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约翰格雷《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约翰格雷《自由主义》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约翰格雷的《自由主义》一书主要通过十个章节的内容,介绍了何为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人们可以希望的自由主义的未来面貌。作者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普世主义和社会向善论这四个要素出发,按照历史和观念的分析视角,条分缕析,爬罗剔块,揭示了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政治哲学的表征所具有的的基本品格和特质。

在这本书的导论和第一章中,可以看出自由主义的观念早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和罗马就已经具有了其中的若干因素,但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观念。在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亚当斯密就是使用过“平等、自由和正义的自由主义方案”的说法。但当时主要是作为“慷慨”的衍生词。自由对古代人而言意味着参与集体决策的权利。而现代人则意味着在一个法治之下 的自由观念受到保护的、不受干涉或独立的领域。古代人的自由观念与现代人的自由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看出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含义发生很大变化。

在17世纪出现了对现代个人主义观点的第一次系统阐释,而自由主义传统就是从这种观点中产生的。在英国托马斯霍布斯阐述了一种毫不妥协的个人主义。而斯宾沙诺把个人自由观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实际上它是至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任何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其观点更接近于自由主义。但是他们并不抱有:自由与理性可以成为人类的法则的信念,所以他们只能说是自由主义的先驱而不是自由主义者。而洛克将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个人自由联系在一起,其思想充满了相对的乐观主义而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在第三章: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中,作者论述了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自由主义的不同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结果。还指出:正是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对自由主义原则和基础的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在法国人和美国人那里,自由主义思想在每个问题上都是与对政治秩序某个特殊危机的反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格兰哲学家们旨在将自由主义的原则建立在一种关于人类社会之发展的综合论述和一种关于社会与经济结构之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概括。或许伟大的法国和美国自由主义者都没有能够始终如一地追求这一目标。与法国、美国的启蒙运动相比,苏格兰启蒙运动显得更为抽象和深刻,普适色彩更浓。

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英国具体体现了一个自由主义文明的历史范式。19世纪时的英国也成为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开始让位于一种新的修正主义。但是至少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的干预和活动就逐步向诸多生活领域扩展,自由主义的理想开始逐渐消逝。总的来说19世纪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仍然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秩序,但是一战使得19世纪后的几十年就已经出现的思想与实践领域的非自由主义趋势在一夜之间达到了顶点。一战彻底打破了自由主义的秩序。而到二战爆发的时候,自由主义理想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20世纪7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范式的瓦解,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哲学领域经历了一次惊人的复兴。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关于经济学的观点也使得自由主义的思想和辞藻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崇的自由市场的保守主义结合在了一起。

约翰格雷在书中通过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探根溯源得出在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之内区分的三种截然分立的自由原则的证成,分别是: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康德哲学以及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功利主义学说。

在第七章:自由的理念中,作者对消极的自由观和积极的自由观进行了论述指出古典自由主义作家持有的自由观从总体上或主要是一种消极自由观。指出两种自由观的差别在于:一种(消极自由)常常,并且仅仅是由某种人际关系构成的,而另一种(积极自由)则承认个人自由可能会受到内在约束的制约,就像受到社会障碍的制约一样。

在关于个人主义、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的论述中,作者指出:一些社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的主张忽视了私有财产制度及其必然产物的自由市场对规定和保证个人的基本自由加以概括的那种作用。其除了捍卫私有财产制度直接作为个人自由的条件和构成要件之外,还指出在一个复杂的工业社会中,自由市场代表了协调经济活动的惟一非强制性手段。他主张:私有财产是个人自由以其最初级的形式对个人自由的体现,而市场自由则是个人基本自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第九章:自由主义国家中,作者梳理和总结了关于自由主义国家的一些理论,提出自由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以及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是宪政政府等理论。还指出自由主义政府除了提供最低限度的福利服务外,还可能具有完全积极的职能,它们是维持自由秩序的任务的一部分。

自由主义虽然在现代政治理论居于主流地位,但它在智识和政治上也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保守主义思想的核心属术语是:权威、忠诚、等级以及秩序——而非平等、自由或人类。社会主义者大多数反对自由主义思想中发现的抽象个人主义,并基于共同的观念反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观念。

通过对约翰格雷《自由主义》一书主要内容的梳理,了解了自由主义的萌芽、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等。自由主义虽然也经过一段衰落时期,但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并没有放弃对其研究,发展的后自由主义也面临多元论这的挑战。但正是在应对这一挑战的后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中,才会有希望挽救和复兴仍存留于自由主义思想和实践之中的价值。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小屁孩日记读书笔记500字之奔跑吧格雷


