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

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

党员读书笔记之《邓小平传》。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党员读书笔记之《邓小平传》,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伟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读他,就是在读一部传奇;读懂他,就是领略一部传奇,体味伟人的生平,感悟人生之精彩!

邓小平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部传奇,《邓小平传》,讲述一位崛地而起的农民的儿子与中国的传奇故事,一段从平凡到辉煌的奋斗史!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那种不甘于平庸的个性,那种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那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人身态度,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那种遇到挫折、困难绝不轻易放弃的性格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点滴塑造了这个伟人崇高的形象,使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审视自身,发现不足,人中是在相比之时发觉自己的不足,有更高的要求,立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大的辉煌。

邓小平,这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其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对幼年的小平有深刻的影响。在那样的年代,其父亲有着不一样的认知,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相信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磨练。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并通过1920法国求学培养独立闯荡、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怕吃苦不怕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虽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为中国带来了光明!

对于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求学路上要不满足于现状,有理想有抱负,同时还应独立、果断、自信,趁着年轻多吃点苦就为以后积累了会更多的人生阅历与财富!对于理想,就像人生的风帆,有了他才有方向,有了他才可以更好的前进,与此同时理想的树立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应该崇高、远大!

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由明媚的阳光但也会有乌云密布,潮涨潮落;但正因为这些坎坷,我们的人生历程才显得愈加美丽,生命才可以画出美丽的弧线,才不至于以一潭死水的平静孤独的画上一个无所谓的平庸的句号,而是用生命中最美的色彩在全世界的认可下于天际之间画上一条美丽的弧线

在邓小平同志的生命之线上,最美的定数那三起三落却依旧坚挺的艰苦岁月。在那段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在白色恐怖期间,在内部矛盾激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期间,在无数的岁月里,他都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同时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还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为以后成功埋下铺垫!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成功的人身上总有某些闪光点,让人看到希望绝不轻易放弃,给人以前进动力不断向前奋进。于邓小平爷爷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成功的革命家、一位优秀的领袖所应具有的品质,在不同的天空下,在一片不同的江山里,纵然许多已改变,但不变的是一种对自己的高要求,不变的是那份追逐的年轻上进的心,不变的是那种品质,那种精神独领风骚的时代向世界证明自己!

要学的还有很多,但透过邓小平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很多很多,在如此美妙的季节,品味春天的故事,体会人生百态,感悟人生!更多的感触在心底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邓小平文选》党员读书笔记2500字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每读邓小平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关于他的思想,我觉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更能体现出来:

外交方面,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这一篇中,小平同志谈到,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小平同志这句话指的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众所周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为何之前中美没有建交呢?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一致。中国在国际上、在发展对外关系上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建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若以后任何时候,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又变回到以前,中美肯定会断交的。小平同志在会见原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仔细分析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以得出里面包含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不能谈判。把小平同志所讲到的对外原则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人按照契约建立的。国与国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许多原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这一原则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求我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的主权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国家主权的不受侵犯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不被侵犯。国家内政的互不干涉就相当于公民个人的私事或隐私不受干扰。对他人负责,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在法治社会下,这里所说的利益指的是合法的利益。对他人负责,还包括讲信用、守承诺,犯错误后不推卸责任等丰富的内涵。把对自己的负责和对他人的负责合理地结合起来,便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想,这一点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内政方面,主要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块来阐述。

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人们长久所困惑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答案。简言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它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或曰措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是小平同志之所以重视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为实现经济的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重申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零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二步也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我国***还在继续,***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单是提出这样一项宏伟目标,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落后。小平同志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吸取了一九五八年***运动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提出实现四化必须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而不是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一步到位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决策给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方面许多的启发。比如搞学习、做学问,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制定目标方面,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的具体的小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这样大目标的完成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给小平同志最大的一个教训,便是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人们便会自然的产生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忧,人们便不可能静下心来搞建设。个人也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只有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与父母的关系,学生才能安心来学习。这一点是很显然的道理。小平同志告诫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尽量少开会,开短会,会上发言要简明扼要。我想这一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我了解到现在大学里面,各种大会长会相当之多。一些班委说话官腔官势的,做事也很具浓厚的官僚主义色彩。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现象,应该进行自我反醒。有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是,某大学晚上的教室,三分之二的被各种班会占用了,供自习的却只有那么很少一部分。这不得不令人发问:学校倒底是学习的地方还是开会的地方?连自由学习的地方都没有,学生何以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增加知识储备?我想这是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应当及时地改善。

邓小平理论读书笔记


相信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消极影响.这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使中国走向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理论保证.

