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莎士比亚作品之一的读书笔记

莎士比亚作品之一的读书笔记

严歌苓作品之《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严歌苓作品之《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严歌苓,近年来颇活跃的一个女作家,好多作品都拍成了电视剧,当初选《一个女人的史诗》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想看看一个女人怎么写女人,翻开书才知道她原本就是剧作家。剧作家写小说,大多以情节见长,而我常常在操纵稍微复杂一点的情节的时候捉襟见肘,缺什么补什么,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一个处于江淮之间的脏兮兮的小城,空气里弥漫着油炸臭豆腐的味道,坐在台阶上给女儿洗澡的满口脏话的妇人,到处到是相骂的男人或女人,连空气都是油腻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走来了一个白衣黑裙蹦蹦跳跳的女孩子。这就是田苏菲,也就是小菲、小菲要革命去,为了一件果绿色领口结黑绒球的毛衣。跟无数红色经典剧比起来,严歌苓笔下这个投奔革命的理由多么轻飘飘,多么微不足道但又多么真实!一个市井里长大的女孩子,你让她到哪里去寻找伟大和崇高去?又有谁的生命是预先就设计好了的?一个偶然,一件小事往往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何况那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代?这让我一下子就有了读下去的兴趣,文字间充斥着的烟火气,人物在懵懵懂懂间显露出来的坚定与执着,人物纯到有些可笑的内心世界,都是吸引人的理由,让你心里充满了好奇,忍不住就想想看看这个女人漫长的一生中到底会上演怎样的故事,你拿不准你会不会被她的故事打动,但你还是想要读一读这个女人于红色历史中的浪漫情史。红色岁月,一个多少有些让人讨厌的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后者,浪漫。浪漫是每一个女人心中做不完的梦。

一个活泼漂亮的女文工团员,一个身经百战的旅长,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会是又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可偏偏杀出来一个能写一手漂亮小楷的俊雅的欧阳萸。光是名字就有了明显的比对:都汉,欧阳萸。一个土得要命,一个透着修养,透着文化。一见钟情。老套的故事,却偏偏在老套中显出了一点不平常。都汉的不顾一切,欧阳萸的置若罔闻;都汉的热心辣肠,欧阳萸的随遇而安。可怜的小菲,着了魔一般选择了她的一见钟情,可她不知道,等待着她的是漫长的岁月里无尽的煎熬。

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不顾一切地爱一个人,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明明知道他爱的不是你。没有人像小菲爱得那么彻底,那是因为没有人像她傻的那么彻底。跟田苏菲相比,外表超凡脱俗、仙子一般的孙百合,俗了。

用不着感慨什么,一个女人,能像小菲这样轰轰烈烈地爱一辈子,值了。没有小菲这样的女人,就不可能有欧阳萸的倜傥风流,以及他的高谈阔论,他的一部部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菲是欧阳萸的娘,而孙百合,不过是水中的月亮。欧阳萸不傻,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到处留情,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红颜知己,却始终依偎在小菲的怀里,让一个小女人用自己一辈子的岁月滋养自己的灵魂。

你奇怪吗?小伍跟老刘,两个革命者的爱情经不起考验,破了;欧阳萸跟孙百合,看起来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个人的爱情,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冲刷,碎了,碎得七零八落,片瓦无存,只有小菲,从始至终,爱得那么执着,也被爱得那么执着,就这么一个胸无城府,连女儿都说她爱得太笨的女子?

却原来爱是不需要技巧的,只要有一颗执着的心就好。表面上看起来小菲是输了,一辈子都没有赢得欧阳萸的心,但事实上她是真正的赢家,她赢得了两个优秀的男人,一文一武,一洋一土,一个一辈子当她是娘,一个一辈子疼她如父,哪一个女人有这样的福分?

因为单纯,小菲赢得了她想要的东西。就是那个欧阳萸,做了一辈子的梦,到最后,还不是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的臂弯给小菲留着?

能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他哭,为他笑,为他魂不守舍,为他优雅,为他粗俗,为他背熟无数的诗句,为他学会精打细算柴米油盐,小菲的一辈子,值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严歌苓作品之《第九个寡妇》读书笔记


严歌苓,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好莱坞专业编剧。1958年生于上海,1995年获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长篇小说奖,《人寰》获中国时报第二届百万长篇奖。荣获国外国内文学奖十五项,电影奖三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日、法、荷、意、泰等多种文字。最近她以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赴宴者》已经在美国出版,中文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正被重磅推荐。