上周末,我读了《小屁孩日记——奔跑吧格雷》,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本书讲的是主人公格雷,到达天堂度假村之后发生的一些糗事。文中的主人公格雷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旅行的不满,以及担心飞机会发生事故等等。他把这些想法写在一个日记本上。我觉得这是一种不错的表达方式,因为你可以将你的不满、愤怒等情绪发泄在你的日记本上,而不是发泄在事与物的身上,避免造成对他人、他物的伤害。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作文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杰夫·金尼,他把每一个细节都写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小屁孩日记”系列丛书,我都看了过遍,每一本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作者都写得很好,细腻的描写,流畅的表达,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亦然成了一个小屁孩。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像小屁孩格雷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人。只是,那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如今,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小屁孩的周末比平时还忙,从早上到晚上,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上兴趣班、奥数、钢琴等等。而我们的父母亲的理由却惊人的一致:“我们这是为了你好,不让你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学习?兴趣技能?成绩吗……

最后,我向杰夫·金尼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大胆地写出了我们的心声,为我们这些现实版的小屁孩们写出了我们梦幻的生活。

财务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本人读完此书后,将作者的这本书,分成了三大版块:思维、自律、策略,以下我将分别阐述,我的思考观点。
一、思维

每个人看问题、看书思考的角度都不同。我看完此书后,第一反应:思维,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叙述我们要如何建立自信、如何正解认识金钱、如何计算自己所需的生活开支等等,可以说本书的前五章,作者基本上都在向读者,宣传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暗线。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或者说,想要实现财务自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维?作者并未明确指出,但是,由书中可以思考到:独立思考。或许,看到此文的用户会骂,这是没用的废话。我也不会与谁争辩,我只记录我所看到的和思考的。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要说财务自由了,相信基本的生活,也只能是混混日子那种。

独立思考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意味着,你不会人云亦云,有复盘每个时间段自己所做的事的能力,且吸取有用的经验价值。

二、策略

当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就会去制定相应的执行策略,来推动我们所思考的。我将以:确立自信、计划收支、强制储蓄、财务保障、财务安全、财务自由这六个浓缩小节来阐述,帮助我们实现财务自由的策略是怎样的。

确立自信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的第一步,如果,你一点自信都没有,又怎能在充满荆棘的“财务自由之路”上前行呢?但是,自信不能和乐观主义划等号。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现有状况的清晰了解,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全面评估后,做出的真实反馈。就算是状况不佳,自己也能清晰地知道要如何改善,就算是能力不够,也清楚地知道要如何学习提升自己能力,而不是心灰意冷,放弃自我。

计划收支

为自己的日常开支,列一份清晰的清单,以月度为单位,这样你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一个月中有哪些开支是固定的、大头开支,有哪些开支是浮动?有哪些开支是非必要的开支?等等。

接着再列一份清晰的收入清单,同样以月度为单位,写到这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可能只有一种收入来源:工资。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仅有工资一种收入渠道,这是不健康的收入方式,但是,现在的你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我们看完此书后,现在讨论的就是如何实现财务自由,既然是财务自由,光靠工资一种收入方式,肯定是不现实的(打工皇帝一族除外)。

这两项清单列好了,一对比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1、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是等于号还是大于号、又或是小于号

2、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哪些支出是非必要项目

3、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开源节流

强制储蓄

首先,不论你的收入高还是收入低(其实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高于低),你都应该每个月拿出一部分用于储蓄,作者在书中推荐的是10%-20%,当然,如果你每个月能储蓄收入的50%以上,那更好。就算你有负债也应该每个月强制储蓄一定金额,比如你有房贷、车贷等,也不要每个月都把所有工资除去固定消费,全部用于还负债,因为,储蓄会让你慢慢变得富有,近而增强你的自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其次,储蓄一段时间后,你自己就会慢慢地思考,如何让自己的钱,更好地创造收益,接着你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新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了解理财,这同样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再者,当你强制储蓄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负债正在慢慢地【变得可控】,甚至是在不断地减少,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财务保障

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财务保障】即是一定时间段内,你突发了某种事故,而不能参加工作了,但你一样可以通过之前的储蓄,来帮你渡过这次危机。举例:比如,你每个月需要的开支是16000元,你现在已经强制储蓄了16万,现在你突然失业了,那么,你储蓄的16万元,可以保障你在未来10个月之内的生活。

可是经历了一次危机后,你的储蓄就没了,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那么,如何打破这一现状呢?接下来就是作者推崇的:财务安全。

财务安全

作者对于财务安全的定义是:仅靠现有储蓄资金的利息,就可以支付你每个月的固定开支,那么,你在财务上就是安全的了。作者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计算出你需要多少资金,可以保证你每个月的正常开支,作者以年化8%的利率收益做计算,比如:你一个月固定开支是5000元,那么你需要的本金为:

