魂也变得充裕。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要离开,我也想要生命里最后的读书会。

感动与书中威尔与母亲玛丽的读书会,在彼此交流读书的感想的同时两个人似乎也彼此更接近了一些。我也喜欢这样的感觉,可以有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对同一本书然后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不同,可以争论,但不能争吵,要包容彼此的看法,从彼此之间获得感悟,获得生命最美好的体验。其实我应该感到幸福,我有亲爱的叶子,陪我好久的朋友啊,我们常常看同样的书,彼此推荐的书也会看,同样喜欢看一些比较杂的书,各种各样的书,用叶子的话来说好玩就好。叶子啊,我希望如果真的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也可以陪我开一场读书会,你再和我讲讲你爱的书籍,讲讲我们彼此的梦想。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不光谈到书带给我们的美好,它也涉及了对生命的探讨。关于生死,我并不惧怕死亡,生生死死,生命本来就是这样轮回的,面对离开的人我们不必悲伤与难过,是生命必然就会消逝。我们在乎的应该是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在离开的时候用眼泪和悲伤来弥补自己的愧疚。我想用微笑送别离开的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吧!让离去的人也可以安心。所以对小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冰心的葬礼,恬静美好地就像一场梦,波浪声阵阵,花香四溢,不像一场葬礼,干净美好的就像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李叔同先生的生死观,“华心春满,天枝月圆”,对生命的淡然让我敬仰;周总理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撒于中华大地上让我动容……生与死的轮回,生满含期待,死也不必满含悲伤,死从另一方面看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玛丽与威尔的读书会,是人生一场最美的约会,彼此交流,在生命的垂暮时分,看见人世间最壮阔的风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美国著名的出版业名人威尔﹒施瓦尔贝书写了与母亲特殊的读书会,来纪念母亲。

余秋雨的推荐序很短,但吸引了我。一句话点出了书的主题,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这让我大致知道我要看的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应该受到世间一切好书的感谢。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又对书籍的选择提出了关及生命的至高标准。看到这里,让我更有兴致读这本书。

就如书中提及我们都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不过我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一件事: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我也有太多想看的书,然而,我老说没有时间,给自己太多的理由。如施瓦尔贝说的,有很多书我一直想看,我把它们放在床头,甚至连出差的时候都带着,它们去过的地方可真是太多了,我真的想好好看这些书,才带着他们飞过千山万水,可最后,我把其他的都看了个遍(飞机上的免税购物杂志、《高尔夫大师》,自己带的书一直原封不动。

于是,我一页页的翻阅这本书,遇到喜欢的、有感触的语句,就用笔摘录下来。书中提到,只要有纸张,人们就会书写。在你看到的房间书写,在人们脑海中的密室书写,正如那些被禁止说出来的话,一样有人耳语着。

虽然作者的母亲玛丽﹒安对后事的安排中有一再交代,对吊唁者的感谢卡别用黑墨水写,用蓝墨水,黑色太过严肃了。虽然这本书是严肃的,面对作者的苦痛和怀思,我能感受得到。

无论是写下来的、印在纸上还是读出来的字,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尊重。所以我还是对自己能够如此用心读和用手记表示一种肯定,这次的感受也许能让我对之后的阅读更加抱深刻而务实的态度。

本书写出了一位母亲如何坚强面对死亡,儿子如何与母亲用两个人的读书会这样一种方式来分享最后的时光。阅读是一把钥匙,在这里很多难免的沟通障碍被阅读这么一种特殊的方式破解了。两个人的读书会可以无所不谈,从母亲确诊前后至死亡的两年期间,母子看了很多书,分享与讨论。伴随着治疗的过程,书越读越多,话题越聊越宽,无所不及,形式内容不限。

一个主要发生在诊室的读书会,伴随着作者的回忆,父亲母亲、子女孙辈、朋友熟人,甚至陌生国度的陌生人,都串连在文章里,让我们完整看到了母亲一生的奋斗,展现她顽强拼搏的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还有条不紊安排一切的智慧与理智,她重视亲友情谊远超过自己。我钦佩这样一位女性。

我也欣赏作者平实诚恳的自我剖析和坦白书写,他经历的人生变化,让他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母亲的智慧,更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的人深思。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0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2018年的第②②本书

看这本书,完全是《大秦帝国》漫漫长征路上的小插曲。

我没有目睹过亲人渐渐离世的过程,那种知道活不久却又不知道死期的煎熬,本来就没有什么能够感同身受的事情,更不要说生离死别,看着那个你爱的爱着你的人的离开,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因为没经历过,也因为不懂得。