小说的女主人公取名葡萄,以干燥的环境下生长出甜蜜多汁的果实,影射了主人公的女性体味,含有丰富的象征寓意。王葡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农村妇女,她身上突出的特点是以女儿性与妻性来丰满其母性形象。前两种是作为女人的性格特征,而后一种则暗喻其作为地母之神的神性。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在葡萄的身上,作为儿媳爱护公爹与作为女性需要男人的爱两者是相统一的,都是出于生命的本原的需要,人类的爱的本能、正义的本能和伟大母性的自我牺牲的本能高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民间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质。

传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她公爹孙怀清是大地主。打倒土豪劣绅时被打倒了。他亲儿子,心肝上的亲儿子为了进步,把他卖了。后来,她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公公拔了出来,背了回来,藏在地窖一藏就是20多年。直到最后,葡萄守着公公二大,看着他老死,葡萄的觉悟不低,只是她的想法最本真,她说爹没了,我就是没爹的娃儿了。最朴素的,是最长久的,是最真的。她心里没有啥运动,啥革命,啥打倒,她只认人。她在那个疯狂的时代里一直保持清醒,不是她有什么深刻思想、独到见解,是一种天赋,这种天赋说出来也不是啥高不可攀的,就是:真、纯、不贪、不惧。葡萄虽然是寡妇,可她从来不缺少男人的慰藉,她一点都不孤独。但她也绝不是滥交,她有她的底线和原则。她有父亲一样的二大,有儿子,有男人,一个女人需要的还有什么。寡妇的生活比媳妇还有滋有味,因为她从不追求那些虚伪的东西。她永远最直接,最现实。

在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里,时代背景是细若游丝的,日本鬼子来了,打土豪分田地了,***了,毛去世了,改革开放了这一切都是不着笔墨的描写,严歌苓用巧妙的过门儿一带,就带了过去,可却印记鲜明。清晰浮现的是一个人的命运,从古至今,改朝换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自然也好,人物也罢,在寡妇葡萄那里,没有过不去的鬼门关,也只有这样的她才可能把自己的公公藏过了走马灯一样变换的场景。她自己浑然不觉经年累月间她有着怎样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外人看她,是个疯狂的寡妇,她自己过着自己的日子。让公公活下来,让男人神魂颠倒,让自己快快活活,视常规礼教而不顾,我行我素,不食人间烟火。

王葡萄完整地体现了一种来自中国民间大地的民族的内在生命能量和艺术美的标准。她的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正是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两大特点, 浑然不分表现为她的爱心超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称得上真正的仁爱。包容一切隐喻了一种自我完善的力量,能凭着生命的自身能力,吸收各种外来的营养,转腐朽为神奇。我将这种奇异的能力称之谓藏污纳垢的能力,能将天下污垢转化为营养和生命的再生能力,使生命立于不死的状态。在王葡萄的身上,一切都来自生命本能,这就更加完善了藏污纳垢即生命原始状态的概念。

葡萄救公爹义举的前提是,公爹孙二大本来就是个清白的人,他足智多谋,心胸开阔,对日常生活充满智慧,对自然万物视为同胞,对历史荣辱漠然置之。在这漫长岁月中他与媳妇构成同谋来做一场游戏,共同与历史的残酷性进行较量究竟是谁的生命更长久。情节发展到最后,这场游戏卷入了整个村子的居民,大家似乎一起来掩护这个老人的存在,以民间的集体力量来参加这场大较量。这当然有严歌苓对于民间世界的充分信任和乐观主义态度,故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明了,这个村子的居民有一种仁爱超越亲情的道德传统,他们当年能用亲人的生命来掩护抗日的老八,今天也能担着血海似的干系来掩护一个死囚老人的生命。严歌苓的创作里总有浪漫主义的美好情愫,那些让人难忘的场景总在拓展民间的审美内涵,如老人与幼豹相濡以沫的感情交流,又如那群呼之即来挥之则去的侏儒,仿佛从大地深处钻出来的土行孙,受了天命来保护善良的人们。

严歌苓在这部小说中写以苦难,王葡萄的一生似乎始终伴随着苦难,她七岁时就死了父母,跟着逃黄水的人群逃到了史屯,才被孙家收为童养媳。但严歌苓不是启蒙主义者,甚至都不是人道主义者,她是以一种生活的乐观主义者的姿态进入写作的,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爱意。因此她的小说不以发现生活的意义为目的,而是把生活看作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即使面对苦难,她不去写人们如何被苦难所压倒,而是要写在苦难中磨砺得更加闪亮的韧性。她以快意的、鲜亮的语言讲述着王葡萄的故事。王葡萄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聪明的女性,生活对她来说是残酷的,但她在生活面前始终是主人,表现出一种强悍的生存哲学。王葡萄十四岁就成了寡妇,但这并不妨碍她理直气壮地生活,也不妨碍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爱愿望。她的生存哲学是以民间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她的公公是她的最重要的老师,启蒙课就是从洗衣服开始的。公公教她有人要考她的德行,所以衣服里有什么东西都不能拿。还不懂事的王葡萄从这里不仅学到了德行,也学会了怎么应事,怎么做人。

