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雪国

读书笔记雪国

品三国读书笔记。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品三国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匆匆又匆匆,终于读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册。很喜欢易的叙述品评笔调,可以说,除了生活和带孩子的必须时间外,其它事情都让我扔在了一边,读此书,实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朋友说,读后感应看完书后马上写,所以又将一大堆必做的正经事扔下,先记录一些读书的感受。如果时间允许,本应该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筛选,现在只好就这样敲出些文字宽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难免有胡言乱语之处。

读此书,感觉易先生实在是严谨、认真而又博学,但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可爱,这种可爱包含了很多内容,这所有的内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魅力。因为只是匆匆阅读,因为本人解读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说一二,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胡说。

我想说的是易先生的好恶,对象当然是三国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国的英雄中,感觉先生更喜欢曹操和孙策,而对刘备则不太以为然,虽也有赞美之词,但还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词好像仅仅是学者的一种态度,而曹操和孙策却似乎是真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下面我摘录一些文字加以说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品三国主要想弄清这样一个事实。

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在这一集中,先生尽量科学地引用历史上的各种评论来讲述曹操其人。开篇他就引用了鲁迅的评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引导,接下来还是引述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是想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论自然对曹操有利。所以接下来先生说: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成见一代代传下去,就积重难返。具体到曹操,事情更麻烦。后面先生说到了众多涉及曹操的书籍,包括《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还就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话引经据典展开了评论。看毛批: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之后作者说: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那就应该是过人之处了。而后,作者又引述曹操临终时的细节及诸多故事论证了曹操的真诚、儿女情长和宽宏大量。最后作者说: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最后作者的论断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接下来先生用了11集来品这个可爱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论述曹操的可爱,他说:曹操最可爱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在 12集天下归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话来概括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之后先生又说: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先生还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也很难得。但更为可圈可点的是,他做得是那样坦然、实在、大气、自然。这就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了。此外,先生还说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爱才的真诚,他的大气和深沉。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确实是可爱的奸雄,关键词还在于可爱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几人呢?

二、刘备

我认为,先生并不喜欢刘备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节当中,先生就有这样的话:刘备溜得比兔子还快。后文还有同样的话:又溜得比兔子还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词语:反复无常。但先生还是想尽量客观地评价刘备的,他引经据典地评说了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但贬斥之意总还是不自然地从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这样的话: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校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哪里像个英雄?在说到刘备的身份时,先生还多次用到一个词:注水猪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这样评说:这是一个猫头鹰式的人物,体面的说法是天下枭雄。注意,猫头鹰并不可爱,枭雄也不如可爱的奸雄。第二十集兵临城下中,论及刘表托国刘备拒绝一事,先生说:这事裴松之认为不实,我也认为靠不住。分析之后又说:所以,把刘表的托国和刘备的 谦让看作高风亮节,不过腐儒之见。再论及刘备逃跑时坚持与百姓同走的以人为本之说时,先生又有这样的话: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没有关系。说到曹操追上刘备。两军相遇后刘的表现时,先生引用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并这样评论:可怜的刘豫州,这时不但再也讲不得以人为本,就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可以发现,先生在刘备身上用了许多贬义词语,语调常含讥讽之意,在这样的叙述中,对他英雄身份的认定就显得很乏力了。

三、孙策

感觉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爱孙策。

写孙策的文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东基业。一开始,先生就用帅哥一词称呼孙策,而后他说:其实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更可爱。之后,先生引用〈三国志〉中的话来介绍孙的种种优点,后面又有这样的评论: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气,而且聪明。赞美起来毫不吝惜情感和笔墨。再看,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后先生举证了太史慈的故事,并谈到了孙的自信,并说,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孙策还能以诚相待!然后,先生还说到了孙的军纪和政治,充分肯定赞美了孙的英雄之气。先生也谈到了他的缺点,但终究是瑕不掩瑜。最后先生还提到了孙是个孝子、佳偶、好兄长和好领导,并都一一举证。特别是好领导这一评说中,先生用了较多笔墨。并说: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仅是一集就用了那么多的文字赞美孙策,可见先生对其喜爱之甚。

综观先生对以上三个英雄的态度,可以看出先生的喜爱很大程度缘于人的真性情,曹操和孙策都是真实、真诚、大气的人,而刘备就显得做作一些;其次,当然跟人物的个人才能有关,从个人能力这个角度而言,刘备稍显逊色。当然,我认为主要还在于前者。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过错并不能决定别人对他的评价,相反,有时缺点的彰显还会增强其人格的魅力;再者,一个人人说好的人往往要么无能要么伪善,不然也是劳累地活着,压抑得失去本我。这样的言辞或许有些过激,不过对于人的真性情的喜爱一直决定着我的择友标准,因此在通过《品三国》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我感觉易先生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幽默三国读书笔记


我在我同学家借了一本《幽默三国》,拿回家看。

哈哈~~《幽默三国》太搞笑啦!里面的周瑜老是被诸葛亮骗。

《幽默三国》是周锐写的,这册书里,每国都有一个魔法师,周瑜的魔法师是于吉,诸葛亮自己是魔法师,曹操的魔法师是管络,《幽默三国》里有魔法师就很有趣啦!

