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及感悟

读书笔记及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书是人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抄书中:对诗词的鉴赏方面,我是一个很放诞纵情的人,所以很喜欢李白多于杜甫。喜欢太白诗中磅礴的仙气,纵心任情的姿态,意境高远而不冷僻,远非晚唐贾岛孟郊之类的苦吟诗人可以企及。太白是盛唐的风光绝盛,杜甫也高绝,奈何盛境以后的人,再雄浑也透着·凌乱后萧条。

就为这个,我特地爬回书堆里看了孟浩然的诗。对他的诗本就有印象,他的诗那样亲切,原就本不是生疏冷疏的。此番有了名师的点拨,再加上此时心境已不同少年时。再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类的句子,真是别有感触。

这几个平淡无奇的句子,描摹细致,意境深远。字字惊心动魄,又是那样的直白轻率。

笔记及感悟:作者对古代文人名诗有一定研究,喜爱李白多于杜甫,说明作者是喜爱仙人气息,磅礴意境的。杜甫成就也是极大的,是被称为诗史,作者觉得世人大可学社工部的沉郁工整,李太白的神韵是学不来的。

李白喜欢孟浩然,亲切地称其为“孟夫子”,对孟浩然有仰慕之意,作者也称赏孟夫子,让作者想起了他的风仪,不自觉地进入书海去看他的诗,还真有点感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有风景,孟浩然诗中有气象,李白学了孟夫子,比其诗更高妙些,李白又见老夫子,又不由自主地变得更尊敬,又为其·折服,又谦逊起来,孟夫子少好节义,喜欢振人患难,因此而又更尊敬些。李白酒喝的多,杜甫酒少,作者觉得与这有关,所以李白更胜杜甫一成,又会觉得李白不同于常人,是名副其实的诗仙啊!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高中读书笔记3000字


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乍看是借了纳兰的词,让人提了兴趣而已,但细读,却在这名字中品出了其他的味道,绝不仅仅是个题目而已。上古那些巧笑倩兮的纯真女子,她们在水边遥望,那笑颜在书中绽放。封建社会那些才华横溢的公子才将,那些心思细婉的俏女佳人,即便是薛涛那般的官妓,鱼玄机那般放纵之人,在此也只是柔情下的娇憨可爱。礼教压制下的性情男女和凄婉爱情,偏生他们又绝不是会受那些劳什子禁锢的世俗之人,于是那样恬淡的笑颜,那样哀婉的泣容,便都在这清丽的文字中渐渐明晰。

对于《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承认最初我是因她的名字而爱,就如人们会因一个脱俗的名字而对一个人徒生好感。但读过了,进入了,品味了,我便真的爱上了,不只为她的名,还为那些形形色色,或温和,或倨傲,或娇笑,或哀伤的容颜,为那浅浅淡淡中沁人心脾的言语。说"她",因为她确有如女子一般的恬美,即便有那般凄伤无奈的人生和爱情,也有一份静美透出。

都说理解才能读诗、背诗、懂诗,安意如无疑是个做得极好的人。她以一个年轻女子,却得这样灵动、深邃的文字,如滴水穿石,水轻力却重;如清风拂面,风柔情却浓。文章没有大开大合、恢弘气势,却在细笔柔情间纵横捭阖,将中国几千年诗文纳入文间。

她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写起,想来也是个爱纳兰词的女子,因为她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写班婕妤。班婕妤的确是个贴近"初见"的女子。她和成帝之间,若无飞燕,无合德,该是多么幸福。她错在太正规、太端重,她的静美不像赵氏二女,她希望夫君做个贤君,于是拒绝与之共辇。若时光重来,回到初见时刻,她会怎样?安意如的赏诗早已入了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在读心。她探入班婕妤的内心,体悟她的哀戚与坚强,她写《怨歌行》一表情怀,后世却出现了一首她定不愿看到的《长信宫词》,因为她不愿被旁人当做哀叹的对象。

其实,说起来,文中这些女子,哪一个不是如她般倔强骄傲,不愿被看轻,又都借着自己的才情抒己情达己意。于是她由长恨写到陈阿娇的无能为力,一曲《长门怨》亦挽不回君王的心。由李白的《妾薄命》转笔思忖,便是武媚娘。同样有过被君王遗忘的时光,武媚娘却借着一身才情扭转乾坤,终成一代女皇。由诗歌写性情、写命运,安意如的不同寻常立现。她从红豆写杜甫,写钱谦益,写《长相思》,进而写李白,写林君复。萧统和慧娘的一段没有结局的凄情,便引出了这么些更深更浓的情。王维作《红豆曲》,会是什么心思,不该只是红豆枝前的一瞬而才情激漾便写下此曲,也许是思及萧统和慧娘之情,于是睹物思人,或许想到了那个心里只有薛绍的太平公主,或许想到了什么家国之思。红豆相思,他却只能相思,那般情进一步是爱情,退一步是相思,他选择离开,只剩相思。红豆树前的一番感慨让这情思在后世被多少诗人仰望感怀。她就这样写出了《红豆曲》的意境,只去读诗体句永远探不到的意境。她由《长相思》写林君复,由林君复写到他的梅,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人能出其右。因为他爱梅爱的纯粹,就如那个爱梅成痴的女子梅妃江采萍,她宫前遍植梅花,建赏梅亭,作《梅花赋》,比后世那些卫道士们的爱梅相比完全不同。