5000*150=75万(这里的150是个常数)

这还是以年化收益为8%来计算的,理过财的人相信都应该了解,年化8%的投资收益率已经是很高的了。所以,挑战无处不在,作者在书中推崇了几种理财方案:股票、基金、创业等,每一种方案,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建议还是保守点,先做第一步,强制储蓄,货币基金可以投投(如:余额宝),股票啥的还是不懂不要入了。

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是现金的利息收益,用于生活开支,这样就能保证你的财务安全了,我个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同样能保证你的财务安全。首先,如果你有多套房产,那么,你的租金相当于房产为你产生的利息;其次,如果你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并且,这个来源是持续不断的,同样,能为你提供财务安全保障,当然,要看你的收入多少,比如:你有一个持续盈利的网站。

财务自由

如果你能进入到财务安全这步,那么,你基本上可以说是快要财务自由了,因为,你的所有开支,只要你能合理地运用利息收益,不仅可以钱生更多的钱,还能为你购买更多你想要的物品。

比如:你想购买一款新手机,新手机价格为5000元,京东或天猫上都可以分期支付,而且,赶上做活动,分24期免息,而你在余额宝里存了有10万元,以现在余额宝的万元日收益大概在0.8元,来计算的话,那么10*0.8=8元,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收益为:30*8=240元,而你分24期购买一个5000元的新手机,每个月需要还:5000/24=208.33元,你的利息完全可以支付每个月你分期还款新手机的钱。这就是充分运用了金融理财相关的知识,你必须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为的是更好地实现财务自由。

当你可以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时候,可以尝试更高风险的投资:股权、创业等,一来,是因为你有资金支持,二来,你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三、自律

舍费尔说,以前将自由定义为,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现在对自由的新定义是,自由意味着,自律地期执行计划好的事情。不论你的思维多有深度、也不论你的策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自律,那么,一切将会变成空谈,所以,我为何把自律一项,放最后来强调,原因就是自律是基石。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请回想一下,近一年中你给自己做了哪些计划,今天是2018年12月30号,再过一天就是2019年的1月1号了,你又有哪些计划是完成的?是时候好好【独立思考】这是为什么?

四、结束语

当我们实现财务自由之后,作者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帮助那些为金钱所困的人们,以及更多地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即回馈社会。其实,公益之心,不一定非得在财务自由之时才能有,行公益之事,更不一定非要在自己财务自由之后,才能去行。在我们努力实现自身财务自由之路上时,就可以并行着来执行。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


在读小说之前,我分别阅读过伊藤润二老师、古屋兔丸老师改编的漫画。有了漫画先入为主的印象,原版小说给我的震撼倒不见得那么大。
伊藤润二老师加入了其擅长的恐怖元素,使我对竹一这个形象很深刻,因为刻画的很丑,很可怕。剧情上也增加了其死亡。相比之下,古屋兔丸老师的改编没有很偏离原著,只不过时间调整到了现代。但是主要的情节、传递的情绪没有很大变化。我非常佩服两位老师,因为我现在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怎么改编漫画。

读完整部小说,我的感受是,为什么这些事要发生在叶藏的身上?在读到叶藏娶良子为妻时,我想,他终于遇到了幸福。可是,随之而来的的良子被奸污的情节,实在是太屎了。也许,就是毁灭美好的东西,才会让人倍感绝望。书中说,“在那个小个子商人与良子之间,哪怕有一丁点儿近似于恋爱的情感,那么,或许我的心境反而会得到拯救。”我想,是因为他希望良子有错,而不是,这个世间有错。这一部分阅读起来,实在是太痛心了。

这本书里还收录了其他的小说,《蟋蟀》一文让我印象深刻。文章像是女主坐在你身边向你倾诉一样,直接带来了很大的能量(这里并不单指单一正向能量,有些文章可能情节非常丰富,但总体能量较低;有些则短短几句就有极大的能量)。这篇文章以一位画家妻子的口吻,讲述了画家成名前后的变化。感觉这个变化很真实,然后我也很喜欢女主这个角色。

我最近意识到,不同的表达载体所能带来的移情、共情是不同的。比如现在的游戏,玩家可以自己行动从而拥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只跟着作者思路走,这样的情感体验势必是更深刻的。而《人间失格》,小说这种非互动式的载体,却也可以带来这么大的能量冲击,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原因吧。

