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
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那个中国的乡村都能见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乡村,这太平常无奇,看完后,想:这也叫书,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帐嘛。
可一再思:农村的变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让人悲哀!或许这本书没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农村呆过,不过说实话,二十多年,没在农村亲自生活过了,但六年前,我在乡镇初中教书,我的妻子家在农村,偶尔回去,见到、听到的完全都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梁庄!!不过,我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作者那种济世的胸怀。或许,我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生活过在农村,但现在离开了农村到了北京,她对农村的变化如此,有如此的震惊和深刻。因为我现在即使在一个县级市里教书,但可以说,或许我从未离开过农村,对它的变化虽有感知,但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说,我对农村的感觉,是慢慢来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到死的危险时,都不知不觉,或许生活在县级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仆,都是我这种感受,并未觉得什么,更何况是身在其中的农民呢?
可一看这本书,我静静思索:这真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旁观者清啊!
书中说的,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农村,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问题。包括老人的赡养,这也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过年,乡镇的街上才会有了人气,可年一过,乡村又沉寂下去了。
留守儿童,更是如此。这点,我的体会深些,因为我是教师。
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教,不仅是学习,更担心的心理教育。我常劝说一些家长,留个家长在家,照顾孩子,孩子初中三年,很重要,未来对孩子只有一次,孩子再大点,出去也行,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将来。可家长也有苦衷:不出门打工,虽说现在农村负担少了,但经济来源单一,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挣钱,挣钱为了孩子,也知道孩子现在重要,可没钱怎么办?因为现在家长也清楚,读书的出路并不明朗,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现实的读书无用论,让家长首先选择的是去挣钱,这是现实,这也是生活。所以,家长都双双出去打工,挣了钱,让孩子有好点的读书环境,可那时已经晚了,可即使孩子读不书了,有了钱,可以让日子过得好点,孩子也可以出去打工,总比,守着孩子教育孩子读书,而且读书,要成就孩子,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不是说付出多少就一定能好成绩的,若读不出来,以后孩子既没有了前途,家里也没了钱,怎么办?因为现在大学生的出路不像原来,可以看到光明和未来的。
每次,我给留守学生的家长谈话,劝其留下来,陪孩子时,说实话,我都言不由衷,因为我也能确定孩子的将来如何,可我一直坚信:读书、教育孩子要靠父母,而不是老人甚至亲威们,他们可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可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服我自己的理由,让家长能安心留下来。
还记得自己从疆回川时,住在农村时的场景:傍晚,一个院子里所有的老老少少,聚集在古老的核桃树下,一边吃着饭,一边聊天的热闹场面,大人说笑着,小孩戏嬉着,一直到月亮明亮之时,才各自散去;还记得,大人们对各自孩子的学习的重视,那种对读书的神圣感。
生活是该好起来了,但愿它不以失去人的精神家园为代价。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老梁批三国》读书笔记


兄弟之间跟朋友之间一样,宁可一块儿花钱,别一块儿挣钱,还是离得远一点好。

主席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喝酒把人喝厚了,耍钱把人耍薄了。

宁学喝酒易,不学打牌兴。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郭德纲: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大街,你把那仨熬死,你就是艺术家。

这个社会,对男人的长相要求并不是那么高,但对女人的长相,有时候要求挺高。说句大实话,一个女孩子如果长得很丑陋,就有可能失掉做女人一半的幸福,甚至更多,这是咱们社会的一个残酷的现实。

男人会因怜悯产生爱情,女人却只会爱自己崇拜的男人。

理一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因此,在程朱理学的理论中,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

有泪有声叫哭,有声无泪叫号,有泪无声叫泣。最悲惨的时候,人是哽咽而泣,泣而无声。

段子:我们试过在床上、试过在椅子上、试过在沙发上、试过在马桶上、也试过在厨房里的阳台上、甚至试过在走廊里楼道里,但又能怎么样呢?

读书笔记之韩寒路在中国如何走


像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路该怎样走? 在看韩寒的书时,我的感觉就像在读钱钟书的《围城》,看得出其中的语言之辛辣,犀利和讽刺意味和钱先生几乎如出一辙。当然,从思想深度上来说还是有差距的。现在,我想探讨的是,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生存状态。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之前很久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将自己的学生很好的送进大学。为此,我曾经在自己教学时给学生大量介绍学习经验,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当然,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和学生一起寻找一些学习的快乐。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中成绩好的那部分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到不能满足,所以常常会有一些意见。但是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偏下的学生又对语文学习中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深恶痛绝。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的。事实上,回顾自己多年来求学之路,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在其间积累的自己的思想。我的语文成绩好,从来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下功夫学习课本知识;二是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和思想。今天看到韩寒的文章,我就在想,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像韩寒这样的人在校园里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千人一面,万人同心;培养的是能适应现代高考制度的各科齐头并进的人才而非有一门特长的英才;也许这就是中国人中很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吧。但是,对韩寒,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完的人来说,在很多人眼中他不但是个异类,而且在很多年后,如果他没有成就,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对他嘲笑和讽刺,这就是今后他可能走的一条艰难的路。但是,如果他可以循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并作出一些成绩,我想会有很多人手捧鲜花在前面迎接他。中国的国民就是这样一个只承认成功,不承认失败的群体。 所以,我想,如果我有一个像韩寒一样的学生,我会对他说:走好自己的路,为了走得稳一点,少遭受一点风雨的打击,请先放弃自己的个性,先成为一个高考中可以征服对手的人,然后我会尽力帮助他去战胜高考。 但是,现在我有一点疑惑,我们给孩子选择的路究竟是否适合他呢? 听说韩寒在退学后,选择走写作的路,可是这条路上的坎坷又有多少?文学界昙花一现的人太多了,现在,郭敬明的热流已经将韩寒的光彩掩盖去很多,那么,像韩寒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路该怎样走? 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是人去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1500字

《老梁故事汇:历史春秋》读书笔记摘抄


《老梁故事汇:历史春秋》读书笔记

孔子: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绝对的服从来自绝对的恐惧,绝对的忠诚也来自绝对的恐惧。

石崇豪富范丹穷,甘罗运早晚太公。

彭祖寿高颜命短,六人俱在五行中。

鸿未至先引弓,兔已亡再呼犬,总非当机作用;

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功夫。——《菜根谭》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便似过桥时。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献诗。

每个家长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不犯法不缺德,然后让他们有技能安身立命,并且在他遇到挫折时能顺利过关,这就是现代教育,也是孩子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有的人往往根据具体的历史史实来判定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历史事件应该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应该回归到历史的长河当中,根据权力的这种兴替,来判断历史人物在这个时段所起的作用,而个性的东西并不是主要因素。

农民起义有一个规律,就是以一种暴力取代另一种暴力,由一个暴政接替另一个暴政,可能还不如以前。所以,农民起义并不具备天然的道德性。

一个人的童年时成长的经历,就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历程。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米元章的山水,唐伯虎的美人,郑板桥的竹子,刘石庵的扇面,松中堂的一笔虎字。

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乎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即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故不再寻常蹊径中也。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

难得糊涂是:聪明绝顶人吐露的无可奈何之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发出的愤激之词。

段子:我最近特别想脱单,是不走肾的那种。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