作为小说家,严歌苓在《第九个寡妇》中为我们还原了中原大地上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活法,从古至今,这种肆无忌惮的活法其实一直香火未断。曾有知情回忆农村生活时描述过乡野旺盛的原始活力,道德伪面具被这些老百姓撕下,即便在最贫穷、最极端的年代,他们自有一派人生哲学,以不变应万变。祖祖辈辈,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战乱与运动其实都没能改变他们苦日子里的这种活法,他们的韧性大到无法想像,就像那句歌词说的没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


金陵失守,万千哀魂化古痕;

后人悲恸,血海国仇安能雪。

看完《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不绝的,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后,所实施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兽行。

失陷后的南京城,对于放弃抵抗、手无寸铁的俘兵、难民,就如同修罗地狱般无处不存在着杀戮、恐惧与绝望。被遗弃在南京城内的人们,除一小部分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靠日军外,其余的三十多万同胞,均成为日军无情杀戮的对象;尤其是南京内的妇女,更是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日军士兵的双重施虐,之后又被残杀。此等惨象绝非任何一个爱国人士所容目睹。

然而我想知道的是,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历史必然吗?早在日军攻陷上海,准备进军南京之前;蒋介石和KMT的大多数高级将领就认为南京不可守,毕竟当时日军在上海首战告捷,士气如虹;而驻守在南京的部队更多的是没经过多少训练的新兵,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守战必败。

不过由于南京是为民国首都,而且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之处,为了不失民族气节,最后蒋介石在会议中决定,由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带领十万士兵坚守南京。在会议结束之后,国民政府撤出南京,迁往重庆。

这样的决策在当时来说或许是为无奈之举,然而唐生智在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为表示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决心,竟下令将下关到浦口的渡轮撤走;而正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军民在南京保卫战败局已定之时,无船可渡,使得原本有希望获救的部分军民失去了最终逃离的希望。而唐生智在得到蒋的撤离命令撤离南京后,由于撤离命令下达不到位,导致驻守部队在撤离的过程中遭到友军狙击则是另一重大失误。

总之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意识到南京不可守的情况下,应该果断通知或者协助当地居民撤至别处,只留下一小部分精锐部队作狙击之用,以免将一座肥城留给日军。

南京保卫战仅仅持续了几天的时间,正是唐生智的撤离,象征着三十多万留困南京城内的难民,成为日军任意把玩的玩物。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日军令人发指的野兽行径,同时也应看到手无寸铁的难民降兵,在失去了本国军队的保护后,要被继续当做人类对待,还是被当做动物作践,则全凭入侵者的喜好。

然而遗憾的是,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以着残忍狭隘之心面对这些落入魔爪的人们;于是大批的男性居民被无情地屠杀,女性居民则成为日本士兵泄欲的工具

残忍而疯狂的屠杀最终成为了现实,反观这一切,除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因素以外;当时中国军力衰颓,军方高层战略失误以及国民政府不顾民众生死的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原因。

任何一国想要本国国民不受敌国的欺辱,不应祈盼敌军将领的仁慈和部队军纪严明,而应全力动用本国之军,抗击敌国军队的侵略;即使是再万不得已之时,也应在战火燃起之前,帮助当地居民逃离战地,以防止将手无寸铁的难民奉之于敌军之手。

南京失陷之后,来到《金陵十三钗》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南京城中的威尔逊教堂;就在南京失去军事保护后,作为威尔逊教堂管理人员的英格曼神父出于各种原因,秘密保护那些可能会被战火危及的十三名女中学生;而在此期间,作为弱智群体的秦淮河窑姐们,看准了美国教堂在战火中保有的中立地位,顶着教堂管理人员的责骂和侮辱,硬着头皮哀求神父给予她们一片栖身之地。

然而,那些平日里鲜衣亮彩的秦淮河女,却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公平对待;即使是来自于西方自由社会的英格曼神父,也对她们存有偏见。再加上她们避难的请求得到准许之后,很快的原形毕露变回窑中真面,放浪形骸及粗鄙之态立马显现出来,这点更是引来了教堂众人的反感。

不过由于这些窑姐对付男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所以很快的,她们拉拢到教堂内除英格曼神父外的其他男人,并且通过此途得到不少额外的好处;然而她们在运用这些伎俩取得教堂内本已贫乏的物质,或许更能显露出她们的卑鄙之态。