格列夫游记读书笔记


篇一:格列夫游记读书笔记

《格列佛游记》是我在网上阅读的一本书,也是对我启发最深刻的书籍之一。它的作者是一位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这本书通过格列佛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的讽刺,批判了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生活了9个月零13天;在大人国生活了4年6个月零3天;在飞岛国生活了3年6个月零9天;至于格列佛在慧马国生活了多久,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我一定会去弄明白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格列佛每到一个国度,都会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说在小人国的时候,小人国的人民并不知道他是谁便用了钉子和绳子将他固定在一片空地上,直到后来小人国的国王才相信了他,让他获得了自由。在其他国度的待遇也是和小人国的待遇差不多。

作者对每一种情况都做了细致描绘,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读起来使人感到妙趣横生。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对文学名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前我认为文学名著只不过说的是一些名人的故事或者是历险故事。现在我对文学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不仅可以写名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一些带有讽刺性的作品。

文学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要美的精神,比树木长得还要茂密的志向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青少年朋友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我们读文学名著可以增长新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加强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使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阳光。

篇二:格列夫游记读书笔记

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看过很多,电影、动画片、小人书、漫画、少儿注音简写版等等,一直以为它只是一部童话故事,述说作者的游历经历,碰巧去了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遇到有趣的人经历有趣的事,拿上原著译文,仔细阅读才慢慢读懂其中的深意,也再一次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令人欣慰的是,女儿这次是真的认真读了,因为有两本书,我们可以同时进行,不时地可以讨论故事的情节,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交换意见,这便是我的初忠――培养女儿阅读的兴趣,希望这种读书的氛围在我们之间可以一起保持。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它的灵魂是讽刺。

在小人国,作者是势不可挡的巨人,一餐饭要吞吃一大批鸡鸭牛羊许多桶酒,一只手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泡尿可以浇灭一场大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错,对人对事也很清楚、明事理。但他们的政府却不怎么样,国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朝政之内拉帮结派、根据绳上舞蹈选拔官员,读书笔记.与邻国有连年征战。在这里连政争和战事都渺小委琐: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发现战争的原因是吃鸡蛋应敲哪头。讽刺了当时的英国政府,政党争权夺利,英法两国战乱不休。

大人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性格儒雅、聪明、善于思考,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蔑视权利、主张和平。对格列佛讲述英国的事情听的很认真还提出的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但作者却将巨人们身上的缺点加以扩大,贪婪阴险、持强凌弱,如果不是总有好心人的庇护,如作者般的小人早就没了生存空间,其讽刺点在人性的弱点。

飞岛国,飞岛是一个固定在金刚轴上的飞行器,这里的人们愚昧无知,只研究数学和音乐,对于其他的学科不闻不问,十分轻视,做事总是纸上谈兵,讽刺了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作事方式。

慧胭国,这是人间的世外桃园,这里的主宰是慧胭――马,他们勤劳,干净,热爱劳动,诚实、真诚不说谎,举止端庄,乐于助人……而人的形象野胡却粗野、欺骗、贪婪、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嫉妒、淫欲……这里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这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这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其讽刺点在哪里?人不如兽?兽的世界干净、幸福,人的世界呢?却浑浊的令人无法呼吸。做为个体的人,大部分时间只能随波逐流,人人如此,我不如此便是不对,是格格不入,是不暗世事,便会遭到排挤、抵制、蔑视,但我还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多一点信任、真诚,少一些伪善。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


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我不喜欢的书。
而我不喜欢的书竟然把它读完了,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

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一旦我和书中人物产生了共鸣,我浑身上下都不好了,我好些日子不能从书里的情节走出来,它让我失迷。

读了几章,就被书中描写的颓丧、压抑、恐惧、厌世的情绪深深感染,我就在想,书中主人公的形象往往都有作者或多或少的影子,以我读的这几章来看,这个作者不能寿终,非得像海子顾城一般自杀。果不其然吧,问了度娘,告诉我: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是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所以我特别赞赏这句话: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叶藏的孩子,他早熟,心思重,有一颗玻璃心,他置身于人群中却过着灵魂离群索居的生活,三观与周围的人那么格格不入,却只能悲叹“我很抱歉,生而为人”,为此他常常彻夜难眠,痛苦呻吟,他说“我对人类充满恐惧,却无法让自己对他们死心,然后放弃。”挣扎、彷徨,试图以扮演一个小丑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也试图想取悦身边的人,亲人、老师、同学,他承受着不该一个孩子承受的所有的负面情绪。我真的想知道,这些消极悲观,这些颓废沮丧,一个小小的孩子,何以会被这些情绪笼罩?