纵向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思想和体制落后使中国人民忍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孱弱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诞生的软弱骑墙的资产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建国初的道路选择就认识到当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是不会允许诞生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作为其对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社会主义苏维埃则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得了短时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拓展,必将发挥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现时代的深刻体现和典型展示。它对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前进,具有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下列几方面:

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6,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这一问题,它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简称为什么是、怎样建和建什么)。若再进一步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又可归结为两对基本矛盾,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矛盾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矛盾。搞清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不仅可以揭示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辩证统一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样建视为两个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不能随便混淆和颠倒。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应存在继续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只有怎样建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有这种误解,邓小平提出什么是、怎样建的根本问题后,思想理论界才一度出现了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的错误思潮。

勿庸置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和最终理想,然而,这一目标和理想又是和某种本本和样板联在一起的。几十年来,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思想方法,它的产生和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一种真正科学、革命的世界观,是从西方传入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种反映历史必然性的形象的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人接受,需要有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

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信心十足地奔小康。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邓小平,一个为世人尊敬的伟人。他之所以为世人尊敬,是与他那山高水长的人格魅力紧密关联的。他好学,他忠贞,他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才,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界仰之弥高。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的骄傲。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


引导语:《邓小平文选》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下面是一篇《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当今世界的主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整体上是处于一种充满蓬勃气象的大发展时期。但由于当时美苏争霸局面仍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民族矛盾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危害严重影响到人类生产和安全,整个世界又呈现出一种大战在即的面目,为政治家的施政方略的实行撒下了一道迷雾。准确判断当代世界的主题,就成为各国政要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凭着自己多年的革命经历和出色的治国能力以及丰富的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政治命题就是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民愿所归,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光有良好的向往和期待,也不能代替历史发展本身。和平问题的提出,还有着更深刻的力量制约和历史掣肘。没有解体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是具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资格,但是美苏两极格局的相互制约使得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如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希望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无暇发动新的战争。第三世界的国家如中国等国,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成为爱好和平的主要进步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仗,还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和负责,也为和平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发展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经济命题就是发展。发展是利民利民、功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综合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什么说二战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问题提得这么响亮?那就是一种历史的稳健的积累和国际全球化的融合作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休养生息,谋求新的发展;一些国家利用已有优势,扩大发展的成果。这种谋求和扩大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就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盖楼房的地基,有了地基之后,摩天高楼的修建也就有了可能。发展命题也就有了更多的实现可能。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所涉及到的层面之广,层次之多,层级之深更是亘古未有。这种新的时代环境,就促使各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问题,只有重视它,才能自立,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一席之地。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应该联系起来看。有个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各国发展问题的解决;有了各国的发展实效,更会保护这种得之不易的发展环境。这样一来,蓬勃发展的时代势头才能存在以致持续下去。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就是说主流是这个,认清这个形势,就可以在国内建设和国外发展两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推进自己国家的战略实施,赢得珍贵的战略发展期。至于说到支流和局部,我们仍然不排除各种艰难险阻的存在,要正视它,克服它,但不能让它来迷惑我们,成为我们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与这两个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得出这一结论的归宿点必然就落在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身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外交原则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系列的平等互惠外交原则的实行,证明了中国是个追求和平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延续了自建国之始所奉行的外交原则,继续着和平外交的历史使命,同愿意和平交往的国家扩大了交流与与合作,颇得友好国家的赞誉。另外,中国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国情,谋求本国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正是当前以致以后一段时间,中国着力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与世界的和平问题不仅有着很大关系,而且中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样做,就离不开发展。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无疑都是为了发展这一目标而实行的具体政策。中国自身发展了,国富民强了,本身就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解决好和平和发展问题,就是对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有个好的和平环境与发展机遇,对中国也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打消疑虑

对中国的发展,国际上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害?邓小平同志从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中国发展持有疑虑甚至敌意的国家与人民作了合理的正确的说明。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有着一贯地爱好和平的立场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最重要的一点是,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和平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员,有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就坦言,中国是大国也是小国。大国指的是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指标,小国指的是综合国力、人均产值等指标。从综合国力来讲,中国作为一支爱好和平的力量,起的作用还有限。但是,当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时候,作为爱好和平的这支力量也必将增强,将会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正在积极地履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正在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的这种开放的姿态,是自身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某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不仅不会对世界的经济起到危害作用,还更能扩大这种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与世界的交流与和合作将更加紧密与深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要发展,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是我们对过去特别是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认识而得出来的,也是时代潮流所要求的。世界其他国家盼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有利于他们在更多更广范围层面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的这种发展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是毫无道理的。中国发展了,更会很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为和平力量的增长贡献更多;中国发展了,更会扩大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成果,让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

预期的展望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的。按照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将逐渐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那个时候势必将会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只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加强中国与外国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东西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南北问题的解决。

邓小平文选优秀读书笔记


引导语:《邓小平文选》是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讲话选集。下面是一篇优秀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正视历史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它不伪饰,也不拔高。今天的人们谈论历史,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历史的本貌还原出来,本着观照历史的态度将历史所传承的内蕴表达出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历史,去正视它,不回避它的衰微,也不讳言它的屈辱。