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堂里出现了避难伤兵,也正是因为这些士兵的出现,使得作为避难之所的教堂散溢出男女之爱不仅是头牌窑姐张墨玉与年轻少校戴涛暗结情愫,就连一向破罐破摔的少女豆蔻,也与负伤新兵王浦生私定终生。而从故事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些连己身性命都无法掌握的窑姐,对两名军人的婊子之情却是纯真如玉,情深似海。

后来由于汉奸的出卖,这片位于南京城内的美国国土,也失去了它依托于道义的保护效用;日军以搜捕藏兵的理由进入教堂,并在其中滥杀无辜;藏身于教堂的三名伤兵最终被识破身份,最具英雄形象的年轻少校连抵抗都未能作出,就被日军处决,而龅牙的跛脚老兵李全友,还差点玉石俱焚地掐死那名日军少佐。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而悲哀,日军毫无损伤地处决掉藏身教堂中的三名中国伤兵,而且还顺带带走了教堂伙夫无辜的生命。

事后,侵入教堂的日军在察觉出教堂内藏有女学生,再度侵入教堂,想让英格曼神父交出受他庇护的女学生;到了此时此刻,万般无奈的神父为了保护受他庇护的女学生,想出了以窑姐代替女学生的办法来应对日军。然而就在他提出这一请求被其他窑姐冷眼嘲讽的同时,头牌窑姐李墨玉却于他请求之前想好此策,并且自告奋勇地扮演这起策略中的女学生,最后其他窑姐也纷纷妥协,加入到牺牲自己,保全女学生的行列当中。

最终,那些假学生以自己的性命和节操,为女学生们争取到逃脱的时间,安全逃离南京。

那段梦魇般的日子已过去六十多年了,然而那段梦魇般的回忆却时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有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而那十三名秦淮河边的金钗,也早已消失世间。其实作为娼妓,并未就是些只为钱财而出卖肉体的女性,很多沦为娼妓的女性都是由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迫于生存,就是被家庭或人贩变卖窑中,并在与众多男士的性交易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人性的丑恶面,并在这样的生活中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这类人群愈发地变得势力、拜金和粗鄙,也学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应对这种丑恶的人生;然而,当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她们却有可能牺牲自己,而去成全那些更应该活下来的人。

严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渔》读书笔记


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严歌苓被北美文学评论人陈瑞琳认为是一个异数。严歌苓的创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于用女性的视点,从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隐秘,常常把风云气寓于儿女情,很能以小见大。她的作品在内容上比较纯正,又比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讲究,可以说是相当地纯净而优雅。

最能体现严歌苓一贯的艺术特点的是她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文化视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摹。在这个地球上,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年龄、性别等,从大到小、从深到浅,是凡有差异的方面都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而决定权利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常常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严歌苓塑造出的一种弱势强者的形象,可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就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势中的强者。

这是严歌苓出国后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围绕当时伴随出国热引发的一系列华人颇受争议的事件展开。她撷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这个问题。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当时很应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业化道路的导演拿来大做文章张艾嘉凭借同名电影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也使刚出道的台湾女星刘若英一炮而红。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小渔跟随男朋友出国,为取得绿卡,与一个孤独老人假结婚,但在她与老人相处期间,男友的自私、冷漠与老人的孤独、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纯的小渔感受到了内心情感的波动。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笔墨集中地刻画了中西文化撞击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异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冲突尖锐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跨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

作者写于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总带有着中西文化差异的烙印,总困扰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过小渔这样一个角色来说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闪光点总能将误会消除,总能达到和的层面。少女,表示了一种美好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一个代名词。小渔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经历,表面上看似已过了少女阶段,但实质上,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却是停留在少女阶段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的呐喊,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作家也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然而严歌苓从她女性特有的观点来阐释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渔这样的少女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中西间的差异终将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显然,作者十分偏爱小渔这个人物,几乎在她身上赋予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轰乱炸溶解在圆润悠缓的太极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她相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角色。江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物。他对待小渔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中国男子,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似乎在他看来,小渔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从江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活的并不怎么现代,相反,以往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样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只身来美,心灵的空虚感以及孤独感时常会压迫着你,使你窒息,这就使得江伟不得不放弃前嫌,继续与小渔一起相处。

小说虽然故事简单,可是处处充满着戏剧性。一是对比强烈:老、少的对比,更突显两者面临的不同状态,前者是死亡,而后者却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对于老人来说,去日无多,更期望的是与人相处的快乐,也期望能在对方鲜活的人生里找回似曾相识的记忆或感受。二是两种感情的对比:林伟的爱自私而蛮横,更多时候只是将小渔当作性欲的发泄工具,他对老人的态度又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关系,除了金钱与交易之外,毫无友谊可言。而小渔因为年轻,因为性格,从不会拒绝,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

