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成功的智慧读后感

成功的智慧读后感

《智慧的种子收获智慧果.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智慧的种子收获智慧果.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到圣人那去寻求智慧,圣人听了,便给他们一颗荞麦,和一颗燕麦。圣人对他们说:这是两颗智慧种子你们把它种在土里,到了明年秋天,它就会结出智慧果,只要吃了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

那时候的人未种过地圣人也没说。回去的路上富人心想:把种子种到地里经过一年才能吃到智慧果,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朋友请你代劳一起种下吧。明年你给我分点就好了。

穷人回到家里,也不知道怎么种地,他想了想把乡亲们都叫来想办法,把圣人的话告诉了乡亲们,想着想着终于想出来了最早用木头做出来的犁把土翻开把种子种上。过了几天禾苗上盖满了杂草,人们又开始除草把杂草堆在地里,又过了几天人们又学会了施肥。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就这样穷人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富人只不过每年让穷人分给他点智慧果,而他的知识还是那么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努力付出劳动。而不能不劳而获。

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我小时候看见别人骑自车,觉得很简单,但是在我骑的时候,却一直摔倒,妈妈告诉我应该先学,学会了以后还要经常练习,这样你才能学会自行车。我想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劳动,这样你才能做好你做的事情。

记得我们一年级有一次小考的时候,我觉得小考很简单就没有认真复习,结果考试成绩下来,我考得很不好。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就要平时付出努力、考试前还要认真复习,这样你才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水的智慧


读了《水世界和我们》我了解了水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其中还介绍了中国的水文化和苏州的水文化的发展。这本书的后半段写了很多名人和水的故事,有著名的文学著作《老人和海》,水下流星孙杨的故事,还有对半瓶矿泉水也很珍惜的成龙的故事。可是让我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是巴尔扎克的故事《人也需要水的智慧》。

故事大致内容是说巴尔扎克发表了一片轰动文化界的小说,但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一个读者给巴尔扎克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还把巴尔扎克臭骂了一顿。可巴尔扎克看了信不但没生气,还邀请这个读者来自己家做客,他的一个朋友很不能理解这件事,指责巴尔扎克软弱。巴尔扎克笑着说,你知道水的智慧吗?如果你认为我软弱的话,那水的智慧就是软弱。他的朋友听的似懂非懂,疑惑的看着他。两个月后,那个读者来到巴尔扎克家做客,和巴尔扎克还有他的朋友一起谈人生,谈文学,谈价值观,世界观,非常融洽,到天黑离开时由衷地对巴尔扎克说:我非常敬佩你的胸怀,我当初的那封信的措辞是那么的激励,你不但没生气,还邀请我来做客。送走客人后,他的朋友心里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巴尔扎克这么软弱,可别人还是这么尊敬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告诉他:水的智慧就是当他遇到攻击时,它不仅不会一味的反抗,反而会敞开心扉来容纳别人,而只有这样,外来的力量才会和水相容!否则,用一块石头去砸一砸外面的柏油马路试试看,一味的强硬抵抗,不仅不能化解任何矛盾,反而还会导致两败俱伤!

看完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水的智慧了吧,水在遇到石头打击时,从来不做任何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

现实生活中,还有人谦让吗?乘公交车时,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挤上去,却不知道这就是车祸发生的起源;一下课,一个个同学都快速地跑下楼梯,却不知道这就是踩踏事件发生的开始;马路上,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的开着,株不知这就是连环追尾事件的根源

孔子曾说过:水是真君子,它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最主要的是水懂得谦让。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心胸开阔,懂得谦让的人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700字: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范文一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虽然我觉得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在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范文二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着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本书在传媒界领军人物刘长乐先生与佛教宗师星云大师的对话中应运而生,他们以包容为主题,谈人生,谈社会,谈事业,谈处世,不仅让我们在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关照了明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见证了他们的博学,见证了包容的智慧。两位的对话中,妙语慧言,俯拾即是,让人充分感受到智慧的甘霖,如饮醍醐,如梦方醒。

我以为,《包容的智慧》对我们启发最大、教育最深的是,我们如何保持自我?面对外界巨大的诱-惑,要做到不为所动不为所惑,就必须有自己内心的秉持,就必须点亮自己的心灯。而这正是我们的致命心灵和一精一神软肋,我们总是看外界的多,看内心的少。佛家强调要修一性一律己,平等对待众生,要克制自己的欲一望,与万物和-谐相处。我们为什么会浮躁呢?一是名利心太重;二是缺少不变的心灯。名利心太重,就很难走出世俗的怪圈;缺少不变的心灯,就飘浮不定、容易迷失自我。