从梅写到陆游、辛弃疾,写到陆游和唐婉的爱情,安意如真的是以人性体诗,以诗来读人、读情。一字一句,借名人诗句相缀,在人的真情中,在花的风骨中,在世上的浓情蜜意中,安意如叹息一句:"东汉的杳渺水烟里又看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隐约的身影。"我更加明白,读懂了陆游的情,才能读懂他于沈园中写下的那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才读得懂他与唐婉和那一阙《钗头凤》。她写杨玉环,为她和三郎的爱情而感而伤,她说:"红颜祸水总带着些无可奈何的意味。"这话真正是读诗的意味。体味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再读李白那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才读得出它的美。因为诗中有情,也该以情读诗。"纵一抔黄土收艳骨,数百丈白绫掩风骨",掩不下那份凄凉的绝美,一如他们的情。于是安意如感叹:"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他们仍是他的旷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这样的语句,才最品得出《长恨歌》的意味。

这一切,都以散文的文字娓娓道来,像她所写的内容般静美,如绚美的花,以蹁跹的舞姿开放,又那样平淡轻巧,完全不似那些干枯的讲述,不是学术的阐释。她从不说什么好词、什么手法,不说什么作者认为、描述表达。因为这不像读诗,如此干瘪的种粒,开出的花是伤人心神的,结出的果是涩人口腹的。没有学者的自以为是,没有专家的不容置喙,她只是以时以地以情,讲述着一个个或甜蜜或凄绝,或惊骇或惨烈的故事。或爱或恨或敬或怜,都是走进了诗人的心里,揣度着写这诗时他许是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经历什么;在吟出此句时她许是在爱着谁,念着谁,呼唤着谁。她将他们的心思悉数抛出,有猜测,但不是臆断。她说:"不知该如何猜测,才有可能无限的猜测。"诗歌本就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可以去猜测去揣想,去描绘去感触,怎就一定要守着词典字斟句酌的埋头于这诗这句这词这字,如训诂学家们将那些情意绵绵的诗歌解出个死气沉沉的颜容。如她写秦观,说:"少游这个人,应是青衫磊落,莹然独立于花廊下,抬头看着楼上的爱人,脸上有阳光阴影的文弱男子,有着暗雅如兰的忧伤。那春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眉间愁绪是他爱的某个女子也抹不平的。他骨子里是凄婉的,连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草,过尽飞鸿字字愁。"她以小说家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敏锐,将严谨的史实、精辟的论述连同凄美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不可分离,让时代久远的文字再现,还原了诗情、诗景、诗事、诗史,历历在目,玲珑精致。

素来讨厌朱熹式的解诗,竟将那些美丽的意境诠释的支离破碎,将诗中那最干净纯粹的爱情完全曲解,那般虚伪造作,实在是脱离了诗的本源。难怪安意如会叹一句:"以为可改变很多事,到头来依然没入命运的漩涡;越来越爱做深刻的思考,却越来越远离纯真,不能与自然作最纯粹直接的交流。"当训诂越来越严谨,文字越来越高明,人们的心和最本真的情愫,和那诗歌中栀子花般的清淡洁白一样越离越远。于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不只属于人,属于情,更属于人内心的那份最初的纯美和眷念。沉吟于心,感应诗歌,感应诗人,感应诗心,但愿能挽回几分最初的美!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笔记


人,生于世上,似乎都是偶然。生于何时,降于何地,全不能由自己做主。你,是诞生于悠长的密西西河畔,还是落地在巍峨的长城脚下?我,是出世于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还是在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迎来自己在人间的第一声呐喊?你,是出生在古老的巴比伦时代,还是在气象万千的盛唐时代长大成人?我,是在千里无鸡鸣的三国乱世纵横马上,还是在祥和安乐的21世纪享受生活?这一切,你我都无从选择。所以,你我的相识注定是偶然,是上苍一次随意的安排,让你我在公元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某一时某一秒钟,在地球上某一纬度某一经度相交的某一点,不期然而遇。你说,这不是偶然吗?这不算邂逅吗?