我不知道如果我的母亲得了重病,我还能否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还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和她讨论生日晚会的事情,我能想到的大概是我所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情形。

文中的母亲看书呢,总是喜欢先看结局,这样再从头开始看好像也会心安一些吧。母亲说,“但有时,人生就是没有办法预知结局,即使你知道了全部过程。所以只好做最坏的打算,但尽最大的努力。”而我呢,会有着想要一点点探索前进的小心思,会想跟着作者的笔去猜测是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如果不是的话可能会有些失落却不会遗憾,毕竟这也是一种人生啊。

看这本书的很多时候都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的母亲不喜欢读书,也不会说很多有哲理的话,她能告诉我的只有她所经历过的人生,她能给我的也只有很多很多的爱。那我呢,是不是也应该即使不管有多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需要变得专心,更专心一点,努力去表达爱表达感谢,表达我每一次的在乎。

最后附上最近西西弗书店很有名的几个问题。

1-你会定期制作阅读计划吗?最后都完成了吗?

答:很少制作读书计划,比较喜欢随心情选书,但制定的都会完成。

2-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答:听王新润给我讲故事的时候。

3-一本书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怎么办

答:对我来说一般只有非常长的书看到一半才会看不下去,会穿插短篇一起看,但不会弃书。

4-阅读会让你与周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吗

答:不会,反倒是多了聊天的话题。我和王新润说《源氏物语》他会回我小林一茶的俳句;和韩鑫说真心疼查理,韩鑫会安慰我说其实最后反而更快乐;早上骑车的路上,田悦说她最近在看东野圭吾写的一本关于滑雪场的书,我说是《风雪追击》《雪国之灾》还是《疾风回旋曲》呢。

5-为了自己喜欢/爱的人你都读过什么

答:没有。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

6-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

答:和吃饭一样吧,吃完了还是会饿,那你能说就不吃饭了吗。

7-你会为了发朋友圈而读书吗

答:不会。朋友圈越来越少发。

8-你相信读书能改变气质吗?

答:为什么不相信。我一个人只能看有限的风景,过有限的人生,而读书就像用作者的眼睛看世界一样吧,走的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会变得不大惊小怪,却仍为每一点细碎的美好而感动吧。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8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800字

不记得是多久以前开始看的这本书了,刚开始只是觉得里边有提到很多很有名的书籍和作者,也有本书作者及其母亲的感悟,可以当做一本阅读指导书来看,可惜不知为何看了没多少就搁下了,大概也许可能是中间太多外国人名带来的不适感。直到前两天偶尔又翻到便一发不可收拾。越读越发现作者的母亲真的是一个有着顽强意志的人,即便是在身患癌症的时候也不忘记妥善的安排好自己热爱的事业,生活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还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喜爱的阅读,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在与他人讨论分享心得感悟,同时还对于自己的家人,曾经的朋友,同事,战友,以及每一个她曾经以及正在遇到的人都心怀善念并随时给予帮助与指导。

全文虽然讲的是作者母亲身患胰腺癌直到去世短短不到两年的本应令人悲痛的时光,字里行间作者却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伤,全书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刚刚认识的亲切的朋友,细细地讲述着自己母亲的故事。虽然治疗期间也有许许多多的坎坷,我感受到的却是非常强大而又无声的力量以及面对本应令人可怕的死亡的时候的坦然,满足与安详。本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温暖,让我们学会要善良,要有理想,要心怀感恩, 要努力工作,要热爱生活,要与人为善,要关爱他人,要学会分享,不仅仅是物质还有自己的思考,感触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最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母亲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坚持的魅力和伟大,即便是身处难以跨越的困境之中,也要不放弃。

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本书了,也很久没有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还能这么认真的写出自己的感受了,啰啰嗦嗦地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我做到多少,虽然最近已经跟很多人推荐了这本书,不过还是希望看到这些话的你也能抽出点时间来见见我们这位朋友,来听听他母亲的故事。20171024夜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一)

因为阅读 生命春意盎然

广州市港务局 李洪星

手捧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写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在暮色中我陷入了沉思:一位母亲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竟是与家人重温毕生最爱的一本本书,优雅从容,为生命画上完美的句号!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充满恢弘的诗意。