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没有看到她最后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将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来?至少书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与她之间的感情却不像是林伟想象的那样龌龊,他更多的是把小渔当作是他的女儿,想以一种父亲的身份来关爱他。而小说也正是通过老头对小渔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小渔性格的起伏。

严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现在状态,而不去强调他们的过去、将来。这就使这份真实的场景颇有韵味,这有意识的留白,是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她的笔触大多时候侧重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有时会蹿出她自己的体会、见解,一闪即逝

尽管这出老夫少妻的闹剧有着世俗的主题,却被严歌苓用不俗的笔法成功升华,形成与同类作品迥异的情调,成为其中的翘楚之作。在此,我感觉她所使用的不俗笔法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中这对恋人和洋老头三人形象与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换言之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其中跃然纸面的这三个游走在异域边缘的形象,如劳伦斯所言,就是那些处于人类相互理解边缘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对生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灵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这也是严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义。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


《小姨多鹤》生动地记叙了一个普通家庭三四十年颠沛流离、生老病死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作品再次出现了躲藏的情节。这种躲藏情节,既是传奇故事、诡谲生活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作家惯于运用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一个日本女人,改名换姓,变更身份,移居外地,三缄其口,其躲藏隐蔽得不能说不深,但在***中,还是终于暴露,使全家遭受苦难。这躲藏中的一波三折,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小说动人之处,还在于通过这六口之家里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开掘得淋漓尽致、深刻辟透。小说集中写了两个女人:多鹤和小环。

多鹤这个日本女人,在日本战败后,从满洲垦荒开拓团死里逃生跑出来,又被卖去给人家做生育工具。她无尽地劳动、干活,默默地受羞辱、折磨。可她无怨无悔地整日只知弯腰、鞠躬,低头、擦地板。她靠什么支撑着?凭什么能如此茹苦含辛、忍辱负重?那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求生的本能。这是一种真实的人性,一种超越了一切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性。多鹤凭借着这真挚的人性,终于赢得张家每一个人的信任和关爱。

朱小环,这个张家的大管家,三个孩子名义上的生母。她可说是底层社会最可怜的一名家庭妇女,但是她个性开朗、乐观,无忧无虑,为人泼辣、野性,抽烟、嗑瓜子、骂人、吵架,吵得人家哈哈大笑。她对多鹤,作为日本人,作为情敌,是仇视的,可当得知多鹤的悲惨身世后,又见到多鹤刻苦勤奋的劳动,真诚善良的品性,大气的她,毅然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与多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姐妹。她勇于承担抚养、呵护三个孩子的责任,还处处关照多鹤,甚至为她担待罪责,避祸消灾。在她身上,有着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平常心,有着几乎接近原始的美德,是没有受到现代文明侵蚀的美德。最后,她让多鹤把丈夫接到日本去,又让多鹤接走了丫头和大儿子,张家只剩下她一人孤守空房,与年迈眼瞎的家狗黑子相依为命。她还对黑子说说笑笑:张家的情意咱心领了。这口无遮拦、大大咧咧的小环,心地却是多么宽广善良。

严歌苓作品之《妈阁是座城》读书笔记


《妈阁是座城》描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赌场的故事。有人评价这不小说可谓是赌的惊心动魄、赌得触目惊心。

这一次,我继续读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想看看人性里的各种瘾如何长成了人性里的毒。

说实话,读长篇的如饥似渴,早就在二十多年来的一场场狂吞豪饮里一点点地灰飞烟灭了。现在读长篇,每每读得进进出出支离破碎,故事的情节线索人物语言常常掬不住油滑的思路,走神儿成了阅读的常态,一部小说,倒读成添加了许多联想的片段或准备着拿来评论的素材了,那种读起来放不下离不开的感觉像从不回头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说不好是因为大多数作品失水的干涸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渐次充盈,或者就是源于本人人性里一种茁壮的瘾喜新厌旧也未可知。

不久前看过一个对演员殷桃的采访,说到职业习惯,殷桃说她曾在爷爷的葬礼上,不自觉的专心观察过亲人们的哭,并顺流而下地联想到每一种哭的背后故事,她无奈的称自己很无奈。我理解殷桃的走神儿,就像理解不停地一个劲儿凭空拧螺丝的卓别林。问题是,走神儿对樱桃来说是职业习惯,是她安身立命的饭碗,而对阅读长篇小说的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说,恐怕就得算是不职业的习惯了。它们吸引不了我,或是我拒绝被 败絮其中的金玉其外所吸引?其实,在读到《妈阁是座城》之前,我从未觉得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作品有问题也好,自己有问题也好,反正我们都在自己的惯性行为中不自知或自知而无法自觉地混沌着,就像殷桃的走神儿,也像我的厌旧而无处喜新。

人类的意志力相对于人类行为惯性,很渺小吧,后者怕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无奈,人性中的各种瘾和各种强大的行为惯性之间是互为充要还是互为必要呢?