《包容的智慧》一书不仅给了我们很多好的观点和建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四句词讲了比丘尼很好的心态,欲求却无,无欲偶然却嗅到了春天就要来了。是不是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切都在发生,我们没看见的不代表他没有变化,没有生长,发生是一种超凡的心态,决不是消极的道家思想,正是我们对事物有把握力,有管控力,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努力的我们也努力了,可能的不利因素,我们都有了对策和办法,所以就顺其自然吧,因为一切都在发生。

打造和-谐有战斗力的一团一队,就要理解星云大师的禅意: 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世上没有废物。在冲突中学习,忍是智慧,忍是担当,只要我们清楚: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要往何处去。识人者智,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的一团一队,明白自己的希求,一定能够打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一团一队。人生中不如意事时常八-九,正像星云大师说的: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我们应该多感恩,少抱怨,珍惜与品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此,才会工作得更愉快,生活得更一精一彩。星云大师还给我们开出了一剂心药方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一性一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一爱一汤服下。

在两位智者深一入一浅一出的轻松交流中,让我们心胸开阔、眼界明亮、收获更多。正像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为本书所作序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写的那样: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里看见的是月,嗅到的是花,悟出的则是境。

篇二:《包容的智慧》读后感-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终于把《包容的智慧》读完了。这是本人生哲学方面的书,我很少看哲学方面的书,总是觉得哲学这东西太枯燥乏味了。 或许是借来的缘故,我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将其看完。

整本书采用了星运大师和长乐先生的对话方式。虽然书有几个明显的章节,但是我看完之后还是有太多不能明白和理解的地方,里面参杂着写佛学、哲学方面的东西,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理解吧。

先复述书中的一个故事:一天,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可以去人间投胎去做人了,我现在有两个名额:一个呢,一生需要忙着给别人东西;另一个呢,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你们愿意做哪个?小鬼甲抢先跪下来说:阎王一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那里拿东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让步,选择了一生都要给予的那一个。阎王一爷二话不说,宣布道:小鬼甲投胎人家做乞丐,到处向别人要东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贵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这故事很有意思,贫穷往往和贪得,不肯施舍有关。现代社会中,我觉得贪得的人往往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不给人留与余地(pK能手,杀气很重);而不肯施舍的人,往往不愿意更多的为一团一队付出和贡献。

第二个故事:一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对艺术院的教授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有很多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人一体患病器一官为了抵御病变,其代价一性一往往比正常的器一官机能更强-称之跨栏定律,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的也越高。我有一个同事和一个朋友,09年并不是那么的顺心,或者是工作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两者皆有,希望他们能看到这个小故事,有所启发。

第一次认识了佛学和管理的关系。佛学的柔一性一管理、自觉管理、感动管理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培训过几次管理的课程,知道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管人的手和口;领导:管人的心和脑,所谓的管理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领导的魅力,我想佛学的管理应该是领导魅力的最高境界吧。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特别在快速理解上,是我的弱项。书中有一段我让我觉得我宁可做一个不聪明的人。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大师(太虚大师的弟子),他一生最讨厌的就是聪明的人。为什么?因为许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笨拙不要紧,只要肯脚踏实的慢慢做,慢工出细活,从笨拙中启发的灵巧聪明是最靠的住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星云大师的对联,可以包容下对包容的禅意,慢慢体会

篇三: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一个家庭,一个一团一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都是由人组成,并由人支配,人是智慧的载体。

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大到一个家族,兄弟姐妹,叔叔伯伯等等,也经常会有一些摩一擦,这些摩一擦怎样解决--《包容的智慧》这本书给了我们禅示。一爱一是家庭的基础,要互有包容人之心,求同存异。当产生摩一擦时,要学会妥协,因为退步原来是向前,当然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会让摩一擦升级,而是要用般若的修为在心中化与无形。

一个民族,泱泱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由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所形成的汉民族不断壮大,元朝时蒙古人是来弘扬蒙古文化的,清朝的满族是来弘扬满族文化的,时到今时,在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中,中华56个民族紧紧地一团一结在一起,