我深深领会到:在生命这棵树里,阅读是重要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春意盎然。

阅读使人淡如菊。喜欢在闲暇的光阴,沉迷在一本书里,浅唱低吟,细细品味着淡淡的落寞与忧伤,享受着淡淡的清欢与恬淡,感受着淡淡的自足与安宁。每读一本书,我总喜欢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书的境界里:读《巴黎圣母院》,在道德与罪恶的较量中,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给美的内涵注入新血液;读《史记》,我们不免要思考生与死的大问题;读巴金《随想录》,令人在忧伤中奋进……阅读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阅读使人气自华。读书让我们不知不觉爱上了书中的世界,觉得那是故人,那是故地,情不自禁地牵挂着,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为生活增添别样的内容,让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诗经》、唐诗、宋词,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无限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柏拉图《理想国》的智慧,希罗多德《历史》的丰富,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深邃……不知不觉间沾染了几千年文明的馨香,就会由内而外溢出一种独特优雅的知性气质。

阅读消得留茶香。读书能使人拥有开阔的胸怀,拥有灵心慧眼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和乐趣,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本好书在握,闻着淡淡墨香,我们可以与古人一起欣赏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可以与李白一起乘唐时雄风破万里浪,我们与苏轼一起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又仿佛走在江南小镇清幽宁静的小巷里,或静静地坐在窗前,闭上眼睛,我们的心里是否依旧在对逐鹿之战念念不忘,敲敲心扉,那里是否依旧住着三毛、余秋雨的身影;在一个寒风凛凛的日子里,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我读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读着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辗转体会着作者失明后内心世界的孤寂、寒冷,但她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心中每一个角落,让我灵魂颤抖……读书之人在书香浸润中养育了一颗丰润、柔韧的心!

你们看,书不正是春天里深深浅浅的绿,幽深宁静吗?你们瞧,书不正是春天里姹紫嫣红的花,蓬蓬勃勃吗?你们想,生命之树不正是因为阅读而春意盎然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二)

拖延症又犯,黑妞回家后我开始有些松散,又开始意识到自己依赖性强的问题。最近的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神游中,特别困。楼下的白喜事吵吵闹闹了三天,在家看书学习没任何状态。其实我也是害怕的,毕竟每天路过都会情不自禁瞄一眼棺材和遗像,瞄完后内心都会祈祷好人一路走好,愿得到逝者保护,恨不得直接过去磕个头,以示心诚。(大半夜一个人在家说这个似乎有些神叨叨的)

上周辗转的看着四本书,都处于神游状态,看一会困一天,然后换一本书,继续神游继续困。挤时间看完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后才发现,在身心游离的状态下选择一本自己偶然想看的书远远比强迫自己看书单里已排列好的书要有乐趣得多。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就需要分享。这是一本看完会让人深思的书,太多可以吸收的闪光的思想,以及推荐了太多我需要慢慢消化的好书。全书讲述作者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的母亲玛丽·安逝世前两年内一起探讨各自看过相同的书的感受的故事,以书为纽带进行爱的沟通。看到最后突然感觉到作者可能是同性恋,百度发现他妹妹也是同性恋,又让我不得不惊叹玛丽·安的伟大,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宽阔,才能像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与子女相处。

她不仅是伟大的母亲,也是伟大的女性,更是伟大的人类,我为之崇拜与敬仰。她的一生在为事业而奋斗、为扶贫救难而努力的同时将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兼顾,她对人生、年、月、日都有条不紊的规划着,在生命的尽头依旧没有丝毫放松。她爱别人远远胜过爱自己,一直在感恩、在回报的路途上前行。她在自己病入膏肓时依然身心投入于捐建阿富汗图书馆建设及美国总统的选举等,对政治无感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奥巴马会有那么多支持者,川普上台后会不会很多有名望有政治抱负的人都搬离美国?

在病痛的折磨中,她只有少之甚少的抱怨,剩下的全是坚强与坚持,她依旧在自己还能忙碌时忙碌着,仿佛一停下来生命就将终止,她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完成的事情。然而,她并未觉得累,而享受其中,也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书中提到太多不是鸡汤,却甚是鸡汤,颇有感触的内容。例如:"萨马拉之约",大致寓意为人终究无法逃避命运。读这个故事时我觉得多么的滑稽可笑,深思之后,略感凄凉。

巴格达一位商人派他的仆人去买粮食,在市场的时候,仆人撞见了死神,而且死神还做了威胁的手势。仆人跑回商人家,为了安全借了一匹马逃到萨马拉。之后商人来到市场,他看见我站在人群中,于是走过来问我:‘为什么今天早上你看见我仆人的时候要对他做出威胁的手势来呢?’‘那并不是威胁的手势,’我说道,‘那只是惊讶的反应而已。我对在巴格达看见他很吃惊,因为我跟他约定今晚在萨马拉见面。’"