叶藏终于长大了,我本以为长大后历经世事会有所改变,因为当他第一次远离故乡,他终于“觉得这他乡之地比故乡更让我轻松自在”,但我错了,那只是一时的轻松自在,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城里人的生活将我这个不分内外,只会逃避人生的肤浅笨蛋彻底拒之门外”“我没和任何人来往,也无法走向任何人的家门”;于是乎在他乡生活的日子,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除了逃课,他还染上了酗酒、抽烟、娼妓的恶习,糜烂的生活就跟我们眼中的小混混差不多。但我知道,那行尸走肉般的躯体里埋着的是一颗躁动不安、不屈服却又无奈的灵魂,他想“用漫画赚来的钱买烟买酒,但惶恐和忧虑与日俱增”;他看不惯世人“明明相互不了解,看不清,却要视彼此为挚友,死了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他也想自我救赎,呼喊“神啊,求您赐予我坚定的意志,让我看清‘人’的本质。人们互相倾轧,难道不是罪过吗?神啊,请赐我愤怒的面具吧!”但,救世主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可是,叶藏无法拯救自己。追溯他的原生态家庭,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之压抑!这样的气氛让一个小孩子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要问小小的叶藏为何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我们可以猜想,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是因为天生性格阴郁,是因为少与人接触,是因为他画地为牢囚禁了自己。他用他那颗纤细敏感的心灵,发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就像是人们对空气中数不清的百日咳病菌的恐惧;澡堂里有无数能致人失明的病菌;理发店有看不见的致人秃顶的病菌;电车扶手的吊环上有数不胜数的疥癣虫在蠕动;生鱼片和烤肉里潜藏着绦虫的幼虫;还有这样那样的致病生物的卵;当你赤脚走路时玻璃碎片会划破你的脚,碎片也会进入体内到处游走,刺破眼珠等等”;即便他“以为彻底把自己隐藏起来时,竟不小心被一支从身后射来的冷箭射中”。

这支冷箭是什么?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世人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这样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包含着规避责任的复杂与细微的心里变化。他们总是徒劳无益地耍着小心眼,对他人严加防范,对此我一向困惑不解,既然无法理解,我就只能听之任之,要不就用滑稽搞笑搪塞,或者保持沉默,采取消极的态度面对”。叶藏的内心独白似乎让我明白了什么,因为我也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由讨厌他,到好像理解一点他,甚至于开始慢慢有点同情他的时候,我似乎也有点害怕面对自己的灵魂了。

因为我竟然发现,其实自己与叶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好像也有两张面具,出门一张,回家一张。出门的那一张面具,过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无法不关注周围的人群,无法不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无法不遵循着不愿遵循的社会规则,无法拒绝内心明明不喜欢的邀请,那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是没有,“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对叶藏的内心独白,一方面坚决抗拒着,一方面又被深深侵蚀着……我一而再地自问自己“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这能算作“朋友”吗?真是一部让读者内心极端拧巴的一部作品!

我就是觉得这是一部阴暗的小说,阴暗到让人不相信世上有蓝天白云、有山间明月、有清流急湍、有似锦繁花,“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凉。怪哉,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之所以说拧巴,是因为在我强烈否定的同时,又觉得叶藏的独白深深地击中了我,哪有永驻的青春?哪有永恒的誓言?哪有永远的和乐?叶藏极端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最终的去路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我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一个近乎变态的叶藏的故事,看着看着不自觉的就在回顾和剖析过去的自己,整个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若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未来?假若那也将是一段充满荆棘艰辛的旅途的话。

书中的最后,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更重要的是没有和自己和解,他感慨自己失去做人的资格,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也终究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找不到他赎也得不到自赎,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这会不会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于是他彻底丧失了勇气,再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于是他最终被世界遗弃而他也遗弃了这个世界,这是叶藏性格使然,这也是太宰治命运使然。

我真想告诉还没读打算读这部作品的人一句话:这是一本需要带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去阅读的书,否则,这真的是一部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感觉世界都灰暗起来的作品。不管它是否引起过我内心的共鸣,我依然要说,与叶藏相比,与太宰治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我还是希望让自己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并不是我的人生一帆风顺,只是生活早已告诉我,即便有生离死别,即便有尔虞我诈,即便有难防冷箭,可是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依然要坚韧地活下去,勇敢地活下去,这就是生活!

越是看到生活的不如意,越会珍惜人间的真情与美好,试问哪个世人不是遍体鳞伤后依然彳亍前行?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即便未来还会有苦痛,那又怎么样?正所谓,无痛苦,不人生。

要快乐的生活。

更要坚定地奔跑!