对于自己的喜新厌旧,我是找过借口的。

几天前电视里歌手满江复出后曾推荐他的《心碎北京》,满心希望听到如汪峰《春天里》般的心劲儿和囊括,但,小了,太小了,小小的忧伤,弱弱的慨叹。有病的北京为什么还装呻吟?大声呼号有什么不可?四十岁的满江,很帅,很绅士,很文艺,尽管他出身一点也不文艺。我小小的慨叹后就弱弱的说了:有些人天性里是近水的,而有些人近泥土;有些人天性里是近植物的,而有些人近动物

这些天性,会不会长成人性里的瘾?哪些瘾又会疯长成人性里的毒?总之,是不肯忽略一句话,阅读的饥渴在《妈阁是座城》这部小说中被完全激活。

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

自认为被梅吴娘强大基因培育出的梅晓鸥最终也没有走出梅大榕的赌性遗传。梅晓鸥一直在用赌场女叠码仔的身份报复着情人卢晋桐,却又一直不自知的用对赌徒史奇澜的感情来赌自己的一生。世祖梅大榕身上的赌性,几乎寄居在每一个活着的人身上,像是一种有毒人性的基因遗传。那个农家子弟出身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成功企业家人格光鲜霸气做派无懈可击的段凯文,最终在不尽的豪赌里倾家荡产四处奔逃躲债无尊严更无廉耻;那个一身清雅创造力非凡有情有义的成功商人史奇澜在赌场里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他戒赌的代价不是跳海,不是剁掉手指,而是妻子儿子背离后的木雕创作,而是集中混合起来使用的据说是可以抑制疯狂但亦可以杀死他的创造力的药物从梅晓鸥段凯文史奇澜这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气味里闻到了人体里癌细胞的味道。

突然想起昨日的华夏时报新闻《官员自曝已处置完房产:傻子才等房产信息联网后被查》,说到了多招转移房产。深圳一家商业银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还有一种新的手法是,去澳门赌博不带钱,如果赌输了直接押上房子,等于变相处置房产。很轻松的,就像咬指甲拔倒刺吸大麻吃摇头丸,不算个事吧,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尝试过这种手法,毕竟,这不是小说。

严歌苓是近哲学的。在她的小说中,每个人的宿命远远地就搁在高处远处,这是她的小说架构和叙述语感提供给你的,你不会急于去触摸,因为你知道,无论拐过多少街角,那个人那个结局,总会在那儿出现,出现,出现,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你因此就会在阅读的间隙有时间盯着梅晓鸥段凯文或史奇澜出一会儿神在过去日子的哪一刻,我,有可能会是她或他。

终于明白:原来,我们都是赌徒,赌性是毒性,活在我们的人性里,活在我们健康的细胞中,伺机而动。

儿子昨天说洋葱是可以吸毒的:把洋葱切开,放到刚刚装修过的房间,有毒物质会吸附到洋葱的破损面;北美办公室里流行感冒期间的消毒剂竟是洋葱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应该是这样一颗摊开在读者面前的切开的洋葱?

儿子还说了:记得千万不要食用这些切开的洋葱!

哦,可惜了,可怜的洋葱。

《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糊里糊涂的就参军革命去了,在文工团做了一辈子,有首长看上她,她却打定主意喜欢另一个人,她追了那人一辈子,和他结婚,生女儿,看他一次次出轨,自己也出过轨,时间跨度三十多年,经历了文革,俩人年迈时依然携手。

以现代的标准看,欧阳萸绝对是渣男,婚前管不住自己的第三条腿,婚后又打着寻找真爱的名义出轨,说有才气没真正干过什么,找父母要钱,不问世事的败家。

田苏菲呢,就是值得称颂的傻女子了,有貌有名,对废柴丈夫不离不弃,勤劳顾家,忠贞不渝,是男人们都幻想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那种女人。

但是反过来看,欧阳萸又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善良的人,虽然他享受着各色女人的照顾,也飘飘然其中,但是他照样请客吃饭教她们看书,已经算是做得好了,包括和田苏菲婚前性行为,也是田苏菲先敲响了他的门。得知小菲怀孕时,他已经寻找到他心仪的女子,但是他负起了责任,没有隐瞒,立刻和女朋友分手,向组织请求结婚。