民族的地域的风情文化依旧欣欣向荣,大家互有你我,而又各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什么让56个民族走到了一起,是容,能容就要够大,有容乃大--博众所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和谐的彼岸。

国家,世界都是经过了容,才有我们所看到的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文化起冲突的时候,国与国就是战争,战争也是容的过程,要实现长久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秦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阿育王曾说:军队的武力,不能获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胜利。所以说,武夫不能治国,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还是要走向民主,民眩赶走他信的泰国政变将军颂提,把持政一府也就是短短的一年多,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事实证明,国家还是要交给文人来管理,来治理,才能走向共治民主和谐!那么实现和谐的过程就是包容的过程。

一个一团一体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活动结构,公司是一团一体,社一团一也是一团一体,我们南方都市报也是一团一体。在我们的媒体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那么如何建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一团一队,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包容的智慧》一书不无给了我们很多好的观点和建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四句词讲了比丘尼很好的心态,欲求却无,无欲偶然却嗅到了春天就要来了。是不是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 一切都在发生,我们没看见的不代表他没有变化,没有生长,发生是一种超凡的心态,决不是消极的道家思想,正是我们对事物有把握力,有管控力,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努力的我们也努力了,可能的不利因素,我们都有了对策和办法,所以就顺其自然吧,因为一切都在发生。

打造和谐的一团一队,就要理解星云大师的禅意: 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世上没有废物。在冲突中学习,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只要我们清楚: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要往何处去。识人者智,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的一团一队,明白自己的希求,一定能够打造一支和谐有战斗力的一团一队。

篇四:《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暑假里,我读了《包容的智慧》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啊,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家人只有学会包容,才能更好地走好人生前面的路。

《包容的智慧》通过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先生的对话,给我很多禅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充满禅学味道的书,它给我很多启示: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需要人们怀揣一颗包容之心去面对所有问题,学会妥协,懂得退让,因为退步原来是向前,总之一句话,包容是人一性一之间不可缺少的美德。

关于包容有两个小故事,让我在细细品味之后有所感悟。

其一:一个和尚在寺庙里打坐,这时候进来了一个贼,他看到老和尚入定的状态,便摸一到化缘箱前,拿了一把钱转身就走。和尚大喊一声站住,小偷吓了一跳,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和尚说你刚才拿了佛祖的钱,难道你就不能说一声谢谢么?闻听此言,小偷连忙跪倒在地,向佛祖谢罪。过了不久,这个小偷因为在别的地方犯案被捉,他交待曾经在庙里偷过香火钱,警察带他来对质,和尚笑着对警察说他确实在这里拿过一点香火钱,不过他已经对佛祖说谢谢了,不能算偷。小偷被和尚的一番话感动顿悟,于是削发修行,成为一个很好的佛门中人。

这是包容的力量。

二:非洲有一个部落把宽恕当成一种仪式。当某人犯下错误的时候,这个部落的人们不是群起而攻之,而是将他带到村子中央的讲台上,接受众人的赞美。每当这时候全部落的男一女老少全部停下手中的工作,将这个犯错误的人一团一团一围住,轮流列举他曾经做过的好事,对他曾经有过的善行和美德尽情的歌颂,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仪式最后将演化成为一种庆典,人们载歌载舞用真情和宽恕欢迎这个犯错的人重新回归到他们的集体当中。

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刘长乐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包容了,虽然一位虔信佛教,一位是佛教大师,但他们并不是一味的宣传佛法的包容,而是大量的列举了儒家和道家的修身养一性一的理念,不仅让我们见证他们的博学,也真正的让我们见识的包容的智慧,只学一家,必然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只有博众家之长,帮助自己要学习研究的那一种,以使其有质的飞跃。

读这本书不同于那些空谈包容的文章、名言警句,而是使我领悟了真正包容的力量,也使我懂得了包容的智慧。我们要学会运用包容的智慧去对待朋友、去学习、去工作、去处世,真正地去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真谛。

篇五:《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包容的智慧》是二位大师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它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和探索,是一本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智慧之书,对我今后的行为和思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处理各种关系是有启发的,从中亦能给我们揭示出人生的真谛。读后使我感慨良多。