《格列夫游记》读书笔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著作,这部作品对我们影响也是巨大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格列夫游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我最喜欢的书是英国的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每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的心就似乎飞到了遥远的印度洋,在海上跟勇敢的格列佛乘风破浪,经历着一次又一次不平凡的旅行。

格列佛是一个英国的随船医生,更是一名勇敢的探险家。他去过许多地方,有团结友善的小人国,有热爱和平的大人国,有信仰占星学又有点忧天的飞岛国。

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遇到很多危险,但他总能化险为夷。格列佛的一生是精彩的。

当然,我们的生活没有格列佛那样刺激、离奇,但我们却不能没有格列佛的勇敢精神。记得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上海东方绿舟玩。我去走刺激的勇敢者之路。在走独木桩的时候,由于我没有控制好平衡,从独木桩上摔了下来,擦破了一大块皮,在我想放弃时,我想起了格列佛,于是,我忍着疼痛,走完了全程,成为了真正的勇敢者。

只要学习格列佛的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灰心、不绝望、坚持努力的精神,就一定会胜利!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格列佛游记》自从我上初中一年级就进入了我的书柜,与我成了好朋友。它之初以有趣的情节、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再后来,我读懂了里头更深层的东西:一种讽刺与批判 以夸张、荒诞来表现的。了解这以后,我就更对它爱不释手了,就像两个人的友谊不再只停留于简单的玩乐,而侧重与思想交流了。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人乔纳森斯威夫特于一七二六年创作的,作为英国十八世纪初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治家,他以老辣的笔触痛斥了英国统治者对爱尔兰人民的剥削与侵害。通过对格列佛这个命中注定迟早总得别家远行的人的奇异经历的叙述来展开自己特殊的战斗,耐人寻味。

文中主人公格列佛像一个孩子:他随心搬运小人国的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漂落到大人国后他又像幼儿在成人世界里一样感到无助。在小人国利立浦特(一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这玩具般的世界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事和战事都不免显得渺小了。比如党派间竟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小人国利立浦特的朝廷处处射影当时的英国。如果说小人国是射影,那么在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里格列佛本人和英国则成为了公开批评的对象。格列佛与大人国国王互相赞扬自己的国家。后来, 因为格列佛是大人国最弱小的人,所以他一心想巴结讨好国王,表示愿把制造军火的方法献给国王。他吹嘘说:火药枪炮威力巨大,能使敌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国王听后却感叹他竟有如此残酷的想法造出能杀死自己的东西。因此大人国对格列佛一片嘲骂。于是,这两种思维对立起来:显然,在这里被朝骂的不只是英国的杀人武器,而且更进一步指向了武器背后的种种无形的制度和思维逻辑。值得提出的是:殖民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

那时,英国征服世界的霸业才刚刚起戈,正处于蓬蓬勃勃之势,《鲁滨逊漂流记》和当时流行的游记文学都直接表达了对殖民事业的狂热。而斯威夫特没有借助可透视千百年的眼光便如此明晰地看透了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本质,着实令我叹服。

想到自身,想到当今社会,一流的讽刺与写作能力再加上看透事件本质的眼光正是作家可遇不可求的。我想鲁迅先生就有与他类似的风格。而鲁迅先生也说过:一件平常的事假如到了斯惠夫德(斯威夫特)或泰戈尔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而我,也确实领略到了斯威夫特的睿智。所以,我会努力学习好这种思维,并在生活这个大校园中逐渐培养自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做一名智者。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最后一章慧姻国游记的慧姻国是一个人兽颠倒的社会。

作者写的慧姻就是有智慧的马,身强体壮,体态俊美,行动迅速。它们有节制、勤劳、清洁,热爱运动,很有灵性,也很有礼貌,十分真诚,举止有条有理总之像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它们也有许多超出人性的地方,它们热爱自己所有的同类,且不受感情和利益的歪曲和蒙蔽。

野胡是一种人形动物,作者将它写的脏、臭、贪婪刁蛮。

实际上,作者是以这荒唐的描写讽刺、痛斥自己身处的荒唐的时代,显示的是斯威夫特的悲观,对肮脏社会现象的厌恶。

我觉得作者写慧姻的理性是为了反衬出野胡的低级,又影射出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多重弱点。

前几章节里,人与人的比例,地点的虚实对应,各种物品的尺寸都很清晰,但到了这一章里通通消失了。我认为应该是慧姻国是与前几个幻想国度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所以不需要这些,只要简洁明了地写出人兽颠倒的概念就行了。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

读了这本书以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400字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当时的英国是作者抨击和挖苦的对象。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这个缩微的国度里,党派之争势不两立,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立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竞争、残暴、伪善、淫欲、阴险和野心产生的恶果。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有关勒皮他岛的描绘则批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

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关于钱的那段议论就是如此。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駰(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我们那里的野猢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并由此对人性产生了疑问。

作者在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进行无情、辛辣的讽刺、抨击时,有的直言相讥,有的利用异邦人的唇舌,有的隐喻挖苦,有的以兽讥讽人,凡此种种,风趣滑稽,神情皆备。