这本书里,出场人物有:诸葛亮、周瑜、曹操、于吉、管络、左雀斑、蒋干、左慈、右老师等等。

让我最不会忘的,是偷看日记,这篇讲的是:左雀斑的父母让左雀斑每天写一篇日记,她最不喜欢写日记了,所以每天写日记就写一行,左雀斑不让她父母看她的日记,就用魔法锁住了日记本,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日记本被人偷看了,就叫自己父母问,父母不说,她就写日记时,在日记本的第一页舔一口,如果别人偷看了,日记本第一页被左雀斑舔了的地方就会干。

第二天,左雀斑写日记时,发现第一页被舔了的地方干了!左雀斑叫她爸爸左慈来,他爸爸对她说:哎,我偷看了***妈的日记,***妈用了一种魔法,让我看她日记时,她也能看到我的日记,我用魔法让她看不到我的日记,她也用魔法让我看不到她的日记,我们彼此破了彼此的魔法,现在,我们都在研究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日记,并且让自己看到看自己日记的人的日记。

然后呢?左雀斑问。

左慈说:然后,我们都在研究不让人看见自己日记的魔法,所以,我们都没有空看彼此的日记了。

《幽默三国》非常有趣,如果你很生气,看了一篇《幽默三国》,你的怒气就会被抛到千里之外,哈哈大笑。

我爱看书,尤其是《幽默三国》!

三国,暑假读书笔记


梧桐的枝,刺着灰蒙天空,赤条条,已挂不住深秋的飘零。那弯凄冷孤独的银钩,又怎能承担起那份静的沉重?帐里帐外一片肃静,只有打更的戍卒在遥望着南方。

刘备的大帐里一灯如豆,如往常一样,他依旧坐在案前读书,可他觉得阴风阵阵……案前烛火摇曳,恍如梦境——关云长已不再驻守荆州,而是站在他的面前,依旧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须。那叱咤风云的战袍早已染满鲜血,还有那寒光熠熠的青龙偃月刀。只见云长屈双膝,跪于地。语未出,泪先流,深痛地对玄德说:“大哥,犹记当年之桃园三结义乎?今弟命已归黄泉,兄长好自珍重!”

不久,只听快马加鞭,探子飞报:“关将军遇害了。”

如同晴天霹雳,玄德目瞪口呆,继而泪如泉涌,誓言要倾动举国之兵雪洗弟恨。孔明等大臣们一一跪求,劝他不要意气用事,要以大局为重,玄德面色凝重,闭上眼,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一一浮现眼前:

那是如梦如花的四月天,桃花艳得逼人,夕阳夺目得如血,三人踏着一地桃花,双手捧着酒杯,在酒香中起誓:“刘备、关羽、张飞,虽然不是同姓,但是既然结拜为兄弟,就一定同心协力,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这样,这三个人结下了生死之盟,但命运充满变数,说好了同生共死,可云长现在与他们天人相隔,不仅是时光,还有阴阳。

还记得在曹操麾下,为了兄长的誓言——保护嫂嫂。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得知兄长下落后,他穿上旧战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只为寻兄。

想到这,玄德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心中只铭记一个信念。

一天后,蜀地一片肃穆,像一只整装待发的鹰,像一只伏地欲搏的虎,更像是一把被泪、被恨砸掉了弦的古琴。

百万雄狮整军待发,一片白衣白甲,像铅云一样沉重,像雨一样哀愁。遥望吴国,眼色中说不清的是思,是仇,甚是悲。御驾亲征,只为守护那句誓言,只为同样守护那句誓言的人雪洗恨仇。

桃花残,满地伤。遥远的东方传来玄德战败的消息。花落人断肠,蜀城中的桃花比战士的泪水还要凄凉……

为了一段传奇的手足情,那一句誓言升腾在历史的烽烟中,袅起,定格,无论星辰斗转,海枯石烂,它——永不改变!

编者点评:初中生写作,因为人生阅历的限制,若都写亲身亲历之事,则难免有雷同稚嫩之不足。其实,平时所读之名著,历史,名人传记,皆可入文章。本文小作者就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具体而言,本文第一段写夜景,其氛围之营造,景色之描写皆极得当。第二段写关云长魂托刘玄德,写得较为出彩,有“秦可卿魂托王熙凤”之曹氏遗风。

之后使用倒叙手法,追怀往事,此后御驾亲征只为当日桃园结义之誓言。应该说,文章在一些字词上需打磨,使之更有古韵外,在结构题材上是成功的。

三国读书笔记600字


三国读书笔记600字(一)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读书笔记600字(二)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00


篇一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二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喜欢《品三国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雪国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