在这本书中,一直贯穿着一个理念,就是包容。读这本书不同于读那些空谈包容的文章、名言警句。打开书卷,使人倍感亲切,字里行间的娓娓而谈让人在不经意中收获感悟,领悟真正包容的力量。看着、悟着,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心灵受到了一次洗涤,恍然大悟间突然明白了: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这是《包容的智慧》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本由台湾佛教圣一地、佛光山的开山鼻祖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合著的《包容的智慧》一书使我一爱一不释手,我从书中读懂了:在当今社会、现实工作中,不要在名利场中争夺不休,该放下时得放下;要想对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来;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启人深省,将处世之理、为人之义、管理之道娓娓道来,读后不禁感慨,我们一生都在渴望善待、愉悦、从容、和睦,这看似可遇不可求的一切其实都源于包容二字。

回首往事,以前以为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工作上踏实肯干,做出成绩,就会有所发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每天专注地过着80%的一精一力投入工作的生活,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的细节和美好的事物,忽略了和同事的相处、沟通,更忽略了生活的放松和闲适。物质的丰裕总是无法填充一精一神的愉悦,有时还会无理的将工作中的不愉快带给身边的人,自己累别人也累。后来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虽然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但是,人都有没意识到自己错的时候,总会感叹别人对自己不了解,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很少有人直面自己的内心。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两位智者深一入一浅一出的轻松交流,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包容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拯救心灵的世界观。它告诉我,有容就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合作中,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包容。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通过学习,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运用包容的智慧去对待朋友、学习、工作、处世,用自己的成长去真正的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真谛。

篇六:《包容的智慧》读后感

与友人聊天时说起,平时睡眠不太好,友人说读读禅悟类的书籍对催眠很有好处,并说尤以星云大师的作品深为世人推崇,于是向我推荐了《舍得》、《宽心》、《包容的智慧》等书。

《包容的智慧》是刘长乐先生与星云大师以对话的形式体现的,两位作者一位是传媒界的领军人物,一位是佛教界的宗师。他们以佛教为话题,以包容为主题,谈人生,谈社会,谈事业,谈处世;但他们并不是一味的宣传佛法的包容,而是大量的列举了儒家和道家的修身养一性一的理念,不仅让我们在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关照了明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的见证了他们的博学,见识了包容的智慧。

这是一本充满禅学味道的书,读完后的感受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将人置身于旷野之中,心胸开阔之感。它告诉我们包容虽然无法改变过去,却能够改变未来。《包容的智慧》对我启发最大、教育最深的是:面对都市的繁华、尘世的嘈杂,要想秉持自己的内心,点亮自己的心灯,让人生充满从容、淡定,就必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

1、 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包容是一种比天空还要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今年假期我阅读了《孔子的智慧》一书,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很多。书中的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智慧的故事》读后感


《智慧的故事》讲了许许多多关于“智慧”的故事。有关于努力奋斗的智慧、命运的智慧、幸福的智慧等,让我受益匪浅。

傲雪欺霜,永不屈服。大山再高也有顶,困难再大也有限。而我们的力量不断增长,我们的智慧无穷无尽。心智坚韧的人攀上数千米的珠穆朗玛峰;而有人却在几米高的小丘前犹豫不决。人人都想成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但往往失败,就是因为怕困难,怕危险。要成为英雄,就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不畏艰难,永不屈服是成为强者的根本,是创造人类奇迹的智慧。

手掌上有代表生命、事业、爱情的三条线,基本代表一个人的命运。而这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手中!砸开命运之门,靠双手去改变命运,命运就由我们主宰!不要看低自我,不要轻言放弃,我们要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决心,与苍天相抗,与命运斗争,靠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赢取属于自己的精彩。

人生需要超凡的智慧、需要激昂的斗志、需要不畏艰险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失败中隐藏着辉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汇集成人生的智慧。

品读《智慧的故事》,使我意志更加坚定,心灵更加丰盈,使我受益匪浅。

孟子的智慧读后感


孟子的智慧读后感

周育飞

在《孟子的智慧》这本书中,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修养自己的身心,做一个有修养,而又内心快乐的人。读来让我深受启发。

孟子认为人的修养要从心开始,因为心有三个特色:一是不太确定。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失去;出去回来没有一定的时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大概说的就是心吧?我们要了解,心代表你的心思,是一种自觉的能力,有时候会跑来跑去,充满不确定性。二是可能会被茅草堵塞。因为我们的心如果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学习,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堵塞住了,被什么堵塞住了?名利、权位。三是很容易丢失。一个人价值观颠倒错乱,叫做“失其本心”。把本来的心丧失掉了。正因为这样,每一个人都要修养自己的内心。