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作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由于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描述,使人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实事。例如,在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一概按一与十二之比缩小或放大。小人国里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人国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块区区手帕,可以给小人国皇宫当地毯;大人国农妇的那块手帕,盖在格列佛身上,就变成一床被单了。在描述飞岛的运行,宫殿的建筑,城镇的结构时,作者还有意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诸方面的知识与数据。这样,就使人物局部细节的真实、和谐、匀称,转化为整个画面、场景的真实、和谐、统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格列佛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里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人捧腹。括号里的话显示出作者朴素又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无意对此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经声明:我宁愿用最简单朴素的文笔把平凡的事实叙述出来,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向你报道,而不是供你消遣。

《自由的老虎》读书笔记


这本书上线的时候玑衡自己写了一篇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作者后来有修订):

我永远记得,2010年五月的周末,普林斯顿美术馆的刘馆员(Cary Liu)带我去地下仓库看库藏。离故国千里之外,一个中国人把几十幅艾略特捐赠的书法一一挂在另一个中国人面前:王羲之、黄庭坚、赵孟頫、文征明……这颠覆了我对书法固有的印象:我总以为我只能在昏暗的房间里才看得到这些千百年的古迹,在玻璃柜后面,监视器闪着红光,人挤着人……而现在,这些古老的宣纸离得那么近,近得能听到纸的呼吸,“能摸吗?”“不要摸有字的地方。”于是我摸了摸王羲之的宣纸……王羲之活了,似乎昨天才在这宣纸上写完字,挂出来给朋友看。

在那个时候,或者更早一点,眼泪掉了下来,因为我突然想起来自己是谁。我想起来无数个炎炎夏日,我正在完成暑假作业:电风扇下,磨着廉价的臭墨水,用着不断掉毛的毛笔,垫着昨天的新民晚报,在晕墨的宣纸上颤抖着手腕临摹王羲之。

像她的所有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一贴出来就遇到了相当两极化的评价。上面引的这段话遭受了尤其尖刻的批评。批评的人(正确地)指出:首先,普林斯顿美术馆所藏的并非王羲之真迹;其次,王羲之的时代没有宣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听到纸的呼吸”“磨着廉价的臭墨水”云云,这些意象都实在太肉麻,太做作了。

我同意这些批评。但我还是觉得这文章写得不错,正如我觉得她大部分文章都写得不错一样。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上面这些批评虽然成立,但它们并不是厌恶玑衡的文章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已经讨厌她的文章了,那所有这些缺陷和硬伤看起来都是绝好的挖苦题材——它们的确是。但是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呢?

我想起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写的文字——不是文章,就只是文字,因为还常常在为好几页纸里只有一两段还能看而发愁。我记得我把它们写在印着学校台头的红栏稿纸上,用潦草不堪的只有自己勉强能认出来的字体写,时常大段大段地划掉重来。没有电脑(年龄暴露),写完了如果要给别人看,就还得誊写一遍。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教室和座位,屋顶的吊扇和窗外的篮球场——要不是没有「臭墨水」,这简直看起来像是向玑衡致敬了——以及写完了之后敝帚自珍的心情。重要的是,我还记得我面对笔下的文字和内心想写出的文字之间的巨大鸿沟时心里的紧张、兴奋、惶恐和无奈。我像是沙漠上徒劳的跋涉者,隐约能看到远方浮现出目的地,却不知道怎么到达那里。我觉得我好象知道我想要写成什么样,写出来却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玑衡今天的文章就是当时的我模模糊糊所想要写出的样子。

要说出玑衡体的缺点并不难。它太强调情感的渲染,试图通过精心的材料取舍来为生活蒙上一层诗化的外衣,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偏于矫情。它强烈依赖于高超的谋篇布局和多线索前后照应的能力,这既给她的文章带来酣畅的阅读快乐,也不可避免地让它显得过于精致和戏剧性,从而削弱了真实感。它的浪漫色彩是如此浓郁,以至于当她笔底袒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读者不尽然一致的时候——这样的时候总是难免的,或者简直说是司空见惯的——它就会自然而然激起情感上的排斥。她的文字越有效,这排斥就越剧烈。

可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文章这回事。玑衡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菲茨杰拉德,她只是个学数学的小姑娘而已。