偶然。看上去,一切都是偶然。然而,许许多多的偶然反复出现,不就变成必然了吗?况且,如果一切都是偶然,人生就少了许多期盼,许多渴望,少了朦胧的神秘,也就少了一份意外的精彩。想想吧,如果李白不是出生在气象恢宏的盛唐时代,如果不是遇到将他视为俳优的唐明皇,他能写出这样天马行空,淋漓洒脱,感人肺腑的壮怀诗篇吗?如果李清照不是生在积弱积贫的宋王朝,如果不是恰逢乱世,如果不是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赵明诚,如果不是赵明城先她而去,留下伤心欲绝的女词人,李清照还会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李清照吗?如果纳兰性德不是出生在宰相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果他不是长期追随皇帝陛下,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如果不是他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妻子又先他而去,如果不是他不是用情至深,只在人间逗留了短短三十一个春秋,那么,纳兰性德还能写出感人肺腑的《饮水词》吗?如果,如果,一切都是如果。我相信,上天的安排,一定有它的深意,不然,不会谱写出人世如此精彩的华章,不会勾勒出如此壮丽的历史画卷。所以,我想,人生的相逢一定不会如太空中星球的碰撞般随意而不可测,上天是有意为之的。人生的相逢未必是偶然。

相逢未必是偶然。因此,你我相遇即是有缘。前世的千百次祈盼,或许,只是为了换来今生的一次回眸。既然如此,你我为何要生隙?你我为何要斤斤计较,一步不肯退让?今生有缘,让你我相识,就让我们彼此互相善待,共同搀扶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即使,有过不快,有过怨恨,有过伤痛,就让一切成回忆吧,你我相逢一笑泯恩仇,坦坦荡荡走过风,走过霜,走过雨,走过雪。

相逢未必是偶然。因此,当你诞生在富贵之家,请一定要珍惜你的生活,善待朋友,善待亲人,善待所有你认识的人,或许,上苍让你降生于此,是为了借你之手,对贫苦之人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出生在贫苦人家,你也不必灰心,谁知道呢,或许老天正是为了锻炼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你参透人生,借以展示上天的旨意。

相逢未必是偶然。因此,当你生于乱世,你不必惊慌,冥冥中自有安排,指引你作出正确的选择。生于太平盛世,你也不能高忱无忧,一切都定于你自身,就看你能否把握。

有人说相逢是首歌,我相信,这必定是一首浪漫而温馨的歌,一首诗意而饱含哲理的歌。在歌声中,让我们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因为,相逢未必是偶然!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1961年,该书获当年度普利策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同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1962年,影片在美国上映。1963年,格利高里·派克凭借该片获得第3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

这本书是我在2018年看的唯一一本小说,今年我几乎每周看一本书,但我很少允许自己看小说,因为之前的看书生涯里,小说的比例太大了,各种各样的小说和散文,只要我能找到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都会把它看完。但今年我想让自己更多去读读偏理论的书籍,包括艺术,摄影,写作,金融,人文,农业等等。所以《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我用来奖励自己一年来遵守游戏规则的奖励。虽然是长篇小说,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因为小说读起来没有理论书籍读起来那么累,你不用读一下停一下的,几乎可以一气呵成的看完。

在阅读这篇小说之前,我并不知道知更鸟(反舌鸟)是什么,小说里作者借阿迪克斯·芬奇之口解释了什么是知更鸟:知更鸟鸣声婉转,曲调多变,它既不毁坏别人的花园,也不在玉米地里做窝,除了专心歌唱,什么都不做,它不是害鸟。看完小说后百度了才知道,知更鸟还是英国的国鸟,专指物种“红胸鸲”,驯良而不惧人,英国人无论到那儿定居,心里总怀念着知更鸟。

为什么小说取名《杀死一只知更鸟》,因为整个小说就是围绕着小镇里一位黑人(汤姆·鲁滨逊)被白人诬告强奸,最后被判有罪,被冤枉的鲁滨逊(黑人)在判决当晚试图逃跑而被击毙的故事来展开。这里的黑人(汤姆·鲁滨逊)就像一只知更鸟一样,善良,忠厚,规矩,甚至不计回报的帮助白人,最后却被白人反咬一口,给害死了。知更鸟就是这些善良的黑人,因为制度和历史背景,被高高在上的白人给践踏,伤害。

我不清楚美国的黑人是怎样一步步取得今天的地位的,虽然时至今日,美国还是有很多地方还歧视黑人,但跟小说里的时代比,真是好太多了。就像中国的奴隶时代,一个活生生的人,只因出生卑微,就等同于动物,被所谓的“贵族”们交易来交易去,没有人生自由,甚至随时都会失去生命。读书笔记·从这些方面看,人类历史演变到现在,真是进步太多了,虽然现在依然有男女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国家不平等如此之类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已经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了。如果说以前的社会,公平实践率为20%,那现在的社会里,至少达到50%了,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人和人之间越公平,幸福度也就会越高,当然,绝对的公平,依然是理想主义的奢望。