邓小平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受列强的侵略与奴役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感到的外来威胁。自然,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也曾经在侵略与施加威胁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对中国领土蚕食最厉害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显示出它无比贪恋的个性;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显露出它无以复加的残忍性。历史就真实记录了日本的侵华暴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歪曲的事实。俄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对中国领土的垂涎更是由来已久,并最终强占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历史就将这些侵华罪行点滴记录在案,这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主要是美苏争霸。一方面,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新生的中国,美国极尽封锁之本领,甚至不惜发动朝鲜和越南战争来威胁和打压中国的生存空间。中国所受到的来自于美国的威胁可想而知有多大。另一方面,苏联随着经济的恢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逐渐走上了与美国争霸的道路,大国沙文主义也逐渐露头,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开始不断干涉,甚至还兵临边境,对中国的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中国所承受的来自于苏联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是美国的强权政治还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都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威胁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这种威胁所吓倒,而是采取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斗争方式,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正视历史,就是要将历史的原貌表现出来。正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要将这段历史的原状表现出来,特别是其中中国人民所受到的屈辱的历史表现出来,让后来人铭记,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兴衰面貌,反映出国与国关系的远近亲疏。总结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教训与经验中汲取对自己国家发展有利的东西,这样才能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不仅有着屈辱的近代史,那里有着受苦受难的低沉之音在回荡,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后来的中国儿女铭记,今天日子好了,就不能忘记好日子是怎么来的,革命前辈为了争得这种好日子所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这就是我们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还有着对建设祖国具体方法的种种争鸣,那里有着思想博弈的壮怀激烈,总结这段历史,就是让今天的中国人民记住,社会的进步不是靠空头设想得来的,它是千百万仁人志士为了远大的理想,费尽周折地找到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建设,最终取得成功的。

东亚病夫是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人民的蔑称,是侮辱中国人民的见证。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不仅要遭受着物质层面的多重剥削,还要忍受无数无辜的辱骂,对任何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振兴中华和自强不息的革命口号和理想追求就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上进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领导工农大众,向着各种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一击,终于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说,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走上了新的建设和改革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具体实践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了许多新难题,这些难题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所不曾遇到的,因此也就没有切实可行的药方。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问题,我们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其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势影响着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影响着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国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新的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既没有迷信本本,也没有迷信苏联,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不会因为你遭受屈辱而不去记载,也不会因为你与人争论而去避讳。历史真实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事件,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平台。我们总结历史,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在屈辱艰难的斗争中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就是要学习国家勋臣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意志。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展望未来。正视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广阔的胸襟来对待历史;总结历史,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鉴别是非的本领来对待历史。无论是正视历史,还是总结历史,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当今的祖国建设,同时也为未来描摹一幅宽广壮阔的美好图景。

中国的未来,说到底还是两方面的事情,那就是国内与国外。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就说明了这种未来要去设想的必要性。历史,终归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而这种过去之事,终究要翻过去的。

结束过去就是要不沉浸在历史的苦难桎梏中,不拘泥于历史的琐碎之事,而是要本着开放的眼光,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搞好国内改革,将改革的神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是要本着宽阔的胸襟,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搞好对外开放,与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实现双赢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结束过去不是不要正视历史,反而是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放开历史的小节,更好的让历史为现实为未来服务。结束过去也不是不要总结历史,而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抛开历史的恩怨,更好的让历史为国家为世界发展着想。

开辟未来,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基础上,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开辟一种建设美好未来的愿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开展了四个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实现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敢做敢想,就会闯出一片天地来。同时,我们已经同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成就自不待言。深化这种外交关系,为建立新的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政策对头,就会离理想目标越来越近。这就是从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来讲的开辟未来。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未来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会开辟未来的,而且开辟的一定是美好未来。

党员读书笔记之《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我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是要立志,只有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有坚定的行为。确定好人生的坐标,分发前进,我想这样才会活的才有意义。

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三、淡泊名利

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邀名请功之心的爱出风头之徒。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名誉的罪人。处理两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跌过跟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战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周恩来则不然。他的大志,就是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游移和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完全抛弃了个人名位和私利。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那一天起,他就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250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说: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为党鞠躬尽瘁的;我们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13年来他就是这样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用党性铸成自己的血肉,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生动地再现了党魂,展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魅力。

淡泊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如果连学生都追逐名利,那么就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些东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周总理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周总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一当了领导,就高高在上,官气凌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他在重庆工作期间,就团结了大批的民主人士,扩大了革命的阵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在***期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作为走资派打倒,数不清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被作为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很多人被打死或被迫自杀。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周恩来虽然无力挽回,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极力地保护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例如在他1968年8月30日提出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的对象包括宋庆龄等13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以及副委员长、人大常委、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政副、国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两高等。仅这个名单,就保护了大批的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人,他也设法保护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留下了一批极为宝贵的人才。因此,很多人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以后,仍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中,他的朋友是最多的。

相信《党员读书笔记之《邓小平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邓小平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