读到卡巴金的《恢复理智》与"打扰"有关的这段时,我开始陷入深思中。我们时常打断自己,忽略自己思想重要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总将媒介作为自己依赖性附属品。你有多久没有将手机调为静音安静的看书?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写字?我们活在当下,却活在了没有一丝静地的当下。

我们都清楚打断别人是错误的,而我们自己却在不停地打断自己。我们检查来信的方式是不断的查阅邮件,就算手头正忙着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也会中断去接电话,怎样都不肯把电话转移到语音信箱;也许我们不乐意把一件事想得明明白白,所以允许突发事件或欲望来捣乱。

书中有太多太多我想在此分享的片段,以下是筛选的小段并加之个人的见解:

我总会想起母亲教给我的一切:每天早晨都要整理床铺,不论喜欢与否;收到礼物要马上写感谢信;即便在某地方只住一晚也要打开行李;若没有提早十分钟赶到约会地点,就相当于迟到了;乐于倾听,即使你不情愿;每天告诉你的伴侣(孩子、孙子、父母)你爱他们;书桌上要使用衬架;随时备上许多礼物,因此一直有东西能够送给别人;偶尔庆祝;对人友好。

母亲教导给作者的,我想或许实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可能玛丽·安是处女座,哈哈~~

我们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我从我母亲身上学到一件事: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

不要停止阅读,阅读是一把钥匙,也是一把明灯,更是精神的食粮。 玛丽有很多书,她把看书当作人生的享受,利用自己每个空余的时间看书,并享受其中。她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此时的我。以后我会时常告诫自己,把看书当作享受。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现在的我很难在遇到棘手的事时迎刃而解,依旧如一只聒噪的蝈蝈,心神不定,焦虑不安。需要岁月与智慧的积累。

永远不要对人妄加论断。你永远无法知道谁能够以及谁愿意帮助你,除非你向他们开口。有些人所谓的好感只是表现在嘴上,有些人的好感则会在事情发生时用行动来表达。这可以成为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真正的朋友是行胜于言的。

朋友太多根本没时间经营与维系,其实拥有一二足矣,总有那么一个人是你无论如何也要见的,是一想到就会很开心的。别奢望他人无条件为你付出,多反思,多换角度考虑问题,多感恩。很庆幸我拥有行胜于言的朋友,有时对方甚至比我更懂我自己。突然想到昨天因某事选择上比较纠结,找发小排忧解难,她没告诉我如何选择,却帮我分析了后面会遇到的问题,于一个天秤座并稍微有点处女座性格的我而言,有太多时间都在庸人自扰。只能说很感谢,我们拥有彼此。

三种足以改变命运的人生选择:一种是角色最终明白他们永远无法重头来过;第二种是角色原本以为还有退路,直到最后才发现已走到尽头;第三种是角色认为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事后才发现,最初以为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其实本可以改变,可是却为时已晚。

读起来确实有些绕口,认真思考下来,句句在理,人生无非就是这样。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凌晨,此时的我还有些意犹未尽,难得看一本如此令人兴奋的书。此书种提及了很多作者及作品名 ,以下依次列出,以供大家在想看书却不知看什么时选一本你感兴趣的书名静下心来阅读,基本都是好书,然而我看过的几乎为零,所以也无法给大家作相应内容的推荐。

关于阅读工具,书中也有提及,作者偏向于纸质书籍,对电子阅读器不来电。我认为还是依个人习惯与爱好,我不挑工具却特别挑用什么工具看是类型的书,毕竟现在电子产业发展如此迅速,所以我一直也推荐用电子产品看书。 总之,多读书,读好书。用什么读都是次要的。

书单:

华莱士·斯特格纳 《终得安全》 Crossing to Safety

肯·弗莱特 《圣殿春秋》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约翰·欧文 《为欧文·米尼祈祷》 A prayer for Oeo and Juliet

百老汇音乐剧 《酒店》 Grand Hotel

电视剧 《法律与秩序》 LawOrder Season

我已列入太多入书单,春节回家应该不会太无聊,哈哈。在此吐槽一下,个人订阅号是没有留言功能的,大家发的消息我只能在电脑登陆时才能看到,消息会在五天后自动清空,多么变态的系统。

某个妹子因近两年约我时间一直没对上,从襄阳赶过来同我吃午饭后又赶火车回襄阳,有些感动。记得上一个这样的妹子是在我高中时,她从石首坐车到沙市,又同我一起坐车回石首,讲了一路她们有趣的事。突然心里暖暖的。恰似在一个晴朗天的黄昏,余霞尚存的蓝天中恰有飞机驶过,飞行云正向着光的方向,那一条挂着的飞痕,犹如黎明的曙光,幸福感油然而生。

还在坚守岗位的我,如此敬业,怎么就扫不到敬业福了呢?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三)

我们必须这么忙吗?