我后来并没能把文章写成我想要的样子。它们总是哪里不够好,完全自我局限地不好。后来偶尔写得好些了,那些年轻时才有的真诚勇敢的冲动和勇气又无可挽回的一去不返了。如果我能早点看到玑衡的文章,我能写得好点么?我不知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玑衡体的评论完全是主观的。我确实希望我写出过这样的文章。是的,她写下的文字间或幼稚、轻浮、做作、自恋,正如每个掌握或者想要掌握写作奥秘的年轻人一样。但她笔下远不只有这些——她精细幽微地写人生的茫然、困顿和沉实的成长。她操控着合适的历史画框,带着读者眺望那些不寻常的,偶尔被忘却或忽视的尺度下的景色。她大大方方地写,理直气壮地写,从心所欲地写。她精心选择她想要呈现的世界的某些侧面,有些人会被她的选择所冒犯到,但她的责任只是按照她的(偶尔有些俗气的)意图描摹她心目中有意思的图画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那是某种令人屏息赞叹的美,但有人会。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有玑衡的文章存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尽管我知道,这个评价实在是太有争议性了。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


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洁嘻思索]大白话翻译:没到时候没到缘分,孩子不会表现出配合。很多时候对孩子恼怒,孩子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坐好、不愿意刷牙等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但另一个角度想,合格的父母,就请付出足够精力,敏锐感受子女的一切,感受孩子的状态。

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

他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他不说。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

[洁嘻思索]很多时候,“教”是我们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但何不顺其而为,孩子的意识和专注力流淌到哪儿就利用好机会呢?敏感期就是最好的机会。换个角度讲,家长才是受到挑战的一方,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是主角。

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皮亚杰(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1896~1980年)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是富有个性。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儿童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这个内在程序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儿童的理性”。当那种情况和他的认知程序不吻合时,他就很紧张。

[洁嘻思索]对个性的理解,极其深刻感受到“思维、生存状态”很重要。父母的任务其实不是横插一脚的破坏,恰恰是保护孩子的内在程序。为什么这个世界要把“个性”和“创意”这些词语进行各种扯淡?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

专注是思维活动,它能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窨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地运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一个人在工作中,他内在的智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内心越平静,他越是守纪律。所有的儿童,你给他提供智力发展的所有条件,他会特别地出息:睿智、平静、守纪律。

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会出现一种“选择自我”的趋向,这种趋向一旦出现,儿童的智力活动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按照一个轨道发展。

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

[洁嘻思索]毫不意外,人格是基础。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在学习阅读这本《财富自由之路》的时候,群里面的小伙伴在说财富和成功类的书籍,年轻人越早接触越好,深以为然,特别认同。

很多人想到财富自由,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有钱就有财富自由。第一句“别处”用的很妙,李笑来老师在书中也给我给我们指出何为“别处”,遇到任何问题时,不要只盯着问题本身思考,学会去别处寻找答案。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我们从别处快速入门,通过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寻找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正确路径。

这个路径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确定方向。

要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让我们的思维活在未来,而不是局限在当下的牢笼。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走着走着就会偏离轨道。

实现财富自由就是要跳出有时间没有钱,有钱没有时间的怪圈。

第二:找准跑到。未来的方向确定以后,就要回到现状,着眼当下,把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设计最短路径,占好跑道。

关于找准跑到的三个个人商业模式:

1.我们的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给老板工作,拿月薪、年薪,我们的时间是一次性的,付出一次领取一次收益。

2.可以多次出售自己的时间。

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越来越普遍,可以通过输出内容出书或者是其他的音频影像来获取收益;或者打磨自己的品牌课程,在网上售卖;一次付出,多次售卖。

刚需:以消费者真正以为的刚需,才是决定价值和价格的重要因素。

3.通过购买他人的时间再次出售。

比如创业就可以购买第1种跑到的人的时间,为自己创造财富,再次专卖成为自己的财富。

第三:进入起步阶段。

1.确定跑道之后,我们要弄清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需要的基本技能是什么,需要掌握的哪些最少的必备知识?

比如想要读书变现,首先你要有书在手,其次要掌握高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吸收书里面的内容;第三要会选书,选择与你的成长相匹配的书籍;第四要会记笔记,记录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梳理逻辑结构。

2.将知识用起来。

3.不断改进,完成内化。

第四:加速阶段

1.颠覆原有信念,不断进行批判性思维。

2.巩固现有系统,在这个不听迭代的时代,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原地不动。

3.扩充认知。

能学会有人亲手教授的技能;能学会书上教授的技能(内化吸收);学会没有人教的技能(达成这一部已进入打咖行列了,加油)

第五:持续奔跑

达到这一阶段的时候,相信你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这时候的你肯定已经不满足于保持原状,这时候的你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可以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候,不断迭代就是已经成为内部驱动力。

最后,用李笑来老师在书中的一句话进行总结:一切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进步在起点上只不过是“愿望”而已,实际上的进步是需要行动支持的,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行动。

喜欢《约翰格雷《自由主义》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自由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