田苏菲呢?她喜欢一个人,就费尽心力留他在身边,她文革时不离不弃,借钱让丈夫宴请各色人等,吵架时翻旧账,都是留他在身边的手段。她给予爱,同样也希望收获爱,但是丈夫做不到,怨恨四起,她幻想丈夫怎么出轨,情人怎么鄙夷她这个正房,甚至也去出轨来报复丈夫。在最后孙百合把欧阳萸甩掉后,她又明确地知道她生气是因为她追求了一辈子的人,被别人轻易拿去,又轻易撇下,那她又算什么呢?她生气是因为自己被否定。

这是一个凤凰女和孔雀男的故事,到现在这种组合也屡见不鲜。只是这一对坚持到了最后而已。

书里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词“实惠”。都汗是首长,是小菲实惠的选择。那么对欧阳萸来说,小菲也未尝不是他实惠的选择。他们俩在面对实惠和爱情时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很值得玩味。对欧阳萸来说,他当然是渴望有个人懂他和他心灵相通的,但是那是神交,他似乎把情感和现实分的很清楚,小菲一心一意爱他,会把他照顾的很好;而他说出一句话,就能接出下一句,并且真正和他心意相通的人,精神上的交往也就够了。对于小菲而言,她一直是乖乖的,没有太大的主意,混混沌沌的,对母亲好友都不敢反抗,她唯一一个主意就是和欧阳萸在一起,那时候应该也就是不到二十岁吧。这辈子的叛逆都在这一次了。

同样的,对都汗来说,小菲也是爱情,护士长是实惠。小菲弃他而去,于是他一辈子都惦记着他的爱情,所以后来也一直给小菲寄吃的喝的,给小菲捧场,鼓励小菲,帮小菲解决她家里的事。小菲是他心里的白月光,是他永远的梦中情人。“我以为,谁都会老,只有小飞不会老”。

对孙百合,欧阳萸也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孙百合甚至不分什么实惠和爱情,她是不婚主义者,欧阳萸是她其中一段爱情。小菲和欧阳萸对于她,一定是小菲和她能走的更远,因为一个人冷一个人热,才能维持一段感情。两个人都冷,就算是“不尴尬的沉默”,也必定有完结那一天。

其实小菲是一个很坚韧的人,可能是家庭留下的影响,再苦再难,咬紧牙关也能硬闯过来。欧阳萸相对来说就太脆弱了,所以文革时孙百合疯掉了。如果没有小菲,欧阳萸也会疯掉。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

小说最后,人物更加真实,像是人到中年,更能直面自己。比如说都汗死讯传来,小菲哭了,欧阳萸安慰她,她抢白他一顿,“原来小菲是真的舍不得那个老头,如果说欧阳萸有一段时光是嫉妒的,那必定是此刻。”小菲一直自诩自己全心全意的爱着欧阳萸,都汗只是她走投无路时的路,但是他死掉了,临死前还叮嘱一定要把群众拉来看小菲的戏,这对小菲太煽情了。读书笔记但是他死前她就不知道他爱她么?那她每次还去求他做什么?她当然是知道自己被爱着的,从都汗出场没多久就说“女人是很神奇的生物,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欺负谁不能欺负谁。”她每次去找他的时候都“只有在他面前好像还是个小姑娘”。她哭一个是为都汗,一个是为自己,再也没人对她那么好了,她明白得不得了。欧阳萸为什么嫉妒?小菲和别人出轨,都汗对小菲好,一辈子都不嫉妒,到此时,他才发现人终究是血肉之躯,小菲终于被人捂热了心,当他被小菲妥善安置的时候,也有人将小菲妥善安置,这个人真正走到了小菲心里,就算不以爱情的身份。同样,小菲也真正走到了他心里,就算不以爱情的身份。

还有欧阳萸说,这辈子他让小菲追了一辈子,小菲满意了。这真是一句大实话。谁都能看的出小菲喜欢欧阳萸喜欢的要死,为他付出一辈子,又有谁能看出欧阳萸让小菲喜欢了一辈子,没有离她而去,也是一种付出。让一个人得偿所愿,难道就不是一种付出么?何况小菲喜欢的疯狂,又吵又闹翻旧账,怀疑他跟踪他,容忍小菲也是一种付出。就像我们一直在说的,他要苹果,给他一个梨,又让他说谢谢。但是欧阳萸最后做到了。

书里还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小菲的母亲和欧阳萸的父亲。

小菲的母亲也是很实惠的,她死要面子,但是最后也为了里子去借钱了,她照顾小菲一家一辈子,直到她死,还在摊鸡蛋。她说话很难听,刀子嘴豆腐心,她身世凄苦,没什么文化,她一生努力不让自己变得小市民,不被别人看轻,去看小菲的戏时打扮的也是齐齐整整,问检票员“你看我像在大街上捡东西的人么?”