《杀死一只知更鸟》虽然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政治故事,但因为作者以小说中5岁小女孩之口来讲述这个故事,所以整篇文章并没有很沉重,压抑,反而是天真,善意的温暖色彩。借用孩子的眼睛来看小镇里发生的这起事件,虽然最终鲁滨逊(黑人)没有宣判无罪,甚至无辜死掉了,但因这起事件,小镇里曾经愚昧,高高在上的白人,开始意识到黑人的善良,开始对白人自身的优越怀疑起来了,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比黑人好,也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比白人坏。

因为肤色,身高,长相,出生等一些外在表象来判定一个人高贵与否,应该是这世界最傻x的行为了,如果把“贵族”定义为长相精致,物质丰富的一群人,那这个“贵族”真的太廉价了,真正的贵族的应该是指品德高尚,内在丰满,善良,纯洁的这群人。相对于物质和容貌,这些东西才是真正难能可贵,千金难买的。

人人平等从来不是一句玩笑,我们是认真的。作者:初丹德月

路遥的小说《人生》读书笔记及感悟


本来不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但是我觉得既然读了,总要写点儿什么。

我男神说:每个人看一本著作,其实都是在看他自己,他喜欢的哪一个人物、哪一段对白、哪一处场景、其实是他对真实世界的期待、向往和梦想。

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个农村帅小伙作死的过程,因为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导致爱情事业双双离他而去。

这是当时社会的问题,也是高加林的问题。估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一样,最同情的是巧珍,付出了纯粹的爱情,却等来了背叛。有几处场景真的湿了眼眶,那么纯粹的爱情,高加林却错过了。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份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想我一定会紧紧攥在手中。其实这样说也太绝对。在玫瑰与面包面前,我想大部分人是会选择面包的,这也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幼儿大班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幼儿大班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记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带学前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差,每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老师”两个字都叫含糊不清。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他半岁时就弃他母子而去,妈妈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境贫穷。李小明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有点气馁,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虽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从教三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记得刚踏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大班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

今天读到“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一章,作者真实的描述了幼儿教师的现状,并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原本以为如虞老师这种大师级人物,只是关注大政方针、理论创新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可是读了这本书,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幼儿教育。虽然虞老的洞察和呼吁暂时还不能改变中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现状,但至少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来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孤单的在承受、思考、挣扎,还有虞老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作伴,也许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共鸣,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和荣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你是否关注了教师的职业感受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感受经常产生于教师的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师都会产生特定的职业感受,但的确社会和管理者并不都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

师幼是否能真正的平等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师幼平等”,而这种平等大多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是谁又能保障我们教师自身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呢?对人类个体来说,与自己思维水平接近的人的对话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互动,能获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发,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自身来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更多的是职业的而非个人生活需求性的对话,伦理上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种沟通是平等的,但从心智上说,这种对话是不对等的,教师可以去在意、照顾幼儿的感受,但幼儿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做,幼儿教师经常需要抛弃自己,迎合、照顾幼儿的感受。因而,幼儿教师自身的需求并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满足,久而久之,作为成人的内心经常被搁置,可能的与成人对话的欲念被迫放弃,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的某些思维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迟钝或部分泯灭。所谓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褒扬,言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无奈,甚至是对正常的、与其心智发展水平对应的对话的牺牲。

谁来关注幼儿教师的思维特点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要求要求他们明了、具体、直观,但我们的各类管理部门又经常要求他们会抽象、能概括。其实,很多教师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直观。有时候,要让幼儿教师从社会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思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考虑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如何才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帮助幼儿教师。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业务的沟通,加强思想的交流,让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共同体,同时,又要让教师参与到更大的其他层次的教师或社会成员参与的更为广泛的共同体中,激活教师的思想。

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是否适切

对教师的要求合期待要适切,幼儿教师的核心职责是做好一个教师,至于“研究者”、“管理者”等是相对而言的。别对教师有过多的期待而让教师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迷茫。对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少职责,多引导,不贬损;不能只说老师们做的不对,要引导老师们思考不对在哪里及什么是对的,当管理人员和专家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最好别告诉老师他们错了,不要期待人人都是教育家,但可以期待人人尽力而为。

是否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

幼儿教师成就感的指向主要的不应是文本的和纸面上的成果,而应是每天日常的幼儿行为和表现。也就是说,能引发幼儿积极投入、努力创造、主动表达,能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是幼儿教师最大的成就。文本的、纸面的成就只是日常幼儿表现的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避免对能写的但日常课程实施行为并不突出的教师大加褒扬,而对书面表达能力一般但课程实施行为很有创意并真正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加以忽视。因为,我们提出,回到一日生活过程中,回到教师的和幼儿的行动之中。

读书笔记《《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及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