子羽

阅读低迷而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有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然而,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让我重新开始思考阅读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让我开始相信书比药物和庇护所更重要:"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

这就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出版业名人威尔﹒施瓦尔贝,从母亲确诊癌症前后自至死亡的两年期间,作者坚持与母亲两人的读书会,一起分享了一百二十余本书,直到母亲离世。一个主要发生在诊室的读书会,伴随着作者的回忆,父母亲、子孙辈、朋友间,甚至陌生国度的他乡异客,都成为本书主脉外的支流,让我们完整看到了母亲一生的成长奋斗,展现她顽强不息、认准目标不放松,有条不紊安排现世后事的智慧与睿智,体验她珍爱他人生命远胜过自己,重视亲友情谊远超过自己的情感与胸怀。

我自感文笔拙劣,不能完全表达对她的钦佩崇敬。在沉痛悼念这位伟大女性的同时,我更欣赏作者平实诚恳的自我剖析和坦白书写,他经历的心理变化,他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他对母亲智慧的重新认识,更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的人深思。特别是让我开始深思:我们必须这么忙吗?

在作者母亲生病前,家庭成员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书中写到,"大家都沉浸在焦虑、拌嘴和微不足道的病痛中(牙疼、头疼、失眠),还要记住家人的生日,安排庆生活动,讨论旅行计划以及行程安排。" 母亲生病后,每个家人才开始认识到这个"忙"."我意识到,在母亲的诊断结果出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忙碌之中。聚餐、宴饮、拜访、义卖、开会、排期、接人、买票、做瑜伽、上班、去健身房……".作者发现,"我们都害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会感觉不对劲。各种狂热的活动,似乎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

快得不能停下的脚步能不能慢下来?我们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向往慢生活。但慢已不再,生活的节奏已如飞驰的高铁,到处人山人海,到处车来车往,稍一顿足就有可能被后来人推搡。人们忙着挣钱,忙着求学,忙着娱乐,忙着消遣,没有人愿意被这社会大潮无情吞噬,只能拼尽全力地争做弄潮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也不能逃避各种风险事端。书中写到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作者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重新认识了母亲,甚至也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居然一直不清楚母亲的名字。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奔着死亡而去,一路狂奔中,我们是否忘了,我们拼命挣钱拼命出息的最终不就是建有一个温馨的家,给家人一个温暖的陪伴吗?如果我们因为忙碌错过了陪伴,错过了的日子如何追得回。作者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中,节奏显著放缓了,经常陪伴左右,但"可以治疗但无法治愈"的日子,试想这样的陪伴是不是来得太晚太沉重。

书里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他们走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无论多大年级的孩子被父母抛弃时都有孤独感,为过往的时光,没有说出去的话语,为无法分享的,甚至无法用任何显示的方式表达的感谢,为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忍受的痛苦、无助、生理上的羞耻感,为所有这一切感到后悔。"

连作者提及父亲的时候都说,"母亲生病前,他们都习惯了选择性的忽略对方。"我们的家人朋友,在不能察觉的平日,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对方给予的爱的礼物,但我们多数人都会不知不觉放弃了,无视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忙碌到了事后追悔的结局岂不可悲。

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包括我在内,要过好的每一天是否可以不用这么忙?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个演讲主题:

"如果这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你将会对听众说些什么?"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莫不可测,我们还必须这样忙吗?