欧阳萸的父亲,确实如红尘的出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表露什么情绪。从火车上下来就有一句“一切不发生的,有不发生的坚实理由”。他有坚信的东西,他坚信学习是有用的,读书是有用的。他的爱和悲伤都藏的很深,给人留一丝体面,不拆穿。他应该也是读过很多书的,相比欧阳萸,他又上了一个台阶,他读过很多书,又能接受世俗。

这两个人的设定也是更丰满了欧阳萸和田苏菲,也是指明了他们要走的路。欧阳雪从部队逃跑后,自己尚不知道害怕,欧阳萸已经替她怕起来,“他从不知怕,这几年才会怕,但现在他为女儿害怕的要死”。他终于学会低头,学会了善柔。这大概也是我们每个年轻人年纪渐长会学会的事,低头,与世界和解。作者:凉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You passed me as before, and as before you promptly slackened your pace.

I tremble, I exulted, I longed for you to speak to me.

【终于她与他来了一次不期而遇】你像以前一样经过我身边,突然放慢了步子。我战栗而狂喜,我渴望你跟我说句话。

I the first moment you displayed so much friendly confidence, that you es and goes easily, for that plaint, I love you as you are, ardent and forgetful, generous and unfaithful.

我投入你的怀抱,接受我的命运。我没有任何抱怨,我爱你只是因为你就是你,我爱你的所有,你的热情与健忘,优雅与不忠诚。【我爱你犹如飞蛾扑火】

an eventhough she may ardenty desire to give herself to a man, to feign reluctance, to simulate alarm or indignation. She must be bought to consent by urgent pleading, by lies, adjuration and promises.

片刻犹豫后,你问我是否愿意去你房间谈谈【共度良宵】,乐意之至。我爽快答道,这是我感情的最直白的表达。

到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听到我如此爽快回应的后震惊的表情。

我现在也明白了,一个正常女人,就算她再热切的渴望把自己献给这个男人,也会假装不情愿,假装惊慌或者愤怒。她必须通过再三的恳求、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来获得同意。【他终究把她当做了一般的风尘女子。没有恋爱小心机总是会吃亏的,但真爱一个人,还会有这些小心思吗?先爱上的一方一开始就输了。但就算当时明白,你会选择欲拒还迎吗?】

How could you know that, in my case, the frank assent was but the voicing of eternity of desire, the uprush of yearnings that had endured for a thousand days and more?

你怎么能明白,在我看来,这坦率的同意是忍受了一千多个日夜的极致向往,也是长久渴望的回应。【多少次浅浅淡淡的转身,是你看不懂的情深】

Think how, a thousand times, I had had my burning eyes fixed upon this door through which I was now passing, my head in a whirl, and you will have an inkling-no more-of all that this tremendous minute mean to me.

想想看,我曾经无数次地用我那炙热的眼神注视着我现在走过的这扇门,我的头在晕眩,这一刻对我来说的意义你只会模模糊糊的察觉,不会更多。【在这扇门前等了他千百次的记忆也只有她有,他根本不知道。】

e obscure memory stirring in your mind, or was it simply that my radiant happiness made me seem beautiful to you?

当我准备离开时,你抱着我,看了我许久。是激起你脑海里一些模糊的记忆,还是仅仅只是因为极致的幸福让我看起来很美? 【或许只是情欲的诱惑】

Then you said that you called away from Vienna for a time -oh how I had always hated those journeys of yours!-and promised that I should hear from you as soon as you came back.

你说你要离开维也纳一段时间,天知道我多讨厌你的旅程。但你承诺说你一回来就写信给我。【承诺?呵呵_】

I waited, waited despairingly, you did not call me to you, did not write a word, not a word.

我等啊等啊,直至绝望,你没有再叫我去你那里,也没有写给我只言片语。【一个谎言,于他,是摆脱一次约炮后的继续纠缠。于你,成了甜蜜而绝望的负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第一次看完后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我的感觉,刚开始感觉她没有勇气去对爱的追求。后来发现我错了,文中的她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勇气来形容,否则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

或许感觉她过于的卑微,过于的注意自己一生下来的条件,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

或许是个老套的话题,不过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真的很难去界定,很难去发展,即使是女人本身她也在迷茫无助,只是希望自己不要打扰到作家,不要为自己爱的人带来麻烦。她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编制的爱情世界里,孤独的相思,静静的守候,期盼奇迹的发生。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一个女人,可怜的女人,错误的“成就”了自己的心中的爱,也算是功德圆满,并不能算是什么奢侈的妄想。只是其中让人感觉到悲哀或者是感伤罢了!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背后的穿堂风,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佛祖给我们的指引吧!

现实的生活中,最起码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爱情或者确切说是一个人的爱,只是暗恋的结局罢了!希望大家伙有空的话,没看过的一定要看看!

相信《严歌苓作品之《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莎士比亚作品之一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