怎样修养自己的身心呢?《孟子的智慧》这本书中说,修身养性的方法:寡欲、知耻、慎言、自我反省、提升志向。

寡欲,就是要减少欲望。人,没有欲望,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要活着,要去发展自己的各种潜能,追求各种正面的成就。但是欲望太多的话,特别是那些不合实际的,吃喝玩乐的,沉醉功名利禄的欲望,多了就会变成负担,整天处心积虑,尔虞我诈,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让自己的内心深受煎熬,没有一点快乐。

其次,是要知耻。孟子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羞耻感,那样你才不会去做那些令人感到羞耻的事。而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羞耻心、知耻感,才会做出那么多违法乱纪,败坏道德的事,令人、令社会感到羞耻。

再则,就是要慎言。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要管好自己这张口,要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傅佩荣先生说:“人的一生如果能管好自己这张嘴的话,人生的问题和烦恼就能去掉一大半了。”可见慎言是何等的重要。

自我反省,是一个人修养身心很重要的方法。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碰到了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回过头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加以改善,那样下次就不会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和问题了。孟子在论述自我反省这点时,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自我反省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说假定有个人对我非常粗暴蛮横,我绝不跟他吵架,一定先自我反省:第一,我是不是不仁,做了不好的事呢?不是。我是不是没有礼貌,对别人不够客气呢?也不是。最后一个,事不过三啊,我是不是没有尽心竭力,做事情不够尽责呢?反省后肯定自己尽心竭力了,而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一样,这就说明他是个妄人,狂妄之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这是孟子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借鉴。

最后,书中说一个人修养身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志向。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一句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显达的时候让天下人一起变得完美,这就是读书人的理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我,修身养性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提升我自己的志向。不要把教书只当成一种职业,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自己喜欢的,乐此不疲的,使自己更完美的,让学生喜欢你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人跟人不要比较表面的荣华富贵,也不要比较出身背景,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看到别人有正面的成就要见贤思齐。

《孟子的智慧》中写道:“为什么要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在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我认为一个人修身养心很重要,无非也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快乐而已。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舞台的帽子戏法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人相处用了多少时间,有效率的工作占用多少时间,无效率的时间是哪些时间段等等,然后据此做出调整。"

帕特自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起步,通过努力和机缘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家庭和睦,健康快乐,能获得这些成功与其善于平衡各种人生要素的能力息息相关。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本人和作者一样,也是从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起步,虽未能有那样的成就,但许多感悟也是共鸣的。自学校毕业后,每天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态,周末和工作日经常区别不大,"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经验和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工作业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紧张的工作,不可避免要长期忽视家人、忽视健康,职业病司空见惯,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同事更是过早离世……有时会感叹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蚂蚁,人们只关注他们嘴里有没有叼着食物返巢,却往往忽略了高昂的代价。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帕特对这一点的感受未必有我们深,但他的平衡的智慧却是值得借鉴的:工作努力但尽量不要拼命,把总的时间在细节上安排的更有技巧和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帕特在每7年才能休一次的年假里写成了本书,见缝插针,用心良苦,他无疑是一个有高度哲学智慧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我注意到帕特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我们不同。首先,从书中看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帕特手中的三顶帽子(信仰、家庭和工作)都是有排序的,其顺序依次为:信仰、家庭和工作,他的顺序跟我们的好像不同。很多人买这本书,可能都是冲着帕特是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成功的工作履历去的,想就此取经,但帕特却将工作摆在了最后,值得深思。既然不把工作摆第一位,那应该家庭是最重要的,但帕特也没有将家庭摆在第一位,被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对于帕特的选择,相信我们有人能理解有人不能理解,确实宗教是一个难以被讨论共识的话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世人应该有信仰(精神准则和人生方向)。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也曾经是非常有信仰的国度,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相诸如地沟油事件、贪腐频出、人情冷漠等等,齐刷刷的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整体信仰缺失和个体的无所适从。

读罢全书,我对帕特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信仰,从内心出发,热爱家庭,常和家人相处,努力工作,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珍爱时间和精力,关注日常事物细节,正视人生舞台上各顶"帽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综合平衡。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如戏,道行不易。

共勉!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相信《《智慧的种子收获智慧果.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功的智慧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