文:子羽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优选范文)


生命的最后会有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机会去窥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1遇见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书是上周某日去西西弗书店看到的书,书名一下子把我吸引,当时简单的翻阅后,我一度认为这本书是散文,因此分类的时候将他和好几本散文放在了一起。

而直到读完,才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小说,日记体的小说。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也许最开始也没有准备集结成册,可慢慢的记录了整个时间以后,这本书如同一本完整的小说。

不知何起,但最终落幕。

2故事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位老者从被告知患有癌症以后,与孩子约定,一起看书,一起交谈看书心得,以熬过在医院治疗与等待的漫漫长路。

这是一本英译汉的书,我向来对这种翻译书有种陌生感,同样字数、类型的中文书,我最多阅读不会超过三天,但是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十天,常常看着看着就停下来,觉得没懂又重新看一遍,这不是一本适合速读的书,它适合在暖暖的夏日假期,窝在沙发里慢慢看,一边看,一边想,书里有很多值得慢慢思考和借鉴的地方,除此之外,书里有时候会提及一些别的书籍,而大部分书籍我是没有看过的,因此在理解上又会慢一些。

3思考

很多时候随着长辈老了,或者同辈的我们最终奔向了不同领域的忙忙碌碌,我们常常会觉得与长辈有了代沟,与同辈,由于生活的领域和生活阶段(比如结婚、生子等)的不同,越来越无话可说,而共同看一本书恰恰有助于我们去消灭这种代沟,因为一本书有时候是一种观念的传导,有时候是一个故事,当我们看过同一本书,理解过同一个概念,我们的代沟会变小,或者说我们至少会出现跨越代沟的某个领域。

看这本书时,当看到对方提及自己看过的书,我会觉得很亲切,例如当他提及《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时,我能够较好较快的理解那一部分的内容,即便对于这两本小说的结果已经不太记得了。当他提及《飘》,亦会觉得很开心,看过同一本书,并都给予高度评价,在不同的国度,甚至不同的年龄阶段,却觉得熟悉。

我们很多时候去学习交际手段,去阅读找话题的书,但是,其实交流中最重要、最有效、最朴实无华的途径,我们从小就会,一起读一本书,一起聊一本书。

书,可以跨时间,亦可跨越空间。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1)篇

本书通过读书会以及回忆的记录 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会对陌生人微笑、相信世界美好并为之出一份力且有想法、意志力坚定的优雅女人的形象,她心存善念、乐观、优雅、心态好、以身作则、好善乐施、尊人自尊...简直就是完美。

网上流行这样一段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我一直坚信这一点。热衷旅行的人,因为见识的世界更多,眼界自然会更宽广,神情中总会带有阳光热情的一面。而喜爱读书的人,思想会随着文字的世界无限延伸,胸中有丘壑,会散发出优雅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这本书也鼓励我们多读书并且就书论书 不要应付式打卡看书,而是用心去读去感受去回味去讨论去分享。

附上作者的母亲教导孩子内容的一小部分:

每天早晨都要整理床铺,不管是否喜欢;收到礼物立刻写感谢的卡片;即使在一个地方只度过一个晚上也要打开行李;没有提前十分钟赴约,就等于迟到了;愉快地倾听,哪怕你不愿意;每天告诉你的伴侣(孩子、孙子、父母)你爱他们;在书桌上使用衬架;手头上准备很多礼物,这样永远有东西可以送给别人;偶尔庆祝;对人要友善。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2)篇

一本好书的过人之处,它们不仅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还让你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所有的人。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身患胰腺癌晚期的母亲,在生命垂暮时分,与自己的儿子展开的读书活动。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期而遇的死神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直视它。通过此书的阅读,让我更加喜欢读书,在毕生有限的时间里,从书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和平事业,有伟大爱心的母亲,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母亲。她那顽强的与病魔斗争的意志,不断学习的热切程度,是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的可贵之处。的确,我们没有她那样的大环境,没有她那样的地位,但她终身学习,乐观面对死亡的态度,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股勇往直前,向上的动力。唯有珍惜,唯有努力,才能不辜负上苍的恩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3)篇

每个在阅读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这本书谈论了太多的东西了。没错,是“谈论了”,而不是“告诉你了”。生命,病痛,战争,慈善,信仰,政治,艺术,亲情,权利,工作,生活。而能容纳这一切的,就是书本。作者和母亲,读书的感想和喜欢的内容都不同,但这不能减弱他们对读书和分享的热爱,就像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不会有所消殒一般。玛丽·安·施瓦尔贝真的是一位优秀的母亲,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女性。在她身上,就连我一直讨厌的宗教都显得如此温柔,又如此的有力量。不敢以她为榜样,因为我深知自己太过浅薄。但是每一位女性,或者说每一个人,应该都能从她的身上,从这本书里获得知识,勇气,安慰和感动。感谢作者写出了本书。pS.书里提到的大部分著作微信读书里并没有。还是希望微信读书多引进些真正有益的书,不要整一堆所谓的“畅销书”了。

喜欢《《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9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读书会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